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人文关怀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本文所讲的人包括了高校教育管理关系中的管理者与受管理的高校成员。本文将基于人文关怀理念,探讨如何在现代高校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以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效率提升,进而为高校各成员的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篇1: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人文关怀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对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研究与应用是当今高校管理的必然发展方向,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遵从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上明确管理的重点和方向,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研究与应用

人文关怀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和实践,是通过人文关怀教育实现对人性的尊重。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尊重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差异,尊重学生的出身和地位,关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任何的管理工作必须有明确的宗旨和最终目标,这是管理工作不偏向预期目标的指南和校正方向。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原则,其最终作用是促进人文关怀的顺利实施,在出现管理分歧是处理不同意见的纲领。

一、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

“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中心指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对个人的发展的总体要求,它体现了“以人文本”的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思想,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对象是大学生,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全力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指向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是发挥教育管理的育人功能,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育人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的育人工作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大学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学生健康的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人文关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遵从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一切以原则办事,以原则为纲,促进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性原则。人文关怀要从实际出发,遵从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精神必须相信科学、依靠科学。

2.实践性原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不能仅仅挂在嘴上喊口号,必须付诸行动,注重学生的身体问题和心理问题,切实把温暖送到学生手中,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高校学生管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究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应有实际内容,在各个具体的方面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所谓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和外在熏陶等方式使学生内化,逐渐形成自身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文精神既包括音乐和美术的欣赏,也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培养,囊括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大学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和学习中使人文素质意识不断内化增强,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人文学识,使之形成全面的、具有体系结构的知识储备,为大学生个人将来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积蓄力量。同时,不断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2.重视学生的道德信念教育,促使高校学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和健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信念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其二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通过对大学生实施道德信念的教育,使大学生产生奋斗的目标的期待,自我鞭策,自我努力。当然,这两方面的道德信念教育应不仅仅限于社会层面,更要逐步细化的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的教育。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的规划,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向预期的目标靠近。道德信念教育主要是解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任以及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细化的道德信念鞭策学生奋力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性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高校的首要问题。如何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学生校园自杀等事件的发生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众多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学生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丰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新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可分为:知识形态、经验形态、活动形郑大态和价值形态的教育。高校学生管理中不仅仅要从知识形态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要从客观实际的角度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心理常识,使大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时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及时缓解和纠正。在知识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经验形态的重要性,从知识形态向经验形态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知识形态是学生仅仅能从知识的层面把握问题,而经验形态使学生能够感知他人的心理状态,知己知彼,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妥善处理个人的事情进而帮助同伴纠正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声音,是在大学校园中“以人文本”的精神理念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中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管理,既体现了社会的号召,又彻底发掘了人性的教育,突出人的“中心”地位,是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2]刘兴华,王芳艳,王仁高.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文化建设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06);6-8.

作者:王晓波

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新时期人文关怀视阈下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

摘 要 人文关怀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本文所讲的人包括了高校教育管理关系中的管理者与受管理的高校成员。本文将基于人文关怀理念,探讨如何在现代高校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以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效率提升,进而为高校各成员的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 人文关怀 教育管理 途径

1 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与人的生活意义、命运以及人的理想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其内涵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人的中心地位,即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包括我们的高校教育管理在内,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是人的需求。二是你尊重、爱护、关心人,维护人的根本利益,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三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高校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创造性,高校的教师是否具有成长性,都是衡量一个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准。而人文关怀,正是给高校教师与学生理想环境,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重要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很好地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在满足教师与学生物质需求的同时,还给了他们丰富的精神感受。

2 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的关系

2.1 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有对立也有共性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制度管理,意在通过制度来规范人、限制人和控制人,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高校组织的正常运行。而人文关怀则是要解放人、引导人、发展人,其目的是为了高校范围内的各个成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从二者的概念范围,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是具有对立性,制度管理者总是希望被管理的对象尽量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少给自己找麻烦。而人文关怀则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发展自己个性的空间,二者的对立显而易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之间有着深层次的相融性,因为对于制度管理者而言,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秩序,有赖于大家的共同遵守,大家只有在认同度较高时,才能达到管理效果,这其中就有了人文关怀的影子。由此可知,这种对立是比较单纯的,但通过其它的方法手段,可以让他们相融。

2.2 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作用

高校的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制度管理正是高校发展初期起到最重要作用的管理手法。这一时期,一切还只是初创,无头绪的管理很多,人们自身也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严格制度执行,可以规范约束大家的行为,从而使学校能够有序运转。在各种制度不断出台,高校的管理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也顺利从初期过渡到提高期的时候,制度管理就不能再是唯一的管理模式,而是要加强对人高校各成员的思想与人文关怀,应用更多的情感手法,从心理等内在约束行的行为,使高校各个成员对高校的管理产生认同感,从内心产生约束感与服从感,将对制度的遵守当作是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需求,进而让高校各成员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实现完美的结合。

3 新时期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分析

3.1 科学把握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矛盾

我们在高校教育管理上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统一,但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严肃的制度与感性的人的需求如何相处,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让大家分清情与法的关系,就必须科学把握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矛盾。特别是我们要认识到,高校的许多管理制度,是来源于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但人们的内心需求又日益增多,要怎么样才能处理到位呢?一是要分清二者的轻重,不重要的服从重要的。一般来说,只要不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应以人文关怀为主。或者说,应从有利于学校的团结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来选择到底是进行制度管理还是人文关怀。其次,要坚持即使是进行制度管理,也要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即在坚持制度管理的同时,坚持推动人发展,使制度管理为人的发展服务。最后,要及时根据人文关怀的要求,修改高校一些已经过时,或是很难适应现代高校管理的制度。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使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不至于产生大的冲突,既保持了现代高校的有序管理,同时又为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3.2 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师的管理工作

教师是高校一切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特别是高校为教育管理而制定的制度,其执行者主要是高校教师,他们对制度的执行情况,不仅决定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对高校的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人文关怀必须让高校的所有教师感受到。在传统的制度管理模式下,对教师积极性的抑制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教师在制度环境中只能尽可能地追求不犯错,对于教学创新等并没有强烈的愿望,这显然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师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注重对高校教师切身利益的保护,无论是什么制度,都应该考虑到教师的感受。可以在制度制定之初,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将他们纳入到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使他们对高校的各项制度具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进而方便他们在执行学校的各项制度时,能够有更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高校制度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要为教师的教学等工作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比如,在教师的制度执行上,不要一味地强调制度的严肃性,而是应该在制度执行的同时,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感受,使他们愿意去执行制度,并可以获得自身价值体现与发展的机会。

3.3 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学生管理

学生无疑是高校管理最主要的指向,没有学生的参与,高校的教育管理将毫无意义。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同时,互联网络的出现,也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让我们拥有了无限广阔的信息传播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被尊重的渴望,要远甚于以往的学生。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融入学生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通过人文关怀的融入,让学生从以往的单一管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们更多发挥自己个性的空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管理模式,显然会更受他们的欢迎,从而提升他们对高校制度的拥护程度。

4 结束语

新时期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教育管理,要时刻突出人这个要素,通过人文关怀,使高校的各个成员对制度的认同度更高,进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各个成员的发展和高校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2] 冯进.简论高校学生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关系[J].经济师,2009.2.

[3] 李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4] 张炜平等.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5.

[5] 黄宏伟.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发挥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卓志沅

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篇3:

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特质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与原则,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石,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促进科学发展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归宿。

关键词:高校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者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是“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理论纲领为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顺利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才素质的基础工程和德政工程。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自由发展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教育是民生为本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1.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是指导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对高校管理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坚持人本思想,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理念,关爱每一个被管理者,做到严慈结合、尊重与信任他们。

1.1 关爱被管理者。关爱被管理者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教育被管理者是一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要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管理者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关爱应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被管理者的爱,而不是面向一部分被管理者,也就是无论被管理者是优是劣、是贫是富,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不能随个人喜好、利益来选择。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爱,应是一种职业情感,不是个人情感,故而师爱是“泛爱”,而不能是“偏爱”。高校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工作能力、业务精湛的教师和品德优良的学生,而且更要关注师生中的“弱势群体”。因为被管理者各自的心理及成长环境不同,呈现在管理者面前的形象也就千差万别,特别是被管理者家庭环境、社会地位、及个人阅历等各不相同,管理者更应处事公正,平等对待。

1.2 严慈结合。高校管理者对师生的情感是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出于教书育人的目的,对被管理者的爱应是“严慈相济”,也就是说既要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要有父爱的严格、庄重,在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严格要求、细心关怀。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用规范的言行、奉献的人格,净化塑造每个被管理者的心灵。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被管理者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被管理者真正的负责,就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考虑个别差异,灵活处理教育管理出现不同问题,使被管理者如沐春风、在愉悦之中受到教育与启迪。

1.3 尊重信任被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尊重信任应是管理者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人对人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尊重、信任也只不过是人对人应有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而已。如果缺乏对被管理者的尊重信任,不仅不能令行禁止,而且更谈不上管理育人。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在具体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任何不尊重,都应受到谴责。因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没有把被管理者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有为人权利的人来看待,而是对他们为人的尊严及权利损害、践踏,会对被管理者的身心产生严重的损害。尊重信任被管理者并不是放弃对被管理者的批评教育,假使那样,又变成了放任。管理者可以批评教育被管理者,但不能污辱被管理者的人格,不能漠视被管理者应有的学习与管理权。漠视或污辱被管理者人格尊严和人格,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还会带来被管理者的畸形发展。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处在大众化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被管理者,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被管理者,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被管理者,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被管理者的美好心灵,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使学生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2.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应以人为本,而且必须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去引领自身行为,不断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

2.1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不断充实管理理论知识,切实推进民主管理。首先,高校教育管理不仅仅是写写文件、上情下达,它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技能技巧。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懂得专业、有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尽量充实、完善自身的管理知识与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育人。其次,高校组织存在学术与行政两方面的职责,高校教育管理应走向民主化。实践证明,在高校管理中,如果只由管理者决定管理内容和程序,而管理对象对此无权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愿,管理对象的许多与管理内容高度相关的信息就难以搜集,其合理要求也将受到压制。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各类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机会。[1]

2.2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益。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主要环节,教育管理质量将直接决定整个学院的教育管理水平与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效的社会效益。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而且还应学会如何管理、如何育人。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调动师生的主体性,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必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将管理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管理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情感和行为的高度契合,最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从而使高等教育管理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智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收益。

2.3 积极参与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也是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与研究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青睐,“以研促教”、“以研促管”效果明显;但是,仍有不少教育管理工作者仍不重视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认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只要搞好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就行了,没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的真正意义。我们认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就应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学会在教育管理反思、教育管理研究中成长。同时,教育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高校教育管理者在组织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等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以人为中心,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从而有效激发师生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促进高校管理的不断创新。

总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技巧,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被管理者,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被管理者,切实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3.促进科学发展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归宿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主要生产者与传播者,人才资源的总量和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促进师生和谐进步、学校特色的达成才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归宿。

3.1 高校教育管理应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一切的发展均以自我发展为基础,高校教育管理应培养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尊重个性,鼓励创新。[3]高校管理者必须坚持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权利而不是以学生义务为起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4]必须建立起一种教师与学生平等尊重的教育机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创造意识,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高校教育管理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德才兼备是全面发展的标准,道德价值是全面发展的内涵,非智力因素是全面发展的主导,人文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底蕴,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

3.2 高校教育管理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也应是发展的主体,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有发展潜能。其次,高校教育管理应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更多强调教师的“蜡烛”般地奉献精神、“园丁”般的服务意识、“小草”的顽强意志,当然,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广大教师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顽强意志,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蜡烛”就会失去光辉、“园丁”和“小草”就失会生命力,就不能更好地奉献与服务。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中不能以牺牲教师的发展来获得学生的成长、不能以牺牲一部分的发展而嬴得另一部分甚至个别教师的发展,相反,只有师生的共同成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学校的成长。

3.3 高校教育管理应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師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只能师生的和谐发展,才能学校的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中不仅要关注与促进个体的教育主体的发展,而且要大局意识、全局观念,着眼于高校自身长期、高效的发展。只有学校得到真正的发展,师生的和谐发展才能物质基础与环境支持。其次,高校教育管理应凸显自身特色。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某些方面的潜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与特征。大学的生命在发展学术,发展学术重在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则意味着知识创新,大学管理必须尊重学术自由,恪守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的运行机制;[5]高校教育管理只有充分尊重学术发展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地促进特色的形成,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总之,高校不仅是师生成长的摇篮,而且是学术传承创新的基地。高校教育管理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谈红.从人的本质属性谈教育管理的人性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3(2)

[2] 徐广东.“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 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3(7)

[4] 魏小琳.从大学生权利看高校的教育管理[J],江苏高教,2006(6)

[5] 杨元业.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民主性与高效性关系之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周广均

上一篇:职业校院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专业课程体系小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