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电影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电影音乐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边缘领域,是电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电影对进入它本体之内的音乐加以改造,使之创新,成为影片提示主题、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人们的欣赏趣味愈来愈复杂多样。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 篇1:

网络音乐的解读与批判

摘要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音乐艺术有了新的表现和传播形式,网络音乐应运而生。网络音乐以自己鲜明的特点,区别于传统音乐,并推动了音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但也不能否认,在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认清网络音乐的现实,并引导其健康发展,将是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传播形式繁荣音乐艺术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网络音乐 网络传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迅速占领了传媒市场,“第四媒体”的地位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其继续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它与其它传播形式和文化内容的结合也使得网络总能带给人们全新的感觉。现在。音乐搭上互联网这班快车向我们疾驶而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视听习惯,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理解和认识网络音乐也由此成了社会的热门话题。

一、网络音乐的界定与特点

目前,对网络音乐并没有准确的界定。尽管网络音乐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网络音乐是借助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而得以表现的。依照这样的理解,可以把网络音乐简单定义为:网络音乐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并通过网络传播的音乐艺术形式。

网络音乐与传统音乐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网络音乐具有个人性和大众性

传统音乐艺术更多体现公共性,音乐创作完成之后要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媒介。但由于网络有着强烈的开放性、随意性,网络音乐也因此更具有个人性,具有平面化、大众化的特点,在网络音乐方面,专业工作者与业余爱好者的界限趋于模糊。在网上出现了许多不知真实姓名和身份的“网络音乐人”或“网络歌手”。从欣赏角度看。网络音乐把剧场、音乐厅等艺术鉴赏的公共场所缩小、拉近到个人计算机的“桌面”上来。独自欣赏,孤独欣赏成了网络音乐的特色。而从音乐史的发展过程来看,音乐是从宫廷、教会少数人中间传播开始,逐步走向平民、大众的过程。互联网的出现,拓宽了音乐传播的渠道,从而使音乐传播的大众性成为必然。

第二,网络音乐具有综合性

音乐是一种典型的听觉艺术,但网络音乐的出现,使音乐艺术的传播和表现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尽管在网络出现之前,就有了电视中的音乐MTV,但网络音乐借助超强的多媒体技术,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更充分的实现了图、文、声、像并茂,更艺术化地解读了音乐作品的意义。

第三、网络音乐具有审美世俗性

这一特性直接取决于大众性这一特点,由于现代音乐的传播方式具有了大众性与视觉性的特点,便引出了当前的一种被称之为“流行”的文化消费观念,音乐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使耳朵已不是音乐感知的主要途径,当代新浪潮艺术家们已渐渐在模糊流行音乐和视觉文化的概念,当音乐以大众为传播方式时便迎合一种当前的文化消费观念,而这种观念恰恰代表了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意识和世俗性。

第四,网络音乐具有非地域性

它主要是指网络音乐媒介传播中所蕴涵的非地域性、非政治性的传播特性。网络音乐在政治色彩上日渐弱化,更多地体现了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娱乐性、流行文化的主导性上。音乐从最初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发展成为当今的大众传播,由早期的面对神坛到面对人生。更重要的是,随着网络音乐的发展,受众者逐渐突破阶级界限、文化界限、地域界限,音乐逐渐成为泛文化的载体。尽管作为强势文化的政治功能还是会在音乐中表现。但今天网络音乐传播面向大众表现出来的娱乐性与亲和性、非地域性和非政治化倾向已经越来越成为传播的主流倾向。

第五,网络音乐具有超时空传播性

众所周知,截止当今,音乐传播方式先后经历了六次革命。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唱片和留声机,人类第一次对音乐和各种声音获得了保存的方法,这是世界音乐发展的一座里程碑。1927年美国发明了有声影片,使电影从无声发展到图像和声音相结合。20世纪30年代磁带录音机诞生,引发了音乐传媒的第三次革命。音乐传媒的第四次革命是电视和彩色电视的发展。音乐传媒的第五次革命是80年代初CD、VCD、DVD的发明和普及,这是唱片技术的一次巨大的飞跃。音乐传媒的第六次革命是上世纪末。出现了网络音乐,使音乐传媒再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网络音乐不仅从艺术传播角度来看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同时也对艺术传统的创作、欣赏、传播、策划、营销等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第六,网络音乐具有超强的技术性

网络音乐之所以能改变音乐表现的载体,其中最重要的是表现手段的变化。网络音乐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表现手段的。这是网络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最大不同之处。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原则上可重现自然界一切已有的声响,并能够制造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声响。能够演奏比演奏家更快的节拍。使音色趋于无限。爱尔兰女歌手恩雅的歌曲被西方众多人们所喜爱,原因是喜爱歌声中虚无缥缈的天籁之音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是人声音的效果,而是电脑制作出来的。目前,有专门的电脑音乐系统,音乐人可以电脑作曲,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直接刻录CD光盘。美国加州大学音乐理论教授大卫·库柏用计算机程序创作了完全酷似莫扎特风格的钢琴曲,用电脑演奏方式举办了莫扎特钢琴演奏会。

二、网络音乐的表现形态

目前,网络音乐主要存在于三种网站之中,一种是专门的音乐网站,如,“好听音乐网”、“一听音乐”、“视听天空”等等。第二种是综合类艺术网站。包括一些文学艺术团体办的网站、艺术爱好者设立的网站等。第三种是其它网站。象搜狐、新浪、网易等大型网站,都开设有音乐艺术栏目。在这些网站不仅能欣赏音乐作品,还可以随意下载保存音乐作品。许多音乐网站设有POP排行榜。电影音乐、歌星与乐队等主页。用户输入要查找的歌手与乐队是名字,就可以一览歌手与乐队自出道以来历年的专辑、获奖、当时乐评、排行榜纪录,以及他们的自传和一系列报道的相关网站。

目前的网络艺术可以分为三类形态

第一类是网上所展示的传统音乐艺术作品

如今,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传统的音乐艺术作品。比如,所谓的经典音乐,古今中外传统音乐等。应该说,这类网络艺术实际是传统艺术借助了网络平台,采取了新的传播方式。目前,这类形态的网络艺术是主流,占据了各个艺术网站的相当大的内容。

第二类是网上首次发表的音乐艺术作品

在网上,有有专门网站为人们发表传播网络音乐艺术作品提供平台和机会。大家熟悉的木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庞龙的《两只蝴蝶》、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便可以归纳到这类网络音乐艺术之中。

第三类是接近真正意义的网络音乐艺术作品

即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创作手段,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的功能而生成的音乐艺术作

品,如前面提到的电脑音乐。1995年,日本人通过电脑绘图技术制造了一个类似真人的虚拟偶像伊达杏子。并为“她”灌制了一张激光唱片《爱之交流》,把网络音乐推向极致,目前,美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地还为“她”设立了网上歌迷俱乐部。

三、网络音乐艺术存在的问题

网络音乐艺术虽然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但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出现了严重的游戏化倾向

在网络时代,艺术走出神圣的殿堂,而进入虚拟的广场,摆脱了专业人员的垄断,被平民所拥抱,大众化的艺术时代到来,应该说是件好事。但与此同时,艺术正在被游戏化,艺术创作正在变成一场游戏。艺术创作与游戏是本质区别的,艺术创作本不应该变成游戏。以游戏的态度完成的大量的网络音乐艺术品,自然缺少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第二,网络音乐的质量缺少保证

网上创作作品质量没有保证是网络媒体存在的又一问题。诚然,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因素,在成就网民自由的同时也付出了网上内容参差不齐的代价。在网络上发表歌曲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写歌的人作为发表作品的渠道,一是网虫的自娱自乐。这其中大多数的网络歌曲都还处在简单的翻唱和粗糙的音乐制作当中,这也就是至今众口相传的只有少数几首歌曲的原因。虽然我们得承认的是现在走红的网络歌曲是好听、好学的,但是必须看到它们在众多的网络歌曲中所占的比例。网络为音乐的多样化提供了廉价的发布平台的同时,也放松了音乐的质量把关。

第三,人文思想有所弱化

网络艺术核心是电脑技术,但过分强调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会导致人文思想在艺术中的弱化。艺术也是技术,但艺术是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事实上。电脑音乐无法与音乐大师的名作相提并论。离开了人文思想,艺术就只剩下了空洞外壳,艺术便失去实际意义。电脑毕竟代替不了人脑,用电脑可以完成艺术创作,但技术的崇拜,并不一定会自然到达艺术的完美。因此,如何摆正人文思想在网络艺术中的位置,如何让人文思想在电脑技术中重放光辉,是网络音乐,乃至所有网络艺术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四,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不能否认,面对创作性的工作,网络这种现代传播载体让人们有了更多发挥的天地,也让更多人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但是这其中就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版权问题。由于网络是虚拟空间,作者都是匿名的,就肯定会存在抄袭、复制等问题。网络歌手翻唱也会牵扯出很多版权问题。比如,前一段网络歌手杨臣刚,为了让自己写的《老鼠爱大米》骨皂够面市,在两年时间内竟然先后以无偿到8000元不等的价格将其给了四个买家。版权不明,杨臣刚的例子极典型,而几乎每一首目前流行起来的网络歌曲都有不下四五个版本的演唱者。对版权问题,台湾一唱片公司的企宣统筹认为,内地的网络歌手法律意识太淡泊,他们对版权问题不明白,或不想明白,所以版权问题仍然是个模糊地带。目前。网络歌手在大红的同时也遇到很多发展瓶颈,版权混乱已经成了网络歌曲和歌手难以纳入正常商业渠道的主要障碍。

四、结语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音乐传播的新形势,已经导致了人们音乐观念的变化,将给社会音乐生活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些音乐观念的变化,包括音乐创作观念的变化、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音乐价值观念的变化。

对于音乐作品来说,网络这个平台是很好的,贴近百姓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对于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21世纪衡量文盲的标准是会不会用电脑,网络的普及可见一斑,所以通过网络推出的音乐也是普及型的。现在网络的覆盖率逐年上升,而且是成倍增长,它的普及必然影响甚至牵动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因而网络音乐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趋势,健康的网络音乐是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世界和谐的推手。

我们已经看到,在网络的超强传播力下,部分网络音乐已经逐渐成为主流音乐。我们也应该相信,主流音乐界迟早会彻底放下架子进入网络音乐,而随着网络音乐人的成长和主流音乐的参与,网络音乐也将出现更多的好作品。

作者:龚丽娅

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 篇2:

刍议电影音乐

[摘要]电影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电影音乐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边缘领域,是电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电影对进入它本体之内的音乐加以改造,使之创新,成为影片提示主题、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人们的欣赏趣味愈来愈复杂多样。音乐与电影的其它元素一道肩负着丰富影片内涵,提高电影整体艺术水平的责任!

[关键词]电影 音乐 审美特征 发展趋势

电影音乐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边缘领域,是电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

一、电影的审美特征

电影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体的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制成可以放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连续地投映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滞留印象的特性(一说由于静物位移而在心理上产生似动感觉),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放大了的活动影像。”所以说,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情感的一门综合艺术形式。

电影具有下列主要审美特征:

(一)科技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电影从产生那一天起,就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运用光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学、机械学等原理,创造出动感世界的神奇。开始时无声音,称为“无声电影”。其正式诞生之日,已有明确记载:1895年12月28日晚,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内,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他俩拍摄的短片《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完全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语言的创新、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1927年诞生的第一部有声影片美国的《爵士歌手》其实就是在无声片的基础上加进四首歌和一些音乐伴奏与简单的台词,但它标志着声学正式介入电影艺术。1935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美国电影《浮华世界》的诞生,又标志着彩色电影新时期的开始。现在,随着高科技21世纪的到来,电影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高科技时代:计算机三维动画、数字电影、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全面向电影领域进军。《泰坦尼克号》中巨大的客轮沉入水中的大场面,就是用电子计算机制作的。

(二)综合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电影综合了艺术各门类,成为艺术的“百科全书”。因为它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故被称为“第七艺术”。但是它几乎同所有的艺术都密切相关、紧密结合:它与舞蹈关系密切,并对进入它本体之内的舞蹈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的电影舞蹈。例如美国影片《出水芙蓉》以及秀兰·邓波儿主演的许多影片中的舞蹈,就是精彩的电影舞蹈它与戏剧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电影中的故事片,其实就是戏剧由舞台走向银幕,无论是剧本中的情节、冲突、情境,还是人物、语言、细节等等,都与戏剧同根同源,如出一辙。根据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不胜枚举。如《雷雨》、《日出》、《千万不要忘记》等等。而在导演、表演各方面,也都走的是戏剧的路子;它与文学也有密切关系,诸如诗电影、散文电影、小说电影等,俯拾即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楼梦》、《祝福》、《早春二月》、《家》、《春》、《秋》、《子夜》《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等等,举不胜攀它与摄影也有直接关系,电影摄影原本来源于摄影艺术,无论是构图、光线、色彩等各要素,都以摄影艺术为基础,中国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拍摄的戏曲片《定军山》,就是在照相馆拍摄的;它与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工艺等各种艺术,也都不可分割,电影美术中的布景(内景、外景)、道具等,涉及到视觉艺术的每一个品种。

(三)创作性与制作性的结合

电影创作与制作密不可分,是一体化的。一部电影的完成,要依靠高度综合的庞大的艺术群体,一个摄制组,要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摄影、照明、美术、置景、化妆、服装、道具、录音、拟音、场记、制片、剪辑、特技等10多个部门数十位专家,形成一整套复杂而有序的电影制作工艺流程,这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电影的发展趋势

(一)高科技化

许多国家的电影,都呈现高科技化的发展态势,其中尤以电脑三维动画制作为突出代表。例如美国大片《玩具总动员》完全由电脑制作的1500个镜头组成。

(二)市场化

电影集艺术、文化、传媒、商品等特性干一身,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我国电影生产不得不考虑票房收入。于是商业大片应运而生《英雄》、《夜宴》等,都是典型的例证。

(三)国际化

电影是一个国家艺术的“形象大使”,是文化品格与民族风格的“展品”,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因此,无论是国外电影市场的打入,还是国际各种电影评奖(戛纳奖、奥斯卡奖、柏林电影节奖等)的参与和中奖,都是势在必行、无可厚非的。中国电影必须步入世界电影的大循环之中,这是与经贸、文化国际化同步一体的。

三、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表现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演唱或演奏,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具有下列主要审美特征:

(一)形象性

音乐素有“流动的建筑”之称,其意在于音乐虽然有声无形,却仍具有形象性特点。只不过音乐的形象性与一般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不同,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形象”,是凭借联想、想像、通感等方式,形成于音乐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头脑中的形象。当然,这种“音乐形象”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生,也不是人们的胡思乱想,而是根据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借景移情”而获得的。同时,“音乐形象”又具有不确定性、非语义性、多义性、朦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既有长处,也有局限。

(二)抒情性

音乐的另一大审美特征,就是抒情性。音乐作品中,情感多于描绘,也大于描写。德国伟大的美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音乐表演者(演唱者、演奏者),通过对作品中词曲作者所表现的情感体验,再将这些情感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所以可以认为,情感是联通作者、表演者、观众三者之间的桥梁。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听了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之后,热泪盈眶地说,这部作品“已经接触到饱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同样,《义勇军进行曲》因为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奋进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被定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马赛曲》也因为表现了法兰西人民爱国主义情感,两度被定为法国国歌。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爱国青年,高唱《大刀进行曲》奔向战场?又有多少革命烈士,高唱《国际国》走向刑场?……音乐以情动人的实例,真是比比皆是。

(三)节奏性

节奏与旋律是音乐的两大翅膀,节奏能直接影响到音乐的抒情性。节奏是音乐家内在情感的外化,也是音乐作品情感含量的有效载体与重要的表现手段。所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一般来说,缓慢沉重的节奏与不和谐的和弦,常表现出悲痛欲绝之情;而轻快急促的节奏,常表现欢快热烈之情。

(四)韵律性

韵律原指我国古体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律,在音乐中,乃指音韵的规律,例如声调铿锵,讲究抑扬顿挫等等,即人们常说的“音乐美”。

四、音乐的流派、发展趋势

古今中外,音乐的艺术流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世界范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大音乐流派:

(一)古典乐派

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标志的音乐流派,提倡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式的严谨与完整,注重创作手法上的戏剧对比、冲突和发展,成为当时的典范。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海顿、莫扎特和德国的贝多芬。

(二)浪漫乐派

是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其风格特点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浪漫乐派前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舒伯特、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后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瓦格纳、勃拉姆斯;俄国的柴科夫斯基。

(三)民族乐派

是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于欧洲各国的音乐流派,其风格特点是追求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以本国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将传统音乐精华与本民族音乐精华密切结合。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捷兄的德沃夏克,俄国的“强力集团”成员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四)现代乐派

是20世纪出现于西方世界的各种新潮音乐流派的总称,其中主要有以法国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以奥地利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派音乐以意大利布梭尼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及爵士乐、摇滚乐、电子音乐、“偶然音乐”等等。

我国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呈现明显的多向交流、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例如声乐与器乐的一体化(自弹自唱)、音乐与舞蹈的一体化(狂歌劲舞)、通俗乐派的民族化(如李谷一的通俗乐派)、民族音乐的通俗化(如祖海德新民歌)、美声乐派的民族化(如杨洪基、关牧村、殷秀梅、王霞等的“民族美声”)等等。

五、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边缘领域,是电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它同音乐、戏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说:“音乐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里,我会先了解这环境是怎样,包括地理环境以及这地方会有什么声音?所以往往音乐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电影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如前所述,音乐具有抒情功能,电影对进入它本体之内的音乐加以改造,使之创新。无论是主题歌还是插曲,片头曲、片尾曲,都成为电影音乐的重要形式,成为影片提示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音乐出现时,观众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音乐,体验音乐抒发的情感。反过来,音乐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从而带给观众巨大的冲击力。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振兴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文化艺术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人们的思想和欣赏趣味愈来愈复杂多样,观众需要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音乐与电影的其它元素一道肩负着丰富影片内涵、提高电影整体艺术水平的责任!

作者:李 平

电影莫扎特音乐艺术论文 篇3:

古典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作用体现

摘要: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配乐的选择和应用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一向以“高冷”示人的古典音乐也在电影配乐中寻求到了合适的定位。古典音乐的特点为其在电影音乐中获取生存空间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古典音乐的严肃性和逻辑性,古典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以及古典音乐传播的面对面特征,都要求古典音乐将电影作为传播媒体。而古典音乐在電影中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和紧扣情节、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  古典音乐  作用体现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配乐的选择和应用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一向以“高冷”示人的古典音乐也在电影配乐中寻求到了合适的定位。在许多经典的电影片段中,都少不了古典音乐。一段经典古典音乐的加持, 能为电影增添一份魅力。几百年前作曲家的谱曲配上当代电影的画面总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古典音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既能讲好电影故事,也能促进古典音乐的传播。古典音乐具有严肃性和逻辑性,兼具艺术性和审美性,同时其传播方式以面对面为主,古典音乐的这些特点既展现了音乐之美,也深化了艺术的内涵。

一、古典音乐的特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文明史。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彰显了人类的智慧。漫长的人类长河中,流淌着绵延不绝的艺术探索之流。音乐是人们符号化的语言,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一定时代的音乐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音乐创作和音乐作品也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以内容丰富、追求市场、乐律简单为特点的流行音乐迎合了公众需求,发展迅速。与追随公众需求的流行音乐不同,古典音乐蕴含着真切之情,传递着音乐之美。

(一)古典音乐的严肃性和逻辑性

古典音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不论哪种释义,古典音乐在兴起之时,都是将那一时期的贵族作为受众群体。与流行音乐的“大众性”不同,古典音乐是“小众性”的。古典音乐的创作思路、音乐风格、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是标准化的、成熟的,而非随性的、即兴的、迎合大众需要的。虽然感性是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古典音乐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内心情感的高度升华,具有深厚的文化承载、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格的理性思维。古典音乐的内容体系完整,曲式和结构较为复杂,逻辑严谨,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造诣的人方能领会其精神要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古典音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理性思维,与一般意义上对音乐的理解大相径庭。这种理性思维和逻辑思路也是其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

(二)古典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音乐世界里,古典音乐偏安一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无法与流行音乐抗衡。流行音乐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应是毋庸置疑的,但古典音乐之美又是流行音乐无法比拟的。古典音乐传递的音乐意义很关键,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更深刻,比如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贬损价值。古典音乐的音乐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知识面广、审美性强。听众能从古典音乐欣赏中品读人生、感悟生活,更能跟随创作者走进那个时代,跨越时空,聆听主题创作的时代声音,感受古典音乐的原汁原味。

(三)古典音乐传播方式以面对面为主

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新媒体时代的时代特点,古典音乐的传播方式也随之进行了变革和调整。古典音乐也开始尝试借助网络平台和大众媒介进行传播,但是由于古典音乐的上述两个特点,尤其是古典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所以剧院、音乐厅等较为固定的场所是古典音乐的主要传播方式。为了将古典音乐的“阳春白雪”充分阐释,现场的音乐表演效果更为明显。富有精湛艺术表演力和舞台渲染力的音乐表演者,能将古典音乐的哲理性和艺术进行完美演绎,而具有较高音乐欣赏力的观众也可以从中汲取音乐养分。面对面的审美体验、心连心的情感共鸣以及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传播了音乐的内涵。

二、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体现

古典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容易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提升公众的审美素养;古典音乐的严肃性和逻辑性,则可以帮助公众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引发人们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流行音乐凭借轻快的旋律和简单的曲调,获取了很多的音乐家们通过创新与继承维护着古典音乐,将古典音乐进行艺术再加工,融入到电影配乐中,这就是古典音乐创新的形式之一。古典音乐借助于电影这种全新的传播形式,也促进了古典音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

(一)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一部电影的成功,是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在这些要素中,诚然离不开剧本创作的成功,也需要功底深厚演员的成功演绎,但电影配乐的选取和有效使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为观众提供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和享受。为公众所熟知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不仅在故事情节上打动了人,还在配乐选取上吸引了观众。男女主人公在相处的很多场景中,都采用了古典音乐作为配乐。两人在奢华的舞会上的浪漫相处,古典音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男女相爱过程中的唯美;沉船后男主人公在营救过程中的孤单无助,古典音乐将两人在生离死别时的痛苦和留恋之情,做了真实的情感诠释。通过古典音乐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恰如其分的配乐代入感极强,使得观众跟着电影人物哭,陪着电影人物笑,这种情感共鸣效果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主题相符的古典音乐的使用。《泰坦尼克号》在很多不同的场合,都选择与情境相适宜的古典音乐,这些古典音乐起到了主线的作用,将故事以环环相扣的形式紧密串联起来,毫无违和感,通过古典音乐的运用将剧中人物的开心和悲伤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充分体会到人物的感情。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既离不开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也离不开古典音乐的成功穿插。

(二)紧扣情节,增强感染力

电影配乐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增强电影情节的感染力,引人入胜,在音乐中感受电影的扣人心弦。这种效果在不同类型的电影总具有不同的体现。科幻类电影让人类对未来的世界充满新奇,而动作类电影则将人类世界的爱恨情仇予以直接体现。情节紧凑、剧情连贯、思维缜密、爱憎分明是动作类电影的共同特点。其他类型的电影,则也多会采用配乐的形式才丰富电影内容,增强电影的感染力。例如,《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就通过多种古典音乐的穿插和使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简单的弦乐颤弓,衬托着竖琴演奏,到一个个配器的加入从而达到音乐的高潮,一步步的,再加之画面的衬托,给人宏伟壮阔之感。在渲染背景和衬托主人公的场景中,古典音乐作为不能替代的核心要素,极大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影视剧具有吸引性。主题音乐不但引入了整部影片,也奠定了全片基调,在字幕的部分,还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影片中的配乐,主要是通过小提琴和钢琴来完成的,时而舒缓时而轻快,优美的乐章让故事在平静的状态中缓缓地开场,别有一番韵味,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当中。作为古典音乐重要表现形式的钢琴音乐在《海上钢琴师》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作为背景音乐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且电影选择了以钢琴曲为结尾。

(三)刻画人物性格,抒发情感

每一部电影中都会设定出相应的人物推动故事情节,衬托电影主题。围绕人物会开展一定的动作、言语、心理活动描写。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升华,是彰显人性情感的形式。电影配乐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借助音乐传递出的符号信息,细致入微地刻画电影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情感抒发。古典音乐的严肃性和逻辑性的特点,与电影刻画人物的入木三分风格刚好吻合;古典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特点,与电影抒发情感得淋漓尽致正好匹配。无论是电影人物的悲欢喜乐,还是电影主题的寓教于乐,或者电影创意的奇思妙想,都需要性格鲜明的人物予以衬托,而用古典音乐的加持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性格是当下很多电影配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古典音乐的代入感极为强烈。一段舒缓的古典音乐,会不由自由地将人带入到情感细腻、心旷神怡的意境中,与此场景相适应的,往往都是性格温柔、和蔼亲切的电影人物形象刻画;而一段高昂的古典音乐,则会情不自禁地将人引入到气势恢宏、场面浩大的场景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般都是情感热烈、精神亢奋的人物形象描写;一段悲怆的古典音乐,则自然而然让人联想起悲痛欲绝、情感凄凉的画面,如秋风扫落叶等,与之匹配的,大多数是郁郁寡欢、悲伤不已的人物形象刻画。这些古典音乐所唤起的情感共鸣是相通的,无需更多的情节描写,也不用过多的语言堆砌。一段古典音乐的恰当引入,可以发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这种音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更为持久,更为有效,更为刻骨铭心。

(四)丰富电影类型,增强古典音乐的传播力

目前,电影市场中将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乐是主流趋势,这主要是因为电影市场发展迅速而古典音乐转型缓慢导致的。电影配乐中的古典音乐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的,它服务于电影,主要目的是提高电影的影响力。大多数情况下,电影和古典音乐能够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古典音乐会因为一部声名鹊起的电影对它的引入,从而产生联动效应,引发公众对电影配乐的广泛关注。于是,近年来,也有一些专门为古典音乐而创作的电影正在兴起,并影响力日益增强。通常意义上的电影,追求的是画面第一、音乐第二,也就是说音乐是为画面创作而服务的。但是这类电影则与之相反,它的创作主题是音乐,画面是为音乐服务的。古典音乐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思想性和审美性,没有一定音乐素养和精神造诣的人是无法听懂古典音乐的,也没法感受音乐之美。这一类型的电影就是从古典音乐的这个特点出发,为观众提供一些画面,从而为观众提供一个联想的方向,以古典音乐和画面的结合,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建构起画面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解读音乐的内涵。部分画面的提供是创作者对音乐意境的感悟的具体表现,但艺术作品的欣赏是“见仁见智”的,在这些画面中,每位听众所欣赏出来的音乐美景都是不尽相同的,每位观众所品读出来的音乐也大相径庭,所以这样一些专门为古典音乐而创作的电影丰富了传统的电影类型,扩充了电影的外延。

与此同时,古典音乐也借助电影平台推销了自己,增强了古典音乐的传播力。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理念多少有点过时之嫌。“酒香也怕巷子深”成为了很多冠以传统字样的事物在新媒体时代的理念选择。古典音乐唯美唯真、原汁原味,有利于提高音乐素养、增强艺术造诣。它博大精深,知识面广,可能需要听众通晓宗教、文化、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知识,方能领略古典音乐风景之美。但毋庸置疑的是,流行音乐并非一无是处,它具有节奏简单、迎合公众需求的特点,最重要的是,流行音乐借助新媒体平台迅速成长发展。所以,古典音乐也必须放下自己“高冷”的身段,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加大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使古典之美永久散发艺术的光芒。电影配乐就是古典音乐融入新媒体的创新实践,也是未来古典音乐保持永恒魅力的路径探索。

三、结语

音乐和电影作为两种见证人类艺术发展成果的艺术形式,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时代发展的成果体现。网络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艺术的呈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古典音乐的艺术光芒渐渐被流变的社会发展所遮掩,古典音乐如何在信息社会突出重围,重新绽放艺术之光,重新寻求古典之美,这是極为严峻的艺术课题。同样作为艺术展现形式的电影,在精彩纷呈的大众艺术市场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将古典音乐与电影实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古典音乐的传播和电影艺术的发展,也是未来亟待深入研究的话题。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乐在当下的探索实践中,初见成效;专门为古典音乐而创作的电影也在摸索中前行,未来的古典音乐与电影可以寻求更多的结合点,从而促进两种艺术形式的更好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滨.论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区别[J].当代音乐,2020(06).

[2]裴璐璐.论古典音乐的“小众性”与流行音乐的“大众性”—从音乐传播的视角[J].北方音乐,2020(08).

作者:吴觉非

上一篇:我国公务员制度分析论文下一篇:高职职业化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