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家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作为有声电影发展中重要的构成因素,音乐在电影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至关重要的作用,音画关系是电影艺术得以成立基础。本文在对电影音乐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作用进行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对电影音乐的非独立、音画互动、音画同步、音乐叙事、音画异步等多元审美特征进行系统阐述,以期能够对电影音乐的研究有所裨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影钢琴家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钢琴家音乐艺术论文 篇1:

生命演绎艺术《钢琴家》指下流淌的钢琴音乐

随着电影对钢琴音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钢琴音乐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逐步增加,《钢琴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因以钢琴音乐不同的风格体现出真挚、细腻的情感而斩获多项大奖。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此影片中音乐与战争是主题思想,战争让世界充满惊恐和祸患,而音乐则让世界变得美好。钢琴和战争交织在一起,诠释了战争期间人们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影片运用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没有以节奏渲染战争的磅礴气势,而是选择惆怅、抒情的柔和旋律,体现出哀怨、隐忍的精神力量。

一、 肖邦音乐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一)肖邦在音乐领域的地位

肖邦(F.F.Chopin)是波兰乃至世界音乐史上最关键的人物,是知名度与影响力最广泛的钢琴家之一,是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他的创作以钢琴曲为主,被世人称之为“钢琴诗人”。肖邦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与超然的个性,流畅、文雅而优美,具有较强的可唱性。其音乐充满神秘和幻想,以波兰民间、民族音乐为基础,体现出波兰音乐特点和民族精神,对后世作曲家具有较大影响。

(二)肖邦钢琴曲的音乐特征

钢琴是“乐器之王”,其演奏出的音乐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体现出更加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在电影的结构中,钢琴音乐具有较高地位。自然环境中的音响、风景、人物情绪、生活百态都可以运用钢琴艺术展示出来。电影是综合性艺术,涉及到不同的表现形式,电影中恰当的运用钢琴音乐,能够表达出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让画与人、影与声妥善的结合在一起,具有显著的艺术美感与审美情趣。

肖邦平生共创作200余部音乐作品,以钢琴曲为主,其音乐体裁多样化,包括幻想曲、奏鸣曲、练习曲、夜曲、前奏曲、叙事曲以及波洛涅兹、玛祖卡、华尔兹等舞曲。夜曲是肖邦创作的音乐体裁,其诗意饱满、形象丰富,曲调幽阑、平和冲淡,柔和的节奏中深藏着忧郁的感情。肖邦的21首夜曲是他最有诗意和情性的作品,所以肖邦夜曲又叫作钢琴曲的“百科全书”。肖邦升c小调夜曲中,紧张段落特别多,体现出戏剧性、强烈冲突性,此作品在肖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曲也为《钢琴家》电影增色不少。浪漫主义文学对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影响特别大,其艺术性与思想性都特别明显。G小调叙事曲以密茨凯维支的诗为灵感创作而成,表达出波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气节与精神。肖邦创作的钢琴音乐体现出浪漫和幻想,具有灵活、鲜明的节奏与风格,他是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

二、 钢琴音乐与《钢琴家》影片的融合

(一)《钢琴家》电影的艺术情节

《钢琴家》运用写实的方式,讲述了二战时犹太民族和钢琴家所受到的生命危险与精神折磨。电影主人公具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以至于一位德国军官为之深深感动,逐步转变其对于犹太人持有的态度,在他的保护与帮助下,钢琴家处于相对安全之中,一直到战争结束波兰获得彻底解放。电影艺术中经常刻画的主题是战争,以战争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主要表现形式。而《钢琴家》中没有大量渲染战争血腥,而是在肖邦音乐塑造的环境中,突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此电影音乐给人以舒缓、忧郁的感觉,同时恰到好处的体现出人们在面对战争时的无助与痛苦。电影《钢琴家》中,波兰人民的反抗力量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特别脆弱,而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则在优雅的曲调中传递出坚持与忍耐。此音乐诠释出二战时人民悲伤痛苦、流离失所的生活,他们的生命面临着威胁,必须放弃体面与尊严,体会逃亡的心情。《钢琴家》再现这段历史画卷,其背景音乐是肖邦的钢琴作品,能够提高电影的感染力。

(二)《钢琴家》运用的钢琴曲

肖邦的钢琴音乐的生命力特别强大,在《钢琴家》中,共选择11首肖邦钢琴曲,这些作品的题材不同、风格各异,是他不同时间创作的作品,在影片中发挥出联系剧情的功能,音乐情调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电影中运用的肖邦夜曲,既体现出幻想和沉思,也表达出在茫茫黑夜中人的心声,影片中流淌的音乐中蕴含着反抗与痛苦的声音,以隐忍和舍身的精神感动人的心灵。所以,此11首肖邦钢琴曲,体现出主人公什皮尔曼多舛的命运,其中《夜曲》就好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

三、《钢琴家》中肖邦音乐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

电影将音乐与画面结合在一起,具有渲染故事气氛的作用。电影开篇以黑白镜头展示出1939年的华沙街头,人们的生活比较合适、平静,各自忙于自己的生活,此时的背景音乐是肖邦于1833年创作的《c调小夜曲》,其曲调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如泣如诉中让人感觉到一些伤感与无奈。随着镜头的跟进,一位演奏者在华沙电台录音室中弹奏钢琴的画面出现在观众面前,他眼中自信、坚毅与忧伤。此乐曲宏大激昂,具有英雄主义色彩。乐曲的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平静的第一部,聚集很多力量的第二部以及动力性较强的第三部,此曲式在每个小部分中也有明确体现,如第一部分包括的乐段有三个,属于单三部曲式。乐曲让听众觉得像深深的叹息,伴奏环节也表现得比较沉重、平稳、忧郁。乐曲音色严肃、庄重,渲染出悲伤、忧郁的环境,在悲伤情愫中带有不安因素。其原因在于A段乐句中运用凝重和弦与浑厚深沉低音部。

当钢琴声响起,黑白画面逐步变为彩色画面,电影音乐与画面完美统一起来。主人公衣着考究、面容俊秀,其眼神深邃而凄迷,其演奏得心应手,体现出他高贵的气质。乐曲与人物外表让观众为之陶醉。而战争破坏了这种和谐美,钢琴家只能到处避难。此时《c小调夜曲》体现出明显的结构形式,第一层次是悲伤平和的旋律,然后产生明显转变,平静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哀伤。此时故事发展到华沙正历经战争折磨,人们的无奈与不安情绪更加明显。随着炮火的越来越近,音乐逐步进入第二层次,其节奏活泼,之前音乐中的忧虑一扫而光,其顺畅华丽的节奏体现出波兰人民胜利的信心与信念和坚强品质。电影结尾处运用此音乐,当柔和的音乐缓缓传来,战争的辛酸和痛苦都已经远离,为故事奠定悲伤又具有希望的基调。

(二)促进情节发展

《钢琴家》中运用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此作品坚毅、开朗,充满活力,体现出波兰民族骄傲感。战争之初,波兰战事不利,德国占领华沙,大肆屠杀犹太人。躲避追杀是主人公什皮尔曼的生活,这种没有未来、没有活力的日子是一种煎熬。他每天提心吊胆过着逃亡生活,疾病和饥饿威胁着他的生命,在不断躲藏中偶然发现破旧的钢琴,那一刻他特别激动,经过紧张逃亡与残酷斗争后,电影运用波罗乃兹舞曲描写战争中犹太人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的心情变得舒缓。在主人公打开钢琴时,乐曲在耳畔缓缓响起。此曲与舒缓柔和的夜曲有明显的区别,其汹涌奔放,洋溢着豪迈的感情,人们心境逐渐开阔,一扫之前的悲愤心情。镜头前特定了主人公因颠沛流离而消瘦憔悴的脸庞,然后是他的双手和钢琴键盘,观众看到什皮尔曼手指凌空在键盘上弹奏,其音乐来自他的心间并未在钢琴上真正响起。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下,他只好控制对音乐的眷恋,却无法发出一点点声音。通过肖邦音乐,让观众看到主人公在残酷环境下生活下去的意志与勇气。人们被此画面深深感动,导演以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处理方式,提高影片的感染力。肖邦钢琴曲,让差异明显的节奏与风格完善的联系起来,体现出人物的精神与内心世界,为电影高潮进行铺垫。

(三)刻画人物形象

在战争的危机中人们要面对很大的压力,钢琴家为了人身安全,每天在废墟上隐藏与奔走。在一个夜晚他在废弃的建筑中,万籁俱静中钢琴家面对清淡的目光。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中,能得到宁静是最大的享受。饥饿的钢琴家发现个罐头,心头百感交集地看着它,此时镜头中出现一双皮靴,而后是一个德国军官,观众的心情不禁紧张起来,就好像转眼间他就会牺牲。而剧情并未如此发展。德国军官没有立刻处死什皮尔曼,却让他弹奏钢琴,此时肖邦的音乐再次响起。在德国人的监视下,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什皮尔曼弹奏起舒缓、忧伤的叙事曲,音乐声仿佛是在诉说着什么,缓慢且平和,德国人也被音乐深深打劫,脸色也柔和很多。渐渐的音乐声中透露出悲愤的感情,此时他的表情高贵而严峻,他在音乐中重新找回尊严,也凭借音乐体现出愤慨却坚定的信念。

《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1831年创作的钢琴曲,肖邦当时也遭遇到家破人亡,其写作背景与《钢琴家》故事具有相同点。乐曲开展结构是奏鸣曲,具有肃静沉稳的风格和柔和凝重的曲调,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境中。乐曲选择跳跃性强的节奏有,体现人们心中的悲愤和不安。而后转成E调曲调逐步柔和,体现出经过苦难的人们内心更加坚强。再后的高潮环节,将高音加入音乐中,就像人们面对战争发出的催人奋进的呐喊。电影中的音乐,最初以哀绝沉稳来刻画经历沧桑磨难的人物形象,他痛恨侵略者。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跳跃性的音乐中,主人公变得自信和从容,心中的仇恨与痛苦转变成必胜的斗志和生活的勇气,让人们看到他不屈不挠的信念和直面苦难的精神。

(四)阐述主题

电影结尾又响起《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的节奏,曲子体现出刚劲坚毅、肃穆庄重、豪情悲壮、开朗向上的精神。电影以战争结束为结尾,德国宣布战败,久经磨难的波兰人民以得到自由。钢琴家逐步摆脱了悲愤痛哭的情绪,再次振作起来。他重新回到以前工作的电台,重新弹奏起的波罗乃兹舞曲,向人们传达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故事中钢琴家在战争中屡屡遇到苦难甚至是经常在生死的边缘徘徊,是人生低谷。而此时,暗淡悲伤的情绪被壮志激情所代替,什皮尔曼回忆战争时经历的事与人,迸发出生命的力量。当美好、和平被黑暗笼罩,人们会更加认识到和平生活的美好与珍贵。主人公在历经重重磨难后走出战争阴影,他以华丽优美的音乐表达出其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以高昂激越的华章赞扬波兰民族的精神,以丰富的韵律预期战争过后的美好人生。

结语

《钢琴家》电影刻画的,是人性在战争这样的特殊时期所出现的变化,民族精神是影片要展示的主题。电影运用肖邦的钢琴曲为主题音乐,与其主题相互辉映,形成完善的整体,既彰显出音乐的魅力,也深入刻画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在音乐声中观众的思想与情感获得了升华,让人与音乐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也展示出音乐的穿透力与感染力,两者妥善结合,提高音乐与影片的美学意义。肖邦音乐在电影《钢琴家》中具有营造氛围、促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阐述主题等作用,其贯穿于电影的各个环节中,是提高电影艺术性的关键方式。

作者:莫晓莺

电影钢琴家音乐艺术论文 篇2: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 作为有声电影发展中重要的构成因素,音乐在电影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至关重要的作用,音画关系是电影艺术得以成立基础。本文在对电影音乐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作用进行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对电影音乐的非独立、音画互动、音画同步、音乐叙事、音画异步等多元审美特征进行系统阐述,以期能够对电影音乐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电影音乐 互动性 片段性 独立性 叙事性 对立性

作为现代电影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正在被赋予无可替代的重要使命。电影音乐具备音乐艺术性和影视艺术性的双重审美特征。具体到表现上,主要体现了音乐的唯美性、情感性、空间性等;电影的蒙太奇性、人屏交互性、画面传递性等。音乐艺术性和影视艺术性独特审美表现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电影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具有多种审美特征。

一 电影音乐的相关范畴概述

1 电影音乐的分类

从音乐素材的获取与使用来看,电影音乐可以分为原著音乐和非原著音乐。原著音乐是专门为该影视作品设计的音乐素材,是剧作家与作曲家以及导演共同构思且创作的专项音乐,具有展现影视作品和推动电影音乐发展的作用;非原著音乐的使用相对较为普遍,是在音频作品中发掘适合影视作品的既有音乐,由于非原著音乐的使用更为方便快捷,因此现有影视作品中,使用非原著音乐占有比例较大。尤其是在电影发展初期,电影音乐中的音乐艺术,主要是由已有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进行画面配音,或者对既有音乐进行简单修改,而直接使用,后期逐渐出现异类音乐。

2 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画关系是电影艺术得以成立的基础,音乐在电影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其中画内音乐也可以理解为客观性音乐或现实性音乐,画外音乐可以理解为功能性音乐或主观性音乐。画内音乐是对屏幕画面中的音源概括,包括各种画面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不仅包括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的唱、奏等,还包括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会、舞会、歌舞、小唱、街头音乐等多种形式。画外音乐主要是屏幕画面上没有展现发音源头,但是却又有音乐的匹配;画外音一般是有剧作家专门为该电影设计的音乐,重在为剧情服务,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和环境变化的烘托等。

3 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

作为有声电影发展中重要的构成因素,电影音乐从简单的音符到复杂的配乐、插曲音乐、主题音乐等阶段,是一个从单一层面向立体层面转化的过程,具有渲染人物心理、烘托环境氛围、折射时代气息,塑造人物、表现叙事、创造情感等多项功能。电影中的音乐艺术是受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的影音讯息,发展到现阶段,电影音乐成为电影综合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大的塑造功能,还具有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调节功能,已成为现有电影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电影音乐也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载体。

二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1 电影音乐美感的非独立性

电影音乐与传统音乐美感审美方式上有着诸多不同,电影音乐之所以是电影音乐,是因为依附于影视作品而富有更加深刻、扩张的生命属性。对于普通音乐的认知而言,必然被赋予更多的音乐属性。电影艺术无论是时空还是时间,都是相互依附,画面与音乐素材的共融融合共同构成了电影唯美成果。电影音乐的美感并非独立存在的,极端的分析开来,电影音乐唤醒了人类感知力的立体属性。在电影的艺术表现中,使用的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往往更加的紧密,尤其是电影中原创的音乐作品,没有电影的衬托,或许并不具备同样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而失去影视作品的电影音乐,必将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充满扩张力。普通的音乐能够流传的因素主要源于自身的生长属性,从一开始诞生即拥有自身的受众群体,而电影音乐是伴随着影视作品而诞生的,先入为主的审美原则必将对其审美层次和审美群体所接纳,而脱离开来重新定位,必会因失去画面受众的群体而失去相应的生命力。因此,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难以独立存在,必将伴随着影视画面的具象化表达而加深观众对审美对象的感受。

2 音画结合的互动性

电影音乐与影视画面的最普遍审美特征就是“音画同步”,是影视画面与音乐旋律相互融合、彼此互动渗透、节奏步调一致的常见依存关系。不论是从传播学上的考量还是心理学上的考虑,音乐元素都是影视画面、人物对话、文字穿插、音响烘托等其他元素无法表达的元素。影视画面传达给受众是直观的、富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视觉美感,而音乐的附加更增添了受众感官上的立体感受。画面与音乐的统一协调,让受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渲染的氛围更加具有唤起性。在《菊次郎的夏天》电影中,主人公正男和菊次郎在受困于车站时,一段小提琴音乐随之响起,伴随着钢琴声两者与影视画面相融合,将受众带入一个凄美的雨夜,随后响起的大提琴再次奏响了影片的主题,将受众的心境仿佛带入到了一段深沉而又布满哀怨的记忆中,在记忆中,主人公寻找着自己的母亲,而与之相伴的大提琴奏乐更是让受众沉寂在寻找中,在奏乐临近尾声部分,伴随着雨滴的减小,欢快的小提琴奏乐将受众从沉寂拉向欢乐,这段人们熟悉的小提琴旋律让深沉的回忆包袱放下,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奔向希望的道路。这种音画融合的特性,激活了画面的单调与直白,让画面更具有想象空间和立体质感,实现了两者相互衬托下的具象化。在《天使爱美丽》电影中,同样的古典手风琴音色和悠远的旋律犹如一阵微风,将欧式特有的典雅和浪漫扑面而来,欢快的音乐如同女主人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像天使一样可爱。这些电影音乐之所以充满美感,是“音画同步”的接触效果,如果将音乐与画面割裂开来,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的美感都将大打折扣,也难以成为彼此领域的经典之作。

3 电影音乐对画面的叙事性

在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中,音乐对电影叙事的烘托与渲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在电影叙事中的表现形式大致有情景音乐、剧情音乐、背景音乐等。对于叙事的情景音乐,音乐的选取主要是根据影视画面的内涵而确定,此时的音乐对画面主要是烘托气氛和透视画面本质,是对氛围的进一步提升。比如,在《海上钢琴师》电影中,故事是对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钢琴音乐奇才进行的讲述,通过不同的音乐讲述其具有争议的传奇人生。在画面的配乐选取上,主要是大师级的作曲人,对不同的画面和环境进行独立原创,所创作出的钢琴为主,管弦乐和室内乐为辅的乐章,深深吸引了受众,并在影视作品之外对立成为出色的乐曲。在画面的配比上,主人公舒缓柔和的钢琴声,伴随着望向窗外“望向自己”女孩的画面,平静之中带有激动与惊讶。随着1900灵动的琴声,将观众带入了他的内心世界,讲述属于他的事件,纯真而自由,让受众纷纷沉浸在音乐最纯粹的欢快中,伴随着灵动的钢琴声,主人公传奇的一生显现在受众面前。影视作品自身就是故事的讲述者,而音乐的渗透,让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透彻深刻。电影叙事中,无论是影视人物还是作品环境的塑造或是各种情节的交叉,任何一个成功的部分都无法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通过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仅对电影主题进行了画龙点睛,更大的作用就是让人们更深刻地去理解这部电影的主题。

4 电影音乐的片段之美

电影音乐相对于普通音乐而言,篇幅相对短小,通常音乐都是作曲家情感认知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之中的音乐,鉴于电影音乐难以进行完整的“陈述”,只能与影视作品相对应采取片段式的采用,因此电影音乐具有片段之美的审美特征。在经典电影《钢琴家》选用的音乐《升c小调夜曲》中,平静舒缓的开始,忧伤宽广的基调,预示着千百万犹太人的生命即将终止的厄运。影视中这个细微音乐片段,正是为德国军官的人性与品质所做的对比铺垫。在影片中,钢琴家发现德国人到来之时听到悠扬的《月光奏鸣曲》驻足聆听时,一方面体现了杀人成性的德国军官内心中仍然残留着人性的善良和对音乐之美的追求,但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德国军官刽子手的嗜血本性。这两首原本具有特定美感的音乐在影视作品的片段之美,打破了原有的审美特征而焕发出新的审美特性。对于影视作品环境氛围、人物心理变化的渲染与烘托,既不刻意描绘场景也不特别地去表述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但是伴随着音乐声音的扬起,画面的定格表达了更为深邃的穿透性,让抽象的影视画面借助音乐的形象顺利的表达出来,让人物形象与环境特征更加生动、感人。可谓是片段之中尽显人性丑恶。

5 音画非同步的对立美感

电影音乐与影视画面在“音画同步”方面是早期和现下主流的审美组合,新生代叛逆族的成长让“音画同步”之外诞生了“音画异步”的受众群体,并在时间的推移中有扩大趋势。电影音乐虽然历史上是与电影画面同步进行的,无论从音乐美感角度还是影视画面传递角度,都是同步表现同样思想的有机统一,但是从多元化的发展来看,“音画异步”也将是未来电影产业或者电影音乐产业的“新生代”,这种对立的关系,从表象上看是同步的,这时的音乐与画面都具有双重的含义,在彼此含义的另一面而言,存在着异步的本质,但是诠释的又都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多层次化含义。音画异步的作品较为少见,但是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泰坦尼克》作品中也有细微表现,比如在船体即将下沉的过程中,歌手以“啊”为代替歌词,与当时画面表现的景象已有不同,似乎是通过简单的歌词来将旋律更加“悠扬”的飘向远方。这种音画不同步的画面,在诸多的影视作品中都略有表现,只是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难以被受众所接受,因此也仅仅是某几个画面的展现。“音画异步”的对立之美,是表现多层次感的对立之感,细分为多层次探讨,实则仍然是剧作家的内涵对应。这种对立的审美特征所传达的异样之美,在未来多元化发展中,必然成为“同样”之美。

三 结语

电影音乐的多个审美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与受众感官之中,往往是本质的一种结合和延伸,是彼此衬托的相互协调,更是对影视作品展现内涵的进一步抒发。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审美的标准也是多元化分布,多元的审视也早已融入到对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的评判中。电影音乐已经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日趋模糊,而音乐的艺术扩张力早已将音乐艺术带进了千家万户,逐渐世俗化、大众化、日常化;电影艺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提升,逐渐走进新生代的日常生活中,电影与电影音乐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另类音乐一路走来,潜移默化地对各类受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多元化的电影音乐顺利地体现了电影画面的纵深感,甚至完全与影视画面相异的音乐配音,在新常态下的影视作品中将日趋多见。

参考文献:

[1] 赵燕:《当今电影音乐的创作理论与艺术特征》,《艺术学苑》,2012年第4期。

[2] 杨天宏:《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美学功能分析》,《广电试听》,2012年第5期。

[3] 王燕:《论电影音乐的审奠特征及价值功能》,《电影文学》,2012年第22期。

[4] 刘海婴:《电影音乐作用研究》,《艺术学苑》,2014年第6期。

[5] 黎辉辉:《由音画关系看电影配乐的审美特征》,《艺术学苑》,2014年第22期。

(刘娜,周口师范学院讲师)

作者:刘娜

电影钢琴家音乐艺术论文 篇3:

浅析钢琴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魅力展现

摘要 音乐是电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剧情以及人物进行烘托和渲染作用,从而达到表现主题和加强戏剧性的作用。钢琴其本身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表现力多元化等特点。因此,将钢琴音乐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影视作品中去,为电影的思想表达以及电影的风格添加了多元化魅力,并且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从影视作品中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出发,分析钢琴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以及魅力,为中国以后影视作品创作中对钢琴艺术的运用,提出一些意见和思考。

关键词:钢琴艺术 影视作品 魅力 展现

从本质上来说,电影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形式,较之于其它的艺术形式,它表现出独有的特殊性。电影的内涵非常的丰富,既可以寄托人们的某种情感与生活夙愿,又可以制造基于现实的某种情感。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电影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对日常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电影而言,其音乐部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使电影声音和画面之间的相互结合,而且还可以营造各种氛围,使人物内心的情感充分的展现出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对于推进电影情节的发展和深化电影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钢琴而言,它是乐器之王,可以将艺术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乐中有景、有情是其艺术效果的最佳表现。基于此,很多影视作品,导演都将钢琴音乐有效的融入到了他们的电影之中,通过画面与内容的有效整合,充分展现出了钢琴音乐自身独特魅力。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电影,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默片。后来因为在电影观看中,没有音乐进行配合,使观看电影的趣味枯燥与单一,因此后来人们逐渐把音乐尝试加入到电影中去,那时候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音乐也只能在电影播放现场播放。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很多世界顶级影片中,均有不同音乐的加入,从而为影片的画面展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特作用,是不能够被我们小觑的。

一 电影音乐的作用

1 电影中音乐和画面相互配合

电影界中很多人认为,影片音乐与电影画面之间只有配合的好,才能征服观众,才能吸引眼球,让观众感觉到一种美感,即视觉与听觉在获得电影之美的领域,实现共鸣。如果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配合相对较好,不仅能够使观众接受良好的视觉形象,而且能对电影产生一种独特的体验情感。对于音乐而言,其本质就是感性的,若某部电影缺少配音,只看画面,则对观众的理性思维形成强烈的冲击,最终将因缺乏感性思维而难以实现对电影的真实体验,更难以把握电影的实质。

2 电影音乐对主题的深化

实践中,不同题材电影,其内容创作人员会根据主题需要,赋予合适的电影背景,即在电影中加入适量的音乐,又可让观众有效的融入其中,让观众感受电影的主题与内涵。对于多数电影而言,其创作过程中融入了非常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若此时可以有效融入适当的音乐,则更容易让广大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强化。

3 电影音乐可带给观众强烈的刺激效果

如果电影音乐配合的恰当,则可以触动广大观众的心灵,对电影的观赏效果达到一种升华。据调查显示,凡是电影音乐配合比较好的作品,通常在电影结束时观众会感觉回味无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部成功的音乐作品,与电影画面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在观众的内心深处烙上了一个深深的印记,让他们毕生难忘,保留着那份感动与留恋。

4 电影音乐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

对于音乐而言,它是一种非常细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大多数的电影作品中,为充分表现主人公丰富的感情,均会以音乐来渲染。例如,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将要沉船的时候,那三位小提琴师的演奏,就为电影带来一种让人哀伤的气氛,能够更好的让观众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再如,女主角最后在水中的哼唱,为这部电影平添了一份忧伤。音乐除了可创造气氛外,还可以为广大观众更好的感受主人公人物的情感,使之与人物同哀伤、同喜悦、同激愤、同惆怅。电影音乐,其实是一种语言,它可以让观众更好的透过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去体验电影的精髓所在。

二 电影中钢琴音乐的应用

提起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总是让人首先想到《海上钢琴师》,除了《海上钢琴师》,以“钢琴”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也有很多,例如,《钢琴师》、《不能说的秘密》等,不仅是那个时期的经典,也是现在也无法超越的巨作。在这三部作品中,导演把钢琴音乐的魅力和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

1 钢琴音乐可以使画面更加完整和连贯

《海上钢琴师》中,埃尼奥·莫里康内利用其优美的钢琴声来渲染电影的温婉,在该故事中钢琴音乐非常重要。其中斗琴的片段,使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无不感触至深。通过三回合钢琴音乐的演奏,表达了该电影主人公的三种内心情感。首先,《平安颂》将剧情推进,把主角内心不屑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推动了该电影的戏剧化程度;其次,用钢琴音乐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表达出内心深处心理活动,促使整部影片向白热化阶段发展;在斗琴的最后一个回合中,主角运用了极为快速的乐曲,最后曲终,使观众的内心难以平静。由此可见,钢琴音乐将每个情节有效的贯穿在一起、回味无穷。以音乐抒情的方式,远比要在电影中直接去运用内容表达更加的深入人心。

2 钢琴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背景气氛

如果电影失去电影音乐,会是什么样的情境。可以想象得到,如果电影失去了电影音乐,那么电影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内涵,就像人失去了灵魂。钢琴音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采用了时而高亢、时而浑厚的表演技巧,表达内心对钢琴音乐的领悟与认知;而观众则通过钢琴音乐欣赏,感悟到主人公以音乐捍卫尊严的坚强精神品质,利用音乐诠释主人公内心的思想。在另一部著名作品《钢琴师》之中,也体现出了音乐对背景的烘托。在该电影中,波兰钢琴家曾经被纳粹党所迫,一度四处逃离,最后被一名德国军官发现,却没有杀掉他。在电影的前半段,用了哀伤型的钢琴乐曲,展现军官的内心世界,当贝多芬的名作《月光奏鸣曲》清冷曲调响起时,观众好像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该军官的与众不同,为后面放生钢琴家和以后剧情的发展做出了铺垫。

3 钢琴音乐具有抒情以及直接参与叙事的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电影中内容的不同发展,而应用不同的音乐。在哀伤场景中,我们会放哀伤的音乐。在欢快的场景中,我们会放快乐的音乐。然而,实践中无论哪种内容、何种主题电影,钢琴音乐的功能均不能够小觑。钢琴音乐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钢琴音乐不论是在何时出现总会融入电影自身。在现有的多部影片作品之中,钢琴音乐表现出非常显著的表达功能。在电影中,钢琴音乐往往主要只作为背景音乐,避免在电影中过于突出。钢琴音乐可通过节奏的调整,与电影画面感之间相互配合,以此来推动电影的发展,使钢琴音乐与现代声画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之中,在面对非常残暴、杀戮等画面时,钢琴音乐却映衬出一种安详的画面,通过巨大的反差,可以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对心灵产生的巨大震撼,这表示钢琴音乐抒情、叙事的作用体现。

4 钢琴音乐对电影艺术品位具有提升作用

钢琴是乐器之王,它以天籁般的声音,向人们诠释了钢琴自身的高贵,同时钢琴音乐也可以展现一位演奏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基于此,在现代电影作品中,建议适当的加入一些钢琴音乐,来提升影片的艺术品位。例如,《海上钢琴师》、《想飞的钢琴少年》等著名电影作品,均以加入了钢琴音乐,使得整部作品的艺术品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让观众不仅感受到了影片,所带来的主体以外,也让他们享受到了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在诸多电影作品中,钢琴音乐的演绎仍以肖邦、贝多芬等巨匠的名曲为主。例如,在《钢琴师》这部电影中,借助波兰犹太后裔演奏的钢琴曲,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德国纳粹党的凶狠、卑劣,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种种美好渴望,都透过了钢琴音乐表达了出来。钢琴音乐扩大了主题所带来的表现力,这样就大大提升了《钢琴师》这部电影艺术的品味。又如,在另外一部《天使爱美丽》中,钢琴的主旋律一次次的不断变化,让钢琴那天籁般的声音,带给观众良好的视听享受,让整部作品的艺术品位得到了提升。

5 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通过钢琴艺术,能够让受众感受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诉求、意向,都是作曲家追求的气韵。气韵属于美学领域范畴,它可以借助于电影中的钢琴音乐,酣畅淋漓、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展现出来。借助于琴盖的拍击、琴弦的拨动,表现出电影跳跃又密集的节奏。钢琴音乐作为个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能够展现出个人的性格,在影视作品里,不需要格外的修饰,让人们就能感悟、能理解、能听懂。

三 电影中融入钢琴音乐的有益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钢琴音乐在现代电影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以下笔者将对如何实现电影中的钢琴曲有效融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利用钢琴音乐来体现人物情感。在电影音乐中,应当让音乐与人物的情感表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二者能够完美的契合。同时,在合适的地方有效的展现主人公的情感,这样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由心的美。实践中可以看到,电影作品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钢琴音乐的独特感染力是否得以发挥,因此在创作电影音乐时,应当与电影的情节、主题以及内涵等相结合。

第二,将音乐作为电影的载体。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情况下钢琴乐曲会不断的重复出现,这主要是为了加深观众对电影的印象,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非常的大,是其它部分难以替代的,对于影片创作者而言,应当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和优化整合,找到电影情节与钢琴音乐的完美契合点,这样才能促使观众更好的用心体会电影,使电影充分的体现钢琴音乐的魅力。

第三,钢琴音乐在电影中,可以引导观众的内心。在很多电影作品中,钢琴音乐作为电影背景音乐,起到一定的渲染和烘托气氛作用,这样就能有效的让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与音乐融为一体。不论是哀伤或者是欢快的主题,都可以看到钢琴音乐在其中的融入,可以更好的让观众去理解电影的内涵。

总而言之,电影中的音乐部分,已经成为了电影中重要的展现手段,这种展现的手段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现代电影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其作用更不可小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钢琴音乐在现代电影音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钢琴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方式,让音乐与画面更好的结合,才能被观众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钢琴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宏:《论钢琴演奏触键在不同音乐时期的特征》,《艺术百家》,2004年第6期。

[2] 潘屹:《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电影文学》,2010年第5期。

[3] 魏南江:《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 刘元举:《半个世纪影视作品里的钢琴情怀 刘诗昆与齐格然·阿利哈诺夫重逢上海》,《音乐爱好者》,2010年第1期。

[5] 王君:《谈本土文化元素作品对钢琴教学的作用》,《北方音乐》,2009年第10期。

[6] 赵方:《谈音乐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电影评介》,2007年第17期。

[7] 朱雯:《钢琴踏板与作曲家的作品情结》,《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8] 秦川:《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宫调游移和五度关系功能逻辑》,《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3期。

[9] 沈滨凯:《窥一斑以见全豹——以“音腔”观点参比〈二泉映月〉于二胡及钢琴中的演绎》,《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怡,女,1978—,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教学理论,工作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