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概念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主要在对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概念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从联系和区别两个角度,辩证地阐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的关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效益概念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效益概念管理论文 篇1:

国内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工程项目数量逐年递增,虽然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日常需求,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更多人近年来将目光逐渐落在了可持续发展上,而由此衍生出的绿色管理概念也逐渐受到更多人关注并与各行各业融会贯通。

本文将绿色管理引入建筑行业,创造出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全新体系,有区别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新体系从各部门组织协调能力入手,将绿色原则贯穿整体建筑寿命周期,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材料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施工,同时在工程完成的后续进行绿色管理和绿色拆除,从各个环节将绿色工程正式引入建筑行业。

本文以绿色管理为起点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定义,引用近年来学者观点作为定义的支持依据,同时就绿色工程管理体系构建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由于国外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将目光主要放在国内理论体系中,力求通过现有理论知识对各部分绿色管理内容进行整合和系统解释,最终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的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本文的重点放在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后期评价体系上,通过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限定,同时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从后期评价的角度对整体工程绿色管理做出总结,并且深度分析各个环节薄弱问题的所在,力求能在后续的学者研究和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将此类问题顺利解决。

本文的目的在于依托目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背景,为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构建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体系,为后续相关专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绿色管理;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指标构建;评价系统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一词缘起于绿色管理,而绿色管理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并最终于1987年发布了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题的报告,明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由此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初迅速发展经济,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1],而由此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工程项目数量骤增等问题使得绿色管理概念逐渐进入工程项目领域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逐步替代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逐步成为工程领域的全新潮流。

1.2研究意义

绿色项目管理领域研究的兴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国际近年来由于绿色行动和环保意识的兴起为绿色项目管理体系的成熟构建起到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在于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着世界第三大国土面积和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国家,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了10至30年,如果不实行建筑领域绿色管理,由此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和人文社会问题将以几何形式增长。

因此,建筑业的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将对不适应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项目管理逐步改善。绿色管理的兴起不论是对生态环境领域还是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都存在深远的意义与影响,近年来相关研究同样络绎不绝。

2 绿色项目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2.1绿色管理的内涵

绿色管理一词早于1990 年德国的瓦德玛尔·霍普分贝克《绿色管理革命》[2]一书中已经出现,是书籍中第一次出现绿色管理。直至1995年我国学者才开始对绿色管理进行研究。

潘峰和张登俊(2000)[3]比较全面的提出了绿色管理的概念:绿色管理是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下,企业自主形成的一-种绿色经营理念及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刘兆和刘同起(2002)[4]认为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从经营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尽管研究成果颇丰,但目前为止尚未得出统一的绿色管理的概念,本文定义的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企业的新型管理问题,它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在工程项目施工经营过程中,企业及一切组织结构始终考虑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减少和降低污染作为绿色管理的中心,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目标,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和有关知识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

2.2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绿色管理领域的延伸,同样是绿色管理在建筑业领域的全新应用和拓展。绿色工程项目管理(GPM)的概念最初由我国学者提出,其根本内涵在于将绿色经济体系融入到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中。

我国潘武祥等是首位将生态管理概念引入项目管理领域的学者;白思俊[5]等学者同样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个同时”制度;付晓灵[6]是国内首位将绿色工程概念加入到工程项目管理的学者。而根据以上理论基础,于海丰与王勇[7]于2006年正式将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做全面且科学定义,其他学者沿用以上结论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并进一步延伸了“绿色”的管理思想。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在学术上的研究颇为丰富,在本文中,总结定义如下:为一个项目进行从概念到结束的全方位的计划、控制、协调与实施,同时满足委托人的要求,在实现项目的系统目标基础上、适度利用自然资源并符合生态环境指标,从而解决项目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尽管如此,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目前仍然只停留于概念的定义上,其对实际工程所提出的建议目前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8]

3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工程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和拆除阶段五个部分所进行的绿色管理,每一阶段的绿色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在整体工程结束后通过评价系统对整体绿色管理过程进行打分,依托相应分数标准得出可靠结论,作为管理评价报告和后期评价的重要依据。

3.1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原则

在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管理体系主要从管理周期、生态保护、节约资源和以人为本四个角度制定原则。管理周期主要界定了绿色管理具体负责的节点,旨在将绿色管理融入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同时也是对开发管理、业主方项目管理和物业管理的系统集成。

在绿色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利用更少资源,在各个施工环节中做出更加环境友好施工管理,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并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部分也是后续评价系统中关键一环。

而以人为本原则对项目内外相关人员给予重视,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更加重视人的感受需求,与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加沟通渠道。

3.2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

整体管理实施过程从准备阶段开始,具体工作为管理领导班子的构建。体系健全、工作能力效率双高的团队更能履行绿色管理的义务。管理班子由各方代表联合选定,为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设计阶段的绿色管理主要落实在绿色设计上,以绿色设计原则为基础,通过合适的设计方法,最终实现设计阶段的绿色管理。其核心在于各部门之间经验互补,互相协作,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一举两得。设计方法大同小异,同样是通过土地资源、材料、能源的合理选择及使用,构造出尊重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的工程设计。

绿色施工是施工阶段绿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保障,具有创新性意义。通过对施工材料、施工方法和施工设施的合理选择,从根源、施工过程和施工结果三个角度消除传统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运营阶段的绿色管理内容复杂,服务点主要落于绿色物业管理上将绿色管理和绿色社区联系起来,充分发掘绿色设计潜力,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同时物业应当对绿色管理知识向全民宣传,通过不同措施,动员工程建筑中的每一位保护环境、绿色管理。

拆除阶段的绿色管理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不可控的粉尘要尽量减少,一个是可控的建筑垃圾要循环利用再生,最后一个是对建筑拆除后所产生的旧址进行复原。三个步骤分别从拆除前中后三个阶段对绿色管理做出阐述。

3.3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方法

为了正确把握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效果,必须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工程项目绿色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下面将从其功能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3.1评价功能

评价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一个全方位、清晰的认知,通过对绿色管理的认知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查缺补漏,认识到每个环节中优秀和存在缺陷的部分,最终通过企业和社会各方组织的积极筹备和引导,为后续工程项目能够实现更好的绿色管理体系做准备。

3.3.2评价指标的制定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为宗旨,通过将参数具体化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总目标分解成为目标层、指标层和参数层三层,构成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体系,参数层指标内容根据工程项目类型不同进行个性化定义。

目标层主要从综合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绿色工程项目实施状况评价四个角度出发,根据目标层下属将指标层进行划分。如综合经济效益即可根据生产与投资两个方向进行划分,同时根据不同项目具体情况从指标层出发定义细化参数层。

同时,环保效益根据污染物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音污染和固体污染等。社会效益从公众效果与社会舆论导向出发,从社区、用户、媒体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评估。而对实时状况评价从支撑系数和技术指数两方面阐述。

3.3.3评价方法

在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比较多,可以选择德尔菲法及相关性权重法来确定 A-B-C-D 四级指标的权属 Pi,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用乘积法计算组合权重系数,最终得到 D 层指标对总目标的赋权结果 Wi。具体计算详见相关理论。根据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首先应对所有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正指标而言,超过极大值的,令其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为 1;小于极小值的,令其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为 0,逆指标则相反。以某一指标为例,该指标的实际值为 Di,若 Di 为正值,且有≤Di≤,则 Di 经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 Ti 为:

对于逆指标而言,其公式为:

采用综合评分法将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结果Ti,结合其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总评分;n为指标数目;Ti为第i项指标评分;Wi为第i项指标的组合权重。

3.3.4评价标准

通过上述方法和指标系统计算出总目标得分并与标准做出比较,同时根据得分排名对工程绿色管理满意程度做出评价,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发现项目某一阶段的不足缺陷之處,在今后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提出对策,推动改善整体进程。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4 总结与展望

4.1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

本文从绿色管理出发,以近年来学者研究成果为依据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定义,同时从领导班子筹备,各阶段绿色管理,后期评价指标的设定和方法确定等角度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流程进行描述,现将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如下:

4.2总结与展望

整体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宗旨在于从绿色管理出发,以绿色原则为核心,全寿命对工程项目各环节从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等角度出发,将管理体系协调性转化为降低工程成本、工程环境友好的动力。而评价体系作为整体流程中最终的一环,不仅是作为工程竣工后对其整体过程中绿色管理是否达标的一次考察,同时也是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反思总结的最佳机会,由此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同样适用于后续的所有工程的绿色管理中。

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填补了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空白,为后续学者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思路,更重要的是从评价方法的角度为绿色工程深远影响做出阐述。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轮绿色管理思想及其实施[J].社科纵横,2007,22(4):69-71.

[2]  Waldemar Hopfenbeck.revolution of Green management revolution[M].1990.

[3]  张登俊,潘峰.绿色管理:企业竞争的新法宝[J].管理与财富,2000,(6):56.

[4]  刘兆,刘同起、绿色管理:展现管理新趋势[J].经济论坛,2002,(12):37.

[5]  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手册(上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69-~271.

[6]  付晓灵.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绿色工程[刀].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1):34

[7]  王勇,于海丰.关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J].建筑经济,2006,(11)39-41.

[8]  尹葵.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成本分析及控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14.

作者:厚博

经济效益概念管理论文 篇2:

浅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的关系

[摘 要] 本文主要在对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概念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从联系和区别两个角度,辩证地阐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联系;区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5. 001

1 概念的界定

由于概念存在着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关系,对于概念的外延,新生的概念可以与其他概念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从而使得概念的范围不断扩大,就概念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对概念的边际的确认就变得十分重要。例如,管理会计还属于新生的概念,还在发展,尚未成型,仍然需要与其他知识体系进行结合并完善,因此,管理会计根据概念的范围可以分为狭义管理会计和广义管理会计。

我们在讨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概念的关系的时候,是基于概念的内涵开展进行的。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指的是概念的基本职能。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所要讨论的概念的范围。例如,广义管理会计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战略管理会计,还包括宏观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相关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广义管理会计包含的口径过于广泛,概念的边际十分模糊,不利于我们对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因此我们在讨论管理会计的时候,采用的是狭义管理会计的概念。

1.1 什么是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①,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1.2 什么是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具备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根据已经了解到的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本文认为成本会计不仅仅是对成本的汇总、分配、核算,还包括成本的控制,例如标准成本的确定,计划成本的制定等,甚至通过控制进而考核。

2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联系如图1所示。

2.1 逻辑起点相同

纵观前人对会计的概念的理解,无论是会计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会计都是管理的函数,会计有助于管理,这是肯定的,不然会计为什么属于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灵活运用,进而提升其主体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目标是提升组织的经营效果和效率,难道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不是这个目的吗?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是属于会计的范畴。范畴是对一个感念的最高概括。成本会计的逻辑起点也是会计,即成本会计也属于会计的范畴。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在会计研究的范围内。

2.2 主体相同

会计研究的主体共有3种:①主体是金融机构,②主体是现代企业,③主体是个人。管理会计研究的主体是现代企业,主要研究的是企业如何利用会计进行有效的决策甚至是计划和考核。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运营,其前提是资本的剩余,涉及日常经营管理的方面少之又少,对于个人主体来说,也并不涉及日常经营管理(除非是个人独资者)。成本会计的研究主体同样是现代企业。同样,金融机构与个人并不涉及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对于个人来说除非是个人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归集方法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造成管理成本大于管理效率等问题。因此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主体都是现代的企业。

2.3 最终目标相同

由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逻辑起点都是会计,而且主体都是现代企业,其目标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为企业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因此,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2.4 都具有预测、决策、控制、考核职能

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成本会计中的计划成本的制定,都体现了预测的职能;管理会计中的长短期决策,成本会计中的成本分配方法的选择也是对成本的决策;管理会计中的存货控制,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体现的都是控制的职能;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均有设置相应的标准,再将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奖惩,也体现了考核评价职能。

2.5 都需要与财务会计分享相关的信息

管理会计大多数的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例如,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都是来自于财务会计中所记载的数据。成本会计更是离不开财务会计,对于成本的核算以及成本费用的归集,都需要用到财务会计系统中的相关内容和数据。

2.6 存在内容交叉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存在内容交叉的部分,也就是说,在各自的学科体系中存在相同的内容,例如成本控制,对标准成本的制定,以及对差异的分析,不仅在管理会计中有相关的知识结构,成本会计当中也有。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内容的交叉。

3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区别如图2所示。

3.1 成本的概念不同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成本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管理会计重视成本的原因以及成本发生的必要性,例如在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中,成本的概念通常包括机会成本,即做出选择而要放弃的代价与牺牲。也就是说,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的时态既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也可以是未来发生的。

从成本会计的角度,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生产过程当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不难看出,此处的成本更强调的是已消耗的价值牺牲,强调的是过去发生的。成本会计当中的成本的归集、分配、核算都是针对已经消耗的、已经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的。

3.2 成本的分类方法不同

成本按不同的标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对于不同的成本研究对象,成本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对于管理会计来说,最主要的是以成本的性态进行划分,区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当然在进行决策分析的过程当中,也会根据成本的相关性区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在做决策的时候,利用成本效益原则时,只考虑相关成本,并不考虑无关成本,沉没成本。成本会计主要是根据成本的核算划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因此,在成本的分类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3.3 产品成本的构成与核算不同

成本会计当中的产品成本的核算相当于采用了完全成本法的做法,将固定成本在已完工的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当中进行分摊,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成本。而管理会计采用的成本的性态进行分类,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因此,成本核算的方法是采用了变动成本法的做法,产品成本全部都是变动成本。

3.4 销货成本的构成

由于销货成本是由产品成本结转出来的,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那么销货成本的构成也是不同的,在完全成本法下,包含了固定性制造费用。

3.5 工作对象的范围不同

管理会计所针对的工作对象的范围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成本控制,还包括企业的日常决策、全面预算进行管理。而成本会计所针对的工作对象是对成本的管理,包括对成本的核算,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并不包括是否生产的决策,以及对项目是否投产。

3.6 侧重点不同

成本会计的侧重点主要是实物的流转,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生产费用系统合理地分摊到每一个阶段的实物流转当中。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不仅包括实物的流转,还包括资金的流动,是二者的结合。例如长期投资决策,不仅要考虑实物流,还要考虑资金流。

3.7 作用时效主体不同

虽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都存在对过去事项的记录和整理,过程的控制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管理。但是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的主体部分是面向未来的,也就是进行决策,进行全面的预算,进而提升管理水平。而成本会计作用时效的主体部分是面向历史的,也就是对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分配,进而核算产品的成本。

3.8 方法体系不同

管理会计设计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量本利的作图,就有三种不同的做法。而且管理会计在研究问题中,引入现代数学的方法。例如对成本按照性态进行划分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还有保本点的计算,甚至是利润无差别点的计算,都是需要用到数学的工具进行分析。而成本会计用到的方法主要是简单的数学计算,比如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完工产品成本的分配,以及分步法下产品成本的核算等,主要都是简单的数学运算。

3.9 受财务会计的影响不同

成本会计由于是历史资料的反映,而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是利用历史资料对未来进行预测,主要侧重的是未来,对历史资料的应用是有所保留和选择的。因此,财务会计对于成本会计的影响是较大的,而对于管理会计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例如,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成本会计在计量过程当中采用的也是权责发生制,然而,管理会计不仅可以采用全责发生制,还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正如长期投资决策。

3.10 货币时间价值的考虑

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也就是说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了折现,从而判断项目的现值。而成本会计并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的处理和加工。

3.11 工作程序不同③

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这会导致不同企业间缺乏可比性。

成本的核算对于成熟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已经成为企业的常规作业,凭证的生成、汇总、费用的汇总和分配程序,以及成本核算的方法都是制度化的,常规的,具有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成本会计的工作程序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变的、稳定的。3.12 人员素质不同

成本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固定性的,程序性的,以及计算方法仅涉及简单的数学运算,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是太高。但是对于管理会计来说,面临的问题是开放性的,而且需要用到大量的现代数学的方法,例如线性代数的应用等方法,因此,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4 结 论

本文首先明确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概念,然后从联系和区别两个角度,阐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特点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心合.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关系的新论[J].财经科学,1995(6).

[3]于富生.成本会计学[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张文军.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J].商,2010(9).

[5]张春娟.成本会计的发展[J].财会通讯,2007(6).

[6]左慧芳.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2(8).

[7]许亚湖.管理会计的边界与本质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10(7).

[8]刘雪莲.浅议成本会计的新特点及其对成本管理的推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9).

作者:周芳竹

经济效益概念管理论文 篇3:

对推行管理会计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引入管理会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文章从管理会计学科和理论的发展、管理会计的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了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管理会计的推行和发展,既需要企业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对管理会计的推行提出几点建议:要全面树立管理会计的理念;以成本为中心开展管理会计活动;着力于全面推行企业内部控制;着力于加强管理会计经验的推广运用和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

我国会计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着我国文明发展的进程,我国会计不断发展成熟。发轫于19世纪的洋务运动,开启了我国会计现代化的大门。20世纪初随着一批留日、留美学生学成回国,西方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被带入国内,运用于我国会计实务,推动了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会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应的会计制度体系。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在1992年前后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对我国传统会计制度的根本性改造,推进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我国会计自此逐步融入国际会计发展的大潮。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作为会计一个分支的管理会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没有使用管理会计这一概念,但管理会计实践活动在我国企业大量存在,如当时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广泛使用的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责任会计、班组核算、厂内银行、会计控制等均属于管理会计的内容。这些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管理实务中的运用,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引入管理会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据笔者掌握的不完全情况,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管理会计专著——李天民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基础》于1982年由知识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管理会计的一些概念和基本方法进行了论述和介绍。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于1983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为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1996年李天民教授为中央电视大学编写的《现代管理会计学》发行量超过百万,成为会计学科的畅销书,说明管理会计已广泛进入会计工作领域。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也从起步逐步走向繁荣,一批会计学者选择管理会计作为研究方向,管理会计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与阎达五教授在1980年提出“会计管理论”,认为会计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系统,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管理会计的推广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管理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也取得新进展,全国各地财经院校的会计专业先后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一批以管理会计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取得硕士、博士学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管理会计》曾作为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后来虽然在考试科目中取消了《管理会计》,但管理会计的内容则基本上全部包括在考试科目《财务管理》中。这说明管理会计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就得到了较好推广。

二、我国重视管理会计的运用

作为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一直以来对于管理会计给予高度重视。1991年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完善单位内部责任核算和监督体系”,要求企业“适应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落实经济责任的多种形式,建立以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核算对象,实行责、权、利、效紧密结合的责任会计体系。”1995年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发扬吸收职工群众参加理财的传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起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分明。”要求会计机构和會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筹资、投资、技术改造、签订经济合同等重大决策的调查论证和可行性研究”。2014年8月6日,时任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同志亲自讲授“中国管理会计系列讲座”第一讲。同年1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行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出我国推行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实现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些年来,财政部在管理会计制度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7年和2009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6年财政部发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2017年和2018先后发布29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这些规范和指引的发布,为企业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南。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包括责任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管理会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沉没成本概念在投资决策时的运用,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各项绩效与奖励挂钩方法的运用,股权激励措施的运用等等,都说明我国企业已经广泛开展管理会计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出国门,其中管理会计的作用功不可没。由于管理会计活动内嵌于企业活动之中,体现于企业各项投资和经营决策之中,体现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之中,企业开展的管理会计活动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

三、推进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建议

推进管理会计是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激发企业管理活力和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的推行和发展,既需要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不断创新,需要会计学界理论研究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专业机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推行管理会计,笔者认为目前至少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要全面树立管理会计的理念

管理会计本质上是将会计一些方法运用于管理之中,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这就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会计的目的,不能脱离这一目的开展管理会计活动。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与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都属于经营管理的范畴,前者要求规划合理和决策科学,后者则要求通过控制和业绩评价促使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产生于会计,在开展管理会计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基本财务报表的信息,要合理利用财务会计系统的管理作用,使管理会计的一些活动内嵌于财务会计系统之中。但管理会计绝不仅仅是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层的事情。如管理会计中决策包括经营决策的长期决策,都是涉及企业发展的问题,而责任会计则是涉及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问题。单位领导重视是做好管理会计的前提。不同企业经营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开展管理会计活动的方式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管理会计活动。

(二)以成本为中心开展管理会计活动

成本是沟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桥梁和纽带。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是计算确定企业盈利的重要依据,在管理会计中是各项分析与决策的重要指标。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和细化成本相关的规定制度,为企业利润计算和分析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企业新的经营方式和新型产业的大量涌现,给成本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政府部门或会计职业组织应尽可能制定出细化的成本核算制度,明确规定不同业务形态下成本范围等成本核算的內容。在市场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利润水平取决于自身的成本水平,企业管理会计活动应围绕着降本增效展开,通过降成本,挖掘内部潜力,促使企业发展壮大。这也正是20世纪以来我国会计改革反复强调建立责任会计体系和加强责任成本管理的原因所在。

(三)着力于全面推行企业内部控制

管理会计的职能之一就是控制,内部控制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来说,内部控制属于消极的管理活动,即在既定的目标下,通过内部控制活动确保目标的实现。自2008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内部控制逐步为企业管理层所重视,但一些企业出现的生产经营问题,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问题的发生,表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还任重道远。推行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苦练内功,努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着力于加强管理会计经验的推广运用和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是对外服务,对外提交财务报表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会计法规制度对财务会计具有法定约束力;而管理会计则主要是对内服务。因此,管理会计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或最优的模式,理论上没有最优的管理会计,只有最适用的管理会计。企业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而只能借鉴参考其他企业成功的管理会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创新。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会计职业组织应大力开展管理会计案例的推介,使成功的管理会计做法经验能尽快得到推广运用,为更多的企业服务。会计理论工作者需要更多深入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第一线,全面总结管理会计实践经验,为管理会计方法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李玉环

上一篇:铁路行车安全建议论文下一篇:高校德育创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