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研究论文

2022-04-21

一、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比较(一)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2001年以前,我国只有会计基本准则,没有具体准则,无形资产核算按照《会计法》、《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法规制度进行处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研究论文 篇1:

对我国会计计量现状的思考

【摘 要】 文章以“2013年全国会计专业教学年会”中对会计计量问题的讨论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会计计量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出台各种计量属性运用的具体方法、制定相关措施防止上市公司利用会计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完善和改进披露方式及内容等建议。

【关键词】 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2013年4月,人大出版社在北京举办了“2013年全国会计专业教学年会”,邀请了人大徐经长、戴德明、周华,暨大田广仁,东财傅荣等学者就财会教学与科研等论题作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近80所高校的142名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了年会的学习和讨论。会上,戴德明、周华两位学者就目前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共鸣。

一、两位专家的观点

戴德明教授提出:会计计量的主体是企业,由于计量结果与计量主体的利益直接相关,计量主体具有操控计量结果的动机,本质上属于一种非独立计量;会计计量的对象是财务报表项目,而不是所有决定企业价值的因素,从价值计量的角度看,其计量具有局部性;会计计量主要反映交易的结果,其目的不是服务于计量对象的直接交易,这就决定了没有必要对单个财务报表项目进行“精确计量”;会计计量是一种货币计量和定期计量,而货币本身的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计计量的结果只具有相对精确性,无法保证绝对精确性,也就是说计量误差具有必然性。基于上述原因,会计准则不应当给予企业较大的操控空间,计量结果的可验证性是第一位的。计量内容的不完整性、计量尺度的不稳定性、计量的暂时性和非一次性(定期性、连续性),决定了对财务报表项目的精确计量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周华副教授提出:会计计量应以合法的、可验证性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始凭证作为佐证。缺乏有效佐证的计量方法,很容易被企业滥用,成为操纵报表数据的利器。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为例,计提时,能取得调减资产、调减利润的效果,转回时,能取得调增资产、调增利润的效果,这样一来,会计利润将可以在各年度之间转移。其实,转回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记载的资产和利润的变动仅仅是预期,并不代表企业法律关系或经营业绩的变动。

二、我国会计计量现状

(一)准则规定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目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部分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衍生金融工具)中采用或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货期末计量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期末计量采用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确认减值;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按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等资产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相比较确认减值,其中可收回金额为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较高者。

(二)实际应用情况

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运用主要影响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个项目。本文选取2007年至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如表1)进行分析,以反映会计计量的实际应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到,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进行了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占总利润的比重五年平均为18.92%,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大。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最高,剔除2008年。2007年至2008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金额逐年大幅度增加,占总利润的比重呈缓慢上升态势,这与上市公司的总数增加有关。约有25.86%的上市公司确认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总利润的比重很小,其金额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拥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也包括极少部分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核算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三)存在的问题

除了历史成本,其他的计量属性均需要依靠专业判断,其判断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财务报表,因此,这种专业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可收回金额如何确定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如何确定作出了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都是方向性和指导性的,理解上容易产生分歧,运用时缺乏可操作性,如,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应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影响,并未说明在何种情况下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如何考虑;又如,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的使用寿命、折现率,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实务中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来运用这些计量属性具有很大的难度,不同的企业对同样的交易或资产进行判断,其结果很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在实务中就存在不同公司持有对同一企业的股权投资且均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但计提减值准备差距较大的实例。

2.多重计量属性的运用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从2007年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来,虽然从总量上来看,资产减值损失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比重相对稳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上市公司总利润的影响很小,但如果具体分析单个公司的数据则会发现,有不少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或者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占总利润的比重非常大,有些公司由于资产减值损失或者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变化直接导致企业盈亏逆转,还有些公司通过集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挪移不同会计年度的利润。各种利用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操纵企业利润的行为屡禁不止。

3.针对会计计量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具体

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计量信息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是披露了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进行计量,对于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如何确定只是原文照抄了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没有披露公司确定价值的具体估值方法和相关参数。

三、思考及建议

以历史成本为主,其他计量属性为辅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它的有效实施必须具备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建立完善的资产价格发现机制,二是企业会计诚信管理的有效性。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虽然这种计量模式的推出本意是希望会计计量能发现及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但实施的结果却不太理想,有些计量属性的运用在客观上难以确定,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主观上又具有随意性和可操纵性。当会计计量融入了这些计量属性后,反而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无法体现企业的价值。这也是戴德明、周华等专家学者质疑的最根本原因。

虽然多重计量属性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但这种计量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然结果,也是会计计量的大势所趋。因噎废食、全盘否定的做法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从建立和完善多重计量属性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入手,防范会计计量的不当运用才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出台各种计量属性运用的具体方法

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区分不同的计量属性,尽快出台具体的估值技术和方法。资产估值方法的选择是评估者技巧和水平的体现,但是运用到上市公司会计计量中的估值技术和方法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能有可左可右的操作选择空间,否则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口径,会计计量的结果必将失去可比性。

(二)制定相关措施,防止上市公司利用会计计量进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其中资本市场动机是最主要的动机,即为了达到上市、配股、增资扩股、避免ST或PT等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利用有关会计属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进行盈余管理是既简单又保险的手段。因此,防止上市公司利用会计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制定措施。首先,对因为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获得的企业盈余在上市、配股、摘帽或摘牌的审核中进行剔除,以消除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动机;其次,加大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三)完善和改进披露方式及内容,突出提示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对资产价值和会计利润的影响

虽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不断完善,但长达上百页的年报披露让非财会专业的投资者一头雾水,很难捕捉其重点内容,大部分的投资者只关注业绩公告和财务报表摘要,而从业绩公告和财务报表摘要中根本发现不了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和运用对报表产生的影响。因此,完善和改进披露方式及内容,突出提示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运用对资产价值、会计利润的影响很有必要。完善和改进披露方式、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改进财务报表的格式,在利润表中将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营业利润项目中分离出来,作为不确定性损益,单独列报,突出提示;二是在业绩公告中进行补充说明,告知由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每股收益的影响,在年度报告中详细披露具体计量属性运用的依据和方法。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会计信息监管的逐步到位,以历史成本为主,其他计量属性为辅的会计计量模式将日渐成熟和规范,为企业的价值发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24.

[2] 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08(6):19-30.

[3] 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09(7):3-21.

[4] 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财务与会计,2010(7):17-22 .

[5] 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企业会计准则连续四年平稳有效实施——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11(10):16-29.

[6] 证监会会计部.2011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N].中国证券报,2012-10-09.

作者:章洁倩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研究论文 篇2:

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较

一、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比较

(一)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2001年以前,我国只有会计基本准则,没有具体准则,无形资产核算按照《会计法》、《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法规制度进行处理。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正式对外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之后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次修订,并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随后于2006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经过修订,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越南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2001年以前,越南对无形资产(也称为无形固定资产)的核算是根据1989年颁布的《会计统计法》(2003年6月17日越南国会颁布了会计工作的最高法则——《会计法》)、《国家会计条例》、《国营企业会计长条例》和《核算和统计规定》等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和规定进行核算的。2001年12月31日越南颁布了第一批会计准则,这批会计准则共有4项,其中第04号准则就是无形资产准则,越南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目前适用的正是首次颁布的04号无形资产准则。

二、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内容比较

(一)总则的比较分析 两国无形资产准则的总则部分都规定了准则的制定目的及适用范围。越南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总则内容较多,共有15条,不仅给出了无形资产的定义,还对一些术语进行了注释,如“资产”、 “研究”、“开发”、“原价”、“摊销、“应折旧的价值”、“有效使用年限”、“清理价值”、“公允价值”、“残值”、“活跃市场”、“可控制性”等,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总则内容较少,只有2条,但是明确提出了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中产生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越南没有对此进行规定。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总则简明扼要,部分内容是在配套的准则应用指南里进行具体规定的,越南的总则内容多也比较详细,更接近于国际会计准则。

(二)无形资产确认的比较分析 (1)无形资产定义比较分析。越南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固定资产是指可确定其价值并由企业持有,在生产经营、提供劳务中使用或用以出租的不具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我国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从名称来看,越南称为“无形固定资产”,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称为“无形资产”。从定义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强调无形资产是“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越南会计准则强调的是无形资产价值的可确定性及用途,但两国在无形资产的产权、持有目的或用途、存在形态方面的规定基本一致,我国无形资产的定义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2)无形资产确认条件比较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基本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只是在企业合并中产生的无形资产确认上有一定差异。越南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确认除了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成本的可靠性外,还强调了“预计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按现行规定有足够的价值标准”,这是我国准则没有的规定。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的品牌、商标等两国准则都明确规定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3)无形资产内容比较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外购无形资产、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政府补助取得的无形资产。越南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购买单项的无形固定资产、从并购企业购买的无形固定资产、有期限土地使用权的无形固定资产、国家拨给或赠予的无形固定资产、换入的无形固定资产、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固定资产。越南没有投入和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我国没有提到有期限土地使用权的无形固定资产。

(三)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对无形资产都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例如外购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买价、相关税费以及使该项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的其他必要支出。再比如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成本为开发阶段发生的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的费用,不得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对于入账后发生的费用,符合相关标准的可计入资产成本,否则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如越南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初始入账后所发生的与无形固定资产有关的费用应作为当期生产经营费用入账,除非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才能计入无形固定资产的原价:(1)这些费用可以使无形固定资产在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比原先预计的要多。(2)开支应得到可靠的评估并与一项具体的无形固定资产有关。”此外,政府补助(国家赠予)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两国的确定方法也基本相同。两国准则不同的方面有:(1)通过交换获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不同。越南规定以一个价格不相等的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换回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按接收回来无形资产的合理价格确定,或用以交换的资产的合理价格,并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调整应支付或应收取后加以确定;以一个无形资产交换购买另一个价格相等的无形资产,或交换一个类似资产的所有权,其成本按用以交换的无形资产的残值计算。而我国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是:若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交换得来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交换得来的资产以账面价值进行计量。(2)通过企业合并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不同。我国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其账面价值进行计量,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越南对于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统一按购买当日该资产的合理价值确定,即按该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如果没有活跃市场,那么无形资产的原价是企业根据可靠的客观条件在购买当日理应支付的款项确定。(3)对于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的规定不同。我国单独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了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的确定方法,越南的准则里没有相应的规定。两国无形资产的增加方式基本一致,对不同方式增加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构成大部分一致,不一致的是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增加、企业合并增加、债务重组增加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构成有所不同。

(四)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都规定无形资产在入账后,要在投入使用时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合理有效的使用期限内进行折旧(越南称为摊销),折旧(摊销)费用按用途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另一方面,中越两国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应当在年末对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方法、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有关情况发生了变化要进行相关的调整。两国准则不同的方面有:(1)折旧(摊销)方法的差异。越南准则明确列出了无形资产的折旧方法有三种:直线折旧法、余额递减法、产品数量法。我国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2)折旧(摊销)时间的差异。越南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无形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最多不得超过20年”,也同时明确了可根据具体资产的不同情况、有关法律的规定调整有效使用年限。我国没有相关的限制规定,对使用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可以按合同、法规等确定有效使用年限,对使用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我国准则规定不用摊销,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里规定了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3)对无形资产的复核我国还规定应复核预计净残值。两国准则都要求对无形资产进行折旧(摊销)处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我国不进行摊销,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进行调整,越南准则没有提到这点,在折旧或推销方法上,越南列举了三种具体折旧方法,而我国只明确提到了一种摊销方法,赋予了企业更多的选择权利,由企业按照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选择相应的摊销方法,在折旧(摊销)期限上,越南规定了折旧年限一般不超过20年,我国准则没有这一限定,但在所得税法里有限制性规定。两国准则对于折旧(摊销)费用一般都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也可以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

(五)无形资产处置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关于无形资产处置的规定基本相同,即无形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要将其从账面上转销,出售无形资产形成的盈利与亏损作为当期的损益处理,越南将处置损益计入“其他收入”、“其他费用”,我国则作为处置利得损失计入营业外收支。

(六)无形资产披露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无形资产准则都要求披露无形资产的年初年末原价(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摊销)额、折旧(摊销)方法、用于担保(抵押)的、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等。越南的会计准则对于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信息比我国会计准则要求的更为详细,既规定了在财务报表中要披露的信息,也规定了在财务报表说明中要披露的具体信息,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按无形资产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披露的内容较少。

三、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较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推动中越会计比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中越会计比较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中越会计比较研究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通过比较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总结出两国关于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以及披露等相关内容的异同点,为中越会计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第二,有利于为我国投资越南、开拓越南市场的企业提供越南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与理论。通过对两国准则的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及认识中越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及相关规定,方便企业掌握越南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折旧与摊销的计算以及处置、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的披露等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上的指导。

第三,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各国会计比较研究的发展,为区域会计协调发展做贡献。现阶段中国—东盟区域会计研究仍比较少,通过对中越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研究比较,可以推动中越会计的比较研究,从而丰富和扩展区域内各国之间的会计比较研究,带动与促进区域会计协调的发展,为中国—东盟区域会计协调研究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冯俊萍:《中越会计模式的比较与启示》,《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1期。 (编辑 陈 玲)

作者:蒋琳玲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研究论文 篇3: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评估

摘要: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公允价值,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与会计计量技术密不可分。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建立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前提的会计估价模型成为必然。公允价值具有不可加总性,各项资产价值之和不一定等于企业价值,这一会计计量误差即为自创商誉。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会计估价模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误差;自创商誉

尽管“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基于价值的管理”等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但长期以来,准确界定与计量企业价值依然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大课题,其中以计量尤甚。2006年,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公允价值应用于企业价值的计量,是否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价值的来源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主要来源。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性源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的时代特征。当时,社会经济处于短缺状态,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手工工场,尚未普遍采用大型机器生产,劳动在产品的价值创造中始终占据主流地位,自然资源和资本只是充当转移价值的角色;“资本价值论”是制造经济时代的主流观点。此时,资本日益取代体力劳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占据主导地位,价值主要是由资本创造的,实物资本、无形资本、人力资本和资源资本都能创造价值;“客户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客户决定的。客户价值不仅来源于核心产品和附加服务,还包括通过发展良好而持续的客户关系来创造企业价值。这种观点使企业价值来源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了企业外部;“能力价值论”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价值。资本与劳动的融合与重新创造表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企业价值并不一定等于资本的价值与劳动的价值简单相加之和,而是企业参与市场交换所能获得的价值总和。

(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2004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颁布《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对于规范企业价值评估、提高企业价值评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两个问题:一是强调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二是明确企业价值的构成。企业价值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类: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齐寅峰(1998)重点分析了累计折现法,属于收益法的一种;王小荣、张俊瑞(2003)重点分析了相对估价法,属于市场比较法的一种;冯曰欣(2004)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的项目现值之和,其本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王景升(2005)介绍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演进,对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分别进行了适应性分析;任娟华(2005)介绍了折现现金流量法、相关估价法和期权估价法,认为应当按照被估价对象的性质及特征选择最合理的估价方法。

二、会计估价模型的尝试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与会计计量技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认为,各评估方法在实际估价时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如:成本法一般采用重置成本计量,收益法一般采用现值计量,市场法则采用现行市价计量。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成本法是在资产清查和审计的基础上将企业整体资产化整为零,以单项资产的评估为起点,把企业的全部资产按评估时的重置成本扣减各项损耗来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经济学理论认为,资产的价值依赖于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生产性物品的价值,即资产的价值是由它们的生产成本规定的。但是,这一规律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可以随意通过生产而取得代替品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并非所有的资产都适用成本法,只有以资产重置、补偿为目的的资产才适用成本法,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一般不采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

收益法通常又被称为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企业在未来投资年限内的预期收益,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收益法的局限性来自于未来收益的估算、有效投资期限和折现率的选择等三个方面。因此,只有当企业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且其未来收益能够被合理准确地计量、经营风险可以预见并能够量化时,运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才有意义。

市场法是通过比较被评估企业与其他相同或类似(可比)企业(参照物)的异同,并据此对可参照企业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经济理论和常识都认同一个基本原则,即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交易价格。因此,运用市场法的关键是活跃市场和足够数量的可参照企业,只有当企业交易存在活跃市场时,采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才具有说服力。

(二)会计估价模型与市场法的区别

综上所述,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直接使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估价成为有益和可行的尝试。谢诗芬、彭玉龙(2003)根据估价变量取值来源的不同,将会计估价模型分为四种:损益表模型、资产负债表模型、现金流量表模型以及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模型。他们指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才有可能解决经济收益的确定、全面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与负债、重构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本原逻辑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会计估价模型得以有效运用的前提,是在会计报表中应尽可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直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其解释能力更强,相关性更高。

一般来说,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目标是确定企业的公允价值,这与会计中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市场法是以活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为基础,是上述三种方法当中最客观和可靠的评估方法,其评估值也比较易于被市场参与者所理解和认可。因此,当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价格易于获得时,可以优先使用市场法估计企业的公允价值。但是,活跃市场并不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市场价格只是公允价值的某一个层级。由于市场法对市场活跃程度要求较高,而且对差异因素进行调整时,需要评估人员做出主观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

三、以公允价值为目标的市场法

虽然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当优先使用市场法,但市场上真正可比的资产或负债尤其是可比的企业整体往往不是很多,评估人员需要通过比较对市场价格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市场法的评估程序

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一般包括确定参照物、调整差异和确定价值三个步骤。确定参照物是市场法的基础,不同企业对参照物的具体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如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考虑的:第一,交易资料的可获得性。一些不能反映市场行为的报价不能作为市场法评估的基础,从中介机构或其他组织获得的有关市场报价和交易资料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第二,应尽量在企业能够进入的最活跃市场选择参照物,而且参照物的数量不能太少;第三,参照物与被评估企业之间大体可替代,其相似程度越高,交易实例的有关市场资料就越具有价值,公允价值估计结果也就越可靠;第四,参照物的交易价格是正常交易的结果,不能反映市场行情的关联交易或强制性交易不能作为参照物。

一般情况下,参照物不可能与被评估资产完全相同,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当估计企业整体的价值时,差异调整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包括:企业规模、企业产权组织形式(例如,少数人持股还是公众持股)、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资本结构、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地理位置、企业的固定资产以及企业过去的增长速度等。在分别针对各参照物的市场价格调整差异因素后,获得若干调整值,将这些调整值进行算术平均或加权平均即可确定企业的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不可加总性

由于公允价值不可加总,企业价值并不会恰好是企业单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总和。甲、乙资产单项公允价值之和为3 000万元,低于其组合的公允价值3 500万元;丙、丁资产单项公允价值之和为4 000万元,高于其组合的公允价值3 800万元;企业整体的公允价值7 200万元,较全部单项资产公允价值之和7 000万元高,而较资产组公允价值之和7 300万元低。基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进行企业价值评估要求资产负债表能够包含所有的价值相关项目,并且均按公允价值计量。但由于公允价值的不可加总性,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可能和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存在差异。不确认这些差异,其负面作用是巨大的。

四、会计计量误差与商誉

(一)会计计量误差

朱开悉(2007)将会计误差分为会计确认误差、会计计量误差、会计记录误差和会计报告误差,并将会计计量误差进一步分为单项计量误差和综合计量误差。单项计量误差是指对某一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而产生的误差,如资产计量误差、负债计量误差等等;综合计量误差是指在对企业会计要素进行会计计量的过程中,由于各会计要素内部及其要素之间采用的计量属性不同而产生的误差。此外,现有会计系统完全单一的依靠货币计量,本身是不可能全面的反映计量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的。例如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和企业的市场占有状况这类无形资产是不易于进行货币计量的。即使现有会计系统通过种种复杂的途径进行货币量化,但是在间接量化时也会产生计量转化误差。

我们认为,综合计量误差实际上源于公允价值的不可加总性,单项资产(或资产组)的公允价值之和与企业(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即为综合计量误差。这样,综合计量误差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单项资产公允价值之和与资产组公允价值的差异,如上例中7 300-7 000=3 000万元;二是资产组公允价值之和与企业公允价值的差异,如上例中7 200-7 300=-1 000万元。现行资产负债表只能表现出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综合计量误差直接将上述两个层次混在一起,表现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可能是财务报告改革的一个方向,因为这是衡量企业能力与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商誉

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以公允价值入账的各项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当企业的真实价值大于企业的账面价值时,商誉为正;当企业的真实价值小于企业的账面价值时,商誉为负。实施企业并购时,要在对被并企业净资产进行资产重估的基础上,按其公允价值确定购并价格,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差异。首先,是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该差额反映被并企业账面净资产到购并日发生的重估增(减)值;其次,合并方以其支付的合并价格作为入账的投资成本,合并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即合并商誉是被并方未入账的内在商誉的外在量化。也就是,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商誉包括被并方净资产的重估增值和合并商誉。

至于自创商誉,它们存在于各种企业价值计量方法评估值的差额中。如果企业不进行并购,没有量化,则不予确认。原因一般是,自创商誉缺乏实际的解释且不能单独加以计量。我们认为,自创商誉就是会计综合计量误差,是单项资产(或资产组)的公允价值之和与企业(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在会计中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五、结论

本文回顾了对企业价值来源和评估的有关研究成果,认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与会计计量技术密不可分,各种评估方法在实际估价时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因为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建立会计估价模型,直接使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估价成为有益和可行的尝试,其前提是在会计中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公允价值不可加总,企业价值并不会恰好是企业单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总和。本文并没有重复有关文献中提出的会计估价模型,而是通过区分公允价值会计估价模型与市场法分析会计计量误差,认为这种会计计量误差就是自创商誉。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本文仅限于提出有关研究思路,为基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企业价值评估提供理论支持。对于其中的具体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齐寅峰.企业价值探原[J].南开管理评论,1998(2):27-31.

[2] 王小荣,张俊瑞.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7):61-64.

[3] 冯曰欣.论企业价值的本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3):13-16.

[4] 任娟华. 企业价值及其估价方法[J].理论与现代化,2005(7):111-114.

[5] 王景升.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理论界,2005(12):228-230.

[6] 谢诗芬,彭玉龙.权益估价、会计信息、公允价值:模型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4):83-86.

[7] 朱开悉.会计报告、会计方程与会计误差[J].会计研究,2007(9).

[8] 许家林. 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6(8):18-23.

(责任编辑:陈树明)

作者:吴可夫

上一篇:思想品德内化过程分析论文下一篇:家具行业网络营销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