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艺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30

摘要:艺术实践类课程是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艺术形式的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载体不断涌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办艺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办艺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摘  要  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给高速前进的中国踩下了急刹车,也同时给高校体育教育敲响了警钟,它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当疫情结束后,我们应当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教育,是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本文以疫情冲击为背景,分析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出发,找出课程改革路径,为后疫情时代提升体育课程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冠疫情  体育教育  课程改革  改革路径

一、前言

教育的精髓是使武不野蛮、文不柔弱,在当前的高校人才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建设。而高校体育则是以通过身体素质锻炼、智力启发活动等基本教育手段,结合当代大学生发育与机能情况进行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以达到提升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均衡发育、增强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等目的。但是,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往往难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与学生兴趣之间做到最佳定位,部分学生只是课堂应付性的简单运动,课后忽视了个人身体素质的锻炼,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特别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肆虐全国,让大家认识到大学生在有过硬的技术本领的同时,还要有非常强的身体素质和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选择正确且高效的体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1]。

二、高校體育课程现状

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缺乏足够重视、教学模式过于老化、人本关怀缺失等问题较为严重。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存在问题的调研数据显示(图1),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在于体育课特色有待加强。诸多高校在体育课程教育时沿用中学的体育课程模式,学生难以在课程中产生兴趣。其次,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育改革产生制约作用,教师不敢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约束,进行新的改革尝试。再此,部分院校的体育锻炼气氛不足,学校没有形成全民锻炼的生态圈,学生也难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此同时,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也有待加强。最后,个别高校存在一定的软硬件缺失,教师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也导致整个体育教育难以到达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难以正视体育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自身体质的锻炼。因此,未来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在于提升课程效率性及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谋求一条高效的改革路径,帮助学生从态度上改变体育课、体育锻炼的看法,从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提升其身体素质。

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一)树立现代化体育课程理念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当摒弃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健康教学,全面锻炼,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满足现代化体育课程的理念要求[2]。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职业素质的需求为根本,设置学生兴趣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心理情感体验和思想道德的进步,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长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体育课程首要遵从的是“健康第一”的理念,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理解健康,树立起正确的健康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健康锻炼,安全锻炼的习惯。最后,高校体育课程始终以“终身锻炼”为指导,在学生日常锻炼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理念,督促学生不仅在课上,平时也能够及时按时的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多种锻炼方式,是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主要以课程内容改革为主体。首先,课程改革必须考虑其可行性与时代性,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能与时代脱钩。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已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能够选择兴趣的锻炼课程并接受到专业化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防止运动伤害,健康的进行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课程改革需符合学校基础条件的约束,结合不同学校、地区、气候条件的现实情况进行。其次,课程设计可通过竞技体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竞技体育与全面体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促进高校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在竞技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最后,在体育教学上仍需加大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建设,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健身性、娱乐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功能,可考虑增加多元化体育课程项目,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提升心理素质[3]。

(三)构建具有高效特色的课程模式

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上不仅要遵从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没设置特色化的专业课程。首先,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相对较短,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尽可能在在遵循相关纲要的要求下,适当丰富课程的类型。可通过增加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形式,丰富教学种类,通过利用学校的闲置资源,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体育锻炼相关知识的兴趣,满足多元化教学的需要,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尽量突出本校、本地区特点,根据学校、地区优势开设具有独具特色的课程形式或项目,丰富教学结构。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生特点,身体程度安排特色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4]。最后,在课程管理方面可引入互联网设备,通过手机移动端等发布信息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体育学习的途径和知识面。另外,也可通过这种模式发布任务,在非课堂时间掌握学生的锻炼情况及偏好,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管理质量。

四、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偏弱的问题逐渐显现,由此暴露出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的诸多问题,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体育参与对高校学生的从业能力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抗挫能力,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因此,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点,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谋求一条适合外部环境变化的改革路径。这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就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找出目前体育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依据问题探究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知识结构完善的路径。找出其主要改革方向应以树立现代化体育课程理念为基础,从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及构建具有高效特色的课程模式为出发点,结合现实内外部环境,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转变,着力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力求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助力。

参考文献:

[1]韩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融合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2]王士赵.安徽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7(08).

[3]唐大鹏.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及应用[J].体育科技,2016(06).

[4]刘涛,孙园.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体育部

作者:庞日保

民办艺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冰雪艺术背景下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艺术实践类课程是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艺术形式的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载体不断涌现。黑龙江是我国冰雪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将冰雪艺术与实践类课程相结合,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冰雪文化,掌握冰雪雕塑设计的相关理论及设计方法,熟悉其艺术设计过程,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艺术素养基础。

关键词:冰雪艺术;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以龙江民俗文化为载体的冰雪雕塑艺术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GJB1320083)研究成果。

近年来,冰雪艺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好发展,冰雪也成为独具地方、季节特色的文化符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东北三省充分利用眼前的这些“冷资源”,借助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给我国的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依靠地理环境优势,进行冰雪艺术背景下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有助于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实践类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另外,根据社会发展对民办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深刻认识到民辦高校艺术实践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应通过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依托教学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效,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形成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等科学定位。以弘扬冰雪文化、结合地方特色发展趋势为基础,探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优势的契合点,调整艺术专业实践课程的培养模式,以冰雪艺术理论、冰雪艺术创作实践、冰雪艺术创新为方向,整合校内外冰雪文化艺术科研资源,加强艺术设计地域性内涵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拓宽其就业渠道,让高校培养出更多综合型艺术人才,对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更有助于实现弘扬冰雪艺术文化、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地方建设的美好愿景。

一、国内外高校实践类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高校实践类课程的研究大多是从不同的深度、广度进行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关于实践类课程对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二是对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三是对实践类课程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四是关于实践类课程教学成果的经验描述。以上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开展实践类课程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发展的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给行业带来了新形势、新发展、新特点,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要更加多元化、时代化。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内容更侧重于体现实践教学的深度。例如,德国FH教学模式是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培育目标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的职业人才’”,其内涵和本质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加拿大的CBE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主要分为职业分析形成P156 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 l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其中,教学专家可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称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然后将教学单元按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排列顺序。若干个相关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可确定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职业专门课程和预备课程,再按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实践类课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基于行业、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日益显著,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冰雪艺术背景下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推进冰雪艺术发展的大环境下,结合中央文件提出的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中的“四新”建设,高校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师应积极利用优质资源,在重视冰雪艺术研究的同时,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优质的教学成果,实现创新与发展,进行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首先,加强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离不开”人的学科,设计实践内容的开展应始终围绕着人的生产生活,设计范畴应是人的一切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与环境,可以说,艺术设计时时刻刻都在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幸福感、满足感的获得提供支持。因此,将思政内容融入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冰雪艺术背景下的实践内容更加考验人的艺术素养与实干精神。在艺术实践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底蕴,培养艺术人才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在特色文化及其传承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基于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使高校把握好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做好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在专业课程中体现思政课程的灵魂,并在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基础上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其次,实践类课程如何与地域优势有机结合。依据地方优势与发展形势,以冰雪艺术为支撑,通过教师对重点难点的讲授,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赏析,让学生进行冰雪雕塑稿件的创作绘制,并在自己的作品通过评选后,参加省级以上冰雪雕塑类型的大学生专业赛事。采用特色主题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实践制作的学习训练,能够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再通过实践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这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次,重视冰雪艺术的研究。黑龙江省是中国冰雪雕塑艺术的摇篮,当地人民所创造与发展的现代冰雪文化为中华文明增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冰雪雕塑为冰雪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有关冰雪艺术研究的理论支撑较少,如何将优秀的冰雪艺术案例通过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是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的重点。通过研究,将冰雪的艺术美感发掘与呈现出来,能够为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最后,教赛结合,以赛促教。冰雪雕塑艺术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冰雪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积极探索冰雪雕塑艺术与艺术设计的联系,利用冰雪雕塑的泥稿制作、效果图稿件制作等形式与国内外赛事相结合,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冰雪雕刻技能,强化教学成果转化,激发学生对冰雪艺术的学习积极性与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冰雪艺术背景下艺术实践类课程

教学改革的目标

基于冰雪文化的实践教学改革,不是单纯地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以及对其进行创新,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素养,拓宽其就业思路。

首先,进行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能够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从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实践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让学生通过多样的实践课程,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不断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嗅觉,更好地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设计实践能力和水平。

其次,进行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于目前社会、市场、行业发展节奏的加快,高校要积极转变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在传统教学内容、模式、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积极挖掘专业创新契合点,把握行业新动向,主动调整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更新教学方法,结合新业态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最后,进行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能够积极推进和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进一步确立完善的育人结构。实践类课程的操作主体是学生,而操作过程就是重要的育人环节,所以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符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未来发展的历史潮流,同时也符合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

四、冰雪藝术背景下艺术实践类课程

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将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文化特色、课外实践等进行有机结合,将艺术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的艺术创作,满足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求,体现地域文化风貌、地区发展态势,从而加强艺术设计地域性IEb/7MBJbvvXasdnoGQ60w==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更多综合型艺术人才。

第一,可结合艺术实践类课程的课程内容,深入学习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发展的内涵和特点,推进艺术实践类课程思政的实践工作。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学科知识与价值观相统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另外,还应在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将大量的冰雪雕塑制作实际案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明确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绘图工作,更是设计工作者对于专业与极限的挑战,在丰富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解决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下专业不能满足新业态、地方发展新需要的问题。冰雪天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宝库。借助冰雪行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冰雪资源与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能够使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艺术。在冰雪产业不断革新的过程中,其不仅带动了冰雪经济、冰雪体育、冰雪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冰雪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人才培养就要依靠地域优势、行业发展动态,将实际需求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以变化、融合、发展为驱动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第三,解决传统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过于落后的问题。艺术设计是一门灵活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其教学不能拘泥于模式化培养,而是要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培养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进行创新性设计。例如,可在实践环节中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设计思维表达,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发掘新的设计创意,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

第四,通过示范教学、教赛结合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冰雪艺术的独特魅力,学习冰雪艺术作品的制作技巧,并通过设计与实践更好地展现其文化内涵,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其设计素养和水平。

第五,加强冰雪雕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冰雪雕塑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冰雪雕塑艺术人才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冰雪雕塑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人才培养体系不够系统,所以要全面加强冰雪雕塑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促进专业人才的精准输送,鼓励教师参加线上线下培训、论坛、国内外赛事等活动,拓宽其专业视野,不断提高其冰雪雕塑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为我国冰雪雕塑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实现冰雪雕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在冰雪艺术背景下,进行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能够为艺术设计专业提供更加新颖的课程发展思路,但同时也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首先,要根据冰雪经济新业态的不断发展,鼓励教师及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其次,应积极推进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进一步确立和完善育人结构。最后,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与艺术素养,从而提高专业竞争力与就业能力。总之,以冰雪艺术为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点,能够促进冰雪艺术的发展,推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创新优化。

参考文献:

[1]赵争强.设计艺术类课程实践环节情境式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大众文艺,2021(22):154-155.

[2]孙维广,张军.冰雪雕塑艺术课程实践基础教学研究[J].经济师,2017(7):213,215.

[3]宋泽.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探讨[J].明日风尚,2020(2):164-165.

作者单位:

哈尔滨华德学院

作者:王佳

民办艺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广西高校健身气功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广西高校健身气功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广西高校健身气功教学存在认知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和学生选课集中分布等问题,提出广西高校健身气功开展的建议:突出顶层设计,发挥体育院系引领作用;构建高校健身气功课程体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宣传推广健身气功项目,提供面向人人的健身气功竞赛活动和展示平台。

【关键词】广西  高校  健身气功  教学  师资队伍

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通过屈伸松紧的肢体量动,配以呼吸吐纳之法,进入“入静”的状态,从而达到精神静气、内外兼修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流行的主要健身气功有九种: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十二段锦、大舞、导引养生功十二法、马王堆导引术和太极养生杖。经过16年的推广与普及,山东、河北、安徽、四川、贵州等省份高校健身气功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师资队伍日臻完善,赛事活动匹配相当。广西高校面向东盟十国、服务丝路经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使广西高校教育必定被赋予独特定位的历史使命,而作为民族振兴的人才搖篮,高校健身气功教学势必在对外交流合作与反邪教维稳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对学生身体的健康、心理的调适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西高校健身气功开展现状

(一)广西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状况。近年来,健身气功以其传统健身性、文化教育性、竞技展演性、社交功能与一定的经济价值备受高校追捧,俨然成为一类多元功能的文化现象。在非医学类高校教学中,它被明确定义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课程,反观医学类高校则更多地“体医结合”彰显医疗保健功效。在高校教学认知方面,有别于西式教学“被动”的热身和放松拉伸活动,健身气功更多地强调“主动”调身、调吸、调心的三位一体感知,owAxnODp8BVqnGvpiEGJsQ==以及内在价值体系感知。在文化至上的社会大环境下,健身气功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与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不谋而合,对指导个人而言,更需要深层次的社会适应,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高校教学,健身气功成为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教学素材,是发展高校特色教育、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营养剂”。

调查发现,在广西高校已开展健身气功教学课程的包括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15所,占广西高校的16.7%。其中以本科高校居多,专科和独立院校较少,民办高校基本不开展该门课程。在2002年至2005年间,高职院校普遍借鉴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2006年至今,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被重新定位,逐渐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但在体育文化建设意识方面仍然淡薄,课程资源匮乏,从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内容设置也可窥见本科院校成为生力军、探索者,职业院校亟待加强。

此外,由于广西特殊的区位优势,高校教育中东盟留学生习练者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广西教育厅历来注重东盟留学生教育工作,不断输出优秀的本土文化蓓蕾。如今驻广西东盟十国大使馆健身气功推广活动已经持续两年,有力地促进了一大批东盟留学生研习健身气功,并将其内化,成为沟通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纽带,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联系与友谊。

(二)广西高校健身气功参与赛事活动状况。通过近年来的推广宣传,国家和各省份对健身气功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健身气功已被列入全运会和广西区运会群众比赛正式竞赛项目。广西健身气功习练人口基数逐年攀升,全区近136万余人。高校除参与区内的赛事和1bWbn4G3KxkJnTtcy252Sg==展演活动外,部分高校也在勇于走出去参加全国健身气功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主办,分体育院系组和普通高等院校组。全日制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均可报名参赛。广西民族大学、桂林旅游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先后有派队伍参赛,且取得过不俗的成绩。从2010年首次创办至今,该项比赛已经连续举办9届。从参赛情况发现,这四所高校可根据其独有的特点依次划分为医学类、招收体育本科生类和专升本科类院校。医学院校倡导体医结合,将健身气功与易经、传统医学、养生学结合,以赛促练、以赛促学;而从历年来全国健身气功大赛的集体赛和个人赛成绩可以看出,招收体育本科生的院校在全国类似赛事中存在一定的夺金优势;最后一类专升本类,如桂林旅游学院,这类高校需要争取在省内乃至全国挣得荣誉,为学校招生就业赢得社会美誉。此三类高校选派队伍参赛的目的明确,成效显著。其他如广西医科大学、梧州学院代表队也有参加广西区内主办的中国——东盟健身气功交流大赛集体项目,同中外高手对决并在竞赛中斩获优胜奖。

同时,广西健身气功赛事活动向高校倾斜,且更趋国际化。目前,健身气功已经传播至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2014年始,广西全面助推健身气功,可谓“异军突起”。在此期间,广西先后承办了东盟与中日韩健身气功师资骨干交流活动、全国健身气功大会,东盟10国、日本、韩国和国内省份健身气功师资团队踊跃参与。广西高校健身气功教师先后参与交流活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以倡导健康健身、传递健康理念的方式,反馈给高校学子。此外,由广西人民政府主导的“万名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活动、结合“体育节”的千人健身气功展示活动,在活动策略方面逐步吸纳更多高校学生参与其中,即从系统的培训考核到汇报展示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力求突破。可以窥见,广西高校健身气功教学成果日益凸显,学生主体回报社会的力量得以发挥;健身气功教学更加社会化、生活化、大众化、国际化。

综上可知,虽然广西高校健身气功教学普及面不高、参赛效果良好,但构建的健身气功活动体系和赛事机制不断向高校倾斜,在交流过程中与国际接轨,提升了边境地区文化软实力和塑造了大国国门形象。

二、广西高校健身气功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选课集中分布。高校体育课受到选课制度影响,每周课时均设置为两小节,每学期共18周,一年共计36节课。除了部分专业体育院系对健身气功课程做了硬性要求外,其他都以选课形式为学生安排教学内容。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健身气功课程其属性、功能、实施和管理相比欧美传统体育课程较为简单,场地要求不高,授课对象男女皆宜;但从教学角度分析,需要一定的学理实践经验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所以健身气功的习练需要持久切身的练习和感受,导致本来在高校教学中属于小众文化教学内容的健身气功更缺乏市场。这也是导致高校不重视健身气功课程的原因之一。另外,高校学生在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免情绪浮躁,在体育选课中男女性别差异化也会导致选课集中分布,两个方面的缘由致使选修健身气功课程的学生集中在爱好传统文化的部分学子,健身气功在高校教学群体中的认知程度则被大打折扣。

(二)教学认知单一,师资力量薄弱。高校是个体踏入社会完成蜕变之前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阶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并能在个体长达数十年的人生道路上收获健康则是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健身气功融合了中华优秀的传统哲学和审美观。国家体育总局在我国推广普及的功法主要有九种,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广西15所开展了健身气功课程的高校以传授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三套功法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见“五、六、八”功法。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一贯的成套练习、循环练习,对重难点的把握常怀刻板印象。而健身气功功法推陈出新。自2003年国家大力推广健身气功以来,其间功法细节经过多次修正改进。假若授課教师没有经常参加培训学习和裁判工作,健身气功教学不但会受到专业质疑,更会影响教学效果。

缺少专业的健身气功教师是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的最直接因素。目前,健身气功教学的老师大都是原武术专业队退役再深造后在高校任职的武术老师,有八成的老师是讲师,他们理论基础薄弱,常年练习传统武术,主要还是以教授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对健身气功的认知、学理研究不甚明了,导致学生也只关注到形体的模仿,而不能更进一步突破到新的更高的层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校因为教学资源匮乏,仅通过岗前短暂培训使教师“一专多能”跨专项教学,例如田径专项教师教武术、健美操老师教健身气功,原本这类教师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文化学、养生学知识知之甚少,造成了理论知识信息错误传导的恶性循环。

三、广西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的建议

(一)突出顶层设计,发挥体育院系引领作用。2017年,广西区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自治区体育局其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广西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体育惠民文件,着力推动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对场地空间要求不高的“一平方米”健身项目。为做好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顶层设计,应优先向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提交提案,统一课程设置方案,突出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发挥高校体育学院(系)的专业优势,对全区课程建设起到引导作用。选派优秀专业学生参加较高水平的健身气功赛事,主动参加全区高r683IVq8GqvttkT3xeS3M7Pu+NfeA5jJoDpnnYEAbqY=质量健身气功培训活动。

(二)构建高校健身气功课程体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融合发展趋势已经形成,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性已成为必然趋势。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也有必要对个体发展取向做出适应性的调整。结合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校定位,专业特色设置和学生个体差异,开展符合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适用性体育教学。区别于高校体育传统教学中西方教学项目,建设一批强化学生文化意识形态的品牌课程,也可申请研学、研习基地等,把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未来就业需要挂钩,以此作为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依据,达到惠及学生就业后长久的体育教育目的。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在认知理论中达到“保健体育”的阶段。健身气功又较好地匹配了职业保健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至此,根据适应性教学要求和原则,凸显学与教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化传承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理论和技术双重考核,分批次等级进行培训、授课。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和考取国家级裁判,深入浅出、步步为营,真正达到教研一体、技能与学理一体、身体与心理和谐统一。

(三)宣传推广健身气功项目,提供面向人人的健身气功竞赛活动和展示平台。广西围绕“健康广西”战略,依托各地现有体育设施深化体医融合,以健身气功为抓手,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和宣传了健身气功项目。在高校中可大力推进健身气功进校园,设立健身气功校园推广基地,鼓励更多高校成立大学生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做好习练学生的注册工作。聘请德高望重的健身气功教授到校授课,将健身气功推广与反邪教宣传教育相结合,开展推广健身气功和防范境外宗教组织渗透的工作。推动开展“一校一生一功法”活动,不断将健身气功向各综合性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推广。此外,广西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广西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全区58所高校共117名高校体育教师参加大比武。在未来可鼓励教师参加健身气功教学和技能比赛,增强高校教师健身气功体育教学交流和教学能力。

高校健身气功教学的开展是地区健身气功发展的缩影和具体体现,反映了“健康中国”建设地域推进的成效。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石爱桥教授针对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问题,提出改革的路径:理念路径是从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入手,破“旧”立“新”;内容路径是从专业自身的逻辑和功能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办学特色体系;“进出口”路径是从资源优势和学生就业着眼,增强生源质量,把握出口关;评价路径是从分类综合和评价考虑,改革评价机制;制度路径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和引导专业建设。目前,广西高校教学体系和内部机制建设亟待完善,健身气功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项目,教学惠及面仍需提高,但广西高校健身气功地域特色明显、教学环境较好和政策倾斜及时,广西高校健身气功教学必将在高校学生个体发展和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靖平,于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2]李仁松.2014年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评述[J].搏击·体育论坛,2015(8)

[3]朱清华.“体医结合”背景下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术研究,2017(7)

[4]魏振.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开展的现状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12)

[5]石爱桥,汤立许.回眸、窘境与抉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再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

[6]何卫东,马军.日本和泰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介绍[J].中国学校体育,2009(2)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4年度课题“高校东盟留学生参与民族体育比赛中团队合作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YB2014090)

(责编 卢 雯)

作者:董先辉 钟元博

上一篇: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传统绘画艺术商业广告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