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實施绩效管理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后,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更要重视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改革,在总结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规范管理,增强约束,提升管理效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本文结合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特点,提出推行绩效管理改革的思路,旨在提高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 篇1:

如何在医改中进一步发挥医院绩效管理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领域的各种体系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医院形成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为医院长远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在医改下医院绩效管理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通过系统地分析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作出贡献。
医院绩效管理概况

医院绩效管理的含义

我国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发展顺应国际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发展的潮流,不断探索并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途径和方法。医院绩效管理是指为了提升医院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共同进行参与的一种持续循环的管理过程。医院的绩效管理包括医院(部门)绩效计划的制定、医院(部门)绩效辅导沟通、医院(部门)绩效考核评定、医院(部门)绩效结果应用、医院(部门)绩效目标提升。在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运营效率,推动公立医院的持续发展。

医院绩效管理的主要成效

医院绩效管理对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医院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价,合理地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进行分析,通过与奖惩制度的有效结合,充分地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其次,在绩效管理对医护人员绩效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现医护人员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并监督医护人员进行改正。在这样的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会与共同得到提升,形成医院与医护人员双赢的美好局面。最后,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还能够提升医院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医院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处理好医院改革、经济效益和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医院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医院文化得以提升,凸显公立医院的社会效应及保证公益性,推动医院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医改中的医院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医改中医院绩效管理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当前医改的不断发展,绩效管理理论体系也逐渐成熟。我国的医院绩效管理逐渐产生了以下特点:

首先,医院的绩效管理与医院的发展战略制定结合更加緊密。医院战略是对医院长时间发展的总体规划,绩效管理与战略制定的结合表明:绩效管理服务于医院的整体发展,并需要契合医院的发展方向;其次,医院的绩效管理逐渐表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在当前医院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激励等工作的方式逐渐多元化,这是由当前医护人员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导致的,为了提升不同各个岗位、不同职责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多样化的绩效管理势必成为绩效管理方式的主流;最后,医院的绩效考核逐渐产生多维度化的特点。因为在当前的医院发展过程中,要想全面地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样貌,除了对其业绩成绩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其他维度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比如医护人员的个人状况、医院的发展现状、行业的稳定程度等。通过多维度的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了解,进一步促进医院的稳步发展。

医改中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绩效管理作为医院内部管理的主要管理制度,需要医院管理者对其不断的进行更新和修改,以达到能适应医院发展、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益与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医院绩效管理实行中,仍有较多困扰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问题出现,如绩效管理有时无法与医院之前制定的战略规划相适应、很多医院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手段并不重视、某些管理者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定义相混淆、很多医院无法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等问题。这些是绩效管理手段在实践中屡屡出现的问题,只有仔细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才能科学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医院发展的绩效管理规划,才能更好地推动医院健康长久的发展。
医院绩效管理在医改中的作用

医改中提高医院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医改的战略目标明确,需要具体落实,完成上级目标必须逐层分解落实任务到具体医护人员执行时。二是对医改实施过程中的诸如病案首页质量、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医联体的组建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时。三是向差异化激励转化时,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是推动医院内部规范管理,引导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是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竞争实力,促进医院稳步发展的科学手段。

医院绩效管理在医改中的作用效果

医院绩效管理有效地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规范服务的工作意识,让医院的员工管理更加科学、舒畅,减少服务问题和工作失误问题的发生;医院绩效管理大大提高了医院在行业中的形象,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口碑,推动了医院的经营发展;绩效管理通过导向性的绩效考核指标能有效地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药品耗材占比、检查化验费用占比以及住院率指标。因为绩效管理手段的实施,医院能够更好地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决策管理能力,推动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

医院绩效管理与医改的互为影响

医院绩效管理可以让医院工作人员人员更好地意识到新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出精准的自我价值判断,提升责任感和归属感。而医改项目之一的收付费改革(C-DRG)在绩效分配角度,科学的评估医疗服务的内涵和工作难度系数,不仅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学科水平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在绩效评价角度,有效了提升医疗水平,缩短平均住院时间,还能对同一病种不同诊疗组进行横向对比确立优劣。同时,及时的绩效沟通反馈也进一步加强了C-DRG与实施医院的契合度。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的对策

提高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对医改重要性的认知

强化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度是促进绩效管理制度在我国快速推广、实行和完善的重要举措。通过在医院内部举行讲座、召开内部会议等方式,使医院管理者与广大医院医护人员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医院发展和医护人员利益的重要性。通过及时的绩效管理反馈,让医护人员切实体会到绩效管理对医护人员发展的重要帮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医院高层管理者对于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可以定期派出医院管理人员去国际先进的医院学习管理经验,加强管理者平时的理论研究,通过短期绩效管理实验进行新的绩效管理制度革新。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服务质量

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服务质量,能够促进绩效管理工作更顺利的展开。医院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相提高的过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虽然是医院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考核与监督,但是医院也需要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员工的有效指导,最大限度的激励他们,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并提供其成长的平台,推动员工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医护人员的共同进步。

完善医院绩效管理监督考核体系

我国医院当前的绩效管理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奖惩措施和体系来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没有规范的奖惩制度,医护人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就无法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也起不到恰当的激励作用。

通过进一步细化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患负担、发展能力及满意度建立完善的医院绩效监督考核体系,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作出有效监管。监督考核体系是进一步規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医疗效率及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力手段,监督考核工作的严格执行,奖优罚劣,保障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

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展开。医院绩效管理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来提高管理水平。绩效管理因为医院部门数量繁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导致绩效管理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工作压力非常大,而且在进行信息调用时非常麻烦。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有效地提升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水平,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更好地展开,推动医院的稳步发展。
结 论

随着医改的不断进行,我国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对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地优化,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经费核拨、医保政策调整等的重要依据,可以很好地提升病患满意度,规范并保障医保基金的使用与稳步运行、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医疗保障事业的稳步发展。

(福建省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中心清流管理部)

参考文献:

[1]岳文静,杨敬宇.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医院绩效管理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1,41(08):573-576+580.

[2]贺婷,牛琨,洪伊敏,明诗滢,韩振龙,李东纯,练康潮,袁勇.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J].现代医院,2021,21(07):1046-1048.

[3]郑函,蔡宇晴,蔡媛青,王文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04):51-56.

作者:马涛

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 篇2:

浅议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特点及其思路

摘要:實施绩效管理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后,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更要重视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改革,在总结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规范管理,增强约束,提升管理效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本文结合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特点,提出推行绩效管理改革的思路,旨在提高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乡镇财政;绩效管理;建议

当前党中央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写入十九大报告,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指明了发展方向。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延伸和细化,推行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是建立“大绩效”的重要基石。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构建乡镇财政绩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损失浪费严重、公开透明不够等问题,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一、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特点

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是对政府管理的项目和资金进行精准实施、科学管理、约束有力、讲求效率、严格问责的管理全过程,最终达到以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一)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乡镇财政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实行乡镇财政绩效管理,应明确主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规划,重点解决社会发展“三个所需”问题。

1.经济发展所需。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蓝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2.项目建设所需。要结合地方发展和建设情况,建立中长期项目库,逐步实施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公益事业有序、健康、和谐发展。

3.人民群众生活所需。要重点支持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公益性事业建设项目,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让群众享受国家惠民政策成果。

(二)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实现乡镇财政绩效管理的最佳路径。应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乡镇财政绩效管理。

1.具体思路。一是解决乡镇财政长远发展问题。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是新时代财政发展的永恒主题,是财政部门强化效益管理,长期坚持的工作方向。二是解决财政管理粗放问题。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迈进,做到既精简环节,又注重程序;既讲求工作效率,又提高产出效益。三是解决财政资金效益不高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发展缓慢、项目建设质量不高、资金投入不精准、资源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绩效管理,解决基层财政多年想管又没管的问题,做好想办又没办成的事情。

2.完善制度。要摒弃繁琐的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可行性,做到反映绩效工作规律,符合绩效工作实际,可操作、可检查,更好地延伸和贯彻落实绩效管理制度。

3.强化履职。管理人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岗位责任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制度要求,抓住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执行力,不断地提高管理效能。

4.规范流程。要注重绩效流程的设计,根据精简程序、理清职责、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健全和优化财政管理工作流程,使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实施和监管、绩效评价等各项工作依照流程运行。通过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绩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有效使用。乡镇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产出效应。具体说来,要突出“四性”。

1.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各级财政要根据项目规划,编制中长期预算规划,可以将部门规划目标值作为绩效目标值,这样可以解决短期和长期预算的匹配问题,既能带来短期效果,又能带来长期效益。

2.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包括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收入的有效性表现在满足所需,通过提高资金投入的精确度,解决当前资金投入的短缺或者结余问题;支出的有效性表现在达到效率,通过加强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资金监控等途径,最终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成效。

3.项目资金的整合性。通过积极探索统筹整合使用资金,将一些重复的工程项目进行整合实施,将一些类似的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持单位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

4.财政资金的引导性。通过整合捆绑其他资金,吸附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乡村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总量,体现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导向作用。

(四)严格约束。约束机制是为了更好地规范乡镇财政绩效管理,始终坚持“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监控机制,通过规范、严格的绩效管理机制,使财政资金发挥更好的效率,促进乡镇财政绩效管理全履盖、监督全过程。具体说来,应在乡镇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四个重点环节建立关键控制点。

1.健全管控制度。绩效管理涉及面广、环节多、要求高,应加强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各种风险,做到乡镇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关键点可监控,风险点可控制,力求绩效管理风险最低化、效益最大化。

2.精准规划项目。要充分发挥群众代表议事程序,决定建设有效项目,并将项目上报主管部门审核,经批准后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逐年分步实施,做到无作用的项目不预算、重复的项目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3.把准资金量度。项目主管部门要编制项目发展规划,制订项目年度预算;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审核项目的资金额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把“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做到财政资金使用不结余结存、不浪费挪用。

4.严格追责行为。对预见的风险,以防范为主,加大督查力度;对预见的问题,以提醒为主,防止问题发生;对出现的问题,以整改为主,纠错问题不再发生;对检查出来的问题,严格追责相关单位及主要责任人。

(五)社会效益。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细化和延伸,其结果产生较高的回报率,具有强烈的社会效应。

1.财政效益。财政部门提出引入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树立新理念,探索新办法,具有重要意义。绩效管理渗透预算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要从机制上和实践中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解决提高财政管理效率的难题。通过多年财政实践和探索,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成为当前财政部门乃至社会认可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为建立现代财政管理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2.惠民效益。长期以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群众不满意。通过实施乡镇财政绩效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将有限的财力有规划地投入到乡村建设,选准一批能让大多数群众受益的惠民项目,项目部门全过程参与跟踪监管,以最少的投入办成最大效益的项目。

3.行业效益。引领部门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镇财政绩效管理,让部门行业的项目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一是引领预算单位进入绩效管理时代,应加强绩效管理知识引导,将之纳入单位工作业绩考核,让乡镇财政绩效管理贯穿于各部门的项目建设之中。二是将引领结果作为财政部门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打足预算,让项目单位体验绩效带来的更大社会效应。三是提高行业部门的社会贡献率,通过对项目资金实行部门预算后的全覆盖、全过程管理,从根本上监督预算执行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推行乡镇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路径

各级政府及部门应把乡镇财政绩效管理作为当前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中心工作来抓,科学设计制度,精细设置框架,量定评价标准,强化约束手段,运用绩效结果,切实提高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

(一)建立可行的乡镇绩效管理制度。

1.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以预算绩效管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统筹使用资金、财务管理制度等作为乡镇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参考依据,制定符合基层实际、有管理目标、讲求效益、严于追责的乡镇绩效管理机制,将乡镇绩效管理制度作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制度设计的可行性。既要抓好上级“大绩效”,也要抓好乡镇“小绩效”,以“小绩效”巩固“大绩效”,使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各地要制发《乡镇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乡镇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等文件,修订完善制度办法和业务规程,理清乡镇财政内部管理职责,明确工作流程,制定考核办法,促进乡镇绩效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3.制度设计的简捷性。乡镇绩效管理制度设计项目要简捷,业务流程要优化,除去繁琐的工作步骤,让工作人员便于操作,将乡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立量化的乡镇财政绩效管理目标。

1.建立绩效管理目标。要设置绩效目标要素,从投入、产出和效果三个要素来设置;要设置绩效目标框架,包括评价内容、绩效内容、参考标准、绩效目标值等;要设置绩效目标标准,绩效目标设置的数量要合适,突出项目重点。

2.降低绩效管理成本。要从机制上强化政府内控机制,按成本分析法制订项目计划,尊重民众意愿,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3.提高绩效管理质量。乡镇财政绩效监督的核心和重点在于效益监督。要加强绩效监督,注重监督财政支出成效和财政投资项目的最终结果;要严格绩效考核,制定考核规章制度,明确考核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运用;要将绩效结果与预算编制相挂钩,对绩效结果较好的,预算安排给予支持和激励。对评价工作存在的不足,要列出整改清单,督促有关单位切实整改到位,并利用绩效结果完善项目库建设。

(三)建立标准的乡镇财政绩效评价体系。

1.拓展评价范围。要积极研究拓展乡镇财政绩效管理评价范围,不断深化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评价,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乡镇绩效评价覆盖面。通过预算单位自评、财政部门重点评价,形成支出绩效分项报告和支出绩效评价总报告,提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强化绩效管理等具体工作建議。

2.提高评价质量。根据评价工作实践,不断修订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统一评价标准和尺度,尽量减少人为自由裁量权。要认真研究评价对象的特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前预判绩效管理薄弱环节,并作为评价重点。要建立现场督查机制,对评价重点的跟进程度、工作程序、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3.创新评价方式。要构建“以财政部门为主导,以主管部门为依托,以单位自评为基础,以专家和中介等第三方评价为主体”的乡镇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比如,对有些项目资金直接由主管部门发放的,如民政部门的专项资金,整个流程由民政系统申报、审核发放,由县乡财政部门对民政部门使用资金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和认定。

(四)建立严格的乡镇财政绩效约束机制。

1.责任约束。要明确县、乡政府的领导责任,明确财政部门以及各预算单位在规划、执行、审核、监控绩效管理中具体的职责和任务,做到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2.规范约束。要根据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着力在管理标准、程序优化等方面下功夫,做到流程简单、管理有力、科学规范。

3.监督约束。要明确县、乡人大的相关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乡镇财政绩效管理监督工作的职责,规定各级监察机关及财政、审计部门对乡镇财政绩效实施有效监督和审计的职责任务。同时,重点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和监管岗位分设等相关要求落实到位。

(五)建立优化的乡镇绩效管理环境。

1.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将大数据管理运用到乡镇绩效管理之中,建立乡镇财政绩效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实现评价资源共享共用。

2.绩效结果公开。要将乡镇财政支出管理综合绩效评价结果、部分质量优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等在县财政局门户网站上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3.强化业务培训。要通过多种形式举办乡镇财政绩效管理业务培训班,对相关政策、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从而提高制度的知晓度和遵从度,培养一支稳定的乡镇绩效管理队伍。

三、推行乡镇财政绩效管理应注意几个现实问题

(一)应加强财政内部业务对接。

1.预算编制要精准。县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要在调研充分、财力保障的基础上,做好部门和项目预算编制计划,使预算编制不留缺口。

2.资金监管要履职。要处理好资金监管与绩效管理的关系,明确全程监管与项目验收的责任,掌握村级项目与实际工程量。

3.县乡绩效要衔接。上级财政部门分配资金要编制项目预算,预算编制不宜超过项目预算;乡镇财政所要按照上级预算项目资金,依照制度和流程全程参与管理,严格实施,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绩效管理规范运行。

(二)应加强财政与外部工作对接。

1.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职责对接。在绩效管理职责中,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申报和选定起着关键作用,要对事前情况作充分调研,坚决杜绝投资决策失误或无度安排资金的行为;财政部门要对部门预算编制包括项目安排相关情况予以审核,对项目主管部门执行项目预算情况予以跟踪监督。

2.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所相关工作对接。项目主管部门要将各村项目建设情况报送财政所审核,并要求财政所签字盖章;项目主管部门在乡镇有所属站所的,应积极与财政所加强沟通,主动配合,让村级工程项目有效、安全落地。

3.财政所与项目实施单位对接。项目实施单位的所有项目和资金都纳入监管范围,上级安排的项目资金必须由财政所监管。因此,乡镇财政所要对项目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三)应加强绩效目标与乡村规划对接。

1.绘制符合实际的规划图。行政村要根据村情民意,集体决议村级建设发展思路和目标,制订三年或五年项目建设规划。乡镇要根据行政村上报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效益情况进行审核把关,结合上级项目主管部门资金额度,选定一批多数群众认同、符合村庄发展实际、有社会效益的项目纳入申报范围,解决过去项目重复建设、资金使用难见效益的问题。

2.建立规范的项目库。要对村组上报、乡镇审核的项目统一建立年度项目库,通过网上查询,实时了解项目实施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项目主管部门要对支持的乡村项目注明实施情况,对已建、在建或未建项目情况一目了然。

3.杜绝项目建设的随意性。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对没有建立项目库的乡镇不予支持,对无资金来源的项目一律不得实行招投标。

(四)应加强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的对接。

1.要科学规范设计基层制度,从主管部门项目安排的精确性、财政部门资金拨付及时性、项目单位实施的有效性、项目建设群众的满意度来考虑制度设计,力求做到有利于基層操作。

2.乡镇财政绩效管理制度不得流于形式,要做到管理“全覆盖”、监管“全过程”,尤其是要将绩效管理与财政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做到管理有序、流程标准。

3.要从资金管理入手,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加快工程进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做到专款专用。另外,应在项目招投标、工程竣工验收、结算报账等环节落实相关制度要求,做到管理精细、流程标准、程序规范、全程把关,使每笔钱花在明处,用出实效。

(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财政所、通山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作者:邓海涛 朱斌

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 篇3:

国库工作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重要措施。国库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服务职能的升级是绩效管理全面发展的助燃剂。本文通过SWOT模型从国库角度分析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发展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预算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为了控制国王的征税权,限制政府支出而产生的一种政府资金管理制度。随后,美国引进该制度,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被一些大公司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因此预算分为政府预算与企业预算。其中,政府预算指的是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与执行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家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工具。

绩效管理作为专业术语由奥布芮.戴尼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它是指针对组织预期目标所实施的兼具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的业务循环管理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目标制定、绩效实施(沟通、考核、评估)、绩效反馈、绩效改进。

预算绩效管理是将绩效管理理念引入政府预算管理中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它将预算目标编制、运行跟踪、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等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管理模式。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为解决传统公共管理中官僚主义、浪费、腐败三大难题,展开了一场以政府绩效管理为中心的革新。

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目前经历了初创期与成长期两个阶段。其中,初创期为2003年至2011年。党的16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设想,财政部又分别于2005年、2011年出台《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规范试点运行,确立全过程管理机制。成长期为2012年至今。为增强实际操作性,对预算绩效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财政部陆续发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2014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强调要将绩效管理渗透到预算实施全过程中。2015年财政部制定《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预算绩效目标管理。2018年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财政部将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发展至成熟阶段。

二、国库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中的角色

(一)执行。预算执行是预算绩效管理的中心环节,国库作为预算的实际执行者参与到政府绩效管理中。国库作为财政与预算单位的桥梁,秉持客观、独立原则,执行预算拨付业务。当预算编制和审批完成后,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与结果的保证就依赖于精良的国库制度。国库支付手段分为财政实拨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与财政直接支付。其中,财政实拨支付属于传统的国库分散支付制度;财政授权支付与财政直接支付属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二)监督。在执行预算拨付过程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库监督管理基本规定》等相关要求,比照经审批的财政预算,对支出业务进行严格审核,杜绝一切不合规、不合法的资金流出,确保国库资金安全,防止预算执行偏离轨迹。由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组成的国库全过程监督体系,为国家预算支出任务顺利完成提供有力支撑,严防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权力寻租”行为。

(三)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顺利运行的关键,通过信息传递把各环节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循环管理体系。而国库承担着向财政部门反馈信息的责任,财政部门通过与国库对接的系统及国库提供的各种报表可以了解到预算执行的进度及资金运转情况,对财经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研判,再对预算单位进行精准跟踪,得出最终的绩效评价。

三、从国库角度基于SWOT模型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SWOT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全面、准确、系统的分析,以便制定发展策略的态势分析。本文站在国库角度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现状,sw主要分析国库在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自身的优势与劣势,OT主要分析预算绩效管理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一)优势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深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三大制度创新之一,于2001年3月正式拉开改革的序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价这场改革的意义在于“加强对预算支出的总体控制,改进公共资源分配,减少浪费和预防腐败”。2014年新编的预算法中首次加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明确界定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范围,并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从国际经验上来看, “国库集中支付”是推進预算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配套制度,它有利于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预算执行。目前,集中支付改革基本实现全覆盖,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技术”保障,便于对预算执行进行动态监控管理。

(二)劣势

国库分散支付方式依然存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深度改革的当下,通过财政实拨支付方式执行预算拨付的比例大幅减少,但此种支付方式依然存在,形成了预算单位实拨资金银行账户与零余额账户并存的“双轨制”。传统的国库分散支付方式导致资金拨付环节过多,层层拨付到预算单位需要一定时间,拉低了预算执行效率,并易造成资金脱管现象,财政不能实施有效监督。

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有效传递是预算绩效管理循环运作的基石,现阶段未能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是建立在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间的桥梁,但目前仅能提供简单的支付功能,及按功能分类的支出科目明细流水,还不能按科目汇总统计支出数据,无法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及确保预算额度有效控制。而且现在的国库数据只是单线传送,没有来自财政的信息输送及预算单位的信息反馈,无法形成完整的信息链,不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机会

战略上重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将其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有力举措。从提出绩效评价体系设想至今,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已取得显著成果。2017年我国财政支出已突破20万亿元,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成熟化迫在眉睫。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顶层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并结合指导文件出台一系列补充制度,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落实全面预算管理要求。

国际经验借鉴。预算绩效管理在欧美国家已实行多年,在法律环境建设、信息系统构建、财政支出管理、监督体系设立、预算编制及评价等发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提供给我国参考。目前,我国已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外国成熟经验,解决现实问题,寻找中国特色绩效管理发展道路,能够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挑战

法律依据缺位。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单行法律,财政部颁发的《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等文件只能作为部门规章,政府绩效依据缺乏权威性,无法保障绩效工作高质量运行。虽然各省级财政部门已出台相关预算管理办法,个别省份更是颁布有关地方性法规,但是没有顶层设计的统一法规指导,使得整体绩效管理口径不一致,无法进行跨区域比较。

绩效观念薄弱。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执行,轻跟踪;重争夺,轻计划”的理念造成预算执行与预算评价存在脱节,导致预算单位产生财政资金不要白不要的思想,花费大量精力争夺项目资金,而忽视资金管理,以至于产生财政悖论现象。另外,公众对于政府预算的监督意识也比较薄弱,对每年出具的预算公开情况关注度较低,起不到公众监督作用。

评价体系不完善。广义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手段及评价结果。其中,评价主体方面为财政部门等具有相关职责的单位;评价客体为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评价手段为以评价指标为基础,评价方法为中心的科学化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为预算单位对预算资金的运用效率等形成的最终结论。目前,我国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缺陷。一是评价主体主要依赖于财政部门,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尚在探索。二是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范围受到限制,基本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三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略显单一。四是评价结果应用程度不高。

四、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法律建设

明确的法律支持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强力保障,使得财政等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助力绩效管理有序执行。一是出台相关单行法律,全面、系统的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阐述与规范,提升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削减钻法律空子的可能性,如美国的《政府绩效成果法》。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性法规指导地方政府进行绩效管理,提高地方预算执行效率,避免多标准约束下的监管错乱,方便中央对地方的评价及地方间的相互学习。在全国经济一体化,跨省项目层出的趋势下,统一地方性绩效管理制度尤为迫切。三是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执行环境法律体系,如出台明确国库在绩效管理中监督职责及具体范围的条例,为国库工作提供指导与保障。

(二)健全预算绩效管理配套制度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是我国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预算绩效管理运行的三驾马车。目前,我国的这些配套制度仍不健全,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其中,编制部门预算是基础,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手段,采取政府采购制度是保证。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部门预算与政府采购制度的最终实现形式,需要加快其改革进程。一是逐步扩大集中支付的覆盖面,将全部的预算收支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中,实现预算资金全面管理。二是基于集中支付制度下完善国库对财政拨付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链,优化国库的服务职能。

(二)改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连接预算管理全流程的桥梁,向预算管理参与各方反馈有效信息,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利用低效。改善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在于补充数据库内容和重设数据库传输端口。一是实现数据库内容全覆盖,建立预算单位基础数据库、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库、专家及第三方信息数据库,以便获取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数据,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及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国库也应该肩负起信息传导的重任,升级现有国库集中支付等系统的功能,加快国家金库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国库服务职能。二是将国库端口接入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库中,实现预算执行全作业链信息管理,保证国库监管职能的实施,并为财政部门提供有力的预算绩效运行分析报告。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库板式全国尚未统一,由各省自行建立,并且未接入国库端口。如河北省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跳过国库仅直接连接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有待改进。

(四)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全方位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增加评价主体,在以财政部门为主体的基础上,探索专家评估、第三方評估新模式,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公正性。二是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资金纳入绩效评价中,达到绩效管理全覆盖。三是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丰富评价方法。由国家制定“预算绩效个性指标制定规则”结合已有的《预算绩效共性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衡量性的立体化指标体系。目前评价方法主要为横向比较法,日后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熟练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评价方法。四是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提高评价结果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地位,强化绩效问责。

(五)树立预算绩效管理正确观念

正确的观念可以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一个健康、有利的环境。绩效观念作用于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政府、单位与社会公众两个群体。各级政府与单位要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理念贯穿于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效益最大化。社会公众增强国家主人公意识,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时刻关注预算公开情况,起到公众监督职能。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多渠道传递明确理念,树典型、传经验等多方式宣传正确观念,持续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

作者:冯丹 靳红霞 张瑞华

上一篇:集中供热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