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

2022-04-19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体系完整、经营形式和金融主体多样化等特点,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农村金融供需缺口明显,现有的金融机构配置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严重缺乏监管,市场风险大。因此,应制定正确的金融市场建设规划,增强监控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建设适合金融发展的市场体系,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 篇1: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影响研究

[摘 要] 自2009年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农保基金保值和增值是最基本的需求,新农保基金的投资与管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保基金的投资,而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也为新农保基金的投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新农保基金投资的现状,进而分析特种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新农保基金投资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金融市场;新农保;新农保基金

1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概述

金融市场按照地域划分,可以分为城镇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是充足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其中金融市场参与者中金融机构是最重要的一员,主要包括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信贷公司等机构。相较于城市而言,这类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设置严重不足,造成农村的信贷资源的不足,这就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仅有的一些金融机构,因为政策和服务能力的限制,其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土地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农村的土地涉及到耕地和宅基地,依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都不允许流转,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地区融资的难度,其融资只能依赖其他方面的担保,进而加剧了信贷难度。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视和各类政策的实施,农村金融市场也在向着完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设立,丰富农村地区的金融中介机构,这样为需要贷款资源的农村自然人和法人主体提供了融资的可能,把农村分散的金融资源加以整合;在农业发展方面,引进了保险制度,保险公司深入到农村金融市场当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资源的融合。另一方面,国家正在放开土地流转,我国的一些地市正在进行试点,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主体,允许土地的流转,为满足条件的主体进行大规模的融资提供了足够的条件,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现状

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才得到发展。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农村居民由于主要依赖土地资源维持生活,其没有工作单位为其缴纳养老保险,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指2009年开始建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有部分试点县开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农村居民每年缴纳100~500元不等的养老金,由个人交纳、集体补助、国家补贴共同构成养老保险基金,符合该意见规定条件的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根据我国新农保建立并发展的近几年情况,其发展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挤占挪用的情况,威胁农保基金的安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新农保基金范围覆盖比较广泛,其数额巨大,而在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不少的漏洞,因此基金被挤占挪用的案件时有发生,涉案金额巨大,导致了农保基金的流失和损失。二是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收益率低,依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草案管理暂行办法》,新农保基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商业银行来取得收益,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产品类别非常丰富,存在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而新农保基金为了安全性的考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收取利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通货膨胀等情况,其收益率远远不能满足收益的需求,只能达到保值,而不能满足让其基金增值的需求。三是统筹层次过低,依据国务院的意见,新农保基金实施的是县级统筹,而非省级统筹或者国家统筹,这样一来,每个县级区域都需要配备一个关于新农保的统筹机构,分别解决本县域的新农保基金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无数个小的分散的新农保基金,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不利于管理和投资,并且增加了成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我国新农保基金的投资,一方面有赖于金融市场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国家政策的变更,拓宽投资渠道、丰富投资领域。

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快速发展和建立的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不成熟一方面阻碍了新农保基金投资,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体系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农村金融主体巨大的信贷投资需求也为新农保基金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機遇。

3 农村金融市场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影响

(1)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阻碍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金融市场规模小,农村金融机构稀少、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创新不足,没有形成立体全面的金融市场,在这种不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中,新农保基金投资缺乏有效的途径,没有足够的金融产品供其选择。②我过农村金融市场安全性低,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各个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对于出现的新产品新事物没有足够的经验应对,同时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存在一些漏洞,而对于基层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参与者,其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例如某些乡镇企业甚至村镇企业、个人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渠道单一,其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就比较大,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其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其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就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新农保基金作为广大农村村民重要的养老保障,其安全性能必然是第一位的,在该种金融环境中,其安全性受到巨大的挑战,为了新农保基金的安全,其只能选择安全性能最高的金融产品,但是安全性的提高往往伴随着收益率的下降,同样阻碍了新农保基金的投资。③市场监管不足,无论是作为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者还是作为金融市场的管理者,其面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频频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由于经验不足,都不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方法,新鲜事物的出现必然要经历一个寻求方法应对的过程,如果监管过严,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如果监管过松,则起不到监管的作用,因此还有赖于经验的积累和市场发展的成熟,这些因素造成了政策制度的不够明朗,也阻碍了新农保基金的投资。

(2)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新农保基金的投资提供了机遇。我国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公共资源的严重不足是阻碍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设施的建设需要资金的注入,农村恰恰最缺少的就是资金,根据城市的发展经验,公共设施的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吸引全国各地的投资者,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一方面开发建设了农村,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也是资金保值增值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也在逐步丰富和完善,加大金融机构的入住,放开土地市场,都是在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

(3)在现今农村金融市场的环境中,要实现新农保基金投资的两性发展,还有赖于政策的支持。新农保基金的投资,应当满足安全性和收益性双重标准,为了安全性的考虑,国家政策限定了新农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如根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草案管理暂行办法》,基金只能投资于国债或存入商业银行收取存款利息,在各项金融产品中,上述两项是安全性最高的投资产品,但是收益率也是比较低的。要追求高额的收益率、高额的回报,就需要政策的放开,拓宽投资渠道,从政策层面上放开基金的投资,为新农保基金投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不乏一些其他类别的收益率比较高的金融产品,例如金融机构联合其他单位的基金,在有充分担保的情况下,其安全性高、收益率高,是新农保基金投资的良好选择。

4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措施,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保值和增值。

4.1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完善我国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监管的立法,制定符合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的金融政策和法律制度,加强对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的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举措,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首先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这样才能为其保值和增值提供基本前提。要确立银监会的中心监管,相应的弱化县级政府和联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起到的作用。

4.2 拓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门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产品,对于该种金融产品,要具备安全性能高、投资周期长、收益率适中、主要用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特点,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其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收益率是第二位的,在其投资中要明确主次地位;其次,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前提,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使其形成良性的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保值和增值。

5 结 语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有赖于政策的倾斜和良好制度的建立,也需要經历时间的检验,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新农保基金的投资既存在风险也存在机遇,需要借鉴其他城市地区、其他国家先进、成熟的投资经验,制度的保障和经验的积累二者必不可少。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兴.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不同资产投资收益分析[J]. 经济与管理, 2011(4).

[2]芦道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问题的思考[J]. 时代金融,2011(3).

[3]郭崇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 东方企业文化,2011(4).

[4]韩蒙.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可行性分析[J]. 当代经济,2011(16).

[5]肖建武,黄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基础分析[J]. 南方金融. 2011(9).

[6]焦红丽.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路径的选择[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

作者:王颖驰 田金鹏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 篇2: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摘 要: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体系完整、经营形式和金融主体多样化等特点,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农村金融供需缺口明显,现有的金融机构配置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严重缺乏监管,市场风险大。因此,应制定正确的金融市场建设规划,增强监控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建设适合金融发展的市场体系,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制度创新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将建设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 300元,这就要求从2013年起,每年要增收5%左右。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在农村地区投入的信贷资金总量要达到14万亿元左右,年均增加在9 000亿元左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完全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

一、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同时整合我国的自身条件和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提出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

1. 整个市场体系完整。一个合理的市场体系包括组织体系、经营体系和监管体系。组织体系包括完整的金融机构架构,提供信贷等资金信用服务。经营体系包括提供给农村的金融市场所需要的资金服务,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服务要求。监管体系就是由政府授权的专职监管机构处理发生的经济矛盾,避免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保证经营主体正常从事金融活动,保证整个市场的良性运营。

2. 金融主体多样性。在建设现代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不仅鼓励大型的国有集体所有制银行和投资机构参与其中,还要鼓励符合我国法律条文的外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加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对于经过严格审核通过的私人和公私合营的银行和投资机构也可以加入进来。从而实现良性竞争,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1]。

3. 多种样式的经营形式。在选择投资对象方面,投资对象不仅有大中型的农业组织,还有庞大的农民个人,信贷规模从千万元级至万元级不等,其中额度分布很大,这就需要多种样式的经营形式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此外,农村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普遍性地区需要特别的专项金融扶持,诸如国家开发银行具有政策性的投资机构提供专项、长期性且大额的金融产品服务,低息甚至于无息贷款占据主导,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提高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加速其成长和完善。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

农村实际要求金融机构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还要提供针对农村实际的服务功能。金融机构在通常的吸收储金和发放贷款的同时,根据农村市场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并根据地区实际和国家政策提供低息产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抵押担保服务并实施有效的监管,确保整个市场良性循环。

政策性的贷款是国家根据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能力或者受到自然灾害时,不能从一般性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时由国家担保为其提供发展或者恢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

农民经济创收能力较低,加之接受能力相对差,对新事物更难接受。农民与金融机构发生关系后,如果出现经济损失很容易失去信心。农村地区亲戚关系复杂,相对更信任口碑,会导致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不信任,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培养和扩展。因此,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要更加严格,需要专职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和督察。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也要有专人不定期的抽查,并公布信用风险和等级,以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相关的金融机构也要定时普及金融产品的知识,使农民了解相关的金融知识。另外,近几年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空间,促使信贷资金转向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非农领域[2]。

(四)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

首先,我国农村地区地跨南北,横纵东西,各个地区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落后,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很难解决现存问题,这也使得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地区与城市共同富裕的目标难度增加,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这一客观现实要求将金融改革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首要和最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解决。其次,农村的服务对象以乡镇企业、农村生产联合体和普通农户为主,其文化素质、对金融产品的理解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设计产品时需要做更为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和提供对应的金融服务,将远期的发展利益与实现农户的短期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失衡的局面,保证整体共同的经济增长。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从整个市场的建设大局上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市场进一步的发展,一些金融机构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需缺口明显

从最新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严重不平衡,一方面需求量极大,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金融机构的投入量偏低,积极性不高,金融产品也相对单调和缺乏创新性。从2008年到2014年7月,从农村市场流出的资金总量在2 000亿左右。这使得本来就缺乏资金的农村地区现金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借贷难度。很多农户因为不能借到所需要的钱款,无法进一步发展,或者转型更有经济性的作物,或者不能从自然灾害中快速恢复。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放力度,但是仍有半数的农户不能满足需求。

以短期贷款为例,农村地区的短期贷款总量占全国当年贷款总量的比例一直不到8%,从人均贷款金额上看,仅仅刚过700元,同时期的城市人均贷款总额却达到了近4 000元,两者数字相差明显。从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员工数字上看,平均每万名农民只有1.6人提供服务,金融机构仅为2.45个。而农村地区的GDP占到了当时全国GDP的35%,更加说明了供需的差距之大。

(二)现有的金融机构配置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传统农户借贷非常普遍,资金主要来源于非正规渠道,借贷资金更多用于家庭消费和非农业生产[3]。农村信贷的提供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正式的金融机构,或曰机构性放贷者,主要有政府银行、商业银行、农业信贷安排等;另一类是非正式放贷人,主要是农村的自然人以及他们组成的难以纳入金融监管范围的组织[4]。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较2004年减少9 811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撤并了100多个设在县级的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机构总数共减少了41 198个[5]。现阶段的金融主体数量与实际需求出入较大,主要为四大国有银行、邮储银行和招行等。农业银行作为原有的农村地区的金融主体,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战略布局,近些年来重心从农村转向大中城市,农业领域的贷款占其总贷款的比率不到一成。而农业发展银行只是单纯为粮食的收购提供资金的银行,满足不了农民的长短期贷款需求,与现代银行实质差别明显。而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相对较低,资金不够雄厚也很难满足农村的需要。而作为分布最为广泛的农村信用社,虽然遍布各个农村基层地区,但是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也很难为农户提供足够的贷款。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地下钱庄等民间借贷总额在万亿元左右,在农村地区的借贷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对于很难从正规银行和金融投资机构获得贷款的普通农户来讲,从民间借贷显得更为便利。根据国外一家统计公司的报告,在2009年农民和农村企业来自这些民间借贷公司的贷款总额是正规金融机构的将近5倍。农村民间的小额信贷机构虽然有所发展,但短期内也不可能大面积推广[6]。

(三)缺乏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现阶段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以传统的信贷和商业理财为主,对于更为贴近实际的小额贷款和抵押却少有问津,也缺乏相关的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我国现在的农村地区金融组织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完全处于垄断地位。2010年,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贷款总额占到了当年农业地区企业和个人贷款总额的81%。由于农村信用社缺乏大型银行的运作能力和金融产品开发,只是单纯地提供存款和贷款服务,没有能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更没有能力提供抵押服务,也没有提供风险投资的想法和基础,导致了市场严重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而可以提供期货、抵押等的投资型金融机构在县一级的分布极少,主要分布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强县,如国家百强县。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很少设点,而急需资金的普通县城或者地区基本没有。据统计,2010年全国农民的证券和期货类金融机构只有不到80家,与众多的县级行政单位相差甚远。

(四)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严重缺乏监管,市场风险大

现在的金融机构还不能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管,网点的建设、人员素质和金融产品的信用保证都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有效的控制,留下了明显的隐患。金融机构在农村进行金融服务时,业务活动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形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整体效应。此外,现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地区的银监会来管理。这种外部监督很难进行到位,导致许多地区出现私人借贷或者地下钱庄的争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客观与主观原因,农村地区对于金融中必要的风险认识和控制理念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不良贷款数额一直居高不下,金融产品的质量徘徊在危险范围内。

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路径选择

我国政府引导为主的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现阶段还处于主体位置,同时需要逐步扩大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引入市场机制,最终将我国农村的金融成长机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竞争机制为主,国家引导的农村金融成长机制,使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渐成熟化[7]。具体措施有:

(一)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

1. 投资机构的多元化是金融市场的必然组成。任何一个或者一类金融机构都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功能,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和金融产品丰富才能实现所有的功能。同时,同行间的竞争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内部动力,促进金融机构主动改进服务,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要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只有打破垄断地位才能提高市场的效率。

2. 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角。跟传统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差别,根据国外统计机构的统计,农业企业和农民的可承受能力要远远高于城市,最高限度可以达到80%以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广,农村地区对资金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大规模的融资行为,更加促进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介入。而商业性金融结构的竞争力与生命力也是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完美的金融市场需要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存在和经营。

3. 要合理做好金融机构的定位,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第一,要改造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第二,对农田的水利增加投入,新增农田灌溉系统,对不适应发展的进行技术更新和提升;第三,促进产业的集约化和集团化经营与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第四,对于老少边穷地区仍然坚持必须的政策性投资,使其早日脱贫与已经富裕的地区一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4. 要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使之在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从历史上看,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甚至垄断的地位,为许多急需资金的农户提供了发展的“源泉”。虽然近些年来其作用明显降低,不复当年之勇。因此,需要重新定位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地区来制订对应的发展对策。以成功的案例来讲,江苏的江阴由于经济条件基础好,加之政策成熟组建了股份合作制银行,运行的效果非常理想,可以在同样基础的地区推广。而在西部偏远地区仍要积极引导,提供低息甚至无息的金融产品,引导农民对投资与借贷的认识。

(二)增强对农村金融市场政府监控的力度

有效的监管是保证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专职的监管部门必须建立起来,并直接向中央直属部门汇报并接受其监督。要防范在建设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当中,因为投资的理念偏差,出现投机甚至欺诈行为。政府为了发展的需要过度担保导致风险管理缺失,可通过分摊入股的办法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制订中,给予一定的浮动空间,在保证整个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要给予金融机构足够的自主定价权,实现企业在农村金融运转中的自主化和主动化。

在监管体系建设当中,银监会的地区监管机构须增加农村地区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已有和将要赴任的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学习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管理内容和工作经验。监管的具体方式既可以采用单独的审查监管、风险监管、类别监管和功能监管,也可以采用混合监管办法。借鉴国内外经验,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借贷和投资行为进行风险分析,如果发现风险极大的情况,及时发出预警,将潜在的失败金融行为扼杀在初始阶段。

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于造成严重金融负面影响,信用等级排名垫底的金融组织,在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后,督促其立刻退出农村的金融市场。

(三)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深化制度改革

国家有关部门要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着眼中国整个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建设,并以此为基本点,出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政策方针并给予允许范围内的优惠条文。以市场化为最终实现目标,确保整个市场的信用等级,完善进出机制,对于严重失信的机构进行公示并给予法律制裁。合理的控制存款与贷款的利率,设定利率的浮动范围。并定期根据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保证整个农村金融市场能够实现最优搭配。

完善的组织体系是许多国家在建设农村金融市场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区域性的金融组织联合体,配合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可以全方位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从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来看,在保证法人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引入股份制,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也可以成为股东。采用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吸引投资机构和商业银行甚至个人来参股。在组织架构上,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采用中央-省级政府-县市政府的三级体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业务方向性指导,具体的应用可以灵活采纳并接受上一级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四)建设符合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金融市场机构

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文件的基本原则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对于符合我国法律的国外金融投资机构采取引导和支持的态度。对于民间资本也采取支持的态度,欢迎他们参与到农村的金融建设当中,并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扶持。

建设符合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金融市场机构就必须改变已有对于农村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改变原有的主要调整金融市场的资金存量这个固有观念与做法。增加“提高增量”的新理念,并结合到已有的规定当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力量,规范其操作流程和利息的水平,鼓励其参与当中。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它们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市场[8]。建立扶持型资金投入、商业投资型、民间互相型借贷相结合的“多元化资本”模式。从实际需要的“功能角度”来看待金融机构的地位,分析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且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要,来选择由政府主导金融市场建设还是由企业或者企业联盟来主导。

(五)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自身的造血功能

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除了国家开发行这样的政策性机构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从中获得利润,实现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在农村地区设点的金融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作一个完整的长期规划,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出对应的金融产品。组织农村中小型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农村中小型企业专业担保公司或者大的金融机构成立对应的担保部门,专业的担保咨询公司与部门,还可以由当地所在政府或者村一级组织牵头,为在法律范围的可以抵押的实物、林地、果园甚至房产进行抵押贷款评估,增加贷款的抵押产品的种类。

在金融服务发展上要推行多样化和个性化定制,如存款单据、信用凭证、理财产品等都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试行,如果成功就加以推广。建立健全农村的信用卡管理制度,为农户提供适合本身需要和限额的农村市场的信用卡,与已经在城市运营成熟的网络银行进行探讨。对于已经形成产业规模,条件成熟且经济基础雄厚的农业企业集团,采用诸如网上理财等办法。而对于资金有限且分散的普通农户,则可以采用电话自助业务和普通的网银等。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刘海英,温铁军.农村信贷约束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2):39-41.

[2]黄惠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路径选择——基于“机构”和“功能”的综合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2,(5):70-73.

[3]朱安银,张照新,张海阳,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2003,(3):88-95.

[4]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财贸经济,2007,(2):56-63,128-129.

[5]国晓丽.基于金融排斥现象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反思[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19-15320,15343.

[6]张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08,(1):101-105.

[7]苏静.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及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11,(5):174-175.

[8]鞠荣华,宗成峰,韩青.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4):137-142.

责任编辑:张 然

作者:陈元澈 曹玲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 篇3:

均衡理论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约束分析

摘要:供给和需求作为市场交易产生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本文分析认为,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在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制约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实现还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制约。

关键词:均衡;农村金融;供给;需求:约束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和理性经济人假设,凯恩斯“看不见的手”会促使微观经济主体供求双方渐次达到均衡状态,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而在我国农村市场上,金融作为准政府公共产品,同时具有市场属性,农村金融供求双方非均衡发展的现实,是否说明均衡理论在农村市场不适用,农村金融供求不匹配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本文试就此作一浅析。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约束

1 金融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村金融需求与农业制度变迁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历次农业制度变迁的实现,农业制度安排的绩效很快显现出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物质产品空前丰富,长期以来潜在的农村金融需求依次加速释放,社会大变革下的农村金融需求在总量上显然是刚性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约为15万亿元左右。在此基础上假定基期(或前期)农村金融供求达到(或实现)了相对均衡,需求总量在短期内的单方改变,或者供需双方在同一时期的非同步增长,都会打破原有的均衡。

2 经济金融化、货币化趋势对农村金融需求有着硬性约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趋势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前进和发展,经济金融化、货币化的趋势明显。就农业而言,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低货币化比率的产业部门,农业的弱质产业属性制约了其经济金融化、货币化的进程。但就我国农村经济的纵向发展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的制度约束,我国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都很低,基本上不存在市场交易,农村经济的货币化比率几乎为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地位的确立和改革进程的加快,日渐融入现代经济的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都有了极大提高,农村经济金融化、货币化进程都在不断加快,而经济货币化带来的“乘数效应”更是放大了农村金融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供求失衡。

3 农村金融需求多维发展,可控性越来越差,相应的金融服务政策措施也就滞后。需求的可控性差,也是农村金融供求均衡的一个约束。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农村金融需求也在不断发展,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并且需求的层次性、结构性、区域性等多维特征也渐趋明显,在实际需求的统计、潜在需求的测度及其真实可靠性方面难以评价,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研究、分析和预测也越来越困难。因此在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机构设置、临管和调控等方面也相应滞后。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约束

1 宏观层面,现行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是指保证相对独立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挥功能作用的一系列框架和“游戏规则”。当前,就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来讲,还没有形成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环境和竞争秩序,没有充分地维护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突}J』表现在市场准入和退出两个方面。

市场准入方而,现有制度安排维护了现有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不利于竞争,垄断金融组织的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和层次性的需要。目前人民银行推动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已经在全国5个地市展开,早期由中同社科院杜晓山推动试点的政策性扶贫小额信贷组织也已经运作了多年,然而“出生证”一证难求,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试点的组织如何定性、谁来监管、风险控制以及治理结构等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当前以焦瑾璞为代表的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实践,还受制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也存在这一问题。

市场退出方面,农村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缺失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目前在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进程中,还没有涉及问题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市场退出机制约束的缺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道德风险、经营风险,使得垄断金融组织的惰性和政策依赖性增强,在现行制度安排下,他们没有理由去关注和分析农村金融需求及其市场的变化。

2 中观层面,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几十年来,按照渐进式改革路线,我国农村金融在计划和市场两股力量的博弈中改革发展,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正规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邮政储蓄)、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小额信贷组织)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然而事实上各涉农金融组织却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职能,没有实现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政策意图和改革初衷。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逐渐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自成立以来职责定位不断调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尚未建立,邮政储蓄改革还没到位,民间金融亟待规范,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事实上已经成为主要的、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唯一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不完善,组织资源单一和匮乏,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性弱化甚至缺位,是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就承担农村金融供给“主力军”角色的农村信用社来看,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其支农效果弱化、与其在农村金融中的重要地位和职责形成偏差,这是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抑制整个农村金融供给的瓶颈性约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信社管理体制历经多次变革,但是究竟哪一种管理体制更适应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理论界还存在争执,新一轮的改革绩效如何到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这次改革却存在着明显的两个矛盾:

(1)信用社市场化改革方向和为“三农”服务的业务经营政策性导向。李剑阁在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时曾指出,任何经济组织一旦具有既承担政策任务,又追求经济利益的“两栖”性质,就一定会成为经营亏损和财政补贴的无底洞。

(2)现行管理模式下,省联社行使行政管理权(省联社由各基层社发起入股成立,各基层社非但没有对省联社的控制权,反而接受省联社的行政管理,交纳管理费),因此出现县联社“眼睛”盯住省联社,而不是当地经济和农村、农民的金融需求。同时,在现行的行业管理和监管格局下: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股权控制)问题还是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地方政府、监管机构、人民银行对风险处理、救助、损失承担等责权划分不对等;内部管理仍然存在问题,基层

信用社经营效率小高,等等诸多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可以想见,在各种力量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博弈中,作为农村金融供给“主力军”的信用社,其对整个农村金融的贡献肯定还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3 微观层面,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法满足阿罗和德布鲁1954年提出的形成帕累托最优所需的理想市场条件(信息充分、经济单位微小而不能影响价格、不存在外部性)。完全竞争市场设想的存在足够多的买者、卖者和充分的信息,在我国农村经济体中(即使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学家们认为的,一旦市场不能导致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就会出现的市场失灵。

在订场失灵的经济体中风险和交易成本都要远远高于预期的收益,金融机构都倾向于做大(银行)和不竞争(保险、中介机构)(佩特·D·斯潘瑟《金融市场结构与监管》,2000),致使在我国农村经济体中金融深度不够,金融市场上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服务单一、市场竞争不充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中介市场发展不均衡,金融工具和技术的运用不成熟。存在着“市场区域”、“局部市场寡占”、“不完全充分竞争”、“市场信息不对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结构性失调”、“监管失效”等缺陷。对种类繁多、发展迅速的各金融服务主体而言,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块“荒芜地”、“实验田”。与城市金融市场相比,农村金融市场不成熟、没有吸引力,处=F城市金融市场“资金磁场”的边缘,不但城市资金未能有效地流向农村,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反而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

三、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以工业优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赶超战略”,使得国民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越来越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非均衡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在短期内非均衡发展,在经济成长的一定阶段和一定限度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实际上国民经济按比例和优先次序发展也是一条客观规律,有助于短期内迅速推进一国经济增长。但是非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到一定时期或一定程度,必定会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长期的二元经济形成和发展中,我国二元金融结构特征的出现也成了必然。麦金农和肖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完全市场”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两个割裂的金融市场并存:“有组织的金融市场”拥有现代化的、正规的金融市场和组织,“无组织的金融市场”存在大量落后的、传统的和非正规的金融活动,两个市场之间由于存在种种阻隔无法实现资金的有效流通、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

笔者认为,我国二元金融结构既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和城市金融相比,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脆弱、农村金融资源总量不足、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正规金融的“城市化”发展倾向越来越明显,非正规金融虽然事实上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却仍然受到制度制约和政策限制。可以说,几乎所有涉及农村金融的问题都可以从我国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中找到原因,因此有理由认为,国民经济非均衡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 于 健

作者:朱 锋

上一篇: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化经济发展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