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文化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从职业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这三种不同的人群出发,分析了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的方法。预见了文化管理的成效,在校长层面主要体现在引领力上,在教师层面主要体现在感召力上,在学生层面主要体现在发展力上。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广告文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广告文化管理论文 篇1:

区域内整体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教育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方面,教育的发展要适应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呈现与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相一致的态势;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与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相适应而呈现发展的多样性。而后者往往成为打破教育的相对稳定状态,寻求向上突破的动力。从本世纪初开始,张家港教育坚持科学发展、优质发展和均衡发展战略,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全市100%乡镇创建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2004年通过了省政府“双高普九”专项督查;同时,进行学校布局的优化调整、资源的合理配置,到2005年,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学校包括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师资水平等在内的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率先在江苏省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

然而,现代化的教育不是各项现代化指标的简单相加,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不等于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要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并使之持续高位发展,必须首先完成学校整体范式的现代化的建构,这个整体范式的建构应该由学校文化的解构与建构来完成。在区域内整体实施学校文化管理,以文化管理促进教育品牌建设,以学校文化力量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张家港教育在探索中实现着从硬件的现代化发展到教育内涵发展的悄然转身。

我们认为,学校要实现优质发展与现代化,根本的变革在于学校文化,建构并实施在先进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的必然选择。

所谓学校文化管理,是以文化为核心,发挥其在学校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组织、引领学校成员遵照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准则,有效开展工作,并最终实现学校目标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文化管理其实就是学校文化的“物化”,使其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师生的行为方式以及物质设施的设计规划中发挥作用。

在区域内整体实施学校文化管理,是地方教育的一种战略选择。

一、整体实施文化管理的分阶段构建。

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为实施文化管理寻求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基础。

1. 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学校不缺少文化,但往往学校的文化处于“碎片”或原始状态,不能成为一个系统内部的观念认同和普遍的行为方式,当学校管理要迈向更高水平的时候,由于文化系统的缺乏,则有可能导致发展的动力不足。学校的“文化经营”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经营,可以突破学校管理的瓶颈,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如果从管理学的角度,可以把过去和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办学方式称为“管理经营”的话,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学校“文化经营”将成为必然。一个有发展意识的学校、一套有远见的领导班子,眼光不能仅盯在硬件现代化上,不能仅盯在方法选择、规章制定、职能安排等孤立的运作上,而应特别关注到这些现象的系统整合和有效战略实施的问题。

2. 开展学校文化管理策略与途径研究。

学校文化的竞争并非表现为优势文化对劣势文化的侵吞和倾轧,而是多元文化的百花齐放。学校文化是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诸如学校传统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等等。这些以个性为主要特点的文化系统必然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因此学校文化是特色文化。探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文化建设途径,是有效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

3. 构建学校文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通过课题引领和课题协作学校的实践探索,在张家港区域内整体实现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并最终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质量,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试图建立科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评价系统,通过评价系统的导引功能,从整体推动张家港区域内学校文化建设。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为实施文化管理准备物质基础。

如果说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为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准备了理论基础,那么指导、引领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则是实施文化管理策略的关键。在课题研究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有目的地选取了27所学校作为文化建设的试点学校,进行探索。这27所学校富有个性的文化建设路径以及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学校文化,为在更大范围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方法论。同时,通过对这些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在继承与发展中,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每个学校都有文化,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系统。尤其是有一定办学历史的学校,应该在继承中整合原有的学校文化,深入挖掘和发现学校特有的历史和传统,以发展的眼光融入时代元素,提炼、生成、培植新的文化增长点。

比如,张家港后塍高级中学是一所有7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新时期遇到了时代发展、课程改革的挑战,为寻求发展的生长点,学校扛起了文化管理的大旗,立足学校传统的“崇真”精神,引入学校识别系统,打造整体的崇真文化。在崇真文化的浸润下,师生行为表现为具有共同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的、普遍的、长期的、稳定的、带有学校特色的行为,并渗透到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文化场得到加强,学校文化力不断得到提升。

立足学校自身特点,形成学校文化发展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学校传统特点、切合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建设框架,后塍高中因此成功地进行了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实践。

2. 从教育的本源上塑造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构的最终目的是转化成教育的力量,实施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以最适宜的“气候”来促进师生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文化必须与教育有机融合。以教育的本真为核心塑造学校文化,这种文化管理的实践必定是高境界的。

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提炼了“原色教育”理念,以“回归本真,放飞梦想,发展幼儿的心灵原色;传递文明,开启心智,成就孩子的快乐童年”为办园方向;在幼儿层面上,提出了“培养快乐、灵动、幻想、执著、向上的阳光儿童”育人目标;在教师层面上,对原有的管理行为、教育行为进行修整和规范,确定了“圆融管理”的思想,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幼儿梦想缤纷,教师人生幸福,原色文化鲜明的现代实验幼儿园。”幼儿园的核心理念就犹如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零碎的文化元素贯通串联,形成了实验幼儿园特有的原色文化系统。

3. 整合社区资源,建设社区的学校文化高地。

学校是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相互影响。充分利用优秀的社区资源,整合融入教育元素,打造成特有的学校文化,那么这种文化不仅会成为优秀的学校教育文化,也必然成为社区文化中的一块高地。

张家港市大新幼儿园位于全国著名的五金之乡,该园管理者借五金的社区资源,倡导环境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让环境为教育说话,如发挥想象力的“科技五金长廊”、提高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名企广告长廊”、培养劳动习惯的“五金探索屋”,成为学校文化的亮丽风景。

出台学校文化管理行动纲领,为整体实施学校文化管理提供标准。

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充分的论证,研究制定了《张家港市学校文化建设考核细则》,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方法参考。2009年10月,张家港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下发〈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范围内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

二、整体实施文化管理的优质化运行。

张家港市整体实施学校文化管理,集中体现为四个文化载体的建设与实施。

1. 建设活动文化载体。

整合各个学校活动资源,归纳、提炼,使之系列化、系统化,成为全市的统一活动载体。以“读名著、听名曲、唱名歌、背名诗、看名片”为主要内容的“五名工程”为平台,引导学生感受经典;以“十佳之星”评比活动为平台,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以创设“校长助理”、“运动会学生裁判”等学生体验活动为平台,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大力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2004年,以抓课间操(跑)为突破口,开展了全市中小学课间操(跑)活动。每天上下午各1000米的课间跑步,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与团队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更塑造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2007年,我们又启动了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2+1”工程,即2项体育运动技能+1项艺术特长,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大课间活动”,规定每天上午将原来的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5-30分钟;小学每天下午第二、三节课后,初中第三节课后,开放各类体育、艺术活动场所及图书室、阅览室、电脑房等,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和团队班会活动。2008年5月,教育部在我市召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以及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等领导对我市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2. 建设课堂文化载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必然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实施文化管理的中心环节。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与思想含量,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具有本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学校独有的课堂文化。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提升,从1999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举办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和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在每年的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和经验交流会中,围绕不同主题,通过课程改革“五优”(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育案例、优秀教育随笔、优秀课件)评比活动、生态课堂展示活动以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等内容,展示我市推进新课程阶段性的成果,推介出一批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这样的活动,逐步使课堂成为由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用智慧的教学方式来诠释,以高效的管理机制为动力和多元的激励评价为保障的创造的场所,一种课堂文化正在形成。

3. 建设课程文化载体。

近几年,我们把推进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抓紧抓实。采取的措施有:强化课程设置的法规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以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为突破,切实增强农村学校课改实效;大力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在长江岸边建设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将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情况列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并赋予较高分值;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本地区、本单位的课程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产生了一批贴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科整合内容的优秀的综合实践课程。2006年5月,我市举办了首届综合实践活动现场观摩研讨会,凤凰中学等学校的一大批优秀的综合实践课程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过程,产生的不仅仅是几门相关课程,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改变了以往的被动接受的课程观念,提升了办学品位,使课程建设朝着文化的方向迈进。

4. 建设科研文化载体。

构建一种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教育科研文化。我们以江苏省、苏州市和张家港市三级教育规划课题为导引,全面启动我市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科研工作“科教结合、重心下移”,2006年至今,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市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多项,梁丰幼儿园的一项课题成功立项为教育部课题。省“十一五”教科规划和重点课题13项,涵盖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有数百篇,在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科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奖的有200余篇;出版研究专集(专著)21部,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三、整体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反思。

1. 文化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既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成员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同时文化由于受到环境以及群体心理影响而时刻处于塑造中;这就直接决定了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管理要处于不断的创新中。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题研究不能处于静态的、事后的研究状态,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没有终点,时刻处于变动中、进步中。

2. 我们的研究是基于实践的研究,引领指导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和实施文化管理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校文化的个性特点又决定了我们的课题研究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说,文化建设没有复制的模板,文化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我们的研究也将始终处于个性解读与创新探索中。

3. 对学校文化管理的评价体系的研究要继续深入。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一方面,文化的质性特点很难用测量方法评价,文化力的大小的评价标准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因其影响的间接性也造成实际评价的困难。另一方面,文化评价必须以学校文化的整体推进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但是作为评价,既是一种行为或现象的标准,同时也是其发展的指向,建构文化评价机制对于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我们今后不断探索的方向。

(责任编辑刘然)

作者:黄大龙

广告文化管理论文 篇2:

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职教人”分析

摘要:文章从职业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这三种不同的人群出发,分析了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的方法。预见了文化管理的成效,在校长层面主要体现在引领力上,在教师层面主要体现在感召力上,在学生层面主要体现在发展力上。

关键词:文化管理;校长;引领力;教师;感召力;学生;发展力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但大多集中在物质层面、外延层面,文化积累与升华却有所滞后,许多职校的管理还处在依靠制度进行科学管理的阶段,没有建立起文化管理的模式,但一个有传承、有积淀、有独特诉求和未来愿景的学校才能支撑起快速前进的庞大身躯,因此文化管理已成为当代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新选择、必然选择。

茅盾在其名篇《风景谈》里提到,有了人,就有了风景,静穆的自然添加了弥满着生命力的人,便织成了美妙的图画;人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自然界的景色,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同样的,一所职业学校,无论建筑有多现代豪华,实训设备有多高档气派,台账资料有多丰富完整,标语口号有多琳琅满目,如果缺乏了人的参与,建筑就不具备独有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实训设备就成了一堆破烂,台账资料只是缺失了文化灵魂的纸上谈兵,标语则不能内化为学校成员的行动,成了游离于学校文化的外在之物。

文章就从学校中不同人群的角度,来分析、探讨学校的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之于校长——引领力

这里所说的校长不仅仅包括校长本人,更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最高领导层。校长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人物,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一个学校的发展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文化品位、专业素养、精神境界的高低,而这些必须通过先进的文化来提升,校长在文化管理中最重要的角色便是决策者。

凝练文化符号体系。一个学校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成功,这种“软实力”是影响学校发展的“硬功夫”。校长要做学校文化的积极构建者,清晰地意识到职业学校的独特文化使命,提炼出承袭传统、积淀精神、价值凝练、风格独具的文化符号体系,包括校训、校风、校歌、校标,包括办学理念、战略目标与任务,包括规范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制度,包括师生共同的节日、庆典、仪式,包括散发着文化气息和个性的建筑文化,包括企业文化的引入……,最终形成全校所有人自觉追求的共同使命、愿景、价值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这种文化符号体系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是学校文化内涵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精神原质”,成为学校凝聚人心的催化器,提升文明程度的加速器,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恪守文化管理之道。新教育实验者朱永新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第一原理,主张现代与传统、科学与人文、东方与西方精髓的结合,强调文化建设的过程性、渐进性、历史性,反对任何急功近利的文化建设观念与做法。

首先要建设制度契约体系。文化管理并非就抛弃了制度,如果说文化是软制度,那么制度就是硬文化,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所有师生遵守的“契约”,这个契约一旦通过,就必须共同执行,没有例外。

其次要掌握知人用人艺术。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知人用人,是最重要的领导艺术,是文化管理能否有效的关键。如何知人?肖宗六认为,至少要从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爱好特长、家庭经济状况和工作条件、健康状况等六个方面考虑;如何用人?肖宗六也提出了以下路径:一是量才使用,即能级相称,二是用其所长,即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三是人尽其才,即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须知,知人不易,善任更难,一句话,要尽力做到用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

文化管理之于教师——感召力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学校文化管理并非只是领导者的“独舞”,它必须是全体教育者的“群舞”,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所以,抓住了教师,就抓住了文化管理的根本环节。

形成发展共同体。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创造了优秀的学校文化,而优秀的学校文化更需要有全体教师的奉献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文化管理就无从谈起。

实施文化管理,就是要必须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打造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使每个人主动将自己的行为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信任情结,让学校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教师的心目中,形成他们的共识,变成他们的共同信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有了这个感情上的纽带,教师对学校就有了感情依附意识,整个团队拥有了同一个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这种“无形资源”一旦同校园建筑、设施设备等“有形资源”结合起来,就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创造出难以估量的惊人价值。

打造学习型组织。学校文化管理强调以尊重人为前提,以发展人为目的,就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学习求精进,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建立学习型的组织,使人在学习中超越,使组织在学习中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要强调“职业学校”这个定语,强化责任意识,提升技能水平,倡导奉献精神。这一切,离不开教师自身不间断的学习、培训、超越。

学校则要为教师提供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空间。推进教师队伍整体向前发展,不仅为教师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设置专业发展目标、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变低层次的需要为高层次的追求,以此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提高自我、持续发展,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不遗余力地为学校发展开拓新的业绩。

文化管理之于学生——发展力

龙应台说过,什么是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具体到我们的中职生,在他的身上应该体现出怎样的风范呢?

台湾有一所享誉30年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学生的年龄在15~18岁之间,学校里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字样。

为什么他们的毕业生如此独特?如此受欢迎?因为在每个忠信学生的身上深深地烙上了忠信的文化印记,正如该校校长高震东倡导的:“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在良好品德的基础上,使智育得到最佳发展”;学生就是学“生”,即第一学“生活的常识”、第二学“生存的技能”、第三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理由相信,受这种文化浸润的忠信学生,无疑是深具发展潜力的。这种底蕴,成形于求学时期,必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成功的学校管理文化,最终体现在从这所学校大门走出的每一个毕业生身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需要这种由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共同构筑起来的发展底蕴。

文明树形象。学生进校之初,学校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文明修养和职业素质,激发创造活力,提升精神境界。展现当代中职生优美的风貌、优雅的风范。一是学生养成教育,从学生进校之初即开始实施,直至毕业;二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宿舍文化和特色班级文化评比活动等等;三是建立行为模式,从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融合、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融合来确定行为模式,这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文化提素养。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员工。庄西真说,一个好的员工的素质无非包括两方面:一是硬素质,即技能,另一方面使软素质,即精神。而掌握操作技能并非难事,工业精神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他提醒职业学校,在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工业精神、工业文明。

这就启发我们,对学生不仅要“管”,还要“理”,要大力推行文化管理,弘扬学校核心价值观,创新职业教育校园文化,营造抬头是文化,俯首是教育的浓郁氛围,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和分享学校的文化魅力,感知学校文化的吸引力与丰富内涵。通过文化的熏陶、引领,提振学生的精气神,努力让每一片绿叶呈现绿荫,让每一朵鲜花美丽绽放。

可以预见,如果职业学校的管理能够实现文化管理,那么,学校的管理水平就真正上了一个台阶。但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陆建华

广告文化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战略研究

[摘 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实施合理的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与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从而促使企业更好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管理 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引进中国,并受到学术和企业界的持续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一大批国内企业建立并巩固了各自特有的企业文化。[1]通过对企业文化的有效管理与利用,凝结了企业员工,提高了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企业价值观在员工心中的地位,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从注重生存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只有拥有准确、合理、凝聚力强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才能有效地开展生存经营活动,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企业成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包括经营理念、精神面貌、道德、习惯等规章制度的集合。它规定了企业全体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让员工形成一种习惯,在遇到相应事情时能够不通过思考就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心中形成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和使命感,促使员工奋发向上,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及发展。

文化管理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产文化管理。其中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所在,包含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以及价值观。企业的创始人对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代领导人往往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很好的融入到企业价值观中,其思考、行为模式也往往影响着企业所有员工的习惯。行为模式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外在表现,主要有制度、体制、行为准则等等。生产文化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领域鉴定。企业文化管理针对的是生产文化,而非消费文化的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标志管理、沟通管理、文化氛围管理三方面。标志管理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总结、形成的代表企业核心经营理念的一系列特定标志的管理。通过标志的设定,可以让员工时刻接触企业的经验理念,从而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在内心深处刻下企业经营理念的烙印。沟通管理即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重视、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文化环境。积极鼓励普通员工之间、普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联系,员工之间达成一种默契,领导者及时将企业的相关理念传授给员工,让员工有家的感觉。文化氛围管理是企业向外输出企业文化的一种途径。通过企业特色商品展销,借此宣传企业特色文化,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通过良好外部环境的构建,有效促进企业的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企业要保证自身的生存以及追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要考虑如何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得更好的市场竞争地位以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巩固企业现有的已领先的竞争领域以及如何对其它相关领域进行有效的扩张,从而保持企业拥有持续盈利的能力、长时间内持续发展的能力。每个企业作为单个个体的存在,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各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完全相同,但一些基本的因素还是存在类似性。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物质文化层面

企业要做大做强,产品及服务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将企业的文化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实现名牌战略,提升产品的档次,在保证产品质量、性能的同时,将企业的文化融入其中,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使消费者在使用购买、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产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有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以及后续的研发。在服务方面,在如今讲究个性的时代,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消费者的心理,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用良好的服务提升企业的形象,推广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形象设计,设计企业的标识、依照企业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对厂区进行个性化建设、广告宣传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等方式,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行为文化层面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员工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就是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根据员工层次不同可分为企业领导的行为和其他员工的行为两部分。企业领导是整个企业的核心所在,如果所一个企业好比一个人的话,企业领导就相当于大脑。企业领导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战略选择上都有决策权,因而企业领导的行为对错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除了需要有对市场、对企业全局上的认识以外,还需要拥有根据现有认识做出企业全局发展的决策能力,认识与决策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认识的准确与决策的迅速是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两方面基本素质。普通员工是企业的基石,领导层的决策需要员工身体力行地去完成。因此如何将领导层对企业发展的思想很好的传达给员工,使员工的思想、行为与领导层相一致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就是联结领导层与员工之间的纽带。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制度、文化宣传,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讲究以人为本的社会大环境下,企业应该做到让每个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有归属感、责任感以及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度文化层面

崇尚管理的现代企业,都应该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运作程序、纪律等。随时市场需求的不断变换,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的转变来适应这种变换,跟上市场的潮流。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制度中,企业制度必须要抛弃原有的陈旧的理念,树立适应市场潮流的新观念。企业制度的严格性、规范性、公平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可以统一企业员工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文化发展的需求。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给企业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奖励制度的激励下,每个员工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在完成规定工作任务的同时,发挥更好的创造性。这种积极工作、努力创新的行为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企业制度可以有效地发扬企业的文化,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能够有效地留住企业的人才,也可通过文化宣传等模式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企业效力。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只有不断拥有更优秀的人才,才能保证企业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精神文化层面

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所有员工所共同追寻认可的准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将企业的价值观灌输给每个员工,并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企业价值观。通过反复加强企业价值观在员工心中的地位,使员工充分认识认可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在顺境中,企业发展更快;在逆境中,所有员工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员工心中对企业有种责任感、归属感,将企业的整体发展作为自身的责任所在,积极工作、积极思考、建言献策,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实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员工不断的进取、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改善企业文化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更好地进行发展,企业文化的提升必不可少。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需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效用,培育、建设以致优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所在。企业文化管理是对企业行为自动化、规范化以及合理化的管理。采用合理的措施优化企业文化,提高文化管理的效益,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构建先进的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及其所有员工所共同认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对企业的发展是否具有价值、以及所拥有的价值大小的看法与认识。每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价值观,只是有些企业并没有将其总结,而另一些成功的企业在总结价值观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很好的改进与宣传,使之成为指导企业及企业员工行为的共同指标。通过培育先进的价值观,提升员工对事物认知的能力,形成企业及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体系。先进价值观地培育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后续发展需求,结合员工对企业发展的看法。通过宣传先进的企业价值观调动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培养优秀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境界。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提升,是企业员工对价值观从认可提升到认知境界。企业精神的建立需要对其价值观进行充分的宣传与指导,并使之很好地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使员工时刻能够体会到企业的价值。经过长时间的宣传与实践运作,员工就会深刻地理解企业价值观,并提升到思想境界,指导其日常的行为。优秀的企业精神可以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士气,一种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士气,从而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一旦形成优秀的企业精神,企业中就会出现努力工作、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组织保障系统,是企业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的具体化与条例化。企业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准则只有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才能整合企业员工的思想与行为,才能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的行为、思想跟着企业的步子走。企业的员工多种多样,思想、行为方式也是不尽相同,规章制度的建立很好的约束了员工的行为,价值观的宣传整合了员工的思想,将员工凝聚成一股力,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建立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范有序的进行,领导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有积极的作用。

4.形成高雅的习俗

习俗礼仪是企业各种风俗、习惯、典礼集体活动等的集合,是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习俗礼仪是在企业长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约定俗成的,是企业多特有的企业文化。其实质是企业价值观、精神境界及存在形式的沉淀与体现。企业活动一旦形成习惯,成为习俗化,即使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员工也能很自觉的去遵守,是相对于规章制度的软性存在,具有经久不衰、渊源流传的特性。习惯礼仪的形成,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5.弘扬企业英雄

英雄人物是企业中有特殊贡献,能够成为榜样的先进个人或群体。他们既可以是企业的创造者、领导者,也可以是员工中的模范。人们历来有崇拜英雄的情结,喜欢模仿英雄的思想与行为,这也就是所谓的英雄效应。企业为了更好的宣传价值观,更好的凝聚企业员工,应当推出一个或者几个英雄人物,也可采取公平竞争的模式,选取企业的英雄。通过制定或选取英雄的模式,可以很好的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并使之得到员工的认可,也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向英雄学习,甚至成为英雄。通过这种模式,价值观得到很好的宣传与巩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以调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得以保障与实现。

6.造就优良的企业环境

企业内部的物质条件以及向社会提供的物质成果统称为企业的物化环境。企业物化环境主要包括厂房设备、技术设备、绿化、产品、服务等,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表现。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将精神层面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劳动热情,从而创造出体现自身价值的物质产品,才算是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所在。要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了要有精神层面的引导以外,还需要物质环境方面的支持。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述,物质需求永远是最基本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需求。员工只有在物质、精神上得到双满足,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更好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7.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关系到企业生存于发展,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系统中所有要素的综合表现。企业文化培育、优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企业良好的形象,包括对内形象与对外形象。对与企业内部来说,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外部社会来说,企业形象消费者对企业整体实力以及企业文化状况的最主要考虑因素。因此,在企业文化培育过程中,需要把塑造企业形象作为一向重要的战略性措施。在塑造企业形象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整体形象与产品形象、领导形象、员工形象的塑造有机的结合起来,总体上把握,细节上突破,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的核心动力[J].商场现代化.2006(16):234-235

[2]白云.浅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构建[J].商场现代化. 2005(9):20-21

[3]王立魁.加强六个环境建设构建现代化和谐企业[J].理论学习.2005(12):37-38

[4]刘旺生.论构建企业和谐管理制度[J].当代经济管理.2005(12):76-78

[5]李云.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5-6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作者:杨潇康

上一篇:师生关系试析论文下一篇:我国保险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