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道德规范探讨论文

2022-04-27

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具体表现:对晨、晚间护理重视不够,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心;护理记录与病人实际情况不符,最典型的例子表现在体温单上的生命体征数据不真实。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护士职业道德规范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护士职业道德规范探讨论文 篇1:

基于课程的校院协同提升护生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目的:探讨学校与医院协同提升高职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16级护理学生95名与2017级护理学生88名为研究对象,2017级护理学生为实验组和2016级护理学生为对照组。课题组采取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基础护理课程,实验组实施校院协同的教学改革,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课程结束后,通过对比两组护生职业道德水平、对课程教学的反馈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职业道德水平得分及对课程教学的反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校院协同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职业道德;校院协同;基础护理;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尤其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甚至高于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职业道德在护理工作者的各种素质中起着灵魂和引领的作用[1]。为改变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简单、空泛化的弊端,课题组依据情境认知理论改革课程设计,并与医院协同进行了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探索,获得了重要启示。

一、目的:情境认知理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当代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并被当代学习领域专家广泛接受。情境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2-3]。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知识技能的培养,关键在于品质的内化,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采用特殊的教学策略引导受教育者发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换,最终达到知行合一[4]。因此,情境是职业道德品质内化的重要条件。为改变增强学生对价值观、同情心、责任感等职业思想道德素质范畴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课题组以情景认知理论为依据,从教学设计视阈入手,以增强学生的职场情感体验为切入点,设计工作情境,并采用学校和医院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

二、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本校2016级护生95人与2017级护生88人为研究对象,2017级护生为实验组,2016级护生为对照组。实验组实施校院协同的教学改革,遵循情境学习使教学情境化,基于工作过程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基础护理课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所有护生都经当年浙江省高考统一招生录取,年龄在19~21岁。两组护生在年龄、性别、高考成绩排名、前期各科平均成绩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二)教学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生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课时一致,均采用相同教材进行理论授课。

1.实验组采用校院协同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方法:(1)在校院合作办学的恩泽护理学院专业管理委员会指导下,成立课程教学改革专家组,成员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研室主任、教学医院负责教学工作的护理部主任、具备主任护师资格的临床总带教代表组成,召开会议共同研讨改革方案,制订实施计划及评价标准;每个班级配备1位教学医院的护理骨干担任班主任,负责临床护理实践相关事宜及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共同培养;具备“双师”资格的骨干教师担任基础护理课程指导老师;教学医院选拔派遣德艺双馨的护理骨干作为同课教师指导护理实训。(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工作过程导向基础护理教学内容划分为:入院出院护理、医院感染防控、给药护理、生活护理、专项护理技术、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6个模块。(3)以学习模块为单元设计临床护理综合情境,提前1周发放学习情境任务清单,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实验员及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与任务,各自做好自身的准备、环境布置及实验室物品、仪器等准备。校外情境通过课间见习采用实时动态呈现的形式,由医院病区总带教根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护理学习观摩,鼓励学生与患者交流,提供学生部分非侵入性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机会,让学生参与、体验、思考、提问、讨论;校内情境创设选用临床真实案例,先由指导老师写好案例脚本基本模板,经集体备课讨论通过后发放,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角色扮演,排练过程在学习平台上直播,课堂隨机抽出2个小组出列展示,其他学生观摩、思考、提问、交流、讨论,并做好学生自评、互评及校内外指导老师的评价。(4)做好职业道德元素的融合。找准职业道德元素与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将职业道德元素融入各个工作任务中,根据医院病例库创设临床护理情境,并把护理评估、护患沟通、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工作要素与工作要求整合到课程实施过程中。(5)注重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与自我反思。将学生标准化病人应用到临床护理情境,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并通过课后临床护理实地调研、个人学习反思报告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知识建构。

2.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按照基础护理学教材顺序开展教学,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护理操作教学由本校具备“双师”资格的骨干教师指导,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指导—考核”的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

(三)评价方法

比较2组护生职业道德水平测评得分与对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反馈的问卷调查。

1.职业道德水平测评

根据护士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参考相关问卷[5-6],改编制作了相关试题考量护生的护理职业道德觉悟认知水平,内容包括7个方面:(1)对护理专业认可度。(2)对病患的尊重关爱。(3)工作责任心与态度。(4)团队协作意识。(5)廉洁奉公意识。(6)专研业务精神。(7)对护理职业道德的认知。共设20道题目,题型分单选题与多选题2种,每题设4~8个备选答案,单选题最佳答案者得5分,干扰项根据权重分配分值,分别得0~4分不等,多选题选对1项得1分,100分为满分。课程结束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职业道德问卷评价,得分越高说明职业道德水平越高。

2.教学反馈问卷调查

参考相关问卷[7-8],自设《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表》,涵盖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培养护理职业态度、培养护理职业精神、培养人文关爱精神、促进团队合作、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临床决策能力10个方面。课程教学结束后,两组护生分别由教师组织无记名形式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183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后汇总进行结果分析,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两组护生职业道德水平测评得分比较

实验组护生职业道德总得分及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两组护生对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反馈的问卷调查比较

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分及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四、讨论

(一)校院合作协同育人拓展了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渠道

护生的道德学习是基于特定情境中的,需要与护理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校院合作协同育人有利于建立长期而稳定、岗位对口、定位准确的实践基地,院方可将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动向及时反馈到学校,学校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德育实践场所。本研究中基础护理学课程实施校院协同育人模式摒弃了过去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单一、僵化、游离的状况,扩展了高职职业道德的实践渠道。一方面,把学生送到医院学习与实践,形成“院中校”,医院选拔德艺双馨的护理技术骨干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所带学生言传身教,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从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把医院护理骨干请进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形成“校中院”,在校内高仿真标准化病房引入标准化病人,结合实际临床案例与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在校院共同营造的“德育实习场”下,实现师资、条件、文化等多方面、多維度的“融合”,最终实现护理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全面育人作用。

(二)基于工作情境的课程设计对提升护生职业道德,具有实效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其课程活动内容是以临床护理工作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设定和组织的,这种典型的工作任务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本研究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一定的临床护理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创设情境上除了顾及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还按照临床护理工作程序,融合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护理评估、临床决策、应急处理、沟通交流、人文关怀、健康宣教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元素,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情感培养相融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营造“德育实习场”,促进“德育隐性知识”传递,有利于护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护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护理职业领域的胜任力,而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是护理职业能力的精髓。实验组这种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职业道德水平测评得分、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

(三)导师制度是校院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

对高职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带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复杂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职业价值会产生积极的持久影响。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模式等修养会对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爱伤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团队的管理及综合素质高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在目前还停留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双班主任负责制”层面,即一个行政护理班配备1名本校教师,另外再配备1位冠名合作医院临床护理骨干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实施过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总结反思,不断学习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印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途径:基于面向工作过程的教材建设视角[J].职教论坛,2019(3):115-121.

[2]Noone PH,Raj Sharma S,Khan F,et al.Use of role pla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etics-An experience[J].J Forensic  Leg  Med,2013,20(3):136-138.

[3]Brown JS,Collin A.Duguid 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989,18(1):32—34.

[4]周俊萍.论护士职业道德内化教育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77.

[5]Jafari Haleh,Khatony Alireza,Abdi Alireza.Nursing and midwifery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s principles of medical ethics in Kermanshah,Iran[J].BMC medical ethics,2019,20(1):26.

作者:郑秀云 李艳艳 王银萍 刘嘉琪 唐富琴

护士职业道德规范探讨论文 篇2:

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具体表现:对晨、晚间护理重视不够,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心;护理记录与病人实际情况不符,最典型的例子表现在体温单上的生命体征数据不真实。

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

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部分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较差,不能忠诚于病人的利益,缺乏工作热情,对基础护理质量意识淡薄,不能细致地观察病情,不积极钻研业务,业务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沟通技巧运用不当,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独立解决,从而影响了基础护理质量。

对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不善:不能准确、及时、全面地执行护理程序,并形成完整真实的护理文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建立一个标准,不能保证基础护理质量。

市场经济对护士价值观的冲击:少數护理人员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思想产生了变化,医生的各种提成等不义之财造成了医护人员收入差距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对 策

加强教育,加强护理道德自我修养,减少护理缺陷:护理人员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并学以致用,开展文化建设进行基础护理重要性的教育[1]。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及职业动机,稳定情绪状态及情感感染力。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护士工作认真细致,敢于承担责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责任心是做好护士工作的重要保证,护士工作具有很强的“慎独”精神,围绕卫生系统规定的“六德、三风”,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患者的权益,这样做才能让患者产生信任感,使护理人员更加热爱护理事业,更加有奉献精神。

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在双方沟通中实现的,有效的沟通产生良好的护患关系,缺乏沟通或无效沟通会导致护患之间产生误解或冲突。因此,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及增进护患关系的基础,护士可以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了解更多有关病人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从而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

健全质控组织,严格质量考核,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制订基础护理实施方案与计划,确定基础护理标准,实施科学化管理[2]。以护理部为主,成立基础护理管理小组,负责、科学地制定和修改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常规,并制订训练计划和考核措施。对基础护理进行护理质量评价: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质量和护理的工作质量两个方面[3]

对护理人员的评价:对执行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正式的评价,考察其完成护理工作的情况,其中包括素质评价、行为评价、结果评价。

基础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从护理的结构、过程和效果3个方面进行。包括:①环境:患者单元是否安静、整洁、舒适,器械、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②表格记录、护理文书的内容是否真实,执行医嘱情况,病情观察及治疗结果的观察,健康教育情况;③反映护理服务效果的压疮率、护士执行护理级别合格率。

为使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控制,除不定期在小范围内进行质量检测外,还应定期组织全院范围内的基础护理质量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科室目标考评和年终奖金挂钩,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产生竞争效应,推动基础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丁敏.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有效措施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087.

2 刘桂秀,罗运莲,黄行芝,等.构建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做法与体会.中国护理管理,2007,7(7):49.

3 杨英华.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

作者:袁泉纯

护士职业道德规范探讨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卫生法课程学习的方法探讨

摘 要:卫生法学作为一门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大量的卫生法律条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解上比较困难,课堂内容枯燥。寻找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卫生法教学方法

一、医学生学习卫生法学的必要性

1.卫生法学教育是医学生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的一部分

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是执业注册的前提,因此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和执业注册制度对于医学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资格考试的内容中涵盖了医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疾病控制方面的法律制度、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法律制度、卫生技术人员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等相关的医药卫生法律法规,这些内容不仅是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也是医学生培养依法行医意识与行为习惯必备的法律基础。

2.医学生接受卫生法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疗决策效果

临床医疗决策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77年美国的恩格尔(Engel)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对于临床决策的评价体系中特别强调最优化原则,对于患者而言应当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案。同时新型医学模式的提出也给与医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综合全面的社会背景知識是临床诊疗活动必不可少的。尤其在法制健全的社会,每个人的行为都应当在法律范围内,医务人员也不例外,而且涉及到生命和个人利益,所以综合全面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医务人员做出对患者最有利的临床决策。患者与医院建立的是一个医疗服务合同,医务人员在做出医疗决策时要征求合同另一方即患者的意见,在双方达成合意时,医疗决策才能付诸实施,掌握卫生法学知识,具备依法行医的理念,将会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在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同意权的前提下做出医疗决策。

3.医学生接受卫生法律教育有助于强化职业道德

关于医者职业道德规范,1969年修订的《日内瓦宣言》,1997年的《夏威夷宣言》,2000年的《赫尔辛基宣言》等国际医学准则提出,医务人员对患者有治疗的义务、解释说明的义务、保密的义务、为患者着想且尊重其权利的义务等等。原国家卫生部在1988年颁布了《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为救死扶伤、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廉洁奉公、文明礼貌服务、为病人保守秘密等等。而这些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的《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都予以了明文规定,赋予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以法律效力。对于上述内容,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必须了解并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

二、高职医学院校卫生法学的教学现状

1.卫生法学教学从总体而言不够成熟

高职院校所用的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不高,编写过程中大量的理论和法条存在,缺乏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普及,更缺乏实践案例予以佐证说明,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知识内容晦涩,吸收困难。

在课程具体安排上不够科学,有的学校竟然把卫生法学放在新生阶段与《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在新生法律基础知识一片空白的情形下,直接开设卫生法学教学,有违教学规律,因此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卫生法学涵盖内容涉及法律、法规、规章众多,庞杂散乱

高职医学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医学生面临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卫生法学教学存在一个不可能被给予充分教学课时的问题,怎样把庞杂散乱的卫生法律、法规比较系统地传授给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本身是比较困难的,没有牢固掌握卫生法律、法规、规章的基本内容,学生进入到临床往往会被复杂的医患关系所拖累,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把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医学生的理性认识,单靠纯粹的陈述性理论的传授是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的。

三、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掌握理论和知识,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被教育者学习的创新性,具有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针对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的特点,要提出新的教学方法。

1.刺激兴趣

高职医学院的学生知识功底比较薄弱,大量的理论知识不适合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利用与理论相关的文字、视频案例能够更好的引起学生对所学习理论和理念的兴趣。比如在介绍医疗事故的概念和要件时,可通过属于医疗事故的案例与不属于医疗事故但可能引发纠纷的案例进行对比,以刺激学生的注意,并利用案例中的细节差异,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探讨。

2.教学模式多样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设有卫生法学课程的学校中,从教老师大部分没有经过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的系统学习,大多以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传统法学学科为主,对卫生领域的知识并不是特别熟悉。因此,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以便弥补教师自身的缺陷。在卫生法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教材按照顺序讲授和专题讲座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适合进行专题介绍的内容可打乱章节顺序。以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卫生法学》为例,《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章节在教材的第二编中呈现,而卫生纠纷与诉讼则是第三编的内容。但医疗事故,尤其是医疗纠纷的处置会涉及到相应的诉讼程序,因此在医疗纠纷的课程设计中,可插入相应的诉讼理论,便于学生对知识有更系统的了解。

开展卫生法学教学是我国医学类院校教学的客观需要。而目前通过结合教育学理论指导卫生法学教学的学术探讨较少。卫生法学的教学亟待改革与发展。将教学事件理论应用到卫生法学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让教师更加明确在卫生法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理论,结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以便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张文英

上一篇:环境会计业务流程分析论文下一篇:员工素质构筑煤矿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