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防护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由于受当前医疗职业防护现状的制约,护士中仍存在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以及医疗防护措施使用不到位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护理管理者应从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人手,尤其重视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中的基本防护管理,使她们养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积极有效地开展自身职业防护,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第一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

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摘要:感染科是各种传染患者相对集中的场所,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感染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接触各类感染病人,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处理各类污染物品及污物,受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很多。另外,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各种化学的、物理的消毒措施,也会对护士的身体造成一定危害。而如何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增强自身防护,防止被感染,是感染科护理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感染科 职业危害

近年来职业危害颇受医护人员关注,護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感染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作为感染科护士,最常面对的就是极其特殊的易感染环境,感染科患者的特点是病情严重、化染性强,常伴有生命危险,而感染科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确诊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因此,感染科护士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清危害的来源,必须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正确认识职业危害。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1.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因素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科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在感染科病房,如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护士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对护士会形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在这个不良环境中,护士发生感染的概率会较其他科室更高。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工作中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

1.3锐器损伤的危害因素 临床护士承担着为病人输液、注射等治疗任务,是发生锐器损伤的高危群体。其中,针刺伤占较大比例。针刺伤多见于处置针头时、注射或抽血后回套针帽时、处理医疗废物时。台湾曾对8645名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针头损伤及其他尖锐医疗器械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而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1]。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可想而知。

1.4放射线等危害因素 在感染科,呼吸道传染病人可能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床旁摄片,病房空气消毒可能采用紫外线消毒或三氧消毒机等,这些都会增加护士暴露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机会。长期小剂量的辐射,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畸胎、死胎等后果[2]。紫外线杀菌谱广,但可能引起皮肤损伤,严重时造成皮肤癌,长期刺激眼睛容易损伤视网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所以采用紫外线消毒和三氧消毒机都有可能对护士产生伤害。

1.5生理心理危害因素 感染科通常设在偏僻地带隔离,出入受限,与外界信息交流不多,由于面对特殊的工作环境,感染科护士工作繁重而琐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压力过大、工作忙碌紧张、生活没有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新陈代谢紊乱、睡眠困难、慢性疲劳的亚健康状态是护士职业危害的一种间接来源。

2.感染科护士防护措施

2.1 树立安全理念,提高防护意识 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方式,进行职业安全教育。让护理人员了解工作环境的恶劣性,重视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防范职业危害。

2.2 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抗菌洗手液,使用干手设备。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2.3 做好消毒隔离 做好消毒隔离也是降低环境危害、做好自身保护的一环,对于消毒隔离工作不能纸上谈兵,要真正落到实处。要提高护士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做好病人宣传教育,避免病人互串病房。做好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管理,教育结核病人不随地吐痰等。

2.4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对感染科护士的安全性教育,定期组织适当的活动,加强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自我意识,从而在保证自身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充分做好本职工作。

3.体会

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个人重视和行政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只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强化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的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2]任洁.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11(23):218.

作者:孔秋芳

第二篇:护士职业防护的教育探讨

摘要:由于受当前医疗职业防护现状的制约,护士中仍存在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以及医疗防护措施使用不到位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护理管理者应从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人手,尤其重视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中的基本防护管理,使她们养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积极有效地开展自身职业防护,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 教育探讨

Nurse occupation protection education discussion

Zhao Qin

由于受当前医疗职业防护现状的制约,护士中仍存在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以及医疗防护措施使用不到位等问题[1]。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护理管理者应从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人手,尤其重视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中的基本防护管理,使她们养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积极有效地开展自身职业防护,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2]。

1 职业防护的普及性教育

1.1 实施护士职业防护教育。

将职业防护知识等同下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制度和护理常规等教育,纳入到护生的在校学习和各级护士的岗前培训中,让护士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前就能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和行为,对职业防护规范和标准有很好的依从性。

1.2 注重职业防护知识的更新和应用。

利用护士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的机会,定期组织护士对职业防护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行集中强化学习,对工作中存在的职业防护松懈情绪和不规范防护行为,如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不戴手套或操作中不戴口罩等,应予以及时的批评和纠正.以减少和杜绝职业伤害的发生。

1.3 制定安全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置流程。

组织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演练,以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医护人员在职业暴露后受伤害的程度。

1.4 推行普及性(标准)预防辙育,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普及性预防就是指视所有接触患者的血液等体内物质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有潜在传染性,医务人员在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如戴门罩、帽子、手套或护目镜等。国外研究表明,定期的住职教育和严格实施普及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 以上针刺伤的发生和减少经皮肤的感染比例[3]。文献报道[4,6]也已证实血源传染性职业暴露在普通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过程中是相当普遍的。在医务工作中提倡普及性防护原则,将医疗卫生人员接触到患者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程度,是预防因职业暴露而发生的HIV感染的关键[3]。

2 护理操作中的职业防护教育和实施要点

2.1 规范操作行为,强化安全意识。

注重培养护士在操作前、后全面系统评估的习惯.在作中树立风险意识和对细节的观察力与应变能力,减少因操作中估计不足、条理混乱等造成的职业伤害。如操作前环境评估:病房光线是否充足;环境是否宽畅;是否需要防护用具等。操作前风险评估:操作中是否有患者血液或体液喷溅的可能;患者是否合作;仪器、设备、物品使用是否安全,放置是否稳固,放置位置是否方便操怍等。

2.2 及时掌控病情,做到有的放矢 。

护士应重视对患者病情、检验、检查阳性结果的跟踪和掌握,以便护士能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防护手段,防止职业伤害。

2.3 注重护士个人卫生知识教育和行为培养 。

如护士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管理(工作帽及护士鞋,应每周洗刷消毒l~2次。工作服兜内的医用笔、办公钥匙及手表、电筒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次)。养成操作前后严格洗手的习惯,尤其是手及皮肤表面接触患者血液、深层体液或可能受污染的器具后、接触患者前后等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严格按6步洗手法彻底清洗。

2.4 基础护理中职业防护细节教育。

如为化疗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更换床单被褥等操作时应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在收集、处置化疗患者的体液或排泄物如大小便、痰液等时,还应加盖盖紧。

2.5 强化药物、消毒剂等的性能和使用学习。

掌握药物、消毒剂的性能、用途、浓度、用量以及危害性等方面的知识,合理、安全使用相宜的防护用具,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同时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相关设施的使用方法,如针头与注射器应在利器盒上的分离卡或孔上分离,利器盒的使用达4/5 满时应严密封口,由专人送到指定地点集中焚烧处理。

3 重视临床基础防护用具正确使用的教育

3.1 手套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手套应根据操作对象和内容来选择,如在大部分常规性操作、接触患者体液或污物时选用普通硅胶手套;需进行精细操作时如:静脉穿刺、吸痰等操作时通常选用医用无菌硅胶手套;进行化疗操作时选用特殊橡胶手套。

3.2 口罩的正确佩戴和消毒。

戴口罩时,口罩上缘在距下眼睑1cm处,下缘包住下颌,四周要遮掩严密。非一次性口罩取下不戴时应将接触面部的一面叠于内侧放在无菌袋中,不能将口罩随意放在工作服兜内。一般情况下,口罩使用4~8h应更换1次。若接触严密隔离的患者,应立即更换。

3.3 隔离衣或一次性围裙和护目镜的正确使用。

根据病情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正确选用和佩戴隔离衣或一次性围裙和护目镜。

护士长期身处临床工作的第一线,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暴露于诸多可能造成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中(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和心理的因素)。因此,应该降低护士的职业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依赖于职业防护教育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暴露问题,在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以减少意外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 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2] 曹明霞 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51-52

[3] Barbara JF,deloris EK,Steven MB,et a1.Frenquene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precaution fraining[J].Am J Med,1991,90:145

[4] 孙琛怡,过惠英,金艳,等.护士针刺与锐器伤现状的调杏分析与预防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5):24

[5] 陈华,杨雪英,庞伟鸿.预防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87

[6] 蔡绍丽,张旭.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现状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8,37(1):25

作者:赵 琴

第三篇:急诊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

急诊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因此,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潜在危险性非常大。现将急诊护士相关职业危害素的种类及自我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急诊护士相关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

1.1事故性因素危害

1.11不确定因素的外伤 救护现场环境的安全不确定性,大型建筑坍塌,交通事故现场,暴力救援误伤,以及接诊酗酒人员及狂躁患者被抓伤咬伤等,增加了急诊救援的风险性。

1.1.2锐器与针刺伤锐器伤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它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1]。

1.2物理性因素危害

1.2.1电离辐射。

1.2.2非电离辐射 抢救仪器设备的老化或者操作不当造成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1.2.3噪音 长时间处于高音量环境中,会使护士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2]。

1.3化学性因素的危害

1.3.1化学消毒剂。

1.3.2毒性垃圾。

1.4生物性因素危害

1.4.1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 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接触其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可能造成自身感染,而且成为传播媒介。

1.4.2有毒的液体污染 护士在为中毒患者进行催吐洗胃时,空气中弥漫着有毒液体的污染,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吸收。

1.4.3有毒气体的污染 急诊患者流动多,散布在室内空气中的污染气体溶胶增多,而人员流动加速了这些气旋微生物的传播,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

1.5工作环境、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的危害

1.5.1工作环境危害 急诊护士经常搬运患者所致腰背疼痛;院前急救现场路况差,对环境不熟悉,易跌伤、扭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护士。

1.5.2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 急诊护士应对的大部分是危重急救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无论患者还是患者家属常有焦虑急躁心理,对护士的期望值过大,遇到问题往往不能理性面对,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护士的精神压力处于超负荷状态。

2.急诊护士自我防护措施

2.1减少事故危害发生

2.1.1加强急诊护士执业安全自我保护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到达建筑坍塌救护现场,尊重安全警示戴上安全帽。

2.1.2锐器针刺伤的预防处理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掌握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防止和减少意外锐器伤的发生。加强预防锐器伤的教育,注重伤后处理。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是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

2.2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电离辐射的防护 摄片时护士应暂时离开摄片室,当陪护患者做CT和MRI检查时应穿铅衣防护。

2.2.2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建立仪器正确使用和定期检查、维修和报修制度。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时,人不要暴露在灯光下,更不要直视光源,消毒后及时通风。

2.2.3避免噪声危害 监护仪类报警仪器调节到适当音量,各种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减少推拉次数,保持医院环境安静,必要时特殊环境建立隔音设施。

2.3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3.1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可使用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

2.3.2医疗废物的处理 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刺收集箱,医疗垃圾严格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2.4避免生物性危害

2.4.1严格规范消毒隔离制度 强化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认真采用六步洗手法防止交叉感染。

2.4.2加强防护具的使用 急诊护士工作中不能因为急就无视该有的防护。密切接触中毒患者或者大量外伤出血患者时,适当戴好口罩、面罩、手套、护目镜等。

2.4.3减缓空气污染 急诊室流动病人多,空气中大量病原微生物集中,应不定时消毒,及时打开门窗,进行自然通风。

2.5自我及社会心理支持

2.5.1保持身体健康状态 护士应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做好防护工作和自身调整,合理营养,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

2.5.2強化心理素质,提高沟通能力 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保持身心愉快地为患者服务。

2.5.3寻求社会支持 实行弹性排班制,密切观察各班次的工作量,及时调整减轻当班护士无论体力还是心理上的压力。合理提供休息时间,促进放松,驱除紧张心理,调整角色稳定家庭生活。完善报警监控系统,急诊24小时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巡逻,及时阻止暴力事件发生,保障值班护士的人身安全。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安全得到保障,精神压力减少,才能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在岗位上发挥正能量,为患者更好地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明丽,宋鹏飞,马俊英.感染科护士应正确认识针刺伤并做好防护[J].中华当代医药,2005,3(3):84-85.

[2]李巧玲,李小妹,王作仁等.有关工作满意度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52-53.

作者:吕雁鸣

上一篇:质量管理方案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