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范职业道德论文

2022-04-16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它导致了教与学关系的恶化,尤其是师生关系的恶化。要从预防与矫正两方面入手,来确保教育规范的有效性,要拓展教师心理空间、推动教师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以及运用积极疏导的方法、设计新的行为方式和制定行为矫正计划等策略来避免小学语文教学道德失范现象,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進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规范职业道德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论文 篇1:

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理念及运行机制探究

摘 要: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是针对技术系统中的规范、标准的贯彻及规范化教育的严重不足问题,提出在职业教育中进行“规范”的系统化和整合化的办学形式。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体系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思路,即集成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将目前抽象化的职业教育转化为具体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规范化办学是职业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根本途径,但它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办学体系作为支撑。规范化办学体系必须持续保持它的先进性和操作性,必须充分发挥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规范化办学;规范化办学体系;创新体系

作者简介:岑艺璇(1982-),女,广西贵港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EJA100435)的研究成果,主持人:岑艺璇。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以技术标准为主的竞争演变成了世界市场竞争的高级形式。劳动力市场上职业性质的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世界范围内对职业教育标准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以德国、欧盟、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教育课程的精细化和操作化层面作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实践。[1]发展中国家陆续颁布政策文件加快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建设步伐。我国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精神实质,自2010年起加快制定并陆续出台了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对规范化办学愈发重视。因而,加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体系建设,保障规范化办学的质量和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理念的基本涵义

规范化办学是把技术标准和技能规范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规范化办学是在职业教育中贯彻规范的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以及培养的全过程。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目的是,培养能达到技术标准,操作水平高,掌握和严格执行各种规范的合格劳动者。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要求把相关行业专业先进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职业规范引入教育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规范的要求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具体要求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明确具体的办学方向、教育标准和规范。这种标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硬性的,并贯穿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其次,职业教育要把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范、先进的职业规范引入教学,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选择合格教师和培养符合规范、达到标准的合格学生。第三,职业教育规范化办学是一个过程,要按照教育规律、产业规律、社会规律、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综合研究确定培养的软、硬件方面的条件、阶段及相应标准。

规范化办学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和技术特点的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既要遵循一般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时它有其特殊规律和特点。职业教育通常是指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应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的教育,较为突出“应用性”,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从职业知识结构分析,它是技术层面的教育。技术是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规范性,即有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则和标准。规范是行业专业技能操作实践活动过程的科学准则。[2]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技术技能的传授要规范化,通过大量的事例的学习和题解的学习、示范性题解,使人们在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过程中逐渐把握范式,自觉遵从一定的准则、标准和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从而引导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和品质,使之合乎规范(社会规范、技术规范、知识规范、行为规范和操作规范)。人们通过对职业活动进行约束、指导和调控,保障主体活动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

规范化办学是将抽象化的职业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规范教育。规范化办学要将抽象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及其目标和内容具体化、细节化。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是国家从宏观的层面,基于理性的、策略的考虑,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出纲领性、原则性的意见,是指导职业教育实践的思想理论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要求和总体方略。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包含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任务、方法和行动指南,是设计具体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依据和总纲。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抽象的,需要我们将其转化为明确的、具体的、细化的内容,才有助于教育实施者对教育改革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执行上避免不确定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目标和任务推出进一步的细化文件,将抽象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职业教育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由一系列具体的规定、指标、要求、准则、标准、条例、原理等组成的可操作的标准化体系,这样,职业教育的改革工作才能有力度,在落实层面才能显成效。其大致内容包括:(1)将抽象的、观念化的职业教育立法指导思想转化为规范化、具体化的职业教育立法原则。(2)将抽象的职业教育目标转化具体的要求和量化体系。(3)将抽象的技能转化为具体的标准及操作规范。(4)将抽象的资格转化为可以具体考核的标准及规范。(5)将抽象的培养转化为具体培养要求、过程和手段。(6)将抽象的评价转化为具体的评价体系等。

二、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规范化办学的职业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创新体系集成的资源水平、结构的完善程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有效性,都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水平和强弱。在创新体系中,大体包括:知识生产(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教育)→知识应用(生产)三个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在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技术知识的传播任务,技术知识是指导人们如何实践的知识体系,技术知识主要是规范性的,体现为一种行动语言,规范的技术知识传播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和传播渠道四个因素有效地联合与协调,以及外在的、与技术知识传播相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相关制度。规范化办学是抓住了技术的规范化特征。规范化办学体系是规范化办学的创新体系,它一方面调动和利用各方面资源,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同时,也不断推动各行业及专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步伐和水平,它起到推动国家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发展作用。

规范化办学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的基础。规范是创新的前提,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技术创新也是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规范而建立起新的技术规范。每一种新的技术都有自己的质量标准,也往往都有其特有的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化是技术工人的一种能力,工人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达到标准和精确度以及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效率。规范化办学不仅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也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基础。规范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国际创新能力排名中位于前列,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在职业教育中极为重视规范化教育训练,技术工人和技师的规范化和熟练程度高,规范化教育形成了民族传统。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注重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开发与及时更新;欧洲的职业教育规范化定位在实现职业教育一体化,以秩序和精确为目的,把“一丝不苟”的理念和操作规范贯彻在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一个环节;日本使职业教育的规范化渗透到精神层面,并贯彻到具体的职业教育之中。

规范化办学是一种推动国家创新的现代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先进文化是创新的动力和基础,规范化是一种现代的先进文化。规范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客观的,它遵循科学规律和技术规律,是工人经验的理性总结,它集合了科学文化、技术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一种现代文化特征,如,科学文化的客观性、规律性、实证性、可重复性,技术文化的秩序性、应用性,人文文化的人本性、秩序性等。对人来说,应具备两种规范,一是行为规范,二是技术规范。对我国国民来说,道德规范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而技术规范文化的根基尚浅,这大概是由于在我国技术长期不发达的缘故。然而,面对现代技术革命下的技术创新,这两种文化成为创新动力和基础,成为劳动者必备的文化素质。例如,具有340年历史的国宝同仁堂,贵在一直坚持“只有药材好,药才会好”的制药理念,其“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千古一诺使其在制药过程中严格选方、用药、配比和工艺规范,保持了良好的信誉。又如,机械加工业是一个很精细的行业,绝大部分的加工精度要求都在几个u之内。任何一道工序出来的零件,其精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加工者职业良心的表现。而这个职业良心的背后,就是从业者所受的教育、技术水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文化素质。因此,职业教育规范化办学就是一种推动国家创新的现代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体系及运行机制

构建具有合力的规范化办学体系是运行的支撑条件。集成社会资源并形成合力的办学体系是规范化办学的支撑条件。规范化办学不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孤立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活动,它涉及科技、经济、教育和政府等社会各部门。规范化办学必须通过一种有效机制,将科技研究、企业教育、政府等相关部门协调起来,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规范化办学的质量及其溢出效益是规范化办学体系中各要素的综合效应。所谓规范化办学体系是指把规范化的教育推进到办学的各个方面,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推进因素,把这些方面和因素组成一个有机系统,持久有效地推进规范化办学。规范化办学体系应当包括:(1)规范化办学的管理体系。先进的、符合实际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论的思想体系,设计一种持续有效的推进机制,引导规范化办学的方向和规范办学的原则、管理规范、职业规范等。(2)规范化办学的教学体系。规范化的教育内容(原理、先进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技能、技巧)、过程和手段;规范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生规范化行为培养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3)规范化办学的条件支撑体系。教师选择、资格、培养标准体系;规范化设施实训条件、文化氛围,办学的领导者及管理人才的选择;规范化办学的创新体系。(4)规范化办学的政府动力推进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及评价体系等方面。

标准化的技能开发体系是规范化办学的知识供给来源。技能开发包括核心技能(一般指通用技能)、各行业和专业的特殊技能。英、美等国的技能开发体系对市场敏感并高度适应市场需求,注重为全社会提供基础性技能,注重政府、雇主与个人责任共担,注重构建不同种类资格证书之间的互认与转换制度。同时,在职业教育中培养核心技能,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英、美、澳、德等国不但将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合作的核心技能开发实施的组织机构,而且对其内容和标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我国在职业教育中也应当重视核心技能的开发与培训,同时加强行业专业特殊技能开发。建立核心技能和特殊技能开发体系,集成科技研发机构、职业教育机构、科技标准和计量机构、技能考核机构等各方面力量,结合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加强核心技能及特殊技能的开发,形成具体的、规范的知识,进而形成规范化教育的教材。同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办学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制定本行业技能人才岗位技能、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3]

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机制是规范化办学的前提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加的办学机制”,并要求“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4]职业教育规范化办学体系的构成及运行的推进机制方面的建设,是职业教育规范化办学的前提和保障。政府教育部门要提出职业教育规范化办学的办学方向、立法原则、管理体制、激励政策,形成职业教育规范化办学的强有力的政府推进机制。需要制定鼓励投身职业教育事业的有力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一批强烈使命感的职业教育家,一批规范化办学的领导共同体和优秀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规范化办学条件的制度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推动工人接受规范化教育;进一步完善规范化办学的教师选择、资格、培养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化办学的学生培养制度;建立和完善校、企、研合作办学的激励政策,完善规范化办学的创新体系;制定规范化办学的评价制度和监督制度。规范化办学也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推进政策和法律保障条件,才能有序发展。

国家确立技术技能的社会地位是规范化办学的基本动力。技术技能是一种掌握和运用技术的操作能力,它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一位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的形成、提升和创造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效应,不仅需要扎实掌握技术知识,特别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摸索技巧、积累经验和合作,还要有责任心的驱使及文化素质积淀的融会贯通。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图纸、设计方案),而技能是技术的物质形态的完成者和知识形态的实现者。技术和技能都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如今技术发明者和设计者的社会地位明显,而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尚不够到位,正在影响从事技能的庞大群体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为此,建议国家立法明确技能与技术人才大体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大力培养技能高超的技术工人。制定关于技术工人技术等级工资制度,制定明确、清晰、可考核、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等级标准,体现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引导中国工人追求高层次、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并作为一种终身追求的事业。

四、规范化办学体系持续其先进性和操作性的创新机制

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能的开发必须与时俱进。技术标准和技能规范的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必须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英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对核心技能的内容和操作方式都作出明确规定,如在1979年制定了《选择的基础》文件,第一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技能作出明确系统的规定。1982年,根据青年失业和技术变化的加快,有必要习得一些可受用终生的技能,又制定出版了《基础技能》,提出了核心技能的两个指导性原则:一般性和迁移性。1983年又制定了《青年培训计划》,其中仅列出3种核心技能。之后的几年中,英国的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英国工业联盟和教育科学部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核心技能作出了规定,内容不尽相同。[5]同时,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VQ)标准每五年都作更新、充实,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见,只有制定先进的技术标准,才能开发出达到先进技术标准、适用市场需求的核心技能、行业和专业的特殊技能。同时,政府机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不断地组织和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技能体系更新和改革的引领作用。

抽象的技术技能要进行科学而简明的具体化开发。技能是具有多个层次和维度的综合体,必须对其进行具体化开发,才能进行有效的培训。英国在核心技能培养中,把每项技能分解为具体的要素,每个要素又由要素名称、操作规范、范围说明、证据说明、详细说明和指南组成。把抽象的技能进行科学而简明的具体化开发,使核心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英国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制定了核心技能国家标准体系,这套标准体系由6项核心技能组成,每项技能分成6个等级,每个等级具有共同的要素。6项要素名称为: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解决问题,其中前三种技能属于“主要”或“硬的”核心技能,它们通常强制性地应用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中。后三种属于“更广泛的”或“软的”核心技能,它们几乎包含在所有的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培训计划中。[6]又如,与法国科捏克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齐名的国酒茅台,其制作工艺有很多神秘之处。总工程师季克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将复杂的手工酿酒工艺逐条量化为工业标准,推动茅台由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工业流程转化,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之路,很多不能量化的技术,在他的攻关研究下,成为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因此,经验技能要进行科学解释性开发,复杂的手工工艺要进行分解要素开发,概括、抽象的技能要转化为可观察、可明确界定、可测量和可评价的细则和要求,这样,才能进行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才能实现其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功能。

专业教师资格要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教研能力。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是实现专业技能教学规范化并保持先进性的必要条件。专业教师的学识与专业技术技能是达到技能教学与操作训练规范的根本。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在专业教师的演示和指导下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因而教师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与指导。操作技能规范是根据专业技术原理制定的,教师只有知晓并精通原理,才能更深入把握技能。因此,根据规范化教学的特点,教师必须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教研能力,不仅授予学生如何做的技能,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原理,使学生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与学生技能训练的规范,主要体现为教学与训练中对各种设备、设施等运用的规范,执行操作工艺的规范,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交流与创新过程的规范等。[7]教师技能教学规范是对专业教师高知、高能的素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素质和责任心的体现,学生专业技术培训规范,才能培养出掌握现代技能的优秀技术工人。

构建多部门合作的技能规范开发体系和管理机构。技能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开发牵涉到社会多部门的合作和配合,它不仅需要政府职业技能开发部门的指导,更需要立法机构、各级教育机构、行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的积极参与,形成一个全社会多部门的合作开发体系。在核心能力开发较成功的英国现已形成了包括政府部门、立法机构、培训机构、考证机构、雇主、工会在内的核心能力开发实施的组织机构。我国目前这方面还很不完善,也还没有建立较完善的培训机制,行业和个人对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其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我们也应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把教育部门、科技部门、标准计量部门、经济部门、行业协会的职能协调起来,大力推进技术技能的规范开发。

参考文献:

[1]李玉静.国际职教课程改革新趋势——基于对德国、欧盟、澳大利亚的比较与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1(01).

[2][7]孙康.浅谈职业技术教育的“规范”[J].职业,2009(30).

[3]王明达,周稽裘.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07).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5]ANTHONY KELLY.The evolution of key skills: towards a tawney paradigm[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1, 53(1): 19-23.

[6]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02).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岑艺璇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论文 篇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预防、矫正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 它导致了教与学关系的恶化, 尤其是师生关系的恶化。要从预防与矫正两方面入手, 来确保教育规范的有效性, 要拓展教师心理空间、推动教师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以及运用积极疏导的方法、设计新的行为方式和制定行为矫正计划等策略来避免小学语文教学道德失范现象, 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進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道德失范现象;教师失范行为;应对策略;预防、矫正策略;

长期以来,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假设的、理想的教学理念来研究和操作现实的教学, 对异态教学现象的研究则显得非常薄弱。一提到教师的教学,我们总自觉不自觉地将它与良好的知识传授、能力发展、品德培养结合起来;将它与积极地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结合起来。我们很少认真地去思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持有重知识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对课堂教学敷衍塞责等。其实, 这些问题都是教学规律或教师职业道德的违背, 它们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失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 它导致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缩、畏惧、破罐破摔等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教学的价值氛围上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道德失范现象导致了“消极的教学氛围”出现。“消极的教学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学的健康运转,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为严重的是, 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的教师道德失范现象直接导致了教师形象丑化, 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再高大, 并且不断受到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批判, 教师在学生面前因职业崇高所带来的那种“文化威信”和“神圣形象”日益丧失。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进行预防和治疗, 防止异态教学的产生, 保证教学系统的健康发展, 保证学生社会化的健康进行。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预防为先

教育的兴衰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 因此解决教育问题应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并贡献力量。预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首先必须确保有效性教学规范的充分供给。预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发生的关键在于引起行为主体的重视, 自觉把克服失范行为作为其自身内在的需要。

(一)完善教学规范, 健全相关制度

保证教学规范的有效性是预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前提条件, 有效性教学规范的供给能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足够的标杆和准则, 正如道路和交通标识对于车辆的正常行驶的意义一样。因此, 我们在制定教学规范时必须考虑:第一, 教学规范作为教师的基本行为规则, 必须反映一定的经济关系和价值取向。教学规范只有体现、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要求, 只有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相吻合,才能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得到教师的遵从, 获得实际的普遍效力, 进而变成教育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实际规则。第二, 教学规范还应该服从道德评判。教学规范只有经过人们的价值批判, 获得了公正的价值属性后, 才会为人们所遵从。第三, 为了保证有效性教学规范的供给, 我们还得为教学规范的存、废问题,制定一个客观的依据和取舍标准, 也就是说教学规范必须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 。

(二)拓展心理空间, 维护心理健康

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是减少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 我们应拓展教师的心理空间,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维护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国家、社会、学校要重视和优化小学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环境。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增加教育投入, 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生活待遇, 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减轻其工作和生活压力。其次,要深化教育改革, 减轻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担,减少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做出的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要促进教师群体的职业化, 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再次, 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关心、支持、理解教师, 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减少教师的消极心理。

2.国家要设置专门的教师心理卫生与保健机构, 及时调节教师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应当成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长时间的紧张工作中,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必然会产生心理失衡, 有时还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需要及时调节和治疗, 否则便会对教育和教学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出现教育违法行为。因此, 国家应设置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机构,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 有条件的地区应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 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和管理。

3.教师要增强自我心理健康意识, 主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个体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评价自己, 合理要求自己, 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 由己及人, 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 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 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其次, 教师还应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质量观, 不断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教育信念和认知观念, 使之趋向科学, 符合实际, 不怨天尤人。再次, 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加强与领导、同事、家长间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美满的家庭关系与亲朋关系。

(三)推动教师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要避免道德失范现象, 必须推动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操作模式和认知模式为教师养成自我控制能力提供了理论借鉴。所谓操作模式, 是将自我控制看作通过安排教师的行为环境, 使教师能区别、反应环境中的各种偶然因素, 以改变教师的行为 。这一理论模式源于斯金钠的行为与结果关系理论, 他将自我控制过程看作是要求个体表现出一定的控制行为, 这种自己能控制的行为影响着以后行为的变化。到了当代, 对这一理论模式的解释有多种, 马丁和皮尔认为, 操作模式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区分出所要控制的模式的特殊性;二是管理失范行为的行为技术的运用。坎福和加里克· 拜斯的自我控制认知模式理论认为, 自我管理过程开始于人们对自己所想要的与环境之中存在的满足需要的条件之间的矛盾, 对这样的矛盾的不满意, 会推动人们去选择新的目标以及选择达到目标的策略与方法。而人们在实施这一策略时, 需要使用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作为教师, 也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安排环境, 以管理好随之而来的行为。在操作模式理论看来, 促进教师自我控制的关键是使用后续的影响并将这种结果及时反馈。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矫正为辅

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时, 我们必须明确: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一个积极的、互相支持的课堂环境, 提醒教师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让教师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行为, 发展良好的教学技能。

(一)运用积极疏导的方法

对于教师的大部分的教学行为失范问题可以采用私底下的语言提醒;要善于运用感化的力量, 使教师事后能自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不断自我完善。如果管理者能平静而迅速地对教师的失范行为做出反应, 那么其余教师也会因此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当然, 管理者也可以结合使用强化来促进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转变, 但是在使用外部强化时需要小心谨慎。此外, 管理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态度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要防止教师产消极或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果总是对教师抱不信任的态度, 就会伤害教师的自尊心, 削弱其责任感。如果对那些在课教学中采用绝对权威的教学观而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赞扬, 而对那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平等的师生观、允许学生自我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教学效果没有前者明显的教师给予惩罚的话, 教师的教学失范行为就会得到了强化, 良好的教学行为反而被削弱。同时, 管理者应对那些正在尝试改变并竭尽全力实践新行为的教师给予及时和慷慨的喝彩。

(二)设计新的行为方式

虽然教育观念和制度性因素对教师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要真正改变某种行为方式, 仅有思想、理念、制度还不够, 必须要有每个具体细节上可供操作的行为方式。对于教师的教学失范行为问题, 学校管理部门可以有针对性指导设计一些新的行为方式来加以矫正。新的行为方式既可为管理者疏导和控制教师教学失范行为提供统一的标准, 也可为教师矫正自己失范行为确立正确的努力方向。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来设计具体的新的行为方式:(1)通過师生真诚敞开式的对话, 互相沟通,了解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真切感受, 让学生走近教师、理解教师, 让情感在共鸣中交融, 在共同的语言中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和谐。(2)把学校的教师行为案例归集提炼, 抽取典型事例, 隐去人物背景, 再放回到教师中去, 请教师们参加对典型事例的点评, 并提供纠正的建议。(3)把具有代表性的点评、建议、示范编成手册, 形成矫正教师教学行为的学习材料, 供全体教师研究学习, 并提倡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每个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追问和反思, 从而确立新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

(三)制定系统的个人行为矫正计划

对教师来说, 矫正他们发生频率很高、后果严重的失范行为, 需要运用行为矫正法制定约束性很强的矫正计划。一是若想彻底地、系统地消除教师的教学失范行为, 并帮助教师发展新的教学技能, 学校管理者必须处理好具体的、可见的行为。集中于能计数的可见行为, 是系统地制定矫正某个教师行为计划的第一步。二是为彻底地、系统地矫正行为, 搜集资料是必要的。高成效的管理者往往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并根据这些情况设计纠正和发展新技能的专门活动。搜集资料使管理者能确定是否存在教师教学失范行为问题, 问题有多严重, 采取的措施是否能有效地矫正教师的行为。教师实施个体化行为矫正计划时, 管理者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置身其中的教师愿意尝试新的行为。管理者应该尽可能使环境满足教师的心理和行为需要, 帮助教师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指导的技能, 尽可能积极地适应课堂教学环境。管理者还需要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 帮助教师发展受人认同, 成为学生欢迎的教师所需要的各种教学技能。

三、小结

总之, 教师教学行为的产生在人类行为一般模式的基础上, 符合人类行为的一般规范与准则, 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行为规范对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同时, 良好的规范可以对教师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可以使教师在内化规范的同时, 认可规范, 形成自我控制, 使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失范行为的预防和矫正之中。改变教学行为的主体在教师, 只有当预防和纠正教学失范行为成为每个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时, 行为的改变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应该让教师的每个行为细节都充满着自己的情感体验, 都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才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 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 M] .章志光, 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1-12。

[2] 李江源.教育规范的基础[ J] .复旦教育论坛, 2004-3。

[3]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透视与对策  教育教学  2011-10-27。

[4]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  柳珺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5] 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和技术[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3。

[6] Jones.全面课堂管理——— 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 M] .方彤, 罗曼丁,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3-7。

作者:王红梅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论文 篇3: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支撑作用

〔摘要〕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学校教育必须达成的基础目标之一,亦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体现。当前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认同和接受,以及对行为规范要求的内化和自律。结合教育实践经验,笔者就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优化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师教育行为,丰富行为规范教育形式,激发和促进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认同和接受度,增强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切实提高行为规范教育实效等教育现象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支撑;实效

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亦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体现。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学校教育必须达成的基础目标之一。当前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基本秉承了我国传统德育的做法,由学校或教师依据育人目标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系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种外加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教育,确实能让学生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不过这样的教育过程很长且有反复,还会让学生反感甚至痛苦。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要认同教育要求,有主动接受的需求。当学生对行为规范有正确的认知,且在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中有内心体验时,学生才有可能实现行为规范要求的内化和自律,行为规范教育的目标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的认同,增强学生在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中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才是提高行为规范教育实效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一、优化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接受度

教师在行为规范教育中可以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念,理解和尊重学生,随时关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语言和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研究并体验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度,从而提升行为规范教育的实效。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行的教育,大多是“我要求你这样做!你必须这样做!你应该这样做!你就要这样做!”不可违背、不可抗拒。常年来,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已习惯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严厉的高压政策和违反教育规律的手段使学生更加逆反对抗,如果教育对象有阻抗、不接受,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建立理解、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能够缓解学生的逆反阻抗,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明其理,行其德”,“接受”是教师有效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前提。在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前,教师需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缩短情感距离,运用“爱屋及乌”的情感心理效应,增强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可和接受,提高行为规范教育的接受度。

2.悦纳学生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正能量。学生有形无形地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他们的行为也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在矫正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这时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积极的信念,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心都蕴藏着道德良知和是非的价值判断,一旦他们认同教育要求,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正能量。所以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学生的行为表现,理解学生的认识,包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通过说理、示范、榜样、模拟、辨析、比较等方式,走近学生,感化学生,树立规范形象,体验积极情绪,建设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礼仪、公共规范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3.观察与倾听学生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技术。在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全面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认真地倾听了解学生的各种认识和需求,真诚地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行为偏差及其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在制定共性教育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认识和行为的差异,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观察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对自己良好的或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在具体的、真实的学习活动中,感悟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规范的行为。当教师看到学生任何细小的改变时,要及时“夸张地”给予肯定,对不规范的行为要及时纠偏并给以具体的行为指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自觉养成。

4.促进教师自身身心健康

教师既是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主导,又是行为规范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行为偏差既有道德认识问题,还有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除了要不断提高教师师德,还要想方设法促进、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的人格不健康,受害的不仅是教师本身,学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这应引起学校的充分重视。学校要尊重教师的职业期待和心理需求,给予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完善人格,让教师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情绪对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行为规范教育实效

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烈,对行为习惯、人际礼仪、学校规章制度、社会公共规范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他们的理解和评价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可能有偏差,但对成人感的渴望、强烈的自尊和自主意识,使高中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变得困难。因此,在具体的行为规范教育中,在保留原有的有效的共性教育方法的同时,可以借鉴、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尤其是通过活动、讨论、游戏和训练的形式,注重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行为规范对于自己、群体乃至社会的意义,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能够站在自己和他人的双重立场上看行为规范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规范,促进行为规范教育工作。

1.认同和接受

学生认同和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要求,这是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行为规范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为人处事、社会活动都有规范和底线,作为学生,这个底线是遵守其所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准则。

比如,高一新生因为其所在初中的行为规范要求各有不同,同时,初中的行为规范要求与高中的行为规范要求在内容上、深度上、要求上也不完全一致。随着环境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尽快接受和形成符合其当前所在学校的行为规范要求和行为习惯,则可能会造成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进而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增进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认同和接受学校行为规范要求,笔者所在学校抓住高一新生军训和进校之初的良好教育契机,在专题教育、班会教育、课堂教育等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通过讨论、游戏活动、团体训练等辅导,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切实体验到规则对个人、集体、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公共道德规范是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运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是美好校园生活的保障。对教育的认同可以软化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阻抗和排斥,从情感和理性上都愿意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要求,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进而达成共识: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坚持和自纠

学生在执行新的行为规范要求、养成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原有的习惯还是会不断地、顽固地表现出来,影响新行为的养成。教师要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对学校现有行为规范要求的对抗,而是在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中,在新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学生对其原有的、非理性的认知作出价值判断时所必然存在的冲突。发生这种现象,教师要能够理解、接受,这种行为偏差是接受教育的开始。

在行为养成的自我坚持和自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认知干预,只有当学生接受教师理性的认知后,才可能逐步改变自己原有的非理性认知,逐步矫正由此而形成的偏差行为。对于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教师可采取提醒、启示、正强化和行为消退等行为矫正技术,让学生不断地在新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自我坚持和自我修正。如运用鼓励表扬等正强化行为改变技术,使一些学生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和维持;运用消退技术,通过不去关注而减少学生不合乎规范的行为等。这样的养成教育方法科学有效,也蕴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过去以外力强加的教育方式,通过引导、启示、鼓励,激发学生自我坚持纠偏的内在动力。同时,这个过程既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行为习惯,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

3.自律和示范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自律性强,能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有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运用强化和榜样示范的方法,鼓励、表彰做得好的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其他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可通过树立校级的、班级的行为规范标兵,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以此来激励全校学生,提高学生行为规范的水准。

教师在工作中尤其要关心在行为规范方面经常出问题的学生,要随时发现他们为改变行为所作出的努力,通过及时肯定、强化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做法,激励学生用潜在的正能量来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习惯,获得继续改变不良行为的动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自我矫正,并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形成自我行为规范的自觉性,由他律转向自律。

三、组织心理辅导活动,丰富行为规范教育形式,促进良好行为规范养成

1.注重参与性和活动性

积极心理学主张在教育活动中,启发学生主体参与的自主性,以积极正面的活动来强化正确的和规范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与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对“爱护校园环境”的行为规范教育,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寻找学校的美”活动,让学生自发自主寻找自己眼中校园最美的人、事、物,并拍成照片,做成PPT,在课堂上演讲和交流。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校园的认识和喜爱,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结,让学生接受学校、喜欢学校,进而融入学校、融入集体。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了,就会自觉地爱护校园环境,维护校园秩序,避免一些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如对“交往礼仪”的行为规范教育,可组织一系列的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异性交往的辅导活动,通过丰富的、具有特定场景的、符合学生生活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的礼仪情况,学习正确对待异性交往的方式,努力完善自我修养,提高审美能力,间接减少人际关系矛盾和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个人对团队的作用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以生涯发展辅导引领学生深刻理解行为规范教育

生涯发展辅导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贯穿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生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涯发展蓝图,制定各个阶段的努力目标,逐步以生涯发展规划来要求自己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清楚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谐的人际沟通能力、文明得体的行为礼仪、对集体的热爱、对集体规章制度的遵守、对公共规范的维护和遵守以及环保意识的树立和执行,不只是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学生在规划自己生涯的过程中,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所应该具有和必须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己未来的职业与生活、目标与理想、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对自身的终身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与未来的职业、社会适应、生活状态紧密相连时,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期望就会使得他们对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意义理解得更为丰富和深刻,也就更容易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自主养成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学校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全一致,二者在理论、内容、目标、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各成体系。传统的德育方式往往通过外在的力量去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激励启发学生内在的自我需求,来达到改变自己、规范行为的目的。可以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殊途同归,在学校行为规范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会产生强大教育的能量,提升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风华中学,上海,200072)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作者:曹凤莲

上一篇:口腔专科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专科护士护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