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研究综合性医院主要科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性格类型的关系,希望该研究对于医院和护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使职业危害发生的频率降低下来。方法研究对象从漯河市医院外科、内科、急诊科、儿科、传染科随机抽取护士,邀请她们做调查问卷。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人格类型的护士遭受的职业危害频率高低和类型不同。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论文 篇1:

浅析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摘要:目的:通过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的认识,提高急诊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方法: 收集相关文献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进行综述和探讨。结论: 临床护士应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加强职业防护培训,职能部门应加强职业防护的实现提供客观支持。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

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和遇到各种不安全因素而有损于健康的危害。急诊科是医院的一线科室,既要负责院前急救任务,又要负责院内急危重症病人抢救、重症监护、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接触的病人复杂,往往在病人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已投入抢救,甚至为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然而大部份护士还没有意识到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危险性。

1职业危害的原因

1.1物理性危害

1.1.1锐器伤:注射器针刺伤又是导致我们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装药物的玻璃安瓿等。急诊科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最容易受到锐器伤,由于救护车上没有配备锯安瓿用沙轮、锐器盒,而病人病情又紧急、危重,使护士来不及进行自我防护,而导致损伤。由于防护意识不强、操作不熟练、忙乱、不及时正确处理锐器、病人不合作、躁动误伤自已或他人、徒手掰安瓿等是目前造成护士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1.2疼痛:急诊科护士腰部、颈肩部疼痛的比例较高,有调查显示[1]:护士身体疼痛部位腰痛占66.2%,颈肩部占49.2%,这主要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常由于疾病限制, 不能正活动。护士在院前急救时、院内护送病人做检查时往往要协助搬抬病人。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2]。

1.1.3辐射危害:急诊科护士经常要护送病人做检查,如X线、CT、B超等。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 X射线是对人体伤害较大的放射性物質,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3]。长期过量照射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能损害,甚至致癌。国内外专家对职业受照年均剂量在1.16~2.03mSv/a的X线作业者进行调查发现,随着接触剂量的增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和血红蛋白含量异常的检出率也会增高[4]。

1.1.4噪音:急诊科噪音主要来源于救护车警报声、仪器的机械声、部分医疗操作声等。有调查显示[5]:来自仪器设备占66.6%,工作人员27.2.1%,其他病人17.1%,电话13.2%;认为噪音对工作休息有影响86.8%;有认为噪音对工作休息无影响13.2%。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正常人昼夜暴露的声强不能超过45dB, 当噪音超过60dB, 环境产生的干扰就会使人烦躁不安,干扰工作和休息,妨碍注意力集中,产生不愉快感。急诊科平均噪音值为43-52.9dB[6]。

1.1.5其他

紫外线:消毒时产生的臭氧是对眼睛、皮肤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 触电:急诊科电器非常多, 引起触电的原因有设备带内线路老化, 接线板损坏, 微泵、吸引器、洗胃机损坏漏电,无安全用电知识等。

人造光的危害: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人工光源而非全光谱照射会扰乱正常的生物钟规律, 使人倦乏无力。

1.2化学性危害

1.2.1消毒灭菌剂污染:急诊科内有很多物品的消毒灭菌需要使用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可导致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 甚至可导致妊娠期护士胎儿畸形、流产。还有一次性无菌物品大多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它是一种强烷化剂,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消毒灭菌物品上残留的环氧乙烷也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毒害。研究表明,环氧乙烷不仅有急性毒性,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变作用[7]。还有报道认为,长期低浓度接触能损害人的识别能力[8]。

1.2.2药物:急诊科护士接触的药物种类多,护士在配置药物过程中,主要污染途径是药品经震荡致气雾、气溶胶状经呼吸道粘膜吸入或抽药液时溅在皮肤上而致微量药液吸收进入机体[9]。

1.2.3病人误服农药:急诊护士在为其进行催吐、洗胃时空气被有毒的液体污染,特别是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其毒物挥发性强,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吸收,一般认为毒物由肺部吸收的速度比经消化道吸收的速度快20倍左右。仅次于静脉注射的吸收速度[23]。

1.2.4水银、戴奥辛:水银是医院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体温计、血压计、荧光灯管、电池等外漏的水银在室温下蒸发形成汞蒸汽。汞蒸汽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可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炎、脱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精神症状[10]。而输液器、输血器、输血袋等占医院25%的卫生材料是PVC产品,含有戴奥辛,研究认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11]。

1.3生物性危害

1.3.1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是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特别是艾滋病在我国的蔓延日益严重以及乙肝、丙肝病毒的流行呈上长趋势,加大了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据报道[12],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和HIV。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很高,一次即可感染。在这20多种疾病中,0.004ml HBV(+)病人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3]。

1.3.2急诊科经常会遇到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通过更换物品, 污染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室内空气中, 人员流动加速气悬微生物的传播, 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传染性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14]。

1.4心理社会压力的危害

1.4.1职业压力大: 急诊科护士24小时随时准备接收和抢救病人、随时准备出诊接病人,而病人的病情不明确,何时病人到医院来,何时要出诊完全事先无法知道,都是很突然的,精神高度紧张。使护士生物钟紊乱,感觉疲惫,护士普遍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张济梅等[15]对成都市7家医院87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急诊科护士心情抑郁占56.3%,精神紧张占62.1%,焦虑失眠占58.6%,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检出率为30%。而当护士情绪不稳定和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较高[16]。

1.4.2负性刺激:即指烦躁、怨恨、悲伤、忧郁、愤怒等不良情绪。急诊科人员复杂,经常会遇到酗酒、吸毒、打架斗殴人员,还有家属刁难、辱骂甚至殴打。使护士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调查显示[17]心理健康护士占46%,有心理健康问题应该重视的护士占24%,心理健康欠佳护士占30%。引起护士负性情绪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大、体力精力透支、家庭支持缺乏、职业价值得不到社会肯定、人际关系不融洽、不公平的待遇、个人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缺乏被认同感有关[18]。

2防护措施

2.1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对身边职业危害的认知程度,特别是对于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意识淡薄,应先做好职业防护的培训,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医院及科室应注重职业防护,定期组织培训及讲座,树立全面防护感染的管理理念。防治职业危害,受益的不仅是护士。护士应当有主动防护的意识。

2.2物理因素防护

2.2.1锐器伤的防护:首先应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重套,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废弃的针头应放置在专门的利器盒中; 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戴手套;在掰玻璃安瓿时,一定要用纱布包好再掰。救护车上应配备锐器盒、沙轮,在救护车行车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用注射器吸药,车子来回左右摆动,很容易误伤自已和他人。在美国的医院就有完善的职业暴露后汇报系统,医务人员包括实习生工作中有职业暴露的情况可在任何时候向相关机构填与情况汇报,并能根据病人化验结果得到相应血液跟踪检查[19]。

2.2.2疼痛的防护:首先要培训护士正确搬抬患者的技巧, 在工作中使用节力原理; 其次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 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院前急救时配备担架工。许多发达国家已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医护人员不得单独以人力搬运超过20Kg的重物。规定这种法律依据是因为医护人员的腰部损伤逐年增加,特别是护士[20]。

2.2.3辐射的控制:根据病人病情选择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使用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常用铅或含铅的物质吸收X线)。尽量减少床边摄片的次数,在床旁摄X线片时尽量让所有人员离摄片机10 m以上[21]。注意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保持距离以达到防护作用。

2.2.4噪音的控制:急诊科安置噪声监测计动态显示室内噪声值,时刻提醒医护人员降低噪声。地板、天花板和墙壁采用隔音材料。及时淘汰陈旧仪器,引进功能好、噪聲小的新仪器,并定期进行检查。强调三轻: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

2.2.5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时,紫外线灯开关安在消毒室外,监测时穿防护衣、戴防护镜,加强机器的保养和检修,减少噪音。各种仪器、设备、电路定期检测及时维修,防止触电。急诊科建立时应考虑采光,自然光充足,在白天尽量减少人造光的使用。加强对水银外漏危害认识,水银物品轻拿轻放,一旦破损,先关掉室内所有加热装置,打开窗户通风,由于水银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成气态,很容易被吸入呼吸道引起中毒,所以处理散落在地的水银时最好带上口罩然后带上手套,用小铲子把水银收集起来密封深埋。

2.3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护士在配置、使用消毒剂时要戴上防护手套或口罩, 必要时要戴眼罩;熟悉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化学制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挥发性的制剂要加盖保存。环氧乙烷消毒物品,注意生产批号、消毒日期,可将物品在通风、干燥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使用,使其毒性降低。催吐、洗胃时保持通风,戴口罩,农药溅到衣裤上在及时更换。

2.4生物因素防护:普及预防(UP)[22]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所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都有潜在的传染性而处理血液、体液时要采取防护措施。包括洗手、戴手套 、戴眼罩、口罩、帽子、鞋套、隔离衣等,根据操作情形而选择。同时要加大后勤保障,增加水槽数量、置感应式水龙头、密闭式洗手液、一次性擦手纸巾。在选择手卫生产品、护手产品和干手用具时,应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救护车上也应该配洗手装置,出诊护士应随身携带手套,以备紧急情况可快速戴手套。

2.5心理社会压力危害的防护: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的紧张状态、环境的压力以及“自我实现”的内心冲突。社会各界应关注护士这个职业,为护士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病员及家属应体谅护士。护士也应该强化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利用业余强化业务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发生纠纷时,不要与患者争吵,应耐心解释,争取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对于一些无理取闹、无端辱骂医务人员者,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安全。

3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环境的不断完善,对医护人员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认为,社会各界有必要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做为急诊科工作第一线的护士应该爱惜自己,为预防职业危害发生应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刘日红,郭爱敏.ICU护士工作压力与亚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6.3(20):601

[2]戴青梅.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2,37(7):532

[3]任永华,梁立徽,江萍,等.放射线作业人员心电图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5):42

[4]曾庆民,陈才,吴永权,等.接触低剂量X射线对医务人员血细胞及微核率的影响[J].中国职业医学,2004,31(4):33

[5]曾定芬,张萱,卢蓉,等.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噪音污染情况调查与防护对策[J].家庭护士,2008.5

[6][21]杨引梅\袁晓梅.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分析及防护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1):39

[7]吴平.谈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残留限量的确定原则[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2):35

[8]陆丽敏.从环氧乙烷的毒性看其卫生标准修订的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3(6):376

[9]徐建明.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护[J].上海护理,2004,2(4):58-59

[10]林雪梅,等.对吞服水银一例患者的健康教育[J].职业与健康,2005, 11(21):1796

[11]罗洪.医院的环境污染与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10):450

[12]陆连芳,孙惠娟,杨团真.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506

[13]黃媛媛.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现代护理报,2003-7-11(2)

[14]潘雪梅.ICU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当代护士.2007,10

[15]张济梅,李锐.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1):75

[16]宋华.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及防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3):190-191

[17]陈小珊,陈敬国.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形成原因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08.15(10)

[18]汪建梅.护士负性情绪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2)

[19]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2,6(16):331

[20]中华护理学会.临床高新知识与现代护理1400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70

[22]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49

[23]沈晓芳.急诊护士加强自我防护的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6B):1672

作者:张寒仙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论文 篇2:

不同人格类型护士职业危害的比较分析

【摘要】 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研究综合性医院主要科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性格类型的关系,希望该研究对于医院和护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使职业危害发生的频率降低下来。方法 研究对象从漯河市医院外科、内科、急诊科、儿科、传染科随机抽取护士,邀请她们做调查问卷。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人格类型的护士遭受的职业危害频率高低和类型不同。同时,将科室间护士人格类型所占比例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护士的人格类型不同,遭受的职业危害频率也不同,由低到高为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及胆汁质;并且经历不同的职业危害类型。

【关键词】 人格类型;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32

目前,护士遭受的职业危害主要有: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国内外已经开始关注这些危害因素。医疗机构广泛地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但上述职业危害发生在护士身上的频率仍较高。现阶段我国护理人员自我防护通过率仅为72.8%[1]。因此,调查护士遭受的职业危害并进行分析,随之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较为系统的分析临床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旨在降低职业危害对临床护士影响。

1 方 法

以漯河市医院外科、内科、急诊科、儿科、传染科随机抽取的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参加本次研究的护士平均年龄小,护理队伍年轻化;工作年限方面,护士工作年限较短。各组间P﹥0.05,说明每个科室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没有差别,被抽取的护士的在年龄和工作年限上没有差别。

2.2 人格类型因素与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发生频率的关系 多血质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发生频率前四位依次为工作繁重杂、噪音、化学消毒剂及科室工作条件差;工作繁重杂、化学消毒剂、噪音及科室工作条件差发生在粘液质护士身上的频率依次位于前四位;胆汁质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发生频率前四位依次为工作繁重杂、病原生物感染、噪音及化学消毒剂;抑郁质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发生频率前四位依次为化学消毒剂、工作繁重杂、噪音及科室工作条件差。护士的人格类型不同,遭受的职业危害频率也不同,由低到高为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及胆汁质。胆汁质的护士,病原生物感染、锐器刺伤和病人伤害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人格类型的护士;抑郁质的护士遭受化学消毒剂、挥发性药物这两种职业危害因素频率明显偏高,见图1。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抑郁质和胆汁质护士易激惹、易怒,外来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护理技术操作和工作的关注度受到影响,她们遭受职业危害因素的频率就较高。但粘液质和多血质护士谨慎、敏锐,她们身上遭受职业危害因素的频率就较低。

抑郁质护士刻板,工作起来工作效率低,同样的工作她会感到工作量大;同时抑郁质护士寡言、不善人际沟通,遇到問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遭受化学消毒剂、挥发性药物的频率就较大。而胆汁质护士多变、好动,做事不稳定,锐器刺伤的发生频率发生在她们身上的频率较高,病原生物感染的发生频率也随之升高;同时,外向但不稳定的性格特征使得胆汁质的护士,出现问题不易冷静,较易跟病人及家属发生争执,病人伤害发生在她们身上的频率较高。类似事件发生时,护士应首先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多一些灿烂的笑容,多一些温和的说话语气,多一些理解,融洽的关系就会多一些,纠纷的发生率会降一些。例如:住院期间患者最关注的是病情和费用,患者会反复询问和核对。对此,护士要理解并耐心的予以解释,让病人对自己的消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次,护士应学会自我减压。上班时候较忙时,微笑多一些,皱眉少一些;振作多一些,哀声叹气少一些;鼓励多一些,埋怨少一些。护士的工作,千头万绪,总会发生些这样或那样不开心的事情。但既然发生了,就要学会宽慰自己,阿Q精神不妨拿来用用。当你被别人莫名其妙的指责时,你会感到很委屈,内心的火马上就要燃烧起来。此时,你可以自言自语:“拉倒吧,算了,我这么高尚的一人,会和这种人一般见识么?!”此外,你也可以找个倾听者,比如自己的家人或好朋友,把自己的烦恼或困惑一股脑全部倒出来,避免心理上受到压抑。同时,医院应让护士学会如何应对暴力,开展有关的培训,具体包括:①培训如何预防暴力事件,发生暴力事件后处理流程;②培训评估和识别可能发生暴力的有关因素和信号的方法,并教会护士自保的方法,比如把警惕性提高、学习自卫术、如何脱离和回避等;③查看类似事件,从中汲取教训经验。另外,医院在设置环境及工作场所时,护士站配置监控和报警系统;限制探访者的数量,对于那些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将其隔离到医院和工作场所之外;当护理人员受到人身伤害时,应该予以鼓励和帮助,帮助她们寻求法律援助,而不是默默忍受、委曲求全。

参考文献

[1] 熊果平.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策略[J].全科护理,2011,9(7):632-633.

作者:关艳华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论文 篇3:

浅议外科护理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从生物、理化、环境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性。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论:合理应用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可减少外科护理工作中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

1.1.2病毒: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体位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

1.2物理性因素:

1.2.1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在西安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2.2噪声的影响: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床头呼叫器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dB,砰然关门声为82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dB。噪声强度在50~60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1.3化学因素:日常工作中,在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等方面需要用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其中大部分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经常接触的消毒剂如:戊二醛、氯制剂、甲醛、过氧乙酸。这些消毒剂的使用,易引发皮炎、过敏、结膜炎甚至于职业性哮喘和职业性皮炎。在肿瘤外科,护理人员在配药或注射的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化疗药物,虽然药量小,但每天无数次的配药和注射,以及长期接触药物所引起的药物蓄积,对护理人员的身体有远期的影响。化疗药物可致畸、致癌、致突变,长期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护士,有很大几率受其影响,造成身体不同程度的伤害。

2防护

2.1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銳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入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3噪声的预防: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定人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解除报警的原因;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配合治疗。

3讨论

针对外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毅. 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06)

[2]孙玉英. 沟通障碍导致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 2008, (09)

作者:胡婷

上一篇:肺癌放射治疗剂量医学论文下一篇:模拟外科手术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