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管理下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能力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病例选自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在儿科门诊诊治的哮喘患儿68例,通过统计学方法检验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的提高哮喘患儿自我正确认识疾病、自我病情监测与控制、自我预防、自我饮食管理、自我情绪调节等多方面的自我护理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健康教育管理下儿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健康教育管理下儿科护理论文 篇1:

中职护生信息化第二课堂的建设

摘 要: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然而,我国护理院校健康教育水平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健康教育教学不足、护生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等问题。文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护生的素质,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并融入网络教学平台、微课、翻转课堂及微信等信息技术与手段,构建出中职护生信息化第二课堂,对提高护生健康教育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护生;健康教育;信息化第二课堂

一、研究背景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蓝图,强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创新,利用教育信息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1]。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我国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常规多媒体教学成为当前主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并广泛应用,“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也位居前列[2]。网络教学平台逐渐普及,各类教学机构创建了大量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在现有网络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化资源共享门户[3]。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思考

1.影响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因素的思考

(1)社会历史因素

健康教育学课程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发展历史较久而且已趋成熟,很多医学院校设置了健康教育学专业,有的学校还设立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我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相对较晚,缺乏完整的教育系统,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体制不完整[4],国内尚无护理专业健康教育学的权威规划教材,仅部分院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大多为选修课,学时数少、教法单一。很多院校护理专业并未设健康教育学课程[5],而是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作为护理专业课,如《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的一部分讲授,忽视了知识的实践应用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2)中职生自身素质因素

健康教育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沟通技巧,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6]。中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依赖性强,医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社会阅历浅薄,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虽然关于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甚多(经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平台查阅相关研究报告85篇),应用到多种教学方法、理念或模式,如PBL教学、情景模拟演示、PDCA循环法、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查房、SSP、辩证性课程的设计理念、循证护理教学模式、分阶段目标教育模式、学校—社区—医院联合性实践教学模式等,也有护理教育者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中,如健康教育计算机路径、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模式、微课教学法。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关于高职、大专或本科生教育的,极少涉及中职生(相关报告仅3篇),中职护生自身总体素质明显影响了护理教育者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方法与模式的选择。

2.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护生健康教育培训方式的思考

基于以上两大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护生手机用于学习方面的问卷调查情况,对护生健康教育培训的方式进行了相关思考:

(1)采用第二课堂的活动方式

本校未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如内、外、妇产、儿科护理学,护生未进行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与技术的系统学习,因此本研究通过第二课堂先弥补护生该方面的缺失,再引导护生将课堂所学的医学知识用于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2)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

通过问卷调查本校2016级318名护生手机学习的情况,发现所有护生的手机均有使用网络,几乎所有护生使用过学习通的网络教学平台(见表1),因此,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具有可行性,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具备基本条件。在护生最喜欢的交流学习方式中,66.67%的护生选择微信与教师交流,76.10%选择面对面与同学交流,因此,培训过程中可考虑把微信作为师生互动的最主要渠道,而护生间的互动则以小组讨论为主,学习方式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综上分析,本研究将护生健康教育培训定位为第二课堂活动,以微信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渠道,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小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第二课堂。因为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护生对网络学习资源及教学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均较低(见表1)。培训过程中,如何引导护生积极有效地使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成为最大的难点和关键。

三、信息化第二课堂中护生健康教育培训的设计与反思

1.培训内容及目标的设定

护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实践应用。因此,本研究将护生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分为健康教育基础知识技术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两大部分,实践活动又分成校内模拟、临床实践与社区实践三个环节,结合护生的能力及实践应用需要设定各部分、各环节的培训目标,如表2所示。

2.培训各部分、各环节的实施及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护生积极有效地使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提高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本研究根据培训各部分、各环节活动的内容融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

(1)课程学习部分

教师根据培训内容设置及添加任务单,引导护生的相关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前,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单完成网络教学平台各单元的微课学习和自测练习,对任务单中指定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及小组成员学习情况记录在小组合作学习手册上并拍图,通过微信向教师反馈。教师分析反馈结果,收集问题。第二课堂活动时,教师根据任务单上的任务及收集的问题引导护生展示各项任务完成成果、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及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实现第二课堂的翻转。第二课堂活动后,针对护生的不足或需求添加任务单项目,引导护生通过查阅网络教学平台参考资料或其他资源拓展知识,详见图1。

(2)实践部分

①校内模拟健康教育活动

教师发布统一案例,引导各学习小组护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冠心病患者出院指导的健康教育模拟演练,并拍成视频发送给教师,集中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然后先由护生进行小组间互评,再由教师集体点评小结问题,作为引导护生参观学习临床护士健康教育的依据。全过程师生及护生间的学习交流通过微信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完成。

②临床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与本地一家三甲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合作,先组织护生根据校内模拟演练中遇到的问题,到该科室参观学习护士如何做健康教育,再让各学习小组护生对一位冠心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指导的健康教育实践,由两位临床护理带教在旁指导和评价,并让患者及家属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生。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护生的临床实践活动情况提出问题,引导护生先在组内讨论,再在微信平台内集体讨论。讨论过程中,发现护生的不足,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增设相应练习,让护生巩固。最后,教师对临床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归纳小结,发布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新任务。

③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联系学校周边的社区管理部门,选定活动点,组织护生到社区开展关于冠心病预防的健康宣教活动,由各学习小组护生主动找宣教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并获取宣教对象的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护生的社区实践活动情况提出问题,引导护生先进行组内讨论,再在微信平台集体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3.培训效果及反思

(1)培训效果

从本校2016级护理班中随机抽取90名志愿护生进行对照实验,45人为实验组,采用以上方案,即信息化第二课堂的培训模式;另45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方式,即所有活动均在第二课堂上完成,由教师随堂指导和点评。通过疾病知识测试、技能考核及护生对3项健康教育技术掌握程度的评价分析培训效果,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取a=0.05。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疾病知识测试、技能考核以及对健康教育技术掌握程度的评价上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信息化第二课堂的培训模式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详见表3。

(2)反思

①信息化第二课堂在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中的适用性思考

中职护生基本处于青少年期,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7],但学习动机低下[8]、主动性差。本研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微课教学,内容短小、生动形象、学习时间灵活机动,突破了护生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单的使用以及具体问题的引导让护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解决了中职生学习动机低下的主要原因——学习目标困扰[8];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护生的互动交流与团队协作;翻转式第二课堂使护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满足了护生渴望独立的心理需求,而且在课前自学、练习与小组讨论环节帮助护生自主探究新知识与技术,再通过课堂交流讨论完成社会性构建,有助于护生知识的内化[9]。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平台等信息技术和手段也为教师全程组织管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了健康教育信息化第二课堂活动的成效。因此,信息化第二课堂对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有较高的适用性。

②中职护生采用信息化第二课堂的注意事项

本研究因护生自愿组队,各学习小组的素质与能力差异较大,小组表现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小组明显不太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尤其在第二课堂的初始阶段,护生自主学习和练习较困难,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长未能很好地发挥管理与组织作用,任务完成相对滞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经过教师加强督学和指导,护生在中后期才渐渐适应。因此,教师需适当对合作学习小组护生进行统筹调配,尽量缩小各组间的差距,并重点关注基础能力较差的小组,耐心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4.结论

中職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训通过信息化第二课堂,以微信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渠道,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适当融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引导护生积极有效地使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不仅突破了护生学习时空的限制,拓展了学习与实践的范畴,更好地提高了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为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而且培养了护生查阅和利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胡小勇,朱龙,冯智慧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趋势与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6(6):12-19.

[3]章凡,周波,徐风国等.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资源共享门户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12-14

[4]王艳丽,王艳华.国内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124-125

[5]刘金凤,佘燕朝.健康教育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定位与思考[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8):113-114.

[6]安丽萍,宋莅萍,俞梅芬.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77.

[7]李敏,沈慧,姚荣英.预防医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208-209.

[8]连智平.中职生学习动机、感知学习风格特点及关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34-38.

[9]马秀麟,雷湘源,张金忠.翻转课堂的教育价值及误区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1-5.

(编辑:李晓萍)

作者:黄瑛 胡蓉芳 黄艺娜 林赟 王军

健康教育管理下儿科护理论文 篇2:

提高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能力的健康教育途径探讨

摘 要:目的:为了探讨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能力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病例选自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在儿科门诊诊治的哮喘患儿68例,通过统计学方法检验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的提高哮喘患儿自我正确认识疾病、自我病情监测与控制、自我预防、自我饮食管理、自我情绪调节等多方面的自我护理能力。

关键词:哮喘;自我护理能力;健康教育

1 实验

1.1 病例来源

选择对象为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在儿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儿68例,哮喘的诊断和分期均符合2004年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修订的标准,由护理人员编号将68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6-14岁,病程1-10年;病情分级(缓解期):轻度持续19例,中度持续15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7-14岁,病程1-8年;病情分级(缓解期):轻度持续21例,中度持续1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受教育情况及家长的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①患儿年龄选择在6-14岁;②符合我国儿童哮喘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轻、中度哮喘患儿;③能听懂普通话,无智力及认知障碍的哮喘患儿;④哮喘病史1年以上;⑤从未接受过规范的哮喘防治方案或曾接受过吸入疗法但停药3个月以上的哮喘患儿;⑥患儿及家属同意并能坚持配合治疗护理观察。

1.3 病例排除标准

①排除对象为未能完成2次问卷者;②危重、急性发作期和间歇发作性哮喘患儿;③有神经疾病和智力障碍的哮喘患儿;④有心、肝、肾疾病或功能不全及其它慢性疾病的哮喘患儿。

1.4 病例剔除标准

①吸入激素气雾剂过敏或不能耐受的患儿;②不良反应明显,患儿不能接受;③不愿依从观察方案的患儿。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对照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观察法,并通过统计学方法x2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在到儿科门诊诊治的哮喘患儿68例,由护理人员编号将68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间进行比较。治疗上两组患儿均给予吸入辅舒酮(FP)气雾剂,未给予其它静脉、口服用药,哮喘发作时加用支气管扩张剂(万托林或喘乐宁)合用,每日3次-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有发热感染者加用抗生素。观察组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从一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以患儿为中心科学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从哮喘患儿的心理、药物、饮食、环境及适宜的体育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规律性随诊和随访,实现治疗护理方案个体化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健康教育方法,按照常规治疗和护理进行。观察1年后对两组患儿自我正确认识哮喘基本知识水平、肺功能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及自我护理技能等进行组间比较。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1)患儿自我正确认识哮喘基本知识的水平通过发放哮喘基本知识调查问卷,评价其掌握情况,测试题均为选择题。对哮喘疾病基本知识正确认识水平分完全了解、基本了解、一般了解、稍了解、不了解五个级别,每个级别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3分及以上为及格,3分以下为不及格。

(2)肺功能变化情况两组患儿肺功能测定使用同一台肺功能仪(德国百瑞公司生产的多功能电脑呼吸功能测定系统),由同一位技师测定并记录如下指标:FEV1和PEF占预计值%,分别于观察前和观察1年后测得,测定前6小时必须停止万托林(或喘乐宁)吸入,肺功能检测于上午8-10时内完成。

(3)临床疗效依据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2004年修订的疗效判断标准,将治疗前后病情变化评定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和无效。

(4)自我护理情况患儿根据哮喘发作潜伏症状及峰流速值改变情况,预防用药,达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的能力(即自我护理技能)。利用重复演示法评价患儿自我护理技能,能正确重复行为训练内容者为及格,其中包括使用峰流速仪和药物吸入技术。

3 实验结果

3.1 两组患儿观察前性别构成、哮喘病情基础比较

入选的68例哮喘患儿中有64例完成1年的治疗观察,观察组34例(1例女患儿和1例男患儿因依从性差退出,还有1例女患儿因家属工作性质常出差外地不能按时复诊自愿退出),对照组34例(1例男患儿因搬家移居外省自愿退出)。

表1显示:两组患儿观察前性别构成、哮喘病情基础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明两组患儿观察前性别构成、哮喘病情基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2 观察1年后两組患儿疗效的比较

表2显示:两组患儿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通过1年系统的健康教育,依据哮喘的临床康复评估标准进行评价,临床控制、显效、总有效率分别为32.2%、45.1%、93.6%,尤其是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由此表明,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哮喘患儿自我病情监测与控制、自我预防的护理能力,从而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3.3 两组患儿自我护理情况比较

表3显示:两组患儿自我护理情况比较采用x2检验,P<0.01,表明两组患儿自我护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只有注意预防诱发因素1项P<0.05,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哮喘患儿经护理人员1年科学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自我护理能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哮喘患儿正确使用MDI、峰流速仪比率在70.9%以上,对照组仅为54.5%、24.2%,两组患儿能定期到门诊复诊的比率相差更大,观察组为87.1%,而对照组仅为21.2%,由此可见,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哮喘患儿自我正确认识疾病,注意预防诱发因素,坚持自我治疗和记录哮喘日记,养成良好自我护理习惯,提高自我护理技能。

4 讨论

在美国Clifton诊所教育方案由变态反应专家在患儿就诊期间完成,随后每周一个下午由哮喘护士教育工作者接受变态反应教育方案,在香港,每个患儿及家属接受由儿科护理专家进行的2小时哮喘管理规划课时教育,Green等对南美农村的哮喘患者进行调查,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在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均需要护士给予教育和管理。我国的哮喘患者只有15%得到医生为其制定的长期治疗方案,儿童的比例更低,仅不到1%。研究证明,患儿及家属缺乏哮喘知识与未接受适当的教育管理是导致哮喘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4.1 健康教育对哮喘患儿自我正确认识哮喘基本知识水平的影响

健康教育明显提高患儿对哮喘防治知识的认识,使其熟悉哮喘诱因、症状及预防知识,掌握MDI和峰流速仪正确使用的技巧,提高自我护理水平。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经过护理人员系统的健康教育和科学的个体化健康指导,自我正确认识哮喘基本知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观察组患儿自我正确认识哮喘基本知识的及格率绝大部分在80.6%以上,而对照组仅有3项及格率在63.6%以上,表明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哮喘患儿自我正确认识疾病的水平,对患儿自我坚持治疗用药的遵医行为起到关键性作用。对照组患儿对疾病的自我正确认识普遍较差,认识哮喘炎症本质、如何避免过敏原仅分别占27.2%、30.3%,需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护理人员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让患儿参与自己的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学会相关自我护理技能,同时随时解答患儿及家属的疑问,增加其对哮喘疾病的正确认识,从而提高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

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能力的关键,通过对哮喘患儿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提高患儿对哮喘疾病的自我正确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自我预防,达到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2 健康教育对哮喘患儿疗效的影响

通过系统健康教育,使患儿明确哮喘诱因,这是减少哮喘发作及减轻严重程度的关键。本研究表明,事实上观察组有不少患儿通过护理健康教育后,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明显减少,在远离过敏原后的随诊中,未再发生过哮喘发作。表2结果显示,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觀察组患儿通过1年系统的健康教育,依据哮喘的临床康复评估标准进行评价,临床控制、显效、总有效率分别为32.2%、45.1%、93.6%,尤其是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由此表明,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哮喘患儿自我病情监测与控制、自我预防的护理能力,从而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对哮喘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观察1年后在肺功能改善方面,两组患儿FEV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F占预计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1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FEV1分别为1.504±0.570、1.249±0.371,PEF占预计值%分别为85.90±7.09、76.12±7.89,由此说明,哮喘患儿经科学规范的健康教育后在家中运用峰流速仪监测肺功能,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用药,减少哮喘发作,从而较好地改善肺功能状况。

4.3 健康教育对提高哮喘患儿自我护理情况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哮喘患儿经护理人员1年的系统健康教育,自我护理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哮喘患儿正确使用MDI、峰流速仪比率在70.9%以上,对照组仅为54.5%、24.2%,两组患儿定期到门诊复诊的比率相差更大,观察组为87.1%,而对照组仅为21.2%,由此可见,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哮喘患儿对疾病正确认识,注意预防诱发因素,坚持自我治疗和记录哮喘日记,养成良好自我护理习惯,提高自我护理技能,而较高的自我护理技能利于患儿更好地执行健康行为,良好的健康行为又可促进患儿的康复,从而明显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 Chan DS,Callahan C,Moreno C.Multidisciplinary andeducation management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asthma[J].Am J Healtlr System Pharm,2008,158(15):1413-1427.

[2]李晓娟,房芳,王雪梅.控制哮喘病的最新指南[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6):467.

作者:王淑贞 林庚海

健康教育管理下儿科护理论文 篇3:

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行PDCA循环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PDCA循环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抽取我院儿科治疗的患儿(98例),依其入院顺序分为乙组、甲组,每组49例。本次乙组患儿是传统护理管理,而甲组患儿是PDCA循环护理管理,总结患儿的护理质量以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甲组的查房质量高于乙组,P<0.05。甲组的基础护理质量高于乙组,P<0.05。甲组的健康教育质量高于乙组,P<0.05。甲组的技术操作质量高于乙组,P<0.05。甲组的文书书写质量高于乙组,P<0.05。甲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度高于乙组患儿家属,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PDCA循环的应用价值很高,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PDCA;循环;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价值

引言

当前,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变得更为严格,所以结合工作经验以及患者护理需求,相继推出了多类护理管理方式。新的护理方法势必冲击原有护理方法,也是改善和纠正传统护理工作中不足之处的价值。就儿科而言,接受治疗的患者均年龄较小,部分患儿无法主诉自身身体情况和症状,所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另外患儿家属的担忧心理,也增加了护患矛盾问题。

1、资料以及方法

1.1资料

本次抽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患儿(98例)进行研究,依其入院顺序分为乙组、甲组,每组49例。其中甲组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0.6-6岁,平均为(2.15±0.60)岁;乙组男性为28例,女性为21例;年龄0.7-6岁,平均为(2.11±0.58)岁。比较两组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本次乙组患儿是传统护理管理,而甲组患儿是PDCA循环护理管理:P,先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分析影响护理质量因素,按问题难易划分,提出解决方案,查找较难问题的原因,整改管理缺陷。制定改进计划,依照每月护理质量的管理目标来制定目标。D,按计划实施,确定事件、质量以及数量,工作落实到个人。给予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确保其严格按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C,检查实施情况、工作完成情况、护理质量达标与否,结果同预期结果比较。A,定期开展小组会议,总结工作、需改进地方以及经验,评议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制定下月的工作与控制目标。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儿科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PDCA评分(综合病区、基础、健康教育管理等项目)情况。

1.4统计学方

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n( %)]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结护理质量

如表1,甲组患儿的查房质量高于乙组患儿(t=20.019,P=0.000)。甲组患儿的基础护理质量高于乙组患儿(t=19.214,P=0.000)。甲组患儿的健康教育质量高于乙组患儿(t=18.894,P=0.000)。甲组患儿的技术操作质量高于乙组患儿(t=20.366,P=0.000)。甲组患儿的文书书写质量高于乙组患儿(t=19.656 P=0.000)。

2.2总结家属满意度

如表2甲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度高于乙组患儿家属(P=0.027)。

3、讨论

儿科病房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导致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较多。其中常见的包括:第一、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且缺乏责任性,不能认真面对工作,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第二、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差,无菌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耐心,依赖性严重,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第三、静脉留置套管操作不熟练,且管理存在缺陷;对患儿护理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预防观念较差等均是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因素。针对上述情况,我院采用PDCA循环对儿科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极大程度上加强了护理管理的监控请,保证各个环节的联系,促进各环节见的协作发展,进而加大程度上提高护理治疗。PDCA循环在儿科质量管理的任一环节均使用,该模式的四个阶段环环相扣,不断前进,护士长对每个环节中提出的目标以及要求的实施情况均可以监管,保证管理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在该循环的实施过程中,同时包括对各阶段工作效果的检查和评价,且能够保证检查的结果具有数据和资料为依据,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儿科是比较特殊的科室,患儿年龄都相对较小,加上患儿家属对于孩子早期康复的急切心情和要求,很多情况下无法理解护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具体分析影响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的原因:护理工作人員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带有自己主观情绪,或者并未重视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中并未将患者放在首位,也并未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护理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是对患者的一种保护,也是对护理人员本身的一种保护,在突发事件面前,护理文件是法律的参考依据之一,但是很多护理工作人员在文件书写方面存在不严格、不规范的问题。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实施PDCA循环,实施后可强化护理管理监控,确保各环节联系,利于各环节协作发展,提高患儿的护理治疗效果。实施该循环时,也可对于各阶段的工作效果进行检查以及评价,确保检查结果有数据、资料支持,存在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在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PDCA循环的应用价值很高,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家属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邓汝南.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03):42-43.

[2]张淼.PDCA循环对儿科护理教学质量的影响研究[J]才智,2017(20):60.

作者:边改维

上一篇:单片机开发应用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小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