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学视域下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分析,结合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情况,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借鉴、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与构建及教学行为方式的建立,旨在为建立更符合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健康教学视域下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健康教学视域下创新教育论文 篇1:

高校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

[摘  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须向创新教育工作体系转型,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线上”教学与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比,“线上线下”这种双向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倾向于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思政教育的政治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发展性。因此,如何实现日后高校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育人格局,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学  高校  思政教学

高校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使其成为一个体格健全的人,而是需要培养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适应性人才。社会若要取得全面的发展与进步,则必然不能缺少高素质的人才。现如今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网络媒体信息的良莠掺杂以及信息来源的复杂化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瞬息万变。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担负着日常教学工作中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重大责任,还需要在“线下”和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人生价值实现的引导,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日常学习与课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学生思想政治认知和水平的全方位发展。此外,“线上教学”的弊端是易出现前学后忘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将“线上线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线下”也能进行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

2.有利于转变思政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这段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深刻阐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深知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树立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引领者,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全面塑造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平台。思政课教师除了引导大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懂得明辨是非、不走弯路外,也要不断地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让其具备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念,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落实到人生准则当中来,充分认识社会和自己。同时,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成为新时代真正的国之栋梁。除此之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一般都是在高校校园内进行宣传的,构建高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意味着需要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各方面不断努力,“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全体师生形成一个合力,并对促进思政课堂改革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保证学生“线上”思政教育,“线下”进行思想巩固的全方面健康发展。我们知道,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其教育体系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实现教育教学中“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对于转变思政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建议

结合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深刻内涵,依托于“线上线下”的教与学,构建出完善的、高质量的高校思想工作体系,需要高校继续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全新工作方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考虑周全,在教学方法、学习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融合,这对于艺术类院校尤为重要,具体建议如下。

1.夯实“线上”教学内容,构建“线下”思政思想

首先,“线上线下”相互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将思政工作体系融合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日常当中,促使“思政热潮”真正地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线下”生活,打下“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基础。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和“线下”校园生活相融合,尤其是能够紧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坚持教书育人和以人为本,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让大学生在“线下”能够更多地理解和信任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握紧“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育人,“立德树人”都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要全方位地融入到高校治理体系当中,清晰思政工作的具体方向。最后,推动“线上”思想政治工作嵌入“线下”高校治理体系,构建出两者相互衔接、配套协同的良性工作机制,比如西安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红色美术研学班”,让学生在“线上”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在“线下”参加该院开展的多种课外“红色”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有趣、有心地相互融合,让这样的教育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2.优化“线上”教学模式,协同“线下”教育方式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进行优化,在“线上”的课程中坚持科学的课程教学原则,完善各方面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更为科学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并充分依托于微课、慕课、微信等育人平台建设,通过多种多樣的形式为思政课程创造更多的可能,合力将高校中的教学单位与行政单位的育人工作进行全方位整合,真正实现高校思政“线上线下”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结构。首先,需采用更加精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尤其是艺术类院校的思政教师,不仅要做好“线上”教育工作,还要进一步在“线下”关注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政治思想体系构建的核心对象,青年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这就要求高校在“线下”要用更加热情和亲切的方式服务于学生,将“线下”的工作重心放置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体验当中,把思政工作真正做到青年学生心中去。其次,高校可以借鉴吸收当代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对思想教育的“线上线下”理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比如,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处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在“线下”对学生进行逐一的心理辅导,避免学生的思想或者心态出现偏差。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以心理健康为基调的课后活动为学生疏导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与困难。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使“线下”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易让学生接受。

3.通过信息技术将“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深度融合

高校要在“线下”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和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如“红色考察活动”“主题党日活动”“重走革命之路活动”等,在这些活动当中精准发力,不断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增强学生的信念,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下”的教育相互结合,为青年学生搭建信念的平台。

在“线上”思政教育中若是一味地依靠传统课堂讲解这一教学手段,不仅无法起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可能还会让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低下,从而限制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想真正地形成高效的思政教育格局,就需要将其和“线下”教育相融合,实现两者的互补互助、相辅相成,让“线上”教学的优点得以有效发挥。例如,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适当的时间通过影像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与课程有关的内容,也可通过名家名作口述历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思政课程的体验升华,增加学生的学习印象。当然,在完成“线上”教育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下”教学模式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不定时给学生推送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觉悟的视频或文章,将思政教育全面地融合到学生的“线下”生活中,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思政教育。

結  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伊始,西安美术学院便通过多种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接受程度,利用多平台交互教学的形式,展开思政课程的“线上线下”同时推进的教学工作。通过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群组等多个网络平台,在兼顾出勤率与课件展示完整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多样的互动模式,例如课堂在线讨论、短视频分析、名家作品赏析等,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文化知识的记忆,也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对思政课程“线上”教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大量德才兼备的适应型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借助于现代化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所以,高校要想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既要立足于校内的实际发展情况,又要积极与现代教育的主题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思政氛围,实现对学生“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引导打造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静淼.“金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9.

[2]朱红晖.大数据时代基于O2O模式的思政课教学优化[J].学理论,2017(7):224-226.

[3]王良青.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析[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34(2):121-125.

[4]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46-49.

[5]程涛.思政课在“慕课”时代发展的实施路径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3).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王晶晶

健康教学视域下创新教育论文 篇2:

新课改视域下高中“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构建及教学行为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分析,结合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情况,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借鉴、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与构建及教学行为方式的建立,旨在为建立更符合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行为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以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对教学设计、教学方略问题的承上启下及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试行及颁布实施以来,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受到挑战,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发生了新的变化[1]。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能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学会学习等现代理念给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同时也给学校体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对现阶段高中“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特点等方面进行探析并运用其理念对教学过程再构建,使之更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同时对引起的教学行为变化进行探讨,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运动教育模式”概述

1.“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引用。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达里尔·西登托普提出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以来自于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丰富的运动体验。

Siedentop的“运动教育模式”自建立起,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且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到了成功应用。在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课教学中虽应用还较少,但也为我国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部分学者已开始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我国体育教学中,但是我们在看到“运动教育模式”优越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体育教学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因此,从“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特点等方面来探讨“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更符合中学体育教学实际的“运动教育模式”及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2.“运动教育模式”的内容。Siedentop认为,“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促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较强运动能力的人。第二,使学生成为熟练掌握运动各方面知识(包括运动形式和运动文化)与技能的人。第三,使学生成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让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运动教育模式”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使得体育教育更加趋向于运动竞赛的特点。“运动教育模式”充分运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以竞赛活动为主要的载体,试图让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体验到真实、丰富的运动实践。在这个模式中,学生有多种角色,如练习者、团队的管理者、竞赛的组织者、裁判员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是运动季,而不是传统的体育教学单元。一个运动季,包括练习期、季前赛期、正式比赛期和季后赛期。赛季的长度应不少于20节课[2]。在具体过程中还包含了团队联盟小组、正规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庆祝活动,等等。

“运动教育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台湾地区也较早引进“运动教育模式”的理念指导课程和教学,教师普遍认为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效果好[3]。

二、新课改视域下高中“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构建

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和绝对的,都是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和特点的教学过程[4]。在此借鉴美国“运动教育模式”,结合本国国情,依照现实教育资源及教学环境对其教学过程进行改进,期望达到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完成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中,教师要由“知识的授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教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作用,突出其导向作用。实现新课改中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采取探究型学习、自主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对人的需要。

1.以学期为单位的教学过程构建。针对“运动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新课标对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规定,从每学期课程整体进程上可把教学过程划分为:运动季前准备阶段、建立课堂常规阶段、季赛规划实施阶段。

(1)运动季前准备阶段。运动季前准备阶段是指必须在正式开始实施课堂教学以前完成的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对运动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全方位理解,教师对授课时具体影响因素的分析准备,以及编写学习手册等教学材料的准备。

(2)建立课堂常规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组成固定的学习小组(运动队),使学生逐渐熟悉各种课堂角色(裁判等),建立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的课堂常规,填写运动教育手册(主要包括:队名、队标、吉祥物、运动委员会人员名单、小组合作协议书、角色分配卡等基本信息),学习基本的运动技术,营造运动文化氛围,强化各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5][6]

(3)赛季规划实施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练习期、季前赛期、正式比赛期和季后赛期四方面整体安排学期课时进度规划,以便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有的放矢地控制教学过程。

2.单节课时中的教学过程构建。从单元教学进程的时相来看,其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时间分配在运动季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教学阶段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还需要确定各阶段各项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时间,以便为有针对性地具体实施教学提供参照。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运动季不同阶段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时间分配可以用下表说明:(参见表1)[7]

从表1分析可知:在运动季早期,比赛时间相对较短,学生需学习必要的课堂常规和角色定位,大部分时间进行基本技、战术配合的学练,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其讲解和指导时间也较多。在运动季的中、后期,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实际的运动上,在技、战术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把主要的时间用于实践的比赛。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运动技、战术指导,并始终贯穿整个运动季。在此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结合各地各校的上课时间对表1进行科学比率折算,并按照重新修正过的时间进行教学过程的安排。

三、新课改视域下高中“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行为探讨

以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运动教育模式”为教学模式框架,积极对高中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尝试。在实施过程中,无论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多么先进,抑或是教学过程的方案与措施多么精致,改革最终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新的要求。

1.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整体发展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运动教育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要掌握知识,又要注重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由管理者向组织者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运动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要用体育教师特有的魅力来打动学生,交将他们带入到设置的情境中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

3.由“权威”向“尊重、欣赏”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运动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应尊重不同个体的学生。其一是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其二是要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其三是要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其四是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其五是要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其六是要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还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做到不体罚、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这样才能深受学生欢迎。

4.由“灌输”向“帮助、引导”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运动教育模式”要求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即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开而不达;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我国高中体育新课改从实验到实施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体育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积极研读新课改内容,领悟其精髓,在教学模式中应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大胆提出科学的新教学模式,并积极进行尝试。本文在概述“运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提出了新课改视域下高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构想,从学期与单元教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新的教学过程构想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而在具体实施运动教育教学时,体育教师绝不可生搬硬套,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借鉴和运用,才能切实为新课改起到助推作用,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6一79.

[2]MICHAEL.W.METZLER. 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Needham Heights: A Person Edu Company,2000:256-275.

[3]Siedentop, D. Sport Education: A Retrospective[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2,21(4):413-409.

[4]詹崇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04一119.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2009年4月6日.

[6]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陈君石等.个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进展与趋势[D].《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高层论坛》论文集.2003.

[8]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2.

作者:刘茂华

健康教学视域下创新教育论文 篇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在思政课大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奧秘欲望,更能激励学生从思政素材中学得专业知识、从杰出大家身上获得激励,树立远大理想。混合教学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状态,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互动及监管,有助于学生主动接收知识、培养积极求学之心、锻炼批判思考能力,有助于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水平。

关键词:思政  线上线下  课程思政  混合教学

1  開展线上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行业要与互联网结合,努力实现创新,在创新中积极产生创新教育形态,为教育改革创造机会[1]。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建设中国金课报告中,吴司长强调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营造课堂教学中的热烈氛围[2]。

互联网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大学生不善言谈、沉浸在自我的虚拟世界,自控能力、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逻辑辨别能力较弱等都给传统教学带来了难度。学生自制力较弱,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中“尴尬的”沉寂和“低头族”现象时常发生,让学生从边缘位置坐到讲台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回答问题勇气,让学生从微信朋友圈、抖音小视频的热情中转到学习上来,线上教学势在必行[3]。

2  开展混合教学的优势

混合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填鸭式”教学模式,依托教学平台,可提高学生主动积极探究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潜能,改善获取知识的效果,混合教学支持个性化学习,突破时空概念,让学生有所学、有所问、跟得上。因此,课堂资源需要丰富化,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课堂过程需要趣味化,师生互动性需要最大化增强。

学校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需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4]。

线上教育不仅能提高教育效能,也迫使教育发生革命性改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要与专业培养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大背景下,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能力培养要求,细心解读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

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建设路径

3.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业务水平

教师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全身心投入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认真钻研课程的三维目标,深入挖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与专业的联系,加强科学研究能力,教研相长促进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目前,建设“思政”课、“金课”迫在眉睫,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促进教学资源、效果、过程优化,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开展建设的重要思路。比如结合典型人物事迹开展教学,通过介绍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艰辛过程,塑造学生正确三观,更好地激发学习动力和报国热情。结合科研成果,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比如对时事政策的分析,增强学生大局观和使命感。再比如通过算盘和现代计算机的对比,易经八卦和二进制的关系等,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

3.2 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

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是一段“长征路”,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依托MOOC平台,微信推送教学质量评价,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时空不受限,教学内容反复学。MOOC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性格,促进思维习惯的养成。课程共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前导学,教师课前上传PPT、视频、任务单等。学生借助平台,查看学习资源,开展线上学习,完成课前积累。微信推送问卷调查,聚焦核心问题,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倡导网络文明,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为课中实施,教师结合课程要求布置教学点,解决重难点,调整教学策略。比如以讲故事的方式情景引入,增加学生对杰出人物的了解,同时也激励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布实时新闻素材,模拟操作编辑处理;设置头脑风暴开展讨论;举行演讲比赛,提高学生信息搜索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展计算机知识讲座,拓宽科技视野,在这一阶段,课程中还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5]。教师要主动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现代化理念,坚持主导性与个体性的相互统一,同时多样化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高阶性综合能力[6]。

第三阶段为课后拓展,形式多样,学生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对此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在线评价和总结反馈,被教师“点赞”的优秀发言,学生可以积累点赞值,加分并纳入期末考核。

3.3 评估多角度多层次

目前,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了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的创新。从完全是传统线下教学评价变为:线上20%(单元测验30%、单元作业20%、课程期末测试40%、课堂交流区讨论10%)、线下作业20%、单元测试30%、期末测试30%。

这种创新型多元化综合评价,使传统课堂变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客观实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4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思考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课程中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开展。首先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也高;其次是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效果认可度高;最后是学习成绩更加直观和客观,这些都得益于混合教学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在MOOC平台开展線上教学,教研室全体成员积极应对短板问题。比如: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导致线上课程完成度低”问题,教师就需实施线上、线下兼顾的考核方式,设置合理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线上过程性考核。针对线上缺乏师生面对面交流”问题,加入测验性、协作式、答疑式互动,营造互动氛围。针对视频碎片化,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揣摩和理解等问题,传统课堂及时做好补充,以行动导向实施项目化教学。

网站搜索资料、QQ下载作业、微信讨论功课、俨然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习惯。通过线上学习,不仅有利于补充线下学习的不足,还有利于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

5  结语

信息化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是为了取代传统教学,反而是对现有信息化教学的拓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和创新。作为教师,需要明确自己肩负“回归教育本分,潜心教书育人”使命,更要明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争做“四有”好老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30)[2020-04-09].https://www.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89/201204/134096.html.

[2] 中国大学教育.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深入阐述中国金课建设要求:倾力打造五大“金课”[EB/OL].(2018-12-01)[2020-04-09].https://www.sohu.com/a/279062929_479698.

[3] 张聪.线上线下协同教育模式下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8):68-72.

[4] 路涵旭.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5] 孙鉴.工匠精神: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向度[J].职教通讯,2018(20):8-11.

[6] 张静淼.“金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9.

作者:黄玲

上一篇: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论文下一篇: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