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的: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新生儿科病房中的64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出生顺序将64例新生几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效果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儿科病房收的12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各6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又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59%)较对照组(11.11%)更低(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数据有较大的差距(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在儿科病房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儿科病房;不良事件;护理安全质量

儿科病房患儿年龄较小,病情复杂多样,突发症狀多,加之患儿表达能力及自控能力差,护理难度较大,一旦出现护理差错则会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率,导致医疗纠纷[1]。因此及时识别护理风险并处理突发事件,最大限度规避风险事件、提高护理安全质量一直是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处理、评价等内容,以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为目的[2]。为此本研究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儿科病房收的126例患儿,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精神认知状态良好,且排除临床资料不全及不愿配合本次研究者。由不同护理方案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63例,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2岁~9岁,平均年龄(5.32±0.91)岁,病程1d~6d,平均病程(3.78±1.12)d;疾病类型:肺炎43例,肾病综合征20例,过敏性紫癜26例,泌尿道感染18例,发热性惊厥12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在上述基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基础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监测等。

研究组又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具体为:(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全面评估分析儿科病房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强化小组成员培训,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小组成员风险预判能力及专业技能。(2)健康教育: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转归等,并提醒家长约束患儿行为,远离热水、插座等危险物品,预防意外。(3)加强巡视:强化病房巡视次数,检查各管道是否固定妥善,护栏是否牢固,输液速度是否正常,并向家长讲解相关注意事项,确保患儿自身安全。(4)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根据儿科病房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制定并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一旦出现用药错误、坠床等风险事件需及时上报,通过小组讨论改进护理流程,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强化病区抢救工作组织管理,确保各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数量及性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出现不良事件情况、住院时间,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价,满分100分;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安全工作质量调查问卷评价两组的护理安全质量,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1.59%)较对照组(11.11%)更低,两组比较(P<0.05),见表1。

2.2 干预效果

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P<0.05),见表2。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因操作不当或患者自身不当行为所导致的不必要损害风险。儿科患者多未形成完善的交流能力,难以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患儿家长常因担心患儿安危而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一旦出现护理风险则易引发护患纠纷[3]。护理风险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干预措施控制潜在风险,通过正确评估风险因素,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及专业技能,强化病房巡视、帮助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等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儿自身安全,提高护理安全质量[4]。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1.59%)较对照组(11.11%)更低,两组比较(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P<0.05)。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在儿科病房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小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3):169-170.

[2] 邵琪.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体会[J].名医,2020,82(3):164-164.

[3] 赵欣.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216-217.

[4] 赵春华,余艳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9):44-46.

作者:曹大华

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

[摘要]目的: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新生儿科病房中的64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出生顺序将64例新生几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32例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新生儿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比观察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32例新生儿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32例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新生儿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非常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应用价值;护理风险管理

[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合理应用,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效果。本文主要通过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新生儿科病房中的64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新生儿科病房中的-64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出生顺序将64例新生儿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新生儿中,18例男孩,14例女孩;胎龄在36周44周范围内,平均胎龄为(37.7±1.1)周。对照组32例新生儿中,14例男孩,18例女孩;胎龄在34周40周范围内,平均胎龄为(37.3±1.2)周。观察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胎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2.方法

2.1对照组

对照组32例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即: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予以严密监测,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异常,立即告知医师,同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2.2观察组

观察组32例新生儿基于常规护理给予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医院管理者应当针对新生儿科病房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进行制定,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将护理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与法律意识;同时,对每一名护理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保证排班的合理性,通过对典型医护纠纷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新生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风险管理小册子进行制作,每一名护理人员予以发放,在此基础上提高护理人员处理护理风险纠纷、紧急状况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宣教,加大护理模范榜样事迹的宣传力度,组织学习活动,提高护理人员对于自身职责的认知,以此对自身的护理行为予以合理约束。

2.2.2皮肤护理

新生儿长时间给予静脉置管输液,可能会造成新生儿皮肤破损,造成细菌感染等情况。所以,护理人员静脉输液过程中,对新生儿进行实时巡视,留置针输液时间不能超过5d;同时,护理人员应当对留置针穿刺部位进行合理的评估,避免出现漏液状况;在需要对高渗性药物进行输注的时候,应当重新建立一条静脉通路,保证通路处于畅通状态,尽量不使用头皮静脉注射,避免药物外渗造成新生儿皮肤坏死。一旦发现新生儿皮肤出现破损状况,护理人员应当立即予以莫匹罗星软膏外涂,避免发生细菌感染状况,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在对新生儿进行洗浴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控制水温,合理应用烤灯、暖箱以及热水袋,避免温度过高引起新生儿皮肤损伤。

2.2.3消毒护理

新生儿科病房中,病房应当每日通风2次,每次通风的时间30min(做好登记管理),确保新生儿病房内空气流通、清新;新生儿使用的暖箱及其用物严格按照规定每日消毒并做好登记;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严格控制病房内人员的出入,特别是患有胃肠道、呼吸道等一系列感染性疾病患者。护理人员在进入病房之前,应当穿戴消毒工作服与消毒拖鞋,严格进行手卫生,穿戴符合相关规定之后才可进入新生儿科病房。对于出现不明原因感染状况的新生儿,护理人员应当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且予以标识,进行隔离护理,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的意外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家长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由新生儿科医生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家长满意度,主要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

4.统计学方法

選取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经x2检验,经率(%)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计量资料经( )表示,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观察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意外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如表1所示,观察组45例新生儿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32例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的家长护理满意度对比如表2所示,观察组例新生儿的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32例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新生儿病房极易发生意外事件,主要在于新生儿身体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差,医护人员与新生儿之间无法进行交流,护理时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一系列风险事件,不仅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导致护患纠纷。因此,需要充分重视新生儿病房护理管理的合理性。相关研究报道中明确提出,新生儿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合理应用,可降低新生儿的护理风险,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新生儿的家长护理满意度、意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7.8%、4.4%;对照组新生儿依次为80.0%、24.4%;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陈霞的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新生儿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非常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有利于家长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宋凌燕 唐洪涛

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3:

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病区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并探讨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干预,对比干预前、干预后缺陷发生率以及家属满意率。结果:患儿在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家属满意率明显高于干预前,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病区通过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干预,能够提高家属满意程度,降低缺陷发生率,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常常会受到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的限制[1]。新生儿病区患儿具有无陪护、病情较快变化、不典型等基本特征,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因此,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80例,女220例,年龄在0~9d,平均年龄在(3.2±1.1)d,体质量在2.2~5.3kg,平均为(3.5±1.0)kg。本组研究对象中300例剖宫产,200例顺产。

1.2方法

1.2.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做好讲评护理质量的工作,及时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的原因,构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问题。另外,还应该全面修订、审视护理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工作责任能够确切的规范,根据新生儿病区常见的突发缺陷,制定应急方案,使操作流程得以完善。

1.2.2环境的优化措施:需要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用品以及病房,减少医护人员由于奔波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全面健全仪器的检测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给护理设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另外,还应该严格定量、定位急救器械、药品以及设备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保养以及检查。在没有使用设备仪器时,则将电源关掉,防止有着过重的用电负荷。

1.2.3重视隔离消毒避免感染: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工作时,应该要换鞋、更衣、戴口罩、戴帽子等,同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避免将细菌带入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还应该重点管理交叉感染的薄弱环节以及高危因素,新生儿所使用过的物品,均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等措施,采用紫外线消毒新生儿的洗澡间、操作间、陪奶间进行消毒处理。倘若新生儿存在传染疾病、特殊感染等情况,则应该设置分离式,将新生儿隔离,将标记挂在窗栏位置。相关部门要应该严格做好监测感染的工作,给生物学指标与要求互相符合提供保障。

1.3统计学原理: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干预前、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 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前,发生缺陷的概率为20%,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为7%,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讨论

因为新生儿病情有着较快的变化,且相对复杂,属于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对潜在风险因素、易疏忽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健全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过对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环境优化、预防感染、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再一定程度提高护理人员避免风险的能力。医护人员在强化风险防范思想后,一旦发现新生儿病区中隐藏的风险,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理,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新生儿出现臀红、渗出液体、留置套管针脱出等缺陷的概率为7%,相对于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患儿家属在采取风险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前,满意率为94%,干预后满意率为100%,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在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进行干预时,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贯彻风险管理,降低病区发生缺陷的概率,从根本上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 何少玲.对新生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06):966-967.

[2] 郑华蓉.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7(31):877-878.

作者:曾蕾

上一篇: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分析论文下一篇:云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