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具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目的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11月治疗并进行儿科急诊护理的患儿112例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团队管理模式,管理1个月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管理前后生活质量、相关指标、管理有效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管理工具儿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管理工具儿科护理论文 篇1: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儿科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在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实施风险管理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对照组的满意度高,医患之间的纠纷发生的概率明显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有利于改进医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文獻标识码]A

儿科护理管理是医院护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患者的特殊性,人们对于护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家属对儿科护理的期望值更大,这样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就加大了护理管理的工作难度。风险管理指的是在一个企业或者项目里,在有风险的环境里将风险减至最低的这样一个管理过程。医疗护理风险一直伴随着护理工作,出现的医疗事故可能导致医疗管理陷入严重的医疗纠纷中。作为新儿科护士,必须严格执行科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操作各项流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等,避免患儿带来安全危害,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在日常护理中应当有针对性的认真对待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着医疗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阶段在儿科护理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增多,使用起来较为复杂,如果医生没有完全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那么在护理中就容易出现失误,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危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到儿科就诊的患儿共100例,将5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采用风险管理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每组人数为50,年龄在1到6岁,其中男孩54人,女孩41人。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并根据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根据对照组患儿出现的相关护理风险,对实验组进行相关的风险管理,采用风险管理制度,操作步骤如下:识别风险,衡量风险,选择风险管理工具,最后实施风险管理,评价风险管理的结果。

儿科室可成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小组,完善抗风险应急预案。在安全管理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升护理人员法律知识,以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更加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更新服务理念。无论护理人员工作多繁忙,都应保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严格控制护理文件书写质量,预防医疗纠纷发生,降低护理投诉率等。有针对性的解决特殊问题,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护士长要负起责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定期举行护理知识讲座,在患儿进入医院后,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进行心理辅导。最后,通过一些手段如调查问卷和组织护理理论知识考试等,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价。

在护理中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使护理人员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同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加强专业技能操作护理等内容的培训等,并定期考核应急预案及急救内容,通过严格的业务培训,使护理人员可在临床中实践熟练使用专业知识。最后要求护理人员形成真实完整的护理行为,从而为医疗纠纷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把每位薪生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

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检查与维修医疗器械,确保设备的完好,避免出现设备故障,确保护理安全。为了防止出现医院感染现象,应该定期大扫除、清洁消毒医疗器械、门窗、地面,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室内空气,创建通风透气、舒适清洁的室内环境。一切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护理人员在护理前应该采取速干手消毒液洗手,每天对奶具、护理物品进行高压灭菌。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数的形式,进行x2检验。

2.结果分析

2.1护理满意度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采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实验组,其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较高,而采用常规处理的对照组,其患儿家属满意度较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管理评分分析

实验维施行风险管理后发生的医疗纠纷事故明显减少,护理质量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较大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讨论

目前我国的医疗纠纷发生概率较大,护理风险也随之加大。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很多,比如护理人员不认真不负责,仪器操作不规范,和患儿缺少必要的沟通,没养成随时做好记录的习惯等。由于儿科是特殊群体,患儿的年纪较小,和护理人员的沟通有一定困难,患儿家属情绪不易掌握等,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在护理中极易出现护理风险,因此,加强护士的防御护理风险至关重要。护理工作的重点和关键点是加强对护理工作的安全管理。在护理风险出现的时候,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保证将风险降到最低,转变护理管理模式,由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防御,从很大程度上降低护理存在的缺陷。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通过研究发现,在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考核制度以及一些相关措施后,预前隐报、瞒报的现象减少,这对于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护理风险的识别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如烧伤、烫伤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引起其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护理过程中对病房设施、患者病情、知识培训程度等进行检查或是考核,如检查桌头床不锈钢固定托、试管选用、储藏柜关闭情况等,同时,加强护理人员与检验科的沟通,并从质量评价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儿科护理的风险管理实施评估,全面改善风险管理制度,有利于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的和谐。

作者:廖红光 王克芳

管理工具儿科护理论文 篇2:

团队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11月治疗并进行儿科急诊护理的患儿112例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团队管理模式,管理1个月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管理前后生活质量、相关指标、管理有效率。 结果 管理前两组生理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团队管理模式管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生理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团队管理模式管理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将团队管理用于儿科急診护理管理中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管理有效率,减轻患儿的痛苦,缩短患儿首次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团队管理模式;儿科急诊护理管理;护理效果

[

[Key words] Team management mode; Pediatric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Nursing effect

儿科急诊是医院重要的科室,收治患儿疾病类型较多、病情变化较快,再加上患儿年龄较小,难以自理生活,使得患儿家属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护理用于儿科急诊中虽然能满足治疗需要,但是护理方法相对单一、护理可重复性较差,导致患儿生活质量较低。团队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成功管理的基础,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构建起来,包括管理模型、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程度及管理工具等[1]。本研究旨在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11月治疗并进行儿科急诊护理的患儿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56例,年龄6~10岁,平均(8.82±0.83)岁;病程1~2年,平均(1.51±0.82)年。观察组56例,年龄7~12歲,平均(9.68±1.02)岁;病程1~3年,平均(2.01±1.02)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进行儿科急诊护理管理者;(2)首次进行团队管理模式管理者;(3)同意且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团队管理者。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等其他部位慢性疾病、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者;(2)合并精神异常者;(3)不能积极认真配合医护人员治疗者。

1.3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管理。根据医院常用的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管理措施。

1.3.2观察组  实施团队管理模式。(1)成立护理小组。根据患儿人数及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护理人员组建专业的护理小组,主要负责对患儿进行实时访问、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生活注意事项指导等[2]。(2)实时访问:要求护理小组每天对患儿进行询问,询问患儿身体状况、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并及时提醒主治医生调整治疗方向,认真填写患儿生活质量评分表,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加准确的掌握患儿恢复状况。建议家属对患儿进行监督,帮助患儿加快康复[3]。(3)药物指导。由于长期遭受疾病的困扰,易发生盲目用药的状况,因此,医护人员需正确指导患儿按时、按量用药,告知患儿家属药物的作用及原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讲解,告知其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药效,帮助患儿循序渐进的进行用药治疗。(4)饮食指导。在经过治疗后,患儿不宜食用辛辣、荤腥等刺激性食物,指导患儿饮食多以清淡为主,补充高纤维、高营养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4]。(5)生活注意事项指导。患儿出院后,鼓励其到户外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帮助患儿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患儿进行一定的心理沟通,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6)由于患儿的年龄小,发生不配合事件的情况也很常见,因此需要有专业的人员针对患儿的情绪进行调整和陪护[5]。

1.4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两组管理前、管理后1个月分别从患儿的生理、生活及心理方面根据SF-36量表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则管理效果越好。(2)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记录两组护理后VAS评分,量表总分10分,VAS得分越高疼痛越明显。(3)有效率:管理后再进行VAS测评,评分在8~10分为无效,5~7分为显效,1~4分为有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4)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首次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管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管理前两组生理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团队管理模式管理后,观察组患儿在生理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相关指标比较

经团队管理模式管理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管理有效率比较

经团队管理模式管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儿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收治的患儿疾病类型较多,病情变化较快。同时,由于患儿年龄较小,缺乏自我护理能力,容易引起家属心理波动变化,使得家属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7]。常规护理虽然能满足患儿治疗需要,但是护理缺乏针对性,护理内容相对单一,导致患儿远期预后较差。近年来,团队管理在儿科急诊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管理前两组生理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团队管理模式管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生理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团队管理用于儿科急诊中有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利于患儿恢复。团队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能集合医院不同科室的优点及不同科室专家的智慧,为患儿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8-9]。团队管理主要措施有: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加强部门在个人工作基础上的合作与协调。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病患之间及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激发护士和医生的工作热情,增强部门管理的亲和力和向心力,开展人性化管理,激发护理人员及医生的归属感[10-12]。上层领导需要关注下属员工的工作及生活,多与员工进行交流,与员工共进退。科室人员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科室领导要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团队领头羊的作用。科室领导自己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在管理过程中推出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建设适当授权[13-14]。管理人员要将权力下放,发动下属的主观能动力,提高下属的责任感。本研究中,经团队管理模式管理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团队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具有极高的应用,提高患儿出院依从性,降低患儿并发症的产生。部分患儿在手术出院后易产生较为放松的心理,并不注重对自身的再调理[15-16]。团队管理能够使护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于患儿,使护理过程更加完善,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定期的电话访问对患儿进行远程的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根据患儿自身的身体状况,对其日常生活给出针对性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属看护好患儿,对患儿的术后恢复起着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团队管理用于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管理有效率,减轻患儿的痛苦,缩短患儿首次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莎,杨洪华,王秀华,等. 社区护士主导的新型社区慢性病团队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服药自我效能及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7):3343-3348.

[2] 刘萍,欧翠玲,敖友爱,等. 早期评估与分级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及误吸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12):934.

[3] 张颖,杜姗菱,王云. 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研究[J]. 重庆医学,2017,46(24):3451-3453.

[4] 万林,施素华,黄榕,等. 预警分级管理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59-62.

[5] 潘俊,王蓓,王莉莉,等. 海恩法则指导下的标识管理在乳腺专科护理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3):165-167.

[6] 罗怡欣,黄燕林,刘玲玲,等. 奥马哈系统个案管理模式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9):160-162.

[7] 齐菲,吴翠,杨帅. 健康教育管理措施对甲亢患者的心理状况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11):1247-1249.

[8] 陈丽燕,王雪娇,冯冰霞,等.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5):702-704.

[9] 张利峰,张美芬,刘可,等.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 中国护理管理,2017,17(4):493-497.

[10] 张曦,杜雪,白玉,等. 早期预警评分联合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2):928-932.

[11] 徐妍妍,秦学娟,胡明明,等.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6):4607.

[12] 肖娜,石绍南,谢鑑辉,等. DMAIC管理模式在提升儿科专科护士培训教学质量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18,18(2):218-223.

[13] 谢鲁冰,杨惠惠,梁进涛. 精细化护理管理在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 22(12):124-127.

[14] Jain P,Subendran J,Smith ML,et al. Care-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drug-resistant epilepsy[J]. Journal of Neurology,2018,265(10):1-10.

[15] Inskip JA,Lucci VM,Mcgrath MS,et al. A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bowel 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The influence of autonomic dysreflexia[J]. Journal of Neurotrauma,2018,35(9):1091-1105.

[16] 童德萍,吴丽琴. OEC管理模式对肿瘤科出院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7,46(30):107-109,139.

(收稿日期:2019-04-24)

作者:邓春香 王萍

管理工具儿科护理论文 篇3:

优化儿科预诊对降低纠纷率的效果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优化儿科预诊对在降低纠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中,选取了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入组前,将120例患儿随机分配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随机分配60例患儿,并给予参照组患儿常规预诊,将优化预诊用于研究组中,对比两种不同预诊方式的纠纷率的影响。结果:据本次实验结果来看,采用优化预诊的研究组,仅出现1例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66%);采用常规预诊的参照组,出现4例纠纷,发生率(6.65%)。两组纠纷率之间差异较大,有明显可比性,(P<0.05)。结论:在儿科预诊过程中,使用优化预诊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纠纷率的发生,对缓和护患关系,提高医院社会效益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儿科;优化预诊;常规预诊;护患纠纷;应用效果

前言: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身體健康的重视度愈来愈高,尤其是在儿童方面。如今,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环境问题较为尖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儿童年龄较小,抵抗力不足,属于易感人群,在环境状况不佳的地区,极易患病,且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儿科预诊是医院重要窗口之一,患儿在到院治疗时,可以到预诊平台经过专业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病症的初步判定,然后再引导患儿及家属到相关区域进行治疗。预诊科室人流量大,工作繁忙,在设立预诊后,大大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但在日常工作中,也容易出现护患纠纷,对医院的社会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围绕优化预诊对降低纠纷率的效果进行详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实验中,研究对象均为儿童,且均需要在我院接受预诊,共120例。所有患儿家属均同意患儿参与本次对照实验,入组后,根据预诊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使用常规预诊的参照组和使用优化预诊的研究组,每组60例患者。参照组中,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23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9岁,平均年龄(4.29±0.73)岁;参照组中,29例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年龄在0.7~7岁之间,平均年龄(5.29±1.07)岁。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不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参照组使用常规预诊方式,家属将患儿带至我院预诊科室后,护理人员要像家属询问具体情况,并在家长详细叙述的同时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如体温、血压、心率等,在初步判定出可能的病症后,嘱咐患儿到制定区域进行治疗[1]。

研究组与之不同,需要在常规预诊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儿科预诊,具体如下:①预诊阶段是通过专业技能较强的护士来对患儿进行简单的诊治,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2]。在预诊过程中,值班护理人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根据患儿的症状及自身经验来进行判断,由此可见,对预诊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同时也是关乎患儿能否快速接受治疗的关键。在优化预诊模式下,医院护理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诊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要求工作年限必须要在3年以上,必须具有相关证书,且在对患儿家属进行指导时,能够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有耐心的回答患儿家属的提问[3]。此外,医院护理部还应定期对预诊护理人员进行严格技能考核,保持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②在预诊过程中,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极为重要,良好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快速得到有用的信息,帮助患儿尽早接受治疗,与患者家属交流的过程中,应增加礼貌用语,如“请”、“谢”等,而且还要面带微笑,让家属能够感受到医院护理人员的热情,进而使护患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4-6]。③在众多小儿疾病中,小儿肺炎、腹泻、呕吐等比较常见,部分家属由于过于溺爱孩子,且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较浅,在儿童出现突发病症时手足无措,对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小儿健康知识的宣传,如为患儿家属发放小儿健康护理手册,或者于宣传栏中张贴相关健康知识内容宣传。通过向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有助于家属形成小儿身体健康防范意识[7]。④常规预诊模式下极易出现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护患纠纷,其中占比较大的是因对就医范围不明确,或者认为预诊护理人员判断不准确等。对此,管理部门应在预诊部门内张贴路径指示图,在对患儿快速预诊后,指导家属观看路径指示图。例如,多数家长认为判断患儿的腹泻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是通过呕吐次数来进行判断,在预诊护理人员通过患儿精神状态、脱水程度进行综合判断时认为其存在着较大的误差性,进而易出现护患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在优化预诊模式下,应保持积极心态,耐心向家属解释相关问题[8]。⑤由于日常就诊患者较多,且患儿症状较为严重,应在排队就诊的过程中提供贴心服务,如患儿发烧严重,且体温已超过38.5℃,则需要提供退烧贴,暂缓患儿症状。此外,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微信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护理人员可以在预诊过程中向患儿家属介绍通过微信平台、电脑等预约挂号方式,以此来提高挂号效率。

1.3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两种预诊模式下的纠纷发生率为准。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可以采用SPSS22.0,纠纷发生率使用(%),以(P<0.05)表示有可比性。

2结果

2.1据本次实验结果来看,采用优化预诊的研究组,仅出现1例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66%);采用常规预诊的参照组,出现4例纠纷,发生率(6.65%)。两组纠纷率之间差异较大,有明显可比性,(P<0.05)。

3讨论

近年来,社会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护患关系也存在复杂性,易导致纠纷事件的发生。据实验调查结果来看,造成预诊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护患沟通不良、护理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等,从而易引发护患纠纷[9]。

3.1儿科预诊过程中出现纠纷的原因

3.1.1预诊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欠佳

预诊科室是医院重点科室,日常人流量大,且当前人们对儿童的重视度较高,在预诊过程中,患者多存在焦急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快接受治疗,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因任务繁重,且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不足,极易与家属发生纠纷,不仅会耽误其他患儿的就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医院的整体形象。预诊护理人员均是具有充足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每天均会面对各种症状多样的患者,与患儿家属相比,已经习以为常,但患儿家属不同,在孩子生病后,最焦急的莫过于家长,而在预诊过程中看到护理人员平淡的心情或不急不慢的操作,极易愤怒并与护理人员发生口角[10]。因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佳而产生的护患纠纷事件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因此,相关部门应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使管理更具人性化,在保证护理人员休息的同时缓解其疲惫感,进而缓解其心理状态,每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工作。

3.1.2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良

患者预诊过程中,家属与护理人员的沟通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儿科预诊过程中,需要家属将患儿的具体症状告知护理人员,由此作为各类症状的判断依据,虽然随着当前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儿科急诊预诊中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正在逐渐趋于高质量化,但由于患儿家长在内心比较焦急、且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足,在预诊过程中,对于护理人员的判断不满意,此时仅需要护理人员保持耐心,详细的向患者解释便可解决,但部分护理人员可能会与家属发生争执,进而发生口角,甚至是遭到投诉。由此可见,在预诊过程中,護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保持耐心及良好的服务态度,平静的与家属解释问题,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化发展。

3.1.3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

医院是重要的社会公共场所,对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在预诊过程中,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非常高。要知道,预诊过程中,必然有着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护理操作规范,在此基础下,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性[11]。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科预诊的管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不足,且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局限性,如患者症状较急,需要家长签字后才能手术,但部分家长由于存在较多疑问或者在缴费流程较为繁琐,极易耽误患儿的治疗。此外,预诊科中有正处于实习期的实习生以及近期上岗的新手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失误,也会引发护患纠纷。

3.2降低预诊过程中纠纷率的具体措施

3.2.1强化预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儿科预诊过程中,护理人员既是参与者也是执行者,由于预诊科所接收的病患众多、病症类型复杂,综合性高,因此,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而儿童比较特殊,身体发育不完全,免疫力较低,相对来说,服务难度更大,且当前家长对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若护理人员在预诊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有可能会成为护患纠纷的“导火索”。就实际情况来看,强化预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至关重要[12]。首先,要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如沟通技巧,在与家属交谈时,要面带微笑,使用温柔的语气,并增加“请”、“谢谢”等词语,使患儿家属可以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服务态度。其次,应系统性的培训护理人员的基础技能,在提高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不断强化实操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最后,要培养预诊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护理人员可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对患儿进行服务的过程中,让综合素质较低的护理人员跟随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学习,以此达到快速积累实践经验的效果。

3.2.2增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是拉近双方距离的重要手段,且沟通不佳也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在儿科预诊过程中,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极为重要。在过去,由于沟通不佳,提高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而当前在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回答,让其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鼓励家属不要担心。

3.2.3建立健全预诊护理制度

除以上相关措施外,还要加强对儿科预诊方面的管理力度。原有管理制度虽然具有相对较好的应用效果,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已出现了较大的局限性,不仅不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纠纷率,相反还会起一定的反作用。首先,管理部门要对预诊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在经过详细论证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管理制度是约束护理人员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手段,在对管理制度进行改进时,要注意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能够在提高对护理人员管理力度的同时,不会加重其心理负担,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2.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培养也是降低纠纷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过去,由于多数护理人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相对较浅,因此在与患者或患者家属发生争执时,不能正确的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对此,在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时,需要强化护理人员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如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发放法律知识手册等,最大程度的降低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本次对照实验中,对两组需要接受预诊的患儿分别实行不同的预诊方式,据实验结果来看,研究组仅出现1例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66%);而参照组纠纷发生率为(6.65%),(P<0.05),由此可见,在儿科预诊中增加优化预诊,应用效果较好,适宜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亚,留静. 优化儿科急诊预诊对降低纠纷率的效果分析[J]. 护理与康复,2018,17(09):77-78.

[2]张未,俞珍,施慧,施桂平,沈闵. 护理干预对降低儿科急诊预诊纠纷率的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4):147+149.

[3]林楠楠,陈领,李娴. 从护患关系角度探讨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处置对策及防范[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96-297.

[4]冯晓昉.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胸痛患者预检分诊的价值[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08):983-986.

[5]李宏. 长春市三级综合医院急诊护士核心服务能力调查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5.

[6]张莹. 湖南省三级综合医院急诊预检分诊人员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D].中南大学,2014.

[7]贺学敏. 基于Benner理论构建急诊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D].苏州大学,2015.

[8]郭兰英,姚景景,杨晓燕. 分级模式下护理管理对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2017,29(01):127-128.

[9]刘红菊,高学农,李昕,郝巧蓉,杨晶. 授权管理模式对提高急诊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与缓解职业倦怠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2017,33(03):303-305+309.

[10]郭娟娟. 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建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11]崔新芸. 质量管理工具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5,13(12):1125.

[12]刘常侠. 无缝式护理在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观察[J]. 河北医学,2014,20(06):1041-1043.

作者简介:

常青霞(1969-),女,山东高密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作者:常青霞

上一篇:妊娠分娩心理护理论文下一篇:民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