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传媒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现代传媒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碎片化”时代的到来,这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战。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磨炼,典型的心理特点是:热情活泼与沉默孤独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爱追求新鲜感,心理承受能力弱。与此同时,他们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喜欢在网络上追求新鲜感,寻求刺激,学习能力强,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新事物。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传媒逐步“碎片化”。传媒“碎片化”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影响下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等。因此,这种背景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

二、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认知水平失衡

传媒“碎片化”环境中的信息丰富而庞杂,大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涌入大学生大脑,当外界的信息输入量超过正常的负荷,就会造成大学生的思维混乱和心理压力。在各种价值观互相交织的特殊发展阶段,大学生容易出现抉择失据、认同缺失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出现心理极度“失态”和失衡。

2.价值取向功利化

传媒“碎片化”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根本差异之一在于传播内容的公开性、不可控制性。尤其是网络文化中包含的西方生活理念,对上网的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青年人的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就会被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所替代,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向世俗性、功利性价值目标偏移的倾向。

3.人际交往能力弱化

传媒“碎片化”环境下,人际交往多依靠文字描述或者声音来判断对方、想象对方,这导致部分大学生被对方的文字信息所迷惑,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片面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仅依靠虚拟的人际交往寻求安慰和满足,将会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这无疑将造成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导致其自信心下降、情绪低落,甚至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1.传媒“碎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大学阶段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需要在这个阶段明确自己、接受自己、完善自己。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与传媒“碎片化”相伴而来的是丰富、便捷的资讯,不仅有效地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更拓展了他们心灵空间,为大学生逐渐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2.传媒“碎片化”开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

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但这种传统的方式覆盖面窄、影响力有限。而传媒“碎片化”时代拥有信息传播渠道新颖、丰富的特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空间,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功能得以增强。依托构建信息沟通的有效载体,能极大地打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限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化。

3.传媒“碎片化”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此,借助传媒“碎片化”时代的特点,有效融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一套全面的、立体的心理信息库,提供网络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四、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1.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

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院系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Ⅰ级网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包括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工作队伍教育培训以及科研和校际交流等,并有效组织实施;Ⅱ级网络为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和大学生心理科学协会,由学生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信息资料搜集和反馈并组织实施有关主题实践活动;Ⅲ级网络为全体学生干部,在接受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负责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突破局限性,要将工作对象由个别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目前高校心理教育中心大都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除了接待来访的学生外,即使是主动策划心理辅导活动,也更多的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等内容。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关注大多数没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往往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紧密挂钩,满足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传媒“碎片化”时代的优势,系统地将心理学引入到大学教育中来,提高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的水平。

3.借助网络技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心理教育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当充分依托传媒“碎片化”时代网络的优势资源,有效发挥网络间的交互功能,在资料收集、问题反馈、效果检测等方面进行整合,建立完备的心理状态监控系统、学生发展综合档案系统、心理检测预警体系,实现动态化监控。通过对学生入学心理状态的检测,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建档、分类及相关跟踪调适,建立大一新生心理档案和开展大学适应性教育;通过细化分析二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方法,建立相关辅导机制,对大二学生进行学习科学及思维科学教育;通过分析三年级学生性格中的优、缺点,并组织人员有效跟进辅导,建立大三学生自我同一性训练;通过择业、就业心理辅导及挫折训练,提升大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整合新媒体推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在传媒“碎片化”时代,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并逐步完善数字传媒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的信息整合,以充分挖掘和发挥数字传媒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载体和楔入功能,依托校园LED、学生PC和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通过设计研发系统软件、主题网站,搭建覆盖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微”电影、“微”视频、“微”动画等“微”信息的网络传输通道,构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的交流、互动环境。

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出现了新的问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各高校应结合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时的特点,不断尝试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郭智勇.传媒“碎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机制及平台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3MSZ007)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农毅(1973— ),男,广西宁明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农毅

现代传媒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论和谐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本文从和谐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以达到促进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以及健康的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整合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6).

[4]衷华.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3).

[5]梅国英.大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统一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6]刘凤林.心理健康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作者:蒋立峰

现代传媒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现代心理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增大,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凸显,自杀或危害他人、社会的行为时有发生。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说教、批评、鼓励、授课等都很难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更无法解决其心理问题,而心理技術能够科学而系统地了解学生,切实有效地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认知和

行为,可以完善和弥补普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使用心理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可行性和必要性。

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尊重、关心、理解和共感、共鸣,逐步使来访者产生新的体验,以新的价值观、新的思维方式和角度思考问

题,以新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以新的行为方式适应环境,使之逐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共情、尊重、积极关注、真诚、具体化、即时性、面质等技术,把根本性敌对状态、权威与顺从、片面的主客体师生关系转变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两者的内涵

所谓心理技术,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原理、心理咨询理论和手段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减少

心理冲突,优化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成熟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

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两者的区别

1.理论基础和背景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其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其理论体系包括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心理技术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初由早期职业指导运动、心理测量运动和心理卫生运动三支源流汇合而成,并逐渐细化,主要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包含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心理测量学等。从现代的心理技术层面来讲,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多样性、效果可评估的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现代心理技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而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属于德育的范畴。

2.对象的地位不同

当前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间的交往是一种不平

等交往,教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对学生发出的往往是带有强制

性、不容置疑的命令,在学生看来,这是单向、非自愿、被迫的教育,师生间不能形成合作的、交互的关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教育的效果是最差的。“因为没有师生关系的平等,教育文本又被教师权威所霸占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对话,没有平等与

对话,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现代心理技术强调,教师与学生双方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首先是用心地倾听学生的内心,找出症结;其次运用共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你能理解他,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三才是去引导学生,积极去对待,完善自我,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功能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者扮演着的角色是长者、管理者、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关系是长者和晚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与学的关系。通过课堂、实践、自我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施方法,运用文化、管理、活动、大众传媒等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现代心理技术侧重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大学生心理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用现代心理技术的人扮演着引导者、帮助者、释疑者。通过个别或者团体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服务,进行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引导大学生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实现自我成长。

4.方法不同

要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遵循正确的方针和原则,还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方法得当,艺术高明,就会事半功倍,方法不科学,艺术不高明,就会事倍功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等。

现代心理技术运用对于实施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经过

专业的培训才能掌握,不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仅从字面就

能理解其中的一部分含义。方法运用要得当,能使学生感觉到共

情,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尽快掌握存在的问题;如果方法运用得不当,学生会产生阻抗,会使得谈话进行不下去,可能得到的信息是表面的、无价值的,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现代心理技术分为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等;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等。

5.内容和任务不同

现代心理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比较广泛,几乎涉及大学生活

的所有方面,如人际关系、恋爱、学习效率、职业规划、各种心理障碍等,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人潜能。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明确,是着力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问题,其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以此来指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三、现代心理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现代心理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

从两者的属性上看,都属意识范畴,解决的都是大学生意识领域的问题。现代心理技术主要侧重于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人格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道德的发展,两者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任务下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

2.现代心理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上是交互的

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一样的,方向是一

致的。现代心理技术通过改变学生的心理认知,使他们从内心主动接受教育,积极进行完善自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为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思想意识、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树立与培养,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有积极影响。

3.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所经历的转化过程是一致的

人的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其实质是个体知、情、信、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信、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这个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个体的动机、理想、信念、能力水平等人格完善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

响而逐步形成的,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因此,无论心理素质的提高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均衡发展从知到行的转化

过程。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连建新,张小稔.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党史博采,2009(11).

[3]谢金凤.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运用现代心理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0AYPYRW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

作者:黄存良

上一篇:师范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基于感知价值的银行理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