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风险管理中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留院观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护理风险发生率等情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院风险管理中儿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院风险管理中儿科护理论文 篇1:

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目的  探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过程中应用全面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3月肥城矿业中心医院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全面组与常规组,每组8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全面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联合全面护理管理。评估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及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全面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中,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率,同时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服务满意情况

医院感染通常指住院患者或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但不包括患者在入院前获得的感染。而导致医院感染除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其危害性的认知不足外,患者自身免疫机能较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现阶段,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不可避免,而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影响医院与患者的关系,容易造成医患纠纷[2]。因此,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医院感染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全面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3月肥城矿业中心医院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全面组与常规组,每组84例。常规组患者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45.66±0.59)岁;高中及以下学历34例,大专学历28例,本科及以上学历22例。全面组患者中,男43例,女41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5.71±0.57)岁;高中及以下学历35例,大专学历29例,本科及以上学历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肥城矿业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且年龄超过18周岁;②有自主行为能力,可以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护理管理。

排除标准:①伴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③在了解研究目的和过程后,无法配合或拒绝参与研究者。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了解基本病情、监测病情、明确治疗指征、用药指导和基础知识讲解[3]。

全面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联合全面护理管理,具体实施步骤为:①医院通过借鉴其他机构经验并整合过往资料,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制度,制订规范、完善、全面的护理管理措施,并组建护理监督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4]。②组建全面护理管理小组,组长由工作10年以上护士长担任,并对医院感染的疾病类型、诱发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传播特点和疾病危害向医护人员进行讲解,在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对医护人员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5]。③保持患者治疗和病房环境的清洁卫生和安静氛围,定期定时对空气、地面环境、操作物品进行消毒[6]。④根据患者治疗科室的不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尤其是对于需要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内窥镜及手术治疗的侵入性操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的规范化,并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定期消毒灭菌,尽量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7]。⑤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疾病情况和治疗情况,用患者可以接受的语言,为患者讲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建立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的桥梁,并提高患者自身防范意识,尽量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8]。⑥若在医院内发现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护理,并安排专人进行护理管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⑦护理监督小组应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实施洗手制度,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容易携带大量致病菌或耐药菌,因此,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尽量降低携带感染源的风险。并监督医护人员在常规护理中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医疗废物处理的规范化,定期检查空气、消毒液和物体表面消毒情况,如出现不合格操作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处理[9]。

1.4  觀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日常操作和护理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消毒灭菌过程、无菌操作过程、医疗废物处理过程、消毒护理过程等方面,每项25分,满分为100分。评分高低反映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即分数越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越高。

②医院感染知识评分,主要评价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医院感染的定义、感染原因、感染类型、感染症状、基本预防措施,每项20分,满分为100分。分数高低反映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分数越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越佳。

③院内感染发生情况[10],统计在研究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主要感染包括:呼吸系统院内感染、手术部位院内感染、泌尿系统院内感染、血液系统院内感染和皮肤软组织院内感染。感染发生次数越少,说明护理管理措施越佳。

④护理服务满意情况[11],通过问卷调研形式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调研内容包括:操作流程、专业知识、服务态度、规范行为等,分数为百分制。分数为81~100分,说明患者非常满意;分数为60~80分,说明患者满意;分数小于60分,说明患者不满意。护理服务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全面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全面组患者医院感染知识得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全面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全面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医院内人员密集,且患者患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其身体免疫机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陷[12]。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各种不同治疗后,更容易出现免疫系统机能下降的情况。若医院出现感染疾病的患者,如护理管理措施不完善,随时可能将病原体带入医院环境中,造成大规模院内感染的发生,延长患者的恢复进程,影响患者的恢复效率和身体健康情况[13]。避免发生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为护理管理,常规的护理管理无法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而全面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制订全面、完善、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措施,尽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表明,实施全面护理管理的全面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较佳,分数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在对医护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时,分数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全面组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全面护理干预可以通过组建全面护理管理小组,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通过对病房环境的消毒和打扫,确保环境、空气、物品的干净和整洁;通过对不同科室患者的个性化护理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讲解,帮助患者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并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项,减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通过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分区护理,避免出现大规模医院感染。通过组建护理监督小组,并在日常操作中监督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避免医护人员由于疏忽造成医院感染,并可以通过处罚制度加强患者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度。全面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掌握情况,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改善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将全面护理管理运用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帮助患者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的重视度,有助于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欢,黄云丹.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20,27(1):178-181.

[2]吴爱英,王丽.全程质控管理对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8):113-115.

[3]曾志玲,敖小凤,关葵花,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感染科的应用及对医院感染防控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8):109-112.

[4]尉建珍.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2):196,198.

[5]段素芳,厉娜.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老年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感染病学,2020,9(2):171.

[6]李峥,刘泽琴,李燕,等.护理质量管理对耳鼻咽喉科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21,29(1):73-76.

[7]李琼.优质护理管理应用于儿科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效果及发生率影响[J].健文汇,2021,22(11):115-116.

[8]陆莹.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效果及一次性检查合格率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0):44,43.

[9]尚文涵,张海燕,吴志军,等.以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为指引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4):484-487.

[10]曹艳.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6):163.

[11]鄭晓娴,卓燕舞,黄宏双.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在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3):68-71.

[12]Tan L L.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Operating Room Nursing Care Management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s[J].临床护理研究,2019(2):7-10.

[13]赵云青,杨岚淞.研究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J].当代护理,2020,2(1):23-25.

作者简介:孙丽(1977.3-),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与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孙丽

医院风险管理中儿科护理论文 篇2:

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留院观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护理风险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投诉率和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急诊护理中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可及时发现护理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降低投诉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8602(2015)04-0344-02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及处理,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儿科急诊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婴幼儿高发,家长陪伴,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所对应的护理特点随机性强,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在儿科急诊室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留院观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1月~12岁,平均年龄(4.93±1.62)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75例;年龄1月~11岁,平均年龄(5.28±1.0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专业管理小组

在急诊护理中,首先组建护理风险三级网络管理,针对儿科急诊室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护理风险,不断完善相关护理制度,制定风险管理应急预案,保持有序的护理流程。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急诊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演练各类急救流程,理论学习,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讲评,并对每一位护士进行考核,每月召开安全法制教育,对科室内发生差错及其隐患进行分析、讲评,并讨论媒体报道的相关案例,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1.2.2强化护理技能培训

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并留意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出等情况。如发现以上不良情况,应该立即拔除重新穿刺。同时,高效完成体征检测、药物皮试、静脉穿刺等护理工作。根据患儿理解能力,安慰患儿不良情绪,并加强与患儿家属之间的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1.2.3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爱心、耐心、同情心是一个儿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技巧性语言与其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

1.2.4儿科急诊护士应具备的应变能力

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注重环节质量管理,优化各种流程,提高危重症患儿抢救技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更好地减少医疗纠纷。

1.2.5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学习

只有高水准和有预见性的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的安全,减少护理风险。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开展如何在工作中降低风险,维护自身及患儿利益并预见风险倾向的讨论,做好预见性护理,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为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了量化考核力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量化考核把护士工作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一改过去的“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使科室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也增强了,护理安全系数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1.2.6实施科学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就诊需求

儿科急诊部根据急诊的就诊量,实施弹性排班制,以满足高峰时期的患者就诊护理需求。实施分层管理,完善分级优先机制,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及时抢救危重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落实换班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后,加强急诊护理巡视工作,及时处理急诊风险等。

1.2.7各个部门安全措施分析

急诊科护士与病房、手术室护士转接好病人的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并由急诊护士简单口述病人病情,包括抢救过程与用药情况,并做好转接记录。病房、手术室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护士所交内容,并在转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字。病人伤情复杂需要多科室会诊抢救时,抢救室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于5min内到达抢救室抢救病人。抢救结束后,由护士协助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再转运病人并完成交接工作等。输液室人员在输液护理中,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确保输液安全。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1.3疗效评价指标

随访调查问卷共发放180份,收回180份,其回收率为100%。分别总计护理投诉率、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等。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投诉率和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3讨论

儿科患儿年纪比较小,自制能力比较差,在急诊中可能会产生恐惧、紧张等抵触情绪,不利于护理的顺利展开。小儿血管较细,配合度差,有时会一次穿刺不成功,产生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提高了护患纠纷发生率。急诊护理管理及时识别各种护理风险,在全面评价护理效果后,从而采取综合处理方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在急诊护理中做到有章可循,增强护理行为的规范性。在安全的输液护理、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可确保患儿健康安全。同时,实施科学分层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投诉率和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一部分,将风险管理引入到日常管理中,使儿科急诊护理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风险管理预案,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重视护理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贺茜

医院风险管理中儿科护理论文 篇3:

风险管理在药物临床试验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摘  要:目的  分析风险管理在药物临床试验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药物临床试验对象,采取随機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观察组受试者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受试者,并发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试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受试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临床试验当中开展风险管理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受试者的护理满意程度,降低受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有利于受试者的整体恢复。

关键词:护理安全;风险管理;药物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是目前进行药物研究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生物等效性试验作为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可测量药物有效成分以及开展相关工作的实际效果。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开展风险管理,可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综合护理的有效性[1]。风险管理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控制外部危险因素和内部危险因素的方式,将其应用在临床护理中有助于提高试验者对于药物试验结果的满意度。相对于其他试验来说,药物临床试验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一种新药在上市之前,只有通过全面的临床试验,才能够了解到该药物面临哪些风险。风险管理是上述试验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研究旨在分析风险管理在药物临床试验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药物临床试验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3.54±3.42)岁。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65~77岁,平均年龄(72.95±3.98)岁。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比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认知功能正常;无精神疾病;语言表达清晰。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与药物试验相排斥的基础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的药物试验,并辅以常规护理干预,为受试者创建良好的环境,给予受试者相关指导。

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将其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层次,即介绍药物的相关风险,使所有试验对象了解药物的作用、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国家相关政策及规定,从而提高受试者对于药物试验的理解程度。第二个层次是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成立专项风险护理管理小组,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对于药物的临床反应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和认知,并开展系统性考核,只有考核通过后,才能够走上护理岗位。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业务能力,对于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了解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的部分,提前开展有效的管理,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保障。第三个层次是从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入手探讨护理管理人员与试验者之间的风险管理关系。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并基于循证护理方法查找文献,了解风险源,识别护理人员以及护理工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重点把控,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进行等级排序,给予关键性因素和等级较高的因素更高的重视,从而降低这种风险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受试者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分析药物潜在的风险,了解药物的保质期、药物质量等,开展逐一核对,同时嘱受试者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并给予认知水平较低的受试者进行重点指导,避免受试者出现错服或断服的情况。了解受试者的给药途径,指导受试者正确的给药途径,在受试者服药之后,指导受试者认真观察和记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造成药物损毁。在给药之前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各个科室制定更加合理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建设完善的合理用药制度和相关用药规范,并配备无菌化冷藏用备用药;开展药物分类管理,设立药物登记信息表,确保储藏条件符合药物存放条件,定期检查药物的存储情况;明确标记药物的名称、剂量、剩余剂量,对于已过期或存储不当出现质量问题的药物,应及时进行更换,同时详细记录换药的情况,避免药物被污染。在向受试者发放药物时,要详细调查药物的数量、种类、用量及具体用法,避免错误给药情况的发生。在用药的过程当中,详细记录药物信息和受试者信息,分析这2个信息是否逐一对应,在药物错发时要及时进行巡回,详细告知受试者药物的用量,对受试者开展正确的指导。如果受试者的给药方式为输液的方式,要对输液的速度、温度、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及时记录受试者的相关情况,对受试者的主诉进行积极回应。

1.4  观察指标

通过科室自制量表调查两组试验评分,包含综合评分与并发症评分。综合评分总分30分,包含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数0~3分,分数越高表示综合情况越好;并发症评分最高分为30分,分数越高表示并发症情况越严重。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通过科室自制量表进行统计。满分100分,超过80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两组的焦虑、抑郁程度,分值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试验评分比较

观察组受试者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受试者,并发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受试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受试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护理过程中,对试验人员开展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进一步提高护理安全性。相对于其他临床护理方式来说,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恶性肿瘤受试者临床死亡的概率,针对受试者可能出现的焦虑、紧张、抑郁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干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通过分层次的护理管理,将试验者按照年龄、药物的意外服用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等进行等级划分,再根据这些风险因素开展有效、准确的识别,进行风险交流[2]。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起到桥梁的作用,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与受试者和受试者家属进行沟通,有效解决问题,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尽可能的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整个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风险护理措施之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受试者出现不安全事件的概率也大幅降低,表明这种护理方式对于新药的试验成功来说具有重大的价值[3]。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本身就是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的一个过程,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护理人员可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度,更有效的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隐患进行预防,让受试者的治疗安全性得以大大提升。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受试者能够更信任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而更加配合和药物临床试验,利于促进整个工作的有序开展[4]。此外,护理风险管理还能够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减少由于护患关系紧张而造成的矛盾事件,一些试验人员在参与到临床药学试验时,会由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况而怀疑护理人员的能力,给护理人员带来一定的干扰,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帮助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到自身与受试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明确药物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性,提升工作责任心、使命感和自信心[5]。

综上所述,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可显著提高受试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受试者因焦虑、抑郁对药物试验的影响,并有利于改善受试者的整体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林.追踪方法学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内镜室麻醉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1,35(1):151-154.

[2]宋晓燕.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2):194-196,202.

[3]张小霞,胡阅丰.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受试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0):1785-1788.

[4]刘芳,褚婷婷,田青.基于NICU细节管理模式在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5):156-158.

[5]范云飞.基于风险管理意识种植的主动实用型护理探索在多发伤受试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9):1417-1419.

作者:李宁宁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创新论文下一篇:数控技术教学计算机仿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