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论文

2022-04-25

摘要: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更是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专业类构建的,由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管理平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保障体系五部分组成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论文 篇1: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对职业教育来说,专业的建设水平是衡量该学校能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之中,专业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来说,专业建设的好坏决定了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唯有做好专业上的事情,做出特色、做出水平,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最终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现有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

对很多中等职业院校来说,专业设置得比较盲目和随意。设置专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长远发展方向。最终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相关行业需求量较低,结构性失业严重。中等职业学校较低的就业质量和学生的低就业力,严重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因此,专业结构调整与设置需加强市场行业调研,着力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预判,使专业设置与调整更具前瞻性。

(二)专业名称不规范

专业名称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选人和学生的就业。对某些企业来说,他们只会定向地招收一些特定专业名称的学生,同时他们还会考察该学校在该专业下所设置的课程是否与从事的工作需要的技能相关,看重课程的匹配程度。有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他们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专业的名称并不是很符合规范。这样,学生找工作或者企业来招人时,就会形成不利的影响。同时还有一些专业名称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不匹配,存在不小的差异。这样在企业考核人才的技能时就会有不利的影响,因为某些技能是该企业所看重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却是被忽略掉的。

(三)专业教育与企业实践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而如何培养出这类人才,就要靠大量的实践。不同于大学培养的理论性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更需要的是现场经验、实践能力与处理事故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要当机立断地作出反应、作出决策,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这才是中等职业教育所应坚持的办学特色和方向,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现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理念、课程建设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与企业生产实践要求相去甚远,难以达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中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通过专业建设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下面提出几个具体措

施来助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一)构建供需平台,加强企业合作

上面提出了几个问题: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名称不规范,这些问题的来源主要是学校对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了解不充分,无法培养出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应该构建一個供需平台,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需要的专业方向以及他们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同时,要同多个企业合作,对某一专业来说,某个企业所从事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要多与企业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主线,覆盖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企业的需求融入专业教育的培养计划当中,进一步促进开放办学,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从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二)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长久发展

专业结构设置的方向要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设定。我们可以着眼于当地或者国家现在的政策,及时调整我们的专业结构,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保证冷热专业都可以均衡发展。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定的人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保证供求的平衡,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好的就业率和前景,这样才能够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在教育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出专业的人才。我们只有合理地设置专业结构、专业名称等,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才可以更好地助力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长久发展、均衡发展、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5(3):46-48.

[2]李建成.基于终身教育视角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66-68.

[3]朱新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制约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69-72.

作者:吴新利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论文 篇2: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研究

摘要: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更是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专业类构建的,由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管理平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保障体系五部分组成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体系构建

研究背景

1.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于2012年5月4日提出《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该《意见》要求各地区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延伸省中职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简称“省中职管理系统”)一期于2010年上线运行。该系统目前已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信息、专业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装备管理和师资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信息,建成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学校信息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各项数据的分类和统计,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人才培养类型的调控提供了依据。但是要实现功能最大化,还需要以省中职管理系统为基础数据库,通过区域专业建设的信息化过程,使专业建设更科学、高效、有序运作,建立有章可循、有档可阅、有据可查的信息服务平台。

3、完善区域教育信息体系的必要性

2011年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完成市属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开发《无锡市属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按学科专业将专家听评课情况信息化,方便广大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可在线学习各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案。一年多以来,作为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试点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为无锡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而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更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现状分析

从无锡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8所学校进行调查问卷,共计337名专业教师和1118名学生,涉及30多个专业。调查显示:虽然学生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尚有待提高,但大部分学生能够经常使用关键词检索学习资源(77.82%)、使用下载工具下载学习资源(64.67%)、使用网络服务就业(85.15%)。与此形成落差的是仅有26.11%的教师能经常将教学资源上传学校资源库,22.55%的教师能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比例明显偏低。特别是只有9.5%的专业已建成本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一成;41.84%的专业已启动,但还有接近一半的专业尚无建设计划(22.85%)或只有计划尚未启动(22.82%),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且只有28.78%的教师选择学校已有鼓励教师使用专业信息平台的措施方案,32.45%的教师选择尚在制订中,剩余的接近四成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考虑或对此根本不了解。

由此可见,专业建设的信息化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而地区、学校的信息环境相对滞后;第二,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升;第三,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到位;第四,学校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需要健全。

建设依据

1.《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是专业建设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教育部关于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通知》(教技[2012]3号)中《教育管理信息 中职学校管理信息》,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和使用的依据。该行业标准确立了中职学校管理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数据元素的元数据结构,规定了中职学校管理数据元素。

体系构建

由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以专业类构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集成区域内所有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统一平台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将形成一个专业全覆盖、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区域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由五部分组成: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管理平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保障体系。

1.专业信息数据库

专业信息数据库以省中职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数据为底层数据,通过技术接口对接实现数据的互通,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把区域性数据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补充到专业信息数据库中,建立专业信息、学校信息、师资信息和学生信息之间的联系。

2.专业管理平台

专业结构能否及时地实现调整和优化,取决于能否实时得到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专业设置与管理平台,在专业建设的动态管理和信息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网络的高效、规范、便捷的专业信息填报、管理反馈,不仅能将教师从传统的档案资料整理归纳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教师间的协作交流,还可将教学质量管理、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功能模块统一纳入专业管理平台。

3.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和专业协作组促进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但是区域内大部分非国示范职业学校实现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应该是:建设区域专业资源平台,整合融合各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优质教育和培训资源,引进教育产品和行业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建成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多方参与的教育资源网络。

4.专业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包含网络教学模块、自主学习模块、仿真实训模块、师生交流模块、名师工作室等,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构建一个随时随地、人人可用的学习环境。按专业类区分的公共服务平台,更突出专业内涵,丰富专业特色建设和广泛应用,优化育人环境,引入相关专业的专家评价系统、企业招聘系统,加强专业信息的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人才预测、就业预警等功能,实时地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5.信息化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完善信息化组织建设,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各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和相应职能部门。

(2)制度保障。

建立并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3)人员保障。

配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

(4)经费保障。

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应用系统和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按行政单位来建设的信息平台模式,探索按专业类来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需要的、高效的、科学的专业信息数据库和专业管理平台,并在区域内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相同专业的师生交流、校际交流、行业交流,通过保障体系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一个面向学习、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体系。

作者:丁方明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论文 篇3:

南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建设初探①

[摘                      要]  从新疆喀什地区涉农专业设置及建设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其专业设置及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科学合理地设置及建设涉农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专业设置;建设

专业设置和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喀什是农

业大区,农业是喀什地区经济的支柱,农业职业教育是为农业输送中等人才的专门基地。因此,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接产业设置及建设涉农专业,使中等教育成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喀什地区各县市职业教育涉农专业设置及建设现状

分析

(一)职业学校举办涉农专业的积极性不高

据调研数据,依据教育部最近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目录》,喀什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开设率不到

35%(详见下表)。受利益驱使,部分中职学校对涉农专业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多,涉农专业主要包括花卉园艺、蔬果栽培、园林绿化、畜牧,主要指农产品的上游生产过程。农产品的下游生产过程所设专业不多,学校在设置涉农专业时都会选择那

些市场需求大、办学成本低的涉农专业,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中职学校看好的涉农专业没有生源,而学生、家长看好的是就业率。

(二)涉农专业设置缺乏预测性

当下还没有相关研究部门能够对人才需求现状和未来作出预测,当今的涉农专业仅仅是适应而不是引领社会发展。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今天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明天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涉农专业设置时要适当超前,但超前到什么程度,理论上缺乏论证。对各涉农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缺乏理性的思考,影响了涉农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比如,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我国农业、农村在21世纪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农村建设应当对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予以重视,因此,农业也急需这类中等专业人才。

(三)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职业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都面临着实验室新建与优化等现实问题,而涉农职业学校又都面临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现实困难,实训基地一直面临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造成实训基地处境困难,这必然会影响其实训教学功能。原有实训室和设备急需改造和更新,例如,调研时发现设有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学校,其农业机械实训基地还很不完善,设备总值、设备台套还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农业机械拆装实训、拖拉机驾驶实训、农业机械修理实训等实训室还不完善,不适应喀什地区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各类农业机具的使用、维护与修理人才的需要。

(四)师资队伍不适应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喀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涉农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青年教师较少,高学历教师和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偏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虽有所提高,但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正常的专业教学需要,实习指导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五)专业技能学习与德育有效融合不到位

德育有多种形式,但是目前各个学校还是主要通过职业道德课来实施,且效果欠佳,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德育素养未能体现。在专业课及技能教学过程中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又不够,不能灵活地在教学及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对涉农专业设置及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增强职业教育举办涉农专业的积极性、实效性

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及时对涉农专业结构进行明确的指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另外,各相关部门应明确主要职责,加强统筹力度,广泛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兴办涉农职业技术教育,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向涉农专业倾斜。设立农业教育专项资金通过扶持涉农专业的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统筹组织各方面的办学力量,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安排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促进涉农专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涉农专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行业出现了结构性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社会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农业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喀什地区各职业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选老涉农专业,形成稳中有降的涉农专业特色和涉农专业集群优势。职业学校要选择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涉农专业,重点加以建设。应有2~3个重点建设涉农专业,并积极争创示范涉农专业。总之,要使涉农专业设置真正与科技、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相适应,提高涉农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针对性。

(三)加大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及投入,改善学生实训条件

涉农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以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为目标,集实训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技能培训及鉴定、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多项功能。同时具有面向涉农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功能,服务于社会,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教学环节的需要,体现生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建设的水平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注重兼职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吸引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农业中职学校任教,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及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快实施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专业技能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职业技能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将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结合组织教学活动,要在技能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在以德育人上,把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树立“大德育”观念,培养学生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家、团结协作的理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好品德。

参考文献:

[1]麻丽娟.山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3.

[2]陈蓉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8):4934-4935.

[3]孙琳,杨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对应性现状研究[J].职教论坛,2010(7):55-59.

作者:邓善初 赵馨 徐华

上一篇:医院环境设计儿科护理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