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边缘化是一个严竣的事实。针对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投入不足、观念陈旧、师资及学科结构不合理等,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就进一步的对策作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全新的认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阻碍其发展的问题。例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的问题,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等。本文依据中职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提出个人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技能培养 教师队伍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人们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增长,受教育的程度也不断提高。教育规模的扩大,随之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它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问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问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社会上有些人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怀疑;教育界一些人士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困惑;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感到茫然……下面就困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问题的及其解决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纠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重新确立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定位

长期以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教学形式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仍然以对口高考为中心,和同类学校拼比升学率,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以升学率为招牌吸引广大学生。在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今天,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自然以升学率作为自己教学工作出发点,落脚点。课前,教师认真准备,精心备课,课堂上侃侃而谈,对教师精彩的讲解,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布置的作业,精挑细选大量的练习,大多数学生不会做,也不愿意做,对此,教师很无奈。不难看出,许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培养;重视对口高考,尤其是对口高考本科升学率,而忽视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就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自身的原因,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贡献就是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大批人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有来自家庭的原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上大学是每个学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个家庭的奋斗目标。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上了大学,做家长的脸上才有光,孩子将来才有美好的未来,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更有甚者是歧视。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原因,社会上有很多企业不愿意招录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认为这些学生一没知识,二没技能,其中有些人在单位不遵守劳动纪律,给用人单位带来麻烦。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宁可招錄一窍不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招录有一技之长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纠正全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各级政府要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制定该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同时,社会舆论要加强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那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在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其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不以升学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己任,要为社会输送千千万万个合格的劳动者。所以只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从业者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才能有美好的明天。再次,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社会和学校大力宣传,广大学生家长才能慢慢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转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看法,理解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深切感受到中等职业教育对自己孩子的重要性,那时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是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重点,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一直以来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块心病,学校想培养大批掌握现代产业技能的学生,由于学校本身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教育教学设施达不到要求,师资配备不合理,尤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教师十分短缺,所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教育方面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自然就下降。要全面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政府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十分薄弱 ,很多专业课程无法开设,即使有些急需专业课程勉强开设,也无法让学生去实训,因为没有场地,没有机器设备,整个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技能根本得不到提高。只有政府在财力保障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才能上一个台阶,学生技能水平才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才能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满意。

2.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出击,不能靠等靠要。学校要敞开大门,走出去,加强校企合作,农村学校还要加强与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合作。例如:我校与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良好校企合作,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实训,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技能。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我校幼教班学生定期到附近幼儿园去见习,学生通过走进班级,观摩教师上课,和小朋友接触、交流,使幼教班的学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好专业技能的重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农村培养实用性人才,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感受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农业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我校园艺班学生走进种植区、养殖厂,通过参观、访问,发现农村急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农业技术人员,学生们更坚信自己所选农业专业是正确的。于是他们努力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振兴乡村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校开展的学生走出班级和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一系列做法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家长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我校学生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蓬勃发展。

3.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要全面提高,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编排,教学评价体系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中等职业教育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一些可操作的政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要根據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编排,应尽量减少教材纯理论的内容,增加教材实用技术的内容,甚至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教材内容贴近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己任,使学生学有所长,对中等职业教学的评价体系要重新制定,对学生知识结构评价要弱化 ,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评价要强化,对口高考,高校应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对专业技能水平突出的学生优先录取。

三、加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尤其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长期阻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花了很大气力,想了很多办法,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认为应多管齐下,不拘一格降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具体做法如下:

1.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的机会,给专业教师搭建一个提升自己的平台。 打造一支作风正派,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许多专业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因学校工作需要,相当一部分教师改教现在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达到教学要求,专业技能几乎空白。还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虽是科班出身 ,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一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不够熟练。针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来解决,把一部分非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送到相关高校深造,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这部分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 教师。把另一部分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送到相关企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去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可从社会上招贤纳士,聘请各类专业人士到学校任教,如企业里的技术骨干,公司里的高级管理,农村种植能手,养殖专家,请他们到学校兼职讲课,或举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能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邀请全国、全省、全市劳动技能大赛获奖者到学校演示技能,向学生展示现代产业工人的风采。对那些到学校兼职或讲座的专业人士,政府应给与适当奖励,企业应给与大力支持,学校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还要给与一定补助。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才能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总之,我们只有纠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偏差,才能重新定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建立一支专业技能强并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广。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为农村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生物工程学校(孙埠校区))

作者:黄锦程

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2: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边缘化是一个严竣的事实。针对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投入不足、观念陈旧、师资及学科结构不合理等,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就进一步的对策作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边缘化 瓶颈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对多元化人才特别是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更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握好这一时代特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人才资源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据人才市场的报告调查分析,前来应聘的大都是本科、研究生,而市场真正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数量却相当有限。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应该具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有些学校甚至面临关闭的尴尬局面。

一、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惑及原因

1. 观念认识偏差严重阻碍其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目前面临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鄙视职业技能者的陈旧教育观、人才观。其实在我国专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发展历史悠久,古代的四大发明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建筑、数学、医学等专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但是,自秦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整体特点呈现出“中庸内敛”的儒雅风范。[1]“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成为人们思想及行为判断的基本价值规范;科举教育体系束缚了整个民族两千多年,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人们反对任何带有功利色彩的“奇技淫巧”实践活动,并将其归为三教九流之末流,因此个人思想技能发散张扬的一面被深深地扼杀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马克思的人才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诸多国家的认同,“人人成才”的思想得到推崇,但由于人们长期的思想观念的惯性影响,也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对技能人才的排斥。

其次,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家长及学校片面追求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等高学历、高文凭的现象随处可见;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私立高校越办越多,上大学已不是学生的一种奢望。正是由于“高学历的人才是人才”的观念作祟,[2]再加上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地位,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只是解决当前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升学现状,因而在观念与政策上漠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导致了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严重萎缩;另外生存竞争的压力,文凭与收入关系比例的错误认识,更使得职业教育面临尴尬的局面。生源越来越少,势必导致中等职业学校降低升学门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也造成了用人单位对职教生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越来越低。

2.融资渠道单一,“产—学—研”链条脆弱,知识技能学习与实践脱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大教育的现状使得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小;另外,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尚未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盘考虑,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处在“可办可不办”自生自灭的位置。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我国2004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为35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而这当中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6亿元),这一切使得政府在教育设施等经费投入方面捉襟见肘;另外目前的尴尬局面使得社会各民间团体及其企业单位也不愿意与他们进行合作或将资金投入到这个领域;相应的也就导致“产—学—研”链条脆弱,不仅使学校的资金运作难以得到保障,也难以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锻炼的平台。技能与实践的严重脱离不仅影响学生技能探索的积极性,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学科结构设置不合理,学生人文素养较差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那些被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整体素质较低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自我约束力不强,又对学习不感兴趣,另外“一切为专业技能课让路”的观念使得文化课教学毫无活力,老师也没有教学成就感,因此处于“可上可不上”的境地。在一些学校,为了弥补学生知识结构欠缺的问题,又重复开设了以前的课程;一些新办的中等职业院校为了求生存,只好盲目地多增加专业,扩大规模,提高影响力,而事实上他们所增设的这些课程,要么师资跟不上,要么几乎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使得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既不像职业学校又不像普通高中的不伦不类学校。这种盲目跟风偏离了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宗旨,不仅使得新设置的专业专业性不强,同时也使得原有的特色专业地位削弱。另外,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工作服务,所以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显得比较重要。而事实上正是这些对学生成才起强大隐性作用的课程却几乎没有引起校方的足够重视,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没有开设这些课程,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欠缺,而且他们的社会公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也令人担忧。一些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不守纪律,不知谦让与互相帮助,心中只有自己。从企业反馈的对毕业学生的信息来看,不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大多不是因为技能低下不适应生产需要,而是因为不会做人。

4. 师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另一大困惑是师资力量不强,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教学需要与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穷国办大教育的现状,及其人们对其发展的种种偏见,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融资渠道及师资方面困难重重,一方面教师的工资及各方面待遇得不到可靠的保障,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或者有能力的教师跳槽外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师范教育的发展迟缓也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师资来源方面显得后劲不足;另外缺乏必要的教师知识更新进修也是造成师资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一切使得其教师数量、质量严重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很多教师要么是从高中临时调过去瞎折腾,要么是从教育行政部门抽一部分去既抓教学又抓行政工作,他们真正在学科结构体系认识方面能有多深的水平呢?这一切严重阻碍了学校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针对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和应试体制下的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现象,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念,真正使得“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物尽其用”的思想深入人心,真正形成“学历文凭代表过去,能力素质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的良好风尚。要使大家真正懂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理论研究人才,但是只有研究成果,没有高水平的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手脑并用”的实用型人才,同样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2.加大资金投入与适度政策倾斜,构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针对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阶段性特征和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政府应该真正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命运并给予资金的投入與政策的倾斜。目前,我国正处在计划向市场、粗放向集约型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人才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素质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05年我国初中毕业生的41%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另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流动待业人员约为1.38亿,这其中下岗职工人员占1200万,农村富足劳动力的转移占到一亿多。由于他们的整体素质偏低,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将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真正将这一部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为民着想,真正关注这一部分弱势群体,降低他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培训的门槛,给予资金支持、生活补助、免费课程培训等,使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岗前培训,技术培训推广,人力资源配置服务的基地。[3]另外,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内容,拓宽专业资格认证范围,包括水产养殖、厨师、技工、维修、美容、珠宝鉴定等,完善“双证书”制度。这样对于他们以后适应社会,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为了弥补政府财政不足的现状,适度的教育产业化也是可行的。尽管2006年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持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以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一批职业教育骨干基地,但是在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可以效仿德国的“双元”制合作模式,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合作,这种形式在目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学校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可以获得在资金、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支持,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同时又可解决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可谓是三者受益。譬如: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创造了“六合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4]学校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到学校一对一地辅导学生,把企业的产品拿到学校生产,改变了消耗性实习的局面,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有学生的就业率得到大幅提高,职业学校才会有其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

3.优化师资结构,调整学科结构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数量质量不合理的现状,政府应该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专业技能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学校也应加强师资培训进修力度,通过有针对性的各项培训来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务求把教师建设成一支“双师型”(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队伍。同时根据自身财力,邀请一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来担当客座教师,使教师队伍更趋向合理。另外,可以通过“课时工资”、“培训指导”等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在专业设置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走专业特色的道路,在强化原有特色拳头专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情况,坚持以师资力量设置专业原则,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开设一些适合自身办学条件的专业,专业设置上务求宁缺勿滥,努力在培养实用性人才上花大功夫,切不可盲目追风,脱离实际,脱离职业教育办学宗旨。[5]

在学科监督评价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制定合理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评价体系,新的考核体系应从思想、技能与相关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来考核学生,进一步鼓励并监督学生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将“厚知识结构,重技能训练,强人文素养”[6]的理念深入贯彻执行下去,开设一些人文社会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培养他们自觉有效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例如在仪表课的讲授中,教师就可以将一些仪表的实物或模型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自己分析仪表的类型和用途以及优缺点,达到既动手又动脑的目的,培养他们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信息接受與处理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培养出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总之,问题总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存在,只是解决的时间早晚而已。目前,作为处在夹缝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还正走在社会的边缘,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因此,我们应该把握这个特殊时期, 梳理拓展思路,在制度与观念层面全方位的调整、变革中,真正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宽空间,使其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6-120.

[2]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3-172.

[3]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4-178.

[4]中央教科所编.实训基地提升职校学生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 2006-10-28 (2).

[5]叶肇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7-154.

[6]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 [M].海南出版社,2001. 69-79.

作者:蔡宝来 岳 珂

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3:

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关系探究

摘 要:文章分析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阐述国家产业升级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结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经验,提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须加强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高新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须加大现代农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须加大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和养老等领域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须补充有地方特色的特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应该实行细专业、重技能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产业升级;应用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吴满芳(1968-),女,浙江义乌人,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工类教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各行业的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经过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生活中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凸显,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传统的“增长级”战略作用空间越来越小,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转变,以适应国内外产业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是当前我国经济摆脱困境、拉动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动力。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直接关系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在新兴产业领域。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紧缺,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缺口最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技师、高级技师的后备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发展迫切需要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主动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做产业转型的支持者和推动者[1]。

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发展努力适应国家产业升级的需求,然而就人才市场的供求现状而言,供求矛盾依然凸显。中等职业学校有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数量质量不适应产业结构需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设置与产业不匹配。企业“用工荒”和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矛盾突出。据有关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的专业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率”占比不高,有的专业仅为三成,这是因为这些专业知识体系僵化陈旧,实习、实训环节简单,部分专业内涵不明确、专业布局与支柱产业分布错位,没有体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不能保证,表现为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业[2]。

第二,老牌专业设置粗放。目前职业教育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以大类模块的形式讲授,专业细化程度不够,其中的原因既有教育经费有限,专业细化后,实训基地不能有效跟进,又有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等原因。例如江西省化工学校为1958年建立,化工工艺专业是该校的主要专业之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化工单元操作》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化教学,虽然学生毕业就业率很高,达到99%,专业对口率也很高,达到95%以上,但是经过对该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知,学生在工作中认为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比较粗放,没有细化,必须要在工作岗位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工作做好。

第三,现有专业设置不科学。定位太低,部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升级不相匹、专业设置支撑产业结构发展的能力不强。这是因为校企合作方式单一,没有形成政府、企业、职业教育学校间的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平台,如果能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和企业深度合作,开出“校中厂”、“厂中校”,共建“教学工厂”,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就能与产业对接,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做强老专业,开设新专业。

第四,专业设置随意、盲目、雷同。有些中职学校为了争夺生源,穷尽各种办法,不顾学校自身的条件,不进行人才市场的调查研究,不与企业深度合作,盲目开设家长和学生喜爱的专业,哪个专业招生形势好,就随意开设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第五,专业设置面窄,新专业开发不够。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制造技术、生物技术、轨道交通等新兴学科领域,在今后的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目前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不足和缺失。

二、產业升级对专业人才提出新需求

(一)技能型人才需求仍然非常强劲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强劲。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转化成高技术含量的岗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将改革“红利”吃尽,虽然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它只是一种追赶式、粗放式、靠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目前中国各行各业的产能过剩,资本回报率下降。传统职业在新的形势下势必发生较大的调整和变化,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大大提高。

2.国家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新形势下,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2015年我国的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4.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1.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1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自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后,有了一个飞速的增长,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明显上升。但是我国第三产业规模仍然比较小,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工农业的现代化,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加入第三产业的队伍中来,使得第三产业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提高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中金融、交通、物流、科研、商务、技术服务等可有力的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该领域的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大大提高[3][4][5]。

3.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农业基本处于分散、粗放的小农经济模式,农业从事者基本是以文化水平低的中、老年人为主,结果导致农业产业效益低,化肥、农药的不科学、大过量的施放,畜禽过量使用抗生素等和粪便排放,造成的农业源污染已超过工业源污染,也严重影响了食物的卫生安全性。培养大量的现代农业急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十分必要。

(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差异不断拉大

根据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试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由19个专业大类,321个中专业组成。笔者对2011-2015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得出:自2010年到2014年5年间,三大产业招生人数逐年下降。但是从总体来看,第一产业招生规模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到2014年为7.9727%,第二产业的招生规模大体平稳,在21%~23%之间,2012到2014这三年略有下滑,第三产业招生规模呈上升趋势,大体从60.2%上升到69.8%。从就业结构来看,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从2012年到2014年占直接就业人数的10%~12.47%;在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22%左右;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62%~64%,比例仍在一半以上。从专业大类来看,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均居首位,就业情况最好,就业率达到97.30%;其次是信息技术类,达到96.85%;交通运输类、教育类、财经商贸类的就业率都在平均就业率96.23%以上。

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15.47万人。就业人数496.42万,就业率为96.30%,对口就业率为77.60%。

上述数据表明,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其专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同步,同时较好地支撑了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汽车维修等新型产业的发展。

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其中的一元为职业学校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北美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是一种按照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某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将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起来[6]。这些模式所具有的专业设置可归纳为:

第一,针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设置对应的专业。特点是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国民经济的主要就业领域,如各国设置的专业几乎都涉及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工程技术、机械工程、航空技术、汽车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工程技术、建筑、环境技术、商务管理、营销等。

第二,针对各国国民经济优势领域对重点学科专业设置细化,体现专业化职业培养特征。如德国的机械工业在世界有较高的声誉。其职业技术教育机械工程学科就分成了飞机制造、机体制造、飞机动力、计算机系统生产技术、制造工艺、核能技术等13个专业。澳大利亚的农牧业是优势产业,其农牧业领域的职业技术教育细分为奶制品、牛养殖、羊养殖、谷物生产、羊和羊毛等专业。对需求量大的领域,如社区服务,各国专业也细分成老年护理、儿童服务、社区工作、残疾人工作、青年工作、酒精麻醉品工作等。如管理,加拿大细分为办公室管理、医疗办公管理、保健办公管理、土著自治政府管理、本土小企业管理、小商行行政管理、小商务管理、商务行政管理等。

第三,针对当前科学技术交差学科发展迅速的特点,设置相应新专业。如计算机技术已不完全是一门独立学科并且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各国职业技术教育设置了多个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双学科领域,德国的机械工程应用信息学、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商务信息学、商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医学文档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加拿大的图书馆信息技术专业等就是例子。

第四,針对社会需要的特定技能型职业,设置一些实用技能型的专业。如澳大利亚设置有珠宝和制锁、糖果加工、食品加工、葡萄酒技术、家具技术、保健、瑜伽、指压按摩疗法等,美国在建筑领域设置有建筑质检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

第五,针对区域经济和当地社会服务需要设置相关专业。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设立了与社区服务相关的专业和与旅游和酒店管理有关的专业,如澳大利亚的旅游管理的专业细分为湖心小岛旅游管理、滑雪区域管理、滑雪设备管理、雪上运动管理、高山旅游景地管理、高山经济旅游、高山景地管理、沙漠公园管理、潜水景地管理,加拿大的旅游管理专业细分为自然冒险旅游管理、冒险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管理、职业高尔夫球管理、保健休闲管理、娱乐休闲管理等。

第六,针对地域特点,设置适应地域特点的专业。如德国西部位于欧洲的中心,与多国毗邻,其职业技术教育设置多个双语教学的专业。

第七,针对各国、各地的独特特点,设置独一无二的专业。如澳大利亚的农业商务管理、农业乡村商务管理、马匹商务管理、音乐商务管理等。加拿大的公园森林娱乐、生态旅游管理、职业高尔夫球管理、保健休闲管理、娱乐休闲管理等。

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策略

站在新起点、新高度,如何激发改革的新活力,使中等职业教育顺应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呢?笔者认为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构建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调整方向上,前瞻性地适应产业升级趋势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目前我国产业升级趋势一是制造业要改变低技术含量、拼数量的发展模式,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国家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是实现该方向的战略,也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二是农业要改变分散的、粗放的经营模式,建立以集约、市场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模式。三是第一产业在DDP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在DDP中的比重将稳定或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在DDP中的比重将上升。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升级的变化,一是须设置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学科专业;二是应该加大现代农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该方面目前存在较大的不足;三是应该加大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尤其是社区服务和养老等领域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该方面目前几乎空白;四是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设置有地方特色的特点专业。不同于高等教育本科培养的重基础、轻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应该实行细专业、重技能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培养国家产业升级转型所急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产教融合,政府、企业、学校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度可为中等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产业升级的主体——企业,一方面要借鉴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先进经验,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向学校提出人才定制直接需求,同时在实习设备、实训基地、选派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培训等各方面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以技能培训、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继续教育和以学历提升为目标的学历教育,并在经费、时间、待遇等各方面予以保障。

(三)教学贴近产业实际,建立专业教师终身学习机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设置也不可能多年一直不变,作为教育大厦的基石—教师时刻都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终身学習,努力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质量,既具有理论性知识,又具有实践性知识,是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建立教师定期的培训制度,用法律和规范的保障使培训工作有规律的进行。使教师的个人素质、教育教学技能和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动态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师可弥补实践性教学较弱的短板。

(四)专业对接产业,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其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相匹配。为了避免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应当建立健全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和调整机制,加大专业设置结构调整力度,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以区域产业为前提,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支撑体系,加强政府机构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这一机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二三年至少搞一次专业与市场吻合度的调研,特别是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每年都要做一次市场调查,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人才供求状况等因素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分析,以确保所开设的专业满足市场的要求,能紧跟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能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创造性应用。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对实用性、技术性的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为重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各行业提供一线高技能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只有专业设置和产业对接,专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或具有前瞻性,才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须设置加强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高新学科专业;二是应该加大现代农业的专业设置;三是应该加大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和养老等领域的专业设置;四是设置有地方特色的特点专业。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应该实行细专业、重技能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培养国家产业升级转型所急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从产业转型升级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0):81-82.

[2]王贤.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就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09(9):93-96.

[3]刘雅君,张慧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变迁[J].学习与探索,2013(7):111-114.

[4]刘世锦,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的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13):42-43.

[5]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6]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5):124-125.

责任编辑 秦红梅

作者:吴满芳

上一篇:企业文化下的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