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定位缺乏多元化视角度,缺乏灵活性和区分度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亟待改革。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建构,应该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出发,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需要;以课程目标开发原理为指导,阶段性与系统性并重;以市场定位为核心,凸显课程目标的弹性和灵活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及思考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和生均经费统计数据,阐述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建议与举措。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思考

基金项目: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社会结构变迁对农村青少年职业教育选择心态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JA114004)

作者简介:邵亚萍,女,浙江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沈亚强,男,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作为支撑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和负担程度。为了解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2006-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和生均经费统计数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建议与举措。

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占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偏低,且呈先升后降趋势

从2006-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和全部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见表1)来看,2006年,全部教育经费投入为9 815.31亿元,2011年增长至23 869.29亿元,2011年全部教育经费投入是2006年的2.43倍,涨幅为143%。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为651.76亿元,2011年增长至1 638.50亿元,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2006年的2.51倍,涨幅为151%。可见,2006-2011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其增长速度略高于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但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不高,且近两年来有下降趋势。2006-2009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逐年增长,由2006年的6.64%增长到2009年的726%。但从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直到2011年已下降0.4%。

(二)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占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呈先升后降趋势

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各级各类学校、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而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专门拨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

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见表2)来看,2006年,我国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为5 795.61亿元,2011年增至16 804.56亿元,是2006年的2.90倍,增幅为190%。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为316.04亿元,2011年增至1 037.93亿元,是2006年的3.28倍,增幅为228%。可见,2006-2011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其增长速度高于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为5.45%。随后几年有所上升,2009年达到最高,为6.21%,但这之后开始下降,2011年为6.17%。

(三)政府是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主体,社会力量和公民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家庭承担部分有所下降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主要分为5个来源渠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事业收入、其他教育经费。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情况(见表3)和比例趋势(如图1所示)来看,2006-图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比例趋势

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从56.3%上升到76.8%,增幅为205%,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是其经费的投入主体,并且近几年对其投入有所增加,但这与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有一定关系。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06年的5.1%骤降为2007年的0.9%,接下来的几年均在1%左右。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极低,且从2006年的0.4%下降为2011年的02%。事业收入(主要是学杂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总体也呈下降趋势,除了2006年到2007年略有增长,接下来几年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明显。这说明,个人或家庭承担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比较低,这与近几年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关。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200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助学政策,对具有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助学金,资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 500元。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开始逐步实行,主要是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随后几年国家进一步完善了资助政策,扩大了资助范围,所以学杂费比例不断下降,且降幅也增大。

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低,还不能满足需求

生均经费是反映教育投入的另一个指标,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观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本文用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来衡量政府的生均投入水平。

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情况(见表4)来看,两种类型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均呈逐年增长趋势。从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较(如图2所示)可看出其增幅越来越大,结合表

图2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较

4中的数据可知,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值最低,为0.97倍,2008年比值最高,为119倍。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较(如图3所示)可看出其增幅也越来越大,结合表4中的数据可知,图3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较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与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值最低,为0.91倍。2010年比值最高,为1.37倍。

世界银行早在1988年的一项研究中就指出,发展中国家职业和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高中生均成本高153%。我国政府规定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不应低于同级普通教育的生均经费。但统计表明,在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前提下,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还达不到办学所需经费的基本要求,也还达不到国际上要求的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的比例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地区差异明显,且有扩大趋势

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为了解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地区间差异,笔者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所包含省份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进行了分析。

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地区差异(见表5)来看,有以下问题。

况统计公告

1.东、中、西部地区生均经费差距明显,且有增大趋势。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地区差异,结合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值变化情况(图4)和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值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可知,三大地区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投入高低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生均经费投入远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且三个地区生均经费差距越来越大,中部地区呈现出明显低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态势;纵向比较而言,2006-2011年生均经费均呈大幅度增长,尤其是2010年到2011年间。

图4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值变化情况图5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值变化情况

2.中部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都最低。2006年以来中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均一直低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值和公用经费平均值。2006-2011年间湖北省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均为最低,2006年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3 777元,同期北京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18 674元,后者为前者的4.9倍。2011年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1 126元,同期北京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9 097元,后者为前者的8.1倍。

3.东部地区区域内生均经费差异较其它地区大,且有增大趋势。从2006-2011年我国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极差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和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极差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来看,2006-2011年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极差和公用经费极差较中部和西部地区高,且极差有增大趋势。2011年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最高的是北京18 674元,最低的是河北4 898元,前者是后者的3.8倍。同期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最高的是北京9 097元,最低的是河北1 237元,前者是后者的74倍。

三、思考与建议

1.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但是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偏低,且近两年有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预算

图6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极差变化情况图7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极差变化情况

内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占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呈先升后降趋势。这种现实非常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特别是理工类专业的教学设备价格往往较高,且这些设备又会随着生产技术的更新而更换,所以其教学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因此,即使在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4%的乐观形式下,国家依然要继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2.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经费来源主体是政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增长较明显,但这与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有一定关系,所以并不能说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已经能很好地满足其发展。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所占比例较低,且有下降趋势,说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所占比例极低,并有下降趋势,说明社会捐赠力量的投入不足。国家应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捐赠,并以政策立法形式来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社会捐助行为,学习西方国家让社会捐赠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另外,个人或家庭承担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下降,这与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相关资助政策有关。但问题是,目前国家实行的是“一刀切”的资助制度,即对所有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实行均等的资助,这不利于发挥资助制度的经济效益。为此,建议政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制定相应的动态调整,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3.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低,且差距大。从分析可得,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还达不到其办学所需经费的基本要求,也远达不到国际上要求的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的比例要求。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差距大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以及区域内差距大。面对这一问题,已有学者提出要制定生均拨款标准。国家要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出发,制定三类地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最低生均拨款标准,作为地方拨款的指导性标准;每个地区要在国家标准之上,结合本地财政状况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制定本地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最低生均拨款标准,并从生均培养成本出发,制定不停专业的拨款标准,确保拨款的公平;此外,引进绩效政策原则,在最低生均拨款政策标准之上,以政策和效率为参数,制定多指标参数的拨款公式,并根据固定的公式测算每个学校应得的拨款确保拨款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永辉,高金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9(2):44-48.

[2]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

[3]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15.

[4]张晨,郭文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地区差异分析[J].职教论坛,2011(25):26.

[责任编辑曹稳]

作者:邵亚萍 沈亚强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2:

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

摘 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定位缺乏多元化视角度,缺乏灵活性和区分度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亟待改革。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建构,应该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出发,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需要;以课程目标开发原理为指导,阶段性与系统性并重;以市场定位为核心,凸显课程目标的弹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来自于高职教育界的竞争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生源减少或在校生流失、脱离于高职教育的衔接、与市场需求脱节及就业压力等问题势必会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合理、可持续发展,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需审思自身。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如何稳扎于市场和教育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合理厘定。因此,深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提高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合理界定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定位对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存在的弊端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所有的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影响和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质量。根据已有研究,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课程目标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定位不当,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化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面向市场,针对具体行业、专业或职位来进行,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应当是确定性与灵活性并存,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制定课程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应然要求。在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背景下,无论公办中职学校还是民办中职学校,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行政制约,长期以来,出现了重政令而轻市场的危险形式,这必然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调整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课程目标定位失衡,缺乏灵活性。中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其主要标志就在于企业或行业的“接受度”。因此,这种僵化的、缺乏灵活性的课程目标必然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目标缺乏区分度,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凸显不足

根据文献资料了解到,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的研究系统性很强,但缺乏层次性,主要表现在我们普遍关注的是整个职业教育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并不多。并且,目前高职教育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高一级的职业教育势必会更容易得到市场与社会的认可,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来自于高职学校的竞争使众多中职学校深感压力,迫使部分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目标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盲目学习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同为职业教育,但是它们的发展层次是不一样的,比如即使是同一专业的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式必将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目标缺乏多元视角,忽视学生多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受市场经济影响,市场需求增多,中职学校盲目新增或扩大规模,然而办学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同时,缺乏及时到位的宏观调控和专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缺乏战略性眼光,单纯强调“就业导向”,虽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未来生活。当企业改进技术,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后,大批中低端技术工人必将面临失业危险,从而引发生存危机。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学会学习、终生学习是每个人应当努力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中职学校应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在以就业为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兼顾升学,同时注意培养中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是就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影响了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必将引起职业教育质量的总体下滑。二是就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而言,一方面削弱了中职学校的竞争力,难以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有效竞争,严重影响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上,有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高职学校深造,如果他们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基础不牢,势必影响后续的学习。同时,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年龄处于16岁—18岁之间,当他们在就业与学业中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没有科学的课程目标做指引,难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需求的人才,造成人才人力资源和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中职学生个体成长成才。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走向

由于课程目标是某种价值取向的微观体现,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也必然体现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中职学校教育理念。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提出的四种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为教育界普遍认可,分别是“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对于这四种课程目标取向,很多研究者都做过大量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是集中于普通教育;虽然在职业教育领域也有相关研究,但关注更多的是高职教育,并没有深入到中等职业教育层面。那么在这四种价值取向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究竟该如何科学定位呢?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的行业、专业或职位,直接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也会选择进入高职学校继续深造,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更应该凸显其阶段性、层次性和持续性,这在宏观上就体现为对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目标取向的综合定位。在微观定位上,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市场需求为导航,建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市场的影响,而较多的政令制约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往往周期很长,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做出政策调整,给予中等职业教育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对市场的准确定位,制定有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课程目标,紧跟市场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市场定位机制,成立市场调查研究组,采取调研方式,对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跟踪考查,预测市场发展变化,从而把市场、企业、学校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第三,成立人才管理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人才是市场定位机制建立与运作的人力资源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岗位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面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如何准确定位于市场,这离不开优秀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高瞻远瞩。优秀人才一般具有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眼光,能科学把握市场、企业最新生产动向,从而及时有效甚至超前调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虽然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与高校竞争的困境,但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鼓励,加大福利等方式逐步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对在校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并选拔出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专家。

2、以课程目标开发理论为指导,设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博比特和泰勒等人的课程目标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强调对目标“类”的划分,两者对课程目标的合理厘定指向一个共同的诉求:课程目标的结构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其自身阶段特点,阶段性与系统性并重,建构结构性课程目标。结构性课程目标要求在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内,纵向上有层级的递进,横向上有类别差异。具体来说,其一、课程目标有总目标与分目标,以往只注重总目标,陈述过于宽泛,或与高职混淆,或内部层级不清晰。虽然都是职业教育,但即便是同一专业、同一课程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或中职内部各阶段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纵向上应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期、不同年级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逐渐从低层次递进到高层次;在横向上,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中职院校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充分体现自身特点,比如,重庆市建筑技工学校和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两所中职学校都开设了雷同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和旅游服务等专业,但又都具有自身特色,因而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其二,就目标陈述本身,以往的课程目标陈述表意模糊,或单纯强调结果行为,例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怎样培养,以什么为载体来培养我们并不清楚;或只强调知识内容,没有把内容行为两个维度结合起来。知识与认知过程的结合,才能造就学生的能力,才可以构成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该邀请课程专家,组织一线教师就目标实行的操作性、可行性与表述的精确性进行综合考量。

3、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优化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论专家弗雷认为,一方面应强调课程目标的标准即事实的依据和课程的说明;另一方面强调标准特征:适应性和科学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先进设备的引进和高新技术的运用,将使整个社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这些变化必然会带动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是在质量上、层次上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只是服务于企业当前的人才需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未着眼长远,缺乏课程目标的未来适应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至少具有多元智能,大多数人的智能如果能给予适度的鼓励、知道与开发,每个人都有能力使多元智能发展到一定水平。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着眼长远,既要不断满足社会需要,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同时,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需要,以就业为主,兼顾升学。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不仅要听取专家与教师的心声,还应听取学生的心声。把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引进中职院校,贯穿于整个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针对每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升学取向和就业取向的学生比例,结合市场定位机制适当调整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明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取向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4(2).

[2] 王小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4).

[3] 段兆兵,李定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多样化研究[J].教育研究,2006(6).

作者:阳丽涓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3: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问题研究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事业历来是财政支出重点支持的领域,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与财政支出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和“教育财政支出”两方面文献进行梳理,并对基本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现状,总结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深入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和重要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财政支出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出制度体系不完善

法律层面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是1996 年颁布的,是否对我国经过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具有指导性作用还有待考量。其次指导性文件大多数都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仅有2005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且只是进行了原则性说明。

(二)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1. 財政支出区域间差异较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这种地区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造成各地区财政收支情况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情况正好相反,同时地方政府能够给予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本身就存在着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中央财政有义务以转移支付政策来帮助弥补地区间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差距。2. 教育事业费中公用经费占比不足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其中教育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而教育事业费又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顶层设计不充分,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之所以出现制度体系不健全、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究其根源还在于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顶层设计不够,没有制度上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财政拨款缺少统一具体的标准

我国现有的法律规章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作出了简单的要求,但都过于笼统,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指标来制订生均经费标准。

2. 法规条例比较滞后且过于笼统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过了上世纪的高速发展期,现实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要提质增效,更好地发挥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作用。

(二)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

1. 现行财政体制弱化了中央政府支出责任

我国现行的分级管理财政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支出责任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但主要由地方承担,且地方政府将中等职业教育的支出责任层层下压,省级以下政府承担了大部分支出责任,这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

2.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虽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对地方政府产生较大的正外部性,地方政府承担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支出责任,但中央政府同样需要通过转移支付来调节地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三)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缺失

1.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导向不足

我国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仍然是以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生均经费标准来进行拨款的,对于生均经费标准仍未以绩效为导向来进行评估。2014年出台的《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到,“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与强化绩效管理相结合,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高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全过程,体现目标和结果导向”。

2.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框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对于财政教育支出的绩效评价最多只对各级政府的教育委员会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也仅仅是对不同层级的教育的总支出,对各个中等职业学校的绩效评价仍然缺失。财政部 2015 年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中职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更多的还是针对项目来进行评价,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目前还仍停留在探索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环境尚未形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还没有构建完全,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更无从谈起。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法律法规体系

1. 科学制定支出标准

尽管我国这些年来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文件来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但是大多也只是要求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生均经费,进而确定财政支出规模。

2.适时合理调整相关法规规范支出标准

在经过充分考虑、科学论证后形成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后,最好能将形成规范的指导意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提升其权威性,用以指导各地区以及各部门优化其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

(二)明确政府间中等职业教育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1.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中等职业教育支出责任划分

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地市及区县一级政府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部分支出责任,省级政府及中央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较小,但是地市级和区县级政府的财权相对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来说要小很多,这与国务院 2016 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中所规定的“形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不相符合,因此应当对现行的各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出责任划分进行再思考。

2.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要遵循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合理使用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向。中央财政要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往年各省份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情况进行合理地调整,确保各个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也能满足教学所需的最低要求。

(三)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1. 营造绩效评价的制度环境

由于我国推行绩效评价的时间还较短,相关部门及民众的观念尚未树立起来,以至于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虽然呼声很高,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许多部门并没有重视绩效评价,仅仅做了表面工作,流于形式,民众及相关的社会组织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也导致了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2. 完善绩效评价的框架体系及指标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框架需要极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就需要群策群力,反复论证,形成一套全面的、科学的框架体系。基于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一些对构建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建议:一是要准确评价学生实际得到的支出,针对教育事业费支出中除去教职工工资福利费以外的部分进行评价;二是要更加注重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教学环境以及购买教学设施部分的绩效,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教学设施显得尤为重要;三是不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产出进行绩效评价,还要对产生的长期效应如对就业、经济的影响进行绩效评价,这是财政支出的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陈晟,韩凤芹.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推进PPP模式的思路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61):37-44.

[2]韩凤芹.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中应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广泛合作[J].经济研究参考,2016(61):3-17.

[3]高明瑞.教育财政支出、人力资本积累与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现代商贸工业,2016,(14):32-35.

作者:马天钰

上一篇:水利枢纽工程养护管理论文下一篇:市政道路材料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