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6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1: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现如今,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相关教学理念,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出现了衔接教学过程。为了进一步发扬“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分段培养学生的教学方式逐步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延伸。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教学模式逐渐得到更广泛地运用。因此,笔者将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具体教学情况,细致分析相关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方法

引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已经呈现出全面化发展特征,逐渐显现出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之后,深层次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过程之中,完成相关职业教学任务。教师则需要为学生做好教育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在完成初级学习任务之后,逐步完成更高水平的学习任务。教师不仅仅需要帮助学生细致分析相关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还需要为学生选择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此,本文就在以下内容中细致分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注重教学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进具体教学过程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效率,必须注重教学体制改革,立足于体制机制角度,结合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需要以及具体学习情况。将各类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具体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之中。结合学生群体特点以及个性发展趋势,深层次优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逐步提升教学改革层次。将相关先进教学方法引入具体教学过程之中。现如今,我国社会对于职业性人才的要求较高,对职业性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就意味着职业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综合学习能力。在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改革过程之中,积极采纳学生意见,切实融入学生之中。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考试成绩以及课业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教学能力层级,为学生提出不同教学目标,安排相应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实践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利用阶梯式学习方法,逐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积累实践操作经验。教师在改革教学体制机制过程中,需要从完善教学内容、丰富具体教学过程、应用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调整,在评价教学过程之时,需要合理采纳学生的主观意见,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及相关评价过程。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教學模式的教学意义,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深层次挖掘专业学科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教学模式与一般的职业技术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在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教学过程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利用相关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在日常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情境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合理利用相关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教学情境以及学科知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意义。只有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时,才可以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才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习各类学科知识,参与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将相关教学情境引入到实践操作教学环节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实践操作步骤之中。教师在营造教学氛围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鼓励学生们利用情境教学方法领悟更深层次的职业教育内容。

三、完善家校沟通机制

如果教师想要更深层次地挖掘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帮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动态情况。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离不开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家长也需要承担起学生教育的责任,教师需要利用各类社交软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不定期与家长进行全方位沟通与交流。完善家校沟通机制,还需要立足于家长角度,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向家长讲述职业教育具体教学要求以及相关教学原则,帮助家长理解职业教育重要作用,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之中,积极采纳学生家长的有益意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沟通平台,深化家校合作模式,拓展家校沟通渠道。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帮助家长理解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之间的差别。帮助家长纠正错误意识,正确对待职业教育。最后,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认真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利用各类互联网沟通平台,与教师沟通各类教学问题,遇到问题则需要与教师协商解决。

四、结束语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相关学科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细致分析相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任务之后,逐步过渡到高等职业教学具体过程之中。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需要以及综合素养发展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逐步丰富学生日常教学过程。笔者经过大量研究与调查之后,探索出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具体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晓梅.高校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及优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39-141.

[2]黄华.关于职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3):77.

[3]王连秋.高职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及教育管理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144-145.

[4]赵林.中职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对策探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9):59-60.

作者简介:唐钰峤,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常州市,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管理。

作者:唐钰峤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1.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分段贯通式”的实际应用

2.专业设置衔接

3.教学内容衔接

4.教学方式衔接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

中国分类号:G71

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职业教育有了蓬勃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和高等教育的衔接自然倍受人们的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讨论的是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顺利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对于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目前对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等职业学校与专業对口的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采取“3+3”的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3年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3+3”方式能够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前3年在中等职业学校),有利于降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度,又能减轻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后3年在高等职业学校),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模式。

在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对于如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了一些思考:

一、 专业设置衔接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比中等职业专业数量少。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商贸旅游、财经、维护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和其他共13类270个专业。这些专业所培养的人员能够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千余个职业岗位。但是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很难找到对应或相近的专业,面临转换专业的不得已选择。

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也需要加快速度。尽快修订和实施新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对接。建立专业设置信息采集平台,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专业设置的合理化建议,完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系统,统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避免重复设置专业,使两方的专业设置顺利衔接。

二、 教学内容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的教学标准不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强调“实用性”,而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更侧重“研究性”。同时,两者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

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中注重针对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值得肯定。在本校的教学中,尤其是会计专业,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的针对性教学,受到学生的积极拥护。而高等职业学校可以延续这样的“证书型”导向,鼓励学生继续追求更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既加强了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也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实用性。以会计专业而言,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一旦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可鼓励学生考初级会计师;而到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可以鼓励学生考取“中级会计师”证书,进而考“高级会计师”证书,甚至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在学校上学期间尝试考注册会计师。两类学校分工合作,中等职业学校注重职业教育的基础类课程,而高等职业学校完成大量的更高等级的专业培训,同时培养学生研究本专业的兴趣和技巧。

三、 教学方式衔接

我校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大部分教师已经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方式。但高水平的课件制作对于教师的计算机知识的要求较高。而现实是,很多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能力上较弱,这也影响到了课件的质量。相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较高,如果联合办学的高等职业学校能够将高质量的课件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资源共享,或者共同研究如何做好基础类的中等职业教育课件,以便順利衔接高等职业教育接下来的内容,那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会有个很大的提升。

四、 教师衔接

新形式下的职业教育对中等学校的教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中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较少,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更少。据调查,教师的学历中,中专、专科占大部分,本科、研究生的较少;很多在校教学的教师没有经过进修培训提高;多数教师没有进过企业,缺乏实践经历。

要以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一是要鼓励现有的教师积极去提升自身的学历。二是分期选送教师去高等院校进行培训。三是建立“校企合作”,让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有机会去真正学习体会实际操作技能。四是鼓励教师去考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双师型”人才。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使整体素质有大幅度的提升。

五、 招生考试衔接

高等职业学校的对口招生是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的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提升学历到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愿望,但最担心的是毕业后要参加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能否顺利通过。其实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入学考试的理论型考试应该适当弱化,而真正的职业高等培训可以在入学后再严格要求。像国外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策略,规定凡高中毕业生活同等学历都可在高校注册入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只要取得这种学历就有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资格。这种策略无疑能提供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能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从本校的实际情况看,凡有继续取得高等学历愿望的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和热情程度都令人刮目相看。很多学生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开始积极询问如何找到取得高等学历的途径,他们与那些纯粹进中等职业学校混日子的学生截然不同,给学校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因此,只要给他们一个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他们就会切实的抓住机会。

作者:龚隽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3: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历程,分析了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和对策、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2.236

1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历程

1.1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其理论依据有: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的理论、系统论、以人为本理论、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等。

1.2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历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出,标志着中高职进入了初步衔接阶段;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的发表,标志着已初步建立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2011年《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指导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专门的教育政策文件,把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上升为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为中高职衔接通道去除了体制上的障碍。

2 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2.1 影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外部因素

中高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两者办学各自为政,尚未建立起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而且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缺乏统筹与协调;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沿用了普通教育中学历教育的模式,虽然有其优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压制了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一类教育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刻板封闭;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沟通不顺畅,使得有些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与高职区别不大,势必造成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的重叠;在学历教育体制下,学历教育备受重视,在学制衔接上,高职教育缺乏层次上移的途径,使得中高职衔接在实现层面上困难重重。

2.2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内部问题

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小职教观”以及单一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不衔接、培养方案脱节;专业契合度差,出现了专业名称逻辑混乱、专业宽窄不对称的现象,并且专业标准缺少层次;在课程衔接方面,存在课程体系衔接脱节、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和技能训练内容重复以及建材建设内容设置滞后的现象;师资素质的培养从职前到职后都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职业教育的需求。

3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和对策

3.1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3.1.1 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细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前提,应根据职业教育学生身心特点,把握好职业观、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其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注重其技能的迁移与适应能力的培养。

3.1.2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

为解决中高职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重叠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职业岗位链上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应该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

3.1.3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并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3.1.4 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

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3.1.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包括推进职业教师职务制度改革,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从教制度,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措施等方面。

3.1.6 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

产教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特色的形成、品牌的打造都离不开企业的广泛参与,而企业也需要职业院校为其提供人才资源支撑与技术支持。因此,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具有广泛的空间,更具有密切合作的愿望与需求。同时,产教合作还需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

3.2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不但能够提升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内涵建设方面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还能够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方面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在办学理念更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衔接等方面发挥其引领作用,以带动职教体系重心建设。

从国家和政府层面上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管理,营造“一体化”管理政策环境、理顺“纵向一体化”管理机制。成立职业教育联合管理机构就是要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关系,促进职业教育结构的合理化。在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首先选择并确定一体化专业,建立一体化协调机制,设计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与课程,组建适应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教学团队,还要统筹开发一体化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并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

中高职业院校应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并针对培养目标所设定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各自教学内容,做到既以“标准”为纲,又不局限其中;既要符合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宗旨,又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又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上,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使得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具有前瞻性,从而使毕业生具备应对岗位变化的能力;其次,要分别根据培养目标设定学生未来将从事的相关职业岗位,组成职业岗位群;再次,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找到所需要的职业标准,分别按照中级工、高级工的岗位标准确定主要学习的内容,并将不同职业岗位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归类、整合,最终组成学习内容模块;最后,将各内容模块按照学科特点进行整合,以形成不同的课程,各门课程共同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作者:蒋立新 连有

上一篇:农业高新技术论文下一篇:工程现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