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

2022-04-24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左右,培养了众多的行业能手,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为各高等院校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 篇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路径

十九大报告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理应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发挥中坚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规模呈现明显萎缩态势。2010年至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由2231.8万人下降至1597.32万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降至40.25%,减少了7.53个百分点。而且,家长及适龄儿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非常低。那么,中等职业教育为什么会面临发展困境,我们未来应发展什么样的中等职业教育?

首先,必须找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根源。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一定位,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质量、内涵)、多层(体系有关)、多样的职业教育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不优、不强、不活(体系)之间的矛盾(王继平,2017)。这一矛盾恰好诠释了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为什么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其中既有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因素,更有来自社会环境、整个教育体系等外在因素的制约。但综合来看,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后,不能获得满意的教育质量,未来的发展道路不畅,是学习者不愿意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要依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进行综合考量。未来一段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相伴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先导,也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建成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基于上述考虑,需要回答如下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否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中等职业教育?从国际视野来看,根据OECD发布的最新数据,虽然OECD各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平均来说,44%的OECD成员国公民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参与了中等职业教育,36%的人在25岁之前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由此可见,在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以其开放性和特色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因此,未来我国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教育现代化全局的角度来谋划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现代化的终极体现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次,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以及教育通道的顺畅和便利化,为个体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基于这两方面,未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两个基本路径:一是打造特色。各地区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学习者需求,集中优势办学资源,对接重点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具有鲜明行业产业特色、办学质量和水平高的中职学校,切实提高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二是畅通体系。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衔接,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职能和教育对象,为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升学和转学机会,使其成为现代化教育体系中最开放、灵活的教育元素。

作者:李玉静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 篇2: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左右,培养了众多的行业能手,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为各高等院校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我们这里所说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即中等学历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问题

在对某全市13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督导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走访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育体制内部的,一类是教育体制以外的。具体如下:

一、教育体系内部

(一)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

对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基础教育容易出“成绩”,工作成效直接可以从当年的高考、中考反映出来。职业教育要等学生毕业工作多年后,通过学生的生活、工作情况才能显现当时的教育成效。多数县级党委、政府领导特别关注高考、中考的升学录取情况,所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抱着只要不出事就行的态度。

(二)资金投入、设施配备不到位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对职业教育支持不够,不仅本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过少,一些县还将本应划拨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用于基础教育。中职学校实验、实训部室和基地内部设施陈旧落后,个别地方甚至将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移作他用。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力

多年来很少为中等职业学校招聘或调入专业教师,多数学校在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大龄教师较多,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比重很少,“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面向企业聘请兼职教师通道不畅,兼职教师比例低。

(四)专业设置调整滞后

多数学校专业设置跟不上当前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趋势,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不敏锐,所设置的专业不能很好的适应区域、行業企业对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还存在盲目设置专业和重复设置专业现象。

(五)职业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相当一部分学校现在还关起门办学,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办学等还不够深入,多数仍停留在口号宣传上。学校还沿用十几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成不变的学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师、学生的发展要求。

(六)课程内容教材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课程结构不合理,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一些专业需要新开的课程开不出来,旧的课程又删除不掉。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缺乏范例性,联系生活不紧密,实用性不够,对就业不利。个别学校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是80年代的那一套,与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需求不相适应。

二、教育体系外部

(一)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

我国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制订了就業准入制度,要求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目前,在劳动力准入、培训等一系列问题上,缺少必要有力的监督与保障。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不按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用工,一方面造成有限的就业岗位被无序的竞争;另一方面造成一部分新增劳动力职业技能欠缺,服务水平低下。劳务中介机构众多,致使部分初、高中毕业生不愿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而直接外出就业或本地就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国家为了确保劳动者平等和选择职业、获取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休息休假、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益得到保障,特依据《宪法》制定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权益加以保障。但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者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往往会放弃一些合法权益,接受资本所有者提出的苛刻条件。加上执法不严、惩戒力度小,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报酬、休息休假权利等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尤其在劳动安全卫生权益方面,企业做的更是肆无忌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家长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

(三)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习文的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现了古人的择业观。今天大多人仍认定这句“名言”,对在一些企业、厂矿等一线技术操作职业存在偏见。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多数人都持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去看待这些工作,宁愿坐在办公室拿着1000元的薪水,也不愿去一线当一名高薪蓝领,那么自然也就不愿意去职业院校就读。

(四)高等院校大幅扩招的影响

2000年以后大学每年招生名额逐步增多,加上民办高等院校的兴起,高考录取比例直线上升,现在基本上只要上了高中,参加高考都能上大学。在这种形势下,大部分家长都选择了让孩子读高中,考大学这条路。即便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更适合职业教育这条路,有时也碍于面子,盲目从众。

近年来,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导各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贯彻落实好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这一要求,各地要从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促进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科学、持续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

参考文献:

[1]龚春苗.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李洪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

作者:王巍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论文 篇3: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几年来、“招工难”“技工荒”与“就业难”,看似不应同时出现的两类词频频见诸各类新闻媒体,“两难”并存似乎让人觉得蹊跷。本文就针对这“两难”的困境提出经济学分析及对策建议。

“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根结都在“技工荒”,记者李佳鹤揭开了这一谜底。李佳鹤在2008年3月23日的文章《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事实,技能人才缺口尚大》中就大连市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事实作了深度分析,指出“两难”并存的成因是劳动者总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技能人才缺口比较大。一方面,各地频现“技工荒”,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中职校培养的毕业生学非所用现象严重,并非社会所急需的技术工人,不受企业青睐。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双重需求和双重供给的制约:在招生市场方面,职业教育的需求方是求学人群,供给方是职业学校:在就业市场方面,职业教育的需求方是企业(社会组织),供给方同样是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是双重供给的集合体,面对的是双重需求环境。利益最大化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的原则,无论是需求方还是供给方的思维与运作都离不开这两个原则,都必须从经济角度考量投入与产生,都要量力而行。

1.中等职业教育的“进口”(招生)与“出口”(就业)

从招生市场来看。求学者、社会大众首先要考虑中职教育究竟能提供什么质量的教育产品,这种教育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如何,并且毫无疑问地会考察就读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产生的效益。2013年对阜阳市区250名初三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有79.9%的学生第一志愿不愿选职校。其中,56.3%的初三学生认为,“现在社会普遍要求高学历人才,念中职学校学历比较低,怕毕业后工作不好找”;43.8%的学生同意下列两种说法,“念职业学校容易受专业限制,将来想换其他工作时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少”“职业学校里没有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学不到什么”;有31.3%的学生认为,“技术工人在职业提升方面很难发展”。

2.中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关键特点和规律就是校企合作,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难点,也是办好职业教育所绕不开的关键点。“校企合作”实际上应是利益上的合作,是“利益双赢”的市场行为,不能实现“双赢”也就不能称之为“合作”。事实上,在中职办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利益双赢的,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发挥推动作用的校企合作较为鲜见。之所以流于形式,缺乏實质性的合作,根缘于缺乏市场经济运作的支撑,缺乏“双赢”的经济利益的推动。

二、经济学视阈下的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并非基础教育,但仍属“准公共产品”,和基础教育一样具有很强的外在性,主要需要依靠政府的投人与扶持。另外,和基础教育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又有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

1.运用产业集群思想,开展联合办学,以利益为纽带,组建职教集团

基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更为贴近,与企业联系更为密切的特点,中职教育必须向企业学习,借鉴企业的运行模式,走联合之路,集群化发展。联合办学的目的是实现集群化、集约化,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和品位,是把办学者的主要精力和主要资源投人到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把“关系竞争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转换成教学质量、人才质量的“质量竞争型”的发展模式,这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长远的根本意义。它关系到职业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转变,是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引入学徒制思想,建立求学者、中职校、企业三方共贏的利益链

传统的学徒制思想和机制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仍富有生命力,是因为这种机制能很好地解决技能求学者与技能传授者及雇主二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这种思想和机制发展到现代,演变成被我们所采纳的学校形式的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就读中职校的学生以贫困家庭居多,特别是在县域中职校,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因贫上不起学的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在学生入学时,学校预先垫付其费用,在校3年,实行弹性学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与顶岗实践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

3.创新投入体制,使中职校和学生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改变政府对中职教育办学经费投人的方式,变按招生数投人为按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投入奖励性经费为主,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同样的投入取得不同的效果。所谓合格的毕业生就是能够就业,就业的认定标准就是能够和雇用单位签订一年期以上的“劳动合同”。

4.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激励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和教师投身于课程与教学变革的伟大实践

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积累了成功的管理验,职业学校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在内部管理上也要向企业学习。中职校必须摒弃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围绕“经济”做文章,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制定以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为手段的,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和自觉投身于课程与教学变革,并促进这种变革有效实施的校内制度和措施。

作者:陈守林

上一篇:农业公共政策竞争管理论文下一篇: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