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治理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历史遗留问题的信访群体把自己塑造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弱者”以构建出一套迎合社会同情与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境话语,营造出蒙冤的氛围来感染群众,扩大宣传,以宣泄不满情绪,争取利益。基层政府除进行制度治理外,还综合运用拖延、“开口子”、拔钉子等策略对信访群体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的方式化解了一部分非关键性的矛盾,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访治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访治理研究论文 篇1:

高校信访治理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高校发展战略转型,高校信访总量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高校信访问题也是日趋复杂多样,传统的“办信接访”信访治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高校信访治理需要升级迭新。将高校信访工作纳入依法治校、综合改革的全局性部署规划中,不断推动高校信访法治化建设,是高校信访工作走出治理困境的根本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关键阶段,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步伐加紧推进,校内校外各种利益格局重大调整,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诉求多样,这些都给高校信访工作带来新挑战和新难题。

一、高校信访治理现状

高校信访工作作为我国信访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参照政府信访工作模式,按照“信访-登记-呈报-转送-处理-回复-归档”流程办理信访件,学校办公室设立信访办或配备专人承担全校的信访工作,校内其他行政、教学单位作为信访责任归口部门负责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目前高校信访治理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信访部门是一种协调机构。很多高校信访办法规定高校信访部门负责记录、呈报信访事项,根据领导批示将信访件转责任单位处理,对责任单位信访办理进度进行监督等。高校的信访部门与政府的信访部门一样,并不具有解决信访问题的实际权力,只是起到了广大师生和校领导之间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具体问题的解决还主要依靠主管教学或行政部门,遇重大问题按领导指示办理。高校信访部门的工作以咨询、协调和督办为主,不具有信访事项调查职能。

(二)信访工作以被动接访为主。除了传统的信函、走访等形式,目前很多高校还设置了校领导信箱、校长热线、校内论坛、官方微博等渠道接受学校师生员工的信访诉求,高校信访工作一般实行“不告不理”的被动受理模式,由信访人发动学校信访办理程序是高校信访工作的常态。

(三)信访功能以权利救济为主。作为校内信访工作的制度依据,很多高校的信访办法是以国务院《信访条例》为蓝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的,而“1995年出台、2005年修订的国务院《信访条例》是以权利救济作为主线进行制度设计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信访制度的权利救济功能已经为国家和公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可”,信访由于具有入口宽、门槛低、成本小等特点,于是成了高校师生寻求权益救济的主要途径,高校的信访制度主要承载了权利救济的功能。

二、高校信访治理困境

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和高校发展战略转型,很多高校前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在当下推进校内深层次改革中又容易形成新的问题和矛盾。高校师生作为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权利意识强烈的群体,他们始终关注学校的发展变革,并对其中涉及自身权益的事项,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表达意见。高校信访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传统的“办信接访”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一)高校信访数量持续上升

信访总量的高态势已成为近年来高校信访工作的难题之一。随着高校综合改革涉及利益相关主体越来越多,信访问题牵涉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几乎关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高校推进重要改革或做出重大安排期间,更容易形成小规模的信访洪峰。

高校信访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首先在于网络带来的便利,由于网络信访便捷、成本低、还避免了实名带来的困扰,如果不是紧迫、重大的问题,高校师生更愿意通过校长信箱、校园论坛、学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表意见看法,目前网络信访成了高校信访的主要方式。其次从高校信访内容上看,师生反映的问题多半与高校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完善有关,具体表现在学校涉及各方利益的重要制度不被师生了解、重要决策民意调查不够充分、重要工作信息没有及时公开等等,由于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反馈自己所关心的信息或事项,高校师生就会诉诸信访。最后,校内其他权益救济途径不畅通,如高校师生申诉制度不完善等,也使得大量诉求涌向信访,笔者所在高校每年毕业期间都会有学生因为学位问题而诉诸信访,信访几乎已成为解决论文答辩是否通过、学位证是否正常颁发等问题的唯一渠道,虽然学校相关制度文件有对学位问题异议的申诉规定,但申诉程序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

(二)高校信访难题解决乏力

高校信访工作还面临着信访事项日益复杂难以协调处理的巨大压力。对于长期积累的信访难题,尤其是高校改革过程中涉及师生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信访工作周期长,推进协调困难,无法给予信访人及时有效的回应,从而导致信访人闹访、缠访,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办学秩序。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高校教学、行政等中层单位对信访的认识不足。作为解决信访问题的责任单位,他们并不是将信访作为检视自身工作是否规范到位的“放大镜”,而是片面地认为是信访人在胡闹,视信访为洪水猛兽,要么消极逃避、等待学校领导“裁决”,要么不堪压力、去满足信访人不合理的诉求,从而埋下更大的信访隐患。其次,校内缺乏复杂信访事项的协同处理机制,现在高校信访问题趋向复杂化、多样化,师生反映的问题更多时候属于多个信访事项交织一起,涉及多个中层单位职责,但目前高校信访部门与其他中层单位之间以及中层单位相互之间有关信访问题的职责划分不清,中层单位之间互相推诿、扯皮、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复杂信访事项迟迟无法予以解决。最后,问责与激励机制相关规定没有落地,也是信访难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尽管高校信访制度规定了对信访失责行为的责任追究,也规定了对信访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个人予以奖励,但在实践中很难落实,由于缺少约束机制,信访问题的解决也就显得没那么紧迫而重要了。

(三)信访不信法误区依然存在

高校师生也存在信访不信法的误区,由于信访办理程序会经主管校领导签批环节,在信访人眼里,这是自己所反映问题能获得解决的关键所在,无论是离退休老同志,还是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通过信访寻求权益救济时,都坚持要面见校领导陈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來达成自己的诉求。笔者认为这里的“不信法”误区包括两点内容:一是高校信访师生认为向学校领导反映问题比走法律途径更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对国家法律及司法程序认知不够;二是高校信访师生认为信访办理结果是校领导个人意志的体现,这是对学校工作及决策程序认知不够。加之高校信访工作缺少终结机制,信访人可以就同一问题反复要求见领导,给学校正常的办学秩序带来困扰。

三、完善高校信访治理重要意义

(一)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

带有“人治”色彩的信访制度看似与依法治校相悖,其实实质不然,从国家治理层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中央做出的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信访工作制度改革的方向,信访制度法治化建设已是共识。在高校,信访工作也必然要在依法治校理念指导下开展。当前高校管理事务日趋复杂,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内部所有事务在法治理念指导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折射在信访工作领域,就是要实现高校师生依法依规理性信访、高校信访部门及责任单位依法依规办理信访案件、高校师生合法权益依法依规受到保护、信访办理结果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要求。高校信访治理实现转型,从“领导治理”到“法治治理”,从民情民意直通校领导的救济手段到高校师生参与学校决策、表达合理建议、实现权力监督等的重要平台,是高校信访工作在依法治校进程中找准合理位置的必然举措。

(二)完善内部治理的重要环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当下高校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重任,高校在深化内部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必须理顺校内各种权力关系、平衡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需求,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访工作桥梁纽带作用,保证广大师生能为学校改革发展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中来,促进学校各项改革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需要通过信访途径反映出来并及时化解。高校信访工作还要建立起反思、协调、整合、监测、补救的机制,不断促进高校公共政策与民情民意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三)实现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高校信访制度作为学校领导联系师生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直在體察民情、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校园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高校深化改革、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涉及面广、受关注程度高、处理难度大,如果不能妥善处置,势必导致矛盾激化,影响学校的和谐稳定,而传统的信访治理模式已不足以应对这一新形势,高校信访制度自身的升级完善迫在眉睫,实现信访治理模式迭新,才能在高校发展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信访制度协调疏导、决策参考等重要作用,持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四、完善高校信访治理路径研究

将高校信访工作纳入依法治校、综合改革的全局性部署规划中,不断推动高校信访法治化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信访工作的基本遵循,是破解高校传统信访治理模式困境的根本方法。

(一)源头治理: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1.完善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实施依法治校的重要基石,也是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的重要举措。完善制度建设就是要将学校所有管理事务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构建科学、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及流程有制度可遵循,也为校内化解矛盾、定纷止争提供刚性依据。同时要建立制度的合法性审查机制,要确保高校内部的各项制度规范符合上位法或国家有关规定,确保各关联制度之间衔接无误、无冲突矛盾,避免因制度违法或制度打架引发信访问题。另外,还要重点完善校内权益救济相关制度,如健全高校师生申诉工作机制,使一些涉及师生切身权益的事项拥有相应的更专业的救济途径,以减轻高校信访工作压力。

2.健全表达机制。建立健全高校师生权益表达与协商机制,实现从源头上减少问题和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高校要畅通师生表达权益、反映问题的渠道和平台,除了常规的信访形式,还要探索将校领导接待日、校长面对面等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另外要推动高校领导“走下去”,变师生信访为校领导主动接访、下访,不断增强学校领导与师生群众的主动联系,通过现场办公、主动沟通、就地协调等方式,尽可能将信访萌芽就地化解。

3.科学民主决策。高校要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一方面要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凡是密切涉及师生员工等利益的,一定要做好民情民意的调查和意见征集工作,确保各方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其中,避免因决策程序不当引发信访问题。二要健全学校重大决策信访风险评估机制,在重大决策出台前要对决策可能引发的信访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要充分听取信访等部门的意见,防止决策出台后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4.落实信息公开。高校要通过学校主页、校务公开栏、信息公开专栏等各种方式,面向全校公开学校制度文件和重要信息,凡与广大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安排,除了前期要充分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外,还要定期公开推进情况和阶段性工作成果,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建设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建设是实施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做好面向教工和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宣传,让法治成为师生自觉的选择和共同的行为方式,让法治理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文化氛围。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员更要牢固树立依法依规办事的理念,增强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自觉执行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条例规定、程序规范及明令禁止等,尊重广大师生对学校教学、管理、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等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师生员工规范有序地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二)过程治理:及时有效化解信访难题

1.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健全二级信访责任机制,形成“大信访”格局,除了高校信访部门及工作人员承担学校的信访工作外,还要在行政、教学等中层单位设立二级信访员,承办由信访部门转发的属于本单位职责的信访件,通过将中层单位的信访责任明确到人,实现信访工作的纵向覆盖;二是建立信访问题调研排查机制,做好预警防范建设,高校要通过专项调研与不定期排查相结合,主动了解一段时间内学校师生的思想动态与实际困难,尤其是和学校重大改革措施有关的信息,将化解矛盾纠纷的节点提前,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增强信访工作前瞻性;三是建立复杂信访协同办理机制,提高处理复杂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效率,高校各单位要树立信访事项属于全校性工作的意识,及时关注信访动态,做好本单位信访工作的研判和防范,对于涉及多家单位的复杂信访问题,高校信访部门要及时向相关单位传达有效信息,依据事项性质划分信访职责、明确牵头部门,其他相关单位要做好配合协助工作,避免多头答复、重复反馈的情况;四是完善信访督查督办机制,高校信访部门要加大信访问题的督办力度,对一般信访问题,高校信访部门要全程跟踪,追踪信访办理进展和效果,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信访问题,要列入学校重点督查事项,由信访部门和督查部门联合督促事项的办理,对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重大信访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由主管校领导亲自抓督查落实,以确保信访难题获得解决。

2.实施依法治访。信访引入法治理念,让法律为信访保驾护航,是依法治校在信访工作领域的要求和体现。一是高校信访部门在日常接访过程中,要向信访师生和其他群众大力宣传普及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引导信访者通过正常的信访程序依法表达诉求,实现理性、有序信访;二是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坚持信访问题依法分类处理,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信访诉求分类处理工作机制,对于信访者反映的问题属于依法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高校信访部门要耐心引导信访者按照法定途径和程序反映诉求,实现涉法涉诉信访准确分流、有序导入、及时处理、妥善化解,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三是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信访工作,高校信访部门根据信访者的状态和需求,可以引入学校的法律顾问或心理专家等参与信访办理过程,通过专业的指导和监督,促进信访办理更加客观公正,消除信访者不满的情绪,并增强其对信访结果的认同感。

3.创新信访形式。鉴于网络信访已成为高校信访主要方式,高校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创新信访方式,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沟通反馈渠道,可以借鉴政府信訪工作成功改革措施,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信访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信访网上投、事项网上办、结果网上评、问题网上督、形势网上判的“一网式”信访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形成全程跟踪、动态评价、回访督办的信访工作新模式。推动高校信访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断增强信访工作公信力。

4.转变工作理念。不论是高校信访部门,还是学校其他教学、行政单位,都要转变信访工作观念,不能单纯地认为信访工作就是解决麻烦或协调纠纷。一方面要通过信访来审视自身工作有无问题,通过信访信息研判日常工作的风险点和矛盾高发区,推动本部门工作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对于信访师生合理的意见或诉求,要积极采纳、推动解决;另一方面要通过信访来实现育人工作,信访工作虽然不能直接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但却在侧面承担着保障育人效果、营造良好氛围的作用,发挥“隐性育人”的功效,有时学校师生信访属于对学校政策制度不了解或对学校工作部署安排有误解,因此,办理信访件的部门要懂得换位思考,给予充分理解,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将教育引导贯穿信访工作的始终。

5.实施考核评价。高校要完善信访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推动信访制度相关规定落地。首先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信访工作效果评价机制,评价对象既包括承办信访件的中层单位,也包括中层单位责任领导及直接工作人员,评价内容可以从信访件复杂程度、办理时长、答复情况、信访者满意度等几个维度展开,评价结果直接用于当年年度考核。其次要健全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对于在信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个人,学校要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保持其信访工作积极性,而对于信访失责并引发严重后果的单位及个人,学校要加大问责力度,并按照学校相关纪律规定给予惩罚或处分。

(三)末端治理:避免信访问题出现反复

1.加强分析研判。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周期性特点,高校信访活动因而也呈现一定规律性,高校信访部门及其他各单位要加强信访信息的分析研判,做好每年信访件的量化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归纳,梳理高校信访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往年同期信访师生反复提出的问题,要以访促改、以访促建,对于当年学校发展新形势、政策新变化,要在工作中给予充分说明和解释,并做好相应的应对预案。

2.注重理论研究。高校要打破“重实践、轻研究”的信访工作现状,加大信访工作的理论研究,要对学校历年来的信访件进行整体研究和普遍规律总结,通过对信访总量、重复信访、群体信访等基本指标的深入分析,提炼适合本校校情的信访工作理论,同时要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促使高校各单位、部门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更具有前瞻和预测能力,并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重大决策参考。

作者:王莘 冯俊波

信访治理研究论文 篇2:

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

历史遗留问题的信访群体把自己塑造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弱者”以构建出一套迎合社会同情与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境话语,营造出蒙冤的氛围来感染群众,扩大宣传,以宣泄不满情绪,争取利益。基层政府除进行制度治理外,还综合运用拖延、“开口子”、拔钉子等策略对信访群体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的方式化解了一部分非关键性的矛盾,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方法带回研究的中心,在分析历史遗留问题信访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即辨证施治、统筹兼顾,承认人民内部矛盾的客观性,通过生动有效的方式对信访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与方法回归对解决当前居高不下的信访问题大有裨益。

关键词:信访;历史遗留问题;人民内部矛盾;治理机制

信访是民众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信访量呈不断攀升的趋势。对此趋势的主流解释是维权抗争论,它认为信访是一种“依法抗争”[1](pp.1415)行为,在信访过程中,信访者积极运用国家法律和中央政策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的侵害。维权抗争论一经提出即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学者们陆续提出“以死抗争”[2]、“依关系网络抗争”[3]、“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抗争”[4]、“以身抗争”[5]等结构类似的观点,其中于建嵘的“以法抗争”观点最受关注,“以法抗争”强调农民维权抗争的组织性和政治性[6](pp.47)。应星批评了于建嵘关于中国农民维权行动已经由“依法抗争”转向“有组织性抗争”的观点,他以“合法性困境”为基点,研究了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之“草根动员”的弱组织化和非政治化取向的特征[7]。吴毅也对“依法抗争”观点进行反思,认为它是对农民维权行动发展趋势的泛政治化理解,虽然尽抒激情但与普遍的中国经验不相符合[8]。

对信访的另外一种有影响力的解释是利益博弈论。利益博弈论从非抗争性视角出发,认为当前的信访主要体现为民众与政府特别是与基层政府之间的一场利益博弈。如郑欣从博弈主体、博弈利益、博弈策略、博弈结果的角度对国家与民众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9]。还有一种分析信访的视角是治权弱化论,它认为当前信访量的迅速增加是治理缺位导致的。持治权弱化论的学者提出,取消农业税费使得基层政府治权被削弱,其所承担的治理責任严重失调,导致基层政府不愿意或无法履行治理责任,民众只有通过信访向科层体系表达诉求[10]。

维权抗争论、利益博弈论重点关注行动者的动员过程,对理解信访的发生、组织机制及行为逻辑有较大启发。治权弱化论为取消税费后信访不减反增的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然而,无论是以上何种视角,其理论根基都来源于西方社会经典理论而缺乏对中国本土经验与理论的深度挖掘,在解释力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此外,它们将信访的缘由归结为政府权力行使不当,基层政府成为民众抗争的首要对象,其出路在于用西方的民主、法治来推进中国民主政治改革。这是不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因此,本文以笔者2014年11月、2015年7月~9月在中部某省L镇的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学界少有笔墨的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类型的研究,在探讨当前治理策略与手段局限性的前提下,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析方法重新带回治理分析的中心。本文的研究表明,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产生与经济利益矛盾、基层官员的官僚主义作风、群众的认识不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等因素有关。为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信访,就要辨证施治、统筹兼顾,承认人民内部矛盾的客观存在并采取生动有效的方式对信访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文所讨论的历史遗留问题是指缘起于计划经济时期,无法按照现行法律政策处理的社会问题。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时间跨度长、成因复杂、以群体性信访为主、合法性模糊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群体信访日渐发展为影响社会的极不稳定因素。

一、历史遗留问题主要信访群体与特征

退伍军人、三线建设群体、民办教师等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群体并非是专业术语,而是基层政府文件中的惯用指称。它们都是总体性社会体制下通过政治动员而参与各个岗位建设的特定职业群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被“有计划”地安排在固定的社会空间、机会位置[1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维权话语的兴起,这些群体的信访日渐突出。他们向政府诉说着自己的苦难,表达对原先政策的不满,要求享受养老保险。

第一,退伍军人。退伍军人原为部队成员,根据其服役年限、服役种类、荣誉退役还是解除现役职务,或伤残等级,按照《兵役法》、《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规定有资格享受退伍军人法所规定的利益或特权。L镇退伍军人信访群体以1966年~1976年间超期服役和1979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军人为主,2005年至今,他们信访的势头逐渐增强。整个乡镇的牵涉人数达60人,上过两次北京,赴市、县信访次数频繁。大多数退伍军人以生活困难为由,寻求政府的帮助;有些人认为与城市居民相比自己所享受的补偿偏低,要求政府给予同等补偿。

第二,三线建设群体。在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剑拔弩张的历史背景下,1964年起,政府在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

1968年~1975年,在国家的政策号召下,L镇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怀抱着建设祖国的满腔热血,深入陕西、四川、重庆等地,参与襄渝铁路建设。如今,他们大部分已步入古稀之年。2004年,他们看到其他省市为原襄渝铁路建设民兵解决了养老保障问题,遂集结起来信访,要求享受同等待遇。

第三,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是指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人数多达491万。199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关、转、招、辞、退”的方针,分区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减少民办教师数量,到2000年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在文件精神的号召下,通过考试竞聘的方式,2001年左右L镇有超过80%的民办教师被辞退。从2002年开始,被辞退的民办教师不断信访。十多年来,他们组织了四百多次大大小小的信访,仅赴京信访就多达十多次,要求基层政府按正式教师的工资给予退休待遇。

历史遗留问题信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就信访动机而言,宣泄不满情绪,争取养老保险的占绝大多数,也有少部分借机谋求不正当利益;第二,在行动策略上,他们采取的不是直接抗争,而是通过把自己塑造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弱者”构建出一套迎合社会同情与支持、符合国家意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境话语,并通过“要吃饭、要活命”的口号强化自己的“苦难”形象,营造出蒙冤氛围来增强感染群众、扩大宣传的效果。面对形势如此严峻的历史遗留问题信访,L镇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其治理效果又如何呢?

二、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主要治理策略及其局限

对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治理,上级政府采用数量化的评价体系对L镇政府进行严格考核,对信访人数、层级、频率等各项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L镇政府并非只是一味地承受,而是形成了一套既具有综合性又兼具分工性的治理策略来应对。

(一)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治理制度与治理手段

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治理制度包括纵向的情况通报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横向包保责任制。情况通报制度是中国行政体制运行中培育出来的一种治理技术,情况通报分为月报、季报、年报。依据这项制度,L镇政府要按月、季度、年终向上级政府汇报本镇的信访情况。目标管理责任制以指标体系为核心,以责任体系为基础,以考核体系为动力,辐射形成目标管理网络以期获得最优行政效能。通过纵向的制度创设,L镇政府全员被编织进一张治理责任网络,越是处于下级,其所承担的治理信访任务越重。

横向的包保责任制充分展现了基层政府工作的综合性特征。贺雪峰认为,乡镇政府工作难以细分为不同的、泾渭分明的条条,而往往是一个党政不分、乡村不清、政事不明的块块[12]。为了治理历史遗留问题的信访,L镇为每位信访代表配备了包保责任专班。包保责任专班由3人~4人组成,包括1名乡镇领导和2名~3名普通干部,村干部也被纳入包保责任专班之中。信访形势越严峻,群体规模越大,配备的包保责任人级别也就越高。在包保类别上,实行专项包保和时段包保:专项包保是针对某一类别的信访突出问题而设立;时段包保是根据不同时期配备不同的包保专班和包保责任人,如国庆节、春节、奥运会等特殊时期配备的包保责任专班就区别于平时。如果出现包保对象摆脱监督、再度越级信访的情况,就要追究包保责任人的责任。包保责任制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乡镇紧缺资源的绩效,是乡镇面临资源约束下的理性而又无奈的選择。

除以上治理制度外,L镇政府还综合运用其他手段期望将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态势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从短期看,这些策略能起到一定的治理效果,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助长信访气焰。

首先,“拖延”。“拖延”一般被看成是科层制运作中的低效率所致。在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治理中,“拖延”造成的一个意外后果是起到“去伪存真”的信息过滤作用。因为科层制上下级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只有通过民众信访,政府才能从大量来自民众诉求中判断出哪些是真问题或是亟待政府解决的大问题。这意味着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成本会大为增加,其诉求若想得到重视就要经过痛苦的筛选和磨砺过程。

其次,“开口子”。“开口子”是将信访过程中可能危及权力合法性的矛盾进行局部化的处理,通过给予部分信访代表好处的方式以分化信访群体。“开口子”的难度不在于如何给予恩惠,而在于如何向没有得到恩惠的民众给出说法。当群体信访达到一定程度时,L镇政府会用“开口子”的方式收买信访代表,而这只会激起没有得到好处的民众的更激烈抵抗。

最后,“拔钉子”。“拔钉子”是指基层政府试图找出信访代表以往的劣迹而宣布他的信访行为是违法的,再以“违法组织集体信访”的名义公开处理信访代表或是暗中雇佣黑社会势力报复信访者。这是基层政府采用的由“事本”向“人本”转变的行事逻辑,即把政府与信访群体的矛盾转变为官员与信访代表的个人矛盾。

退伍军人代表熊某两次以聚众打牌为由被关进派出所。民办教师王某说:“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被抓进一个山庄关了28天,由镇里领导、医生、村干部每天陪我打牌。他们吓唬我,说我违法越级信访。我说你们不能解决我的问题我当然要找上面。最后奥运会结束,他们才放了我。”

“拖延”、“开口子”、“拔钉子”的综合运用,有助于缓和甚至化解一部分非关键性的矛盾。但是,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时间跨度长,成因错综复杂,其所牵涉的问题超越了基层政府的管辖范围,因此在解决这些信访问题时,基层政府苦于无章可循。在自上而下的考核压力下,它们只能隔靴抓痒,治标不治本。这种治理方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极其显著的。

(二)治理局限:强化“附庸-庇护”关系,提高治理成本,降低合法性

首先,自上而下的情况通报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了科层制上下级之间的“附庸-庇护”关系。为了完成信访指标,下级不得不想方设法讨好上级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一种通行的做法是发展与上级的私人关系以便能在信访统计量上“做点手脚”,这在一定程度上培植起了官官相护、贪污腐败的温床。

其次,虽然看似密不透风的包保责任专班制强化了基层政府与信访代表的连接纽带,但社会流动性的增大加上空间的隔绝导致基层政府仍然无法实现对信访钉子户的有效监控。陪信访代表吃喝玩乐,一方面拖住他,不让他越级信访;另一方面,这也是乡镇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软禁手段。但是这种软禁手段的成本极高,而且过度亮出底线容易形塑出信访代表畸形的政治心理,这样非但没能解决信访矛盾,反而培育出更多的谋利型钉子户。

最后,“拖延”、“开口子”、“拔钉子”等治理策略的不恰当运用,向民众表明了基层政府缺乏解决信访问题的诚意与能力,导致越级信访行为进一步凸显。雇佣黑社会势力打击报复信访代表的方式更是降低了政权的合法性,恶化了干群关系。

总体而言,当前的历史遗留问题信访治理机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信访治理的失效。这种治理失效是由于没有清晰判定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性质决定的。与一般的维权抗争、利益博弈、治理缺位所引起的信访不同,历史遗留问题信访更多的是一种寻求政府庇护的信访。信访者除对物质利益提出诉求外,在精神、价值层面也渴望得到认可。对于这种信访类型,我们既不能唯恐而避之,又不能轻视它,以拖延的方式消极应付。历史遗留问题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应从矛盾的角度把握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特点,再运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析方法分解化之。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治理策略分析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已将近六十年,这6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生态、经济形势、社会阶层结构等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改变。西方社会科学理论被大量引入,用以分析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出现的新问题。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视角为基础的“社会冲突论”、维权抗争、“利益博弈论”等西方流行词汇取代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解释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群体信访的问题。这些植根于西方社会土壤的科学理论和流行词汇在分析中国问题时显得牵强附会。因此,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解决,除借鉴西方经典理论外,还应当从中国自身的经验实践中挖掘资源。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形式和内容日益复杂化,但它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没有改变。历史遗留问题群体性信访是转型期出现的中国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用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析方法来认识、分析它对于解决当前的群体性事件、集体信访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正确分析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产生原因

经济利益矛盾是直接原因,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p.82)。毛泽东指出:“这些人闹事的直接原因,是有一些物质上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些要求,有些是应当和可以解决的,有些是不适当的和要求过高,一时还不能解决的”[14](p.395)。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分化、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由于缺乏其他生存技能,

大多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服从国家调配的青年逐渐沦为社会底层,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转换表示不满,借信访宣泄情绪,表达改善生活处境的诉求。

官僚主义是主要原因。毛泽东指出:“但是发生闹事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14](p.327)。官僚主义包括:“不接触干部和群众,不下去了解情况,不与群众同甘共苦,还有贪污、浪费等等”[14](p.327),“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没有闹起来时不理,闹起来以后又惊慌失措,一惊慌失措就采取压制的办

法”[15](p.307),这容易激起信访者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加剧信访势头。

历史遗留问题信访多发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群众的认识不够。毛泽东指出:“闹事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14](p.365)。一些群众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分子所怂恿、蛊惑、利用,以群体的名义向政府施压,争取不正当利益。因此,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信访,还应当从它的产生原因入手。

(二)辨证施治,统筹兼顾,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化解矛盾

正确认识矛盾,承认人民内部矛盾的客观存在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前提。虽然“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利益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14](pp.364365),这种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14](pp.364365)。闹事固然不好,但“这种事情发生以后,又可以促使我们接受教训,克服官僚主义,教育干部和群众”[16](p.237)。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主要方法。“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发生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只要做到这一条,一般地就不会发生闹事的问

题。”[14](p.396)信访者一般都存在思想认识问题,基层政府要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对是非曲直问题加以纠正,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教育加以解决。

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要辨证施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满着辩证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所讲:“群众闹事是坏事,是我们所不赞成的,但是这种事情发生以后,又可以促使我们接受教训,克服官僚主义,教育干部和群众。从这一点上说来,坏事也可以转变成为好事。乱子有二重性,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去看待一切乱子。”

[14](p.397)因而,“如果闹事发生了,我们也不要害怕,应当采取积极态度,不应当采取消极态度,不怕闹,有精神准备,才不致陷于被动”[14](p.352)。

能否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信访,关键是能否坚持以上人民内部矛盾分析方法。要在实践中施行以上三种方法并不容易,政府在处理这些信访事件时应多一份理解、耐心,做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以维护好稳定的社会秩序。

四、结论

信访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方式。由于科层体制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国家需要借助这一群众动员机制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从而克服官僚体系的内在局限。因此,从信访的产生及其性质看,它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群众性,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基础能力建设的不断增强,中国信访治理的制度化、技术化、理性化程度得以强化,信访治理的群众性遭到弱化。这体现在情况通报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包保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的发育和“拖延”、“开口子”、“拔钉子”等治理策略的运用。信访治理理性化有助于实现官僚体系的内部动员,形成管控信访者的合力,化解一部分非关键性的矛盾。然而,群众性、人民性的弱化使得信访制度在处理不规则的信访事由时显得事倍功半。一是强化了科层制上下级之间的“附庸-庇护”关系;二是提高了治理成本,形塑出信访者畸形的政治心理;三是降低了政权的合法性,恶化了干群关系。因此,当前的信访治理迫切需要群众性、人民性的回归,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析方法即是这样一种治理机制的回归。通过对信访者进行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群众动员,运用辨证施治、统筹兼顾的综合治理方式,人民内部矛盾分析方法能更有效地化解复杂的信访矛盾。本文以历史遗留问题信访为媒介,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带回治理研究的中心,期望能在解决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重新找回群众。

参考文献:

[1]O’Brien K., Li Lianjiang.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徐昕.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J].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8,(6).

[3]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为例[J].学海,2005,(3).

[4]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J].社会学研究,2008,(3).

[5]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J].社会,2010,(2).

[6]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2).

[8]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的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5).

[9]郑欣.村民信访: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与重构——一个博弈论的分析视角[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3).

[10]杨华.税费改革以后农村信访困局的治理根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4).

[11]刘金伟.“总体性社会”结构背景下中国社会建设的特点浅析[J].理论界,2013,(9).

[12]贺雪峰.论乡村治理内卷化[J].开放时代,2011,(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5]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杨俊]

作者:王惠林 洪明

信访治理研究论文 篇3:

高校内部治理视野下信访工作的对策研究

摘 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信访工作作为内部治理的特殊方面,既可以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矛盾,也可以促进公共政策更加科学民主。在总结高校信访工作的特点、意义以及工作的着力点的基础上,为完善高校内部治理,做好信访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信访;高校;内部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当前,我国高校数量多、规模大、发展快,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任务繁重。在高校内部各项事务中,如何處理来自师生及社会人员信访问题成为高校内部治理中的一个特殊方面。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风险研判,加强源头治理,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1]。为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信访工作的指示精神,高校除了要妥善接待、加强督办、着力化解矛盾以外,还要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找准信访工作着力点,做好信访案件的科学研判,总结规律、查找成因,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反映民情民意的作用,形成群众意见与公共政策良性互动,避免信访问题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由平缓变激化,最终演变成影响校园安全的恶性事件。

当前高校信访工作的特点

1.数量大且呈上升趋势。以北京某市属综合性大学为例,近3年来信访案件数量一直处于高位,平均每年信访案件100件以上,300余人次,其中,教师信访约占40%,学生及家长信访约占50%,其他社会人员信访占10% 。经调查,从数据规律上看,很多高校近几年信访案件数量保持高位态势且逐年递增。一方面,因为网络时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使得信访渠道更加通畅,解决问题及办理反馈更加方便,技术上造成了信访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迅速,受教育对象—“90后”更加追求个性化发展。社会对高校期望值越来越高,高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关系更加紧密,高等教育改革更加迅速,高校内部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原因,结构上造成了信访量的增加。

2.涉访事项及人员构成多样化。高校信访问题主要集中于学生类:学业考核、教务管理、评优评奖;职工类:职称聘任、干部任用、干部违纪、干部作风;服务类:食堂、网络、宿舍、体育、图书等;管理类:科研、基建、房产、财务等,涉及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信访对象以教师、学生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接触度进一步提高,这使得高校信访工作的对象不仅限于在校师生员工,校外人员也成为高校信访对象的群体,这种多元化趋势使得高校信访工作日趋复杂[2]。

3.信访问题成因复杂。造成高校信访问题的根源比较复杂,牵涉高校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方面:前者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如受利益至上、过度维权、诚信缺失、有法不依、以闹求利等不良风气影响,社会企业或个人与高校发生矛盾时,不通过协商或法律手段,而通过信访、闹访等方式压迫高校,高校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往往在这类信访中处于被动地位;后者主要是指内部治理,如制度设计不太合理、利益分配偏颇、政策执行不公、私自违规操作、工作人员水平不高、态度不好、缺乏对师生尊重和关心以及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等原因。

4.社会影响大。高校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又站在创造知识、繁荣学术的前沿,师生人群的文化层次较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自我意识和自我维权的方法与手段远远高于一般社会群众[3]。同时,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文化传承的重任,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理应成为首善之地,社会的楷模。社会大众和媒体对高校高度关注,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高校信访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易引发社会争议,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5.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我国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客观上也遗留了一些问题。高校之间整合兼并带来的人事安排,福利房的分配及购买等,校办企业的人事、经济纠纷,后勤社会化所引发的岗位变动、工资待遇甚至还有干部身份认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属于历史遗留,大多时间久、跨度大,甚至有涉及的机关已经裁撤、当事人或知情人已经去世的情况,这类信访问题调查解决的难度极大,是积访、缠访的主要原因。

充分认识高校信访工作

1.信访工作是我党群众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信访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承载着公民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权利救济和化解矛盾的重要功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提出“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的要求,因此高校要从政治高度重视和改进信访工作。

2.做好信访工作,促进形成全校齐心、社会与学校齐心的氛围。高校作为基层单位,人员多、事务杂,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够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师生合理诉求,为师生营造受尊重、心气顺的和谐氛围,对高校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信访工作被摆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上。

3.信访工作是高校内部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一项任务,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建立科学民主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在此结构下能够保障各利益群体的利益、权力边界清晰,促进和谐发展。因此,要实现高校公共政策与社情民意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强,以及社会对高校教学、科研、创新、内部治理等各方面要求的提高,有时会出现形势变化领先于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因此高校除了积极应对,还需建立起反思、协调、整合、监测、补救的机制,信访工作势必承担大量此类任务。

做好高校信访工作的着力点

1.重视形成各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信访工作不是办公室(信访办)能够单独做好的,必须搭建好全校的信访工作体系,形成办公室(信访办)接访、机关职能部门或院系承办、保卫部门保障安全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校领导接访制度;重要信访案件校领导亲自过问、亲自督办;全校各二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信访第一责任人;信访接待专人专责;设立书记、校长信箱、投诉热线等举措保障信访渠道通畅。

2.建好台账。建立信访台账是指将信访案件登记编号,按要素分解,在一定时期内对日常信访工作内容进行记录的一种形式,它是对信访问题进行协调、调查、督办、质询、反馈的数据库,是对信访问题分析研究的基础。由于信访案件繁复程度不一,科学地将信访案件的要素提炼出来是建立台账的关键,按照诉求、主责单位、办理结果及督办情况等,还应简要标注信访案件成因。例如:无章可循、自由度过大、执行制度走样、利益分配偏颇、工作态度和作风问题等。

3.从特殊规律中找到一般规律。在信访台账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高校所发生的信访案件进行梳理,通过归纳总结找到其中的规律性。由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周期性,通常会发生规律性的信访事件,如每年的毕业季集中出现学生学业、考试等教务管理类信访;聘任季易出现教师职称晋升、岗位、工资等人事管理类信访;敏感期会出现校园安全类信访,学期末易出现与学生违纪、宿舍矛盾等学生管理类信访,还有学生对改善条件、工作人员态度等投诉类信访也比较集中。另外,高校出台新的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理顺各种关系之前,容易集中出现利益诉求类信访问题。信访工作人员要熟悉高校工作特点,在实践中积累,归纳总结、分析研判,做好信访案件量化研究,从特殊规律中找到一般规律。

4.促进形成信访预警机制。信访预警是运用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方法,在对信访及信访过程中所反映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监测、评估和研判的基础上,提前发现并预报可能引发的信访问题的过程[4]。信访问题的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总有蛛丝马迹可循,通过分析研判,对可能发生的信访问题提前预警,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能敦促相关部门做好应对预案,进而避免信访问题的发生或者防止信访问题演化为积访、缠访、甚至影响校园安全。

5.以诚待人、以情化人、以理服人。信访群众往往带有较大的负面情绪,怒发冲冠、泣不成声、焦躁不安等较常见,这些情况要求接访人员要有极高的工作素养和沟通技巧,艺术性、技术性兼有,最重要的是要拿出诚意,尊重和温暖来访群众。一杯茶、一句贴心的问候、耐心的倾听等,这些虽不是谈话的核心,但影响工作的结果。

解决信访问题要在制度的刚性框架内,帮助信访人解决实际问题,对制度以外的信访诉求需要以理服人。信访接待人员要搞清楚政策法律依据、办事流程、体制机制原则以及群众思想状况,拿捏好沟通分寸,帮助信访人排解焦虑情绪、厘清办事思路,解释好、宣讲好政策,从而获得信访人的理解。

6.依法接访、化访。信访工作必须依法开展,严格执行法定的受理、办理、反馈程序,遵守答复、复核、复查三级终结制度。引导信访人合法表达诉求,维护信访秩序。依法接访、化访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信访群众的合理诉求的依据,也是高校避免陷入“缠访无尽头、结案事不了”的保障。

7.以访促改、促建。要发挥出信访工作的最大效用,就要建立以访促改、促建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信访案件的分析,分析结果可以作为智慧服务的一部分,以专报、专刊、报告等形式呈现出来。信访分析报告应该包括一定时期内信访矛盾总体情况、变化的对比情况及趋势,信访问题的集中方面、信访发展形势预测分析、预防及化解矛盾的思考建议以及对重点人、重点案件的跟进及后续发展的研判。

通过对信访案件的分析,找出学校政策制定与实际情况偏差或滞后之处,形成政策调整的契机,让群众合理诉求与政策调整形成良性互动,帮助学校及时对政策进行清理、吸收、合并、修改或废除矛盾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促进学校科学民主决策。以北京市属某高校信访实践為例,该学校近几年信访问题数量较大,平均每年100件以上,涉及校内二十几个职能部门、学院。通过加强信访分析,归纳总结,从制度设计、执行标准、工作人员自由裁量权、政策水平、服务态度等方面,对教务、人事、科研、学生管理、后勤等部门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为学校改进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5年校级党建课题“学校信访分析与校园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sk6020151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就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6-04-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1/c_1118698018.htm.

[2]马振家.浅谈新时期高校信访工作的成因、特点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1):48-49.

[3]范宝祥,孔庆来,王淑颖.当前高校信访工作特点及接访对策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20-123.

[4]宋协娜.信访和谐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7.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办、校长办)

[责任编辑:卜 珺]

作者:孔庆来

上一篇:西方文化毕业论文下一篇:国有企业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