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治理结构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2008年便随着金融海啸肆虐全球,全球金融体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整个过程中大量银行的破产更是将危机的冲击蔓延到了全球。在此过程中银行业自身的公司治理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迫使人们开始更为深入地思考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治理结构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银行治理结构研究论文 篇1: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管理风险

[摘要] 本文从银行的治理结构入手,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不完善的组织结构、冗长的委托代理关系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认为只有健全的治理结构才能减少风险,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 银行治理结构 风险管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这个词本身也是最近二十年才出现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起初主要用于企业的改革,近几年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国际国内社会都对这一问题都非常重视,出现了一系列的公司治理原则和标准。1999年5月经合组织发布了《OECD公司治理原则》,199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改善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同年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并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标和途径。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良好的治理结构是保证银行减少运营资本,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决定性条件。

一、银行治理结构的一般框架

公司治理结构大体上分为:英美模式和德国模式。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上,所有权比较分散、股东难以有效监控管理层,容易产生代理问题,一般靠比较细致的法律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上,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司股权较集中。由于产品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上述两类模式将会趋同。

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出版了《改善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它是银行治理方面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尽管银行治理结构和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所差别,但是也遵循共同的基本原则:构建银行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所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确保银行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经营,增加银行的透明度和会计责任。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改善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的指导性文件,银行董事会是银行治理结构中的核心环节,它具有以下职责:(1)确立全行认同的公司价值和战略目标;(2)对银行的经营和健康负最终责任,依据相关法律和管理规定操作;(3)界定清晰的责权,明确各自的责任并经常对其进行评价;(4)建立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合作机制;(5)在董事会中建立一些专业化的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以便对重要领域实施直线领导。

另外,设立(独立)董事,担任外部董事的应该是管理专家,熟悉银行的经营管理及发展趋势,在银行经营困难的时候能够提出锦囊妙计,外部董事人数应该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不仅要保证大股东的利益,更多的是要保证小股东的利益。

总之,银行治理结构问题就是有效的设计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使代理成本和风险达到最小。

二、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缺陷与风险防范

国有商业银行所出现的问题,是由不完善的委托代理机制所导致的有缺陷的内部治理结构而产生。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存在多种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是全民和政府之间,二是政府与官员之间,最后是商业银行内部的多重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一个大型商业银行内部,总行处于委托人地位,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基层经营机构则处于代理人地位。

这种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往往导致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侵犯委托人利益等现象。不完善的委托代理机制所派生出的法人治理结构必然是不合理,会使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略风险问题。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冗长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可避免会导致银行职员和管理层“偷懒”行为:虚增存款、循环贴现、关联贷款、隐瞒不良贷款等;政府官员做为形式上的委托人也会偷懒、监督不力;而更严重的后果是官员和经理合谋,共同瓜分资本剩余。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这种隐含的“所有者实质性缺位”问题是其经营业绩不良,违规操作等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不是由股东选择,而是由中组部考核、国务院任命。银行的经营者既不要为其错误的决策承担责任,任命者也无需为其错误的任命承担责任。这种免责的委托代理方式在正常的企业中是难以想象的,容易导致严重的寻租现象,并且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些不轨的经理人通过贿赂政府官员来谋取银行职位;一些风险偏好的经理人进入银行系统,他们以向政府允下较高经营目标来排挤其他经理人,这些目标往往难以实现。经理人在取得代理职能后,往往不是按照原来允诺的契约运作,为了取得更好的业绩,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很可能从事一些高风险的投融资活动,以期獲得高的收益,来提升自己的经营业绩。这种道德风险的发生,在我国对商业银行信息纰漏不完善的情况下是难以防范的。

第三,缺乏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理论上,只有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人才有动力去监督经营者。张维迎的“变压器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他假设,财产最终所有者到财产的直接支配者之间是由若干“变压器”串联而成,其中每一个“变压器”都是“降压器”(变压器越多,降压幅度就越大)。这种层层委托代理的链条越长,效率损耗就越大。如果用“初始输入电压”表示最终所有者对财产的名义关心度,从国有银行总行行长开始,分行行长、支行行长、分理处主任等,随着“变压器”增多,关心度会以几何级数下降,这最终会体现在监督不力上。

第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上的不完善导致风险失控。虽然近一两年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外观,但本质上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仍然反映了出资者(国家)和经营者(银行)之间以行政为纽带的非经济性委托--代理关系,这使得政府在作为出资人和宏观经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下,商业银行商业性任务与政策性任务相互交织,导致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目前,不良贷款仍在严重束缚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创新力。由于银行内部治理这些不完备性,使得整个风险防范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产生最佳的效果。

三、几点政策意见

第一,进行产权改革,缩短委托代理的关系链。产权关系不明造成国企贷款约束软化,企业与银行之间无法形成真正地融资关系,资金仍然在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内部圈子里进行循环。产权明晰后自然就会消除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而且能有效地消除由于所有者缺位而产生的偷懒问题。银行的产权改革是一个基础性改革,只有产权改革彻底进行了,其他改革才有意义,才能够充分发挥它们的效力。另外,要以客户为导向,进行市场细分,采用矩阵式的管理结构,以缩短银行内部的委托代理过程。

第二.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体系。我国应在以后的改革中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道路,彻底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单一股东的局面。建立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监事会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在董事会下设立提名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新筹委员会等,完备内部的管理职能部门,提高监督银行业务的能力与效率。强化监事会作用,使其真正代表股东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充分履行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应该清楚界定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能分工,以避免职能重叠,相互推诿。

第三,加强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及时、准确的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信息,减少由于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委托代理风险问题。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力量。使银行的经理层放弃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项目,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参考文献:

[1]张小松: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思考.金融与保险,2002.3

[2]涂咏梅:国有银行制度传新的演进思路.统计与决策,2003,9

[3]何问陶:制度变迁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文路信息网,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荆 菊

银行治理结构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 要:2008年便随着金融海啸肆虐全球,全球金融体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整个过程中大量银行的破产更是将危机的冲击蔓延到了全球。在此过程中银行业自身的公司治理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迫使人们开始更为深入地思考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2008年,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同样是个分水岭,促进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银行的国际化进程有更快的提升,自身的公司治理问题就迫在眉睫。文章旨在就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一详细研究,并就解决对策做出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问题 对策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银行业也取得了显著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银行业也紧跟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从专业化改革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再到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银行业自身的经济实力逐步加强。伴随着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业自身面临的治理风险也逐渐显现。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银行业公司治理从银行单独的参与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到同时也加强对自身治理水平的关注,即银行同时肩负着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双重角色。对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和危机过后如何恢复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认识到稳定的银行体系的重要性。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酵,像雷曼兄弟、内华达州银行等美国银行巨头的破产倒闭,更是唤醒了人们对银行本身公司治理重要性的关注。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机构树立品牌、提升公众信心的重要措施。防止毁灭性金融危机的根本方法是完善银行业的治理结构。当然,我国商业银行业在取得显著发展的同时,由于历史等现实原因,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领域仍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各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的改革也迫在眉睫,良好的公司治理在促进银行业自身稳健发展的情况下,定然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对银行业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重要性探析

如果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表现薄弱,那么无疑将是一场灭顶之灾,一国商业银行对其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稳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商业银行大面积出现不良的公司治理情况,那么极有可能会引发储蓄、信贷危机,甚至是系统风险,使政府和社会付出巨大成本。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国家剥离了许多有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通过充实资本金来推动商业银行改革。商业银行在上市以后,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问题探析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阶段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不足,我国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既不同于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也不同于日德公司治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治理过程当中必然要扎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但同时也要借鉴各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成功经验。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的浅显性

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了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能,承担国家外汇、货币政策等方面的角色,俗称“银行的银行”,当然,前一个银行就指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承担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等职能。商业银行是一个有着独立资格的法人企业,因此首先将利润目标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其本身只有在确保其生存的前提下,才能履行更广泛的社会责任。但是,商业银行业也应该遵循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同时也应维护金融安全和管控金融风险,防止大规模金融危机的产生。一个企业只有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走得更远。在目前而言,商业银行在后者而言,仍是需要不断加强。

(二)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股份制改革为盘活市场经济,促进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转换成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下面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股权结构为例说明该情况。各行股权结构见表1(2012年数据)。

从表1(见上页)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处于国有绝对控股之下,即处于一股独大的情况。那么在国有控股下,是否可以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从日本商业银行的治理经验来看,是可行的。关键是在国有控股条件下,政府如何处理与银行的关系,如何处理政府作为委托人的作用。

(三)尚待完善的董事会制度

依据公司法的设置,董事会是商业银行的决策机构,依法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主要行使下列职权:召集股东大会及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决定战略方针、经营计划和重大投资方案交,制定年度财务预算、决算及利润分配、弥补亏损等重大方案,聘任或解聘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审定公司治理政策、审定基本管理制度、内部管理架构及重要分支机构设置,负责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及重要奖惩事项,听取高级管理层的工作汇报并检查高级管理层的工作等。下面以中国银行董事会的情况来说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董事会存在的问题。中国银行董事会董事的构成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中国银行董事会成员的构成中,基本符合公司法关于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等的人数要求,但是从这些董事的履历可以看出,大多数人有都曾在政府部门任职,比如刘丽娜女士,曾出任财政部多个职位,历任商贸司外贸金融处及外贸处干部、综合处副处长、外贸处处长、企业司外经处及企业五处处长、企业司副巡视员。再比如张向东先生,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省分局副局长、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综合司巡视员等职务。大多数董事都有政府部门任命,比如田国立先生,是由中组部直接任命,具有副部级的行政高级干部。显然,在中行,行政化气氛还是比较严重的,国有银行存在与政府部门调任的关系。这也体现呢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特点。因此,董事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易存在短期行为,难以从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我们也从表中看出,独立董事在中行担任职务之外,在其他机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兼职,这对独立董事的精力、时间都提出了考验。

中国银行董事会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中行董事会议案都是由管理层发起,而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审议,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无法履行只能,即董事会将决策权事实上由管理层掌握,这将加剧内部人控制的情况。独立董事表面上符合公司法规定的超过1/3的表述,但事实上在董事会议案的决定过程中,否决制度名存实亡。独立董事的作用没有完全显现。由此可见,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董事会治理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履职不充分的监事会

监事会是银行的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主要行使下列职权:检查、监督本行的财务活动,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成员履职行为的合法、合规性。下面仍以中国银行为例说明国有银行公司治理过程中监事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中国银行监事会成员的构成,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银行监事会仍是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下,累计投票制在中国银行监事的选举过程中并没有发挥作用。中小股东并不关心企业的治理情况,只注重短期行为,是一种投机而不是投资行为。监事会作为银行的监督机构,其监事应独立行使监督权,但在国有股控股情况下,监事也大多是有行政任命而来。职工监事虽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任由中行中层干部担任。比如项晞女士,自2012年8月起任中行职工监事。现任中行苏州分行副行长,兼任财务总监。同时,外部监事只有两名,作用相对较小。综上,监事会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五)高层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有一定欠缺

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形成一个产权化的主体,这就导致了难以对高管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在这个情况下管理层和员工成为了中行事实上的主体,拥有强大的支配权。面前由于大多数银行高管拥有行政级别,其实际管理能力并不与银行经营利润相挂钩,这就必然导致高管层缺乏激励,最终导致管理层工作的相对疲软。下面仍旧以中国银行管理层的情况从选拔、激励、约束、监督等方面对高管曾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中行高管层的基本情况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银行高层管理层存在两职兼任的情况王永利先生、李早航先生都兼任公司董事会执行董事。出现了权力重复,自己监督自己得情况,根据博弈论的观点,这是很容易出现共谋现象。这样很容易出现寻租行为,或者造成对股东利益的损害。即使出现高级管理者履职不力或者不作为现象,撤换高管将出现弊端。在中行的高层管理者中,绝大多数都经由中组部任命或者中纪委派驻。这对形成一个有经验、专业化的银行家市场不利。在激励方面,对高管的考核和责任没有分清,高管薪酬方面没有落差。在约束方面,对银行高管缺乏问责机制。综上,我国商业银行在高级管理者的激励和考核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

(六)对利益相关者利益关注不足

在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构成中,国有股份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因此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对对大股东的关注相对弱化了对中小股东的关注,普遍存在大股东挟持、无视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此外,公司员工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仍有待提高。

(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那么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如何判断商业银行是否运行健康呢?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了解商业银行披露的关于公司业绩等重要信息的判断。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充分;(2)目前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仍以财务信息披露为主,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较少;(3)自愿披露信息较少,主要以上市公司特定的强制披露为主;(4)信息披露不及时;(5)信息披露存在失真、不真实的情况。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有着重要危害,良好的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投资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八)外部环境需进一步调整

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约束治理能力,下一步需要加快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在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中,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关系密切的一个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环境,在我国进一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既是对商业银行的制约,又是对商业银行的保护。另一个环境是政府在商业银行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外部环境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并非决定的作用,但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三、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相应地提出治理措施,同时也应在全局上把握我国商业银行治理中的问题。下面就治理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须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坚持利益相关者的观点更符合现代企业的经营现实,同时维护金融安全和降低金融风险也应是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因为银行具有的以下特殊性要求必须达到这点:(1)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是借进贷出,所以负债率相对较高,若仅以股东利益出发,必然承担过大的金融风险;(2)银行本身的安全等级不仅决定自身发展,还会对公众和国民经济造成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要以更广泛的目标指导企业的运行。

(二)优化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建立比例协调的股权份额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我们近些年在股份制改革中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一股独大现象仍然显著,我们进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并不是要取消国有股在股权结构中的优势地位,因为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商业银行股权改革的方向在哪呢?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一超多强”的股权结构,国有股占有重要地位但不处在绝对优势,积极迎进社会其它能促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趋向优化的社会资本,使这些社会资本的所有者与国有股股东同时发挥积极作用,最终引导股权结构合理化。

(三)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增强监事会的履职能力

董事会时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股东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由于股东本身精力、时间、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股东都进行公司的日常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最终董事会制度发挥了合理作用。为使更好地发挥董事会的作用,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董事会制度:(1)董事会成员、高级管理者应该减少行政任命的比例,引进有银行业从业经验、专业素养的银行家,从而完善领导层的能力;(2)对独立董事在其它公司、社会团体的任职情况做出明文规定,对于不能履职或者履职不力的独立董事进行重新聘任;(3)董事会对经理层授权的范围应清晰界定,防止内部人控制的情况;(4)在整个商业银行的治理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监事会在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于英美、日德模式,应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依法行使监督,针对监事会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1)监事资格的确认应去行政化,引进第三方,比如律师、注册会计师等;(2)职工监事应有不具备职务的员工担任,而非公司中层人员;(3)促进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协调作用。

(四)完善高管的激励约束

对于高管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1)避免同一个自然人在董事会和管理层同时任职,防止寻租等不良行为的发生;(2)选拔机制方面,应该逐步取消行政任命的方式,建立成熟的银行家市场,促进管理层的专业化;(3)激励机制方面,制定有效的高管层考评体系,同时明确责任,薪酬应有层次;(4)约束方面,建立高管人员问责制度,明确责任主体。

(五)增大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关注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在明确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的同时,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商业银行应该在关注大股东利益的同时,不能忽略中小股东的利益,更不能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此外,应积极稳定金融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的金融服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完善:(1)完整性披露,主要是股东会议决议披露、董事会决议披露、监事会决议披露、财务信息披露、专题及重大事项的披露等;(2)真实性披露,主要是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政策、会计事务所的更换情况、公司审计情况、监事会发现的不实情况等的披露;(3)及时性披露,年报、股东大会决议等的及时性披露;(4)利益相关者披露,公司员工参与程度、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公司诉讼仲裁情况等。

(六)调整外部环境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银行经理人员不良行为的后果都会反映在银行股价中,股东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的信息,“用脚投票”手中的股份来表达对银行的信任程度,银行要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必须首先经营好银行。这个过程中加强行业自律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在调整外部环境时,要特别注意法律法规建设,尤其是加强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的立法,使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能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应该对政府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界定。

四、结语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商业银行本身的公司治理问题推上了历史舞台,尽管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知名的商业银行均宣布破产,使人们对银行业的信任度跌入低谷,但可喜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对加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为我国尽早从危机中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详细分析,并以中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例,深入地探讨了其成因及解决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深化改革,首当其冲的金融改革必然是重中之重,积极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进程,使在立足我国市场经济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适应全球普遍的公司治理规则,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在科学的公司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李维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南开学报,2003

[2] 胡志强,丁忠明.商业银行治理模式国际比较与启示.特区经济,2007

[3] 张国军.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

[4] 郭峰.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2007

[5] 余嘉.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实证研究.中南名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 中国银监会山东监管局课题组.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5

[7] 田华.中国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责编:贾伟)

作者:安刚刚 胡尔查 贾鹏

银行治理结构研究论文 篇3:

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对策

摘要:现代银行业竞争的关键是银行制度的竞争,而要建设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导致商业银行存在经营机制落后、经营风险积聚、约束机制弱化以及经营绩效差等缺陷。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银行股份制改革真正要取得成功,还需探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持续稳健发展。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银行治理结构

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含义的提出依据及我国现状

(一)利益相关者治理:构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依据

关于公司治理机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股东治理与利益相关者治理。由于在我国直接融资体系不发达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使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并且其本身具有的内在脆弱性,容易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仅是简单的股东治理。实际生活中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除反映所有者的利益外,同时还反映了包括存款人、监管者等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就此而言,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健全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相对来说比较科学。

(二)英美模式与日德模式:两种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借鉴依据

在实践中,一种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以外部市场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模式,简称为“外部模式”或市场型治理结构;另一种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以大股东掌握控制权的治理模式,称为控制导向型模式,或称为管理型治理结构。我国经济条件、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差异可能对公司治理机制产生影响,要认真把握公司治理中的共性,不拘泥于某种模式,采用形式上的差别化,完整地确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

(三)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评价依据

巴塞尔委员会在《改善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指出,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公司的价值、行为准则以及其他适当的行为标准;(2)具有明确的公司战略,并以其衡量企业成功以及个人做出的贡献;(3)决策机构的明确分工与责任的明确界定;(4)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之间建立合作和相互影响的机制;(5)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6)特别关注暴露出的风险;(7)为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从事得体的活动提供资金和管理激励;(8)适当信息在银行内部以及外部的流动。

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改革情况看,股份制改革试点总体开局良好,进展大体顺利。最新的进展是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试点银行均已初步建立了公司治理的组织框架,实现了“形似”, 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已提上日程,股份制改革试点的重心将转移到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上来。

二、目前国有独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单一化和主体缺位,限制了代理效率的提高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惟一的产权主体是国家,且非人格化,国有商业银行只是在政府授权下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因此导致所有者虚位,这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关系模糊,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由于技术系统不发达,信息不对称,各经济区域环境不同,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行政区域建立机构、多级层次管理的治理模式,增加了治理难度,降低了交易效率。在这种产权制度下,会减弱各级代理人对财产保值、增值的努力程度,为各级代理者对盈利水平的下降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最终中央政府将不得不对由此造成的金融代理成本全部负责。

(二)公司治理的框架很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农行还没有设立董事会,中行、建行的董事会才刚开始运作。在现有的体制和公司治理条件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存在人员组成的内部化,产生方式的行政化,成员的非专业化,权力的弱化等问题。控制权实际上被政府官员掌握,一方面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另一方面将控制权授予了经营管理人员,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属于国家,从而出现政府官员目标与国家目标的偏离。

(三)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激励———约束机制软化

在国有银行转轨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产权刚性约束的利益驱动力,产权主体缺位,权责利关系不对称,导致财产界定不清,利益约束机制软化,责任不明,经理人员对银行的控制权加大,甚至主导(推进或阻碍)变革进程。当产权所有者利益和控制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掌握企业控制权的经理人员更容易与职工发生“共谋”, 出现“内部人控制”,会加快国有资产流失。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主要体现着“官本位”的组织制度,极其讲究级别、干部能上不能下,无法根据业绩评价拉开收入差距,激励效应得不到体现。

(四)缺乏一个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政府长期以来对金融业实行的垄断性保护政策,使金融资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化配置。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结构是确保良好的产权制度发挥效力的必要条件,因为要使包括银行在内的任何企业改善自身治理机制,其基本方法是引入竞争的市场所具有的资源配置效用,达到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提高竞争力的目标。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是由政府任命的,所以经理人市场还很不发达,银行管理人员之间市场竞争压力也不大。在某种程度上,银行管理人员的升迁类似于官员。同时,单一的产权结构也使得通过控制权市场压力根本不存在。

(五)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银行经营的透明度不高;新闻舆论与社会公众监督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信息披露。目前,我国监管部门也已要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披露,但披露信息的范围、及时性以及某些信息的真实性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公司治理机制的主要对策

(一)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优化产权结构和明晰产权关系,促使产权主体人格化

就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一是要设置多种股权,以解决产权主体空位和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使国家最终所有权与企业法人产权严格分开;二是要在商业银行产权中,引入非国有股份,让非国有股份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共同经营和管理,保证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三是要在银行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企业等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这样可建立银行和企业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实现银行业务多样化以及银行与企业股权的结合,减少银行风险,减少由于政府权利越位、过度控制和干预导致金融风险加大的可能性。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组织框架,完善内外部权力制衡结构

董事会的经营管理水平应与他们的报酬和待遇成正比,同时也要得到严格的监控。董事会应利用其所拥有的权力为经理决策设定前提;通过审批计划、政策、程序或通过合规性审查来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应努力使人们信任他们的行为,同时也必须为自己的疏忽、自满、违法乱纪以及未能实施安全与稳健的信贷措施所造成的后果负责。

独立董事制度是在原有制度框架内进行监督机制的改良,是保护少数股东的主要机制,加强了董事的独立性,能够对公司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为了充分有效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监事会成员应具备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必须是公司治理体系中惟一的、独立的监督机构。

(三)通过试行“内部账户”等新型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共容型激励机制,改进治理绩效

设计一种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机制,即通过企业成员的“内部账户”来实现其“剩余索取权”,员工不仅可以得到工资和其它成本补偿,还可以通过“内部账户”的支付方式获取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剩余利益,形成企业“内部人”自身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相联系的共容激励制度。首先,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形成现代商业银行以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以及股权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的收入分配新机制;其次,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督、处罚制度,实现激励和约束的对等。

(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外部监督体系,建立银行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是强化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的约束作用;二是发展经理市场,促进银行管理人员之间的竞争,真正实现银行管理的职业化;三是强化独立和外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审计监督;四是加强国有银行之间的全面竞争,改善产权结构、变更组织方式、改变激励机制,提高经营绩效,防范银行风险;五是中央银行要将公司治理机制因素纳入监管体系,积极地介入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督促商业银行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组织体制。

(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透明度

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业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质量要求和方式也对本地注册银行和海外注册银行在香港的分行的信息披露分别制定了强制和非强制性的规定,并要求银行在报刊上发出中英文新闻稿,公布其年度账目及补充财务资料的部分内容。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准则,要求银行对其资产质量、盈利状况等方面进行完整、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随着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要进一步创新信息管理手段,逐步实现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的标准化,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降低信息成本,促进信息在银行内部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明康.大力推进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J].中国金融,2002,(7).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杨海群.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2,(7).

[4]黄铁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5]刘灿.现代公司制的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黎朝红

上一篇:企业理财模式创新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本投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