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涉法信访工作分析论文

2022-04-24

[摘要]近几年来,全国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和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四个下降”。但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信访案件都是涉法涉诉案件。涉法涉诉上访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预防及应对机制,提出了对策性思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涉法信访工作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涉法信访工作分析论文 篇1:

试论涉检信访工作机制的完善

【摘要】涉检信访工作是检察机关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后,由于更加注重保障人权、强调检察机关对于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这给涉检信访工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针对涉检信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入手,对涉检信访工作机制加以完善。

【关键词】涉检信访 工作机制

涉检信访工作是指检察机关依法办理公民、法人和其他单位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涉及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案件的工作,是检察机关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排解民忧、化解民怨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渠道。[1]长期以来,涉检信访工作是检察机关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进一步强调保障人权,强调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给涉检信访工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变化。检察机关应当积极面对当前涉检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机制。

一、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机制的重大意义

(一)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当践行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努力转变工作作风,通过健全、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机制,广泛开展下访巡访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是实施新刑事诉讼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由司法不公等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检察机关应当更新执法理念,转变执法方式。健全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机制,加大对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切实将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从而行之有效地避免激化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是提高办案质量、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健全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机制,要求检察机关从“事后化解矛盾”向“事前预防矛盾”延伸,坚持检务公开,注重提高办案质量,增强执法办案的透明化,做好执法办案的风险评估,对可能引发群众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案件要提前做好预案,增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用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来开展群众工作,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二、当前涉检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长期的积累,检察机关在开展涉检信访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与社会的稳定,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涉检信访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涉检信访数量居高不下

涉检信访在所有涉法上访中的比例虽然不是最高的,但就其绝对数来说,增长较快,且数量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全国“两会”或国庆节等重大活动期间,涉检信访当事人上访的数量尤其多,他们认为选择特殊时期上访能够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重复访”、“越级访”问题突出

涉检信访人由于其诉求在本地检察机关难以解决,或对本地检察机关的处理结果不满意,不依法寻求正当合法途径解决,而是重复上访甚至越级赴省(市、区)、进京上访,上访过程中往往不是一人上访,而是多人串联上访。也有个别案件已经通过相关部门的处理,但当事人对诉求期望值过高,处理结果与预想差距较大,仍然无理取闹,反复上访。

(三)信访行为多种多样,极端、偏激做法时有发生

上访过程中不文明行为增多,对抗性明显增强。有的张挂标语、横幅,有的谩骂侮辱检察机关及工作人员,有的甚至长期堵在办公场所内,影响了正常的办公秩序。有的寻求新闻媒体的介入,向检察机关施加舆论压力,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四)部分案件处理难度加大

涉检信访案件中,有的诉求具有合理的因素,有的诉求合理部分与不合理部分交织在一起,有的诉求则完全是无理取闹。检察机关对上访人合理的法律诉求应当客观公正地依照法律和政策办理,但不合理的诉求是难以解决且无法满足的,而个别当事人在合理的诉求里存在无限扩大的非合理要求,加之别有用心的人从中推波助澜,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处理稍有不当,就容易激化矛盾,这给调解处理增添了难度。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信访群众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健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注重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但与此同时,部分群众对国家的法律实体、程序、办案方式理解不全面、不准确,不能正确看待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差异,片面地将责任归咎于司法机关。从检察机关方面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案件质量不高,或在程序上存在瑕疵,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一些检察人员执法理念陈旧,对来访群众缺乏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不能准确把握来访群众的心理状态,接待方式相对简单,接待效果不佳;对于一些无理缠访闹访的当事人,由于没有细致可操作的机制,导致一味迁就妥协,从长远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健全、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机制的具体建议

针对涉检信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入手,采取具体措施加以改进完善。

(一)健全事前预防机制,从源头上治理涉检上访问题

1.提高案件质量,建立执法办案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定期开展案件评查活动,针对评查中发现的在事实、证据、程序、法律适用、文书规范、办案纪律、社会效果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完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严格办案程序等措施,及时研究整改,规范司法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规定,执法过错是指“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故意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或者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导致案件实体错误、程序违法以及其他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行为”。对具有执法过错的检察人员,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2.建立涉检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涉检信访苗头。涉检信访风险评估机制是指“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及信访接待工作中,通过对案件背景、案件性质、社会影响、涉案人数、当事人情绪、审查案件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以及对拟决定事项或其他检察行为是否存在信访风险进行论证,对有可能发生涉检信访的,制订信访风险化解、处置预案,及时解决矛盾,从而把握工作主动权,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发生的工作机制。”[1]在具体工作中,自侦、公诉、侦监等业务部门要对正在办理的案件进行评估预测,及时报备,并与控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个性化的化解预案,提前做好涉检信访的预警工作。要加强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街道、居委会等单位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公、检、法、司重大案件执法风险评估例会制度和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并形成书面专刊来反馈案件风险动态,及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力争把涉检信访矛盾的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健全事中调处机制,有效控制和化解涉检信访

1.全面落实首办责任制。严格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制,检察长对全院承办的控告、申诉件负领导责任,分管检察长对分管部门承办的控告、申诉件负协调、组织责任,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承办的控告、申诉件负落实、检查、督促责任,承办人对所承办的案件负首办工作责任。首办人员要坚持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多从群众的角度、立场看问题,就地、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因首办责任部门或首办人员的责任而激化矛盾、越级上访的,应追究相关责任。

2.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加强部门联动,努力构建“大信访”工作模式,借助社区检察工作平台,延伸工作触角,实现检力下沉,构筑定点接访、带案下访、联合接访的立体多面接访格局。以方便群众为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定期接待、预约接待、上门接待、联合接访、随访随接等形式,方便路途较远、行动不便,对申诉流程不了解的群众反映问题,及时高效地为群众答疑解惑,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建立重点信访的排查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定期对来信来访进行排查,对重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并制订详细的化解方案。建立结案回访制度,通过回信、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定期对办理的重点案件当事人进行回访,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3.积极探索涉检信访听证制度,增加处理涉检信访工作透明度。探索试行涉检信访事项公开听证,通过双方公开有关证据和相关政策法律,充分尊重信访人知情权,加以合理疏导,使其放弃一些无理信访要求,促使矛盾的化解,有效解决疑难复杂信访。在涉检信访工作中引入“第三方”力量,在认真把握涉检信访案件总体尺度和基本底线的前提条件下,既要根据不同案情选好、选准可借助的“第三方”机构或人员,又要充分运用其智慧,有效提高化解涉检信访矛盾纠纷的实际效果。加大对涉检信访工作的正面宣传力度,营造开展这项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健全事后处置机制,真正实现息诉罢访

1.建立合理的信访终结机制,避免无理重复访、缠访。根据中央政法委200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对于涉法涉诉反复上访的问题,要实行信访终结制度。对合理诉求确实解决到位、实际困难确已妥善解决的问题,经过公开听证、公开质证、公开答复,由省级以上政法机关审核后,按有关规定作出终结决定。涉检信访终结决定要具有终局性,终结以后,各级检察机关不再将其信访诉求作为申诉案件立案审查、复查,上级政法机关、信访机构不再将其作为涉检信访问题向下级检察机关交办、专办和通报,信访机关可以将省级以上检察机关作出的终结结论,作为认定无理上访、缠访闹访的依据,以维护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终局性。

2.健全涉检信访受害人救济制度,加大对信访当事人的关怀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向检察机关举报、作证,遭受打击报复,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且生活困难确需救助的,以及由于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的过错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获得国家赔偿,生活严重困难确需救助的,要适当进行救济。同时,要开展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对于在刑事案件中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无法及时获得有效赔偿的,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帮助刑事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缓解经济困难、舒解精神痛苦。

作者:任斌

我国涉法信访工作分析论文 篇2: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预防及应对机制

[摘要]近几年来,全国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和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四个下降”。但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信访案件都是涉法涉诉案件。涉法涉诉上访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预防及应对机制,提出了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涉法涉诉;信访;诉讼;应对机制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传统体制下掩盖的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新的矛盾和冲突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又不断衍生。随着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水准的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政治参与、私权保护,诉求意识日渐觉醒,利益表达愿望不断增强。为此,各类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在中国法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访成为人们解决纠纷的重要途径。从信访案件来看,近几年来,全国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和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四个下降”。但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信访案件都是涉法涉诉案件。涉法涉诉上访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此,处理好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拟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预防及应对

机制进行研究,希望对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提供对策性思考。

一、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特点

涉法涉诉信访,主要是指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或者应当被行政执法机关或司法机关受理的案件,有利益关系的当事人因不服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而提出的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转而向上级机关投诉,或者向人大、党委、政府、政协等部门反映问题,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请愿活动。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来看,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政法机关裁判的效率与公平,社会纠纷与矛盾的解决机制等问题。涉法涉诉信访的突出特点如下:

1.从上访主体来看,多元化、组织化。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导致涉法涉诉信访主体由单一性往多元化发展,涉及到工人、农民、公职人员、单位等。以中老年人为主,社会弱势群体占相当比例。近几年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而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集体上访、群体上访则增多,并呈组织化倾向。

2.从上访内容来看,涉及面广、问题的种类多样化。涉法涉诉的信访案件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涉及公安机关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又涉及司法不公,执行不力等问题。致使上访问题的种类呈多样化趋势。

3.从上访程序来看,越级上访,反复上访。有的上访人有问题不到当地有关部门反映解决,而是直接进省、进京上访。进行所谓“一访发天下”、“一访到北京”。这是因为人们到当地有关部门反映,往往得不到解决,只有上面的领导说话,下面的人才能给办。以至于上访人认为这是一个有效途径而越级上访。当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则反复上访,上访次数少则两三次,多的达到了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甚至同一信访问题重复多次、多部门频繁上访。

4.从上访理由来看,反映的问题多具合理性。上访人上访,主要是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上访的,反映的问题多是有理或基本有理的,真正无理缠诉缠访的只是少数。

5.从上访行为来看,少数上访人以暴力等违法行为异常上访。尽管上访问题大多是有理或基本有理,但是当问题一时没有解决、案件一时没有侦破、赔偿没有及时到位,加之少数基层单位和办案民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人为因素,部分上访群众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越闹越解决”的反常心态,有的甚至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进行异常上访。

6.从上访案件的处理来看,处置难度越来越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特别是重信重访的案件大多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司法程序。短的数月,长的数年甚至几十年。其难处理表现为:其一,上访人只相信自己的“道理”;其二,不信任办案机关;其三,抱着侥幸心理,常年奔波在上访途中;其四,少数基层单位和办案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得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复杂化,处置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其五,信访接待部门不是职能部门,无权直接处理案件,需要转交职能部门办理。

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原因分析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所涉及的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矛盾冲突的综合反应,是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发生的原因是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1.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各种利益矛盾冲突相互交织,是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目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日益暴露出来,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趋多样化,社会生活中矛盾和冲突以及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同时,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我国的社会治理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很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事,现在逐步由法律手段来调整,政法部门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政法部门对这些案件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群众上访。

2.行政执法、司法机关对信访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是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产生的直接诱因。导致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人员对信访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信访案件重视不够;二是行政执法、司法人员办案不规范,使简单案件复杂化,最终成为信访积案;三是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职业水准低下,被贪图享乐、拜金主义思想所腐蚀,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枉法裁判,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案件当事人的怨愤,引发上访;四是一些执行案件久拖不执,久执无果,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低,以致出现一起简易案件一拖数年,造成当事人产生对立情绪,对执行机关不信任,引发上访。

3.上访人维权意识增强与维权手段单一的矛盾,是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也明显提高,成为维权的内在动力。但受传统观念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唯上”、“唯官”的思想观念,以及自身素质影响,群众“惧讼”思想根深蒂固,尽管有法律上的救济途径,但上访人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通过正常诉讼途径解决问题,认为信访是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4.信访监督机制不健全,是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我国在人大、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政府各个部门和其他公共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组织系统,但是,在处理信访案件上,特别是处理涉法涉诉的信访案件,在接访、查办、控申、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明显脱节。要么是“知道病情的没有处置权,有处置权的没有病人”,要么是应当追究办案人的责任,而没有追究。

5.在实践中,“权大于法”是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在实践中暴露出“权大于法”的现象也是导致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有的上访案件是由于上级机关领导的干预、或者行政领导人的干预、或者人大领导的干预等非正常因素造成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不能公正办案,结果造成当事人成为上访人。

三、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预防及应对机制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所反映的问题涉及改革的深层次矛盾,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预防及应对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涉法涉诉上访问题的重要手段。

1.建立案件质量保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首先要努力加强执法、司法队伍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增强执法和司法能力,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其次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人员、法官、检察官遴选制度,优化行政执法、司法队伍的结构;再次,要加强案件流程管理,要层层把关,层层负责,限期办理;最后,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严格追究执法违法、枉法裁判人员的责任。

2.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从思想认识上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以此来促使群众息访。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水平的主要渠道就是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改变“唯大”、“唯上”的上访观念,消除“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越闹越解决”的心理状态。引导上访群众通过仲裁、行政复议、法律诉讼等渠道解决,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以此来促使其息访。

3.畅通信访渠道、加强对信访的监督,从制度上积极应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1)完善信访接待制度,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对于各级行政执法、司法机关来说,要重视初信初访处理工作。因为信访接待工作是一个重要窗口,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对于接访人来说,要做到热心、诚心、耐心、细心地听取上访人反映的问题,先进一步理顺上访人的情绪。对上访人反映确有道理和要求合理的信访诉求,依法及时予以解决;对事实不清楚的,要弄清事实,分清责任,推动问题解决;对无理取闹的,不回避矛盾,认真做好息诉罢访工作。为了实现这一要求,首先各信访接待机关要建立首问负责制。其次提高信访干部的法律素质。第三实施律师介入涉法涉诉信访的制度。第四建立健全来信来访限期答复制度。第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直至取消截访。(2)建立信访流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交流、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涉法涉诉信访群众的情况,是做好息访息诉信访工作的前提。因此,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及时掌握涉法涉诉上访的动态情况,便于及早地采取措施,争取工作主动。(3)建立和推行公开听证、答询制度,建立和完善对无理缠访缠诉问题的处理机制。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无理缠访缠诉案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解决缠访缠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当务之急。一要积极探索建立和推行公开听证、公开答询制度;二要依法进行处罚。(4)政法与信访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往往矛盾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很难只靠一两个部门就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反映出的一些复杂情况,牵涉到政法多个部门。因此在处理这方面信访案件中要牢固树立全局信访观念,加强与司法部门、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协调和组织各方面力量来共同解决。(5)进行体制改革,确保办案机关独立办案,特别是要保障司法独立。实践中“权大于法”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司法不独立。现在的体制,由于司法在各方面特别是受地方控制,这就使得地方政府领导和人大领导非法干预司法独立有了存在的空间。目前,我国人大对“一府两院”有监督权,但三者之间缺乏权力制衡机制。为保障司法独立,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立制衡机制。

责任编辑宋桂祝

作者:李 玮 刘 莉 郭志博

我国涉法信访工作分析论文 篇3:

浅谈涉法涉诉信访的现状与工作机制完善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处理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改革相关工作机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涉法涉诉信访;现状;工作机制

一、涉法涉诉信访现状

(一)涉法涉诉信访处理情况

就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而言,当前主要的处理方式有:程序化方式、行政化方式、商谈方式及终结的方式。程序方式,主要是审判监督程序、复查程序、复议程序,实质上都是一种程序迂回方式。行政方式,主要表现为交办,实质上是上级监督下级自觉查找和纠正错误,而信访交办事项如何办理现在还存在规定不明确的问题,同时,交办这一做法不足有四:第一,作为一种自我纠错方式上下监督缺乏严肃性;第二,作为对越级上访行为的一种非正规的制度化回应可能缺乏有效性;第三,不适用于法院系统;第四,信访人缺乏参与。沟通与商谈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延伸性的法律社会工作,一般表现为释法说理。终结方式,门槛较高,意义在于信访案件法律程序的完结,不再反复调查、复查、浪费司法资源。

(二)目前涉法涉诉信访存在的问题

1.涉法涉诉信访的诉外救济功能削弱了司法权威

“信访就其本质来说属于行政申诉机制,而司法审判有一套独立的救济程序,与信访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救济途径,因此,理论上可以认为,信访问题不涉法,涉法问题不信访”。但是,在前面分析的多重原因的作用下,涉法涉诉信访确实客观存在。

既然信访问题涉法涉诉,理论上本应该在法律范围内以诉讼途径加以解决,但这仅仅是十分理想化的模式,涉法涉诉信访涵盖问题十分广泛,不可能全部纳入诉讼范畴。在实践中,往往以行政化的救济手段加以解决。

2.无休无止的信访严重损害了司法裁判的既判力。

如果有条件对各级司法机关受理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情况进行一次权威的统计,可以发现,其中大量的信访诉求是已经穷尽司法救济途径的。就笔者所在某区检察机关近五年的办理的信访事项可以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法涉诉信访属于重信、重访,无休无止的信访使得司法机关的处理决定总是处在“效力待定”的状态中,严重损害了司法既判力。

3.涉法涉诉信访规范缺失导致实践中效果欠佳

“从国家层面上看,信访制度被赋予了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政治目标”。但是在各地实践的过程中,信访的目标价值已经走了样。在很多地方,信访工作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项工作。自上而下地看,信访工作出现了"32作目标层级变形”的问题。涉法涉诉信访在产生之初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程序不规范、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其无力承受如此高的期望。

更重要的是,立法在涉法涉诉信访这一领域中有所欠缺。也许是因为涉法涉诉信访正在面临改革,实践经验不足,缺少制定系统规范的客观条件,但是问题客观存在。从立法上来看,无论是对于信访人的行为还是对司法机关的行为都缺少必要的规范,对于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也缺少制约,既不利于维护信访人的权利也导致司法机关在实践中无所适从。就涉法涉诉信访行为来看,无理访现象一定程度的存在。信访人可能因为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也可能出于给司法机关施压的目的,采用缠访、闹访的方式表达诉求。

二、涉法涉诉信访机制改革路径

(一)信访诉求的诉权化

信访权利是国家法律赋予公民的重要政治权利之一,但是涉法涉诉信访中掺杂了太多涉及诉讼领域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公民政治权利这一公权利领域的问题,而主要是维护私权领域的问题。明确区分以下三种信访诉求:诉讼法上有明确依据的信访诉求、法律没有直接规定但是可以判断出来的权利、属于法律规定漏洞的权利,并加以诉权化,为其提供切实法律保障,是解决诉访分离的首要问题。

(二)诉权实现的程序化

法律对一些诉求类型赋予了权利性质,但没有提供救济渠道,没有救济渠道的权利则相当于无权利。只有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寻求救济,这样的权利才具有实现可能性,如法律规定举报人、控告人对公安机关做出的不立案决定可以申请复议,但对复议程序缺乏规范,这就导致这一复议权利形同虚设。就先行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处理方式而言,行政方式和商谈方式基本是非程序化的,而终结方式则是一种程序外的程序化。因此,将已经存在的程序化解决方式进一步转化为诉讼程序,或者尽可能与诉讼程序相衔接。这是涉法涉诉信访机制改革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通过以上改革,将形成这样一种结果:一方面,不合理的诉求都普遍不予受理,因而无所谓终结;另一方面所有的合理诉求都诉权化了,而诉权都有程序保障,穷尽程序的决定和裁决都是终局性的。这会导致涉法涉诉信访终结机制丧失实质意义,但是,应该注意到,涉法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由于门槛很高,在实践中得以真正适用也属少见了。

三、涉法涉诉信访机制改革与诉讼监督

当下,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已经提上议程。我们在专注于讨论涉法涉诉改革方案的同时应该注意到,法律调整社会生活,基于社会生活的復杂属性,法律领域内任何一项制度调整都可能牵涉很多问题。很多人赞成涉法涉诉改革的根本出路是“诉访分离”。那么“诉访分离”如何取得实效,信访人的权利如何真正得以诉权化?诉权救济途径如何实现程序化,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其中如何发挥诉讼监督职能才能真正维护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秩序,确保公权力合法运行,维护信访人合法权益,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诉讼监督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出发,结合涉法涉诉信访机制改革,探寻在涉法涉诉信访领域内诉讼监督如何发挥效用。

(一)拓宽监督职能,切实维护信访人诉讼权利

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代表国家追诉犯罪的机关,同时兼具诉讼监督职能是于理不合的,但是应该看到,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宪法赋予其的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下的选择,有其自身合理性。很多人因此认为,检察机关职权超强势化,凌驾于法院和公安机关之上。然而实际情况似乎与理论推断不相符合。

通過笔者所在检察院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2011年、2012年要求立案监督的申诉线索大增,2013年面对新刑事诉讼法修改,这一数据又实现了一个突破。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举报人、控告人可以要求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进行监督。实践中的立案监督申请也多集中在对不立案决定不服提起的申诉中,但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对于公安机关迫于监督压力做出立案决定,转而又做出撤销案件决定的案件,该如何监督?法律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对撤销案件决定进行监督的职权,而这显然属于涉法涉诉信访范畴内的问题,如何在将信访人此项权利诉权化的同时,拓宽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则是需要系统研究的问题。

(二)完善监督手段,提升检察机关话语权

总体来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滞后性,诉讼程序是不可逆的,尤其是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中缺少程序性制裁理论,这就导致很多程序违法事项一旦发生很难补救。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要想发挥效用受到很多限制。就笔者所在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的情况来看,控告申诉处在受理刑事申诉案件后,必须坚持对全案证据材料进行审查。但实际上,由于控申部门缺少必要的调查取证职权,这时的审查基本以书面审查为主。如果说程序性违法事实在这一环节尚有可能发现,而对于实体性问题而言,要想通过书面材料的审查得以发现,则显得十分困难。这就导致控申部门在提起再审检察建议的过程中显得底气不足、话语权减弱。

(三)完善监督程序,保证诉权救济程序化

检察机关的监督不仅包括对外监督,也应该包括对内监督。前文对于涉法涉诉信访的权利救济途径进行了归纳,总体来说有:程序方式、行政方式、商谈方式与终结方式。就这几种方式而言只有程序方式属于程序内解决问题,但其实质均是程序回溯性机制,无外乎同级人民检察院监督同级人民法院、人民公安,或者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监察部门监督其他部门。

要想实现诉讼监督发挥实效,切实保证信访人的诉权真正得以实现,就必须打破这一“熟人办熟案”的怪圈。在这一问题上,大陆法系中对于程序性问题实行三审终审的制度似可借鉴,抑或通过同级、异地管辖的模式进行复查,似乎更有利于保证程序客观公正。

涉法涉诉信访作为信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诸多争议,也存在诸多问题,因为涉及面广,其棘手程度不言而喻。现阶段,试点改革正在推行,具体成效如何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但是,可以想见,诉、访分离作为涉法涉诉信访机制改革的基础路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能局限于此,必须同时兼顾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才能保证改革的推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珍珍.涉法涉诉信访的困境及规范[D].2011年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作者:白玉坪 张哲

上一篇:煤炭物资供应采购管理论文下一篇:知识管理组织创新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