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目前,乳腺癌的诊疗模式日趋个体化,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合作,如乳腺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整形外科。而超声医学作为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一门学科,在乳腺癌的诊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活动中熟悉准确的诊疗过程,有利于超声医生培养准确的乳腺癌的诊断思维,从而有利于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论文 篇1:

关于我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等人才的主要途径,其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所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将来我国的医学事业也具有深远影响,而质量和管理密不可分,本文就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好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医院管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加强医院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衡量医院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1]。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制度,这是我国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方式的战略性调整,也是研究教育的一项重大变革[2],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研究生培养还兼具着科研能力培训及临床技能与思维培训的重任[3],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研究生管理者的关注[4]。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有一定的成绩,但其中依然存在着薄弱环节。分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的管理现状,查找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欠佳,参差不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一般分为往届和应届本科生,由于研究生年龄层次多样、个人经历有所差异、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知识接受形式不一,应届生理论基础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往届生其临床诊疗能力因在不同级别医院和所在时间的长短而参差不齐[5,6]。我院生源亦存在上述情况;另我院为地州医院,為非直属附属医院,相对于直属附属医院而言,生源质量不高,从而加大了研究生管理的难度。

(二)导师队伍能力有待提高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取决于导师素质的高低。一方面,由于医院的部分导师担任院级领导或是科室主任的职务,工作繁忙,指导研究生时间不够充裕;另一方面,部分导师自身科研工作基础薄弱,既不注重提高自身科研教学水平,在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方面的能力、经验也有所缺乏,继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未铲除重临床轻教学的观念

教学工作是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扩大专科影响、培育新人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医院长期发展壮大的基础。临床工作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医院的首要工作,且“短平快、见效快”,而教学工作“周期长、见效慢”[7],重临床轻教学现象在我院部分临床教师中仍然存在。

(四)管理部门工作有待细化,管理人员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研究生管理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负责人,管理部门往往只能是起到监督作用,因此在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只重招生和答辩工作,而忽视中间的过程化管理工作[8]。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管理工作量日益加大,工作难度不断增加,由于历史原因,我院研究生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部分为本科初职护士,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9]。

(五)部分研究生自觉性差,创新意识薄弱

经过三年培训实践,我院部分研究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对专业上的要求也是敷衍了事,自制能力较差,不会进行较好的自我管理。而有些研究生则存在缺乏紧迫感,心态浮躁,为了容易毕业仅从事低层次的重复性科研活动[10],创新意识较为薄弱。

二、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重在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及生源质量

医院要想提高生源质量就必须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并对外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医院院报、网站等多种载体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开始入手,制定免费住宿,提供培训、科研保障经费,优先留院工作等激励政策,吸引优质生源[8]。

(二)医院重视

作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州内唯一的“三甲医院”,我院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医院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部署来执行,并把此作为各学科及专业的建设考核内容之一。建立新的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医院一项重要议程,为更好的开展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11]。

三、提升导师个人素质,明确科室责任

1. 导师对于学生起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导师个人素质培养,对于导师负责制的开展有重要意义[12]。因此要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导师队伍遴选、培养和使用。我院应加强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大导师日常培训力度、制定导师履职尽责考核量化标准,对导师进行工作动态管理,对导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实施定期考核。

2. 研究生培养工作仅凭导师个人是难以完成的, 必须依靠科室领导的重视和全科室同仁的配合。首先科室主任要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把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纳入科室全年工作规划中,还要组织协调科室全体人员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齐心协力,关心、支持、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13]。

四、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

学生的自我主体作用,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来说非常重要。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学与自学相结合,并逐渐向自学过渡,既能锻炼研究生工作的独立性,又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好基础[14]。除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还要树立研究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只有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5]。

(二)加强临床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和规范操作

研究生应具备基本临床实践能力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掌握常规技术操作。导师在实践临床教学过程中,应监督研究生的整个诊治过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围绕病史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进行适当总结、归纳及讲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研究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11]。

(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严格管理研究生科室轮转及出科考核

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为积极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其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医技科室的轮转,并组织参加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阶段,进行相关专业的轮转;第三阶段,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专科培养。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作为研究生临床实际操作诊疗能力的轮转出科考核,建议进行轮转科室相关技能的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应增加轮转时间或是补考,组织研究生参加省卫计委组织的培训及各项考试[5,16]。如此一来,研究生毕业后可“四证合一”。

(四)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在強调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可忽视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我院设立院内科研立项,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及时了解学术科研动态、更多掌握实际,尽可能的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计划中,积极申报研究生优秀论文及创新计划,参加院内外各类学术会议交流活动。同时,进行科研实验记录也是培养研究生严谨科研态度和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做好原始实验记录与实验数据管理,详尽的实验记录有利于自己工作总结、同行借鉴、寻找实验中的差错以及节省同类实验所花费的时间[17]。实践证明,医学研究生经过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可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能力[18]。

(五)提高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教会研究生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等科研基本方法,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将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及科研项目相结合,选择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的课题[11]。

五、强化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1. 强化研究生管理工作, 应以管理队伍素质建设为必要条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研究生管理各项工作得以落实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6]。管理部门定期召开管理会议,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要关心研究生的全面能力培养,重视人文教育[19]。及时与科室及导师、研究生沟通,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带教科室、导师和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服务[20]。

2. 管理者首先必须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深刻的认识,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来从事这项工作。其次因为管理者所面对的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生,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了解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科学理论,形成合理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认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掌握研究生管理工作科学的工作方法,应提升管理队伍学历层次,改善职称结构,强化服务意识,从而使管理工作沟通无障碍,落实无阻碍[21]。

总之,培养既有临床实际能力,又有科研水平的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3],而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积极探索,只有不断积累经验,创新出更多的培养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蓉,梅妍,梁志松,等.综合医院研究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3(38):85-86.

[2]丁雪丽,田字彬,荆雪,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现状及质量保障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5):167+169.

[3]王靓,吴笑英,金建,等.“医教协同”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211-212.

[4]何伟,苏景宽,罗正学,等.军医大学附属教学医院研究生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3):324-327.

[5]薄海美,李建民,张雪鹏. 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04:294+309.

[6]刘蕙,徐晓明. 开拓新思路,树立新理念——关于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才智,2014,17:14+17.

[7]王剑锋,张旭东.非隶属教学医院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1):55-56.

[8]李蓉,梅妍,梁志松,等.综合医院研究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3(38):85-86.

[9]吴折.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6):44-45.

[10]罗花南,查丁胜,刘嘉丽. 浅谈对教学医院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12-113.

[11]何俊凤,姚登福,王德丰,等.医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管理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1):74-76.

[12]许丹丹.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探析[J].品牌,2015,02:248.

[13]刘子冬,王莉,吴有盛,等.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0):140-142.

[14]蔡彦宁.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华夏医学,2015,28(4):124-127.

[15]王一龙,廖力.教学医院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5(17):188-189.

[16]陈琪,沈春明,陈地龙,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3,42(13):1555-1556.

[17]周秀萍,胡金霞,石瓊,等.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69-771.

[18]杨伟吉,张世杰,郑红斌,等.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67-69.

[19]邱姗珊.浅析我院对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培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5):50-51.

[20]王倩,郑均,刘玉秀.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探索[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1):51-52.

[21]孙怡嘉,刘婉娟.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探讨[J].科学时代,2014(24):622-623.

作者:徐静 向茜 李勤 孙健玮 栾艳 张弢 丁丽莉 张晋

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论文 篇2:

临床思维在乳腺结节超声诊疗中的应用

[摘 要]目前,乳腺癌的诊疗模式日趋个体化,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合作,如乳腺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整形外科。而超声医学作为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一门学科 ,在乳腺癌的诊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活动中熟悉准确的诊疗过程,有利于超声医生培养准确的乳腺癌的诊断思维,从而有利于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临床思维;诊断

[作者简介]栗翠英(1978—),女,江苏徐州人,医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超声在乳腺甲状腺结节及引流区域淋巴结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王 慧(1984—),女,江苏淮安人,博士在读(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超声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乳腺癌在我国女性患者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安全[1]。20世纪70年代,外科手术是乳腺癌的单一治疗模式[2]。如今,基于循证医学,乳腺肿瘤的治疗逐渐被个体化综合治疗所取代,这就要求超声诊断医师具备正确的临床思维,配合临床医生较好的完成乳腺癌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估工作,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3]。

一、临床诊断思维的概念

广义的临床诊断思维[1]是指临床医生在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后,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做出最终诊断及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超声医师在培养临床诊断思维的同时,充分利用超声操作中与患者接触的机会,进行必要的问诊和触诊,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资料,最后进行收集、归纳及总结,并做出最终诊断。临床诊断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超声诊疗思维水平,这是一个需要超声医师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1]。毋庸置疑,这种与患者面诊的机会是超声診断技术发展至今,任何高新诊断技术和设备所无法取代的。并且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联系起患者和患者的责任医生,较容易实现辅助检查科室医生与患者的治疗责任医师在患者治疗全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实现各专业医生在自己领域内发挥充分的作用,及时沟通自己领域内的重点突出问题,使诊疗过程更全面更专业同时更具有重点。全世界医学教育的总体趋势是要求超声医生高度重视医学人文教育[4]。这意味着超声医生应树立自己患者诊疗过程参与者的身份,在检查过程中应不仅仅关注病变的诊断,更应进一步关注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和生存状态,使超声诊断过程形成贯穿患者治疗全程的系统化的过程。医学是一门最人文的科学,医学离不开人这一载体,一个优秀的医师需要医德和责任心作为桥梁,达到与病人共情的目的。人类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设备,需要医生高超的医学技术和人文关怀[5]。

二、乳腺癌的诊断思维

超声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前,需要首先具备了解乳腺结节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发病机制等基础理论知识;询问病人有无乳腺癌发病的一般症状,如触及无痛性结节、无痛性结节短期内进行性增大、乳头血性溢液等;询问病人有无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如家族史用药史等;对结节进行触诊,观察结节的大小、质地和活动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情况等。

进行超声检查时,超声医师要按照乳腺超声检查规范,对肿块的大小、位置、形状、边缘、回声、血流及后方回声等相关情况进行描述。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病史、腺体类型等建议或者结合钼靶及核磁等影像学检查。必要的触诊和病史可以减少乳腺疾病的误诊及漏诊。举例来说:对于一些超声可见病灶,但乳腺分类评分系统又无法做出正确诊断时,需要建议病人进行钼靶或者核磁检查。对于有明显乳头溢血或超声肿块感不明显但是存在弥漫分布的钙化点时需结合乳管镜或钼靶等其他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结节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年龄、声像图特征等鉴别依据,如黏液癌和纤维腺瘤黏液变的鉴别诊断。

当发现可疑恶性肿块时,先要想到适合何种手术方式,是否有保乳机会。并要常规扫查I区、II区、Ⅲ区及内乳区淋巴结,辅助临床进行TNM分期,利于临床医生制定具体的治疗计划。对于多灶性乳腺癌或者多中心乳腺癌,要充分评价多个肿块情况,中国抗癌协会指南中指出对于多灶性乳腺癌患者,评估合适情况下,可以予以保乳机会。而超声等影像方法诊断的多中心乳腺癌则是保乳的相对禁忌症。

随着介入超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声医师承担着乳腺肿块穿刺的工作,对超声医生掌握准确的临床诊疗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超声医生不仅承担穿刺活检这一任务,更要与病人和临床医生充分沟通,明确患者的预后期待,在保持医生专业性的判断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患者的临床期待,体现人文精神,并且要清楚临床医生对治疗效果的预判,发挥超声在介入性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如同一肿块也许有不同穿刺点,但活检的针道影响医生术中肿瘤的切除范围,针道有无完全切除,影响患者的预后。

对于TNM分期较晚丧失保乳机会的乳腺癌患者或分期较早有保乳期望的年轻乳腺癌女性,诊疗中要考虑到患者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可能。中国乳腺抗癌指南要求[6]我们做到对病灶进行基线评价,即测量乳腺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的基线最长径测量,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评价肿瘤负荷的缓解情况。目的是助于临床医生在六到八个周期的治疗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达到临床最期望的完全缓解。

对于已经诊断为乳腺癌的术后病人,要求超声医生做到掌握该乳腺恶性肿块的病理类型,让超声医师的思维跟上新辅助化疗及综合治疗思维的步伐。如今,乳腺癌治疗理念越来越追求精准治疗及综合治疗,超声医生需要紧跟乳腺多学科发展的步伐,熟读指南,丰富自己的临床知识。

三、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有效沟通

如上文所述,介入超声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超声医生承担起乳腺肿块穿刺和部分乳腺液化性病变的抽吸治疗工作。乳腺癌穿刺进行病理活检后必然面临着后续的手术治疗或新辅助化疗或放疗等后续治疗过程。超声医生作为患者乳腺癌治疗的重要参与者,应和临床医生保持有效的沟通,穿刺过程应密切配合患者的责任医生的手术方式,以实现最佳术式解决患者的问题,减少术中针道种植等风险,必要时还应配合患者的保乳需求,减少不必要的乳腺组织切除。此外,对于化疗、内分泌治疗及新辅助化疗患者,超声是一种可靠的效果评估手段。这要求超声医生与临床医生及病理科医生保持沟通,熟悉治疗过程中乳腺癌的状态变化及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治疗的效果提供可靠的评估信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案。

四、不斷学习乳腺专科的前沿信息

信息社会,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乳腺专科知识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不断利用相关网络平台丰富更新的乳腺专业知识,对提高临床思维至关重要[7]。超声医生是乳腺疾病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和临床医生的共同目的都是改善乳腺癌的诊疗环境,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做努力。超声仪器的发展改进使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各种新技术的使用可靠性需要临床实践及科学的总结归纳进行验证。乳腺超声方向的医生不仅要熟悉最新版指南中对超声诊断乳腺癌的要求,更应致力于完善指南在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不断学习新动技术手段和诊疗程序,保持进步。并且懂得总结归纳,保持思辨能力,从理论知识中来并高于理论知识,主动推进理论知识向临床工作的转化,积极响应知识的更新与应用。相信,超声医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诊断思维,努力学习乳腺癌的前沿知识,加强与相关专家的交流学习,定能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诊疗平台。

参考文献

[1]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6,25(01):1-8.

[2]杨志寅.临床思维与临床决策[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5, 3(02):79-83.

[3]闫文杰,孙凌波.全科医生临床思维与临床决策实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49-2452.

[4]赵茜,郭慧,申张顺,等.论临床思维的性质和原则[J].医学与哲学,2019,40(12):15-19.

[5]曾勇,王国民,蔡映云,等.“临床思维”的理解与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5(01):90-93.

[6]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17,27(09):695-759.

[7]张锦英,金鑫,沈途.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医学与哲学(B),2013,34(07):3-6.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Thinking in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east Masses

LI Cui-ying, SU Tong, LIU Wei, GONG Hai-yan, DENG Jing, WANG Hui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China)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ultrasound; clinical thinking; diagnosis

作者:栗翠英 苏彤 刘薇 巩海燕 邓晶 王慧

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院校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自“双一流”建设启动开始,高校之间的竞争便日趋激烈,发展模式创新成为医学院校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河北医科大学从新改革、新办法、新团体、新合作、新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支撑“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医学院校;发展模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对医学院校的建设和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医学院校的分析和关注也随之增加。

一、医学院校排名表现

2019年,软科首次发布了中国最好医科大学排名。该排名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化等4个方面对医学院校进行了综合排名。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學、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位列前十。其中,北京医科大学有3个二级指标排名第一,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各有2个二级指标排名第一[1]。

在中国科教网2019-2020年医药类大学排名中,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跻身前十强。该排行榜从办学能力、科教产出、质量与水平、学校影响力等4个方面对本科院校的竞争力进行了评定[2]。

根据校友会2019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显示,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排名前十。该排名指标体系涉及教学质量、杰出师资、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办学层次、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9个方面[3]。

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19年3月最新数据显示,医学院校除了在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这7个与医学直接相关的专业有优势之外,很多学校也在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北京协和医学院有12个ESI前1%学科,学科数居医学院校之首,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也有7个ESI前1%学科。

二、河北医科大学发展模式创新

2016年,河北省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了入选高校和学科名单,河北医科大学入选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共有1个学科获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学科获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以此为契机,河北医科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目前已有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3个ESI前1%学科。软科2019中国最好医科大学排名第12,中国科教网2019-2020年医药类大学排名第16,校友会2019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25。

(一)深化新改革

1. 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以ESI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三个层次的发展目标为引领,推动学校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2017年,以67000平米图书实验综合楼启用为契机,打破院系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成立了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下设6个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和两个共享平台,旨在通过聚焦“真问题”,推动校内学科间、学院医院间,基础与临床、学校内外的“真协同”。

2. 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开展学系制改革,加强课程群建设,贯彻国家关于“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并统筹考虑学科、学位授权点、专业负责人制度,推动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本科、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强化学科育人功能,支撑引领专业建设[4]。

3. 建立学科绩效评估机制。用好办学自主权,按照“常态支持”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将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进行统筹。根据学科建设年度评估结果,将统筹经费进行再分配,资助范围限于评估排序前70%的学科,并引导学科大力加强人才建设,优化经费使用结构,促进争优争先。

(二)采取新办法

1. 建立“三个老师”协同育人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育并举”“六个下功夫”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为所有学生班级配齐、配好专职辅导员、名誉班主任和兼职学业导师,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努力形成“人人都有育人职责、课课都有育人功能、处处都有育人环境”。共聘名誉班主任159名、兼职学业导师和临床学业导师180名,“三个老师”深入教室、宿舍和学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思想引领和学业指导,年均共开展集中指导1400余人次,形成了教育、关爱、服务学生的合力。

2. 面向师生实施“春苗”、“春晖”、“春雨”计划。致力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优秀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学校每年投入专门经费进行项目资助。此外,提升改造了学生创客空间近400平米。

3. 改进思政课教育形式。首次将学生自编自演的校史话剧《殷殷赤子心》等引入思政课堂,将本校走出去的医学教育专家殷希彭抗日救国的事迹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随后编演了全英语版;从西柏坡纪念馆引进舞台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到学校演出;与兄弟院校签署《教师互聘协议》,扩充了思政课的师资队伍,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水平与吸引力。

4. “学生为本”助推全程育人。以迎新季、毕业季、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型校园招聘会、社会实践、辅导员大家访等为抓手,打造让学生满意喜爱的学校。通过建立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面向学生免费开放健身中心等工作,增强学生的身份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5. 重视文化育人。举办“院士回母校”、“追寻成功校友的足迹”等系列活动;建设网上校史馆,挖掘校史资源,生动展现了学校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举办“感恩实验动物 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双凤山建成河北省器官遗体捐献者纪念园,与平山县古中山陵园联合建立“古中山器官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暨“河北医科大学生命教育基地”,牵头省内多所高校成立河北省遗体捐献接受联盟;充分发挥人体科学馆的育人作用,传播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精神。通过医学人文教育,于润物无声中将责任、情怀与爱心注入学生心田,为日后学生将这些高尚的品质传递社会、惠及患者奠定基础。

(三)组建新团体

搭建多角度、广覆盖的教职工发展平台,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1.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全校师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的讲座,提高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成立青年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一系列跨院系、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合作创新能力。2017年4月成立了青年科協本科生分会,主办了《青年科学》杂志。

3. 成立归国学者联谊会。通过读书班、迎新生咨询、座谈会等形式,为归国学者搭建成长进步和发挥作用的平台。

4. 成立社会科学联合会。将散在于不同部门的学术力量整合起来,首次搭建了促进学校社科协同创新的机制与平台。

5. 成立机关青年读书会。由党委书记亲自主导并参加读书会活动,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成长引领,引导青年干部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健康成长。

(四)开展新合作

为推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2022年冬奥会等,学校加快了开放办学的步伐。

1. 主动对接京津冀兄弟院校。2016年4月,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签订了《推进京津冀高等医学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2. 推进“政产学”融合。

2017年11月,与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大数据科研、AI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

2018年5月,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校将联合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互聘研究生导师,开展医工融合领域的科研协作。

2018年1月,与深圳华大基因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健康医疗管理等展开合作。2019年1月双方签订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基因组科学人才联合培养”协议。

2018年,与河北省科技厅建立厅校会商机制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2019-2021)》,围绕精准医学设立联合基金,促进基础与临床的协同攻关。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017年,与爱尔兰高威大学签订师生交流合作协议并正式开展了学生交流,双方共建了干细胞合作研究中心。201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卫生部合作成立先心病研究中心。

(五)提供新服务

1. 编印《“双一流”建设时讯》。为精准把握我校学科建设以及省内外兄弟院校建设动态,加强关键指标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积累,促进业务学习与交流,自2016年10月25日起,定期编印《河北医科大学“双一流”建设时讯》(20天一期)。这项工作得到省教育厅的关注和认可,2018年6月开始增编《河北省“双一流”建设时讯》(每月一期),适时提供全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数据信息。

2. 开展学科贡献度分析。为实现精准管理,促进科学决策,2016年起,建立了学校“学科建设决策支撑系统”,并实现与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对接,定期对学校ESI学科进行个人和学院的贡献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于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中。

3. 加强宣传与培训。与科睿唯安合作,面向学校及各直属医院举行“‘双一流’建设与ESI排名分析”巡回报告会,宣传新时代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新思想、新举措和新任务,引导关注ESI工具,促进其有效服务于科学研究。

三、建议与对策

1. 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医者仁心,医学院校首先要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通过思政课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的良好人文素养和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医学生的终身使命,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作为医生的职业责任。

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5]。适应国家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过程转换衔接机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人文素养、临床技能、社区实践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医教协同,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不断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使医学生能够适应并胜任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

3. 加强对医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研究,设计出符合医学院校实际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引导关注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淡化资源性指标,更加注重结果导向,提升学科建设的效率与投入产出比。此外,要根据医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科实施分类评价和指导,引导不同学科能够依循各自的规律进行建设。

4. 深刻领会新医科、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在保障健康发展、扶优扶强的基础上,加大学科的扶需、扶特、扶新力度。根据国家“深入推进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6],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医学人文、运动医学、医工融合等交叉学科的建设,支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使医学生能够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需求。

5. 发挥共建高校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如河北省高校可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以单个学科或项目方式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通过全新的建设任务,推动完善共建机制,真正做到面向地方、服务需求,实现学校科研水平的跨步提升。

6. 提升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支撑能力。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重大需求,谋划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研平台,加快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深化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联合攻关,取得高水平和标志性的成果。目前,河北医科大学四所直属医院成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定点医院,已经派出医生参加英语强化和滑雪技能训练,提升滑雪损伤救治技能和水平,全力备战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工作。

7. 理解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鉴于医学院校成果转化是以临床诊疗的形式直接施惠于患者,无须“转让”于其他主体,因此无法用“合同”来体现,也难以直接计量,但社会都承认大学附属医院医疗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同级同等医院,这也充分证明了具有大学属性的研究型医院、教授型医生和科研成果在临床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和转化实效。理解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特殊性,对保持发展定力,避免盲目追求指标业绩具有重要意义。

8. 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高等医学教育须坚持“服务社会关键在行动”的实践观[7],利用医学院校的专业特长,对口帮扶基层医院、深入基层医疗惠民、针对基层群众健康问题开展科研攻关,课堂引导和假期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理念、培养基层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等,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最好大学网.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EB/OL].http://www.zuihaodaxue.cn/news/20190123-859.html,2019-01-23/2019-04-01.

[2]中国科教评价网.2019-2020年医药类大学排名[EB/OL].http://www.nseac.com/eva/CUEC.php?DDLThird=6&DDLyear=2019,2019/2019.

[3]艾瑞深中國校友会网. 校友会2019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EB/OL].http://www.cuaa.net/paihang/news/news.jsp?information_id=135508,2019-03/2019-04.

[4]朱金明,林梦泉,刘慧新,等.新形势下专业学位教育认证与合格评估的协同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9):55-58.

[5]卢书明,李春艳,李琦,等.培养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8,39(06):61-6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52/201810/t20181017_351901.html,2018-10-08/2019-04-01.

[7]汤先萍.以服务社会为导向 发展让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N].新疆日报(汉),2017-11-18(003).

作者:张巧月 潘莹 刘洋 刘扬 贾川 曹亮

上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论文下一篇:师范生教学技能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