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加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了重视。本文论述了当前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从研究生管理角度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探析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国各高校开始建设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可以努力的方向,以期更好促进高职院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

作者简介:秦源,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1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文件从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标准。其中,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一、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组成及分工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学校应有机构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具体组织协调开展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学生班委会、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积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建立了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龙头,以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为骨干,以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为基础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1]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指导和组织者,负责学校总体心理健康工作布置、学年度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生心理普查、团体辅导指导、个体咨询等。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一般又称为二级心理辅导站,二级心理辅导站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发现具体问题的实施者,一方面,根据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部署开展具体工作,如配合做好新生普查、具体实施新生“破冰”团体辅导、心理剧演出等;另一方面,学院或者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及时跟踪掌握二级学院学生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结合学院学生特色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心理委员、朋辈辅导员和宿舍心理观察员一般是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的组成成员,班级心理委员或宿舍心理观察员位于三级网络的最底层,也是一手资料的获得者。他们通过日常观察、访谈和活动互动等方式获取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并将其汇总后及时报告给辅导员和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等,以便老师能够及时掌握情况和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如何超出了二级学院的处理范围,相关老师将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形成一个上下通达、良好反馈的三级网络系统。

二、高职院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现状

21世纪初期,教育部等部门开始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文,旨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的人才。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个新生事物。十多年来,我们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阻碍。学校资金投入少、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各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普遍性困难。

目前,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构建层面,各高校已经初具雏形,但在具体功能的实现上还有诸多尚待改进的地方。高职院校由于面临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学生意志力薄弱等困难,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建设上就显得更加困难。

首先,高职院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建设方面,面临人员配置不足、经费保障不到位、课程建设难和运作不良等困难。一般来说,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隶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体系,职位职数有限,人员配置方面难以达到学生需求。本科院校在政治等级、科研氛围、学术实力和薪资待遇方面都比高职院校略胜一筹,这就加大了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困难。心理测试软件购买、个体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建设、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高职院校大多采用逐年建设的方法达到硬件上标准,却往往忽视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由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牵头,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但是,专业心理人员有限,该课程的授课老师主要为辅导员。辅导员是老师当中接触学生最多的一类人,担任该课程的授课老师是非常理想的。辅导员大多是非心理专业,缺乏相关的理念和技巧,教学效果尚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纵然有交集,但更重要的是有区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延伸。由于经费不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难以得到专业的培训。在开展实际工作时,高职院校多向走在前头的本科院校学习。必须要看到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诸多的不同,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本,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运作模式,必然不能有效服务学生。

二级学院或者系部成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并不难,难得是如何让二级心理辅导站实至名归。首先,指导老师是专职还是兼职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具有心理学的理念和知识,懂得如何处理有心理个案或者心理危机,懂得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不可以避免的延伸到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的配置上面。二级心理辅导站,一般不属于分团委或者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性质上更像一个社团。优秀的学生通常更愿意成为学生会或者分团委的干部,这就加大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的困难。二级心理辅导站组织开展的活动,难以和学院学生专业或者特点有机结合,心理导向不明确,和一般的学生活动没有差别。

心理委员、心理观察员,作为一类新型的学生干部,面临职责不清、归属感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尴尬局面。同样,心理委员在心理理念和知识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也不够规范,有所欠缺。

三、高职院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发展方向

一是高职院校由于校园文化和历史积淀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校园生态尚未形成;二是心理教育起步晚,尚在摸索之中;三是与专业教育相脱节,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四是心理教育缺少心理专业支撑,思维封闭;五是师资力量较弱,心理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经验也较为缺乏。[2]高职院校要想形成完整有效的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特色做好总体导向。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旷课、迟到、早退、不做作业等现象更为严重;(2)漠视社会规范,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学生发生不文明行为、违纪甚至违法现象的几率都要高于普通高等院校;(3)以自我为中心与从众,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合作的能力与意向,缺乏关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深度交流和探讨;在行为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跟随大众传媒和周围人群的一般做法。[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高职院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决不能简单照搬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是应该重点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并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形成总体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在成立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以后,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只对二级心理辅导站提要求而缺乏配套的培训和技术支持。通过以上努力,三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顶层领导才能方向明确、效果明显。

(一)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逐步的配置合适比例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经费合理分配,不能单单重视建设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等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投入应该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包括学生和老师)的培训上面,对专兼职心理老师-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心理站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心理观察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培养,打造一支较为专业的工作队伍。通过以上努力,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学校应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还可以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和教学交流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生动有趣的教学能将健康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成长出自己处理、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给学生活动涂上心理色彩,形成良好的心理导向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排头兵,但心理站开展的活动也多以文体活动为主,缺乏心理引导作用。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动力差、意志力薄弱、无聊等心理状况开展团体辅导或者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韦志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80-83.

[2]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素质教育,2010(15):67-73.

作者:秦源

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加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了重视。本文论述了当前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从研究生管理角度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对策。

關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因素;对策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加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了重视。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仅在年龄、学业要求、职业期望等方面有差别,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也有着些许差异,并且部分高校存在重视本科生心理健康工作,而轻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象。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拟对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探讨,并从研究生管理的角度提出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对策。

一、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关资料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尚可,总体比较乐观[1],但仍存在诸多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容易导致研究生个体产生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通过梳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资料,发现以下几点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主要影响。

1.科研压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在申请学位之前需在规定等级的刊物上发表相应数量的文章。也使得研究生申请学位要求细化、要求增多,如果研究生达不到申请学位要求,就会影响到研究生获得学位证,甚至就业。加上现在高校研究生导师科研任务比较重,就会把科研压力潜移默化地迁移到研究生身上,整体弥漫着科研任务重的氛围,导致研究生科研压力大。相关研究表明,当前“科研压力”已显著地超过了“就业压力”,成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2]。

2.就业压力。2016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广东省毕业研究生人数为25049人,初次就业率为91.51%,仍存在两千多名研究生不能实现毕业即工作。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研究生求职人数也在增加,加上学历的提高使得研究生对职业的期望也相应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增大。而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大的另一原因是就业期望高,这部分研究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就业期望高的研究生从来都是优秀的研究生,他们在导师和同门中也受到重视,加上家庭期望,由此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便会增加,从而容易产生挫折感,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3.人际关系。由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学习模式和本科生不同,对研究生的自主性要求较强,要求研究生需要有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并且研究生相对分散,就使得研究生班级意识及观念比较淡薄,群体意识较差,加上人际交往面比较窄,不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往往造成研究生缺少朋辈群体的支持。一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处理不好,或出现与同门的关系不好,研究生就没有其他朋辈团体倾诉和宣泄情绪,从而好多研究生只能选择将情绪闷在心里,就容易产生无助感和孤独感,给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雪上加霜。徐国立等人的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是影响一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3],加上现在微信、QQ等各种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的普及,使得研究生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和能力都在减少,加上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不能扩展自己的社交圈,从而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性。

4.性格缺陷。目前,研究生趋向低龄化,这使得大部分的研究生尚未真正地步入到社会实践中,社会生活和社会经验较少,性格相对不完善。主要有两类性格缺陷的表现:第一类性格缺陷表现为追求完美。部分研究生过分追求完美,自我期望过高,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和优秀,人际关系表面上也不错,但他们常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下,有忙不完的事情,并且好多事情做完后自己会觉得做得不够好,从而会产生自责感,并且毫无成就感,使自己长期处于情绪压力的状态。第二类性格缺陷表现为自卑。部分研究生自我评价过低,兴趣狭窄,而又敏感多疑,在科研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容易产生挫折感,整天处在寝室—科研—饭堂三点一线的单一生活空间,与他人情感交流方面相对较少,就容易产生无助感、孤独感,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对策

鉴于以上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因素,加之部分高校存在重视本科生心理健康工作,而轻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象,本文从研究生管理角度,提出以下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目前仍有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人员不足,尤其是专业人员匮乏,心理咨询队伍专业水平也亟须提高。并且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普遍存在职责不明晰状态,大部分的心理咨询老师都在做行政方面的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杂而繁重,以至于缺少精力和时间去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与素养,限制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需要配足相关专业工作人员,专职专用,经常让其参加职业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队伍,并且能在毕业论文答辩、毕业求职高峰期等研究生生涯的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2.发挥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的作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在校期间联系最为密切和紧密的就是自己的导师,导师在关注研究生科研之外,也需要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每一位研究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压力,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情绪状况,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作用。另外,也要加强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研究生群体的心理保健预防,并且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初步识别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3.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大多高校缺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心理健康活动重复单一、研究生参与率低。部分高校仍对研究生采用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方法,由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具有的差异性,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方面并不适用于研究生。在研究生入学初期需要开展针对研究生的心理测评工作,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后续配合进行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研究生关心问题的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沙龙,在舒适的环境中舒缓研究生情绪,让研究生学习心理健康技能。在研究生入学、毕业论文答辩等重要时间节点,用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辅导,并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并宣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

4.学会心理调适,及时向心理服务机构求助。学校应帮助研究生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让研究生掌握心理调适的理论及技巧,学会一些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增强自我调控能力。相关调查研究生表明,研究生处于心理困扰状态时,仅有1.2%的研究生會选择“找心理医生咨询”[4],表明研究生对心理咨询并不了解,研究生要认识到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在有情绪难以自我排解时及时地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并且应该发挥研究生群体中的宿舍舍友、课题组同学等研究生朋辈团体的作用,定期交流沟通,不仅可以讨论学术科研问题,也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缓解其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共同度过一些研究生的艰难期,如实验失败、论文写作、毕业答辩等艰难期。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是要有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并且研究生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培养一流人才保驾护航。所以高校应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像重视本科生心理健康一样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静.9522名研究生新生精神健康调查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46.

[2]朱美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17-121.

[3]徐国立,董金梅.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南昌航空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7,(2):138-140.

[4]顾茜,郭永欣,尹春香,等.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管理观察,2016,(6):130-132.

作者:王凯欣

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摘要: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新问题,给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直接培养人,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在校研究生和导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探索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任。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压力,随之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不时发生。因此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夏航等人的研究表明,虽然研究生群体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出现了心理失常的情况;姜松梅等人的研究指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明显低于全国常摸,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赵红伟等人用SCL-90量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题,并且与学历呈正相关的关系。以上调查研究说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个别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导师进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探索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研究生基本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研究生基本心理健康状况,笔者首先对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按年级和学院分布随机抽取80名在校研究生作为研究样本,实际获得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97.5%。问卷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观体验、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研究生与导师相处和交流的状况、研究生导师对自己的影响、研究生面对困难时采取的应对方式五个维度开展调研。

在调研对象中,高达55%的研究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满意度一般,仅有30%的研究生感觉良好。54%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压力来自家庭,45%的研究生认为心理压力来自导师。当被问及读研期间的主要心理压力来源时,学习科研任务(60%)、求职(50%)、发表文章(41%)分别占前三位。研究生在心情不好时选择的应对方式中,选择自我调整的占68%,选择通过休闲娱乐方式疏解情绪的占64%,选择与朋友或者家人聊天的占59%,选择与辅导员交流的占10%,选择与导师交流的仅占1%。被调查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术科研方面,然而当他们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时,却很少向在学术科研方面密切相关的导师求助。

三、导师对研究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

在调研对象中,76%的学生表示与导师相处融洽;60%的学生认为导师在与自己交流的过程中态度比较热情;69%的学生表示与导师交流学术问题时能够保持着轻松平和的心态;77%的学生表示导师很少让自己做与科研学习无关的事情;62%的学生在与导师学术观点不同时能够与导师进行探讨最后达成一致观点。以上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平时与自己的导师相处融洽、关系稳定。

在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中,研究生既期望导师对自己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指导,也对导师对自己品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提出了要求。部分研究生表示自己的心理压力更多来自未来,希望导师能与自己多交流,并能在职业规划等方面给自己指点迷津。在对导师的访谈中,导师则认为自己应在科研学术、论文写作、做人做事方式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而在谈及导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时,导师认为各种职业的人员都会存在心理问题,大部分研究生人格较为独立,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只有小部分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与导师和院系缺乏沟通,导致自己难以了解其心理动向。

四、导师在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方面的对策思考

如何利用导师的身份,正确引导和帮助研究生疏导情绪、化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显得意义重大。导师应关注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和特征,及时发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其自身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1.导师应给予研究生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导师可以加强对研究生的全方位指导和帮助。比如:对研究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学术状态,减少因适应不良带来的自卑感;安排学术任务时能够循序渐进,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连续性的学术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同时,导师还可以传授日常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学识,注重学生性格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多为学生未来的就业考虑,在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导。

2.导师应主动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导师不仅是学术导师,也可以是心理导师,导师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对研究生影响最大的角色,对学生的指导不仅限于学业、科研的指导,更要多关注其心理健康发展等。导师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有意识地对所带研究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追踪,对于研究生出现的细微心理问题,不但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且应该提高防范意识,防微杜渐,凭借自身的角色优势、恰当的师生关系定位、合适的谈话技巧,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学业中。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研究生能做到积极开导,并及时建议他们主动接受相关专业人员的心理治疗。

3.导师应以身作则提升教书育人理念

导师通常都是其所在专业领域中的学术佼佼者,在研究生的心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导师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身心健康产生深刻影响。部分导师科研水平强,育人能力弱,学术理念强,育人理念弱。作为导师,应与研究生平等相处,做到亦师亦友,在治学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成为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思想渗透到研究生教育中,对学生有人格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忌把自己定位于研究生之上,更不应以掌握研究生的毕业大权而威胁或给学生施压,让研究生觉得与导师难以沟通,从而给研究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4.学校应为导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供条件保障

完善研究生导师制的规章制度,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地位,在制度层面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归入导师的岗位职责。比如建立导师—研究生双向考核制度、建立能规范导师等具备影响力监管制度等。增加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协调沟通的渠道,当研究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导师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专业人员或机构求助等。同时学校可以给予年轻导师一定的学生活动经费,增进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比如增加师生的体育活动项目等。

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往往把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放在首位,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辅导员主导,这容易造成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忽视。笔者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科研的指导者,更是研究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角色优势和重要作用,有助于研究生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夏航,徐兵,张珊珊.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新西部旬刊,2016(4).

[2]姜松梅.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3):98-100.

[3]赵红伟,徐海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咨询趋势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8-28.

作者:倪建超 胡晓蓉 郑镇锋 刘群鑫 蔡胜男

上一篇:升级瓶颈制约竞争力提升论文下一篇: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