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论文

2022-04-28

编者按:2006年,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驻瑞典使馆教育处推荐上报的10名候选人全部获准通过,取得了“满堂红”的骄人成绩,这也是3年来瑞典留学生获奖人数最多的一年。这得益于瑞典较高的科研整体水平以及严格而有效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反映出在瑞留学生群体较高的治学素质和科研能力。2004年和2005年,在瑞博士生分别有5人和6人获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论文 篇1:

基于四川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横断面研究

【摘要】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形成促进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对策。方法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覆盖的48个专业970余名2014届、2015届、2016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及满意度调查。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就业意向、求职技巧、自我评价三部分30题展开调查。以SWOT法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结果98%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会从事本专业学位相关工作,78%以上毕业生期望在西部就业,求职心态关注点最集中在个人发展空间与工资待遇方面,80%毕业生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医务工作,与学院“立足西部,服务全国,投身国家发展战略”毕业生就业方向设计基本一致。结论以胜任力为切入点,可有效解决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医教协同;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SWOT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课题(编号:201660)。

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在国家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国际医学教育组织(ACGME)强调过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服务性极强的学科,它培养的畢业生未来需要胜任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角色,不仅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外[2],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3],能从自然、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维度对待健康、预防疾病和解除疾痛,培养相匹配的胜任力,才能满足深化医教协同培养改革机制下现代医生综合素质的高要求,让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表现出更优益的绩效。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以四川大学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分层设计,对2014届、2015届、2016届临床医学48个三级学科970余名研究生发放问卷970份,收回有效问卷970份。除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外,问卷由就业意向、求职技巧、自我评价三部分30题组成。硕士研究生定向生占比3%左右,博士研究生定向生占比19%左右,毕业后需要按照协议回原单位就业,其余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或升学,就业指导工作必要且迫切,基本情况如表1:

1.就业意向分析

临床医学研究生基本上经历了8-11年以上的医学教育,对未来职业选择较为清晰,毕业后在医院就业的意愿非常强烈,他们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满意度较高,对未来职业的发展目标较为明确。在就业去向方面,98.26%硕士研究生从事本专业学位相关工作,其中16.69%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99.29%博士研究生从事本专业学位相关工作,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国家深化医教改革的战略方针设计基本吻合。(见表2、图1-2)。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西部就业占78%以上,东部地区10%以上,中部地区5%。就业具体区域选择多元,由于70%生源来自西部,本土化的倾向较明显,研究生是西部高级人才的重要资源,西部地区因发展空间大、离家近,生活成本较低等优势也大获毕业生青睐,东部地区的吸引力反倒呈明显消减趋势,毕业生流向与学院“立足西部,服务全国,投身国家发展战略”就业方向设计一致。(见表4)。

2.求职心态分析

在择业考虑因素方面,看重未来职业发展平台带来的个人发展空间,期望供职在三甲以上公立医院,也不排斥优秀医药企业相关岗位。求职心态关注点最集中在个人发展空间与工资待遇方面,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和61%。对工作稳定性、单位规模和工作地点的考虑,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8.2%、43%、37%左右。

3.就业竞争力自身评价

问卷中80%毕业生认为在胜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角色上不会感到担忧,职业认同感强,认为医务相关工作可实现自身价值。对职业长期发展最有效的是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法规有一定了解,对就业工作相关流程熟悉,一般通过网站、导师、家人、用人单位网站媒介获取就业信息,认为新媒体平台对专场招聘信息提醒很有必要。部分毕业生认为领袖气质及组织能力培养还待加强,希望在求职礼仪及简历制作等环节得到针对性指导。

二、SWOT法分析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SWOT内外因分析法(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应用于职业生涯设计,具有直接高效的特点,可以帮助毕业生客观的分析自我与就业环境。华西医学教育起源于西学东渐的教会医院,1998年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人才教育一直在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思考,迄今已经培养了19届专业学位毕业生,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几千名医学专业高级人才。按照“立足西部,面向基层,投身国家发展战略”指导理念和学科专业特色,培养研究生胜任力,就业率年均保持在98%以上,高于国际认可的95%充分就业标准曲线。

1.医学规范性与前沿性为优势Strength

全国医科重点高校不论是从师资力量、科研投入还是保障机制上都倾注了大量特需,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且师生比多大于1,研究生在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科研创新、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培养保障让其拥有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改革进一步显示出其规范性与前沿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同的时间内可同时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医师资格证”和“规培结业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的匹配度和满意度较高。

2.用人单位人才指标及不合适就业倾向导致劣势Weakness

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比例几近1:1,(下转161页)(上接26页)毕业后80%以上都将从事专科医生或相关高要求的医药工作,但是新中国自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偏重于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科研论文更是学校评奖评优和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重要指标。在有限的36个月内,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训要严格完成规定的工作并进行考核,在科研产出上与学术学位的有较大差距。另医师资格证考取周期长,毕业要求四证缺一不可,稍有差池均会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改革的深意在于保证基层医务需求大缺口,研究生自身不合适的就业预期也会是当下就业难题。

3.政策支持和就业环境带来机遇Opportunity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并提供充足的经费,研究生临床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总则》和各相关学科细则的要求进行。從2002年起,学院对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修订培养方案,将研究生学位课程与规范化培训课程整合,减少学分压缩学时,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前瞻性的科研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学院70%以上生源来自西部地区,而西部经济发展人才需求量巨大,早期灌输服务基层的就业意识,学生扎根西部,个人职业发展与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空间更大。

4.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与不断提高的人才需求矛盾迎来挑战Threat

高校日益扩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意味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毕业人数还将大幅度上升,而目前医疗制度改革,三甲医院指标几近饱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疗单位评审和企业自身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医师专业要求和职业素养都迎来了新的挑战,紧张的医患矛盾也是不得不面临的新问题,就业问题凸显。就业指导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需求,而研究生自身更需不断掌握新知识,具备胜任力特征因素,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三、提升临床医学毕业研究生就业胜任力的建议

1.建立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

我们分析比较大量典型医学生与一般医学生个体特征[7],借鉴美国西点军校人力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医学教育理论,于2012年在高等教育领域首次提出构建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包括职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特质、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成就导向和行动促进等[3]。模型中指明知识技能仅为冰山一角,仅占培养总目标25.87%;其他最重要的依次是职业发展、人际关系、个人特质和成功导向。就业指导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特性,培养医学生胜任特征群中的各项核心能力,才能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胜任特征模型随着医学教育发展不断发展完善,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

2.构建个性化的胜任力培养模式

学院构建“辅导员”、“导师”、“优秀学长”就业三维辅导制,三者形成就业指导合力。专职辅导员负责规划督导及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在规划过程面临的实际问题;导师负责学生学业规划,技能培训及专业竞赛指导;优秀学长负责对学生在目标确立,学业规划等方面实施一对一的帮扶。三维辅导每月一次,以年级大会、座谈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8],学院大力搭建多科学交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交流平台,培育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德育实践平台,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分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3.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学校虽不在对毕业生具体就业进行调配,但是作为第三方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生涯指导必须要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根据不同学科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期达到就业指导良性循环。学校一方面需要建立毕业和用人单位数据库,实时更新就业数据,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及时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另一方面应该整合学校、学院、学科、导师、辅导员资源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全员全程育人就业指导体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设置系统的职业测评和生涯指导课程,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化的求职礼仪与求职技巧培训、简历制作与模拟面试求职等。

华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提供毕业生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培养的毕业生以临床技能扎实、科研能力突出、胜任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构建SWOT矩阵,提高医学生胜任力,进行适宜的生涯规划指导,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学院就业指导切实从初级的以实现工作安置为目标变成实现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华西的经验和成果可以为其他院校提供有益的经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晶晶闫志利.基于德国经验的职教师资“三维一体”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0):85-90.

[2]王文娟,马建霞.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我国情报人才培养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6):27-32.

[3]翁铁慧.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6-28.

[4]吕雪,胡静,柳娜等.关于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调整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108-109.

[5]斯特恩.医师职业素养测评.第1版.邓洪,熊婉,万学红,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75-191.

[6]裴光术,刘清才.提高研究生就业效率与质量的思考与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07-109.

[7]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医学教育,2005,4(2):11-13.

[8]金蕾莅,熊义志,王丹.职业辅导在研究生就业中的普及、使用和效果[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作者简介:伍艳,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

作者:伍艳 程春燕 万学红 孙宁 曾雯 陈念 贾雪 张琴

学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论文 篇2: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剪影

编者按:2006年,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驻瑞典使馆教育处推荐上报的10名候选人全部获准通过,取得了“满堂红”的骄人成绩,这也是3年来瑞典留学生获奖人数最多的一年。这得益于瑞典较高的科研整体水平以及严格而有效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反映出在瑞留学生群体较高的治学素质和科研能力。2004年和2005年,在瑞博士生分别有5人和6人获奖。

从总体上看,今年一是报名者总体实力强于以往两年;二是报名者平均年龄明显降低。在今年报名的25人中,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生的留学生占绝大多数,而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仅为2人;三是女性报名比例明显高于往年,往年的报名者中女性比例仅占总数的1/5~1/4,而今年25位报名者中,女性有12位,且学术实力较强。

在本期“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奖者剪影”中,我们集中介绍瑞典获得该奖项的学子们。

仇红,1969年6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7年9月起就读于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医学院)6年制医学英语班,1993年7月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获生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在山东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任教。

2002年1月赴瑞典留学,于2007年1月在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获得医学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脂质炎症介质白三烯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研究成果为揭开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病的致病机理及探讨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刘欣宇,1979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在四川大学物理系微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期间多次获得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瑞典STINT奖学金。2001年8月至2003年3月在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纳米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该校微技术与纳米系应用半导体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为研发世界上第一台1.55微米高速带光调节器。博士学习期间,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13篇论文。其学术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并受到了国际权威杂志Physica Sta-fus Solidi的约稿邀请,撰写该研究领域的综述文章。

邓巧琳,1978年8月出生,籍贯江西南昌。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10月,进入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专业领域为神经发育生物学,主要从事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在体内发育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即帕金森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法。研究结果首次报道了含有同源域(homeodomain)的转录调节因子Lmxla和Msxl是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生过程中重要的内源性决定因子。回答了在多巴胺神经元前体细胞发育阶段的基因调控的秘密。利用这些发现,可以在体外模拟体内的微环境来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成为中脑多巴胺神经元,这将极大地推动细胞替代性疗法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上,为并列第一作者。

章贞,1979年1月出生。2000年、2003年先后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进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的信息和通讯学院(1CT Sch001)攻读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为硅技术在纳米电子上的应用。该课题受到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SSF)的资助。已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5篇为第一作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硅纳米元件方面,为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该领域的研发在欧盟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魏瑷,1978年6月出生。2001年和2003年先后于山东大学医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4月到瑞典哥德堡大学医学院留学,并于2004年10月注册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截至目前,在Haematologica等本学科重要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4篇为第一作者。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在赫尔辛基举行的北欧血液病年会上进行学术报告,并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优秀文摘奖。

肖鸣,1975年5月出生。1997年和2002年先后在电子科技大学图像传输与处理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2年9月至今,在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系统信道编码和调制方面的基础理论。

学习期间在网络码和连续相位调制方向做出了国际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有4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等杂志上,另有10余篇论文发表在IEEE国际会议文集上,以上论文都是第一作者,期间也多次获得IEEE专业领域的奖励以及瑞典皇家工程院的奖励。

高敬芳,1966年6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瑞典林雪平大学生物医学硕士学位,同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肿瘤生物学。

博士期间,主要从事鉴定肿瘤生物学标志物,筛选肿瘤易感高危人群及寻找易感基因的研究。首次发现大肠癌原发肿瘤中PINCH和Legumin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病人预后的标志物。并发现了NFKBIA基因多态性在瑞典和中国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差异,以及其与大肠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在瑞典和中国人群中的不同。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次,发表会议论文4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均被SCI收录。此外,曾于2006年获瑞典东约特兰省Lion Forskningsfond Mot Folksjukdomar奖,并长期被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杂志邀请为审稿人。

张紫阳。1980年出生。2003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光电工程学士学位,2004年于瑞典皇家工学院获得光子学硕士学位,自2003年9月起在瑞典皇家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为光子晶体的集成光学设计与制造。以第一作者发表了5篇论文,另有两篇论文。为第二作者。这些论文都是在本专业著名期刊,其中一篇论文在发表后的一年中被引用16次,另一篇8次。两篇论文的结果被选为期刊的封面。其研究成果到达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光学信道加减器,微激光器以及量子光学器件中。

黄伦梅,1978年2月出生。2000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在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组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关于固体材料性质的模拟计算这一难度很高的研究领域。攻读博士期间,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3篇为第一作者。在稀释磁半导体(DMS)方面的研究与现今最热门的自旋电子学(Spintronocs)有密切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发表在Physics Review B上的文章,很好地改进了大家对DMS系统磁场行为的认识。

墨浩,1969年3月出生。1992年8月在湖南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2002年6月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注册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开发以myc信号通路为靶位的癌症治疗方法。主要研究方向:1,myc癌基因的信号通路及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2,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myc表达水平的差异进行小分子物质的筛选。此研究报道了三个具有myc表达水平依赖性的细胞毒性作用的小分子结构。初步研究显示,这些小分子具有不同的作用途径。这些小分子的机制研究正在进一步展开。3,临床部分常用药物的细胞毒性与myc癌基因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此研究为更合理的设计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在就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独立完成的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进展》杂志。

学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论文 篇3: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高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反映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进入21世纪,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动策应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培养单位不断增加。全省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由2001年的11个增加到2013年的16个,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由2001年的3个增加到2013年的9个,分别增长了45.5%和200%。

——学科授权点大幅增长。全省一级学科博士点由2001年的1个,增加到2013年的27个(其中2个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全省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001年的5个,增加到2013年的202个,分别增长2600%和3940%。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由2001年的7所发展到2013年的16所,专业学位授权种类由2001年的5种,发展到2013年的35种,专业学位点由2001年的8个,发展到2013年的91个,分别增长128.6%、600%和1037.5%,并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

——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由2001年的135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4人)增加到2013年的521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8人),增长285.7%;在校总规模由282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2人)增加到1682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11人),增长495%;专业硕士学位在校人数由2001年的486人,增加到2013年的17207人,增长3441%。

——导师队伍不断壮大。2001年全省博士生导师49人,2013年达到589人,增长1102%;2001年全省硕士生导师766人,2013年达到6739人,增长780%。导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迅速提升,2001年,导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占28.85% ,有硕士学位者占39.68%,两项合计为68.53% ;2013年,导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占42.97% ,有硕士学位者占 42.86%,两项合计为85.83%,提高17.3个百分点,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也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尤为可喜的是产生了本土高校培养的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10年,由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教授指导的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博士研究生晏学明的博士学位论文《猪肠毒素大肠杆菌F4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受体的遗传学研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2年,由南昌大学谢明勇教授指导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陈奕的博士学位论文《灵芝质量控制模式研究及黑灵芝多糖研究初探》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现了江西省本土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零的突破。

——培养机制更加完善。近年来,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围绕建设有江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战略,转入了内涵式发展。从研究生教育投入和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健全,到江西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立,从学科与学位工作的规范建设,到开放办学、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深入实施,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各项工作都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回顾本世纪这13年来的发展历程,成绩令我们深感鼓舞和振奋。这13年是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发展、大改革、大提高的13年,是规模增长、类型增加、层次提高、质量提升的13年。13年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靠的是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靠的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历届领导以及全体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靠的是我们学位与研究生战线全体同仁一张蓝图画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靠的是长期以来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坚韧执着。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紧紧扭住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奋斗目标,努力做大研究生教育总量、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江西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定会在下一个10年、20年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真正成为江西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加速器和排头兵。我们可以预见: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作者:朱虹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学校网络课件创新体育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