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会计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接轨平台,标志着中国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通过相关观念的厘清,肯定《国际会计学》学术空间的存在和发展,并结合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程教学会计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教学会计学论文 篇1:

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需求和偏好。调查涉及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动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偏好,揭示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澄清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为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教学需求 调查

由于当前社会对会计职业和会计知识的需求日益高涨,各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相继将会计学课程设为本专业的必修课,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现。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的讨论,近年也逐步受到关注,如权英淑(2003)、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刘永泽和孙光国(2004)、陶水莲(2005)等。一方面,传统的、仅是会计系简化版本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摒弃与批判;另一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改进仍无定论。人们对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普遍缺乏细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一些讨论仅停留在主观推断和个人经验层面。为了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进行了两次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调查。调查的对象涉及北航经济管理学院全部专业的两届本科生。调查的结果澄清了我们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的许多模糊认识,为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调查的结果进行介绍与分析,希望也能为其他学校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两次调查的对象,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秋季和2005年春季在主修会计学课程的本科学生,涉及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工程、金融、国际贸易和保险等6个管理、经济类专业。共发出问卷417份,收回有效问卷346份,样本回收率83%。其中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工程三个管理类专业的样本比率占全体样本的57%;金融、国际贸易和保险等三个经济类专业样本比率占全部本的43%。由于两次调查期间,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所调整,使得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正好分属大三和大一两个不同的年级,大一和大三样本基本持平,分别占47%和53%。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会计学课程学习目的的看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偏好,在教材、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选择方面的态度,以及学生对学习效果评价形式的选择等。两次调查采用了相同的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填答,以保障回答结果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二、会计学课程学习目的分析

为了解学生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动机,问卷设计了六种学习目的供学生选择:“完成本科学业”、“辅助未来工作”、“作为商业语言”、“成为会计工作者”、“成为会计研究者”和“其他”。由于选“其他”项的频数总共才不到1%,在后面的统计中忽略了“其他”项。在各个选项中,同时提供了“非常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四种重要性程度供学生选择。由于各选项学生选“不重要”的频数低到近乎为零,因此对“不重要”赋予了0分,对“非常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则分别赋予5、3、1分。对各选项用这些重要性分值分别乘以被选的频次然后求和,得到每个选项重要性总得分。为便于进行更加直观的比较,又将这些总得分分别除了公共的常数,即除以各选项被选总次数的均值,最后得到各项学习目的的分值。(表1)所列的是学习目的在不同的样本总体下的部分得分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就全部样本而言,“辅助未来工作”得分最高,为4.02分;其次是“完成本科学业”和“作为商业语言”,两者得分相当,分别为3.54和3.43;成为“会计工作者”或“会计研究者”的得分较低,分别是3.05和2.69。由此可见,辅助未来所从事的经济管理工作,是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主要目的;熟悉将来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须的一种基本交流语言,也是重要动因;但为了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或“会计研究”工作则基本上不是其主要学习动因,这与学生的非会计专业背景基本相符。由此可见,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方向应该着眼于强调会计辅助决策的功能、会计对经济与管理活动的影响以及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分结果显示学生对“完成本科学业”比较看重,这一结果可能反映了部分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持有某种程度的否定,带有消极或被动的态度,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会计知识的价值所在,将被动的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探索。

尽管“成为会计工作者”或“成为会计研究者”在总体样本中的得分是最低的,但是,我们观察各专业的数据时发现,其中“成为会计工作者”的得分在不同专业的位次有差异。如(表1)中的数据所示,在“企业管理”专业中,该项的得分仅次于“辅助未来的工作”位居第二,反映在企业管理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学习会计知识视做未来从事会计职业的准备。另外,在“工业工程”和“金融”专业,尽管“成为会计工作者”的得分相对较低,但是与其他高分选项得分的差距却很小,并不十分明显。即在调查的6个专业中,是有一半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是很有可能将会计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近几年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询问会计类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考研的人数在逐年增多,本次调查的结果与这一现象相吻合,说明将会计作为未来的职业对许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具有吸引力。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在进行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除了着眼于强调会计的辅助决策功能、对经济与管理活动的影响和基础性地位外,还应当适当照顾部分学生对更加深入的学习会计知识的强烈愿望,保持其学习热情,并在教学中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从(表1)最后两行有关大一和大三学生在各学习目的上的评分,可以进一步比较不同年级学生对会计学学习目的的认识。从(表1)的数据来看,大一学生“辅助未来工作”这项的得分最高,剩余各项的得分都不低。“完成本科学业”被排在第二位,“成为会计研究者”的得分也不低,总体看来还缺乏确定明确的专业定位;而大三的学生“辅助未来工作”的得分也最高,但其余各项的得分则有了差距。他们对“成为会计工作者”和“成为会计研究者”的评价都较低,“完成本科学习”的得分也低于大一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和学习的主动意识都超过了大一的学生。这说明随着年龄和专业阅历的增加,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和成熟。

总结学生对会计学学习目的的选择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辅助未来工作是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最主要动因,但是学习目的总体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完成学业、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以及从事会计专业等其他动因还起着明显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将重点着眼于强调会计辅助决策的功能、会计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影响及其基础性地位,还应当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对那些希望更深入地学习会计知识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偏好,我们将除财务管理外的常设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加一项财务报告分析,作为会计

学课程的备选教学内容,由学生对“非常重要”、“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进行多项选择。结果“会计电算化”一项几乎一致地被选择为“不重要”,而其余各项选择“不重要”的频数则较少,形成鲜明的对照。故此,我们在(表2)所计算的得分结果中去掉了被学生普遍认为不重要的“会计电算化”一项。(表2)中各个项目得分结果的计算,采用了与上面学习目的分值计算相同的方法。从(表2)的得分以及我们对各个专业在这些项目上的得分统计来看,无论在哪个年级和哪个专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在这两者中大一的学生则普遍认为管理会计比财务会计重要,得分分别是4.26分和4.03分;大三的学生相反,认为财务会计比管理会计重要得多,得分分别是4.49分和3.91分。排在第三重要的都是财务报告分析,其他的教学内容则被学生普遍认为重要性程度较低。但也有特例,如在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得分最高(5.24分),甚至超过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别为4.31和4.00分);工业工程专业对“成本会计”的需求则超过了管理会计,排在了第二位(分别是3.79和3.71分);金融专业在所有专业中最看重财务会计(得分5.26分),但是也不看重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会计信息系统(得分分别为2.48、1.58和1.15分),但是“税法”得分却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为3.59分(其他专业则都低于2分)。因此,迫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课程上的学时分配压力,在教学中几乎完全舍弃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忽视了学生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强烈需求。各个学校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通过增加会计学课程的总学时,通过开设管理会计选修课,在保持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教师在教学方案中尽量插入一些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的方式,使学生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渴求得到应有的满足。学生在“财务报表分析”方面的学习要求,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者通过教师将财务会计相关内容与财务报告分析内容相结合进行讲授的方式,来予以满足。部分专业在某些特殊教学内容方面的强烈需求,由于课时限制和照顾到大多数专业学生的愿望,一般不太可能在统一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计划中予以安排。会计学课程应该基于大多数专业的一般需求,因此,首选的方式是通过增设相应的专业课的形式解决,如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所希望开设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其次,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小组报告或个别报告等创新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某些专业学生的特殊要求,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很多学生在调查问卷的主观意见部分提出想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国外财务报表分析和外币业务会计处理,工业工程专业想学习成本会计等,这类要求本身与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可以在讲授相关内容时,进行适当的知识扩展,在正常的教学计划范围内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小组报告或个别报告等自主学习方式对所扩展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化和巩固。

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应该将所有专业都比较关心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方面内容,作为会计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在财务会计内容的教学中同时应该强调各种会计处理对财务报告业绩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对各个专业的学生所感兴趣的会计领域,提供力所能及的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对于某些专业要求迫切而又不适宜于全面讲授的内容,应该考虑在相应专业增设专业课或选修课,以减轻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压力。

四、会计学教学手段选择分析

(一)教材选择我们选取了“外文中译教材”、“外文影印教材”、“国内自编教材”和“教师自编PPT”几种教材形式供学生做单项选择,结果这些教材的选择频率分别是37%、30%、20%和13%。即偏好“外文中译教材”的最多,占37%;偏好“外文影印教材”的也不少,占30%;两项总计占67%。说明引进教材相对于国内教材在学生中更受欢迎。这是因为引进教材一般信息量大,决策导向明显,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比较适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但引进教材往往脱离我国的会计规范,一些习题的背景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影印教材学生英语阅读速度慢,学习时间延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而中译教材又存在翻译质量普遍较差等问题;国内自编教材尽管直接连接我国的会计规范,但缺乏决策导向,不能较好地适应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因此目前无论选择哪种教材,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教学经验和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材料和手段进行弥补,同时及早开发真正适合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特点的教材。

(二)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我们就学生对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重偏好进行了调查。结果80%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的最低比例应该在30%;有59%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的比率应该保持在40%左右。关于运用多媒体教学问题,有62%的学生期望80%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在作业和例题的讲解方面应该主要采用板书教学。一些学生表示,使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书写规范,节省了教学过程的书写时间,但是也会加重老师和学生对多媒体讲义的依赖;传统的板书能带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过程和思路清晰、互动性较强。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将多媒体和板书结合起来使用,共同增加教学的效果。

(三)作业形式选择教学过程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布置适当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和融会贯通。不同的作业形式对学习产生的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学生可能更加偏向某些特定的作业形式。因此选择了几种常见的作业形式供学生进行多项选择,以了解学生对这些作业形式的反映,调查结果见(表3)。由结果可知,学生对会计模拟实践、课后习题作业、小组分析报告、课堂作业并点评等各种作业形式都比较喜欢。并且大一学生比较喜欢课后作业和课堂作业这些传统的作业形式,而大三的学生则更喜欢小组分析报告等比较开放的作业形式。

(四)学习效果评价形式选择为了考察学生对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偏好,我们选择了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案例讨论表现、期末考试、小组分析报告、独立分析报告等八种考核形式供学生多项选择,学生的选择喜好结果见(表4)。由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最看重传统的“期末考试”;其次分别是“独立分析报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最后是“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小组分析报告”;而“课堂表现”和“期中考试”则不被学生看好。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独立分析报告”考核形式的偏好大大超过“小组分析报告”。认为很多会计课程的作业报告是一个整体,可以独立进行,没有必要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理论上讲,小组分析报告将学生分为小组,就某个问题或事件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交流和组织配合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存在分工模糊,工作量分配不均,“搭便车”现象。相比而言,独立分析报告虽然缺乏交流和讨论,但是可以提高学生对报告的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而且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比较全面。采用小组分析报告需要对过程进行严格控制,限制小组人数,强调小组分工,在最终分析报告中要详细记录每次讨论的情况和小组分工,最后选择优秀的小组进行报告演示,并且要按照分工分别陈述。学生的这些看法比较客观,教师在运用小组报告进行学生成绩考核时,一定要对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笔者认为,采取独立报告加课堂有选择的报告相混合的考核方式,对于采用大班式教学的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和公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赵 莹 许小建 曹 峥

课程教学会计学论文 篇2:

会计学本科生《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接轨平台,标志着中国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通过相关观念的厘清,肯定《国际会计学》学术空间的存在和发展,并结合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国际会计学 教学研究 会计学专业 本科教学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施行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会计学课程在专业学术上的空间不但没有被压缩,反而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会计学本科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程,《国际会计学》教学肩负着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既可以保证传统学科知识和最新学科发展得以传授,也能起到与职业素质教育接轨的作用。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形势要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便成为了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认清教学意义,把握形势要求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无差异论”或“差异忽略论”就开始被讨论。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无差异论”似乎还获得了权威的背书。此外,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经济体的会计准则,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高质量的趋同。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会计学》——这一定位于国际会计差异介绍与分析的课程,好像面临着无米可炊的窘境。然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财政部负责人在作题为“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发展”演讲时,率先批驳了这种主观的“无差异论”。

经过多年的探讨和研究,会计学界逐渐认识到“没有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协调,就谈不上会计信息的协调,所以会计的国际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从理论上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目标,一是标准化,二是协调化。高质量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于维护与促进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益,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非常重要。但忽视会计发展阶段和环境特点,未必能收到良好的、实实在在的多赢效果。鉴于实施的可行性和难度,会计准则的标准化更应该被视为远期的目标,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建立在协调化途径上,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描述,是较为现实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寻求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共同构建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的渐进的互动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发起和推动者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但IASB自身没有强制各国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力,它只能通过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管理机构(如国际证监会组织)沟通、协调来实现不同体系会计准则向现有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同时,作为趋同标准的国际会计准则自身也受到了来自各方要求改变的压力。中国之所以没有像世界上部分国家那样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具有自己特定的经济环境、法律基础和文化特色。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要靠拢通行规则,又要承认特殊情况。

综上所述,“无差异论”过早地带入了会计准则标准化的理想目标,混淆了“趋同”和“相同”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决定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比强调国际统一的标准更具有生命力。中国新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也正是不断协调的产物——它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承认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的差异与不同——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模式选择、资产减值的冲回、公允价值的计量等。因此,尽管从形式上看,这种差异与不同确实在逐步缩小,但《国际会计学》并没有失去教学的空间和内容,《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应当承担介绍国际会计基本概念、树立正确观念的任务,以清晰的定位实现对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的必要补充。

二、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桥梁作用

本科阶段的会计学课程以实用为主,《国际会计学》涉及的会计应用技能大多能迎合新世纪会计职业的特点,因此该课程应突出特点,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当前,会计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都倾向将“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初次择业的首选,“四大”的人才选用标准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高端会计就业市场的走向。需要注意的是,“四大”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 往往对专业背景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不同专业的应聘者一旦被录用,“四大”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 使员工尽快具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四大”一般会通过持续、衔接的培训(包括1~2个月的入职培训、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以及各种与具体岗位相关的在职和升迁培训),将来自不同背景的毕业生打造出分工明确、素质精良的职业团体。同时,再培训和再磨合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只有那些掌握较强学习能力,并努力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和视野的人员才能留在“四大”的团队中。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面对非会计专业求职者激烈竞争,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体现出自身差异化的优势,具备以下的专业素质:一是具有娴熟的中国及国际专业会计知识。“四大”为数不少的委托人都是跨国企业,母公司与各个区域分公司之间垂直或平行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专业会计人员对各类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协调和转换。二是英语沟通顺畅。面对国际化竞争,外语工具日益重要,掌握专业、到位的财务英语及娴熟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是国际会计师的基本要求。三是具有良好的知识平台,可塑性强。

上述三个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既是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应聘要求,也是对会计教学工作的要求。应该说,有关内容《国际会计学》本科教学都能不同程度地覆盖。根据人才培养和就业需要,《国际会计学》本科教学目标应该是不仅要让毕业生“进得去”,更要保证其“站得住”。因此,要立足中国国情,放眼国际准则,推行双语教学,既通过国际会计学基本理论教学,主要是介绍各国会计准则的特点并阐述差异存在的原因,同时重点介绍国际会计协调的成果和进展;又通过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分析教学,主要进行中国会计准则与不同会计准则间的差异分析,转而适当地进行其他主要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对比和分析。

三、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差异分析

《国际会计学》是一门兼具宽度和深度的课程,但过宽的知识面,如部分教材选取20多个国家的会计制度来源、准则制定情况进行介绍,既让学生背负了沉重的记忆包袱,蜻蜓点水的教学内容也无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明确以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为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便于联系实际、就地取材。当然,教学过程中不必受限于单一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的教案,也可直接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国内、外财务会计教材中摘取合适的案例。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教学,可以从点和面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点,即从“形式上的协调”——会计准则制定协调的角度,逐项分析两套准则存在的差异,并促使学生同时掌握常用会计事项的两套会计处理方法。比如,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禁止其适用范围内的资产转回任何的减值损失,而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IAS36)仅禁止转回商誉的减值损失。在分析差异的过程中,各自会计准则的字面讲解,特别是差异部分的对比固然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也就是必须有可供实际操作的案例。如: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冲回的“The increased carrying amount due to reversal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what the depreciated historical cost would have been if the impairment had not been recognized”(由于资产减值的冲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价值,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这句话如果不辅以具体案例讲解,在中国会计准则未有该方面涉及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资产减值冲回价值封顶的概念。

其次是面,即“实质上的协调”——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 从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协调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总体效果做出介绍和评价。事实上,会计信息编报者和使用评价者更关心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因为只有实质上的协调,才能“真正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从而为投资决策和宏观调控等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AB股上市公司需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 对两种会计标准下产生的利润差异要在年报中予以调整和列示, 这就为评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进行协调效果的介绍中,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被引用,如王华教授和刘晓华博士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所做出的2004年以前“随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逐步缩小,AB股公司的净利润差异不具有逐年缩小的趋势,而是在总体上显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的结论,就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中国在会计准则协调的进程。然而,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因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才开始执行,迄今为止第一个完整的报告期间仅涵盖2007会计年度,所以新准则的实际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在已有的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的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从“面”上对美、英、德、法、日等具有鲜明特点的会计制度进行讲解,为学生开拓国际会计视野铺桥搭路。

四、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学习效果

在合理教学模式的规划下,学生完全能在《国际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中得到针对性锻炼。相对于国际会计基础理论较为传统和固定的教授模式,会计准则间差异分析和教授的模式便很大程度决定了的课程方向和定位。澳大利亚本科教学模式的划分值得借鉴:其本科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模块转变为三模块(models )组成,包括授课(Lectures)、小组讨论与辅导(Tutorials)、课堂练习与辅导(Workshops)。根据《国际会计学》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建议选择和运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专题辅导三种形式教学方法,灵活地加以利用。

集中授课作为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在《国际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教师需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并充分利用“顺向迁移”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如举一反三),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不盲从教材的观点)。比如:国际会计学课程涉及各个国家会计制度的介绍和会计准则的归纳,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承担部分课程内容的查找及归纳;通过自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展并及时地提供指导,保证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开拓视野,逐步累积与国际会计相关的学科知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各国会计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协调都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相对来说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要慢于这一趋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判断出相关滞后的知识点后,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独立更新或纠正书本上的内容,借以培养学生学术的严谨性。

小组讨论应定位于协助学生有效地归纳、应用所学到得知识,并借此加强英语沟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在本过程中,案例教学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在国际会计环境介绍、差异分析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等知识点上。国际会计学课程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投资分析和企业管理等知识点,都是适合案例分析的典型题材。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高度投入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体会了更为主动的角色,使其有机会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论文总结以至课堂报告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强调语言环境既符合国际会计学的学科特点,也迎合当今会计职业需求。在教学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建议案例教学配备专职的教师。这也是澳大利亚在本科会计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其优点有:一是专职的案例教学老师通过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或者精选资料、更新信息,可以保证案例教学材料的高质量,并最大程度实现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的对接和综合运用;二是授课教师与案例教师之间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彼此借鉴、相辅相成,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专题辅导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课内专题讲解。在每一个学期总结阶段(如期中和复习阶段),选取课程内有学科代表性的专题,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内测验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如:要求分析不同国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上的差异,或者要求列举不同国家分部报告的特点。在归纳和复习的同时,教师应尽可能通过知识点的梳理明确国际会计学课程的学习逻辑和途径,减轻学生的压力并激发对国际会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课外专题介绍。可以邀请国际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介绍实务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会计职业界发展的最新动向,并从不同专业角度分析会计国际协调中涉及的相关利益方以及可能会遭到的阻力,以期弥补学校教学在实务操作中的不足、完善学生的会计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盖地,刘慧凤.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会计研究,2004(3)

2.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 改革与战略,2004(6)

3.王华.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4.王华,刘晓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2)

5.魏明海.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J]1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4)

6.吴水澎,谢诗芬,薛祖云等.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作者单位:韩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周红山,军事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军区联勤部财务部 广东广州 510063)

(责编:若佳)

作者:韩 晴 周红山

课程教学会计学论文 篇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需要通过会计工作实施等各项管理职能。许多高校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学校会计的兴趣不高,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就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国贸专业 会计学 实证研究 教学改革

一、会计学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角色定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即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表1 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表1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不想成为会计从业人员,这与对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调查统计情况。从表2的结果显示: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但学生更多喜欢案例教学,喜欢老师与学生互动,喜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可能也是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程度。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是感兴趣的,仍然有高达17%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我学的是国贸专业,将来不做会计,“我为什么要学习会计?”、“学习会计这门课有什么好处?”、“学习会计可解决什么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合理。目前会计教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模糊,对会计知识与国贸专业的内在联系也认识不清,以至于教学内容安排也不合理,他们认为,只需要像教授会计专业学生那样,从会计的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再到如何登记账簿,如何编制财务报告等。像这些抽象概念、复杂的帐户对应关系容易引起国贸专业学生的抵触情绪。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如何“做会计”上,而财务报告这一部分内容所用的时间有限,也没报表分析的内容。由于国贸专业学生是会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是与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相符合。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失当。通过对会计老师的访问,大部分会计学教学现在仍然是“粉笔+黑板”,其优点可以对学生不懂或疑难的地方通过板书进行说明,缺点是难对会计核算图、账表、实物等内容做详细介绍。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有91%的同学认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会计本身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且具有高技巧的操作性。然而现大多学校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一味“填鸭式”灌输会计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实际案例较少,且没有安排实践操作课时,使学生感到会计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特性的改革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迫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国贸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什么要开设《会计学》这门基础课,并让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外贸企业里工作,看懂财务报告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会有多大的帮助,使他们明白只有在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才能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才能成为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国际商务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把会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在日常生活的存在和学习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本次课结束后,出一些与下次课的内容相关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等到下次课开始是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可激发学生的答疑兴趣,并产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教学内容

会计的目标是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所以说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人才。因此只有将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会计专业课程,满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国贸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对国贸专业应设置两门会计必修课,即《会计基础》和《外贸会计》。《会计基础》课程应该是《会计学原理》和《初级会计学》的结合,从而形成《会计基础》课程。其内容具体应包括:第一章绪论:介绍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会计循环:介绍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第三章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国贸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第四章财务报表及分析: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着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分析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看懂各大企业的会计报表。

(三)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由“黑板+粉笔”转变为“案例+多媒体+板书”。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集声音、画面、文字等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和理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具体的经营决策,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演算时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发挥,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效果。也一定避免运用屏幕替代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在授课时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难以掌握教学动态,仍不能根本改变灌输式教学。

2.财务报告导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首先,在会计学课程开始时首先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某一外贸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简单介绍会计报表的及附注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经济信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决策提供依据,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让学习了解财务报告在会计学中的核心地位,理解会计与他们专业的关系。接下来介绍会计报表编制原则及理论依据,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会计理论。

其次,概述各个报表项目(即会计科目)的含义、及确认与计量。并阐述各个报表项目与会计要素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会计报表项目所表示的经济含义。

再次,给出一个企业某一期间的实际发生业务,并进行借贷复式记账后,教授学生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账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老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评,让学习深入了解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加强对报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最后,是会计报表分析,重点介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某些内容的分析,更好地满足其专业需要,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四)优化会计学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随着新的准则体系的出台,对会计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知识跨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不断充实自己,而且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但同时,对于国贸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会计教师,还必须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用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进修学习。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涉外的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企业会计核算,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华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1月(上)

[2]邓尚华,龚建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会计之友.2010 年第2期

[3]刘晓英.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设想.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

[4]张臻.财务报告导入式——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2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度湘南学院科研资助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0Y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丽娜(1980-),女,汉,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学,工作单位:湖南·湘南学院;王奇(1980-),男,汉,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工作单位:湖南·湘南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丽娜 王奇

上一篇: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下一篇:民法公平原则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