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

2022-04-18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我们所浏览并熟知,这些信息具有共享性、实效性以及传递性,既是优点,又是弊端,好的舆论和信息会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不好的舆论导向自然也会干扰人们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 篇1:

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路径研究

摘要: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革命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挑战。面对传播主体不够灵活、传播受体自身乏力、传播环境遭遇挑战、传播媒介更新迟缓等问题,利用新媒体传播理念与技术创新高校革命文化传播路径,对推进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新媒体;革命文化;传播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好革命文化、赓续好红色基因、发扬好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革命先烈为祖国、民族奋斗、献身的精神,体现了追求先进、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是最珍贵、最鲜活的教材。[1]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高校,传播革命文化,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步骤,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面临着冲击与挑战。因此,应该基于新媒体视角研究如何更好地继承与传播革命文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作用

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独特革命遗存、革命风貌、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思想品质的体现。蕴涵着党的奋斗和建设经验、党的崇高信念和优良作风。革命文化的传播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革命文化和传播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革命文化是传播的文化,新媒体的传播是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条件。

(一)传承革命文化理论,发挥先进文化价值

任何一种理论和文化,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将是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革命文化传播。为了革命文化的长久不衰,我们必须重视革命文化传播问题。对革命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助于实现革命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传承、创新和发展,使其精华永葆生机和活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对革命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内容,为我国先进文化传播提供新思想和新理念,提升先进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

(二)提供新型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新媒体拓展了革命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随着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趋势加剧,网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为革命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丰富了革命文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推动革命文化传播朝着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新媒体的相关研究,有助于突破原有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性,为革命文化传播提供新的传播方法,努力构建出一个全新的高效的革命文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效果。运用新媒体对革命文化的传播可以作为高校现有的传播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是新媒体传播下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延伸,提升革命文化高校传播时效性。[2]

(三)推进革命文化“入脑、入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传播革命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種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对新媒体传播下高校革命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加强革命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融合、更好推进革命文化“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3]

二、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为革命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提供了新鲜的动力,可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除了有利影响外,也应该注意到新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突与挑战。

(一)传播手段不够新颖

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是一种以课本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符合科学的学习记忆规律,但是仅靠这一种手段在面对互联网知识爆炸的冲击时已经稍显“落伍”。作为革命文化传播的主体,高校亟待探寻一种符合新时代宣传教育特点的传播方式,开辟“第二战场”,在人员、渠道、管理机制方面做全方位的革新,不能单纯地依托于传统的书本、课堂开展教学,而应采用更加新颖的传播手段进行符合时代的创造性革新。

(二)内容形象受到影响

高校思政课堂的革命文化学习总是围绕着无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高校学生们通过对种种革命案例的分析了解事件的全貌,完成革命历史人物形象的构建。在过去的经验看来,这种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一代又一代人成功地形成了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记忆。但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革命文化的传承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最主要的是传统革命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盛行使青年学生更加乐于去跳出刻板印象,去重新审视革命符号,与其学习革命故事,他们更希望用自己的眼光来思考革命案例。

(三)传播受众缺乏动力

当代青年的成长过程已经完全远离了战争年代,对于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感知程度不强,他们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革命英雄们为什么会舍弃自己的生活跟随革命队伍爬雪山过草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老百姓推着手推车跟着解放军南征北战。如今的高校学生对于与自己的实践经历相关的事情能够引发共鸣,他们认同的是感同身受的相互理解,希望能够设身处地的思考别人的经历与故事。革命烈士刘胡兰牺牲时不到15岁,而这个年纪正是高校学生在刻苦读书应对中学考试的时候,他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学习第一”,因此很难让自己理解信仰大于生命的人生境界,无法切身体会。充满革命性与斗争性的革命文化故事无疑难以调动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传播环境遭遇挑战

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高校校园近些年来遭遇了功利主义思潮抬头的境况。革命文化本身包含着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倡导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行为准则,这与“个人优先”的功利主义存在着“利他”还是“利己”的根本矛盾,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高校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的转变。某大学进行过一次关于转专业动机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未来专业的就业前景占转专业的首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主要考虑的是哪个专业更利于自己以后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对所学专业的兴趣。”[4]有65%的学生因为原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理想而选择转入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因此大量学生选择进入金融与会计等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继续学习。有28%的学生选择“该专业属于热门专业,能进去是一种荣耀”,5.3%的学生“一时冲动”转入新专业。在功利主义的“熏陶”下,专业选择可见一斑,革命文化所倡导的奉献与牺牲在高校学生眼里则更加显得与社会“脱节”,与个人利益“背道而驰”,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成为了革命文化在高校内传播的巨大绊脚石。

三、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路径

正是由于新媒体能够对国家、社会与个人产生积极影响与正向反馈,高校在弘扬红色文化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新媒体理念与技术手段推动革命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一)革新传播创作形式

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发展理念进行媒体整合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出于校园文化建设与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需要,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广播站、大学生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等平台,配合院校及学生组织的宣传部门,形成了系统的宣传体系。将这些校园媒体进行横向整合,建立具备采编、加工、制作等全功能的新媒体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兴办“革命文化新媒体工作室”,以负责统筹规划与协调高校革命文化的宣传工作。

(二)创新传播内容形式

从形式上讲,以往“听我说”的文化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现如今的传播节奏,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渴望“我来说”,亲自参与革命文化的弘扬过程。在建军9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人民日报》推出的H5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推出两天浏览量就突破了两亿。将自己的正面照上传后,利用P图技术就可以自动生成自己穿着不同时代的军装的照片,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制作出了自己在不同时代的军装照。目前H5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制作门槛较低,可以轻松做出换装换脸的特效。抛开《人民日报》巨大的粉丝体量,这种传播客体主动参与的宣传模式本身就可以吸引到足够高的参与度与关注度。高校的新媒体工作室可以改变各类革命文化作品的输出形式,不再局限于推出完整的文章视频,采用诸如可以选择不同结局的互动视频、革命故事续写、H5作品征集等模式,加强大学生的话语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感。这种更加亲切的切入点能够借助新媒体从内容与形式两方向将传播客体变得生动饱满,使受众能够更加自然地融入革命文化教育。[5]

(三)营造资源的传播环境

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而言,每一个掌握了革命文化宣传话语权的校园中环境就是一个舆论统一体,他们的声音会产生集聚效应,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国家和社会对革命文化宣传体系的构建。这种全平台、一体化的宣传模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抵御西方错误思想的渗透,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当遇到涉及革命文化的舆情时,新媒体工作室可以第一时间用同一种声音发布最权威、最及时的回应,将错误言论的负面影响消除在源头。良好的校园革命文化宣传中环境向下辐射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小环境的改善。由于新媒体涵盖了全平台,在每一个宣传渠道出现的革命文化负面影响因素都可以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高校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使其肩负净化不同平台的职能,用正面的声音压过负面的声音,使不利于革命文化传播的噪音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四)促進传播媒介融合创新

融媒体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这种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校园媒体组织结构上的转变,配合着新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文化内容在空间上的无限延伸。现阶段校园媒体的宣传方式主要采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将现实的事件装进了虚拟空间,利用屏幕对文化内容进行最终表达,而以VR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多媒体技术,是对这种传统模式的革命性升级。以VR为代表的新闻生产模式在革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能够将那些经典的、难以复制的革命历史场景重现在高校学生的面前,大大拉近他们与革命历史的距离,使其细细品味革命文化的背景故事。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中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6]高校作为面向当代青年输出主流价值观的桥头堡,在宣传革命文化时也应该学习、利用这种新兴传播方式。新媒体在智能时代利用新技术,依托新平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利用新媒体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瑰宝,让革命英雄人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来说,新媒体在革命文化的传播弘扬中一定大有可为。如何利用好这个新兴的工具讲好过去的故事,探索好未来的传播路径,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应该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绍勇.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百年赓续的精神解码及其文化涵育[J].思想教育研究,2021(06):73-78.

[2]胡杨.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3]韦家旭.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8):85.

[4]何善亮.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开展STEM教育——基于美国《Science Fusion》教材工程技术教育特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2):42-46.

[5]苑素梅,苗得雨.融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1):101-105.

[6]习近平.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 人民日报, 2020-07-01(001).

作者:陈雪茹

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 篇2:

高校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提升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我们所浏览并熟知,这些信息具有共享性、实效性以及传递性,既是优点,又是弊端,好的舆论和信息会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不好的舆论导向自然也会干扰人们的发展。高校学生正是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临界处,易受到舆论的影响,高校新媒体需要做的是净化信息的传播,给学生们带来良好的影响,所以高校新媒体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影响;策略

一、创新传播手段

创新传播手段,顾名思义是在现有的新媒体传播的基础上进行传播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具體到高校新媒体的工作中,应当拓宽传播渠道。提到高校新媒体传播,大部分师生都会想到高校的官网以及微信公众号,这些的确都是传播高校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但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播渠道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微博APP,但是调查表明,我国有七成高校的官方微博号都没有开通,相比较开通了的高校,这些学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小。

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和当地的一些平台进行合作,定期展开学校活动和竞赛信息的公开,这样,家长也可以有更多的渠道来了解高校的发展,积极配合教师工作的开展。此外,要单独对微信公众号这一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传统的高校微信公众号都是发布一些推文,但是采访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关注和浏览,提及原因,大部分都是枯燥、笼统,所以今后高校新媒体在运行公众号时,可以注意展开一些抽奖活动,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传播和影响效果。

二、丰富内容建设

在提高高校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几项措施中,丰富内容建设可以说是其中的核心,因为内容才是决定高校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没有内容的报道和声音难以抓住师生的眼球,而单单有着较为新颖的传播形式和手段的新媒体完全是虚有徒表,不值一提。所以,新媒体工作者一定要充分丰富内容,确保这些内容在公平、公正、客观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舆论性,吸引高校师生的同时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和干扰。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将高校的工作进行宣传,并且结合拓展的手段和载体进行传播,确保更多的师生更快地了解;其次是不断地改变文风,因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更新换代极快,如果高校的新媒体内容一直是一种风格或者是来回常见的几种,很快就会失去其吸引力,所以新媒体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和扩充自身,确保风格和内容都有自身的特点;最后,高校应当加强品牌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后,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感,并且逐渐吸引他们的兴趣,适当地学习和借鉴一些外来的风格和品牌设计,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展开内容建设,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晚安华师”,采用拟人的语气设计的公众号,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与高校间的关系,并且内容风趣幽默,设计成了学生们的记忆点。此外,还要注重新媒体团队的建设,因为通常是学校内选的师生,很多时候缺乏专业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和外出学习,加强新媒体队伍的建设。

三、掌握传播主权

掌握传播主动权的确是高校新媒体增强和提高影响力的有效策略,但是如何具体地展开并实施一直是困扰着高校新媒体的工作者,可见这一问题是解决新媒体传播现状的关键因素,这对高校新媒体相关的工作人员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首先,要主动设置议题。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具有传播性、公开性和实效性等特点,这几种信息特性都在推动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尤其是移动设备的大范围普及,高校学生基本都具有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或者笔记本以及平板电脑等,他们在闲余时间登录平台,进行快速浏览并转载,用不了多久一个话题就会快速“席卷”进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好的舆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思考和学习,而不好的舆论显然会影响和干扰学生们的正常生活,所以高校新媒体一定要掌握话题主动权,主动地去传播具有正确影响的话题和事件,确保舆论的走向是在掌控范围内,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不会受到突发话题和事故的严重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无论是在招生还是后期的教学运行以及学校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的团队一定要予以重视,积极地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共同致力于高校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作者:杨君

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 篇3:

高校团属新媒体传播融合新途径

内容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空间多元、网络社会思潮多变,技术和需求的升级不断驱动着媒体转型发展,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的不断变更和重构,引发了高校媒体格局的新变化。传统主流媒体转型,通过构建新媒体矩阵进行传播、实现融合发展已成趋势。本文探索在高校里构建新媒体矩阵,助力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阵地,借助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传播体系。

关键词:融媒体 媒体矩阵 融合

微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不断促进传统媒体拓宽新边界。新媒体的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手段和受众对象都在深刻的变化着,新媒体的快速演化正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催发一场没有硝烟的变革。腾讯网企鹅智库与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中提出我们进入到“众媒时代”,媒体共生,媒体共融,在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存在1。融媒体时代下,媒体形式和舆论生态呈现出全新的特征,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新媒体共融的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将移动传媒推向时代舞台,微媒体(微博、微信)正在深刻的改变现代人的生活,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短视频平台、知乎)正在病毒式在年轻人的世界传播。新媒体迅速兴盛,“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来临,人人都可以通过移动手机端发布信息。由于工作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变大,人们在接受信息上倾向于“快速浏览”的方式,这种客观形势下导致信息受众乐于接受“内容浅显”且“吸引眼球”的媒体内容。这符合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但是也冲击了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的融媒体格局。融媒体格局下,既要兼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又要发挥新媒体的灵活性,形成宣传的强大合力;这也是新形势下媒体转型和改革的方向。

(一)融媒体时代传播权力被分散消解

融媒体时代来临,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体生态被颠覆,深刻的改变了传统的媒体行业。原本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源于新闻的权利中心,讯息由上及下,一级一级传达。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通网民可以自如的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讯息。很多信息来源就是网友的爆料,然后迅速在各大平台上被转发,最后升温成为热门话题。新的信息生产模式下,增强了网友尤其是年轻一代参与感,却使“传播权力”由集中到分散逐渐消解。

(二)融媒体时代唱响主旋律需要集中团队协作

新媒体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在新媒体转型的道路上,越来越多媒体衍生出媒体生态群。新媒体矩阵就是在融媒体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媒体群,从形式上来解释,就是指“一个核心、两个侧翼、多平台开发”。一个核心是指以新闻手机端为核心,两个侧翼是指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2;多平台开放指多应用新兴的媒体渠道开设账号抢占新的战场。从内容上看,一般指针对不同人群形成风格不同的新媒体形式,从而构成“分渠道新媒体集群”,在内容上聚焦目标用户,每个新媒体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又相互呼应2。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媒体平台探索之路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高校利用好“新媒体矩阵”平台,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建立新媒体矩阵有助于适应新媒体格局下的媒体转型,实现信息共享与增值。传统的高校媒体的构建方式通常采用垂直化的媒体模式,即一个主媒体,外加细分化的多个分媒体。新媒体矩阵是以期建设一个扁平化的生态圈,由权威的官方网站依托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媒体打造而成的复合型、多平台的媒体生态圈。

二.高校媒体矩阵建设中的瓶颈

传统的高校媒体,牢牢的把“话语权”掌握在手里,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去掉都非常有限。自媒体的强势发展将同学们“平权化”、“自由化”和“个性化”的态度摆到台面,高校媒体转型、新媒体矩阵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应用了新媒体矩阵,高校新媒体建设以初见成效,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三方面。

(一)矩阵媒体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融媒体矩阵中,参与的媒体众多,各自定位不一。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微博和微信更新的内容尚不能同步。校内新媒体平台繁多,多为校、院、班多级的垂直账号。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安排,推送内容层次不齐,信息发布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弱化了团学媒体矩阵的传播力,主流媒体的声音在一级级传导中没有很好的延伸,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矩阵多样化平台尚显不够多

高校团属新媒体的微信平台建设如日中天,初有成效。但是其他多样化的平台仍然不足。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占网民总体的54.7%,其中,以年龄段在14-28岁的青年人为主力军。大学生喜爱新鲜事物,新兴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知乎都深受大学生喜爱。目前高校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还有待完善,如若在微信的基础上,利用微博、快手、抖音和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开,配合官网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平台联动的格局和生态,能强化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力。

(三)整体规划布局不够,传播效应不足

当前的高校新媒体矩阵缺乏統一统筹规划,彼此之间联动效应不够,联动幅度也不大。未能在矩阵内部形成合力,传播效应和辐射人群都不够。这样长此以往,不利于矩阵的长期发展,也弱化了高校团学媒体品牌的影响力。高效的融媒体矩阵应该是打通纸媒、PC端、移动客户端以及多样化平台,进行全方面、多渠道的传播。并且融媒体矩阵中相互间要相互协作与共融,实现抓住传统媒体(纸媒、PC端)的同时,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东风,将传播辐射到更多的受众。

三.团属新媒体矩阵建设的对策

诚然,当下团属新媒体矩阵建设中碰到层层关卡,但也要看到,建设新媒体矩阵是高校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校内传播体系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团属新媒体矩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从内容建设、渠道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来解决,强化主流媒体的地位,打造专业媒体运营团队,优化媒体平台的渠道,从而才能提高高校团属媒体矩阵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一)内容建设

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生产出质量过关,思想导向正确的内容仍然是重中之重。好的内容能紧扣热点、贴近学生、求真务实,在选题和策划的时候,就应该加强同学们对重大事件和节日的思想认识,并发挥在形式上面的多样性积极探索新鲜的模式。譬如,二次元动画、微视频、图解和直播等大学生喜闻热见的方式,增强同学们的接受性和积极性。另外,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还要结合大数据反馈的信息,如:推送信息的浏览量、后台的评论和粉丝的男女比例等整理出同学们个性化的需求,根據后台大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和特点,从而可以通过定制化的内容供给满足学生群体,增强粉丝对平台的粘度。

(二)渠道建设

目前高校团学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还主要局限于微信和微博两个平台,想要建立扁平化、聚合性的综合媒体矩阵,还需要开拓多方面的平台,以点带面,多平台合力完善矩阵的传播效力。微博重速度,微信重深度。微博上每天可以推送不受限的次数,而且内容短小精悍,可以帮助快速推广,让媒体的讯息有更多同学能看到。微信一般每天一篇,经过精心编辑,图文并茂的贴文,可以更权威和深度的解读微博上的事件。其他新媒体社交平台上聚集众多大学生群体,如若在知乎等多样化媒体平台上,有传播正能量,引领思想舆论的意见领袖存在,有助于推荐网络监督和弘扬主流价值观,促进网络媒体的良性发展。

(三)队伍建设

建设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好的媒体运营团队必不可少。依托广大的团员青年的力量,形成专业团队管理好微信和微博的平台;拓展一批优秀积极的学生,发展成为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在多样化的平台中斩落头角,为主流价值观发声。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新媒体工作同学的专业培训;可以安排统一的课程,聘请专业老师授课,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中。提高团队小编对热点的把控,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内容编辑能力。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该如何提升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建设新媒体矩阵平台为融媒体环境下团媒的转型之路提供了一个方案。建设新媒体矩阵平台对于团媒建设怎么走、主流媒体如何融合和转型、都具有现实意义。未来如何更好的发挥媒体矩阵的优势,结合当今时代众多新媒体的特点,取长补短。还需要更多的思政工作者不断的探索,研究高校团学媒体转型发展之路,更好的与时俱进地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胡越.矩阵式融媒体的发展路径[J].传媒观察,2017,(4)

[2]鲍艳红,赵雨春.新媒体矩阵:传统媒体的转型自救之路[J].新媒体研究, 2017,第3卷(21):91-92.

(作者介绍:刘旭洋,上海理工大学团委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作者:刘旭洋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信息论文下一篇:地方政府自主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