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引领现状探讨

2022-09-10

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然引领中国进入了一个科技快速发展时期。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其营造出的多样多元多变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舆论场,对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新媒体思想引领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为进一步研究新媒体的育人功能,我们选取珠三角地区十所高校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764份,有效问卷为2720份,问卷有效率超过90%,随机对调研对象(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访谈人数为100人,其中有效访谈83次,访谈有效率为83%。

一、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现状分析

(1)微信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时间无屏障性”、“空间无屏障性”和“资讯无屏障性”的特点,因此大学生普遍把新媒体作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针对“最常使用何种新媒体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反馈中,高达83%的同学选择微信新媒体交流平台[1]。(2)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时间较多。在关于“一周内,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是多少?”的调查反馈中,一周中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在“14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91.25%。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分学生甚至因此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应当给予重点关注。(3)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时偏爱娱乐休闲功能。针对“你使用网络新媒体主要用于”的问题反馈中,有42%的同学选择娱乐休闲,33%的人选择沟通交流,11%选择获取信息,14%的人选择学习。这反映出网络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娱乐休闲、发展人际、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娱乐休闲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也成为吸引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重要因素,这对于一些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往往使得他们容易沉迷其中,不利他们职业能力的发展[2]。

二、网络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譬如,在关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的问题反馈中,有高达38%和14%的受访对象选择了“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答案”和“在各种交流平台上发帖求助”。可见,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自主获取知识的场域,使其能够何时何地通过新媒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习惯转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群体在使用网络新媒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和后果,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网络新媒体的“全民性”阻碍学生思维认识力的生成。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编码、加工和修饰的“主体”,这种信息生产的“全民性”带来的是信息容量的爆炸性增长,在这种信息空前丰富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取现成的答案或者资讯。调查结果显示,有87%的学生表示,曾经“复制”网络信息来应付作业,甚至使用手机来进行作弊。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会让学生惰于对知识进行深刻的记忆、理解、加工、思考和建构,严重削弱他们自我思考、反思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与提升。(2)网络新媒体的“全互动性”冲击学生价值判断力的提升。网络新媒体能够使所有的用户在任何传播阶段都有机会进行参与,并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和维度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主体的表达欲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种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状态营造出一个非中心的、强调个性的、价值多元的文化交流场域,大学生在选择、处理以及接收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权威进一步地收到冲击、削弱和解构。导致大学生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下容易迷失自我,导致价值主体自由化,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与践行。(3)网络新媒体的“全虚拟性”削弱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发展。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际交流提供了“全虚拟性”平台。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个性、便捷以及自由的交往平台的同时,也容易放松对自我行为活动的自我管理和严格要求。这种自我约束能力的松懈,在网络新媒体的“全虚拟性”环境中得到了放大。譬如,部分大学生在“语不惊人名不红”的浮躁心态下作出对传统经典、主流文化、知识权威的颠覆、谩骂与恶搞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严重地扰乱社会秩序和甚至触及法律的底线。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无疆界的社会化媒体既是民意的聚集场,也是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交互渗透的博弈场,对高校思想政治引领提出严重挑战。

(1)新媒体的即时性增大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影响校园和谐稳定。当代大学生政治上要求进步,关心国家大事及时事动态,但不能深层次理解社会现象和国际问题,历史使命感强而社会责任感弱;新媒体的即时性增大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影响校园和谐稳定。尤其是当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生事、推波助澜时,在新媒体多级传播效力的作用下,舆情呈“病毒式”、“裂变式”态势变化。

(2)新媒体话语权的“去中心化”销蚀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预见性和权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新媒体话语权的“去中心化”销蚀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预见性和权威性。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各种合法或非法、健康或非健康的信息迅速进入学生视野,而社会暂时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学生不再单纯地接受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主流思想,而是以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和选择自己认同的答案,对思治工作的预见性提出挑战。

四、高校党团组织运用网络新媒体的现状分析

当前,网络新媒体在高等院校呈现多元化的应用趋势,各具特色的主题网站,QQ、微信、微博、邮件等沟通交流媒介都有所创建和利用,显示出当前的网络新媒体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者特别是高校党团干部的关注和重视,但通过调查反馈的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党团组织运用网络新媒体的现状并不乐观,问题如下:(1)缺乏网络新媒体的制度建构,制约育人工作“三化互动”。虽然目前高校党团组织逐渐利用新媒体手段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但是部分高校党团组织并没有从育人理念、育人要求、育人队伍等各个方面去构建比较全面的育人制度体系,严重制约网络新媒体育人效果的发挥。第一,育人理念依然以“我”作为教育的唯一主体,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客体”,导致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缺乏真正有效“主体化和客体化的双向互动”。第二,育人视野不够开阔,导致在利用网络新媒体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发挥“国际化和民族化相效互动”。第三,育人队伍的网络专业知识的贫乏,导致在利用网络新媒体的现实实践中弱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协同共进”。调研结果表明,有87%受访同学反映高校党团组织指导老师使用微信来进行工作交流的过程中只有文字,而没有通过形式丰富的表情、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触觉通道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不能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新媒体手段,明显阻碍其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从而影响他们作出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科学化决策。(2)对网络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脱离高校学生“五求心理”。当前高校党团组织对网络文化资源统筹整合开发力度不足,往往只是通过对具体的人物、故事或者案例的“表象化”描述、讲解与阐释来对学生进行主流思想教育,脱离了当前大学生心理上呈现出对知识增长的渴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他人认同的期待、对幽默趣味的偏爱以及对个人审美的追求的五求心理特点。(3)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忽略党属新媒体“五大特性”。在“你是否关注过学校党委开设的相关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问题反馈中,有67%的同学选择了“是,但不感兴趣”,只有12%的受访者选择“一直关注,很感兴趣”的选项。凸显出党属新媒体的知晓率不高、关注度较低、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党组织没有把握好党属新媒体在思想引导的政治正确性、知识生产的真实可感性、内容编撰的趣味可读性、信息发布的及时有效性以及目标明确的情感引导性的“五大特性”的内在要求,并没有建构出系统的、完善的多样化的协同平台和合理的运营团队。这是当前高校党属于新媒体手段发展和创新亟需解决和突破的问题瓶颈。综上,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是熟悉和运用信息网络的具体表现,接地气,传民声,知民意,将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新媒体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组织、引导、服务青年的运行模式。

摘要:立足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现状,分析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党团组织运用新媒体的现状,直面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引领,现状

参考文献

[1]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

[2] 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25.

[3] 张继平.基层党组织管理体系科学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18):46-47.

上一篇: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例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