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距离教育论文

2022-04-16

一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问题的房树洪感到,今年自己已站到了距离教育梦想最近的地方,让教学变革带着温度落地,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过程中,将会温暖更多孩子的人生有着近30年教龄的北京中学教师房树洪发现,最近这几年来,自己在课堂上说话的时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师生距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生距离教育论文 篇1:

零距离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零距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学说打破了文化传递与保存的时空界限,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有可能与人类人体的生命相分离,不断地积累、更新和变革,在各种社会形态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零距离教育;师生关系;素养;培养目标

一、何所谓零距离教育

零距离教育是指在全面实行校本管理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相处融洽,以一个完整的、标准的、理想的学生形象,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有关的问题进行随时、随地、随即进行倾听,并给予正确的指导,达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零距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基本素养

1.基本素养——能熟练运用母语及计算,以便能在工作岗位上和社会生活中达到个人的目标,同时也能为发挥个人的潜力打下基础,能对传统型和媒体化材料读、写、听、说、算、数学推理与解题等。

2.科学素养——知道与理解个人在决策、参与公民与文化事务以及经济活动中所要求的科学概念与科学过程。

3.经济素养——能确定经济问题、不同的选择方案、费用与收益,能分析经济情境中的激励因素,能考察经济条件与公共政策改变所带来的后果,收集及组织经济证据、权衡费用与收益的利弊。

4.技术素养——知道技术是什么,如何发挥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有效地实现具体目标。

5.视觉素养——能运用传统媒体和21世纪媒体,解释、运用、鉴赏和创造图像或影像,促进思维、决策、沟通和学习。

6.信息素养——能评价信息,有效地查寻、整合和运用信息。

7.多元文化素养——能理解与鉴赏不同文化之间在习俗、价值和信仰等方面的异同。

8.全球意识——重视与理解世界各国不同组织、国家、公共与私立机构实体、社会文化团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二)创新思维

1.适应及应对复杂情景——能调整自身的思维、态度与行为,以适应当前或未来的环境,能把握时间、资源和系统条件,处置多种目标或任务。

2.自我导向——能提出与学习相关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提出计划、安排时间与精力,独立评价学习质量和来自学习经验的任何产品。

3.好奇心——有求知的欲望或引导自身开展探究。

4.创造性——对个人和文化来说是新颖的、原创的和有价值的行为能革新和承担风险;思维开放灵活但在适当时候又能聚焦收敛;好动好玩但又能够约束自己和有毅力;充满想象但又能面对现实;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善于反省自己;学习充满热情、认真负责,同时又有理性客观的态度;有闯劲、有活力,但同时善解人意;不受约束,也能以传统为伍。

5.承担风险——对出现错误持平常心,不抱残守缺、限于常规,敢于应对挑战,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完善和成就。

6.高层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将分析、比较、推断、解释、评价、综合等认知过程运用于不同的学习领域和问题解决情境。

(三)有效沟通

1.团队精神与协作——能两人或两人以上协同努力、众志成城、合作解决问题、创新产品及完成学业。

2.人际技能——在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往情境中,能解读和调节自身与他人的情绪、优势与局限。

3.个体责任感——个体有能力调节和运用技术来实现作为公民、家庭成员、社区成员、学习者和劳动者角色之间的平衡、完善和保持生活的质量。

(四)高产出

1.社会与公民责任感——用促进公共福利和保护社会、环境和民主理念的方式调节技术,并监督其使用。

2.互动——能运用多种现代工具、传播手段和过程生成意义。

3.对结果能区分轻重缓急、提出规划及进行管理——能有效地组织达成某一项目或问题的目标。

4.具有提出相关优质产品的能力——能提出理智的、信息化的或物质的产品,或来自于学生运用现实工具解决交流的现实问题。

5.有效地利用现实工具——运用硬件、软件、网络及其他设备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三、零距离教育的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一般原理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学习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说和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与发现式的学习。其主要理论有格式塔的完形学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说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说等。

3.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二)学习的心理条件

1.发展智力因素与学习的效果。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

(1)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2)记忆力是智慧的仓库。(3)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掌握科学原理与概念,还是解决各种难题与创作,都离不开思维活动。(4)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5)注意力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培养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效果。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予一定的重视。

(1)动机是学生是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2)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或爱好某活动的心理倾向。(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反应。情感伴随着学习过程的始终,直接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率。(4)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各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任何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意志的参与。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才能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功。(5)性格是个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消极的性格则会压抑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思维潜能的发挥,有碍于学习活动的展开,抑制人的成才。

3.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学习的效果。(1)应尽可能使具有高度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成为教材的中心,使教材更适应学生学习,是促进迁移的有效途径。(2)注重对比练习,防止负面迁移。应将新旧知识与技能的不同目的、要求、条件和练习的方式、方法等加以明确的对比,使学生在对新旧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3)把握学习时间,强调规范训练。如果同时学习两种新的内容,应在牢固、熟练地掌握一种知识或技能之后,再去学习另一种知识或技能,才不会产生负迁移。

四、零距离教育的教师要求

(一)教师的角色协调与转换

由于教师角色的社会期望理想化和学生期望的复杂性,使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多样化的特点[1]。教师扮演的角色有:

1.传道者,作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和传递社会的正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2.授业者,作为掌握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师长去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管理者,即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和班级学生的管理。

4.示范者,即作为先学者和人格典范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5.监护者,是作为学生家长的代表保障学生在校的成长和权益。

6.辅导者,作为学生的年长朋友去关心他们面临的困扰和困难,协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直接制约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要素。

1.基本素质。教师的基本素质有三个方面组成:专业精神、师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1)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于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精神。

(2)师德素质。师德素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3)业务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丰富的、超越所教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扎实的学科知识;三是相关的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智慧与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经验。

2.新世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中国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的教育模式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5]。

(1)教育家的意识——不仅能出类拔萃地工作,而且能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形成自己的、较为系统的、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创新和改革是教师不断提高自素质和创造新业绩所必须的,也是教师享受自我实现的乐趣和怡情的需要,否则教师会对工作没有兴趣和热情。

(3)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研究,增强理论指导的自觉性,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路子。

(4)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整体健康水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就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5)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职业是以获得和处理信息为主的职业,因此这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掌握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要能掌握运用电子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要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多媒体教学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7)法律意识——随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教育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法律、法规逐渐完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纠纷和法律事件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教师必须有法律意识。

五、零距离教育的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在内容上是学习、被学习与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对于新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彼此鼓励,共同学习。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动个体。为此,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虽然学生知之较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3.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监督与促进的关系。教师的师德水平、精神风貌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它既给学生一个榜样,又在与学生的相互监督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六、零距离教育的实施

(一)学科课程的实施

1.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境特点和变化培养一种学习策略[2]。(1)激活与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觉醒与兴备状态,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与吸收。(2)分析学习情境。要把握住学生学什么(what)、何时学(when)、在何处(where)、为什么学(why)和怎样学(how)的问题,以提供选择学习方法的依据。(3)选择学习方法、制订学习计划。(4)执行学习计划,实际地使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有关学习变量与所实施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联系起来对照检查,以估计所能达到的效果。(5)维持或更改已选用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6)总结性地评价选用的学习计划与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为这次学习的反馈与下次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2.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习的差异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人个性的有效途径。

(1)按学生的成绩分班。保持年级界限,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灵活编班。(2)按单元组织教学。它不再按章节顺序甚至打乱学科界限来组织教学单元,以学生自己独立活动为主,教师仅提供咨询与辅导。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课程是探究、体验生活的课程。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旷世名著《爱弥尔》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假如一个科学家带着他的书和仪器被流放到一个荒岛上,他将不会再自找麻烦去研究太阳系、万有引力定律或微积分。他甚至再也不会打开书本;但他也不会静止下来,直到他把荒岛的最偏僻的角落都探究完毕。

由此观之,探究和创造是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是摆脱教育专制、进入民主教育的基本标志。

(三)生活观的培养

由于教师和学生相处的十分融洽,所以能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给学生树立一种新的生活观,培养新的生活态度,并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七、零距离教育的实用性

(一)零距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1.零距离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进行相应的教育。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惧等一般感情,而后有理智感、道德感等。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决定了零距离教育的一切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应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并注意到各阶段的衔接,既进行阶段性教育,又向他们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2.零距离教育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进行相应的教育。零距离教育根据学生是否达到成熟而开展相应的教育,使学习与成熟相适应,既不早于成熟,也不晚于成熟,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期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3.零距离教育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进行相应的教育。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生的发展阶段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是相同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零距离教育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又掌握每阶段中那些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使学生较快的发展。

4.零距离教育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进行相应的教育。发展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是无处不在的。但零距离教育不仅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而且又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零距离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1.零距离教育的经济功能。首先,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把一般水平的劳动者转化为专业水平的劳动者。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零距离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科学理论得到充分的储备,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推动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2.零距离教育的政治功能。随着人的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年轻一代能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并且促进政治民主化,使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得到加强,为政治思潮和政治舆论奠定基础作用。

3.零距离教育的文化功能。零距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学说伴随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它打破了文化传递与保存的时空界限,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有可能与人类个体的生命相分离,不断地积累、更新和变革,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形态中发挥着作用。

综上所述,要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有党、政府和所有教育人士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要依靠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代意识的、具有现代教育理论背景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教育技能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21世纪理想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等.当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270.

[2]袁振国.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122-126.

[责任编辑陈鹤]

作者:李春花

师生距离教育论文 篇2:

个性教师:让教学变革带着温度落地

一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问题的房树洪感到,今年自己已站到了距离教育梦想最近的地方,让教学变革带着温度落地,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过程中,将会温暖更多孩子的人生

有着近30年教龄的北京中学教师房树洪发现,最近这几年来,自己在课堂上说话的时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今年的很多时候,这种“少”所形成的常态是,在40分钟的一堂课上,他说的话往往不会超过10分钟;而这种“少”所达到的极致是,整堂课下来,他几乎一句话都不用讲。

自称“工龄特别长”的房树洪在上世纪80年代,刚刚走出中学的大门,就又闯入了中学生的世界,他的教育生涯从那时起步。1997年,已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房树洪被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干了10年行政后,他终究还是无法抵抗对课堂的留恋,于2007年又重回“三尺讲台”。2013年,在不知道校址、不知道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待遇如何的情况下,已过不惑之年的房树洪从具有90多年历史的“老校”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跳槽到了新成立的北京中学,3年后的今天,他发现,自己站到了距离教育梦想最近的地方。

信息化时代的“寻源赏海”
“寻找” 自称“工龄特别长”的教师房树洪经常会去“寻找”温暖,因为找到了“温暖”一个孩子的方式后,他就能将这样的“温暖”带给更多的孩子,而这正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过程。


北京中学的校园不大,但它的教育梦想中却承载着大大的世界。走进教学楼,“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便映入眼帘,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48岁的房树洪熟练地用iPad翻看着提纲,他说在学校里,师生们人手一个iPad,校园里的所有空间都覆盖着WiFi。这或许就是信息化浪潮不断翻涌的结果。

今年年初,《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印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被作为34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求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普及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同样是在年初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则提出了八大“核心目标”,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

这无疑是教育领域的“新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也促使着房树洪这样的“老教师”开始思索: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教师。今年教师节前夕,在一篇题为《迎着挑战“逆风飞扬”》的文章中,房树洪写道:面对信息化浪潮的不断翻涌,孩子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给孩子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时代早已过时,就连“给孩子一滴水,老师需要一眼泉”也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当下的渴求,而“孩子们面对海洋,老师如何帮助其选择”似乎应该成为我们思考并践行的话题,怎样让孩子们真正“解渴”,从“海洋”中汲取“营养”,并且能够激活他们寻找更有价值“水域”的愿望,这是教师成长的挑战,也是机遇。

在北京中学,房树洪教的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学科,据他介绍,北京中学的老师们从传统的教学方式着手改革,从“语文即生活”、“学习即成长”的大语文观,努力使语文成为学生了解灿烂文化、体会丰富情感、展现绚丽生活的平台,尝试将各种版本、不同年级的文章进行多重整合,归纳成自然、情感、游历、思想、艺术、寻根六个主题,尽可能地延展孩子们阅读的时空。

在课堂上说话“越来越少”的房树洪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孩子们来主导,而他自己则作为设计者,为孩子们搭建起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他还是一位好的引导者,有时候他只讲两三分钟,但却掷地有声,学生们无不叹服。他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在精彩的学生展示环节,从年龄上看起来应该会和学生们有“代沟”的房树洪扛着摄像机、挂着照相机,毫无架子地“淹没”在学生中间,为他们记录下宝贵的成长历程。

在房树洪看来,那种传统的“浇灌型”、“填鸭式”的“我说你听”,显然无法适用于现在有很强自我表达愿望和能力的孩子们,而开放课堂便是大势所趋。今年6月教育部研究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而在北京中学的校园里,沿着这一目标,房树洪和他的同事们已开始探索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让理想中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地。房树洪感慨道,从给孩子们“一碗水”,到领孩子们“寻源”,再到陪孩子们“赏海”,教师也需要一步步“升级”,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

“60后”将“中国故事”讲给“00后”

根据去年的数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专任教师已达1539万人,中小学和高校教师以中青年为主,中小学教师中40岁以下的占比56%。显然,“60后”教师房树洪已是中国教育战线上的“老兵”了,但他的心态却并不“老”,正准备考研的女儿常常好奇,自己的老爸为何如此喜欢和他的那些“00后”的孩子们聊天。

房树洪坦言,3年前从“老校”跳槽到“新校”,就是被北京中学的教育理念所吸引,这所学校崇尚“和而不同、乐在其中”的校风,以“享幸福人生,做中华栋梁”为培养目标,以“仁、智、勇、乐”为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成长。房树洪觉得,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引导和支持下,他可以实现自己“带着孩子们一起幸福、一起快乐”的教育梦想。

今年9月,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炉,被舆论誉为“我国基础教育里程碑式的改革事件”。这也让一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问题的房树洪感到,自己已站到了距离教育梦想最近的地方。

房树洪认为自己是一位不盲从、不屈从,并且过于真诚的“个性教师”,他也鼓励他的孩子们勇敢、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今,辩论和演讲,已成为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孩子们的团队协作、智慧碰撞、韧劲磨炼、缜密思考等能力都在辩论和演讲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这些,在房树洪看来,正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展现。

通过辩题和演讲题目的设置,“60后”的房树洪将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带给了“00后”的孩子们,他和孩子们一起通过互联网来探讨延迟退休、中高考改革等问题,一起关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

一直以来,房树洪都很喜欢温暖的感觉,每当有人问他“你教书这么多年,什么时候感觉最幸福”时,他都会回答说“有温暖感觉的时候”。他将“温暖”描述为是一种“舒服而没有压力”的感受,他觉得温暖需要自己去寻找。

2016年的初冬,房树洪准备和孩子们一起共度一周的阅历课程,在这之前,有些孩子对他说,“房老师,我们想跟着您一起搞课题研究”,每每想到孩子们类似的话语,房树洪都会找寻到温暖的感觉。作为教师,房树洪说,他去寻找温暖的感觉其实另有一番用意,他觉得给了他温暖感受的孩子,一定也从他那里获得过温暖,这或许是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动作、或许是一句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说出的话,“找到‘温暖’一个孩子的方式后,我就能将这样的‘温暖’带给更多的孩子。”

今年年初,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对2016年的中国教育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概括出“十大教育关键词”,分别是回归教育本质、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教育、协调教育、绿色教育、开放教育、共享教育、教育质量、互联网+教育、教育法治。

在越来越注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过程中,若是再加上房树洪这些“灵魂工程师”们对于温度的烘托,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无疑还将提速。

作者:鄂璠

师生距离教育论文 篇3:

适度把握情感距离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第一,新老教师有差异。新教师们与学生年龄相近,有太多相似的趣味和爱好等就很容易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可稍不留神也可能在学生中丧失掉老师一部分管理与组织者的权威。因此,新教师们适当与学生保持一点距离,热情浪漫中调和一些庄重严肃,教育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老教师们,课堂上从容自如、妙语如珠,课堂外对学生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学生便对老师油然产生敬仰崇拜,认为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但“完善”的化身又可能因为年龄差距大,师生之间代沟距离大等因素导致思想情感交流的障碍。因此教师们就需要有意识地缩短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遇事之后,不要急于给学生现成答案,而应循循善诱,巧妙引导,尽情让学生发表意见,冷静中调和一些热情幽默,现实中洋溢出一些浪漫风趣。力争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能够进行平等交流的氛围和机会,让学生畅说欲言,尽情表现。长此以往,便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年级有差异。低年级(如一年级)学生,由于环境及学习目标及方法的改变,他们在入校后的一段时间里,往往对身边的一切既新奇憧憬又陌生且不知所措,言行上易出现偏激。这一阶段,老师要严父慈母一身当,既唱红脸又唱黑脸,得“牵”着他们走。以促使他们甚至逼着他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纪律习惯。到二、三年级时,老师则应扮演“法官”的角色,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完善制度、把握原则上以促使他们建立是非观念,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对四、五高年级学生,老师则要发挥监督、参谋和顾问的作用,充分信任并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多看多听“跟”着他们走,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生个体有差异。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也是百人百样百性格。对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老师应显得特别随和亲近些,以唤醒他们的自信与自强。对性格泼辣大胆外向的学生,老师则应多听多想,对他们所反映的事情或问题,应有意延迟表态,言语谨慎以促使他们谨言慎行。对那些“惹事生非”“爱挑起事端”的,老师一定要显示出威严和权威,当然这种威严不是无端的斥责,也不是横眉冷对。而应在严厉中透着爱护,批评中透露出希望,这样可迫使他们“安分守己”,促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对那些多次教育收效甚微的屡教不改者,要准确把握他们的脉向,采用“冷谈法”刺痛他们。表面上让其觉得老师在疏远他,似乎对他不管不问,不理不睬,但暗中却一定要留心观察,适时找机会给予适当的关爱,不至于让其“破罐破摔”彻底绝望,使其在痛定思痛中,唤醒向上的内力。

第四,时地有差异。师生关系是因时因地变化的。课外,与学生一起娱乐,这时可能是一种朋友关系,而在课堂上应保持师生相对距离,以便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平时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但遇到问题时,则必须划清界限,保持距离。对学困生取得的一点微小进步,老师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挂在嘴上,而当学生犯错误时,又必须严肃认真、板起面孔,让他们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唤醒自责的意识。

总之,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一门需要终生去探索的学向,是一项值得付出全部智慧的事业,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丰富实践,不断地修正总结。

(作者单位 陕西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责任编辑 杨博

作者:刘青霞

上一篇:高校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电气火灾扑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