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利用理论分析青年教师与学生对于学习的厌学情况,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厌学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在研究的过程中,日益恶化的是师生关系作为学生只能在这种关系中变得更加糟糕,使得学习型生活也是更加地糟糕。在理论研究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生关系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师生关系分析论文 篇1:

共生态势下高校研究生培育中的 师生关系分析

摘    要:对教育生态场域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解读常隐含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假设。文章基于我国西部地区5所地方高校关于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317份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方法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态势在共生理论视域下受到合作意愿、研究氛围和适应程度三个维度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非正式组织会议、项目研讨会议和线上平台的交叉分配采用,科研就业和研究生专业素质的聚合探讨,以及团队研讨与导师监约机制的嬗变是影响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充要条件。

关键词:研究生培育;师生关系;共生态势

在研究生培育的現代化进程中,教育场域的民主化、人性化日益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师生关系的良性构建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被重视,如《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提出了师生关系的共生对等原则。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同时也是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介质在教育领域中深刻折射与反映所形成的一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导师和研究生双向对话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打破以导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阶层式关系,进而产生师生间多向互动的交流渠道[1]。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师生关系能否保持均衡配合、有序关联,已成为良善型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研究综述

从研究进展来看,学术界对师生关系问题已经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探索,其中郭友兵从黑格尔的“主奴关

系”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指出师生关系的本质为不对称的共生关系,面临着权力严重不对称的异化困境,需要从宏观制度层面和微观伦理层面加以克服和解决[2];李全喜借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认为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科研过程、科研本质和导师关系的相异化是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逻辑机理所在[3];龙宝新强调,构建师生协同共生体是破解文科研究生日常学术指导中存在薄弱链环的有效途径[4];陈万明、李玉倩则从角色获得、角色扮演和角色习惯三个阶段,提出导师和研究生本质上在人际关系交流中属于互惠互利的权利交换共同体,而师生关系则是以教育活动为基础的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互惠式关系[5]。

文章选择我国西部地区5所地方高校在读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鉴于调查内容的敏感性以及保护被调查者隐私的要求,问卷调查采用一对一形式完成。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精神要求,以及匡正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和监督机制,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及自我实现能力。因而,在师生关系这一特殊的教育场域中,学术共生单

元、科研共生环境以及人文共生模式三种共生理论维度就成为研究师生关系的重要论证依据。为此,文章从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三个方面探究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影响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其结果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良性发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共生态势是生物联合体共同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一种协同关系[6],而交往理性中蕴含的共生原则应当是启蒙运动的本质核心[7]。要研究并探讨师生关系的共生态势及其影响机理,从根本上说,首先需要讨论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生命体的角色安排。“要素主义者”巴格莱就提出要把教育权威重新归还给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由此开辟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心式”师生关系价值取向[8]。另外,赫尔巴特也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决定着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是知识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传递者,而学生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并在教师的“权威”下学习教科书的理论知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9]。但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以教师或学生为中心的“中心式”师生关系存在失衡的风险,而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理应属于平等的对话主体,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与理解彼此间的经验知识、观念差异以及思维立场等情境基础之上,形成“平衡式”的师生关系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对话和理解应成为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体两面”,正如马丁·布伯所说:“真正的教师与其学生的关系便是这种‘我与你’关系的表现形式。”[10]但在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是多样、复杂与动态的,无论是“中心式”的师生关系范式还是“平衡式”的师生关系价值取向,都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师生双方“重心”和“角色”的偏离,都无法有效实现师生之间“多角色交互叠加效应”[11]。按照共生理论观点,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是主次、中心和边缘、抽象平衡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共同推进的合作共生关系,是在吸收两种不同属性的师生关系,即“中心式”师生关系与“平衡式”师生关系的合理性基础上共筑相处、相伴、相依,互相成就共生新质的共长状态。

据此,文章分别从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三个具体维度对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研究假设。

(一)合作意愿方面

要让信息要素、科研要素的互动处于最佳状态,其重要的联结介质在于交流。根据共生理论的观点,共生本质上属于一种共赢关系,它关注共性与个性、异质性与共同性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的个性化产出可以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交流手段来实现,而师生间的共性沉淀则离不开传统的交流渠道,即非正式组织会议和项目研讨会议,故交流方式将显著正向影响师生关系。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研究生应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坚持学术诚信、科研至上是研究生这一共生单元的应有之义,关注就业问题则是其立足基础,导师和研究生对科研和就业问题的研讨无疑将推动双方间合作意愿达到顶峰。

据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1:师生间交流方式、研讨内容、交流频率等合作意愿会影响双方共生态势的演变,高交互性信息共享模式有助于师生间合作意愿的强化,进而促进双方共生态势的良性发展。

(二)研究氛围方面

在研究生日常科研实践中,团队关系的建立、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等涉及师生间研究氛围的要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线索,团队关系为个体提供了影响其情绪的信息,进而影响之后的科研绩效[12],而正向的团队关系对培养师生间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对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是影响师生间研究氛围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从共生层面来说属于一种协同依存、共同推进的“竞合”共生关系,因此只有当研究生这一共生单元的科研素质借助一些外部正向共生环境的作用,如科研团队的融合、师资力量的储备以及奖助政策的激励等得到提升时,双方间并驾齐驱、互助共进的学术研究氛围才能得以构建。

据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2:师生间的团队关系、科研条件、专业素养等研究氛围会影响双方共生态势的发展演变。良好的科研条件、融洽的团队关系、较高的专业素养有助于师生间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进而促进师生间共生态势的向上发展。

(三)适应程度方面

共生理论认为,对称性互惠共生是共生关系的最高级形态,师生双方在该模式下能够实现协调互促式发展,产生惠及各共生单元的新能量与双向性的信息资源,且这些要素可以实现两者间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提升整个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然而,导师区别于研究生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前者系统化、多元化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一方面,导师以其专业性的知识和方法为师生教育活动提供经验上的指导与规划,在教育场域内拥有着话语决策权;另一方面,导师还能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内参渠道建立起隐性的社会关系网,使多数资源被导师所掌控,这样势必影响共生关系中师生间协同并进、互促共赢的生态要求。为此,需要构建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通过制度治理与规则治理强化导师正向教育价值取向。

据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3:师生间的话语权力、监督机制、生涯规划等共生环境因素会影响双方关系共生态势的发展演变。平等的话语体系、完善的监督机制、良性的生涯规划等有助于师生间适应程度的增强,进而促进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向善发展。

三、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文章数据来源于西部地区5所高校在读研究生关于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在所调查的在读研究生群体中,男性研究生和女性研究生占比为49.21%和50.79%;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占比分别为58.62%、28.45%和

12.93%。另外,文科专业研究生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占比最高,达到了82.76%,而理工科、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数量占比总额仅为17.24%。最终获得问卷350份,剔除无效的样本数量,获得实际有效样本317份,问卷回收率为90.6%。文章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因变量(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都大于两个水平等级,因此选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各自变量与所对应的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设合作意愿、研究氛围和适应程度三个多元有序因变量分别为ya、yb、yc,且ya、yb、yc均分为k个等级:1,2,……,k;那么各多元有序因变量所取等级r的概率πr=p(ya、yb、

yc=r|x),pr=p(ya、yb、yc≤r|x),r=1,2,……,k,且满足公式(1)。

如果将k个等级分为两大类,分别为{1,2,……,h}和{h+1,h+2,……,k},其中h=1,2,……,k-1,如此,可对多元有序因变量按照两分类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因此,需拟合k-1个两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如公式(2)所示。

其中,Lh为第h个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xi(x1,x2,……,xq)为自变量向量,q为自变量个数,αh是截距项参数,βi

是偏回归系数。文章将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分别划分为五个水平等级,并将其设为解释变量,其取值ya=yb=yc=1,2,3,4,5。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解释变量及其相关参数均可套用上述方程模型。因此,文章使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建模,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关键因素。

(二)变量测量与描述统计

1.被解释变量

文章的被解释变量为师生关系。文章通過邀请西部地区5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对“高校导师和研究生师生间关系调查问卷”做出评价来解读师生关系状况,并对被解释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的形式,1表示“师生关系非常好”,5表示“师生关系非常不好”。整体上师生关系的均值为2.58,处于上游水平。由表1可见。

2.解释变量

合作意愿。合作交流意愿情况可以分解为交流方式、交流次数以及研讨内容三个微观维度变量。由表1可计算出合作交流意愿情况在五点式量表评价中的均值为2.77,表明师生间合作意愿较高,且该解释变量的平行线检验数值为0.747,大于0.05,说明接受零假设,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比例优势”假设之一。

研究氛围。研究氛围情况应从师生双方的角度出发,对导师而言,应在不违背共生原则导向性的要求下通过团队关系的构建来进行评估;对研究生而言,则可以凭借其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和对科研条件的满意度来进行考量。由表1可计算出研究氛围情况在五点式量表评价中的均值为2.15,表明师生间研究氛围普遍较好,且该解释变量的平行线检验数值为0.505,大于0.05,说明接受零假设,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比例优势”假设之一。

适应程度。师生双方在适应程度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导师失范行为的监督与制约机制是否健全、对研究生未来生涯规划是否到位以及师生间话语权力是否真实存在这三个层面。由表1可计算出适应程度情况在五点式量表评价中的均值为1.98,表明师生间适应程度处于中高水平层级,且该解释变量的平行线检验数值为0.057,大于0.05,说明接受零假设,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比例优势”假设之一。

3.信度检验

文章利用SPSS 23.0软件得到该调查问卷的Cron-

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848,高于0.8,因此认为该问卷的内在信度十分理想,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师生关系的情况。

4.结构效度检验

文章使用因子分析法检验结构效度,在调查问卷数据经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后,得出KMO值为0.817,

大于0.8,Sig的值为0.000<0.05,证明问卷具有非常高的内容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问卷可以通过结构效度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文章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分析方法,从共生理论衍生出来的三个维度(合作意愿即学

术共生单元、研究氛围即科研共生环境、适应程度即人文共生模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机理进行数据分析(见表

2)。结果表明:首先,交流方式、研讨内容对师生关系具有稳健的显著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就交流方式而言,若对非正式组织会议和线上网络平台这两种交流方式的开展把控越到位,则师生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意愿就越强烈;就研讨内容而言,若导师和研究生关于学术科研和就业问题这两方面探讨得越多,则师生间达成合作交流的意愿就越强烈。交流次数这一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会对师生间合作交流的意愿产生任何显著影响。其次,研究生专业素养的高低、团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师生关系具有稳健的正向影响。一方面,若研究生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养越高,那么与导师进行科研学习的氛围就越强烈;另一方面,导师若在遵从共生系统原理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一种支持性的团队关系,进而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师生间研究氛围就越浓厚。而研究生对科研条件的满意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会对师生间学习研究氛围产生任何显著影响。最后,导师监督与制约机制变量对师生关系具有稳健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对导师职权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机制越健全,则师生间适应程度就越好。导师是否对所带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以及师生间话语权力是否真实存在这两个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会对师生间适应程度产生任何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共生理论对于师生关系影响机理的论述充分融合吸收了“中心式”师生关系与“平衡式”师生关系范式中关于对双方关系产生显著性影响的具体因子。综上所述,共生理论认为师生关系主要受合作意愿、研究氛围和适应程度三类变量的影响,并通过深入分析,得出了师生交流过程中非正式组织会议和线上网络方式的运用、学术科研和就业问题的探讨、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团队关系的构建以及导师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健全等关键性因子与师生关系呈高度正相关。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导师这一共生单元由于具备十分雄厚的专业资源优势和学术优势,因而在师生日常的科研探讨过程中占领着制高点,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厘清双方关系主体间的本质属性[13],尽可能消除学术信息的显性和隐性壁垒,保持学术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导师利用更加人性化、感性化的交流渠道与研究生进行学术和就业问题的沟通,让研究生敞开心扉,敢于突破创新,激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学术水平。第二,经过学术界反复检验的团队关系不应被摒弃,需要继续发挥其在学术业态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师生间“竞合”相依、取长补短的学术精神,提升双方思维的发散性和认知灵活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分享。第三,导师这一共生单元的角色定位不应被过分理想化,一系列被大众媒体和社会舆论所热议的导师失职、失德等问题给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整合的过程,需要构建来自共生场域下的制度逻辑与协调机制,对导师存在的失职行为从制度、规则等各个维度进行全方面的监督与约束,服务于当前制度治理与情感治理在治理场域中相结合的治理要求,打造师生间“理性情感共同体”,彰显共生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士发,李春晓.新时代语境下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5(1):29.

[2]  郭友兵.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困境及其伦理超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36(2):10.

[3]  李全喜.从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及本质变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33(12):64.

[4]  龙宝新.师生协同共生体:文科研究生日常指导的科学范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11):1.

[5]  陈万明,李玉倩.不当督导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绩效的影响:师生关系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33

(5):30.

[6]  DOUGLS A E. Symbiotic Interact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4.

[7]  WONG D. Foucault Contra Habermas Enlightment,Power, and Critique[J].Philosophy Today,2005,49(1):60.

[8]  威廉·錢德勒·巴格莱.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与《教育与新人》选读[M]//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国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44.

[9]  HERBART  J  F.赫尔巴特文集[M].李其龙,郭官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4.

[10]  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刚,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5:118.

[11]  艾诗根.走出轮回:共生环境下的师生关系[J].教育科学,2017,33(5):57.

[12]  张征,闫春.团队学习氛围对员工积极情绪和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影响:集体主义导向的调节作用[J].预测,2020,39(2):27.

[13]  覃幼莲.权势与等同关系下师生话语主体间性的内 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31.

■ 编辑∕陈晶

作者:张雄 孟凡星

师生关系分析论文 篇2:

从师生关系分析青少年厌学心理及对策

【摘 要】利用理论分析青年教师与学生对于学习的厌学情况,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厌学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在研究的过程中,日益恶化的是师生关系作为学生只能在这种关系中变得更加糟糕,使得学习型生活也是更加地糟糕。在理论研究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师生关系;青少年;厌学心理;对策

前言

厌学是学生的负性情绪,从心理方面进行考慮,厌学是处理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负面反应。特别是认识上的偏差,情绪消极的学习态度,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

厌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导致学生和家长身心健康。学生就会有逃课的行为,心情是极端的。人们经常将逃课与厌学两者绑在一起。孩子们不喜欢上学,不愿意和一起交流和沟通,找各种借口摆脱上学。有些学生虽然在学校上学,但是心不在焉。当家长询问一些事情的时候,学生一般比较烦躁,在课间的时候比较疲惫,但是在课后就生龙活虎。这是厌学的一些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处理好关系,来帮助学生来解决这种不好的现象。

一、分析师生关系对青少年厌学的影响

学生厌学,有内部因素,如:消极自我学习,或生活中,由于负面的评价和导致对自己有错误的定位;给予不恰当的原因,这是不好的,因为他不能找到正确的归因方式。外部因素,如社会的原因,学校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是近年来关注的重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多数孩子在学校是充满希望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些教孩子们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和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的时候,教师的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积极性,或直接批评,导致学生是对于学生是沮丧的,因为害怕再次受到批评导致学生不敢随便做一些事情,情绪有所下降。

在这种恶劣的经验和关系中,学生和教师关系比较尴尬,如果他们要求不学习,使学生感受不到一些如何努力,这样就导致学生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也证明了有个性的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可低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比较枯燥,而且上课也没有新意,对于学生随意进行点评,对学生自信心的表现将受到伤害,导致学生产生无助的感觉。他们在不同的年代,接触不同的教师也会是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在青春期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年轻时代的一个过渡,可能会与更激烈的反应,所以良好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从师生观角度分析解决青少年厌学对策

第一,推进实施新的师生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首先要意识到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美国有教育家曾经说过人本主义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现在的社会也是提倡平等的相处方式,不该是一直都是教师作为主导,学生没有发表言语的权利,但是教师也不能够任何事都是以学生作为中心,毕竟学生还没有完全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如果过分在乎学生的兴趣将会让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发展,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这是一个良好的师生相互尊重的关系,平等对待学生,制定平等的而制度,适应于所有的人,并且还需要遵守。教师不仅要满足所有的真正意义,而且还需要实现真正的平等。

第二,老师用正确的动机来激发学生。我们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预期目标和期望,期望的结果和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预计,从内心接受很高的期望,然后朝着这个目标进行前进和奋斗。在此基础上对罗森塔尔效应显示,教师必须在一个合理的分析能力以及现有的一个学习水平,根据一定的规则,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动机,不再处于一种厌学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会帮助学生完成这些任务,使得学生由足够的信心和成就感。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教师如果能够给他们一定的期望,帮助他们发展朝向教师期望的方向。比如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课当中有讲到厌学这一块的案例,是指小明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在他小学的时候成绩是很好的,在班级也是出于比较好的名次。但是在他上初中之后,每次考试之后得到的成绩都不是很亮,导致学校的教师和家长都责骂他。由于长期是住在学校,与自己的父母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所以教师打电话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给家长的信息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态度不是很好,厌学的情况很严重。从这个安利我们可以指导,小明厌学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小明的师生关系不是很好,教师在指导小明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给与孩子相应的鼓励和期望,导致学生一直堕落下去,越来越严重。教师应该做的是找学生了解详细的情况,然后帮助孩子想一些策略,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上面有所进步。再者教师需要和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能够更懂孩子的想法以及学校的动态。

第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合理归因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成长时刻关注,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也警觉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隐患。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内容多种多样,而且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共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的效率。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越大,学生倦怠程度越低。教师要转变教学,建立教学和学习的模式,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比如小学四年级语文书上讲过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需要去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的闪光点。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通知给予正确的指示,了解他们对于自己的掌握,掌握学生的状态,针对现象有效地采取措施,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消除或者减少厌学情绪。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要保持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信赖自己的学生,减少厌学的情绪,对生活和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榜样。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尊重和关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长辈。教师应该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鼓励自己的学生,从而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一为引路人,让学生能够有奋斗的方向,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沈燕.中职学生自我认同和学习倦怠的现状与应对[D].江苏师范大学,2016.

[2]徐小兰.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初中师生冲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顾晨英.高等职业学校师生冲突行为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作者:孟运霞

师生关系分析论文 篇3: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为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问题,了解其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采用“师生关系量表”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师生关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女生得分高于男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学生。

【关键词】师生关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办初中校

【作者简介】1.陈宇,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江苏常州,213016)年级组长,高级教师;2.卞雁翎,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江苏常州,213016)副校长,高级教师。

师生关系,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本研究以常州市某公办初中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试图探析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特点,以促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师生关系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师生关系情况、教师接近难易度和师生间地位差异。量表共包括18个题目,三个维度各包含6题,正向计分,五级计分,计算各维度的均分进行比较。

2.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其中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样本容量为308,本地居民子女的样本容量为362。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中男生样本容量为157,占51.0%;女生样本容量为151,占49.0%。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按年级统计,七年级102人,占33.1%;八年级120人,占39.0%;九年级86人,占27.9%。

3.研究过程

施测地点为被试的教室,以原有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任课教师主持测试,测试时间大概为20分钟。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填写的方式,对调查者的信息严格保密。

二、研究结果分析及教育对策

1.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师生关系情况和师生间地位差异上性别差异显著,在教师接近难易程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其中,女生在所有维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男生,这和男女生性别特点及中学生特点有关:在初中阶段,男生的心理成熟度稍低于女生,女生乐于与他人交流互动,如在朋友关系的处理方式上,女生显得更加理智和成熟。这样的差异分析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校和教师可以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给予合理的指导,如经常开展一些学生和老师都参加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活动,增强师生之間的感情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尽可能消除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

2.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在师生关系情况上,七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九年级;教师接近难易程度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师生间地位差异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九年级;师生关系总分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原因可能在于七年级学生未完全实现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转变,他们来到新的学习环境,期待在教师、同学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形象,因此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所以,在这个阶段,师生间容易沟通,师生关系也更融洽。八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转折期,伴随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出现诸多心理困惑,集中表现为逆反,开始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品评教师和他人,不再轻易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开始慎重处理与老师的交往。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将顺利度过青春期,逐步走向成熟,反之则会出现较多问题,这也是八年级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九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更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迫切地要求有独立的权利,有时甚至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受现有教育制度和教育评价的影响,九年级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业看得更重一些,他们更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客观上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此外,还可能与学生面对的升学压力不同有关。七年级学生压力较小,教师也更有时间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通过活动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九年级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也大,师生关系不如之前亲密。针对研究结论,建议学校要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可能。同时,教师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沟通,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如通过课堂,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师生交往的技能。作为学生,也要注意观察周围人的交往技巧,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与素养。

3.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与本地同学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师生关系情况、教师接近难易程度、师生间地位差异和师生关系总分上,与本地同学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语言不通,心理上还没做好准备,导致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与本地人很少交流,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增强其自信心和主动性,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在他们取得成功时,教师应恰当强化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进取精神,不断增强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4.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与父母关系上的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与父母的关系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与父母关系越好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其生活适应性越好,在学校与教师沟通交流也越好,反之越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从其他地区流入,对本地教师的授课方式还不太习惯,部分流动随迁人口子女与教师交流存在胆怯心理,有一定的沟通障碍。因此,对于流动人口父母来说,同样要接受新知识,适应新鲜事物,与子女共同学习和成长。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创设促进师生交往的情感气氛和机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寄予厚望。学生也应该主动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促进自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文. 初中生师生关系结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07.

[2]张静,刘祥芝.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81-83+102.

作者:陈宇 卞雁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