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感沟通论文

2024-04-23

师生情感沟通论文(精选8篇)

篇1:师生情感沟通论文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有有声的,有无声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时,运用有声语言,它能使一节课绘声绘色,让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达到最佳的共鸣;它能使学生们心悦诚服,让师生的感情处于最和谐的境界。而更多的时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却是无声的。如教师作业的批改,周记的评语,家校联系单,节日贺辞,期末思想评语等,用的都是无声语言,都是师生交流最常见的手段,因此,它更是师生间沟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我尝试着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巧妙地运用了无声的文字语言。评语,是常见的一种文字语言。客观公正,富有特色的评语对于指导学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扬长避短,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让无声的文字发挥语言的魅力,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比如,在每周的周记批改中,经常用简短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对该生最近出现的问题进行信息反馈,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给你吐露心声,尽情倾诉。对于一些当面不好说的话,通过这一渠道,使学生敞开心扉,收效甚佳。如班上有一位同学好学,但经常出言不逊,引起同学间的矛盾,于是,我在他的周记上写道:老师欣赏你的为学,要是你的为人更好一点,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在以后的几篇周记中继续谈及此事。一学期来,这个学生慢慢地改掉了说脏话的坏习惯。另有一同学学习刻苦,工作负责,于是,我在他的周记上这样赞赏道:你对工作一丝不苟,毫无怨言,老师感谢;你对学习踏踏实实,刻苦钻研,老师欣慰;你对同学友好相处,热心帮助,大家信任,继续努力。此后,他更有激情了。

再如,平时的小测验,也可以发挥无声语言的威力。卷面上简短的几个字:“OK” “GOOD” “WORK HARD” ……就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

又如,期中考后,在家校联系单上给有的同学这样写道:“真棒 ”,“加油,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自信些,争取更上一层楼 ”。“我将等待下一次再为你喝彩”等有意识的激励中给他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充分调动他们再向上的需求,趁热打铁,事半功倍。并有利于家校沟通。

再比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赠送贺卡时,我借机赠送一些积极向上的贺词,这些祝辞尽量体现个性特征。性格内向的同学,送上一句“把智慧深埋胸中,一旦迸发,必将发出耀人的光彩”;爱管闲事的同学送上一句“人间需要热心人,世间才会变得更美丽”;学习勤奋的同学送上一句“不断地攀登,无限风光在险峰”。所有这些个性化勉励,除了对学生的美好祝福外,更多的则是激励和期待,期待着他们能早日成功。

操行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来品行、劳动等各方面所作出的总结性评价。一提起它,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口背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成绩优良……”一连串条条框框,这些八股式的操行评语千篇 一律,毫无特色,不仅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而且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想如果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用无声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岂不更好?我这么想,也试着这么做了。

比如,刚毕业的杜艺同学,聪明好学,品行好。我曾在她的评语中这样写道:你聪明,文静,刻苦,理智,虽不多言语,但你出类拔萃的气质和严以律己的行为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我们喜欢你,欣赏你。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更增进了她刻苦学习和为班级出力的信心和决心。在前不久收到的新年贺卡中,她这样写着:……I miss you very much .I wish I go back to my childhood and be your student again……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我深深地被感动着。另有一女生,胆小,成绩平平,在期末我给她这样的评语:你默默无闻,却踏踏实实;你虽矮小腼腆,却一样在关心爱护着班级,奉献爱心,并竖立了勤俭节约的榜样。还让我们目睹了你学习上点点滴滴的进步,为你高兴,为你祝福。望今后再大胆一些,多与人交往,提高自己说话水平和交际能力。一学期来,她变得努力,开朗多了,毕业了,她以优良的成绩考入了高中。可见,无声语言又一次发挥作用了。

我想,只要你善于钻研,用心交流,一定能沟通师生情感,对于你的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篇2:师生情感沟通论文

叙永县特殊教育学校

吴贵昌

因听力损失和语言表达障碍而心理失衡,很多聋哑孩子便存在自卑、孤僻、多疑、行为偏激、脾气暴躁等问题,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聋校教师,要作好聋生的情感沟通。因为这些孩子渴望得到爱,他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和理解。这就需要聋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真诚的情感沟通,也可以这么说,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做好聋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如何与聋生进行情感沟通?多年的聋教经历,我的体会如下:

一、了解学生——与聋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前提。

每一个聋哑孩子,都有一段不幸的经历,都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他们或先天失聪,或后天因病至残;他们在家庭里,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的父母,或长期在外打工,或直照顾其另外的健全孩子。于是,聋哑孩子便形成了自卑、孤僻的心理,出现多疑、行为偏激、脾气暴躁等问题。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孩子;也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寻找出恰当的沟通途径。

聋哑学生李×,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常损坏公共财物,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爱理不理的。我了解到该生的家庭情况:该生父母外出打工,可多年没有音信,家中只有一年迈的奶奶和一幼小的弟弟,没有人与他交流情感,形成了孤僻倔强、脾气暴躁的问题。我知道这孩子内心孤独,便主动接近他,与他话家常。慢慢的,该生愿意与我亲近。针对该生好动这一特点,我便安排给他修桌椅、修门窗等任务,并对他的劳动成果作肯定,让他有成就感。该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得到了同学的赞许,以前的坏习惯不见了,与同学之间和谐相处。

二、关爱学生——与聋生进行情感沟通的钥匙。

原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殊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吃住都在校园内。聋哑孩子离开父母来到学校生活时,只有七、八岁,有的只有五岁,孩子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他们需要得到爱。作为聋校教师就要热爱、尊重、理解和同情这些残疾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他们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达到师生间情感的相通。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要张口就是“哑巴”。孩子是好动的,常常弄得自己一身泥土,孩子亲近你时,不要嫌他脏,“走远点,不要弄脏我的衣裳”,这些言行多伤孩子的心啊。对待这些学生,要精心呵护与引导,让他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聋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获得自我价值感,把老师当成朋友,当成他们学习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从而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沟通。教师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眼神、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和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都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爱。师爱可以使聋生心境愉快,从而受到激励和鼓舞,获得主动发展。

三、用心“聆听” ——与聋生进行情感沟通的技巧。

手语就是聋哑学生的第一语言。刚来学校的聋哑孩子,没有接受到正规的手语练习,比的手语极为混乱,这使得他们与教师信息交流有极大的障碍。如何消除这一障碍呢?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心“聆听”学生的表达。教师“听”懂了他们的表达,对学生的情感做出正确的反应,接受他们的感情,他们就能敞开封闭的心扉,与教师沟通,成为“好朋友”;反之,教师没有“听”懂学生的“话”,不能接受他们的情感,甚至曲解了他们的好意,他们于是产生了焦虑多疑的心理,也可能导致他们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反抗,致使师生情感沟通受阻。

随着聋生渐渐长大,他们的手语规范了,与教师的沟通障碍变少了,可他们的心里话增多了,手语沟通也是有限的,聋生掌握的书面语言也不叫丰富,用书面语也不一定很好地沟通,这也是要求教师要用心去与学生进行沟通,用心“聆听”学生“说话”,从学生的“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当时的情景,联系学生自身的情况,正确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表达作出正确的反应,即教师能用手语或书面语译意学生的情感,并对学生的情感作答复。有的教师不能正视学生的感受,而是直接用手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学生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学生便渐渐的疏远老师。如果教师以积极“聆听”的方式去回应聋生表达的情感,即使教师的译意有偏差时,学生不但不责怪老师,因为他们有机会指出教师的误解,能够使沟通保持顺畅。

四、赢得信任——与聋生进行情感沟通的保障。

篇3:师生情感沟通论文

一、正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在教学内容上, 师生是授受关系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曾写到:“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相比而言, 教师的知识含量多, 社会经验丰富。教师有义务向学生传输知识经验, 解决学生的困惑, 启迪学生的智慧,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2.在人格上, 师生是平等的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单一的授受关系。学生要绝对地服从于老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之上的, 在管理上是专制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的。因而, 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朋友似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应当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 相互支持。

二、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真正成功的教学是教师用心灵和学生沟通, 从而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内心需求。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在学生的思想上, 知识上以及人格上的影响是一生的。

1.微笑教学

亲和力和感染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 拒绝消极情绪进入课堂, 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课堂。我曾对所教的若干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100%的学生喜欢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 面带笑容讲课, 他们说老师的微笑像阳光让人感觉温暖。教师的微笑是一种友善的态度, 是一种良好的仪表。微笑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微笑教学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俯身平视

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往往得不到别人真正的尊重和喜爱。一个好的教师会弯下腰来和学生平视。俯身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孩子小的时候我总喜欢带他外出, 而孩子偏偏不喜欢和大人去逛街。有一次, 我蹲下身来给孩子系松开的鞋带儿, 这才发现孩子目之所及的是密密麻麻的大腿。因此。降低高度的老师才可以平视学生的思想, 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3.侧耳倾听

真诚地对待学生, 以尊重为前提, 倾听学生的心声, 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青春期的学生更渴望朋友, 渴望和他人交流。有时,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 而并不需要你有其他的行动。家长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分数, 喜欢孩子报喜不报忧, 他们往往三言两语就会关闭这扇沟通的大门。孩子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时间长了就会情感压抑。因而, 学生常常和老师讲心里话, 把老师看作最可信赖的朋友。用心倾听, 做一个真诚的听者, 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 避免他们走入自我封闭的误区。

4.从学生立场出发

脆弱是学生共有的弱点。大多数学生只能听赞美之词, 听不进半点儿反对和批评。反抗和叛逆是年轻人正常的心理现象, 如果采取恰当的方式和学生相处, 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作为教者, 应当因势利导, 以亲密朋友的姿态平等地和学生交往。认同他们, 肯定他们, 顺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看到挫折和危机, 帮助他们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间应该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 有些事情师生可以互相商量。商量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避免冲突。站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体会尊重和友谊。

5.赏识教育

教师应当遵循“多鼓励, 少批评”的原则,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集中精力参与课堂。“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1)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可以让学生感受做人的尊严, 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人为本,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 获得成功。 (2) 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学生的发展有快慢之差, 有优秀和后进之比。作为教师应善待那些“迟开的花儿”。赏识教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亲其师, 则信其道。”老师的赏识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每天, 老师要有意识地真诚地赞美学生, 即使他们的进步只有一点点。教师的责任在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方法和手段, 发展学生的优势并鼓励他们成材。

6.自然沟通

沟通是在平等的气氛中以相互尊重为基础。沟通的魅力在于平等相待, 亲切自然。学生们远离家人住在学校, 作为他们的师长我们可以亲切地询问他们的衣食住行, 像朋友一样和他们谈天说地, 谈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耐心观察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即使是对家境贫困的学生加以帮助也要见机而行, 找到合适的契机搭建彼此沟通的桥梁。

7.借题发挥

学生最珍视的是自己的尊严。教师应当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冤枉学生。个别教师面对问题学生时总是口不择言令学生十分反感。教师说话前一定要先考虑一下学生的感受。在授课中, 可以借助某个词汇, 某个题目或某种思想对学生旁敲侧击, 进行青春期和情感方面的教育。巧妙地表达, 给学生留点面子, 在班级为他们保留做人的尊严。因而, 即使学生犯错误也一定要保留他们的尊严, 给他们留点儿面子, 他们会为此感激你一辈子。

教育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科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沟通打开彼此的心, 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从而,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建立在平等和谐基础之上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 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沟通打开彼此的心。只有适合教育形势, 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师生,教学,情感沟通

参考文献

[1]北师大等编.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统一 (联合) 考试大纲及指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胡志纯.赏识让儿子找回自信心.家教周报, 2009-09-14.

篇4:师生情感的沟通

一、生动活泼,表扬的针对性要强

以往千篇一律的评语常常会使学生产生僵硬麻木的作业修改情绪,而因材施教评语则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成绩很好、作业卷面干净整洁且正确的学生作业,只需用“Good!”或 “brilliant” 等简单的词来赞扬,或者用鼓励的话来激励 “I wish you great success in the coming examinations.”而对那些需要鼓励的中等或后进学生,就要抓住优点,用感叹句进行肯定,这样效果会很好。例如:对字迹工整认真但作业却有错,或是作业基本正确但书写不够工整认真的学生,教师就应使用这样的评语:

“What a beautiful handwriting! If only be more careful!” “Well done! But would you please improve your handwriting ?”这些感叹句和祈使句简单明了,很有鼓舞和感染力。

二、风趣动情,批语要有艺术性

对作业较差的学生,批评要注意艺术性和启发性,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英语中的委婉语和虚拟语气常可以用来表达带批评意义的指导,如“ If only……!”

“ How I wish ……!”、 “ Work harder, and you will make more progress.”“The harder you work, the sooner you will improve. ”“Come on! I am sure you will catch up soon.”

此类批语往往结合当时学生所学句型、词汇来写,遇到个别生词难句子,我就用中文加注,以便学生理解。这样既达到了批评指导的目的,又进行了运用这些句型的示范,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些句型的印象,而且平等的语气也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三、关注后进生,批语要注意连续性,更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而后进生尤其如此。正如“得到特别呵护的苗长得好”的道理一样,经常得到教师批语的学生,能从批语中感受到教师真诚而独特的爱,从而产生一种情感的源动力。同时,教师认真批阅后进生作业,会加深对该生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而批语本身能针对其个人情况,给予热情的鼓励,提出善意的忠告。批语可看作“书面的谈话”,且具有面谈所没有的影响力。因此写作业批语时,对后进生应有所侧重,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注重每一次批语的反馈及该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篇5:师生沟通论文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孩子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并引导孩子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孩子产生兴趣而被接受。

英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是教法与学法的融合,是英语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情感交流,为达到既定的英语教学目标,取得最佳英语教学效果的巧妙统一。英语课堂教学,首先要探讨师生教学心理沟通的艺术,凡是教艺精良的英语教师,都是深谙此理的。

一、沟通要有明确的目标

学校教育就是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情感、身心健康发展。平时的工作中,有些老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和学生泛泛交谈,没有明确的目标,以为这样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增加自己的亲和力,其实,这样的谈话过眼云烟,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多了,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负累。所以和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应该尽量确定出明确的主题或目标。

老师只有自己确定了明确的交流目标,才能掌握交流的主动权;也只有目标清楚了,才能针对沟通对象的需要、心理、个性等因素作好相关的信息准备;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熟练运用适当的交流沟通方式,寻求到师生间的共识。从而达成预期的效果。

比如是为了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随意地和学生谈谈时尚流行,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的,他们耳闻目染的时尚信息铺天盖地,我们在和学生交流这些话题的时候,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同时也可以渗透我们的健康价值观和美学观点。一定程度上达成某些共识,并不困难,一举多得,沟通当然有效。

二、沟通要讲究语言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文化素质、个人心理特征、性格不一样,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教师说话不注意,用奚落、讽刺的语言当众羞辱学生,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影响了教学效果,更严重的还会使学生郁郁寡欢,造成精神创伤。因此,教师的语言决不能是一种讽刺挖苦的语言,而应是一种如春风细雨的温暖语言。在生活中往往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犯错误时,会以种种借口来掩饰或推卸责任。这时,做教师的便会大发雷霆:“你怎么这么多理由,明明做错事情还死不承认!” “我就知道你会找理由来推卸责任,这是你一贯的做法。” “我不相信你所说的,你骗过我好多次了。”这样,一开始把整个人“否定”了,还能进行沟通吗?教师越是训斥,学生越不服气。尤其是中专学生,自认是大人,有较强的自尊心,更需婉转地进行说服教育。如果这时教师说:“你做事情前能否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呢?假如别人做的事情损坏了你的利益,你能若无其事吗?” 虽然我能理解你为什么这样做,但是我不赞同你的行为,因为这样对你的成长不利。” “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不会那样做了。”等等,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又给学生留有余地,保住学生的自尊,学生会从中体会到老师的期望和爱护,也会领悟到自己的错误,岂不比骂他一百句的效果好多了吗?

要知道,当错误的事情已经发生时,教师发脾气、训斥人都已经没有用了。每位活在世上的人都有强烈的发自心底的需要,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信任,偶犯错误时,需要别人的原谅。教师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教书育人,更应有宽阔的胸怀、力戒急躁,运用“自制——冷静——引导”的公式,心平气和地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教育学生吸取教训,以避免同样或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

三、沟通要关心尊重对方

教师站在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度和学生谈心,很容易把学生推向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面。无形之间就筑起了一道沟通的“高墙”,再好的道理学生也听不进去。

美国教育家保罗•道格拉斯曾说过:“当你与别人意见相左时,应以你的表情、耐心、所言所行向他证明你是真的关心他。”因此,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与坚韧,不能与学生“较劲”,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育变成私人之间的相互报复,我们要有冷静的心态,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教育的真谛。

四、沟通要方式多样

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次谈话、一个便条、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方式。常言说“教无定法”。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是一样,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变化,决定了教育学生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师生沟通的方式必须根据环境、心理、事件等具体条件的变化而调整。

单纯的语言训导与交流,常会让师生觉得厌倦。改变一下方式,既可以调整情绪,有时也可以获得很多意外的收获。在“成长心连心”活动中那种体验式交流,让许多老师和学生是记忆犹新,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只要留心也可以有更多的发现。潦草的作业本上一句调侃的话语、对课堂上做小动作的学生一个严厉的暗示、周记本上的叮咛与安慰、学生情绪波动时我们对她肩头的一个轻拍、学生失意时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这些于无声处 传递出的信息,已经让学生心领神会了。

篇6:师生情感沟通论文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亲其师、信其道”;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学生对教师的观察是“察其言而观其行”。我当班主任多年,最深的体会就是:要管理好班级体,教育好学生,首要管理好教师自己,巧妙运用“身教”艺术。

一、巧妙运用“身教”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素养。

做为教师要时刻意识到有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学生历来对老师外在形象格外注重,教师任何不雅的谈吐、不当的装束和体态都会招致学生的模仿和议论。是的,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我们的学生这样说:“我们老师这样说的,这样做的,你错了。”可见,小学生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向师性”很强。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圣人”,是完美无缺的。常听家长对我说:“我家的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我说什么也不听啊!”甚至有些时候,家长还把家里的事拿到学校来解决。小学生每天至少有八个小时接受老师的熏陶和影响,特别是接受班主任的教育,班主任是小学生最崇拜最尊敬的老师,他们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课堂上如果做了不当的事,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错误;地上有垃圾,我会主动捡起来并丢进垃圾桶中;平时,我会亲自教他们如何有礼貌地交谈„„办公室的同事经常说:“每次李老师班上的孩子进办公室来,特别有礼貌!”是呀,因为“孩子的眼睛是录象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为了更科学、有效的管理班级,少犯错误,我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则,一视同仁,让学生信服,努力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平时,我时刻注意端正思想,生活习惯良好,仪表端庄、朴素大方,真正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言行不仅影响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同时还直接影响到班主任教育的效果,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便是育人先育己,每位教师都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教师的言行以及独有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最好的榜样,直到润物细无声的催化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身教”教育的源泉。

二、巧妙运用“身教”艺术——教师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希望本班学生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此我花了不少心思。

为了应试教育,许多教师渐渐开始迷失自己,不再注重提高自身素养,读书的时间少了。以前我经常一个月看一本,现在半年才能看完一本书,而且是囫囵吞枣的,并没有进行细细地品味。而我就经常

把这些原因归究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工作太累,没精力。慢慢地,我发现班上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淡薄了,学生围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谈论课外书的情境已经不复存在了。每天我都强调学生要多阅读书籍,为什么以前学生能听进去,而现在却不能呢。后来还是班长给了我重要的提醒:“老师,您好久没给我们推荐书籍了。”是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自己认真阅读过了,才能把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精品名著引荐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和吸收优秀文化产品,让他们养成天天看书,终生看书的高尚习惯。而我自己却没看,我能给学生推荐什么呢?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我们教师的“桶”中的水已所剩无几了,又怎么能把学生的“杯”装满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绝对不可能的。教师的阅读行为、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学生自觉学习的范本,是教师教育理论之外的生活“理论”,比教育理论更易于影响学生。

在办公室里我经常听到其它教师在抱怨学生的书写过于潦草,马虎,虽然三番五次地强调再强调,但还是无济于事。其实,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认真书写,但是很多情况下只是装装样子而已,所布置的练字任务很随意和盲目,对于学生的练字作业是无视的,对于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敷衍了事,教师并没有实质性的行为来提升学生的书写积极性。而且教师自己在板书时的书写非常随意,有的甚至潦草,马虎,他们还对自己的行为诸多借口,时间紧迫,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等。其实耳濡目染,学生在教师的这种工作态度的熏陶下,也变得随意,也把教师的叮嘱变成了“耳边风”了。我的字体虽然算不上很美观,但是我时刻都注意书写的端正、大方、整洁,特别是在板书和写评语时,我更是谨慎。我的学生写的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方整洁。

其实教师获得学生好感和信赖,莫不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而这对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法国的卢梭说:“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接受的不是理念,而是形象。”

三、巧妙运用“身教”艺术——教师的表率形象,熏染学生的个性。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班主任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学生会经常模仿老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思想。所以我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不怕学生不会做,就怕自己做不好。

刚接手新的班级时,我发现我们班学生最大的缺点就是自制力差,喜欢讲闲话,班级缺少一股凝聚力。于是我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班会上,晨会中我常常教育学生: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学生就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都要努力为这个班集体争光添彩。只有班级取得进步,你们作为班级的一份子,脸上才会有光彩。但是,我发现效果并不大。后来,我明白了,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升国旗时,我要求学生要严肃,不能讲话,我自己一定会严肃,不讲闲话;学生在晨读时懒洋洋,我就放开嗓子与他们一起读;每天放学扫地拖拖拉拉、扫不干净,我就亲自示范;孩子的课桌上乱七八糟,每天我都把教室讲桌上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学生觉

得写习作有困难时,我就拿起笔杆,亲自“下水”,与学生一道进行习作,一道对习作进行布局谋篇,一道进行遗词造句,这样我能深知学生习作的“难重点”,指导起来才能胸有成竹,运筹自如,并且能熟练地给学生最切实的经验和启发,能堂而皇之地指导学生习作,能收到良好的习作教学效果,能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我就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做不到的事就不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慢慢地,我感觉到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强了。特别是每周升旗时宣布班级卫生分数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看起来很紧张的样子,如果红星班级有我们班,他们一定会骄傲地、满脸笑容地看着我;如果红星班级没有我们班,孩子们会低下头,偷偷瞄着我的表情。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班主任就能在自己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树榜样,采用“多提醒,少责备,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班级成员能遵纪守规,潜心学习。如黄沛民、李晓群两位同学五年级时各方面表现都较差,由于正面引导得好,这两位孩子一改以前的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等不良习惯,现在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能按质按量完成,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利用自身作表率作用,比较容易在学生心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而教条式的管理却很容易会令学生反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我们不能将对孩子的要求作革命式、宣讲式的政治说教,也不能就把这些所谓的道理生硬套装,打包扔给学生,而不动声色,我们而是应该带

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去体验,去感悟,去领略,这就是“身教”艺术的魅力所在。

四、巧妙运用“身教”艺术——教师的爱心热情,建立学生的自信。

生活中我们不能每时每刻都保持好的心态,尤其是在特别忙碌的时候,此时稍有波动,人的情绪就会起伏很大,波澜不定,教师也不例外。记得刚毕业时,我对工作充满了热情,也充满了自信,对工作的目标报有较大的理想和较高的要求,对待学生的学习及德育工作要求也很自然用自己心目中的标准要求学生,一看到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点不足时,就马上会直截了当地指出,甚至会直接责怪学生这也不对,那也不是。学生对我的工作方法没有多少好感。后来,在与学生的不断接触及悉心的交谈中发现,学生并不喜欢这样的管理方式,他们希望与老师建立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现在我在学生面前,我从来不骂人,我尊重他们的人格。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作为班主任心中要充满爱,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在一起。无论是不是我的课,只要下课就进入班级,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多沟通。天气凉了,我及时通知学生多加衣服;哪个学生感冒了,我会走到他身边要他注意身体,提醒他吃药;哪个学生有了困难,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慢慢地,我的行

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真正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不是老师整天地挂在嘴上,大声地说,只要你自己做好表率,认认真真地做出来给学生看,学生会知道你要求他们怎样去做,言行身教胜过千言万语的教条。

篇7:高校师生沟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 要:以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为例,通过对当前高校师生沟通现状的分析,寻找构建良好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行动对策,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关键词:高校 师生沟通 研究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校迅速扩招,部分高校师生比例从原来的1/14发展到1/40,师生关系的失调现象随之产生;其次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等,这些现象都促使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困难。本文以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为例,通过对当前高校师生沟通现状的分析,寻找构建良好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行动对策,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一、高校师生沟通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师生沟通的基本情况,我们采用网络调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海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共864名师生沟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沟通需求迫切;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师生皆期待以“朋友”的平等方式进行沟通。其次,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平等的沟通前提;不懂得沟通技巧等因素成为目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现将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情况的现状描述如下:

1、通过沟通实现人际目的,师生均认为喜欢与对方沟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认为自己喜欢与对方进行沟通。其中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学生占所调查人数的56.94%;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77.83%。根据人际沟通的人际目的理论,人际沟通是有目的的,人际沟通是为实现既定的人际目标而存在的。学生之所以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出发点主要表现为:46.81%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促进沟通和了解”,40.98%认为是“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校园生活中,除了与同学沟通接触外,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对象就是教师,在中国现行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又多扮演“主考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希望自己被教师所了解,将自己展示给教师,从而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以达到人际目的,因此56.94%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与教师沟通。从教师角度而言, 教师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完成既定的目的,必须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认定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教师的教育目标一致的情况下,77.83%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从以上分析可见,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2、强烈的平等沟通意识,师生均认为“朋友”是双方沟通的角色期待。

在问题“你认为教师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认为“权威”学生占3.94%,教师占1.74;认为“家长”的学生占5.21%,教师占3.91%;认为“教育者”的学生占5.84%,教师占13.48%;而认为应该扮演“朋友”角色的学生高达83.12%,教师达80.00%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均认为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朋友”的角色是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根据Eric Berne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们在沟通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家长、成人、孩童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人们可以运用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在三种沟通状态中,成人心态被认为是理智的、平等的沟通状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虽然如此,不能否认的是,调查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沟通过程中“成人状态”的重要性,期待与学生以“朋友”角色进行沟通,80.00%的教师的认同“朋友”角色便是最好的证明。其次,从大学生的方面看,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教师不是总是教育、批评甚至是训斥的父母沟通态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

3、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与冷漠

调查中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6%的学生觉得与教师相处十分愉快;2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想、不愿、不主动与他们沟通,从而导致师生间沟通出现障碍。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师生观影响,师生之间体现着“师道尊严”,部分教师仍以“权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仍未动摇,这种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与学生深入交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课即可,因而导致双方疏远与冷漠;再次,位差效应在师生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双方心理的直接影响。54.8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无任何地位可言,80.67%以上的学生不会也不敢提任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尖锐直率的质疑和批判, 80.09%的学生认为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出现。以上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4、处于断乳期的儿童心态,学生期待与行动存在差异

中国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保姆式的教育进入大学自我管理。入学初期,必然要经历从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断乳期。初入大学时的不知所措,令他们期待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帮助与指引。调查资料显示43.22%的学生觉得需要老师的关心,此时他们与老师的沟通状态是典型的儿童状态(Child ego state),

以冲动和变化为标志,希望得到老师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但是,从生理的角度,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两者的矛盾导致了他们期待与行动的差异:一方面总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为自己不被老师了解而产生失望、沮丧、自卑的情绪,行动上表现出对老师课程的抵触感;另一方面却期待老师能把自己当成年人来对待,不要过多干涉自己的.事情,觉得对老师是否关心自己采取“可有可无”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在调查中占28.55%,不是特别需要的占26.18%。这些数据都显示学生对个人独立意识的加强和不想过多依赖老师的期待成长心理。与此同时,在调查中,有29.34%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关心;50.16%的学生觉得自己得到教师的关心,但关心是微不足道的。与学生的认识相反,在调查中,70%的教师认为学生是需要老师关心的,71.30%的教师认为虽然对学生关心比较少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心,21.74%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得到较多的关心。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差其实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其他沟通一样,双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宽容,积极行为等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

5、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是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

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沟通所处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气候等有关因素对沟通起着相当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次,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技巧、倾听的技巧、建立关系和增进关系的技巧等是人际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师生人际沟通中要提高沟通效率,保持沟通通畅,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师生都接受的沟通方式是沟通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沟通、师生不同的心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不懂得沟通技巧。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认为不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原因不是沟通双方存在代沟,认为存在“代沟”的只占12.82%;也不是老师喜欢摆架子,认为老师喜欢“摆架子”的不足10%;或者“其他原因”占16.49%。而认为“不知道用什么沟通方式”的却高达60.80%。至于沟通环境, 46.09%的老师和43.69%的学生都认为办公室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都不希望和老师在“办公室面谈”,反而对非面队面的网络、电话或书信沟通,学生更愿意接受。这说明无论是老师或者是学生认为办公室是一个比较拘谨,过于严肃的沟通环境,是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在较为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和畅谈的,老师或者学生都期待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沟通环境。以上数据表明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于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二、高校师生沟通对策研究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宁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师生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对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对高校师生沟通提出以下沟通对策,以期更好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师生有效沟通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1、对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获得教师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以期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成长;其二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以上的沟通动机是良性的,无论对学生的成长或者是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是有益的,因此,针对调查中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沟通目的与心理需求,笔者认为这样良性的沟通动机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中,应当是鼓励、支持与提倡的。

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沟通过程中要提高沟通的效率,沟通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相应增加对师生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和宣传,引导和提倡,从而使学生对良性沟通动机的肯定与信心,消除害怕与教师沟通被误解为讨好教师,达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负担;其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现出良性沟通动机的需求心理,给予良性沟通动机以积极的暗示,思想的鼓励和行动的支持,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给予宽松的沟通环境,促进师生沟通的更好实现,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状,对于师生更好进行沟通,争取更多沟通机会是非常重要有意义的。

2、以平等为沟通前提

管理学中的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具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位差效应在人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对沟通过程中双方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在高校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位差效应。我国的高校中虽然一直倡导师生沟通的民主平等,但由于传统的师生观念的影响以及师生双方实际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中,各自的权限和地位的不平衡,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家长”的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心理,无法大胆、坦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则多以权威者、施与者的身份出现,难于以成人的心态对待已经成人的学生;以至于沟通不成功或者根本无法进行。针对调查中高校学生处于“断乳期”的特殊情况和师生双方都希望以“朋友”的角色进行沟通的沟通期待,师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最有效和最为可行的应该是首先应确立以平等为双方沟通的前提的沟通思想。在沟通过程中,师生均应学会换位思考,注意位差效应,教师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成人的心态而非以家长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调整自己形成平等的沟通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沟通;而学生则应消除主观先入的对教师的偏见与下位意识,在教师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尽快走出“断乳期”,逐渐形成成熟的个人沟通心理,同样以既相互尊重又彼此信任的成人心态而非儿童心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3、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目前海南省以及我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沟通多局限为课堂、讲座等一对多的沟通方式,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单一的沟通方式是调查中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为此,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是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具体沟通方式建议如下:

(1)多种沟通媒体的使用,满足师生沟通中对不同媒体形式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的要求。

面队面的沟通,以信息传递的及时以及信息反馈的快速成为人们喜欢的人际沟通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建立的“校长接待日”制度,借助这一制度,师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须解决的问题。建议教师也可在任课期间给予学生相对固定的沟通时间设立类似校长接待日的“教师接待日”,以便学生课后的沟通。

书信沟通,针对部分同学不习惯与教师面队面的沟通,或者对一些问题难以面队面提出,可以以书信为沟通的特殊媒介在师生之间开展沟通和交流活动,如可以设立“师生沟通信箱”“课程教师专用信箱”等形式,方便师生沟通。

电讯沟通,包括电话、手机短信、电子网络等电讯沟通方式。目前“校长热线”“书记热线”已经成为校园沟通的常见的方式,但毕竟热线有限,校长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热线接待,平常的师生沟通则要频繁的多。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进行师生沟通,是目前最为快捷有效和可行的沟通方式。电子通讯设备的不限时性和灵活性使沟通不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随时可以进行。建议课任教师在任课的第一时间便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可以是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可为学生提供可联系的直接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开联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现了教师积极的沟通思想与及对学生的信任,给予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学生亦应主动将联系方式告知教师,以方便师生之间沟通。其次,在学校网络上建立“师生论坛”,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在论坛上发布、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在论坛上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论坛,师生之间可以在此敞开心扉,自由交流,畅所欲言,不但能增进情感,还为教师及时发布教学信息,通知教学事项提供快速的服务,为师生沟通提供互动的平台,

(2)个性化的沟通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

个别沟通。针对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同的沟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认识,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能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方法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可选择个别沟通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进行交流。

团队沟通。团队的人数以三到五个为宜,通过学生事前与教师约定谈话问题的方法开展,如针对“大学生大学期间是否可以恋爱”问题,师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认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专业沟通。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如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长期的联系与交流,学生不但可以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同时也会在长期的合作中与指导教师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笔者发现,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课后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师生接触频繁,交流机会增加,随着活动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了解逐渐加深,友谊随即增长,师生情谊甚至在学生工作以后转化成朋友关系。

(3)其他沟通方式。在高校师生沟通中,除以上沟通方式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桥梁作用,借助不同的学生活动,通过邀请教师指导,参与活动等方式,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供平台。其次,目前各高校都已经建立的“学生心理咨询室”也应在师生沟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长期的闲置于阁,型同虚设。

4、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

有了良好的沟通动机、形成平等的沟通意识、具备一定的沟通环境氛围,要达到师生良好的沟通,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提高沟通的能力。调查中,师生普遍认为,师生沟通的障碍还表现在对沟通技巧的缺乏,不懂得沟通技巧,往往给期望沟通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和尴尬,甚至令沟通无法进行,因此,师生都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教育等课程,然而,开设人际沟通课程的学校却极少,个别学校在全校性选修课程中开设了“人际沟通”(如海南省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生选修踊跃),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只能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开设,不能保证每学期或每年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对人际沟通技巧学习的迫切与及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建议各高校能对课程的开设给予一定的条件,如减轻任课教师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增加课酬等方式,使任课教师能腾出时间及吸引教师进行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其次,可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采用定期讲座、沟通游戏活动等形式进行沟通技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伍茂国,徐丽君.人际交流.中国纺织出版社..

2、王维、林涛.素质教育与师生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3)

篇8:师生间的情感传播与沟通

究竟如何与学生沟通呢?

首先, 教师必须培养“民主平等”意识, 尊重和关心学生。这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前提。

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是人民教师, 是受人尊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就理应受学生的尊重, 学生就应该听教师的话, 牢牢记住“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封建观念。没有把学生当做“人”来看待, “人”就应该享有人人平等的权利, 就应该受同样是“人”的教师的尊重。另外, 教师也没有把学生当“学生”来看待。因为所谓的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应允许其有犯错误的时候, 不能要求其像成人一样, 更何况成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 把学生赶出教室、罚站、讽刺、挖苦等种种做法就不应该采取。假如, 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就应该听话, 不考虑自己的话是否正确, 是否让人信服, 而采用上述缺少尊重也就是缺少民主平等意识的做法, 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教师在学生心中失去威信, 难以获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往往事与愿违, 造成恶性循环, 学生不仅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过错, 而且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 更加不愿与家长和教师沟通, 甚至封闭内心, 走向对抗, 愈演愈烈, 这就是有些学生被教师叫到办公室后一声不吭或者激烈争辩甚至强烈对抗的原因。即使有些学生受教师训斥以后, 没有上述学生的表现, 而是很听话, 唯唯诺诺, 我们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 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培养出来的人是顺从的人, 具有浓重奴才意识的人, 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压抑的人。因此, 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识,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尊重别人, 别人才会尊重你”这句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话也适用于师生之间。

其次, 我们教师应该提倡“群众路线”, 设法与学生接近, 走到学生当中去, 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关键。

要与学生打成一片, 就必须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去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要想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情况, 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家访了解学生

有些学生在校表现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造成的。比如有些是单亲家庭, 有些是父母外出家庭, 有些是过于溺爱。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然后针对不同的家庭背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2.通过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

这里所讲的与学生谈心, 我们必须做到“真诚”两字, “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诚即真诚不欺。只有真诚而不是做戏, 才能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上的共鸣, 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 说出他们的心里话。针对学生的想法, 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进行思想教育, 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3.通过书面调查了解学生

可以要求学生写周记, 周记内容可限定在表达真情实感的范围之内, 或者要求学生给教师写心里话, 因为有些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敢直言, 但通过写周记就容易也便于表达。

4.通过侧面调查了解学生

有时教师不便找当事学生直接了解, 可以采取侧面调查, 可以找与当事学生比较要好的同学进行调查, 从而了解当事学生的心态。

总之, 了解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关键是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接近学生, 不要高高在上。否则, 我们无法与学生沟通, 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 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条件。

教师在上课时, 经常会出现学生违纪的现象。或开小差, 或搞小动作, 或讲废话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 教师不要大声呵斥, 也不要让学生罚站, 更不要把学生赶出课堂。虽然这些做法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但是否可以找到更有效而“不杀”的做法呢?我想应该有的。我们可以用眼神制止, 也可以停顿下来以提醒学生注意。也就是要采取“和风细雨”式的方法, 而不是“暴风骤雨”式的手段。因为当头棒喝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也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情绪。有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 我们不要扼杀学生的质疑精神, 应该鼓励这些学生的提问。如果教师自己一时无法解答, 可以引导全体同学讨论, 或者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 以后教师进行解答。切不可拒绝回答, 甚或讽刺、挖苦学生, 致使学生以后不敢提出疑问。另外, 教师除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外, 应该尽量减少学生学业负担, 不要搞题海战术、不要拖堂、不要罚学生抄写、不要满堂灌等等。努力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创新能力、调动学生能动性等方面下工夫,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 我们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努力, 从而使学生留恋校园, 留恋教师, 不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安排一些他们喜欢的课外活动。比如各种兴趣小组、参加社会团体等。既不耽误学生学习时间, 又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也使师生之间更加接近, 更好地进行沟通, 更容易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 我们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 这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必要手段。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谈话法是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 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 从而帮助他们对自身的障碍加以克服。谈话教育是一门艺术, 掌握好这门技巧, 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反之则会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

2.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卫生讲座

集体教育形式与个别教育——谈话法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 开展适当的讲座。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实际应用技能学习为主, 而对高年级学生则应强调系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条件的学校, 还可以请来精神科或心理咨询医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讲座活动。

3.联合一切可能的支持条件, 共同协助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积极与学生的父母、家人联系, 积极与班里的其他任课教师联系, 积极与受辅者的朋友、同学联系, 即尽量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社会资源和支持条件。

4.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策略

心理障碍的克服,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是立竿见影的, 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通过教师采用以上诸多的一般方法, 学生学会对自己心理进行自我调节, 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自我调节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当然这一环节离不开教师的各项辅导。

在整个心理辅导过程中, 不论是何种方法, 教师是辅导者, 学生是受辅者, 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已、评价自己, 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指导自己, 从而解除心理障碍,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何妨让思维转个弯1200字作文下一篇:未年审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