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黑龙江省发布《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和《黑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黑金文化是黑龙江省赫哲族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代表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赫哲族民族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赫哲族民族文化论文 篇1:

论现代化进程中赫哲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少数民族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教育制度。现代化的结果是使少数民族享受到了较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对其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赫哲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所创造的渔猎文化受到冲击并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有鉴于此,我国已将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列为25项重点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育的视角关注和探索赫哲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赫哲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情况的调查

为了解赫哲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1年11月2日———2011年11月15日、2011年12月3日———2012年12月10日和2012年6月2日———2012年6月11日分别赴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同江市、四排赫哲族乡和饶河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对象选取了三所赫哲族学校的管理者、一线教师、学生,也兼顾到学生家长、社区居民、赫哲族民间艺人、赫哲族研究学者等非教育人士。调查方法主要是访谈法。通过深入调查,对三所赫哲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三所赫哲族学校为了传承赫哲族文化和体现学校的民族特色,以赫哲族文化课程建设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具体如下:

(一)开发并设置赫哲族文化课程

在2001年我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把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作为国家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所赫哲族学校以新课改为契机,以传承赫哲族文化为目标都分别开发和设置了不同的赫哲族文化课程。

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是黑龙江省首批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学校在2001年调查学生赫哲族文化掌握情况后,先后开发了赫哲语、赫哲族歌曲、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赫哲族历史、赫哲族地区特产等民族文化课程。2009年初中撤并后,赫哲族语言课列入课程表,单独开课。赫哲族歌曲课和赫哲族传统体育课分别穿插在音乐课和体育课中进行。

八岔赫哲族乡中心校开设的赫哲族文化课是赫哲族语言课、赫哲族传统体育课和赫哲族歌曲课。赫哲族语言课以地方课的形式单独设课,列入课程表,每周一节课。赫哲族歌曲课和赫哲族传统体育课以校本课程的形式穿插在音乐课和体育课中进行。

四排赫哲族乡中心校是三所学校中最早开设赫哲族语言课的学校,但由于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赫哲族语言课中断于2000年前后。赫哲族语言课在2005年以校本课程形式列入课表,正规开课。2008年饶河县文化馆在学校设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嫁令阔”音乐传习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嫁令阔”音乐传习基地后,赫哲族歌曲于2010年9月份正规开课,2011年11月学校开设了桦皮工艺品课,这两门课程由文化馆聘请嫁令阔省级文化传承人和桦树皮制作技艺国家级文化传承人付占祥任教。

(二)编写并出版了校本教材

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先后开发并出版了2004版、2005版和2008版共三版校本教材,目前使用的是2008版分科编写的教材,分为赫哲族语言、赫哲族传统体育、赫哲族歌曲三个部分。笔者在2011年11月在街津口乡、八岔乡和同江市调研了解到,该本教材被同江市民委指定为赫哲族语言通用教材。

笔者于2011年11月第一次在八岔赫哲族乡中心校调研时发现,学校没有出版过校本教。但笔者于2012年6月第二次来学校调研时欣喜的发现,学校正组织人力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拟独立编写《赫哲族语言》、《赫哲族歌曲》、《赫哲族文学》校本教材,与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联合编写《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

四排赫哲族乡中心校于2004年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由学校出资印刷,由于经费有限教材只发给授课教师,学生手里没有教材。

三所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填补了赫哲族世代没有本民族文化课程教材的空白,为保存和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1学校走廊文化建设

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主楼是三层,每一层走廊的布置都各具特色。一楼走廊悬挂的是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上的文体表演照片,二楼走廊悬挂的是赫哲族独具特色的鱼皮画,三楼悬挂的是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照片和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照片。笔者于2011年11月在八岔校调研时,八岔校刚刚进行完学校改建和校舍维修。改建后的幼儿办公楼外观为粉白相间的墙壁,墙壁的正上方镶嵌着赫哲族图标,“天鹅和黄鱼”图案充分体现了赫哲族民族文化的气息。四排赫哲族乡中心校的校长办公室和教师办公室之间有一条走廊,走廊的墙壁上挂着教师们创作的鱼皮画。

2学校鼓励和支持师生参加与赫哲族文化相关的活动或比赛

街津口学校的体育教师尤卡坦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每年都参加乌日贡大会,担任传统体育项目的裁判;八岔学校的师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多种赫哲族文化活动,如,毕红兵老师担任乌日贡大会体育项目的裁判员,毕淑华教师参加了乌日贡大会文艺项目的比赛;四排校的数学老师何石峰比较喜欢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鼓励支持下参加过全国的民运会和省民运会。教师们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和比赛可以加深对赫哲族文化的了解,进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赫哲族文化课的教学中。

二赫哲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三所赫哲族学校通过开设赫哲族文化课、开发校本教材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赫哲族文化。但笔者也发现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

我国多数少数民族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家族扩展的村落,因此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1]笔者在调研期间,走访了不同年级赫哲族学生的家长,小学生的家长年龄基本都是40岁以下,他们自身对赫哲族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家长们普遍希望孩子们能在学校里学到赫哲族文化,但他们和学校的联系很少,也不了解学校赫哲族文化课的开展情况。学生们仅限于在学校说赫哲语,唱赫哲族歌曲。家庭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影响到赫哲族文化传承的效果。

(二)赫哲族文化课程的开发过于表面化和简单化

三所赫哲族乡中心校有关赫哲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尚停留在表面和浅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课程开发的内容上还不够全面。三所学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赫哲族语言课、赫哲族音乐课、赫哲族传统体育课,但赫哲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远远没有被囊括,调查得知学生对赫哲族的历史、地理、文学、习俗、节庆、宗教、传统工艺基本不了解。第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程度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了解到,基本上是赫哲族文化课的任课教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带动下参与了课程开发,非任课教师大多认为赫哲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己无关。

(三)赫哲族文化课程实施缺乏良好的支持条件

第一,赫哲族文化课任课教师质与量的不足。在学校里熟悉赫哲族文化,懂赫哲族文化的教师相当少,在有的学校能够胜任赫哲族文化课教学的教师不过一、二人而己。已经承担赫哲族文化课教学的教师工作强度大,精力有限,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赫哲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第二,缺乏足够的经费。校长和教师们一致认为经费不足是影响赫哲族文化课实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三,缺少专家指导。从三所赫哲族学校的赫哲族文化课程的实施历程来看,都是在校长的带领下,教师们通过查阅资料,向父母长辈请教,基本上都是边摸索边教学。教师们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授层面,如何将赫哲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内化为课程资源,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丰富的赫哲族文化,教师们普遍认为亟需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赫哲族文化课程的连续性和衔接度不高

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赫哲族文化传承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会取得成效。笔者在调查期间了解到,八岔赫哲族乡中心校和四排赫哲族乡中心校早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就曾开设过赫哲族语言课,但都由于师资等原因而停课。

三赫哲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构想

2006年底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经过讨论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该宣言倡导通过全方位的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也包括中小学及幼儿教育,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社会方式的教育参与进来。[2]可见,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在教育界已成为共识。基于三所赫哲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赫哲族学校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如下:

(一)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带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形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学校应该通过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家庭和社区共同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学校可以尝试以学校为中心面向家长和社区居民开展赫哲族文化宣传活动。如通过专题讲座、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宣传赫哲族文化;以学校为中心承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如赫哲族歌舞表演、赫哲族传统体育比赛、鱼皮画和桦皮画工艺品比赛等;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开课收徒,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单独培养;可以邀请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民间艺人参与学校编写赫哲族文化方面的校本教材。笔者认为,通过学校的辐射作用,可以使家长和社区居民了解赫哲族传统文化,增加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以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区育人环境,形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合力。

(二)完善学校的赫哲族文化课程建设

赫哲族文化课程是实现赫哲族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集中体现和反映赫哲族文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赫哲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可设置的校本课程包括:1)赫哲族历史课:内容包括赫哲族的民族源流及族称、赫哲族的主要姓氏由来、赫哲族生产方式等等。2)赫哲族地理课:内容包括当地的地理位置、景区资源、人口数量及分布、地区特产等情况。3)赫哲族民俗课:内容可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日常礼仪、节庆活动、手工制作习俗等方面。手工制作方面可以活动课的形式开设,让学生们尝试制作以鱼皮和桦树皮为材料的手工艺品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重视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充分利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多种课程类型,尤其要注意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校在这方面的决策权和主动权。[3]在赫哲族文化课程评价上,能否将评价结果按照一定的计算比例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中考和高考加分的参考或依据。倘若真能如此,赫哲族文化一定会因进入课程评价范围而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三)加强赫哲族文化课的师资培训

赫哲族文化课能否顺利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目前,在教师职前和职后的教育培训中根本涉及不到赫哲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应该以学校为中心,采取各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具体方式包括:第一,不定期派遣教师到民族大学、各级师范院校进修民族教育等理论知识,增强理论素养;第二,要求全体教师主动学习和了解赫哲族文化知识;第三,聘请赫哲族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赫哲族学者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既能为教师进行在岗培训,又能传承赫哲族文化。第四,号召和支持教师从事赫哲族文化相关的课题研究。

(四)构建一体化的赫哲族文化课程体系

现代课程论认为,为了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的发展,课程内容和课程范畴应是完整的统一;课程结构要体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赫哲族文化的传承需要课程的统一和有效衔接,赫哲族文化课程应该与普通初中、高中甚至高校接轨。笔者在调研期间访谈到的同江市中学和饶河县中学的部分赫哲族学生,初中阶段的赫哲族学生一致认为,初中的学习生活并不紧张,非常希望学校能够开设赫哲族文化课,他们渴望学到赫哲族文化知识。高中阶段的赫哲族学生则认为学习时间较为紧张,但如果把赫哲族文化课作为选修课,也愿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为此,需要构建一体化的赫哲族文化课程体系,以保证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五)加强相关的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研究机构的介入

笔者在三个赫哲族乡实地调研时,三所学校的部分教师及社区居民都向笔者谈到,每年都有各地的学者来调研,也曾向他们了解过情况,但每次调研之后就杳无音信,他们并不知晓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使用情况。笔者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无奈和渴望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于赫哲族各方面发展的心情。因此,各研究机构要从赫哲族实际出发,利用研究结果为地方政府立法和经费投入提供参考,为省市级教育部门开发地方课程提出指导意见,并具体指导民族学校开发赫哲族文化校本课程。

总之,一个民族的教育与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民族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教育的内容,民族教育须“根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4]赫哲族学校教育是传承赫哲族文化的途径,但单凭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无法使文化传承发挥最大效果。赫哲族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政策、立法、资金、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笔者所提出的策略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期望能对赫哲族文化传承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曹能秀,王凌.试论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9-124.

[2]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41.

[3]章光洁,尹弘飚.试论西部少数民族教育的课程改革[J].贵州民族研究,2002(1):177-179.

[4]井祥贵.疏离与融合:学校教育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5):104-107.

作者:张宏玉

赫哲族民族文化论文 篇2:

黑龙江黑金文化品牌建设发展研究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黑龙江省发布《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和《黑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黑金文化是黑龙江省赫哲族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代表之一。在这样良好的时代契机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地区民族文化品牌值得研究的问题,更是关系到黑龙江省特有少数民族赫哲族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黑金文化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为黑金文化可持续发展制定对策建议,更是为黑龙江省民族文化品牌助力区域文化、经济全面发展探索新思路、新方向建言献策。

关键词:黑金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

1 黑金文化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提出,黑金文化在已有大量对赫哲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适时应务、应时而生。2017年4月,成立黑金文化工作室。“黑金”取自赫哲族的古老發音“赫哲”,黑金文化是以研究赫哲族民族文化为基础,发展赫哲族民族文化艺术,打造赫哲族精品文化产业,实现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以实现赫哲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艺术文化创新品牌。2018年4月,组建佳木斯大学黑金文化产业研究所,涵盖了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所组成人员24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14人、教授8人、副教授5人、海外学者2人。在成立大会上与赫哲族乡镇代表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平台建设倡议书,从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医疗卫生和绿色农业4个方面开展校地全面合作,建设赫哲族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实现赫哲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努力。

2 对黑金文化现以取得的成果分析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

2.1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黑金文化工作室2017年成立,含漆艺、染织、陶艺、绘画、新媒体和雕塑6个研究方向;2018年成立黑金文化产业研究所,并入库黑龙江省第二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黑金艺术中心项目被列为省文化产业重点推进项目。黑金文化从企业规模、人才数量、涉足方向等不断发展和壮大。目前,黑金文化团队多为高校教师,近年来把赫哲族文化艺术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面颇有成效。2018年10月,赫哲族传统文化创新教学团队荣获佳木斯大学“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称号;指导学生荣获校长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校级、省级比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荣获一定奖项,并把民族艺术课程融入2019版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现存在问题:培养人才专业覆盖面不够宽泛,培养层次不够丰富。建议增加与高校各专业联系,融入赫哲族文化,同时拓展学生专业能力,让学生深刻了解本区域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与现今正推行的“课程思政”互相贯穿、互相融合,通过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到赫哲族地区中小学进行支教,使赫哲族地区青少年从不同形式得到本民族文化培养。多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注入新鲜活力,更能为黑龙江省民族区域全面发展培养不同层次、有生命力的新生力量。近年来,黑金文化在艺术创作与市场营销等方向与赫哲族传承人多有交流、合作。2019年6月,承办第三届中国赫哲族发展高峰论坛——赫哲族艺术作品、手工艺品和文创作品展,展出解永亮、杨双艳、郑晓君、刘元森等赫哲族传承人的艺术作品,为赫哲族传承人提供作品展示空间和平台,增强与赫哲族传承人的互动与交流。在之后的发展中,建议多举办学术交流、合作展览等活动,能够互通有无、互助成长;在自身创作、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完善自己。请赫哲族传承人进校园、工作室等,为学生、员工等讲授赫哲族传统文化,这能使赫哲族传承人有展示、推广、宣传自身传承技艺的空间和平台。通过不断的交流合作提高双方专业技术能力,加深情感、合作共赢,以此来激发赫哲族传承人队伍活力,这更是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种方式。同时,黑金文化只有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延续发展创新,在现代社会不断生长,拥有源源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已有发展程度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角度,应组建更全面化、合理化、多层次的品牌专业团队,才能使黑金文化良而有序、有益循环、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技术人才之外,多方向、多角度全面建设团队,是黑金文化亟待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也为黑龙江省增设了人才岗位,有助企业发展的同时助力黑龙江人才发展。

2.2 加强民族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

黑金文化积极参加中国赫哲族高峰论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大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升“赫哲族民俗文化内涵的解读”学术报告会议等,相关人员在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并与专家、学者共同学习、讨论,提高民族工艺相关学科专业理论研究和建设方法。现有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版权专利,在民族工艺相关理论、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上还缺乏完整的体系。建立相关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民族文化相关学科体系。第一,优化并调整艺术学科的专业配置,开设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的特色专业和课程。第二,加强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比例,去实践地点进行学习,更好地进行实践练习。第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民族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服务于民族区域社会,为新时代民族区域文化艺术推广、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可延续、持久性的保障。

2.3 推动赫哲族区域文化发展及生态整体保护,扩大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力

2017年5月,黑金文化受依兰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委托,对原牡丹江大桥下出土的300余件赫哲族石质文物进行数据采集、宣传工作。这些文物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部分文物已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初步对赫哲族文化保护传承作出了一定贡献。2017年7月,完成赫哲四排乡文创设计和美丽乡村设计任务,被授予四排乡赫哲族文创研发基地;2017年8月,黑金文化作为街津口赫哲族乡文创研发基地,为街津口制定了以萨满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文化旅游路线,进入第一期文创研发与设计阶段。现存在问题有三点:一是近年来对赫哲族区域文化生态整体保护滞缓;二是与赫哲族区域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合作的地点不够广泛;三是对赫哲族区域文化生态整体保护涵盖内容不够多元。建议加大对赫哲族区域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行动力与力度,并与黑龙江其他赫哲族区域建立合作,在文化、艺术、旅游、农业、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合作,最终推动赫哲族区域文化生态整体保护。通过扩大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力,感染大众一同参与赫哲文化传承。建立和完善发展道路,从多角度、多层次建立专业团队及民族文化品牌运营体系,实现创新实践研究成果的推广,实现赫哲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使民族文化传承转化为知名民族文化品牌。以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赫哲族文化的保护性传承;以特色文化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文化品牌与地区经济繁荣共同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民族工艺振兴和区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文.基于区域资源与文化艺术融合的区域品牌构建[J].艺术科技,2019.

[2] 秦毅.点亮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发展品牌[N].中国文化报,2019.

[3] 陈玉茜,尹红.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视野中的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新探[J].四川戏剧,2018.

[4] 胡亮.大数据时代下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18.

[5] 郑璇,李桂影.鱼皮文化传承教育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

作者:赵垠婷

赫哲族民族文化论文 篇3:

东北少儿民俗风情(四)

1.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沿江而居,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赫哲族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渔猎经济的特色。

作者:辽宁省沈阳市少儿活动中心供稿

上一篇: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下一篇:动手做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