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音色热烈且丰富、浑厚且丰满,在器乐作品演奏中适合扮演各种角色。本文从大提琴演奏的实际出发,以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为基础,分析大提琴的音色特征,探讨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及运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祖国民族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祖国民族文化论文 篇1: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需要,还是学生自主学习、扩大阅读面来讲,都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本文阐述了文言文的现实意义及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意义 做法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由于文言文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语体文存在着时代的距离和差异,因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对文言文教学认识不足、或过分强调文言文难教难学,都不利文言文的教学。所以,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很有必要。

一、充分认识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教之前就得讲清楚学习的意义和必要性,以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有:

(一)是继承祖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他是本民族灵魂所在,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共同创造的财富。他对于人们内心世界起着平衡和协调作用,表达着本民族的精神美感。这些东西,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古代的典籍记载得以保存流传下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了解祖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批判继承祖国民族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古代社会,前人生活过去文化的了解,能够深化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为思考社会、人生、文化等提供借鉴。

(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

文言文在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简练和韵味,结构上的精当和巧妙。学习文言文不但可以学习它的造句法和结构法,还可以感受汉语的表现力,学到写作方法,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水平。

(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培养的需要

很多文言文是对古人节操人品志向的书写和赞扬,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中,能对比自己,促进自己。有爱国主义精神,有民族自豪感,注重自己的道德情操。

二、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ú)”,“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五)“引”: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

作者:栗晓东

祖国民族文化论文 篇2:

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

[摘 要]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音色热烈且丰富、浑厚且丰满,在器乐作品演奏中适合扮演各种角色。本文从大提琴演奏的实际出发,以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为基础,分析大提琴的音色特征,探讨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及运用。

[关键词]器乐作品;大提琴;音乐语言;特点;运用

主调音乐的发展是大提琴独奏乐曲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改变了大提琴在乐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安東·利奥波德·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大提琴协奏曲享誉世界。德沃夏克的创作融入了捷克民间色彩,反映出作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做出的巨大努力。大提琴独奏乐曲的迅猛发展,促进大提琴演奏技术的更新与技巧的多变,大提琴的演奏音域不断扩大,在器乐演奏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变。巴赫、舒伯特、德沃夏克等无数作曲家对大提琴演奏技巧的独特见解,推进大提琴性能与演奏技巧的完善,为大提琴艺术长远发展起到指引作用。

一、大提琴的音色特征

大提琴属于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是抒情乐器的典型代表,也是交响乐队中常见的一种乐器。大提琴的音色气质比较接近人声,几乎涵盖人声所能达到的所有音域。音乐语言包含调式调性、节奏速度、音色和声等多种要素,利用大提琴可以演奏出不同力度的音乐语言,如深沉且浑厚的低音与激昂且明朗的高音等,从而在器乐演奏中表现出多种气质,承载多种体裁与风格的音乐作品,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张力。

大提琴的音色具有包容性,四根琴弦像四个不同声部,表现出富有磁性的音色特征。节奏和旋律与和声是大提琴音乐语言中最为重要的要素,而在器乐演奏中大提琴能够为和声声部提供色彩支持,引导器乐演奏的节奏律动,演绎歌唱性旋律,并在室内乐与交响乐中扮演低音角色,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及运用

作曲家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音乐风格跨越地域限制。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是在捷克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造个性的音乐风格,而德沃夏克的器乐作品中普遍融入了捷克民间音乐元素,表现出真切的生命之美。德沃夏克创作的作品94《回旋曲》与作品68《寂静的森林》等大提琴独奏小品,以及交响乐与室内乐中充分体现出德沃夏克对大提琴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的独特见解,反映出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

(一)大提琴独奏小品

德沃夏克创作的大提琴独奏小品等器乐作品是了解他对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独特见解的重要基础,如德沃夏克于1891年创作的作品《回旋曲》。《回旋曲》属于大提琴与钢琴版本的器乐小品,该作品所表现出的音乐情绪是抑郁与激动。《回旋曲》作品94所运用的回旋曲式中融入了多种不同音乐性格的主题,节奏律动富有弹性,具有德沃夏克的典型音乐风格;刻画出作曲者的复杂心理,以及多变的音乐形象,充分展现出大提琴的音乐魅力。回旋主题贯穿了《回旋曲》整首作品,而在《回旋曲》演奏中,乐曲以g小调开始(见谱例1),展现出活泼且幽默的音乐性格,采用小间距环绕加四度跳进的主题音型,节奏律动弹性突出,以大提琴的翻八度高音深刻呈现乐曲主题。乐曲开始运用弱拍节奏,并且在演奏中将节奏律动控制在八分音符加四分音符,表现出欢快且俏皮的音乐情绪。

在《回旋曲》演奏中,大提琴演奏应按照曲谱与表情记号进行处理,在音符的力度变化中融入跳跃感,准确把握乐曲演奏的节奏律动的弹性,以似断非断的方式运弓,以颤音突显出乐曲的音头,保持大提琴与乐队之间的互相应答。在演奏乐曲时,以第一小节第一个D音等乐曲中心音的延长,让乐曲演奏的旋律与节奏速度基本保持一致,演奏中的保持音运用颤音,根据曲谱及乐曲演奏的实际情况,在中心音之后适度增加逐个音符的节奏速度,让大提琴演奏与伴奏声部保持和谐,增强乐曲演奏的音响效果。

对于《回旋曲》作品中的插部,在乐曲演奏过程中,大提琴独奏旋律的陈述应当采用两个4+4+8小节,也是对大胸怀情操的抒发。在乐曲的第一插部中运用长线条的抒情旋律,保持线条波浪起伏,是对大提琴宽广抒情这一音乐语言特点的呈现,以插部演奏表现出隐隐的乡愁。在《回旋曲》作品第一插部的演奏中,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应该以右手紧贴琴弦运弓,突出乐曲第一插部的主题,把握好第一插部长线条抒情旋律中小乐句与气口的演奏,左手颤音要连续。在演奏第一插部时,大提琴演奏的换弓应保持抒情旋律线条的整体性,根据乐曲演奏的发展进行幅度与频率的增加,保证乐曲插部演奏中大提琴的音乐表现力。

《回旋曲》中的第二插部(见谱例2)是在回旋主题再现及演奏情绪缓和之后,而第二插部的演奏,要求大提琴与伴奏声部相互交织,对比大提琴不同音域的音色,深度刻画出乐曲的内涵。在演奏乐曲的第二插部时,以三连音的跳音与从低到高的高音颤音进行大提琴演奏,呈现出充满力量的英雄号角;用大提琴在两个八度上进行同一动机的演奏,而音乐情绪起伏的结束是以由高到低的高音颤音为基础,准确把握好大提琴演奏,在两个八度内做均分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半音下行,为后续演奏做铺垫。第一遍与第二遍分别用大提琴演奏抒情旋律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跳跃性的处理,而后者强调展示力量;而利用大提琴进行两次快速的半音下行处理时,第一次的快速半音下行处理需要运用一下三上的运弓方法,第二次的快速半音下行处理则运用均分点奏的自然跳弓这一弓法,以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与音响效果;前者保持乐曲演奏时的情绪与力量,后者则是让音乐更具颗粒性,使乐曲英雄性的内涵更加突出。

《回旋曲》是德沃夏克的经典大提琴独奏作品,以音乐情绪的转变呈现出乐曲演奏中多变的感情色彩与音乐形象。《回旋曲》属于大提琴独奏小品,是用音乐小品的形式展现交响性乐思,以大提琴丰富且完善的音乐语言对作曲家的真挚情感进行表达,充分发挥出大提琴的特殊魅力。

(二)室内乐

《“美国”弦乐四重奏》是德沃夏克创作的一首室内乐作品,融入了美国黑人音乐的元素,对大提琴音乐语言的运用更加成熟。尤其是《“美国”弦乐四重奏》作品的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延续了德沃夏克上部作品的情绪色彩,充分展现出大提琴独特的音樂语言,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内涵。《“美国”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一首饱含忧愁的悲歌,表达出人们向往人生追求与希望的音乐情感。在乐曲第二乐章的演奏中,三拍子的节奏律动贯穿全曲,主题得到扩展,音乐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并在大提琴的歌唱性旋律中结束这部分音乐。乐曲的第二乐章是运用五声音调的音乐旋律,而这部分的乐章演奏中大提琴演奏是运用A弦中音音域,基础的节奏律动是三拍子,突出旋律语气感,展现深沉忧郁的音色,增强音乐节奏的弹性,在旋律中融入表情记号。在第二乐章中充分表现出大提琴婉约且深沉的音乐语言,给予听众在音乐想象上的空间,提升大提琴演奏的戏剧性张力。

《“美国”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表现出幽默且欢快的音乐情绪,表达出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第三乐章中的大提琴演奏强调音乐的跳跃性,是对大自然中鸟鸣的模仿(见谱例3),节奏感强,呈现出乡村民歌般的主题。

在《“美国”弦乐四重奏》作品中,第三乐章的第二段完美融合了凄美的抒情与粗犷的动机,表现出作者内心隐隐的乡愁。在演奏乐曲第三乐章时,第二段中大提琴演奏要分别呈现出伤感深沉与欢乐幽默两大主题,以大提琴演奏深刻描绘作者的亲身经历,向听众倾诉作者的心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交响乐

德沃夏克创作的第八交响乐(又称《捷克交响乐》)呈现出真诚朴实的主题,突显出德沃夏克在交响乐作品中对大提琴音乐语言的运用。在第八交响乐演奏中,用大提琴演奏歌唱性的旋律,主要是在演奏时展现出捷克民间音乐与斯拉夫民族音乐的气质。第八交响乐中第一乐章的节奏旋律是建立在典型的斯拉夫民歌的基础上(见谱例4),旋律波动的起伏是环绕D音,以A弦音色进行大提琴演奏,在整个第一乐章中贯穿温婉可亲的主题,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第八交响乐的第一乐章演奏中,大提琴运用A弦,旋律线条适当拉宽,右手保持运弓的弹性,左手颤音保持,紧抓大自然风光的音乐描绘性内容,以力度的变化去控制音乐的起伏,表现出抒情且质朴的音乐情绪。

结 语

大提琴在器乐作品演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语言的特点较为突出。在作者的器乐作品中,运用美好的旋律音调,使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大提琴的音乐气质,产生了绝妙的融合。德沃夏克创作的大提琴独奏小品与室内乐和交响乐等类型的器乐,语言要素、音乐更具戏剧性张力,展现出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殊魅力,从而让听众与音乐创作者达成情感的交流。

(责任编辑:崔晓光)

作者:孙小松

祖国民族文化论文 篇3:

美学刍议两则

人品与画格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艺术是讲究“品”的,“品”是中国画和中国书法艺术的脊梁骨。“作诗先作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历来成为品评中国书画作品的准则。

杨雄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书画家应该,心灵是美的,品格是高的,否则就不配做灵魂工程师。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是一有远见的政治家,年青时即有“骨鲠”之称。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家求女婿,回报说“王家的子弟都佳,听说象你这样显赫要人去挑女婿,都很紧张,只有羲之一人在东边床上,袒腹吃东西,并不当着一回事。”郗鉴大喜,说“这才是好女婿。”就将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羲之在会稽做官时,看到老百姓赋役繁重,又遭饥荒,他一面开仓赈济,一面上书朝廷,他给宰相谢安写了信,替黎民说话,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些信均在《晋书》中记载下来。他还曾经对东山高卧,击退过苻坚,安定了东晋统治的宰相谢安,提出过诤言:“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提醒得多么好呀!可是却不能见容于世,在眼光短浅的王述等人的倾轧下,不得不隐息山林,过着啸傲烟云的恬退生活,死时仅五十九岁。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平原太守),和他的哥哥杲卿(常山太守)为了反对安禄山叛乱,决定“相与起义兵犄角断贼归路,以纤西寇之势”。时安禄山叛兵大起,河北诸城望风降贼,只有一座平原城严修战备,屹然不动。从长安城中逃出来的唐玄宗,受了感动,说“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我不知道颜真卿是何如人?竟能如此!”这时饶阳、济南、清河等地都“各以众归”,公推颜真卿为勤王的领袖。后来杲卿被安禄山所执,死不屈服,其子季明亦倔强,先遭砍头,杲卿大骂,被绑在桥柱上“节解”而死,使颜真卿“凝刻心魂,收摄血泪”,在这样经历下,写下了浩气长存的《祭侄季明文手稿》真迹。德宗建中四年,李希烈反,颜真卿受朝廷指派,去说服李希烈,对方逼他投降,真卿自己写好墓志,毫无惧色,准备一死。兴元元年八月三日,李希烈派人将这位七十七岁坚贞不屈的颜真卿,杀死于汝州。

什么品,出什么格。中国书法自王羲之到颜真卿,开拓了新局面,不仅仅因为他们书法技术高超,而且是他们为人有高品,故艺术有高格。

在中国绘画史上,一代大家,亦莫不以为人有高品见称。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道:“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数人,盖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耳”。唐岱赞美历代国画大师李思训、卢鸿、李成、吴镇、倪赞、黄公望,皆系“志节高迈”之士。之后,若明代的沈石田、文徵明、徐渭、陈洪绶等,清代的朱耷、恽寿平、髡残、金农、郑燮等,清末民初的任颐、吴昌硕、陈衡恪,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丰子恺,亦以高风亮节见重于艺林。

书画作品最终会体现作者的真实品格。中国画的表达手段是通过“笔墨”,主要乃是从运笔过程中出现在画纸上的线条。线条,是中国画缔造意境、塑造形象最根本的因素。尽管你出笔使用了中锋、侧锋、逆锋、拖锋、箝锋……,尽管你转指运腕不断变换笔头触及纸面的角度,尽管你干湿、浓淡、粗细、徐疾、巧拙,或顿挫或流畅、或游丝袅空、或突糊其笔,力求变化多端,说也奇怪,作者的笔性、笔势、笔趣却是无法掩盖本性,一落笔就是一个结论。“形质成而性情见”(《艺舟双楫》)。张彦远总结出一条规律:“夫物象必在于形似,而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于用笔”,还是归结在用笔上。

沈宗骞还从用“墨”的角度说出作者的性格:“……大痴(黄公望)用墨浑融,山樵(王蒙)用墨洒脱,云林(倪瓒)用墨缥缈,仲圭(吴镇)用墨淋漓,思翁(董其昌)用墨华润,诸公用墨妙谛皆出自笔痕间……”墨从笔出,笔自心发,心体现着作者的“品”。什么“品”,出什么“格”,人品决定画格。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思想,要注重研究“品”。

袁宏道说“物贵其真”。创作乃是“情感于物而动”,没有作者自己的真体会、真感情、真激动,若是奉命进行“创作”,或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画出来的作品,自己不感动,更何以感动别人?固然,把美的素材加工上升为美的艺术品,在风格技巧上并无定法,亦无模式,允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可逞奇斗巧,竞秀争流;但做不得艺术上的伪君子,必须“真境逼”,而后才能“神境生”;取决于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真心实意,最终仍得出乎作者的品格和立意。

讲究“品”,是祖国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笔墨当随时代”,“品”,伴随着社会的更替,时代的邅变,而发展,而更新。今天是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艺术家,必须树立共产主义思想,才能创作出有利于祖国四化建设,丰富和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有高格的好作品。反之,如果不重视品,而着眼于“钱”,不惜使自己的艺术作品商品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制作出污染人民精神的坏作品来。

美学理论和门类艺术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美学与门类艺术理论(如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二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

譬如以绘画来说,缩小范围以中国画来说,它的画学论著,和中国的诗论一样,浩如烟海,异常丰富,异常精深,其中大部分是属于画论性质,但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成分,有待我们进行系统的探讨,归纳提炼,理出一条中国绘画史中的美学思想体系来。

我认为门类艺术理论,主要是揭示本门类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的规律,是研究本门类艺术的产生、发展、特征、特点、品评、鉴赏等等的科学。它的目的、功能,一是总结过去的创作,二是指导未来的创作。中国画的理论,就是要对中国画创作起到这样的作用,否则,只能算是空洞理论或“隔靴抓痒”的理论,从而就不会有指导创作实践的学术性动力。

至于美学理论,又不一样,美学是艺术哲学,它的理论应该成为各门类艺术理论之上的理论,应具有对各门类艺术起到高度概括和深远指导的作用。我借用《庄子》两句话:“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我的理解,前一句可以指某个门类艺术的理论;而后一句,却是指美学了。讲得具体一点,如“形具神生”(荀子)、“形神兼备”(顾恺之)、“不似求似”(恽南田),乃属造型艺术的理论;而《老子》中的“大象无形”,司空图说的“象外之象”,严羽说的“羚羊挂角”,则是美学。水墨画要“墨分五色”;郭熙归纳四季山水:“春融恬,夏蓊郁,秋疎薄,冬黯淡”,以及诸如“春绿、夏碧、秋青、冬黑”之说,均是绘画理论;而《孟子》中的“目之于色有同美”,《庄子》中的“自美则不美”,葛洪的“见美悟丑”,则乃是美学了。郭熙概括出山水画构图技法有“三远”——平远、深远、高远,一听就知道是绘画理论;西汉刘向说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则显然是属于美学范围中的观点了。北宋苏轼有许多卓越见解,如:“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竹于胸”,均可纳入画论,而他的“物无常形,必有常理”,“游于物外”,“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意气所到”等,均带有哲理性,可入美学的领域。明代王履画华山,总结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三句话,是创作经验谈,一条著名的画论。而唐代诗人吴融说的“良工善得丹青理”,沈括说的“奥理冥造”,金圣叹说的“十年格物,一朝物格”却应归入美学……。

这样的例子,不多举了。我总认为凡要上升到美学范围的艺术论点,必须具有哲理性,以区别于门类艺术理论的性能和作用。

也许有人要说,你这样分法,太割裂了,太机械了。是的,从某一角度可以这样说。我开头就说过美学理论和门类的艺术理论,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有的确实难分难解,譬如以“形神兼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来说,宽一点均可纳入美学范围。我意见严一点好,泾渭分明一点好。现在研究美学的人渐渐多起来,广大群众间也掀起美学热,往往把什么都贴上美学的标签,戴上美学的桂冠。尤其在理论上,我主张严一点好,凡要上升入美学理论的艺术论点,必须具有相当深刻的哲理性。如果不够,还是算它为某个门类的艺术理论好,不必拔苗助长,任意提升。

作者:邵洛羊

上一篇:植物空间设计论文下一篇:职高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