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自2002年9月1日实施来,不仅加大了医护工作者的责任,而且对护理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学生是未来的医疗主力军之一,应掌握护理理论,具有较高的预防医疗事故意识。文章分析了影响护理学生应对医疗事故能力的相关因素,提出加强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的措施,即改革相关课程设置、狠抓医德教育不放松、强化法律观念意识。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 篇1: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摘  要]在本科护理学专业建设中,高校以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为依托,采用“示范—模拟—参与”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融多媒体、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技术和方法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护理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模式  改革  实践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是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等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护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高校应以护理学专业教育为整体,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整合资源,对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

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更新与变革是本科护理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康学院护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学院2018年开设了基础护理学双师型课程,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理论和临床相衔接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以教学改革为依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性、规范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改革理念,坚定自主参与、开放实践的改革思路,运用综合教学法设计了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建立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学院还将医学人文素养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利用互联网、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护理学专业教学实训一体化平台和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满足了实践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需求。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1.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

在实际教学中,由学院专业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护理教师共同承担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任务。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校内护理实训室中设定临床真实病例,依据病例在治疗中及愈后的护理要求开展护理临床操作教学;或将实践课堂搬到医院病房中,采取分组分科室的方式培训学生,由校内教师协助附属医院教师负责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的实施及考核。学院根据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学情分析,制定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建立基础护理学情景模拟案例库。目前,学院附属医院护理学教研室共有45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双师型课程14门,而基础护理学课程就有4位教师协同带教。

2.构建“示范—模拟—参与”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集临床操作演示、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及讨论分析(学习、参与、讨论)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临床操作演示可以由实践教师借助视频、模型人、虚拟仿真技术等演示临床具体操作。案例情景模拟不是临床操作步骤单一的重复,而是让学生结合临床案例,根据已学习的知识,自主完成案例中临床处理的具体操作步骤。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选临床案例,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讨论。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

1.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目前,学院建有护理学专业实验室和医学基础实验室,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多元化实践平台,还通过増建实验室、购置实验设备等方式,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院还拓展了校外实训基础建设,与安康市人民医院、秦岭健康医药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锻炼机会。学院在2018级和2019级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实施双师型教学和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将临床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学院在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护理学专业导论、护理伦理学、护士人文修养、护理法律法规、护患沟通、护理美学与礼仪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将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相融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具有责任、担当、合作意识,懂得关爱他人,不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2019年,学院护理系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在具体的实践课程中寻找与思政元素相关的契合点,并将它们自然结合,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与影响。课程思政建设使学院建立了科学的医学人文素养培养教学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护理学专任教师白玉玲在学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3.加强基础实验的訓练

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加强基础实验的训练。学院在基础实验教学大纲和相关方案的实施中,强化理论和临床实践操作的转换,结合现代护理技术发展和要求,设计综合实验内容,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以便于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护理临床诊疗技术,有效提升其实践操作的准确性和应用性。例如,学院2018年购买了安妮高仿真护理模型人,她能进行病人意识评估,根据病人需求发声、自主呼吸和眨眼,能实现临床上精确的病人护理程序,包括鼻胃管的准确放置、洗胃和导尿等;还可根据全国大学生护理技能竞赛的考核标准——2015版国际最新心肺复苏指南设置学生的训练计划与考核标准,培养学生的急救能力。护理模型人安妮还具有人机交互功能,对学生的各项操作具有考核和记录的功能,再借助与之相配套的软件,教师就能整体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可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改正错误,反复强化训练,不断提升自身整体实操技能。

4.主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形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院采用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该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破解隐含在临床现象背后的疑难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其临床诊疗能力。教师在课前发布由临床案例库中选定的案例,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思考、分析案例,设计护理方案,分角色进行演练。在实践课堂上,教师先将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解、示范,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练习,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完整再现整个临床护理的操作步骤;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依据评分细则为其打分,记录成绩,并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总结。

5.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包括实践操作考核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两部分。实践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则依据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共有5项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以及各项评价的标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的整体表现对其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操作情况和人文素质等进行测评,并计入基础护理学实践成绩中。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评价

1.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学的建立,加强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对应与衔接,满足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了教学目的,细化了教学内容,可提升校内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及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认知感。通过合作教学,可加强护理学专业建设,促进高校与地方开展教学、临床和科研等多方合作,为建立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提供了条件。2019年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10篇,主持教学科研项目14项。

2.促进了资源开放与共享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虚拟仿真技术,以及课堂派、大学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建设了一批线上精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改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护理学实践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实现了教学模式多样化和资源共享,促进了学院与其他院校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从整体上提升了学校的医学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实验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加强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实施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改革后成效明显,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其对实践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2019年,共有33名学生荣获各级竞赛奖29项,还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省部级立项4项。

结  语

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学院坚持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工作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新医科素质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构建学科体系与教学平台,以凸显专业优势,培养出更多高层次具有创新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技术人才,为西部地区养老事业和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强化教学能力

强化教师能力提升是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关键,学院把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附属医院优势资源,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同时,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教师,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授课能力和科研水平。

2.提升专业整体水平

学院以本校的教学条件和专业社会发展需求为基准,积极调研,根据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家指导意见,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特点的人才培养大纲。学院领导和负责教学的两系主任组织教研室教师编制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集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特点,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3.整合资源,突出临床实践

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院积极整合教师资源和实践资源,搭建平台,优化完善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尽力体现技能型学生培养目标中的基本、必需、够用等特点,不盲目求“全”、求“大”。

在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紧密结合现代医疗护理工作发展需要,实施教学改革,加强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和护士资格技能培训,遵循以护理学专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护理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学院不断修改本科护理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使护理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内容和培养目标更适应于医疗卫生就业崗位的要求,建立了弹性学习制度,开展了“订单式”教育培训。

经实践检验,将双师型教学和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护理学课程中成效显著,值得其他实践课程借鉴和应用。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应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目标,科学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先进的实践条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全面、综合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临床案例题库,以提升本科护理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综合型的护理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颜超,林婷,陈玲玲.基础护理学课程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学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30).

[2]赵珊,卢琦,赵岳.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8(4).

[3]胡晓林,游桂英,苏勇林.本科护生临床能力自评与带教教师评价结果的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1(19).

作者:陈佳

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 篇2:

浅谈护理学生预防医疗事故的教育

[摘要]《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自2002年9月1日实施来,不仅加大了医护工作者的责任,而且对护理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学生是未来的医疗主力军之一,应掌握护理理论,具有较高的预防医疗事故意识。文章分析了影响护理学生应对医疗事故能力的相关因素,提出加强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的措施,即改革相关课程设置、狠抓医德教育不放松、强化法律观念意识。

[关键词]护理学生 医疗事故 教育

[作者简介]刘亚红(1973- ),女,河北蠡县人,张家口学院护理学院人文教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预防医学、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健康教育;高宏敬(1973- ),女,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学院基础医学部,实验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病理及病理生理学、健康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刘盼宁(1990- ),女,河北蠡县人,塘沽大华医院,研究方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儿童保健。(天津 300450)

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预防医疗事故指采取各种可行的方式及方法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在平时的日常医疗活动中,医疗事故尽管为数不多,但却难以杜绝,所以如何预防医疗事故成为医疗管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在了解影响护理学生(简称“护生”)预防医疗事故能力的因素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护生应对医疗事故能力的相关因素

1.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过对相关课程学习的护生与未接受相关课程学习的护生比较发现,进行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的预防医疗事故的态度认知、情感、意向方面均有所提高。可见,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了护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了护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预防医疗事故的意识。大部分高职护理院校课程的开设既没有依据医学自身的人文特性和需求来进行论证和设置,也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护生的兴趣和爱好,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护理教学中,三年制护生在校学习期为两年,由于课时紧张,在课程设置上,常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一般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为主,除硬性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涉及护理伦理、心理、管理等人文课程的设置数量较少,学时的比例相对较低,一般专科医学院校已经开设的人文课程占学生学习总课时的4.2%,护理本科教育中开设的人文课程约为13%。由于人文课程设置比例偏低,课时数较少,大多数护生被局限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中,造成知识面窄、见识少,导致护生除具备相应的护理技能外,缺乏相应法律知识的学习。

2.职业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护生入校时,对专业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全面。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主要是就业,很多同学的专业是由父母决定的,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据调查,在本科实习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满意度方面,仅有18.8%的护生对自己所选专业满意;在专业选择方面,护生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父母或教师等人的综合意见,有68.8%的护生是由于护理专业好就业主导自己的专业选择。部分高职护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在人文课程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兴趣不高。在理论课学习中,不做笔记、听课注意力欠集中的问题较多,在课堂上违纪行为明显;在技能操作完成过程中,表现出操作流程不熟悉,回答问题欠认真,沟通不到位,对患者的礼貌意识差,缺乏耐心等。

3.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尚欠缺。近年来,医疗纠纷每年递增速度高达10% ,相应的经济赔偿、法律责任案件逐年增多。所以,加强对护生职业风险方面的意识教育,让护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基本的医疗风险意识和医疗法律知识,具备规避医疗风险和纠纷的能力,具备基本的职业保护常识显得尤为关键。护生是未来医务人员的主要成员之一,护生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全面提高护士的素质,对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是十分重要的。调查显示,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后护生对临床工作的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治疗性操作有了部分掌握,常会认为治疗性的操作难度并不大,而淡化实施查对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同时护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尚欠缺,造成护生根据主观感觉进行治疗护理,如无菌操作时不戴口罩,输液巡视记录有误差(>20滴/分)等。这些行为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隐患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教师的职业意识尚需提高。目前,国内护理教育还停留在基础、临床、实习的基本模式上。护理专业教师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欠缺,相关操作规范未按标准演示操作,基础课教师因长期脱离临床工作,缺乏对医疗事故风险的认识,意识不强。一味地根据教科书强调戴手套是防止患者感染,而未让护士认识到戴手套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要使护生形成自我防护的观念,这有助于护生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常规操作。临床实习在护理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习中将护理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能力的关键阶段,是护生从理论知识走向临床岗位的重要阶段。教授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技术操作,严格查对制度,培养护生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整体护理观念,加强同患者的交流,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有助于采集病史、收集资料,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加强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的措施

1.改革相关课程设置。护理教育中,课程教学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满足护生素质培养,要调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其一,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优化护理人文课程体系,适当加大护生选修学习人文教育课程数量,如文学、美学、法学、艺术类等人文教育课程,满足护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其二,提高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合理优化专业课与人文课程之间的比重。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美国、德国人文课程比重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有些西方国家其他学科本科毕业后才能就读医学专业。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增加护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对护生的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应注重护生在实验、实训、见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开放式的讨论式教学、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其中。如在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的情景教学方式,辅以护生扮演患者角色,将技能操作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整个操作项目中。课前教师需对实训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整合,通过分析每个项目技术操作主要环节,对护生在操作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护理技能、语言沟通能力,操作中的仪容、仪表及仪态,操作工作中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尊重患者,是否关心爱护患者,对患者是否有责任心等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然后将分析后的2~3个技能操作项目组合成一个情景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个护生以患者、护士两种角色体验完成。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方式,在模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护生扮演角色感受患者的需求,在体验患者的过程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扮演护士角色,通过为患者提供服务,体验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具备的素质,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自觉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护生在这种角色体验中也学会了礼貌待人,微笑服务,慢慢培养了和蔼、认真的工作态度,尊重和体贴患者的职业素质。通过角色体验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狠抓医德教育不放松。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特殊属性决定了每位医疗工作者要时刻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医德规范,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操。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学生,今后要面临的是单独的临床工作,在学校期间应该时时处处自觉地用医德规范要求自己,在培训临床操作的课程中应该注意每一个细微环节,以极端负责、认真的态度对待职业培训。在工作中要有“慎独”精神,无论有无教师监督,患者家属是否在场,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完成护理操作,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提高护生职业道德观念还应该从护生在校生活和每一门课程学习入手,并不仅仅局限于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护理美学等专门课程的学习,在讲授每一门课程时,教师都应该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课程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中,切实提高护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素质,让护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体会患者的疾苦,工作中把每一个患者看成自己的亲朋好友,感受自己工作的崇高和伟大,使护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不仅仅停留在被监督下的被动行为,而是成为一种自觉、自律的主动行为。

3.强化法律观念意识。随着公民法制意识的不断加强,需要法律部门解决的问题呈上升趋势。加强医疗风险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护生医疗方面的安全素质, 为减少医疗纠纷奠定基础。同时,要组织护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使护生更深刻地理解依法行医的重要性。

护理记录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证据,是决定医疗官司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医护人员要重视病历价值,从法律角度看待。这就要求年轻的医疗工作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详细记录相关的操作过程。因为我们所记录的一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物证,被呈上法庭,继而被相关的鉴定机构进行逐字逐句地推敲、审核,任何的疏忽、差错、用词不当、操作差错都将有可能成为自己难以解释的漏洞,造成不可挽回的局势。因此,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对自己,对患者负责,认真规范地完成临床操作。平时多开展法律教育,加强相关知识学习;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增强护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预防医疗事故的意识,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应对各种医疗问题提供帮助。

护士职业是神圣、光荣的。在国外医院,最受尊敬的职业是护士,可以说“护士是医院的门面”。护士踏实、认真、热情地工作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预防医疗事故中,还需要在教育、人文、法律、心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探讨,对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玮娜.护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知晓程度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8(3).

[2]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3]徐水琴.护理学生预防医疗事故的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1).

[4]华荣伟,沈懋法,黄娣,等.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文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05(6).

[5]崔丽君,李姗姗,何剑.本科实习护生实习前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12).

[6]运怀英,孙亚琴.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是高等职业护理教育的责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

[7]张力欣,荀桂英.从医患纠纷看护士继续医学教育的迫切性及措施[J].青海医药杂志,2005(8).

[8]张玮娜.护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知晓程度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8(3).

[9]张玲,张亚斌,石凯,等.中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比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

作者:刘亚红 高宏敬 刘盼宁

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 篇3:

基于护理安全教育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应重视护理安全教育,以培养护生护理安全意识和能力,将护理安全教育贯穿于基础护理学的始终,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注重法律意识、礼仪培训、操作与沟通能力和院内感染知识教学。

关键词:护理安全教育;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部分,时间长、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约90%的患者处理由护士完成。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减轻患者以及自身伤害所采取的措施。护理安全教育是护生培养的必要内容。本次研究探讨基于护理安全教育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改革对策。

一、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护理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护理安全问题直接关系护士与患方人身安全。医疗安全问题关系人类的健康发展,有报道显示,护士职业伤害率较高,一线临床护士针刺发生率高达68%~84%,污染针刺伤率达到78%~80%,年人均刺伤2~3次,手术室、治疗室甚至达到100%。另外,约3.5%~16.6%的住院患者接受过不恰当治疗,约1/10的患者受过不当医疗操作的伤害。在我国医疗纠纷年索赔总额约5~6亿元。安全是人类基本需要,是护理的基本要求,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医疗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调查显示,6~7成的医疗安全差错发生在护士身上,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管理的核心便是管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护士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技能,构建安全文化是开展安全管理的关键。

2.护理安全教育现状令人担忧。过去,国外许多卫生机构开展了护理安全文化构建,包括互联安全事件主动报告、安全护理教育等,编制了大量的用于护士的安全文化测评量表。在我国,护理安全文化构建工作方兴未艾。新入职的护士是不安全事件的高危人群,入职后开展的安全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直接影响护士熟悉临床活动,影响工作效率。在校内开展护理安全教育正当其时,护生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进行系统性学习,外界压力相对较小,学习效率高。遗憾的是,我国绝大多数校园安全教育水平欠佳,特别是中专职业院校安全培训水平更低。

3.护生安全意识不足。我国在校护生护理安全意识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法律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知识面狭窄,沟通能力不足;礼仪缺失。

二、护理安全教育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1.规范教师选拔。安全教育观念的培养与教师水平密切相关。护生初入校园或参加实习,充满新鲜好奇,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保护患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可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并能够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工作态度、科学的管理技巧等进行风险管理,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过程安全。

2.强化法律意识教学。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实习护生是事故的高发群体,应重点培训,强化法律意识教学。在入门前,加强岗前培训关,深入学习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报纸、网络等媒体案例报道,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案例,将法规法律融入教学中,让护生理论结合实际。带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如知情权、隐私保护权、医疗安全相关规定等。

3.增加礼仪培训。教师应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文明语言、规范举止、仪表整洁意识,并加强护理美学知识的培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护生尽量向理想的状态靠近。学校可开设礼仪培训课程,作为选修课让学生选修,将课程与化妆学等结合起来,吸引护生的兴趣。

4.注重操作与沟通能力培训。护生实践经验不足,在实习过程中与患者或家属沟通较困难,大部分护士在操作中只会就事论事,不会变通,语言不委婉。因此应注意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比重,编写《操作前沟通交流与评估》等教材,强化学习。

5.注重院内感染知识教学。护士行为直接影响感染风险,因此,医院感染是护理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护理过程中感染防控方法多而杂,所以应制订学习内容,包括洗手制度、针刺伤预防等。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不断强化培训,培养护士慎独的工作精神。

三、小结

总之,护理安全教育应贯穿于基础护理学的始终,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注重法律意识、礼仪培训、操作与沟通能力和院内感染知识教学。

参考文献:

[1]肖光秀,张卫萍,何芸.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3489-3491.

[2]杨艳,王亚莉,文红英,等.2所综合医院80后护士及实习护生卫生法律法规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12,19(5B):38-40.

作者:李玉明

上一篇:微课下的传播学论文下一篇:赫哲族民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