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民族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增强的有力保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件关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安定团结的大事。然而面对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又将面临着是继续保持其特色,还是放弃特色追求全面发展经济的归路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选择一种最优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族文化民族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文化民族经济论文 篇1:

基于民族文化的民族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郑剑锋,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

摘要:要想实现地区的全方位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民族关系作为基础,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之间彼此良性的互动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要从完善相关政策着手来形成民族文化互动的局势,包括民族文化产业、地区的就业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能高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整体步伐,还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保证国家民族的团结,保证党的领导和长期治理工作,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整体上还不能达到平衡、持续和协调的状态。

1.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关问题

一定历史环境条件下某个民族的畜牧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以及电力资源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总和,具有国际性、民族性、地区性的特点称为民族经济。民族经济也因此具有复杂性和相对落后性。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政府就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族社会稳定的问题,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关注热点。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民族经济也受益匪浅地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成效,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促进民族地区保障民生的各种工程建设,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步伐,不断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但是我国的民族经济发展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成为阻碍和制约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接下来主要阐述一下我国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发展环境状况不好

一些少数民族所在的地理位置都比较特殊,相对中心发展城市比较偏远就导致了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及时更新来满足生活需求。虽然我们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但是仍然有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连基本的电路通道都没有建成,更不要说医疗保险以及人身安全等问题了。很显然在这些地区想要促进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偏远以及交通不便利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阻碍该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步与区域环境的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整个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都是农业经济来支撑。在这种民族区域缺乏商品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引进外商投资就变得相当困难。因此许多民族地区主要靠当地的一些民族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表现出来就是发展马力不够强硬,与发达地区形成差距。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缺乏基层的成功经验指导,使得民族经济状况整体不佳。

1.2传统观念制约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我们传统历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虽然少数民族的文化、政治以及宗教信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长期历史形成的民族观念还是存在并影响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一些固有的民族观念模式导致民族地区的人民心理思考和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而直接制约民族经济的生产发展。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都是处于相对偏远的边疆地区,而且民族具有聚居性,即使可以保证生产力集中,但是却不能避免生产方式单一以及生产模式落后的局面,制约了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另外很多现代的经济理念并没有在少数民族地区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总之民族地区的思想观念落后和地理位置偏远是造成民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民族经济发展

2.1改变民族地区人才科技的相关政策

我国的民族地区主要面临两个窘况,首先是对人才的浪费和流失;其次是没有科学技术支持,不能全面协调人才发展。我们必须要强化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来改变这种发展状况。

在少数民族地区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很有社会价值的,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人情,所以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必须是符合当地市场需求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要让这些人才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他们的最大价值和潜力,要时刻关注人才政策改革完善的时效性和高效性。第一、我们要有目标的引进投资和工程建设,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严把投资关,以防出现重复低水准建设。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是首选,因为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资源浪费流失的问题。当然也需要高科技人才来引导安排各层次人才的协调统筹发展。第二、我们要开设科技培训班,通过各种科技培训培养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最好还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来促进经济发展进步。第三、人力资源管理要与科技人才、项目政策等结合起来,创新改革方案措施,招揽更多的人才共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开创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2强化与民族整体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开放使得很多文化资源成为了大家共享的东西,而不再是谁家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不能是该地区独有的,而是要与其他地区民族共享。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抢夺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接受所有对民族经济发展有利的其他文化资源。第一、我们要将文化资源与民族区域经济开发相结合,吸取各种文化精华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产业。第二、我们要促进民族区域文化资本的融合,改革并完善各种融资政策。有些经济学家把文化资本称作第四种资本,同时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目前我国民族区域文化产业投入有很大的资金短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较宽的融资渠道,来优化整体资源配置。第三、强化执行力度,提高团队整体的素质。要不断强化相关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和开发程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执行监督机构,对相关执行人员要进行素质技能培训。第四、我们要不断改进相关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从涉及到文化产业的价格、投资、税收、技术、人才、组织和结构等方面着手改进和完善。

2.3民族地区的就业政策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当地宣传起正确的择业观,不是像过去一成不变的就业理念,而是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外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当地人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出更多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源。其次,就是国家要颁布适当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现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它们的优势,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就像是生产就业岗位的机械。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本身发展就比较缓慢,再加上行业不集中,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所以就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并出面做一些项目推广活动,建立一些发展基金,放宽其贷款政策等。最后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网络。我们可以将劳动需求信息及时通知相关的想要就业的人民,促进有效的人力资源流动。另外可以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来吸引更多的人才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建设中。

总而言之,只有把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提高民族区域经济效益。(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3. 125.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74.

[3] 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6.

作者:郑剑锋

民族文化民族经济论文 篇2:

民族文化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归路选择

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增强的有力保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件关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安定团结的大事。然而面对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又将面临着是继续保持其特色,还是放弃特色追求全面发展经济的归路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选择一种最优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经济发展; 归路选择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文化从来就不是经济的简单衍生物,它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文化的这种内在逻辑对经济的影响往往又是十分深远的。如果我们把思考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时空片段当中,就有可能发现文化的这种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是先决性的。

文化随着人们的社会交往而流动。社会活动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存在于社会、群体和国家内部, 而且也存在于它们自身之间, 存在于一切人类交往的互动过程之中。参与活动既是社会实践过程, 也是文化互动过程。从费孝通先生的分析思路中至少应该有以下启示: 谈论中华文化, 不能忽略其中的民族维度; 而要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要特别重视其中的文化内涵, 因为文化与民族的关联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 尊重民族文化, 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于它的稀有与特色。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以及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之路面临着两难的问题:到底是不管外界如何变迁与发展都要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还是选择在经济发展面前妥协放弃民族特色,只为追求经济发展?面对这样两难的处境,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又在走着两种极端:一种是以丽江为典型的民族文化炒作盛行;另一种是以闽南地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同化现象:

丽江古城因为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建筑特点,在十年多的时间内,丽江古城连年创下年接待游客人次的新高。因此被称为“丽江模式”。但是丽江古城的开发模式破坏了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古城文化内涵的延续性被打断了。丽江古城正在失去原有的意义,城市功能、建筑格局与建筑风格、文化内涵、民族风情等东都因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发生着改变。

另一种是以闽南地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同化现象: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都是由历史上陆续迁入闽粤赣边或闽粤交界沿海地区的汉族移民,与原先居住其地的闽粤土著及其他少数民族居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和融合,最后互相同化而形成的。因此那里的少数民族人民大多只有一个民族身份,而早已丧失了民族特有的文化与风俗。

在我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存在的普遍现象, 这种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了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 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受到历史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大部分少数民族还不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发展经济, 尤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模式。在生产和市场机会的把握、要素动员等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很落后。

2. 在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跨地区流动与全球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欠发达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察赋的状况。这是“丽江模式”的最好说明,我们不能否认丽江人民的聪慧,以及这种“炒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丽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物质模式下的民族文化必然要遭到破坏甚至丧失原有的内涵与魅力,表面上是在大力宣扬民族文化,实质却是变相地在抛弃它。

3. 文化同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的“发展”往往表现为对强势文化的简单模仿。强势文化往往是以其文化主体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作为支撑的 ,也就是说经济上的优势促成了其文化上的强势。而与之相反 ,在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在与强势文化的接触中则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强势文化的文化因子的借用 ,应该不是完全负面的 ,乐观地看 ,它可以带来异质文化中的许多鲜活的文化因子 ,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对于闽南地区民族文化同化现象的分析,必须看到,一种新民系的酝酿、形成,实质上是一种新文化的酝酿、形成。在斗争中,汉族是强势族群,是强文化。闽越土著也好,南迁的盘瓠蛮也好,都是弱势族群,它们的文化都是弱势文化。斗争的结果,自然是南迁汉族同化了闽越土著与盘瓠蛮后裔,强势的文化同化了弱势的文化。

民族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这种借用应当是在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上并在这个基础上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孕育新的生机。然而大多数民族很难兼顾文化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往往就是抛弃了这个前提 ,从而使得本来可能有益的对于异质文化的借用 ,变成了机械的模仿。这种模仿的结果 ,一方面是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没落 ,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模仿得来的异质文化因子的“水土不服”,这种“东施效颦”的努力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显然不会有太多益处。

三、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归路选择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因此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很有必要。

2. 合理利用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本民族认同的主要依据,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于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无论是文化项目开发还是文化活动设计,都应当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承载能力,做到合理、适度,使文化资源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宝贵财富。

3. 多样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工程中,因族而异,因区而异,多样发展,是对历史经验的反思,也是实事求是实现内生发展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发展也相对滞后。但这并不能掩盖民族文化自身所蕴涵的丰富而精彩的内容。在其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不能一味地打破传统,也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文化的魅力需要传播,文化的形态需要丰富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挖掘、 整理和保护是第一位的。文化需要守护,但守护不等于固步自封。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只有通过保护且合理地利用资源,收获文化的自信,才能守住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民族文化的发展将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多元和谐的文化。56 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文化。其理念最突出的特征 , 是承认各民族的文化个性 ,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 理解其心理特点、民族个性。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维护民族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

因此在少数民族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 , 我们仍然要高度重视保持民族文化多元和谐发展,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吕俊彪.民族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调适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3

[2]李秩楠.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满族研究,2010:47-49

[3]李超.“丽江模式”缺陷的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4]谢重光.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文史论苑,2000:48-54.

作者简介:

王丽圆(1992-),女,江苏常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方面研究。

作者:王丽圆

民族文化民族经济论文 篇3:

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助推民族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那仁英·那肯(1979.9-),女,蒙古族,新疆塔城人,中央族大学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民族文化作为历史传承的资源和建树民族精神的工具如何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得以体现和运用,如何为民族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助推,民族经济发展又如何带动民族文化的进一步演进,这就成为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加强保护;促进发展

一、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冲突、契合关系

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表现在:

1.民族传统文化的滞后性。少数民族具有稳定性与共同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民族的内聚力比较强。少数民族内部的互助是民族内聚力的主要表现,这是社会福利比较差的民族内聚力的体现,但是,这种内聚力是比较狭隘的,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的内聚力是比较落后的,进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开放与发展。狭隘的内聚力对于资源开发的阻碍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有些人员认为资源通过原材料的输出是吃亏的,不想把相应的利润放给下面的客户,进而使资源的联合开发很难获得比较好的效果,进而获得发展的可能性比较低,资源不能够有效地被充分使用。相反,如果每个人能够将自己的资源贡献出来,创造更大的利润。因此,为了少数民族的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要强化自己的开发意识,将狭隘的民族观放弃,进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2.原始宗教落后因素对经济的阻碍。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宗教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宗教都有明显的不同。和其他民族的宗教对自身文化的影响相比较的话,中国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这当然反映出宗教在中国人心中的所占的地位,同时也看出我们的确是宗教意识不甚浓厚的民族。正像钱穆先生说过:“宗教为西方文化体系重要一项目。中国文化中,则不自产宗教。凡属宗教,皆外来,并仅占次要地位。其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亦均各有其不相融洽处。”①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许多原始宗教信仰。仅以新疆为例,像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发现的表现人们对日月崇拜的彩绘岩画,古代塔什干人自称“汉日天种”(太阳的后代)。新疆许多古代民族都以狼为部落的图腾,高车、乌孙人都称自己是狼的后代。新疆古代和田人举国敬鼠,这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的画板中得到了验证。著名的新疆昌吉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又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生殖崇拜的盛况。意识形态方面宗教信仰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成员极容易将为数不多的财富积累轻易耗尽,而他们自身的落后宗教习俗和迷信观念,又严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强大的阻碍屏障。

3.民族语言在经济交往中的劣势。作为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使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可是,满族与回族仍然使用汉语。改革开放的进行也逐渐证明了经济交往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样会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汉族的知识分子不能够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到这些地方,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另外,商品经济的盛行也使得信息交换与信息调节的作用更加明显,少数民族对信息的收集与获得能力同样因为语言障碍而受到影响。少数民族不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进而使得他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4.民族传统观念中落后的因素会直接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承下来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民族文化在今天会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观念产生落后的消极的影响,从而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偏僻农村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本民族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子女接受文化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持反对态度。女孩子在14—15岁左右就被要求出嫁,不能够读书;男孩子则就外出务工。这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忽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同样,由于受落后的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保守,仍然存在“多生孩子才会富”的想法,在新疆的南疆许多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中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从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严重的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1]。

二、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相互推进、相互渗透。这种互动关系是可以进行调试的,在调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达到动态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2]。

1.坚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也比较看重经济发展的原因,这却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忽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将原来的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调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这一切都要求从领导到群众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3]。

2.要有选择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作用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要辨证地进行分析、挖掘、整理并加以保护。对民族文化中可以适应并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要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市场的评价来生成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新的文化。近年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各少数民族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的诸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也逐渐得到加强,同时,各民族也进入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大时代,谁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今后的时代将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随时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结合世界发展的步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另外,强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通过教育机构与教育投资的增多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效率与文化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少数民族人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加大在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要结合各个省份与当地居民的具体特点来实施,要具有差异性,不能够让所有的居民都学习相同的语言,要有侧重点。但应注意,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愿选择[4]。

要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学校教育课堂中,才能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文化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功能,通过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学校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教师逐渐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结合学生兴趣与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要尽量综合使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4.充分利用民族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就拿新疆来说,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有资源和地缘两大优势。新疆具有特殊的水土光热资源,因此新疆是瓜果之乡,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新疆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属三种,新疆古迹遍地,民族众多,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各异,原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占了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势不仅课题大力发扬民族文化,让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民族文化,同时又带动了新疆的地方经济发展。

5.通过政府投入的加大来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进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资源并不能够被充分地开发,少数民族的优势并不能够在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有从政府层面着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环境。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积累能力,要尽量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的收拢渠道,采用内联外引的道路,通过非农产业经济效益的开发来实现集约型发展。充分认知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借力科技和创意,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和产品创新;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而使少数民族的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当地经济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只有实现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最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所蕴藏的精神潜力和经济潜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群众才能真正缩小与其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5]。

今天我们提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既可以迅速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思想保证,同时,从物质与文化的角度来支持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为了推动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通过地区文化实力的提升来为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改善提供相应的保证,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提高,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实力的提高,才能够实现,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获得经济发展的长远效益。(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注释:

①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第7页

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主编:袁少芬,副主编李红,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

[2]《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及政策保障研究》主编:王德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民族经济学》作者:刘永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

[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主编:黄万纶,李文潮,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5]《资源开发与民族发展》作者:李甫春,赵明龙,黄雄鹰等,民族出版社,1993年

作者:那仁英?那肯

上一篇:力学课程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建材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