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15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广西桂林541900)[摘要]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任重道远,在方向确定之后,正确选择实现路径尤为重要。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借民族文化之力,培养民族文化演艺人才,为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民族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新民族文化论文 篇1:

创新民族文化产业 塑造城市新形象

现代城市建设需要有凸显文化品位的新形象,这是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的经验向我们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助推力。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文化软实力的博弈中脱颖而出,需要的是我们找准文化定位。云南省红河州最大的优势资源就是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红河州正在以打造“文化强州”战略为指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融入民族元素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城市形象建设离不开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是打造城市形象的灵魂。红河州地处西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人民群众和谐共处、互帮互助,营造了亲如一家的民族氛围。在以哀牢山为中心的大山深处,哈尼梯田布列其中、“茶马古道”蜿蜒而过,铸造了温和柔顺与坚忍不拔相兼容的民族性格。现代红河儿女正是依托着丰赡的哈尼文化,为塑造城市新形象而努力,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为创新民族文化产业而奋斗。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产业为依托、助推城市新形象建设的生态发展模式。

二、从世界遗产角度打造文化软实力

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中需要以特定方式加以转换,才能让民族文化产业与城市新形象塑造建构起紧密联系。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提炼民族文化内涵;还需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优势产品上,以夺人眼球的创新性思维,推介本土文化品牌,使得沉睡在大山深处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成为推动红河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在哈尼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中,梯田文化最为璀璨夺目,它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度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完整地诠释了哈尼族将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建构起来的高超智慧,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2013年,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的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多年来红河州充分利用哈尼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梯田旅游文化产业,采取“推出去,迎进来”的战略思维,力求将哈尼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创造出西南边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新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同时,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不仅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哈尼梯田正是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摸索、艰苦奋斗創造出的优秀文化,理应被纳入到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中,成为助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构成要素。回顾哈尼文化的发展进程,哈尼族人民群众创造了以“梯田”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塑造了哈尼族崇尚和谐的文化基因,与当下的社会诉求联系紧密。将哈尼梯田和哈尼族服饰、饮食等文化元素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使其成为超越国家形态、文化背景和时空限制的精神表达。

三、为城市新形象塑造找准支撑点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在人们不单纯满足于追求物质生活的多样性的时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国学热”到少数民族文化,迅猛发展的创意文化产业正在改写着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国内部分城市和地区依靠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创意无限的营销模式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新典范,也为世人展现了全新的城市形象。红河州作为我国唯一的哈尼族少数民族自治州,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哈尼族传统文化资源,元阳的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立足于红河州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地理位置,我们正在加紧打造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依托,具有地区性文化优势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以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打造红河州城市形象的现实支撑点,符合国家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建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也将为保护和继承哈尼族传统文化资源提供良好的外在氛围。在落实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强化理论研究,深入探究哈尼族传统美学资源和文化传统,为提升哈尼族文化产业提供智力保障;其次,突出以哈尼梯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再次,建构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链,促进地方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塑造全新的城市形象。

作者简介:

曹学光,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哈尼族文化。

作者:曹学光

创新民族文化论文 篇2:

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广西 桂林 541900)

[摘 要] 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任重道远,在方向确定之后,正确选择实现路径尤为重要。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借民族文化之力,培养民族文化演艺人才,为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印象·刘三姐》也成了享誉世界的民族文化品牌。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2013年5月,我国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可以说,这些部署为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明确了方向、确定了目标,符合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长远愿景。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我们在培养民族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办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

一、职业院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路径分析

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是教育的一种客观必然。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相互影响、交互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可以增加教育对象的知识与技能、影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同时,民族文化传承也制约着教育内容和途径;教育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积淀和选择,还能制约民族文化传承质量和水平。如此,民族文化传承既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又服务于教育的目标。

我国各类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有的侧重于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性和群体的参与性,也有的侧重于对民族文化与技艺传承人才的专业性培养。从职业院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举措看,各地能根据实际或设置民族文化的相关专业,或开设有关课程,或通过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及多种传播媒介等,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

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使命和任务表明,职业教育将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调整专业设置、实施对口培养,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人才保障。通过职业教育的形式,可以使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具教育性。

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任重道远,在方向确定之后,正确选择实现路径尤为重要。

二、校企合作是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校企合作体现了这一特色。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有利于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需求相适应。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校企合作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作用。

(一)职业院校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1.学校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学生在学校氛围下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学习活动的连续性与层次性有保证,比其他群体更有优势。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群体,虽然各种社会团体如民间艺人、演出机构都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教师这一团体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对较强,能让民族文化的传承动机更加纯粹。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课堂上引进民族文化,能够系统而长效地传承民族文化。

2.职业院校通过设置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可以适应区域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工艺、民族表演艺术等专业上,通过专业建设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破解目前人才断层的难题,能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克服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形式化、浅表化、碎片化问题。

3.职业院校可通过推进课程改革,提升传承创新能力。对应民族特色产业开发相关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尤其是开发特色课程和校本教材,可以改变单一的传承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科学传承。

(二)企业行业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1.引导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专业是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切入点,企业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专业设置上,具有引领与规范作用。能够为职业院校提供人才需求数量的预测,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并对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提出指导意见。

2.充实职业院校师资。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师资队伍是关键。一直以来,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依赖于传承人的代代相传。但当代很多年轻人却对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失去了兴趣,传承环节出现断裂,也导致职业院校在举办文化传承的专业教育中遭遇师资瓶颈。企业行业一方面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工艺大师、演艺名家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传、帮、带。

3.指导职业院校传承创新民族文化。通过出台行业标准、评价体系,举办各种竞赛、作品(产品)展示与评比等,指导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促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相互衔接。

4.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如果说职业院校是民族文化的人才培养基地,那么企业就是吸纳人才的载体。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到民族文化企业就业,这就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

(三)校企合作推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各有优势,我们也不难发现双方存在的局限性,职业院校在技艺技术、师资、市场等方面资源不足,企业则缺乏人力资源;没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必将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持续培养,没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也难以为继。各地职业院校均开展了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通博物苑合作,共建仿真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又如,广西民族中专与北海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致力贝雕、角雕“非遗”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是现实所需,也是客观必然。

1.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职业院校根据区域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针对性地系统设计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企业行业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

2.校企合作,有利于优化师资队伍。在校企合作下,学校与企业人员可“双向进入”,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技艺指导大师还可以将有关项目、经费带到学校。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双赢。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一些传统工艺的传承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传承方式途径不恰当、后继乏人等问题。校企合作能促进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协同推进改革创新中实现自身发展,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3.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品牌建设。面向市场、面向产业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依靠市场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文化寻找市场和商机,是企业的优势。校企合作可以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思路,推进教学成果进入市场,打造民族文化的品牌。

三、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地处桂林阳朔县,自创办以来,秉承校企合作推进区域民族文化传承的理念,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一起,共同打造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文化品牌,培养了一批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目的。主要做法是:

(一)校企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出民族文化项目

《印象·刘三姐》是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这一项目是通过校企合作完成的,公司注入办学资金2000多万元,保证了学校的各项开支和正常运转。学校为《印象·刘三姐》培养专业演员,培训农民、渔民演员,确保项目具有一支持久、稳定、优质的演员队伍。依托民族文化项目,形成了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撑发展的良性循环运作机制。

(二)校企共同建设专业,培养舞蹈表演、音乐表演专业人才

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要求,企业在师资、实训基地、课程、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扶持,学校从企业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依托《印象·刘三姐》的实景演出,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质量得到广泛认同,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100%。

(三)校企研究开发民族文化课程,形成作品推向市场

“侗族大歌”这一民间合唱形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深入侗族乡寨,挖掘“侗族大歌”艺术内涵,并专门设立了音乐表演专业侗族大歌班,开发相关课程,编写教材,将零散的民族音乐知识完整化,将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系统化。校企合作为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提供以工助学形式就读,实行免费上学,企业还向学校提供培养学生的费用约1500多元/月。校企合作开发的“侗族大歌”作品,纳入了《印象·刘三姐》演出,走向市场,获得好评。2016年4月,在全國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侗族大歌班的15位土生土长的侗族女孩,表演了侗族大歌《蝉歌》,一举夺得声乐类比赛小合唱第一名、专业组全国一等奖的桂冠!

(四)校企共同打造民族文化的品牌

校企合作打造的《印象·刘三姐》,入选文化部《全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文化部“创新奖”、中国演出家协会“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还先后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各友好邦交国家元首及全球五大洲的艺术家观赏演出。《印象·刘三姐》演绎阳朔的“印象经济”,形成了以特色旅游为依托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校企合作能唱响民族声音,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民族艺术形式,展现民族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惠娟.论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

[2]华敏.校企合作共建非遗传承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东方教育,2014(12).

[3]孟凡华,陈衍.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

作者:胡明

创新民族文化论文 篇3:

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的脆弱性,经济结构的二元化特征,客观上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减少资源性经济过渡增长。作为文化资源的富集区,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的耦合与创新及利用民族文化不可复制的文化特征,是西部民族地区追赶的潜在优势。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耦合

[作者]韦复生,广西百色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百色,533000

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国外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都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云南、广西等省(区)将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紧密结合,把民族文化“舞台化”(如印象系列展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西部民族地区在旅游发展中,将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是旅游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新视角。

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1、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创意”更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就曾经认为“真正推动20世纪90年代巨大繁荣的不是充沛的资金投入或高科技创业潮,而是各种喷薄而出的人类的创意”。约翰·霍普金斯“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创意也是一种资本形式——可称之为“创意资本”。人们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型、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这些就是“创意资本”。经济要发展、繁荣,那么各种类型的组织(个人、公司、城市、州乃至国家)都必须培育、推动、激发和投资于创意。创意思维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创意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给文化创意带来创作的灵感。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可谓是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关键是强调创意和创新,从广义上讲,凡是由民族文化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他们的观念价值。而且其产业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可以围绕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动态组合,从而促进产业的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消费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它对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为西部民族地区在知识经济全球竞争中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也被我国许多部门和西部地区提到了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2、旅游产业发展步入瓶颈,亟待升级转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旅游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任务。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因此,旅游业态创新会是实现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旅游业态创新即通过围绕着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等各环节上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的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如会展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会展旅游业、工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工农观光业、文化休闲业和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文化休闲旅游业等等。随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对重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民族文化创意产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将为旅游业注入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动力。可以预见,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能级、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经济发展现状: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客观要求

(一)生态的脆弱性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贫困人口集中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第一,西部地区贫困面大,占我国国土面积71.4%的西部民族地区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左右,据国家民委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分析,2009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人口2102.4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4007万人的52.5%,贫困发生率17.6%,比全国(4.2%)高13.4个百分点。第二,据刘维隆分析,西部11个省区中(不含重庆)除广西外的10个省区的生态都属于极强和强度脆弱地区。生态的恶化与经济的贫困二者互为因果,互强化,形成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累积恶性循环。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缓解贫困的尖锐矛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双重目标。民族地区如果选择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基于自然资源禀赋必然要加大对资源的开发,但是,资源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会限制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过程的“外部不经济性”必然带来高污染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矛盾的出现使民族地区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贫困”而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民族地区要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寻找发展的均衡,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产品高附加值特性以及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弱的特点使之契合了西部民族地区“两难选择”的产业转型的内在需求,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拉力。

(二)二元结构特征

西部民族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有较大比重,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比例很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属于服务业范畴,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可以通过产业融合形成新兴产业从而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另外,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将促使各种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移,从而提高生产力及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西部民族地区多数区域处于工业化初期(少数区域甚至处于工业化萌芽阶段),基本上仍为自

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力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传统产业比重高,其工业化发展阶段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将拉大,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后发区域追赶发达区域的机遇。

(三)民族文化不可复制的差异性优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旅游的互动越来越深入,呈现出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并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态势。文化及创新带来的文化商业化借助于旅游、影视、音乐、动漫卡通等创意产品,促进了文化传播,也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比较利益的重要领域。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在金融危机下受到质疑,并且,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战略学家彼特·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有三个,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而差异化竞争是获得高于平均价值的利润来源。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带来的技术趋同的情况下,由内涵的个性化带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必然成为获取产品高附加值的关键,创意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旅游业中植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因子,其难以替代、不可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必将成为民族地区在服务贸易中获利的重要因素。

三、深化区域旅游: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

1、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确定了我国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和37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看似涵盖了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各个方面。然而,旅游资源的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旅游资源的功能性内涵决定了旅游资源是在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其范围和深度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认识水平、开发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在这一范围的拓展中,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创新性不断地将新鲜的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并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从而将原本不被视作旅游资源的转化为时尚的旅游吸引物。网络游戏、动漫乐园、loft、soho、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等都是伴随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甚至很多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8号桥”现今已经成为城市的旅游新地标,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2、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旅游产业链是一条价值链,即旅游产品价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会逐渐增加,因此,延伸旅游产业链成为近年来许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从两方面拓展旅游产业链。一方面表现在横向上,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旅游行业各产业部门之中,可作为旅游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为各类旅游产业增加附加值,突破旅游产业链条原有的“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促使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表现在纵向上,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可与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使旅游产业链条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从而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3、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当今旅游正在经历传统“观光游”向现代“体验游”的变革,以功能价值为基础的大众化旅游需求正转化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因此,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供高档次的旅游文化产品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产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无疑具有文化经济属性,它通过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使之与旅游资源和活动经营结合起来,从而将沉寂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活化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消费性的旅游产品。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下,故事、符号等文化要素成为提升旅游产品文化价值新的途径。

四、创意产业耦合: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途径

创意经济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其他的经济活动中。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是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渗透于一、二、三产业或依托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实现的。如韩国通过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创意产品的出口,使韩国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民族文化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追捧,所掀起的“韩流”促进了韩国制造业的繁荣。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利用其文化资源优势,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中注入民族文化因子,通过产业耦合,打造民族品牌,提升社会经济的量与质。

(一)与农业产业耦合:旅游农业发展的路径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的—个重要元素,借助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整合民族文化要素,可以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些民族文化特色明显的地区,已经出现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农业等产业关联互动发展的范例。如成都的“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等城郊旅游景区,通过产业间的内在关联,重新整合艺术创意、会展、休闲、旅游与传统种植业,使得艺术家创作基地、艺术作品展览交易等文化创意业态与独具特色的川西民居建筑、人工湖泊与花卉种植、蔬菜种植等在空间形态和产业形态上相互融合,创新出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创意旅游农业,原来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乡村发展成了4A级的风景区,真正实现了农民可持续的发展致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使农业的产业属性发生了转化,农业种植功能逐渐淡化,而观光、旅游、生态功能逐渐增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把创意植入农业赋予农业以全新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属性以形成复合型的农业新业态,这种产业转换既适应市场需求又提高农业生产率,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与旅游产业耦合:体验式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创意经济既是生产的创意化又是消费的创意化,民族地区创意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在最终的民族文化消费产品里融入创意的因素,而且可以在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融入创意。在生产过程融入创意是体验式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耦合有如下途径。

首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创意演艺业。民族地区普遍有着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又都能歌善舞,如广西三江县侗族的“大歌”和苗族的“芦笙舞”都闻名于世。可以考虑发展旅游创意演艺产业,将经典山歌、民族风情、历史遗迹等元素创新组合,让旅游者在听山歌、体验民族风情和观赏历史遗迹中旅游。近年来广西、云南等省区立足于本民族

文化,结合现代舞台、舞美等创意,开发出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云南映象》、《勐巴拉那西》等著名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在宣传民族文化旅游中创立了品牌。

其次,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体验式创意旅游业。通过创新设计及多媒体技术,翻新和重现民族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创意的应用可重塑空间、图像与文字形式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而生动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例如,贵州兴仁的“交乐汉墓群”是贵州省发现的最大的汉墓群,此地还是一个寻觅古“夜郎国”的巨大谜面。利用“交乐汉墓群”文化遗产开发创意旅游,一方面,可借鉴成都开发“金沙遗址”的做法,采用现代技术和创意将视觉、环保、艺术、时尚等元素融入传统的展示活动,对场馆进行创意布置、展览设计;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音乐、舞蹈的表演创意,尝试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创意性挖掘和开发这类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址,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耦合的成功模式,它不仅能够提升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文化属性,而且兼具现代最新技术的体验功能,还创新性地实现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

第三,开发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新的文化旅游景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其他园区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它是集生活和工作、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场所,有多样化的宽松环境,能给城市带来新异的地方。园区正是通过其创新性,为原有的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充满个性、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特色街道;世界范围里被追捧的集居住、工作、展览三合为一的新型时尚住宅形态LOFT;人们更多的喜欢在咖啡屋、酒吧、餐馆、俱乐部、聚会点、画廊等公共空间进行工作和交友的特殊生活方式。这些新的景观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创意设计独特的园区建筑风格、培育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的龙头企业等,依托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诸多举措,是近些年来桂林阳朔的西街、云南丽江古城等民族文化创意休闲区正在形成品牌。

第四,充分挖掘传统地域文化发展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某种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参加互动性工作室开发自身创造潜能,拉近与当地民众的距离,以此汲取度假目的地文化。创意旅游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结果,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日益兴起的新型旅游形态:新西兰纳尔逊地区为游客提供的土著毛利人的文化包括骨雕刻、毛利语言课程(学习班)、编织、制毯、木工手艺和美食烹调学习的创意之旅:加拿大安大略省为游客提供的印第安人绘画、素描、雕塑、雕刻和摄影的创意旅游等等。因此,充分借鉴当地民族独特的技能、知识、传统以及地方的独特性,为游客提供包括艺术、手工艺、设计、语言等等的学习机会,是今后各地发展创意旅游的一个新思路。

(三)与工艺制造业产业耦合:提高产品附加值之路

创意具有突破产业边界向制造业快速延伸的特性,通过产业链的跨部门整合,创意向传统制造业渗透可形成衍生创意产品。民族地区发展传统民间工艺制造业必须抛弃大量生产的规模化和传统工业化的简单复制特性,因为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并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是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独特性是其竞争价值的来源。

手工制作以及在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中融入创意的特征,才能赢得市场、扩大市场和提高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民族地区民间工艺加工制造企业普遍不景气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开发过程中民族特色不明显,市场需求小;传承民族文化、掌握传统工艺技术从事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人群减少,生产制作技术流失;传统制作工艺的生产率低下、产品品质低廉等都导致目前民间工艺和制造业还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应该通过新技术或新创意使民族工艺加工制造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联姻,使之获取更高的附加价值。如贵州的苗族民间工艺品资源种类繁多,有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不仅形式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将这些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发掘可以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广告、影视等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素材和灵感。民间工艺在开发过程中只有将新技术、新创意融入传统工艺品使之实现与社会发展及时代审美需求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特色创意产品,也才能将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进而提升文化创造力。

五、结语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两者融合也能更好地将区域文化运用创意的手段促进其产业化,而这为诸多欲发展文化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提供了思路。民族文化资源的丰裕度只是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美国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进行国际化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赚取产业链条中的大部分利润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实践证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扶持,要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营造适宜创意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的鼓励政策包括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税收政策的优惠及人才的培养和吸引等。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是资本,而且是生产力,应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要加强基础研究,多渠道挖掘、整理和宣传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如依托民族文化遗存丰厚的城镇、村寨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或文物资料保护展示中心;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少数民族古籍;开展民族语言的双语义务教育等,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要培育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主体和个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形成和发展要依赖于企业主体,要帮助创意企业开发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产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使其具有先发优势、原创优势和特色优势。创意个体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要素,针对当前民族民间工艺技术流失严重的情况要加强对民族民间工艺技能的传承教育和培训,培养具有跨专业、多学科综合素养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促进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覃彩銮]

作者:韦复生

上一篇:国外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服务营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