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主体,事实上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及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保护又能够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虽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会对民族文化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就能够将这种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第一篇: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承担着继承少数民族文化,培养高水平民族人才的重要使命。它将继承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建立民族信心。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足以充分发挥继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本文试图梳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文化课程的困境和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摆脱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大学课程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國少数民族智慧多年的结晶,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意义。将民族文化融入中国教育体系是继承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深层意涵,还需要依靠高等教育。近年来,民族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难以凸显。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主要以民族文化课程为主要途径,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信心。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需要利用大学课程的主导作用。在传播社会主流文化的同时,重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实现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因此,大学课程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文化课程的发展中还存在着种种困境。

一 我国高校民族文化课程继承民族文化的困境

1 课程形式单一

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民族文化课程的形式比较丰富,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文化课程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减少, 通常以讲座类、选修类课程为主,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笔者查阅了部分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 发现其中有关民族文化的课程大部分被安排在选修类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当中,除了部分涉及少数民族知识内容的专业外, 大多数的学生都只能通过选修课来了解民族文化,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的课程开设上是缺少主动性的。 且在民族文化讲座和选修类课程当中,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活饮食习俗、艺术造诣和历史名胜为主,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表面内容,这是高等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但不足以深入发扬民族文化。 例如, x校在民族体育教育选修课程中向学生展示了壮族抛绣球这一项民族体育运动的历史由来和运动的形式, 但局限于学校场所和文化氛围之中,学生并不能够切身地体验和实践这项民族体育运动, 也就不能拥有具身的认知。 仅仅在理论层面向大学生灌输民族文化知识,大学生对此难以获得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也就无法深入地宣传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

其次,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文化课程侧重于显性课程,忽视了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开展和实施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不仅是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手段,也是各民族学生实现相互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的过程。在宏观层面,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是一个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融的有机整体,在微观层面,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和高深的民族文化知识需求上显现出个体差异性,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设置民族文化课程时,不可单一笼统地将所有教育对象都视为相同,需要采用个性化培养手段,然而显性课程的性质很难完全地实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民族文化教育,这就必须要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方式,使之与显性课程异同形成育人的合力。

2 与基础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脱节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民族文化教育逐渐受到国家和教育界的重视,在政策和指导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如广西地区的壮族文化师资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壮汉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的大力开展等等。高等教育层面的民族文化教育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动和开发,例如在广西地区的高校课程体系中,少有壮族文化课程。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程的普遍现状,民族文化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衔接中出现了断层,一方面导致基础阶段的民族文化教育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另一方面导致高校已有的民族文化课程中不足以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3 民族文化课程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在大学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本身就不是很高,所以传授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师也略显稀缺,而且高校中担任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师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主要来自民族学专业,主要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变化,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的知识内容都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具备比较丰富的民族文化理论知识。另一类是未曾深入地对民族文化理论知识进行研究,但在后期的学习实践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某一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两类教师都各有所长,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单方面专业知识空缺的限制,例如在民族体育文化课程中,若由民族学专业教师来进行授课,则缺少实践性的知识经验,而若由体育专职教师来进行授课,在其理论根源上则不能有很好地深入解释。

4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核和评价

由于民族文化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系统中还不能自成完整的体系,往往依附于大学选修课程和讲座之中,往往没有对该课程设置相应的考核考试,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不会自觉地深入思考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不仅仅让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展步入困境,不利于培养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

二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课程的出路

1 促进课程形式多样化

目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课程的缺乏普遍性,当地民族文化难以有效深入。 要改变此现状,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民族文化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基础,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课程和教学形式。例如在民族文化课程的大框架下开始民族语言、民族美术工艺艺术、体育和音乐等特色课程使大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在教学形式上,民族文化课程也要改变单一的理论介绍的形式,应该丰富教学的形式。例如在开展民族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户外的形式,让学生们欣赏或者亲自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游戏式和竞赛式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可以开设考察、调研类的学习课程,引领大学生深入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区域当中,切身体会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文化教育的隐性课程不是显性课程补充,而是与显性课程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的教育形式,民族文化教育的隐性课程在实现民族之间的沟通、了解和相互包容等方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面对因历史、文化背景等原因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禁忌”等的行为习惯,需要用隐性课程的内在影响力去培育学生之间的民族文化包容。因为隐性课程存在着不可量化的特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利用隐性课程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察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地区民族文化的内涵。在显性课程的理论指导的基础下,开设以实践为主的隐性课程教学。且由于隐性课程的载体的多样性,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和艺术活动等方式开展隐性课程,如开设民族餐厅,提供民族美食,校园民族元素装饰,设立民族文化展示场馆,开展校园民族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和互相了解。

2 增强对基础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课程衔接

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需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最高效率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高等教育层面。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设立民族文化课程时,要考察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民族文化课程的情况。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人的未来教育,对基础知识查缺补漏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并且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优质人才,将民族文化教育提升到高深知识层面,不光是要传授给学生民族文化的知识内容,更要培养学生主动探寻民族文化根源能力和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面对基础教育阶段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课程,高等教育要加快在衔接的更深层次地培养民族人才的速度和效率。

3 培养师资力量、加大师资投入

提升大学课程中的民族文化课程的地位,就必须要聘请更多专业教师来进行授课。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优化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可以打开思路,从多渠道聘请民族文化知识专业教师,如在专任教师教授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聘请有民族文化特长的兼职教师,给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引领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根源的了解和热情,从而自发地进行文化传承。当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的民族文化课程主要由民族学专业教师或对民族文化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教师来承担,导致了普遍存在着民族文化课程教师由于实践知识储备或理论知识储备的限制而造成了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我国民族高校在利用民族文化课程传承民族文化时,必须优化民族文化课程的师资配置。民族文化课程不仅应有理论方面的介绍,更应有学生参与实践的形式。例如民族体育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民族美术文化等课程都应有专业的体育、音乐、美术老师来担任。高校在开设此类课程之前。也要注意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确保其具有开展相应民族文化课程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加强对民族文化课程专业老师在民族文化传统知识方面的培训,提升其民族文化专业方面的知识。学校还应鼓励不同类型的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专业局限,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4 完善考核评价

大学选修课程往往不设立专门的理论或者实践考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选修课程的不够重视,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思考,认为缺乏必要的考核是难以引起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视的,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改革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与考核形式,例如将民族文化课程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进行教学。在考核形式上, 民族文化课程可以选择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考核的内容上,可以通过命题的形式让学生们递交相关的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根据大学生完成论文或者调研报告的深度和认真程度来评判成绩。在命题上,任课教师可以重点突出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如何发展与创新民族文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当前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的深入思考。

三 结语

民族文化课程是民族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目前民族文化课的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有效深入地传承民族地区文化。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民族文化课程的衔接中出现了脱节。民族文化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受到专业限制,传授的民族文化知识不够全面。由于缺乏有效考核,课程无法引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思考。因此,本文研究认为民族高校应丰富民族文化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注重与基础教育阶段民族文化课程的衔接,优化民族文化课程的师资配置,改革民族文化课程的考核形式来提升民族文化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韦丽银.融入壮族文化的大学课程之生成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

[2]杨丽萍.现代壮族教育與壮族传统文化的衔接[D].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01):125-129.

[3]辛彦.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困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4]贺新宇.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田梦.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6]汤谦繁.文化民族性与大学关系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7]路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大学课程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8]程东海.关于课程文化民族性优化研究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0.

[9]赵枫.我国大学课程文化变革研究[D].山西大学,2008.

[10]潘建华.我国民族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

[11]丛静.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88):221-224.

[12]石玉秋.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3):18-21.

[13]蒋小玉,苏刚刚.新疆高校隐性课程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4(8):28-29.

(责任编辑:姜海晶)

作者:黄娜娜

第二篇:论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主体,事实上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及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保护又能够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虽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会对民族文化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就能够将这种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正确的认识到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并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例如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普查,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旅游人才的培养,并且积极探索生态博物馆这样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保护;辩证关系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文化指某一民族所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它是不同民族在其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而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著名的旅游人類学家科恩教授将其定义为“(1)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2)其目标所指的人群在自己居住的范围内不完全属于该国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主体民族;(3)由于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特性方面的与众不同,这类人群被贴上了旅游性标志。”将这一定义加以归纳可重述为“民族旅游是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吸引物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是现代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它的商品化和资本化运作不可避免,而这种运作本身是对民族文化原生态的一种改变,即所有经商品化、资本化运作的民族文化都成了区别与其原生形态的再生形态。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对民族文化本身及其发展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1民族文化旅游能促进民族文化保护

1.1促进民族文化复兴

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这是学界公认的有利影响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一些历史、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风俗、传统手工艺甚至语言文字都处于几近消失的困境中。这主要是因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在其他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其意义和价值渐渐被消解,因而逐渐失去了其继续存在的理由。然而旅游业带着追求文化多样化的目的到来,使这些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因而他们不仅是成功的生产了下来,而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民族传统服饰的复兴,传统手工艺的蓬勃发展以及一些处于遗失边缘的工艺的再挖掘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1.2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在这里我们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解释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与当今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相适应的过程,是任何一个民族与文化根据时代要求对自身的调整和创新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说,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是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少数民族自身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综观我国改革开放30几年的时间,很多少数民族,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始终处于较慢的发展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技术、资金、人才的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能让他们向主流社会发声的,恐怕就是他们的文化了。而事实已经证明将民族文化资本化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最佳形式非旅游莫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民族地区经济实现了现代化,民族文化才能现代化。其次,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事实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再可能与世隔绝的存在了。无论愿不愿意,强势文化始终能使弱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冲击。而对于我国的很多边疆少数民族而言,受到的更是来自西方文化与汉文化的双重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依托自身文化中精髓的部分区迎接和应对,而是无原则的全盘接受,那么自身的文化不仅不能实现现代化,反而会因为它价值的消解而走向消亡。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民族优秀文化为核心而开展的,在这一点上它就保护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抛弃自身价值的西化、汉化,而是在充分认识和保护自身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进行调适。

2民族文化保护能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2.1民族文化保护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

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来我国旅游的美国旅游者以欣赏文物古迹与民族文化为目的的占80%,以自然风景为目的的不到20%,民族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两种重要趋势,对文化的保护从旅游开发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二者有如皮、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丽江过去只是一个边疆古镇,而如今已成为一个国际国内著名的旅游城市。东巴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丽江大研镇世界文化遗产”和“东巴古籍世界极易遗产”的相继申报成功不仅使丽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三大遗产的拥有地,更重要的是使文化在推动丽江旅游发展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丽江已成共的以文化走向世界,以文化连接世界,如今它更希望以文化拥有世界。

2.2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资源,而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资源本身的古老性、独特性、民族性及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对文化资源品位保持与提升,是民族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举例说明,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就为丽江的旅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有关部门统计,丽江东巴文化产业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作为丽江旅游资源中的精品、极品,东巴文化被普遍认为是丽江旅游业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因素。丽江也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28处遗产保护地的7处做出爱护不利的批评的前车之鉴下,丽江立即展开了一场“去商业化”活动,这一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相关部门将丽江古城内部部分商家迁出后,新建了传统文化传习场所。此举不仅反映了丽江对自身旅游价值的准确定位,也反映出它对自身文化旅游发展的作用的清醒认识。

3民族文化旅游可能造成民族文化的破坏、因而需要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无论如何,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是一个既存的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也是近几十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归结起来,学者们将民族文化旅游对民族文化的不利影响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

3.1对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

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最大的不利影响就在于增加了环境的负荷,并且由于这种活动的持续不断而最终超过环境的自然承载力,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据有关部门报告,丽江玉龙雪山积雪每年以30米的速度后退,常年的雪线也以每年15—20米的速度上升,积雪量急剧减少。这当然与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有关,但也与近年来丽江蓬勃的旅游业不无关系。玉龙雪山积雪量的减少直接会对玉泉河的补给造成困难,而玉泉河是丽江古城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重要保证,如果有一天玉泉河干涸那么由水浸润着的东巴文化和古城人民的生活文虎也难保不会因此而枯竭。

3.2对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

(1)民族文化的同化。即少数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处理向外来文化靠拢、趋同的倾向。表現在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淡化及对外来文化的一味崇拜。

(2)民族文化的庸俗化。这主要是由于旅游开发中不对少数民族文化做深入的了解,不分清精华和糟粕,出现了很多宣扬封建迷信等低级趣味的旅游产品。再者就是制造伪民俗,干扰旅游者视听,第三方面是不顾及民族情感,造成对民族习俗的歪曲、丑化。

(3)民族文化的不良商品化。对民族文化的低级的商品化运作,使得民族文化内涵的表现越发的匮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成为用于换钱的简单产品,而不是负载着文化精髓的主要用于文化交流的特殊商品。

(4)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随着民族文化商品化意味越来越浓,极其不正常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部分少数民族心目中发生了改变,拜金主义思潮有所抬头,且原先的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等良好的经营观念有所淡化。当地人的良好生活习俗和处世观念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改变。

分析上述几方面的不利影响,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是旅游发展的负产品,它们并不是旅游带给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全部。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民族文化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其发展中走了弯路,进步缓慢应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并且,我们对于这些不利影响的持久性及其程度都不确知,有时我们甚至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及其选择接纳与排斥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不能轻言民族文化旅游是不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

事实是,民族文化旅游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性是有限的,且是可以控制的,目前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一套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运行模式。一方面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是一对矛盾,他们的对立与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它要求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要依循科学原则又要遵守文化法则,将旅游开发的破坏作用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应充分利用两者的矛盾运动,达到即是此案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又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的双赢的目的。

4正确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

4.1进行民族文化资源普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果我们不对现存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特点、赋存状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么保护就无从谈起。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一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大档案,以使我们的开发工作有据可依,保护工作有的放矢。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开发利用的行为,将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工作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务必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2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的监管机制

目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民族文化商品化特色不突出,质量普遍不高,质价不符等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应该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有效避免一些商家过分的、不恰当的商品化。打击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环节中出现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质价不符等问题。

4.3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加大社区参与力度

社区参与一直被认为是开展旅游开发保护,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保护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充分考虑到了开发对象的切身利益。然而,我国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少数民族中很多人受教育水平较低,有的甚至还不懂汉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社区的参与力度就相当低了。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旅游人才培养更显其必要。一方面,旅游业已经成为大多数民族地区重要的产业,少数民族群体参与到其中的机会很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选择什么,摒弃什么有不可辩驳的权利,他们作为这一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更清楚怎样的调节和适应更有利于自身文化的发展。

4.4生态博物馆——一种新兴的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模式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概念于1971年由两位法国的博物馆学家里维埃和戴瓦蓝提出,他们认为博物馆应由集中走向分散,由都市走向民间,并提出了“博物馆去中心化”的概念。具体说来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某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自然环境和环境中的全部文化予以实时的展示,让来到生态博物馆的人民能‘真实的’、‘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感受和理解特定生态环境下的民族文化景观”。从中不难看出生态博物馆是以文化及其赖以存续的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保护形势,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生态博物馆就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发展原则相一致了。近年来,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旅游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我国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已于1998年在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建成,迄今为止这里已经接待了来自挪威、日本、美国、瑞士等20多个国家的参观游览者。生态博物馆的建成,不仅发挥了它作为博物馆的巨大社会功能,也对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及保护当地文化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因而这一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目前我国已在贵州、广西、内蒙古建成了七座生态博物馆,涉及保护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壮、瑶、蒙古族。相信随着不同文化类型的生态博物馆的建立,这种新型的博物馆形式能为建立一种新的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模式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

总之,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是存在着既相互矛盾有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它提醒我们处理两者的关系“非此即彼”和“因噎废食”都是错误的。然而将两者加以辩证的统一,又不似一句口号那样简单,对于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凌,阳宁东,王志章.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6669.

[2]张重艳.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4):9799.

[3]高烈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丽江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12113.

[4]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刘亚敏

第三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摘 要:在小学美术课堂内实现民间美术教学方法,可增强学生的艺术气息,陶冶学生的美术素养。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教材内容,拓展课外知识,引领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资源,不断发散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想象美术作品,继而实现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教师还要明确民间美术教学方法对美术课堂的重要性,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实现课堂活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 民间美术教学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27

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使得学生不了解美术的基本内容。为此,教师需要借助民间美术教學方法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学习绘画要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民族精神。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在民间美术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间美术实际上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取,其中包含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特色。因而,在美术课堂上融入民间美术教学内容,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美术的诸多内容,感受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引领学生欣赏美术的魅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学生民族意识,引导学生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学阶段不仅是抓住学生文化课成绩的阶段,更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的阶段。教师要以综合发展为核心实现素质教育,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民间美术教学内容可带领学生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了解它背后存在的故事,感受制作人所要传递的思想。同时,民间美术多以表现地方性特色为主,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作品掌握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进而增强学生的艺术思维。

3.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

民间美术作品多以工艺为主,像风筝、陶瓷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气息。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民间美术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安全,避免学生因为剪刀等工具划伤自己,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耐心、信心、观察力,发挥民间美术在课堂上的作用。

二、民间美术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教学策略

1.欣赏民间美术资源,启发学生思考

小学美术不是通过短暂的学习就能掌握整体的内容的,教师要在长时间内引领学生熟练掌握美术绘画技巧,进而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民间美术资源,并将之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而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逐步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创作方向,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活跃课堂氛围。

例如在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内展示不同的青铜作品,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首先,教师可展示甘肃马家窑作品,或是编钟、三星堆、青铜器等,引领学生感受青铜器时代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其次,教师要根据以上艺术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各不相同,那它们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以此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连,理解美术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给予提示,避免课堂时间无端浪费,可逐步指引学生从内向外进行欣赏,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内容,进而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强化学生的艺术细胞,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

2.体验民间美术资源,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逐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要在课堂内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带领学生主动感受民间美术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根据所学的内容实现民间美术因素的结合,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不断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风筝的魅力》时,教师首先要阐述风筝的别称“鹊”与“鸢”,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风筝的发展历史,而后以游戏导入新课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探索风筝的多样形式。其次,教师要展示不同区域文化的风筝内容,像北京的风筝是清明节时期才需要用到,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字、长串和桶形五种天津的风筝在制作过程中多以丝绸作为材料,骨架结实,用料十分考究。从而加强学生对风筝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民间美术风筝的知识掌握。最后,教师可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自己对风筝的理解进行创作,不断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锻炼学生色彩搭配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美术核心内容,进而实现民间美术在课堂上的意义。

3.结合民间美术资源,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在说明完民间美术资源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行创作。此外,教师需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讲解技巧,而后表扬学生的美术作品,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鼓舞学生内心的美术修养,以互动交流逐步缩小学生与民间美术之间的距离,实现小学美术课堂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雕与刻的乐趣》时,教师首先可展示《张果老驼四大名山》,引领学生观察其中的木屏,而后以传统韵味十足的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作品带领学生感受民间工艺,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其次,教师要说明直线、弧线、阴阳线的基本技巧,阐述雕刻的思想,并让学生进行复述,以此提高学生对雕刻文化的赏析能力。最后,教师就要在课堂内带领学生掌握刻刀的使用方法,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动手操作,感受雕刻的过程,并在雕刻过程中纠正学生的思路。像是学生想刻画一个印章,但是没有突出刻画的内容,使得整体全部凹陷,无法在纸上进行展示,教师就要示范一个案例,并改变学生的思维套路,逐步引领学生熟悉刻刀使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指引学生学会美术作品内涵。

4.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举办国学方面活动

美术学科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时,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束缚,借助其他学科,在其辅助下相互渗透,从而增进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语文、音乐等知识进行相关的渗透,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获得民族文化知识。美术教师可以与语文学科进行联合举办与国学知识的比赛,在比赛中不断渗透民族文化知识。可以针对我国传统美术作品,如书法的由来,绘画、瓷器的发展传承等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不断了解国学知识。在活动中不断增进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通过朗读比赛,对美术中的民族传承有所了解。然后,再由美术教师举办绘画大赛,大赛的主题以民族传承为主,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在朗读大赛的铺垫下,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知,能够促进让学生明确文化,明确绘画、书法、瓷器的发展历程,从而以该问题为载体,可使学生所绘画的作品更具层次性,更具内涵化,可见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将其融入生活中,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此外,通过该方式,可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对美术知识点的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民间美术资源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可展现出不同的民族情怀。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民间美术作品,带领学生欣赏艺术,提升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领学生进行创作,继而不断凸显民间美术作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毛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教育艺术》2019年第8期。

[2] 张彦东《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大美精神——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周刊C版》2014年第5期。

[3] 刘湘云《谈少数民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大众文艺》2015年第9期。

作者:李世雪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文化论文范文05-08

微文化论文范文05-08

狼文化论文范文05-08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05-08

盐文化论文范文05-08

齐文化论文范文05-08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05-08

禅文化论文范文05-08

玉文化论文范文05-08

花文化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语言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机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