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创意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地方政府要提高竞争优势,就必须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走差异化和特色化道路。青海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有别于东部发达地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族文化创意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族文化创意论文 篇1:

巴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研究

摘要: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巴楚民族文化,作为与古老的巴、楚文化有着亲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融合。本论文主要就巴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研究,从巴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其具体内容,以及文化与创意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对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巴楚文化进行剖析,对巴楚文化在创意产品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对创意产品设计进行前景展望。

关键词:巴楚民族文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使得“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及地区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挖掘,各种特色文化都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巴楚民族文化因其浓郁的地域性和一定的典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社会背景以及巴楚文化的精神表现,结合文化创意产品的特色,本文将对巴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近几年我国正处在文化复兴与发展阶段,各地区的典型民族文化都在不断地被发展和传承。通过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背景,各地区会设计并生产、出售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对巴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研究,具有良好的社会背景。

(二)研究意义

巴楚民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它主要分布于渝、陕、鄂、湘、黔五省市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以巴楚文化为代表形式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样具备着特殊的地域性和典型性,因此,研究巴楚民族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以及融合,这对于我国创意产品的发展以及市场推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对巴楚民族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体现开展研究,就必须结合巴楚文化中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同时还要从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出发开展相关研究,此外还要契合文化创意产品的特点,积极开展区域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路径研究。通过研究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涵义,寻求文化与产品设计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明确设计师在文化与产品之间的桥梁作用等。

二、文化与创意产品设计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释义大体上有三种,一种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一种是考古学用语,最后一种为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它几乎涵盖了历史、风俗习惯、民族服饰等多个方面。对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元素进行充分挖掘,成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灵魂。

(二)创意产品设计的涵义

创新是创意产品设计活的灵魂,也是产品设计不断涌现的源泉。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要敢于尝试多样的表现形式,避免陈规俗套。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源自地域民族特色以及风土人情。

创意产品设计与审美的优良属性,正成为产品核心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最显著的优势。这种优势正透过无数创意产品设计师及经营者汇聚成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势能,正在逐步地改造我们身处的时代,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并不是一件单纯的美学创作,还必须是一件可以体现价值的商品。

(三)文化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1文化是产品设计的基础,产品设计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创业产品设计在产品创意与文化内涵上越来越被市场和消费者重视和推崇,在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更多的青睐。文化与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即文化是产品设计的基础,产品设计是文化的载体,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产品设计是物态文化的一种,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而产生的创造性活动,而设计的方法是一种行为文化,设计会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并且相应地产生新的制度,来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行约束。设计的理念就是精神文化,是文化形式的再创造,因此说文化是产品设计的基础。

产品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和文化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它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文化艺术的集中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产品设计是文化的载体,设计中所包含的不只是外在的形态,也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

2设计师是文化与产品之间的沟通者

设计是文化与产品沟通的桥梁,而设计是一个把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转化成具象形态的产品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将文化与产品进行相互沟通。设计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对于产品形式、材料、结构、制造以及使用狀态,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设计师需要通过自己一定的设计经验以及长期的美学素养来进行文化与产品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设计师需要根据文化属性和产品特性,走进文化浓厚的地域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去寻找原创的设计灵感,来使得创造的产品与文化具有十分高的契合度。

三、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巴楚文化

(一)巴楚文化的内涵以及外延

1巴楚文化的内涵

巴文化与楚文化是巴、楚两地域的风俗、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组合以及精神上的体现。作为历史性文化、地域性文化、民族文化的有机整体,巴楚文化从来是巴楚二元复合的文化实体。复合,始则耦合,继而融合。巴楚文化是两种文化在精神、物质、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巴楚文化具有许多代表性的地域元素,这就可以为巴楚文化在创意产品中的融合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2巴楚文化的外延

就考古学文化来说,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这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巴楚文化的外延对于我国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各种特色产品的经营销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巴楚文化在创意表现中的运用

通过巴楚文化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特色,挖掘巴楚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化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的方式。探索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化,特别是文化创意产品有别于其他产品的特殊内涵、特殊作用,有利于认识到独特的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发展路径。研究巴楚文化的关联性和地域性特征,通过其文化内涵获取设计元素并诠释其文化的传承价值,将设计元素适当地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以此来创造出独具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产品。

1创意产品设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的增加,通过产品设计将巴楚文化融入其中来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经济效益是一个行之有效方法。在这个融合的过程当中,巴楚文化为地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这也有效地促进了地域文化创意产品对外销售的道路。在这种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具有浓郁地域性和一定的典型性的巴楚文化运用到创意产品包装上,这就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创意产品自身的附件价值,从而促进了创意产品的销售,以此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近几年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都在发掘自身的旅游特色产品,增强当地产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从中获得更好的市场价值。为了提高当地特色产品在地域市场上的认同感,就应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合产品其中。以巴楚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需要将巴楚文化的特色蕴含到产品中,将产品设计结合巴楚文化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产品的多元化设计,保证产品区域化合理发展,打造出独特的市场吸引力和特色产品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室内家居环境设计

巴楚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巴楚文化的表现形式异彩纷呈。通过挖掘巴楚文化中的图形图案、元素表现等,并以此作为室内家居环境设计中的特色设计要素,通过符号元素的方式来记载和传承,可以在室内家居环境空间中体现浓厚的地域特征,达到提升巴楚文化价值和竞争力的作用,同时增强人民对于巴楚文化的共鸣。

3建筑风格设计

如今,可以发现巴楚文化区域内的湖北宜昌地区的一些当代建筑设计中,有许多建筑的风格、外观、色彩等,都存在着巴楚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之间的形式融合。这不仅提升了当地建筑的文化品位,也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通过这些地域的建筑设计风格我们可以发现,设计师们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将巴楚文化韵味的设计充分蕴含其中,向人们展示着巴楚文化的魅力。这既是一种设计师将巴楚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从不同程度上让人们了解到多姿多彩的巴楚文化。

四、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巴楚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巴楚文化和创意产品设计的涵义,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文化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以及设计师在文化与产品中间的桥梁关系。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巴楚文化,以及巴楚文化在创意产品中的运用的研究,都更加深刻地说明了巴楚文化的挖掘以及发展正在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展望

深入研究巴楚民族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体现形式以及融合度,不仅可以了解到巴楚民族文化地域性和典型性,以及巴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作用。还能够以此激发越来越多地挖掘形式內容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鼓励人们去关注更多的文化价值,掌握更多的文化底蕴,了解更多的文化体现,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科.巴楚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工程.期刊.2016年3月.

[2]赵应勇.民族文化元素在竹木类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表达.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20年4月.

[3]任成元.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产品创意设计中的运用.国际会议.2011年3月

[4]李琳.巴楚文化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上的运用研究.美术大观.期刊.2018年2月.

[5]魏静.巴楚文化中图形在茶馆设计中的应用.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1月.

作者简介:

张洋(1983—),男,汉族,籍贯天津,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张洋

民族文化创意论文 篇2:

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

[摘要]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地方政府要提高竞争优势,就必须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走差异化和特色化道路。青

海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有别于东部发达地区。青海缺乏技术、人才以及现代化设施,不能按照发达

地区发展经验来设计发展方向,类似于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民族生态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歌舞剧、高原特色旅游、文

化民俗村等模式更适合青海的发展。因此,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文化资源,注重“原创性”,创新发展模式对欠发达地

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具有可行性。[关键词]青海;民族文化;文化创意产业[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青海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因境内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既有山脉、湖泊、草地、戈壁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景观,还有神秘的宗教文化建筑景观。青海地广人稀,人口总数不多却有数十个民族世居于此,复杂多样的地理地貌使得各个民族以及他们的族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因此,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使民族文化多作贡献,成为青海一条新的发展路子。诚然,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鼎立支撑,但是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独立性与超前性。中国人民大学的卫兴华教授曾说过:“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但文化的发展往往具有独立性和超前性,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先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的引入为青海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青海省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同志曾表示:“经济欠发达并不完全等于文化落后,越是经济落后地区越是应该注重文化创意,这样才可能同发达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较之其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意空间,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明智之举,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突破封闭、实现对外开放的光明大道。如果把文化產业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连接起来,那么既能够传承文化,也可以使文化的传承得到回报。”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建立在人的头脑风暴和才能展示、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欧洲、北美等各地区文化和经济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文化创意产业将在全球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潜在的巨大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意在振兴英国的经济。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三个特点:1、强调个人的作用;2、重视知识产权;3、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的金元浦教授从消费的层面对文化创意进行了定义,即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王缉慈教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原料,包括广告、建筑设计、美术、古董交易、手工艺、电影、互动休闲软件、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广播等在内,具有出口创汇、创造就业、提升城市形象、信息科技应用等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空间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不同于传统创造业,因此要深入思考创意产业的区位特征,寻找或扶持已有文化创意产业雏形的聚集地,从而以相对小的成本追求相对快速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国内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笔者结合国内部分省市发布的官方界定,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依托个人创造力,发掘利用知识资源,开发新产品、新市场,发展就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产业。尽管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属于“舶来品”,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掘、传承、保护地方珍贵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与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地方发展的新动力。

三、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认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经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文化,而能够使一个国家软硬实力相融合、相发展的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是多样性、小型化、分布式,但其提供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却一直保持增长,对于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帮助,因此,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青海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民族文化是建立在“文化”这个宽泛的定义之下,由各个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可以说,民族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空间内衍生的,由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地域空间内的族群所创造并传承,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青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综合客观需求。

(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根据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构成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依据,发挥区域要素禀赋才能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由于青海“三江源”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对环境的高要求,青海不具有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能力,这也从客观上严重制约了青海经济的发展。因此,突显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特色,发展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及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尊重生态,利用生态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青海产业结构转型的客观需求

资金紧缺、投资乏力是青海经济发展面I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尊重生态、保护生态的客观需求与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摆脱环境资源的束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成为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污染小、资源消耗小、所占空间小等特点,通过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整合和提升,可以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附加值低走向附加值高、从制造走向创造的转变,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推动青海经济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条件下增强文化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落后的状况。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青海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文化建设总投入力争达到96亿元以上,其中,政府投入5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文化投入增长130%;社会投入43亿元,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当前,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2010年文化产业仅占全省GDP的1.66%。在资本、政策、人才、文化开发、环境等要素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导致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活力、缺乏可持续性,严重阻碍其发展。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

青海由于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政府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上经常出现多头立法、多方共管的局面。监管系统混乱、监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管等方面缺乏内在联系,始终未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撑。文化地方保護主义、文化盗版、设计纠纷等现象都严重阻碍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人才匮乏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凝聚个人高智商的新兴产业。重点是个人的创造力。但是青海科研机构较少,相关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据青海省统计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为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共有7198个,从业人员8.9万人。由于发展条件所限,当前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缺乏文化创新人才,缺乏文化营销管理人才,具有原创精神体现民族特色的人才更少。

(三)资金投入缺乏有效性

青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政府投入占总投入的55%。投资渠道单一,社会投资略显低迷。这样的投入发展方式,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也违背市场规律,不利于市场化的发展。政府财政在文化投入上略显随意性,缺乏持续性,同时缺乏投入监管。而相关文化产业集团实力有限,不具有市场运作能力。如今,贵德创意产业园、海南州藏文化创意产业园、湟中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陆续推出,这虽说是发展的积极信号,但随意性较强,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五、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越条件

(一)文化资源丰富

谈及青海,人们脑海中会自然浮动出“雪山、草原、湖泊”等既遥远又“神秘”的形象,其实不然。无论是多民族互助共存的河湟文化圈,还是以藏民族为主的青海湖文化圈和三江源文化圈,以及以蒙古族为主的柴达木文化圈,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点突出,都为青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特色突出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文化变迁和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多元性、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集中反映在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独特的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在玉树,在互助,很多地区依然保持了原生态的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类型,也成为了青海省的特色文化品牌,一旦合理开发利用,将为青海的发展带来丰厚的物质与精神回报。

(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据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报道,2011年青海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45亿元,较上年增长31.6%,远高于青海省GDP的年增长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6%。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更说明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各种积极的信号表明,青海省文化产业在未来几年将会有更迅速的发展。

六、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青海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些为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青海经济产业结构,增强青海文化影响力,增加就业人数,传承民族文化。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及青海的实际情况,就发展符合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道路提出对策。

(一)建设区域性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青海面积广,民族文化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建设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以西宁为核心的综合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区。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宗教文化以及以民间特色创作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加上河湟地区较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政府再加大在文化环境、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投资,充分发挥省会西宁在河湟地区区位突出、创意人才集中科技信息优越、产业发展资本充足等优势,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青海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头兵。

2.打造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高原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区。旅游业在青海地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青海湖的知名度享誉国内外。在努力打造现代旅游业的同时,通过一些重点项目的集中建设,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并对产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强相关衍生产业的整合,完善产业间的配套设施建设与环境优化,最终形成富有独特藏传佛教文化特征和浓郁边塞风情韵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发掘原生态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青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许多原生态文化资源保存完整,这为开发提供了先天条件。但这些原生态文化资源却鲜为人知,说明缺乏相关的文化营销与市场开发。如今在欠发达地区对原生态文化的开发主要是通过文化旅游实现,但层次较低。《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的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印象》这个品牌被人广泛套用,开发商陷入了成本回收的困境。社会的发展,使创意产业登上了历史舞台,却也加剧了“创意”沦为“平庸”的速度。创新需要的是各地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敢于利用先进技术与原生态创造性的结合,积极推出适合各地的新的发展模式。比如民族生态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在不破坏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发觉原生态文化的同时,应打造民族文化创意品牌,使青海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青海的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零散,方向繁多,缺少拳头品牌。这种资源多而散的特点,没有优化整合而是各自为政,且方向太多将导致发展失去重点,使青海文化形成点式分布,这种缺乏合作的状况使青海文化资源如同一盘散沙。“夏都”、“大美青海”、“青海湖”等青海重点打造的文化特色品牌已形成了品牌效应。“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抢渡黄河”、“国际攀岩锦标赛”等体育赛事,“青洽会”等经济洽谈会,“花儿会”、“纳顿节”等民族节庆,这些已形成的文化品牌的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了青海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促进青海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文化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宣传和推广,塑造了地区形象,并转化为地方的无形资产,从而增强地区凝聚力和辐射力。

(三)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

政策是政府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工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文化既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也是创意进发和成长的必要外部条件,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应成为青海培育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软环境的主要手段。首先是开放的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是青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文化多元化的重点内容。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规划等手段实现长期目标,也可通过定期主办各类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其次,完善有效的投融资支持,吸引富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基金支持。建设吸引创意产业人才的文化氛围、城市风格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区域。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市场的需求极为敏感,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应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青海发展较为特殊,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暂时很难发挥有效作用。其原因有三:一是,青海人口不足600万,人口基数小,直接导致相关消费市场较小,难以刺激规模产业的形成;二是,尽管青海优秀文化资源丰富,但面积辽阔,资源分散,集合度低;三是同质化资源较多,各地纷纷以藏民族文化为主打,市场作用下极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所以现阶段政府的调节作用仍然至关重要,在发展形成规模后,政府将相关发展引入市场。凝结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双管齐下,形成合力。

(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都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产物。它的核心都是要拓展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的享受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西部多民族地区,许多地区依托旅游业来发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文化创意还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動力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旅游功能,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效益的各类民族活动及其载体的综合。所谓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就是有开发价值的、具备旅游功能的,青海各地区的各个民族所拥有的民族风情及其载体。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使第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实施民族文化的品牌战略。发挥品牌优势,最大化品牌价值。二是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对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讲文化资源非物质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乃至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道路。三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集群。首先,应根据青海本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开发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其次,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五)完善民族文化创意发展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型就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就越是明显。青海作为欠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细加工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居于链环的上行,青海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可这些优秀文化资源却被东部发达地区所利用,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比如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精灵,作为北京奥园会的五个福娃之一为人们所热议。以藏羚羊为原型的玩偶、动漫形成了很好的市场反应,可这一切的发展与它的原产地竟然没有多少的关联。又如昆仑玉,同样因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材质,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原石成为艺术品的过程中,昆仑玉身价倍增,可作为玉石的原产地青海因为缺乏相关技术,故不得不委托他人代为加工,看似青海昆仑玉产业热闹非凡,殊不知大部分的利益被他人攫取。因此,青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完善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创作团队,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宣传等主要过程独立完成,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向“原创品一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一衍生产品一消费者”的模式转型,依托浓郁的民族特色及区位优势,做到一地一品,实现一带一群,激发、释放创意产业的价值扩散效应。

(六)创新型人才开发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完善产业链,完善产业链的关键是对民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培育。青海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遇到同样的困难,“孔雀东南飞”,留不住文化人才。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文化区域的居民成为文化主体。诚然,青海地方文化区域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但我们不能否认创造力中默会知识的运用。默会知识是人们为了在一个环境里有效地工作所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这样的知识不是明确被传授的,而且常常难以言传。如同仁的唐卡,土族的盘锦,都成为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体。同时,建立完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发掘与引进机制,设立相关基金,为民族文化创意者提供发展平台,努力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氛围。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张杰 李莱

民族文化创意论文 篇3:

民族文创产品设计特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也在不断地提升,而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是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既能够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够与世界范围的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经济发展融合,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现阶段我国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所以本文根据我国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将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纳入到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来,有针对性的对我国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进行探讨分析,以达到更好的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发展目的。

【关键词】民族文创;产品设计;特色课程;实践与研究

一、前言

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竞争越来与激烈,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不断提升产品的创新力以及产品的内在价值,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而在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将民族文化的特色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现阶段,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工业性质的企业都在尝试着进行转型升级,有单一工业生产转型到以自主设计创新的产业阶段,这就需要设计师既具有先进性的设计理念与创新精神,同时也需要其具备对民族文化有不断探索和不断思考的精神,从而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创新产品。但进行民族文化与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合存在着很多的困难,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进行构思,需要不断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人才,并且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将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课程的改革相结合,从院校内开始进行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研究,发现不足从而不断地进行完善,使学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民族、人文情怀,从而使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得到充分的提升与发展。

二、民族文创产品设计的特点

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的影响也不一样,因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不是其他的普通的文化产品所能够代替的,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走向融合,使世界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精神、生活以及所在的地域性特点,这些内容共同构成民族文化,并使民族文化在其中不断地融合发展,形成独特性的民族价值认同,同时也促使了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手法以及产业化的产品输出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一具备其他文化产品不具备的独特性就是民族特有的民族习惯;其二具备的传播性,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将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传播,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三就是具有带动性,因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一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同时能够将一个地区的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带动起来实现共同繁荣。

三、民族文创产品设计现状研究

1、国内现状

(1)人才培养观念落后

当下我国在民族文化创新产品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设计形成的产品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程度较低,而且创新意识不足,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不能够深刻理解消费者的感受,设计师的综合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所呈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阶段我国在民族文化创新产品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不全面,不具备先进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观念,仍然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培养出的设计师创新意识不足,在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独特的观念,大部分设计理念都具有同质化的表现,很多设计师的创作行为都是在不断地重复与模仿,而且在文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片面培养的情况,要么是坚持以民族文化为主,不注重其他文化的融合,要么是一味的否定传统文化,盲目的追求国外先进的文创人才培养理念,使得我国在民族文化创新产品的人才培养上停滞不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族文化创新产品设计的发展。

(2)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现阶段,我国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单一,因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民族文化知识与设计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但现在的教学方式大都以课上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单纯的成为考试的机器,学生没有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在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实践课程的时间与课程量都受到压缩,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的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辅助支撑,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掌握不能够与时代的发展相对接,从而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國外现状

在进行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研究上,国外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就是国外的民族文化意识相对于国内来说比较欠缺,由于国外思想内容的开放性以及地域的局限性,以地域为划分的民族文化较少,使得国外在传承与发展上未能形成连续、丰富的民族文化,但相应的国外的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却较为突出,能够发散性的对设计人才进行培育,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力,同时,国外对于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也是以借鉴吸收为目的,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吸收过来,比如《功夫熊猫》电影的创作,依靠其他文化,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再创作,从而使教育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并存。

四、民族文创产品设计与课堂实践有效融合

为了更好的实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发展与完善,需要将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课堂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实践是产品创意的试验田,通过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增加对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探索及创新精神,而且通过课堂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增加课程教学的多元化方式,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并且使学生通过实践课堂的学习拓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民族文创产品设计特色课程教材开发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需要对课程开展使用的教材进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材料,教材内容的完善性、先进性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创意的相关知识以及提升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从教材的选用、开发以及后期的更新完善都做好准备,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的辅助。

1、传统教材的挑选

对教材的挑选,尤其是对传统教材的挑选,学生在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教学教材之中,而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民族文化的教材部分内容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挑选以及对其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将一些新颖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到教材之中,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接触到真正有意义、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量的增加,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设计内涵。

2、新教材的选用

对新教材的选用,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优秀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需要严格把控新教材的使用,首先,我们要选用具有先进理念与内容的教材,使学生能够通过新教材学习和了解到多方面的民族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多种民族文化中汲取到有意义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就是要对新教材进行甄别,选用具有正确价值观与文化导向的教材内容,在学习各国民族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导向提升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3、民族文创产品设计师资队伍培养路径

为了更好的实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完善与发展,提升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地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知识储备,同时提升教师的在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通过在校内开展培训或者去其他院校学习培训,以达到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培养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资队伍的另一方式就是不断加强人才的引进,通过将校外优秀教师或者教授等邀请到学校进行讲座或者参与课程的授课,来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者高新聘请专业的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来学校进行宣讲、指导和授课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内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特色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从师资建设、教材的选用,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对不同文化的借鉴与吸收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并通过对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特色课程的开展,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不断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设计出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文创产品,促进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不断发展,实现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顧娟,孙琦.浅谈创意思维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8(22).

【2】程辉.文创产品避免“同质化”现象的方法——以海宁为例【J】.设计,201(19).

【3】潘正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应用【J】.艺术品鉴,2018(2).

【4】达宜羽.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

【5】张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考【J】.艺术与设计,2014(3).

【6】吴振韩.现代设计发展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14(6).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伍忠庆

上一篇:土木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影网络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