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广告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以2010年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操控性酌量费用显著负相关。表明高质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小广告企业内部控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广告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篇1:

中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摘要:为了指导中小微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中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效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于2017年印发了《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企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本文以某企业为例,具体分析了中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中小微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规模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控制度;中小微企业;案例研究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意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建立和实施统一、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包括企业层面的控制和业务层面的控制,企业层面的控制主要是较高层面的控制,而业务层面的控制则是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由于中小微企业规模小、组织架构比较简单,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结构和流程不规范、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小微企业内控的必要性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不仅要有好的产品、核心技术、核心人员,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贯穿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一系列科学、高效的控制政策和管理体系,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有效地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尤其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管理模式粗放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管理层对企业员工的一种约束,是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有效控制。没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很难组成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很难形成高效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员工工作涣散,企业缺乏凝聚力,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非常必要。

二、中小微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市场的占比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市场最为活跃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中小微企业由于创建过程对资金、资源投入的要求不高,组织架构形式多样、运营成本低、经营灵活、转型快、适应性强等优势,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普遍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规模不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很难打造自己的品牌;人才流动大,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长效机制,大多数员工与领导层存在亲属关系,呈现家族化管理模式,工作职责及工作权限界定不明确,缺乏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滞后,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目前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部门设置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在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往往一个人可以经办整个业务流程,许多工作事项依靠领导随意随性安排人员去办理,没有定岗、定责、定薪,缺乏职务牵制,没有事后监督奖惩,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财务没有规范成文的财务管理制度,业务缺乏标准化管理和监督。对于企业日常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企业与员工之间没有建立沟通分享的信息平台,员工的诉求不被重视,致使经营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三、中小微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以FG公司为例

(一)FG公司简介

FG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生产型中小微企业,主要市场为袋式除尘器、环保工程项目等。公司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自成立之初的年销售收入几千元到现在的几千万元,实现了飞速发展,在公司成立初期采用亲情式管理模式,即使有一些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执行,没有监督奖惩机制。业务和财务各自为政、合作效率低下,员工素质低、专业知识不足、流动性大。人力资源工作由办公部门兼职,缺乏有效的业绩激励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员工普遍不够积极主动,工作流程及岗位权限模糊不清,企业缺乏凝聚力。在公司发展初期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的凝聚发展,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领导层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并共同承担相应的职责。FG公司通过鼓励相关人员出去进行专业的人力资源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财务由传统的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职能转变,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培训管理会计,提升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组织办公人员进行计算机办公应用及数据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建立信息化平台,提升工作效率,组织工程部人员进行预算造价制图设计方面的培训,丰富工程部人员的工作内容,提升工作水平。

FG公司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企业层面的控制、企业文化的控制和人力资源的建设控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制定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引导和规范员工思想、行为,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建立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定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形成企业文化,规范员工行为,并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提升和体现。建立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员工思想行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定期举行团建活动,为员工搭建诉求平台,增强员工的获得感、归属感,提升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建立了评估制度,明确内容、程序和方法,避免流于形式,对评估过程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根据人力資源框架要求,明确企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对应聘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制度,并进行相应的考核,签订劳动合同,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培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福利制度。建立员工考评制度,设立考评表,考评内容从员工德、能、绩、勤、创新五方面,包括个人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创新精神等指标。由人资部每月10日之前把考评表发放给每位员工,由全体员工在相应分值栏互相打分。根据考评侧重点不同设立相应指标分值,并不断调整相应指标或分值,使考评达到最优效果。根据每一位员工的考评分值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员工实行全方位考核,及时调整奖惩政策。对关键岗位员工定期实行轮岗制度,形成相关岗位员工持续的流动,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

(三)业务层面的控制

一是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办理请购手续,由采购部根据工程部及车间库管共同填制的采购计划,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金额、采购计划确定是否采取招标采购、询价或定向采购、直接购买等方式。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对于金额不大的一般采取询价或直接购买的方式。采取询价的采购方式,至少进行三家以上供应商性价对比,经过对比协商后确定供应商。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的采购项目,首先履行审批流程,待相应审批手续完成后,再按采购流程实施采购。确定供应商后,按照规定期限签订采购合同。建立相应的采购验收制度,确定验收方式。付款环节加强付款流程,留取一定额度的质量保证金,约束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使用期限。建立退货机制,在合同中约定索赔货款的流程。

二是销售环节的控制,FG公司在销售环节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灵活运用销售折扣、广告宣传等销售方式,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在销售合同签订前,关注客户的信用状况、结算方式,对于重大的销售合同,会同财会部门参加,尤其收款方式、开票方式及开票税率的确定。对于信用不良的客户谨慎签订销售合同。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制定催款流程,保管好往来函电,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对于不能收回的坏账,查明原因,明确责任人。对于企业自身的销售政策造成的呆账坏账,FG公司及时调整销售策略,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信用风险。

三是工程项目外包控制,FG公司主要是设备安装工程外包业务,由于地域气候原因,施工期十分紧张,一般安装业务选择外包。业务外包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根据工程规模及工程期限,权衡利弊,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对于外包业务实施严格的外包管理制度、选择与公司长期合作,信用良好的多家承包商进行优中选优,确定承包商进行合作,签订业务外包合同。公司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承包商能够严格履行外包合同。对于重大外包,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跟踪,及时掌握安装进度和施工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避免外包业务失败,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和信用损失。此外,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外包安装工程业务进行验收,找出验收不合格的原因并及时改进;验收合格,并颁发验收证书。

四、FG公司内部控制的应用效果

FG公司通过实施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人力资源内部控制制度、采购和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了各岗位各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重新梳理了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各部门之间工作交叉职责不清晰、交接材料、信息传递经常缺失,各部门互相推诿扯皮、权责界定不清、考核不严、工作无法落实、责任无法追究的混乱工作局面。

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后,公司近三年的营业利润率稳步提升,年营业利润率从2017年的6.3%提高到2019的11.27%,成本费用大幅降低,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定岗、定薪、定责,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成本进一步降低,明晰员工的责权利,管理费用也随之降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组织内部考评,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使业务和财务有机融合,建立了互相协作,高效团结的管理团队,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明显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规范了员工的行为标准,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FG公司强化领导层的自觉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减少领导层干预,针对实施内部控制发生的问题,内控部门应及时研究和反馈,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和处置建议。除此之外,企业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不断改进考评指标的内容和考评分值,严禁为了得到考评高分值员工之间互相讨好拉拢,从而确保考评指标更真实合理,为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

内部控制的建立考虑了FG公司的特点,侧重点应着重向生产及工程外包业务方面倾斜,由于生产车间工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工作专业能力水平有限,定期组织车间工人进行培训,包括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及内控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简化生产车间的内部控制制度,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和职责权限、做到奖罚分明,可执行性强,提高生产车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缓解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员工产生的抵触情绪和思想,使生产流通环节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发挥。工程外包业务属于FG公司經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外包业务控制,针对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工期短、每年工程项目不固定等特点,根据工程项目的变化,强化对外包业务施工过程的控制,施工现场委派懂技术、懂管理的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督,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对于施工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反馈及时解决。工程验收环节聘请第三方或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进行验收,把内部控制制度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始终,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工程外包业务的风险。

五、结束语

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面临诸多困难,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升科学有效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建立高效互助的企业团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各种风险应对策略,从而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宁靖华.会计信息化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4(21):45-46.

[2]陈静怡.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4(07):136-137.

[3]黄云珠.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1,4(06):28-29.

[4]杨德治,张华春.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以C企业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3):45-46+49.

[5]黄书会.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4(09):112-113.

作者:李换苓

中小广告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篇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2010年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操控性酌量费用显著负相关。表明高质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会计选择盈余管理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整、合理和有效的载体,公司管理层通过这一载体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的相关信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向外界传递公司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信号。从理论上讲,如果公司管理层提供正面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并获得会计事务所的无保留意见,那么该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较高,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意味着公司具有较高的盈余质量(方红星、金玉娜,2011)。2006年、2008年、2010年上交所、深交所、财政部等五部委相继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文件,旨在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那么,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国外学者自SOX方案后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方面做了大量探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比其他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高(Chan et al.,2008;Doyle et al.,2007;Daniel et al.,2008;Altamuro & Beatty,2010)。换言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在a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学者们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程度,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宁亚平,2004;曾昭灶、李善民,2009;张龙平等,2010;董望、陈汉文,2011;方红星、金玉娜,2011);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程度无关(张国清,2008)。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结论并不一致,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利用深市上市公司横截面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t模型,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为解决这一学术争论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和意愿操纵盈余,通过对会计处理方法与政策的选择等方式,来增加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与否、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会对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代理行为(包括盈余管理的方式和行为程度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预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管理层或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能够抑制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以及控股股东侵占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减少因此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操纵。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企业内部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好,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越好,意味着盈余管理水平越低(操控水平或管理程度),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就相应越低。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真实活动操控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来操控盈余,由其实现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Roychowdhury(2006)从销售操控、生产成本操控、酌量性费用操控三个方面度量盈余管理操控水平。销售操控是通过增加收入来操控盈余,如使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加大折扣促销等方式实现,其结果导致公司的实际经营现金流量低于预期值。生产成本操控是通过操控单位产品成本来操控盈余,其结果导致公司实际生产成本低于预期值。酌量性费用操控是通过缩减公司酌量性费用(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维修费用等)来操控盈余,其结果导致公司实际酌量性费用低于预期值。企业内部控制包括研究与开发业务、销售业务、生产业务、资金活动、资产管理、财务报告控制等多方面,贯穿于运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好,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情况越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利用真实活动交易操控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2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负相关;

假设2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生产成本负相关;

假设2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酌量费用负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度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 数据库、巨潮资讯网站、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等。剔除了数据波动较大,容易造成极端值影响整体值的ST公司和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得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鉴证报告的149家样本公司,同时选用了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鉴证报告的149家样本公司为配对样本。企业内部控制鉴证信息通过手工收集、整理,分析采用统计检验软件为SPSS16.0。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由于深交所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故自我评价报告不再具有信号功能,因此将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公司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标志。解释变量包括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操控性生产成本和操控性斟酌费用。控制变量为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包括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每股收益、保护性行业、管理层薪酬。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设定及操作性定义如表(1)所示。

为了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如下logit 回归模型: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相关变量的编码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分类变量报告频数及百分比,连续变量报告均值及标准差。表(2)包含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149家样本公司和未披露内部鉴证报告的149家配对公司。由表(2)结果可知,会计选择盈余管理(NDNA)的均值为0.0381,标准差为0.1236,最大值为0.7002,最小值-0.8249。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均值为0.0483,标准差为0.2864,最大值为1.6531,最小值-1.0338。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操控性生产成本(DCOP)、操控性酌量费用(DOHC)的均值分别为0.0529、0.2252、0.1240,标准差分别为0.1285、0.2160、0.0872。会计选择盈余(NDN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对比来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较大,说明样本公司各异差异相对较大。为进一步观测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样本公司和配对样本公司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相关自变量的编码及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由结果可知,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样本均值和标准差略高于配对样本公司的均值和标准差。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样本均值低于配对样本公司的均值,说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操控水平低于未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操控水平,有待进一步通过回归进行检验。

(二)相关性分析 表(4)是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从表中上三角阵可以看到,各变量间Pearson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 4333,最小为0. 078,从表中下三角阵可以看到,各变量间Spearman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 884,最小为0. 078。除了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以外,都在0.4以下,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线性。此外,从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来看,大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是显著相关的,表明模型的变量选取比较合理。

(三)回归分析 表(5)提供了对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t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模型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20.968,P值为0.287>0.05,表明模型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谢宇,2010)。观察表(5)中模型I的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假设1未得到验证;模型I中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检验。模型I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8.152,P值为0.419>0.05,表明模型I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观察表(5)中模型II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b得到检验;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生产成本(DCOP)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假设2c未得到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酌量费用(DOHC)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d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表(4)是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33、0.591,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作用,对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进行了分析,没有发现实质性差异。进一步用获得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ID=1)和未获得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ID=0)作为因变量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其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见,模型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9.022,P值为0.340>0.05,表明模型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表(6)中模型I的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符号相反,假设1未得到验证;模型I中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检验。模型I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9.123,P值为0.332>0.05,表明模型I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观察表(6)中模型II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1%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b得到检验;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生产成本(DCOP)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假设2c未得到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酌量费用(DOHC)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d得到验证。另外,其他个别控制变量符号发生了变化,但对实证检验结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通过销售操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来操控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低。(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酌量费用负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通过缩减公司酌量性费用来操控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低。(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操控性生产成本负相关,这一点与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等学者所得结果相同。(5)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的假设未通过实证检验,这一点与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等学者所得结果不一致,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实务中的盈余管理很难完全归因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甚至兼而有之,并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对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Ewert & Wagenhofer,2005);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抑制了通过真实活动来操控盈余管理,又转向通过会计选择来操控盈余管理。本文研究结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进一步证明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企业家能力和行为偏差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1YJC63003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企业家能力视角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项目编号:Y611004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会计研究》2011年第8期。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3]曾昭灶、李善民:《控制权转移中的盈余质量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第7期。

[4]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审计研究》2010年第2期。

[5]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审计研究》2011年第4期。

[6]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7]Chan K. C.,Farrell B.,Lee P. 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

[8]Doyle J. T.,Ge W.,McVay S.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

[9]Daniel A. C.,Aiyesha D.,Thomas Z. L. Real and accrual based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 .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

[10]Altamuro J.,Beatty A. 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

[11]Healy P. M.,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Accounting Horizons,1999.

[12]Jensen M. C.,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13]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

[14]Ewert R.,Wagenhofer A.Economic effects of tighten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restrict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

(编辑 虹 云)

作者:熊婷 程博

中小广告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篇3:

并购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关键词】并购业务;内部控制;新疆天山畜牧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0 引言

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在实现企业自身战略和促进市场资源重新分配方面具有独特而显著的优势。同时,企业并购还是一项兼具复杂性与技术性的专业投资活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1]。贯穿于整个并购过程中的风险时时刻刻考验着企业的管理能力与经营能力。因此,面对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强调并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内部控制失效,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并购绩效,使企业无法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天山畜牧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山生物)并购失败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并购活动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健全,提高企业的并购绩效。

1 天山生物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1.1 公司概况

2012年,天山生物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自此,天山生物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牛羊动物育种领域的上市企业。天山生物依托育种行业的优势,将完整的产业链扩展到进口牛育种、冷冻精液推广、肉牛引进、育种、育肥、屠宰加工和销售服务。在同行业中实力领先,核心竞争力明显,企业形象良好[2]。

1.2 并购过程

天山生物在2015年、2016年受外部宏观环境、自身产业阶段、成本控制能力及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连续两年亏损,面临退市危机。为此,天山生物积极加强管理,于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暂时脱离困境。通过分析该公司2017年报发现,其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五成;企业扣非(政府补助800余万元)之后的净利润为负。天生生物主营业务的盈利水平、发展能力令人担忧;如果坚持原来制定全产业链的战略,就意味着期间费用、资产投入的持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天山生物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相中了当时在新三板炙手可热的大象广告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象广告)。2017年9月,天山生物拟通过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大象广告 96.21%的股份。本次收购完成后,天山生物将获得大象广告的控制权。

1.3 并购结果

在并购完成后不久,公司经调查发现,大象廣告控制人陈德宏在重组过渡期以大象广告的名义在外借款且未在其账面记录,大象广告巨额资金被陈德宏挪用至关联方及其实际控制的企业,还在重组过渡期违反《重组协议》的约定,对外提供担保且未履行告知披露义务。此外,根据公司收到的武汉地铁资源公司的函件,大象广告于并购过程中提供的重要文件涉嫌造假,其年度报告的披露也不真实。因为大象广告原有工作人员的隐瞒与阻挠行为,所以至2019年1月,天山生物已无力实现对大象广告的控制。天山生物并购大象广告业务宣告失败[3]。

2 天山生物并购失败的原因及分析

2.1 盲目的并购战略

并购战略的制定需要对外部宏观环境及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与研究,识别企业资源的优势、劣势和自身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并购的动机,制定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自身战略为导向的并购战略[4]。通过分析天山生物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可以看出,天山生物并没有制定符合公司战略导向的并购战略。从外部环境来看,在经济环境方面,我国牛肉消费量逐年上升、需求增速不断加快,但是产量增速不足,导致供需缺口逐年扩大,市场潜力巨大;在政治法律环境方面,面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欠缺的现状,农业农村部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长期向好;在社会文化层面,受全球化中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国民对牛肉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从内部环境来看,天山生物拥有多项核心竞争优势。天山生物种质资源优势明显,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精良、实践经验丰富,专业设备先进;掌握育种的核心技术和育种数据库,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天山生物销售体系健全,销售人员经验丰富,销售范围遍布全国,覆盖我国主要畜牧区域。天生生物还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新疆是全国第二大畜牧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新疆丰富的牧草资源为天山生物生产经营提供了天然优质的自然环境。天山生物战略布局突出主业、定位明确。同时,天山生物也存在自身劣势。一方面,易受政策变动影响,畜种改良补贴政策是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政策因素。如果未来政策有变,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存在经营业绩风险,复杂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持续走低的行业形势,致使冷冻精子价格下降,发生价格倒挂;新市场推广尚未成熟、完整产业链的建立还需一段时间,公司期间费用增加幅度较大,建设产业链需要大量资金;公司产品品类丰富,产品毛利率水平差异较大;肉牛育肥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肉牛育肥还存在粪污资源化利用难、育肥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下,致使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此外,疫病风险是畜禽养殖业面临的最大风险。

综上所述,天山生物的优势在于肉牛育种与育肥,核心竞争力明显。根据公司并购前历年的年报,天山生物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加快打造完整产业链,继续保持在行业领先地位。然而,董事会与高管层等决策机构在面临退市与主营业务利润增长乏力双重压力下,没有坚持公司在行业中的核心优势,背离了公司希望成为畜牧业头部企业的使命和战略,急于通过并购方式尽快地提升利润,修饰财务报表,缓解退市压力。作为监督主体的监事会、独立董事则通过了董事会的决议,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督职责。

2.2 目标公司的搜寻、筛选不当

首先,并购目标企业应当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目标、整合目标公司的成本不应过高[4]。然而,并购大象广告明显与公司自身战略目标不相容,此外当时天山生物与大象广告市值相当,意味着收购难度较大,收购成本较高。其次,并购目标的选择标准应以企业战略性资源的互补与兼容为根本,大象广告涉足的媒体广告行业无法嫁接天山生物的核心优势资源,并购双方拥有的资源很难通过并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融合。此外,大象广告的主营业务为户外广告,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这意味着在并购完成后,大象广告可能会产生资金短缺的风险,而在收购当年的年度报告中,未见天山生物注意并购后的财务风险。综上所述,选择收购大象广告公司成本过高,难以通过此项并购得到资源与知识的互补与兼容;并购工作组没有选择恰当的并购目标,监事会、独立董事、内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机构未起到监督作用。

2.3 并购审慎性调查失效

合理的并购业务内部控制要確保审慎性调查充分合理,要制订详细的审慎性调查清单与计划,保证第三方中介机构的恪尽职守,保持职业道德[5],然而在并购过程中,天山生物的审慎性调查出现多次重大失误。首先,大象广告于2015年、2016年两个会计年度在收购计划中披露的主要财务数据与国家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披露的重要数据存在差异,两者披露的2015年的净利润数据相差35.1万元。说明大象广告存在财务数据虚假的问题。其次,并购估值过程未发现大象广告在武汉地铁2号线广告的经营权方面涉嫌故意欺诈的问题,本次合同欺诈使大象广告2015—2017年的实际净利润与披露的数据严重不一致,美化了大象广告的盈利水平。再次,尽职调查没有发现并购前大象广告进行了会计政策调整的事实,具体情况为大象广告并未按照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方法操作,而是强行在并购前夕将广告媒体经营权调增为无形资产,导致利润和资产增加、负债减少,这两项调查失误使天山生物严重高估了大象广告的市场价值。最后,尽职调查没有发现大象广告关键财务指标高于同业异常情况,根据大象广告2016年报,其毛利率水平为37%,远高于同行业水平。

2.4 并购完成后的整合工作欠缺

并购后的组织架构应当符合并购方的发展战略的需要[4],然而天山生物并购整合阶段未能形成合理的董事会人员构成,没有实际控制大象广告。在完成对大象广告的并购后,天山生物高管层给予大象广告原实际控制人过高的信任,没有重设董事会,仍然任命陈德宏为大象广告执行董事,继续执行董事原有组织结构。此外,天山生物原本计划向大象广告委派财务负责人,但由于距离较远,人选一直未能到位,所以大象广告管理层基本仍为原班人马。监事会再次审议通过了有关以上事项的议案,未能监督并制止董事会的不当决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中组织架构的轻视,纵容了陈德宏之后的违法行为和有意的欺瞒行为。在获知陈德宏违法和存在欺诈行为后,天山生物于2018年12月13日对大象广告进行管理层改组,重新任命了大象广告总经理,计划接管大象广告的财务及法律事务。但是这一系列控制措施无法真正推进落实,天山生物的管理层改组措施受到大象广告中旧员工的暗中阻挠,导致天山生物无法真正掌握实际控制权。在并购的整合阶段,天山生物的董事会、并购工作组在并购完成时没有系统地制订整合计划,也没有与并购中的利益各方进行有效沟通,增强被收购方人员对母公司的理解与认同,导致整合过程中遇到了阻碍,整合计划被迫搁浅。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几近失效。

3 完善并购活动内部控制的建议

3.1 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3.1.1 充分发挥内部机构的作用

本案例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等监督制衡机构未能有效履行自身职能,一味地附和董事会和高管的决议,所以如何使之切实地履行监督、防护职能十分重要。监事会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对董事和高管行为进行监督,当其有不当行为时,应对其提出否定意见或纠正制止其行为。此外,要明确监事会在治理层的地位与职责。要将监事会独于董事会与管理层,单纯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对治理层进行监督,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真正实现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离不开公司治理层的重视与支持,要给予监事会足够的经费与适当的人员配备[5]。除了监事会要发挥自身职能,董事会也要对并购战略制定过程的监督活动做出制度安排,包括监督对象、监督时间间隔、实施监督的方法和最后形成的报告。

3.1.2 加强战略制定的内部控制

要切实发挥战略委员会的作用。战略委员会要制定合理的并购目标,发展目标应当突出主业。只有集中力量发展主业,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发展、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发展目标不能过于激进,不能盲目追逐市场热点,应当经过多方面专家和有关人员的研究与论证。

3.1.3 重视人力资源工作

在整个并购流程中应当配备适当的人员处理并购交易。处理并购交易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并购相关的专业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在最后的并购整合阶段,制定严格的整合工作组人员的选择标准和程序,并且有效执行,这是完成并购活动的关键一步。

3.1.4 构建一致的企业文化

企业并购失败风险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并购整合阶段是其中之一,而文化差异与理念冲突又是导致并购整合失败的重要原因。一致的企业文化能减少因文化差异、理念冲突所造成的误解与摩擦,有利于加强双方的相互理解与认同,能使并购双方从董事、高管到全体员工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因此,在并购整合阶段要重视对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重视建立一致的企业文化,加强被并购方人员对并购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心理认同。

3.2 加强风险评估工作

并购时,应当对目标企业潜在风险进行识别,提高审慎性;要准确识别在并购过程中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从内部风险来看,重视战略风险与营运风险。重视战略风险意味着关注影响到战略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关注营运风险则可以降低并购流程中的错误、员工欠缺有关并购的知识与专业能力、缺乏诚信或职业道德操守而引起损失的风险。还要关注事件风险,防止内部或外部欺诈、市场扭曲人为原因而引起损失的风险。就外部风险来看,除了关注被并购方的市场风险(竞争程度加剧、行业毛利率降低),还应该关注法律风险,例如被收购方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3.3 加强控制活动

3.3.1 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

并购业务最易发生风险的阶段之一是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制定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审批不相容职务控制分离制度,以便于企业合理、科学、不受干扰地制定并购战略。天山生物并购目标选择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审批都集中在董事会与管理层等少数管理人员手中,从研究到决策再到审批,“一人管到底”,没有发挥不相容职务控制分离的制约作用。

3.3.2 加强审慎性调查控制、建立并购交易授权审批制度

审慎性调查应当对并购目标的财务、经营、法律遵循等方面进行潜在风险分析判断,尽可能发现并购目标的潜在风险与机遇,包括并购目标的潜亏因素、未来发展前景、潜在协同效应、行业管制、人员状况、未决诉讼、担保、整合难易程度等。企业并购工作组应当指定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并购交易审慎性调查表。并购工作组将审慎性调查工作委托外部中介机构时,应当对调查过程保持密切关注与控制,并应当根据调查出的结果编制审慎性调查报告。审慎性调查报告应当由并购工作组及时会同财务、内部审计及法律等部门审阅,并将审慎性调查报告提交治理层审议。建立并购交易授权审批制度,要明确并购业务的授权范围、授权期间和被授权人条件等,并提交公司最高权力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确定。

3.4 重视内部监督工作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战略目标。内部审计可以督促和检查并购有关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有效地履行自身职责,保证企业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充分发挥审计的制约和促进作用。企业要重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对并购业务进行分析与评价,向并购人员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咨询服务,从而帮助并购人员有效履自身职能,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坚持将监督和服务并举,寓服务于监督之中。

参 考 文 献

[1]张西栓.内部控制、高管权力与并购绩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2]马雪萍.天山生物并购失败原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20(26):61-62.

[3]李学飞.天山生物并购大象多元化案例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20.

[4]崔永梅,余璇.基于流程的战略性并购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11(6):57-62.

[5]马巾惠.基于流程的企业并购内部控制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作者:张一帆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论文下一篇: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