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2024-04-1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精选8篇)

篇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论文主要服务对象为:职称评定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其他需要。论文服务种类为: 论文写作服务和写作后并发表论文。

电子邮件:kjlww@vip.163.com

联系QQ:389961449

咨询热线:021-509338

531.1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1.2 对内控制度认识有片面性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或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程序的总称,它绝不等同于规章制度,也不等同于内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内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内控制度主体的经理和员工。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企业认识不到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

1.3 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4 内部审计职能弱化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于是,各级管理部门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

1.5 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内部控制因素。中小型企业经营活动单一,经营规模小,人员配置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做到专业对口、各司其职。往往一人身兼两职甚至身兼数职,造成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1.6 企业管理缺乏内部约束性 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集权现象严重。一些企业领导“家长式”作风日盛,搞“一言堂”,有些领导认为有了内部控制制度办起事没以前那么方便了,自然就只做起了内部控制的表面文,从而使得内部控制没有被摆在企业重要的议事安排上。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

2.1 用外部监督、中介组织的监督,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督促中小企业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通过不断改进控制,增强规范内控制度与有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的体系中去。

2.2 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所造就。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的关系。提高企业领导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正常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员工更具工作责任感,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2.3 大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道德修养作为企业会计控制的主体,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尤为重要。针对目前中小型企业财会人员存在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所披露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状况,应从加强性会计资格认证制度管理上抓起,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知识和会计法规,提高业务水平。

2.4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

调情况等。内部审计机构的组成人员应该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聘任,让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敢于坚持正义的员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2.5 着重解决企业内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 不相容职务分离指对不相容职务分别由不同部门或人员来办理。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和人员数目的特殊性,无法做到专职专人负责,所以加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增加岗位设置的牵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处理每项经济业务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2.6 加强企业负责人对内控的重视 企业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并自觉接受监督事实上,一套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企业负责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离开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再好的控制体系也显得软弱无力而流于形式。许多企业领导不重视内控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严密的内控制度不仅控制一般的员工,而且控制企业领导。企业领导必须自觉接受内控制度的制约,力求使内控制度在企业内部随时发挥作用。

2.7 建立健全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企业要有效地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行使管理与控制的职能。中小企业在设置组织机构时,按照不同的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设计不同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简单、高效、协调,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根据职能机构划分岗位系列,确定需要的岗位,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

2.8 结合实际,注意构建内控制度的成本收益问题 任何控制都要会发生一定的费用,同时,任何控制由于纠正了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偏差,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从经济角度分析,只有当内控带来的收益大于它所发生的费用成本时,才是值得的。中小企业因规模大小不同,在控制系统上所能承担的费用也不一样。因此,应在实践中逐步探寻一个内控效果与内控成本的合理结构比例。

2.9 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2.10 控制措施有效、到位 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及财经纪律为准绳,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进行组织、调节和制约,以利于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揭露和纠正。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管理信息的可靠性。要建立成文的方针和职务说明,保证控制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

2.11 控制标准明确 考核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有明确的衡量质量和业绩的标准。内部控制标准,可以在业务预算、技术手册中予以规定;每项经营业务的标准,都应书面成文,并把它交给负责实施的人员;具体的内部控制标准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把他们并入各项经营业务的标准中去。

中小企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职能的调整、人员的更替、管理手段的更新,都可能造成内部控制的某些失效,因此,应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适时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韩英.浅谈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公用事业财会.2006.[2]杨玉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方法探讨.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3]钱莉莉.论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时代经贸.2007.[4]樊晶.浅议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北方经贸.2007.

篇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纺织行业具有分工复杂,从业人员多而杂,作业环境差,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大、任务重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纺织行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纺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成为当前纺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难点。纺织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1.企业劳动负荷过重

纺织企业大多是以多机台、多工序、长流程、流水作业及连续性大协作生产方式、轮班工作制进行生产的,一线挡车工大多随机运转,多为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且大部分纺织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噪声大、粉尘浓度高,并伴有高温高湿等不良作业环境因素,车间内人员高度密集,机器设备、采光照明、通风都不太理想,员工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容易疲劳而造成安全事故。

2.企业员工安全意识差

纺织企业为维持正常生产,往往大量招工,新工入厂时间不一,在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安全教育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对新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很难做到保质保量,这就给企业生产留下安全隐患。

3.企业设备安全性差

大部分纺织企业当前使用的仍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纺织设备,部分设备安全防护装置被损坏或作用不良,且在安全防护方面存在自身的缺陷,导致设备运行中损伤操作者。纺织企业安全生产困境的解决对策

1.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亟待加强

纺织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组织对生产管理人员、安技人员及新上岗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对新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一定要做到保质、保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且应针对纺织企业生产工艺、设备及原材料的特点来制订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2.企业组织安全生产要讲究科学

纺织企业组织安全生产应“以人为本”,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在最大限度保障员工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以人为中小的管理思想,对企业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四全”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组织动员职工参与安全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企业生产设备改造

篇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一、强化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般情况下,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有执行业务、财政、科学考核相关人员以及物资等的控制,以确保生产经营模式的合理性,促使企业高效、有序的运行。就执行业务而言,在企业内部有效进行调控,可使员工具有科学合理且明确的分工。从财政以及物资的角度来讲,控制手段的有效性,能够保证财物的完整性,若控制系统非常严格、合理,则能杜绝资源浪费,同时也能减少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发生,进而保障石油企业财政的安全性。就人员考核来讲,有效的调控系统,促使石油企业的目标更加科学,而内部人员的责任心也更强,这都为企业生产的正常、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由此可知,石油企业内部控制非常必要。

二、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是不健全的系统结构和不严格的内部控制,导致企业生产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以致成本不断增加,使得企业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通常来讲,企业生产中非常关键、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采购,若不严格控制内部采购环节,那么财务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货物的库存量与支出严重不符,相关工作人员在采购环节造成资源浪费,让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内部控制失控的情况一旦发生,会导致企业资源严重受损,甚至会致使企业内部发生混乱,这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三、石油企业内部控制遇到的问题及其特点

(一)石油企业内部控制遇到的问题

第一,部分企业没有明确内部管理职责,导致企业没有建立相互制约的执行、决算及监督的三权分立机制;还有些石油企业具有独断专权的高层管理人员,以致企业决策资金及资产调度时出现严重的失误,从而导致企业无法有效控制内部管理,进而出现贪污受贿、越权行事及滥用职权等现象。第二,企业资产严重流失,有些企业没有严格规定开支费用,导致具有业务费用的相关部门经理常常无节制的花钱,使得企业资产严重流失;另外一部分企业的监控力度相对较低,以致无法有效监控产品销售、材料购买及财产管理等各环节,这也致使国有资产存在严重流失的现象。第三,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中缺少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的长远发展,所以说,石油企业开展工作时,一定要以监督机制为主要依据,同理,内控工作也应如此。因此,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内部控制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情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贯彻落实。

(二)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1. 较高的现代化水平

目前,高现代化水平已成为石油企业的显著标志,且其内部信息非常通畅,使得企业内控制度得到了有效实施和传达。此外,石油企业的办公设备和管理水平比较先进,信息化程度也相对较高,且设备相较于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企业内控制度会得到更好的信息反馈和传达。

2. 严格的管理系统

石油企业严格的管理系统,使其能有效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石油企业的发展历程较长,因而其内部已经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且其管理层和员工队伍都能积极、自觉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那么内部控制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就得以有效实行和建立。

3. 牢固的基础管理

企业扎实、牢固的基础管理,使得其内部控制得以有效执行。通常来讲,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能够正常、有序实施的基础是完善、合理的制度,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且其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尤其是在海外上市的三大石油股份公司,在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4. 浓厚的文化氛围

石油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使得石油企业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众所周知,石油企业的兴起时间较晚,且文化底蕴非常浓厚,员工特别负责、认真,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以利于企业正确实施内部控制,并大大提高了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四、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解决对策

(一)培养企业文化

无论哪种企业,加强培养其企业文化都利于发展,因为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其社会地位与形象,是企业的灵魂力量,也是其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具体体现。所以,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企业文化。此外,企业文化能促使石油企业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相关规章制度,且其直接体现着企业领导的学问和素质,所以,具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才会促使企业更加强大。

(二)加大管理力度

石油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利于企业的发展,若想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首先应加大管理力度,促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完善,以便规范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而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性。此外,加强企业管理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进而杜绝或减少了贪污现象的发生,促使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另外,企业还应强化管理预算工作,以提高企业的预警作用,促使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监督审评

强化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同时,还应严格进行审评和监督,以确保企业加强执行力度。就企业监督而言,应严格按照合理、有效的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增设监督审评的相关部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另外,相关的监督审评人员需实时检查员工实施情况以及企业内控报告,以便严格审评和监督各部门职责的执行情况。除此以外,还应定期评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并组织相关人员全面、有效的评审财务及其他部门,同时制作详细、正确的总结报告,以便及时找出并汇报企业内控系统缺陷,而管理层应在会议中着重研究相应问题,进而及时、有效的解决。员工在内部监督审计过程中,也能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关键性作用,进而为石油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供保障,促使企业进—步发展与进步。

(四)完善治理结构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因而完善的结构体系可保障企业的发展。石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实施,对企业发挥整体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石油企业应分层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以实现相互限制、相互监督的管理效果。若企业要处理、决策投资等重大事情,应以顶层会议的方式促使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积极讨论、协商实际情况,进而结合各种意见和建议,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这不仅体现了企业会议的民主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企业的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和有效实施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确保石油企业正常、健康的发展,因为只有不断强化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及时发现并矫正不足,才能促使石油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仍缺少成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且在内部控制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建设缺陷以及较弱的执行力度等,因而我们要不断研究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进而采取有效、合理的解决对策,以便充分发挥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内部控制,石油企业,解决对策,现状

参考文献

[1]汤丽梅.浅析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现代商业,2011(27):79-80.

[2]刘冬冬.浅析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5):2.

篇4: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关键词:石油 企业 员工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然而石油企业内部的有效控制对石油的利用与开采发挥重要作用[1]。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仍处于不健全的时期,作为企业运行的基础,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改善,为石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对财政以及物资的控制,对执行业务的控制以及人员科学性考核等的控制[2]。以保证企业的正常有效的运行,使其具有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要目标。在财政与物资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使财物保持其完整性,严格的控制系统,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减少挪用公款以及贪污的现象发生,为生产中的各项财政支出提供安全性保障。在执行业务方面,有效的内部调控,能够使员工分工明确,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人员考核方面,调控系统能够为其提供科学性的目标,使企业内部人员更有责任心,保证了生产的有效运行。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对石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在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就是对其内部控制的不严格与系统结构的不健全[3]。使企业在生产中出现了严重的浪费,成本费用逐年呈递增趋势,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采购是企业中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内部控制不严的现象,导致了财务对账上的差异,出现了货物支出与进入的库存量不符,工作人员在此过程中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使企业在无形中损失严重。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常常出现失控的现象,使信息等资源损失严重,甚至导致企业内部混乱,为企业带来严重影响。

3 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管理力度。在石油企业的发展中,内部控制发挥重要作用,要想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应先加强对其的管理力度,使其有章可循。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公司人员的各项工作,使企业的财产具有安全性。通过管理的加强,使企业的信息具有可靠性,避免了贪污的现象,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应将预算管理划为重要管理对象。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预警作用,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有利条件。

3.2 完善治理结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的长久发展依赖于其结构体系的完善。在石油企业中,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对企业的整体结构发挥制衡的作用。企业应对工作人员分为不同管理层次,使其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效果。在处理重大事情或重要投资决定的情况下,应开展顶层会议,通过各部门的负责人针对企业真实情况进行协商与讨论,综合所有人员的意见,制定相应方案,使企业会议具有民主性,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对完善治理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3.3 严格监督审评。在加强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力度前提下,还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与评审,保证执行力度的实施效果。在企业监督过程中,应遵循合理、科学的管理原则。在企业中设置专门的监督审评部门,使石油企业内部控制漏洞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监督审评人员应随时对企业的内控报告情况以及员工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各部门内在职责严格监督与审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定期的评审活动,组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有效、全面的对财务以及其他部门进行评审。监督评审结束,应做出详细的总结报告,从中找出企业内控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向管理层汇报,管理层通过会议模式对相应问题进行策略研究,进而解决。通过内部监督与审计,员工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提高了石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3.4 加强企业文化的培养。无论对石油企业还是其他企业而言,加强其企业文化的培养,对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文化代表了在社会中的形象与地位,是整个企业的精华所在。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就如同失去了灵魂力量,丧失了凝聚力与亲和力。因此,在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中,应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在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企业的文化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发挥关键作用,将代表着领导者的素质与学问,只有企业文化的强大,才能塑造出更强大的企业。

4 结束语

在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中,企业往往只注重其生产效益,忽略了对其内部控制的管理,使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尚不成熟。本文通过对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以及对其现状的介绍,为我国的石油企业控制体系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加强其管理力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内部严格监督审评以及加强企业文化的培养四方面,提高了石油企业控制的水平。对企业内部严格监督审评,保证了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中的实施效果。加强企业文化的培养,使企业在整体素质上得到了提高,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中,其内部控制发挥重要作用,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鉴洋.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42(23):55.

[2]王洪刚.对目前吉林油田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研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3,21(11):106-107.

篇5: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专业论文

关于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 关于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

摘要:劳务派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劳务派遣在企业用工中以其优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劳务派遣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劳务派遣人员利益受损,在劳务派遣涉及的劳务派遣公司、企业(用人单位)、劳务工(劳动者)三方当事人当中,企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将起着极其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在界定劳务派遣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实现劳务派遣公司、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共赢。

关键词:企业;劳务派遣;存在问题;用工规范;解决对策

一、劳务派遣理论概述介绍

劳务派遣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向派遣劳工给付劳务报酬,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之间。

二、劳务派遣的作用的优势分析

1.采取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员工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动合同》,保证了劳资双方在遵守劳动法的前提下实现了用工受法律保护,员工的权益也有了保障。员工由于有劳动合同的保护和约束将更努力为用工单位工作,而原有的福利待遇和管理制度都没有变化;

2.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根据国家规定为派遣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用工单位和派遣员工按规定的比例定期缴纳社会保险,员工因为用工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工龄得到延续,失业、医疗、工伤和退休后生活有了保障;

3.因劳动关系在劳务派遣公司,故人事档案的管理也劳务派遣公司,使劳务人员开具各种与人事档案相关的证明更加快捷,总之,实行劳务派遣后,最大限度地净化了用工的管理职能,减轻了企业的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作负担,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市场竞争,理顺了劳动关系,规范了用工行为,使用工单位和员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务关系,因此对劳动者个人来讲,改变用工方式后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加有了保证。

三、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中出现的问题

1.出现劳务纠纷时,责任划分不清

现在社会上的劳务派遣公司林林总总,很多小型的派遣公司为了争夺客户,以收取较低的管理费用等方式来吸引企业与之建立业务。一旦用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麻烦就伴随而来。典型问题集中在劳务工的社会保险上。很多小型的派遣公司并没有依法为所有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特别是针对劳务工流动性大这一特点,劳务公司为了节省费用,赚取更多收入,往往在劳动者试用期满后才开始上交社会保险;另一些派遣公司仅为劳务工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或人身伤害保险,这虽然解决了劳务工在派遣期间的人身安全问题,但是劳务工一旦在用工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矛盾就突现出来。本应由派遣公司按法律规定承担办理劳务工的工伤申报、理赔事宜,企业只负责协助办理。

2.工资支付不及时、不透明,报酬不公平

由于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兴起,劳务公司招聘的劳务工人数骤增,劳务公司的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经常会出现延迟发放工资或是不按固定日期放工资等现象。更有甚者,有一些劳务派遣公司,混淆劳务费与劳动报酬的概念,没有把劳务工的工资落实到实处,不按规定结付加班费,从中克扣工资报酬,损害劳务工利益。虽然很多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逐级意识到同工同酬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受过去思想的影响,很多企业的领导、员工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解,习惯于划分正式工、临时工,在企业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而劳务工通常被界定为临时工,从事的是苦、脏、累、重的工作,报酬待遇低,并且很少能够享受企业的奖金和福利等,这直接影响了劳务工的实际生活与工作热情,不利于企业的运行与发展。

3.企业对劳务工的管理过于散漫

很多企业在实行劳务用工后,把所有的员工管理职责都扔给了劳务派遣公司,只是简单地负责劳务工的考勤报告,检查出勤情况,缺乏完整的员工信息记录。企业没有制定对劳务工的工作表现的考核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准、奖惩措施以及派遣员工参加工会和党团活动等情形,缺乏对劳务工的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旦劳务工与企业发生用工纠纷时,企业往往比较被动,缺乏基本的信息与评判依据。

四、企业劳务派遣解决对策分析

1.加强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和规范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为了制定全国适用的《劳务派遣法》,我们可以像发展农村经济政策一样,在典型的地区进行试验后,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使上述目标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具体的措施去达成上述目标。

2.严格劳务派遣在企业的使用范围

企业应遵从法律规定,只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派遣员工,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明确具体的适用岗位,杜绝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在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及维护企业稳定的同时,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

3.加强派遣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

企业在选择派遣机构时,应综合考虑其资质、信誉、服务能力及服务经验等各方面指标,慎重做出选择。在确定合作对象后,应及时与之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协议中除约定派遣岗位、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等必要条款外,还须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使发生纠纷时能够有据可依。在整个派遣过程中,企业应监督派遣机构的行为,如与派遣员工的合同签订情况、是否按时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是否足额支付员工劳动报酬等,以维护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还应积极与资信较好的派遣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其成为企业的外部人才库。

4.强化监管规范派遣行为

作为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缺陷,政府部门应当及时加以解决,包括完善制度设计,规范操作,强化监管等,以促其健康运行。一是完善制度设计,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劳务派遣法”,全面细致地对劳务派遣这种用工行为进行规范。二是严格准入标准。对新申请开办的劳务派遣机构,除了增加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册资金数额,收取50 万~100万元的风险金外,还要全面考查申请人的业务素质和综合实力。三是实行保证金制度。除了在劳务派遣机构成立之初进行验资和审核之外,在每一批劳动者派出之前,有关部门还应提前介入,按风险大小和人员多少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由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各负担一半,存放在劳动力市场监管机关,一个派遣期结算一次。四是进行诚信等级评定。有关部门应定期对劳务派遣机构和用人单位评定信用等级。五是规范派遣行为。鉴于目前劳务派遣乱象丛生的现实,应当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务派遣操作规范。

5.畅通内部沟通渠道

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建立,及时解决派遣员工和企业在劳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将双方矛盾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总结:虽然在劳务派遣用工行使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的积极一面我们不能否认,同时也不影响他的推广应用,劳动派遣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只靠一方来解决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用人单位、派遣单位和派遣员工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共同努力才能跟好的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才能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晓娟.我国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完善[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4)

[2]郭四建.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弊端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9)

[3]夏波光.邱婕.劳务派遣,期待走向正规.中国劳动,2005.(6)

[4]王雅黎.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济问题探索,2007.(7)

[5]宋群英.关于劳务派遣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篇6: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中文摘要前言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1.2.3.4.5.6.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2.3.4.5.6.7.8.资金短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人才不足。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企业行业分布广,需求复杂。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问题。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问题。环境问题。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遵循效益原则

(1)

(2)

(3)

(4)效益启动原则 低成本原则 渐进性原则 可持续原则

2、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至上的策略。

(2)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同步。

(3)重视跨行业的协同模式。

(4)企业的应用基础。

(5)政府良好的政策扶持,相关的倾斜优惠政策,完善的奖惩执行力度。

(6)社会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

(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

(8)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信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99%以上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意义及目前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前言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在国内大约有829万家,总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其需求和采购意向直接影响着IT设备相关生产厂商的生产。因此,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特点,了解其实施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一直是IT设备厂商关注的焦点和国家政府部门制定决策的依据。

一、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如数控机床等)。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业务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内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对外要迎接日益激烈的市

场竞争,信息技术为它们提供了最好的解决途径。但是,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经营能力和条件以及员工素质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购买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辩识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即使在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企业中,计算机还只是更多地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账本的低水平,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网络互连,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根据有关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

自2000年以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较已经达到了60%以上,但许多行业信息化的成功率不到10%,作为企业信息化最核心的ERP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2.9%,强烈的反差说明中小企业信息人形势严峻。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即使在一些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企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从中小企业本身来看,数量比较多,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资金实力相对有限,而信息化改造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需要相对较高的投资资金,所以资金不足就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2.政府支持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信息化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资助重点都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被提及;二是政府部门本身在信息化过程中“没有带好头”,如中小企业每个月还要带着报表到税务局排很长时间的队交报表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成效;三是政府在给大企业提供资金的同时还贴息,而中小企业则是依靠自己的积累投资。

3.信息化人才不足。这种不足表现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两种情况。首先,大量中小企业本身由于生产过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所雇佣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适应和承担企业信息化所赋予的重任。其次,大量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比较小,每个产品上所分摊的人才工资成本相对比较高,这样产品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价格竞争力。

4.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首先,在改革开放中快速致富的许多暴发户实际上并不懂得管理,当然也不可能看到信息化管理的潜在效益,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兴趣去学习信息化管理工具。另外,大量存在于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信息的传递几乎没有障碍,所以信息化的需求也相对较低。

5.由于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广,需求复杂,厂商的很多通用方案并不能很好地适合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了需求与供给错位。

6.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问题。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截然不同。许多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带有很大盲目性,未能准确把握自身需求,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究其原因,关键是定位不准,未能将适度信息化作为追求的目标。

7.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问题。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是有限的,它们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但又不能偏离信息化,因此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方案上常常遇到困难。面对如此丰富多变的信息化技术、面对各类经销商、面对诸多可选择的方案,有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走了不少弯路。因此,它们对运营商提供的硬件、软件“一揽子”解决方案很感兴趣。

8.环境问题。企业信息化需要以整个社会环境的基础作为支撑保障。虽然国家近几年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总体还是很薄弱。同时,国家在电子交易的法律保障、支付信用、货物配送、网络安全等方面有待完善,如对计算机网络犯罪还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部分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系统遭到攻击与病毒侵袭,导致数据丢失和破坏甚至系统瘫痪,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投入少,期望值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经不起信息化失败的打击:企业的IT基础设施差,有的企业甚至需要从铺设局域网开始做起;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许多规章制度尚未健全;人员素质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信息化的实施比较困难.针对中

小企业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1.遵循效益原则。

(1)效益启动原则。信息化的全过程,对业务部门的效率,如库存量、资金周转天数等,进行详细评估,用数字来说明信息化对提高生产效率的贡献和对管理变革的促进作用。

(2)低成本原则。从操作角度说,低成本信息化,首先要坚持渐进原则,比如分期投资,要根据实际情况,随需随买;其次是实用为本。

(3)渐进性原则。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任何的信息化,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逐步投资完成。

(4)可持续原则。信息化建设,一定要考虑到未来的长远发展。当前开发、建设的信息系统必须是可扩充、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可以不断增加或改进,网络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应成名就必须是可升级、可集成的,不能因为技术升级而废弃原来的软件。

2.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至上的策略。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业务带来好处,又不能为新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造成很大的浪费。

(2)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同步。努力创建一种集中分布式的管理模式,既要把一部分权力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又要让各个点能够灵活地分散经营。

(3)重视跨行业的协同模式。企业和供应商、客户、投资者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组合。

(4)企业的应用基础。即员工业务素质、经理的管理素质、变革能力、整个外部应用环境等等。

(5)政府良好的政策扶持,相关的倾斜优惠政策,完善的奖惩执行力度。政府主动搭建银企合作桥梁,继续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建立信贷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贴息和奖励等形式,鼓励金融单位推出更多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充分调动金融单位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考虑中小企业现实情况,简化中小企业贷款程序,降低货款门槛,缩短审批时限,改善业务流程,在信贷规模和金融产品向中小企业倾斜,各级财政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各区县,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平台。

(6)社会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城乡民众的支持和监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有利配合,市场的行规制度的完善和遵守。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创新打假,杜绝模仿和扰乱市场恶性竞争。

(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形成企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企业文化。加强整体员工的素质教育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和工作技术水平,增强责任感和自我修养。搞好企业环境建设,创造企业品牌形象。与大企业或先进企业合作,寻求投资商或合作伙伴,扩大企业行业或市场领域。

(8)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主导权弱等劣势已经影响到其生存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适时组织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增强其管理和决策能力,鼓励其增加研发投入,帮助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推广新的科研成果,支持其参与国家重大的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

五、结语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可以预见,在国家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大力扶植和帮助下,中小企业将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必将蓬勃展开。我们相信,加入WTO后的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这将进一步促进和保证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六参考文献白金麟;辽化仪表厂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隋红建,王刚;项目管理在R&D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01期

3赵永瑞;常莹莹;朱腓利;;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6年04期

4马菊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6年22期

5钱莎莎;中小企业集群的信息化模式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6安占丰;企业管理信息化外部环境及对信息化策略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李继云;中国信息化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篇7: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1.1企业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1]。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为绝对成本控制;成本降低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因此又称为相对成本控制。

1.2成本控制的原则

经济原则:成本控制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它要求全面考虑,多快好省,正确处理产量、速度、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降低成本,首先必须考虑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国家利益。当企业布局利益同国家整体利益矛盾时,要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当企业眼前利益同企业的长远利益有矛盾时,要着眼长远利益。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时,一方面要坚持保证产品质量,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降低成本,更不能偷工减料;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为了片面追求产品质量的某一项指标而不顾成本的做法。

全面性原则:在成本控制中要求实行全面成本控制,即在企业中,要求人人、处处、事事都要进行成本控制,不论年、季、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不论设计工艺、生产、实验、供销等各个方面,都要按照定额、限额、预算进行管理。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说,不但成本发生过程中间要进行控制,而且更要注意事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各方面堵塞漏洞,杜绝浪费。

权责利相结合原则:要使成本控制真正发挥效益,必须严格按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权责利相结合原则。应该指出,在企业中控制责任成本是每个成本中西应进的职责,同时也是一种权利。很明显,如果没有这种权利,就无法进行控

1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制。此外,为了充分调动各个成本中心在控制成本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必须定期对他们的实绩进行评价与考核,并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做到奖罚分明,不吃“大锅饭”。

按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客观要求指企业管理当局以既定的目标作为管理人力、物力、财力和各项重要经济指标的基础[2]。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必须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作为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限制的准绳,最小的成本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例外管理原则是企业主管人员对于控制标准以内的问题,不再逐项过问,二是集中精力注意与脱离标准且差异较大的“例外事项”进行管理。

1.3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1.3.1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外有同业竞争、政府课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不利因素,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在此情况下,成本已不仅是影响企业利润高低的一个因素,也是衡量企业竞争力大小、生存发展潜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1.3.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能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使成本处在各种抉择关系的焦点[3]。成本与环境、企业内部条件、产品质量、价格、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企业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必须关注成本控制。因此,不断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1.3.3降低成本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

2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生的各种耗费。在财务管理上,企业每年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等于收入减去全部成本和费用后的剩余,即价值=收入-(成本+费用)。不难看出成本对企业的巨大影响,它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如果企业的成本过高,价格就偏高,竞争的优势就不存在。许多中小企业应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基本活动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总之,企业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公司加强经济核算、促进公司节支、改进公司管理、提高公司整体成本管理均具有重大意义。

3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2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成本控制的意识薄弱

2.1.1 领导者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的主题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领导者并未从分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成本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有的领导者认为成本统计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少过问;还有的领导者认为企业产品结构简单,生产周期短、工序少,没必要重视成本统计,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与成本控制脱节、市场竞争与成本控制脱节。因此,企业领导的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严重制约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

2.1.2 成本管理人员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要搞好成本控制,关键是提高成本管理者的素质。目前,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成本控制理论知识。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是现代企业进行现代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特征。当前,企业各级成本组织的目标和责任不明确,成本管理混乱,上下级成本管理组织联系不紧密,下级成本管理组织不能很好地完成上级成本管理组织下达的任务,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不默契。

2.2企业成本控制理论和手段老化

2.2.1企业成本控制理论和内容僵化

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控制,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4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本控制。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控制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控制的盲目性[4]。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企业成本核算;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

2.2.2企业成本控制手段老化

从成本控制手段上看,虽然部分企业已经进入了会计电算化阶段,但是对成本控制模块的应用程度并不是很高,不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来帮助解决成本控制上的问题,并且有很多公司现在仍然进行手工核算。在信息化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势必会制约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很难满足现代成本控制对成本信息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的要求。

2.3成本信息严失真

2.3.1 成本信息扭曲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信息存在严重失真、扭曲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今天,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这就造成公司资产价值严重流失,由于价值补偿不足,一些企业管理层为了谋取私利、偷逃税款、粉饰业绩等,不惜虚报成本管理数据,改动原始资料[5]。同时,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谋权私利,在材料采购时,质量次、价格高,再加上运输管理不善,导致大量次品增加了产品成本。

2.3.2 核算方法不当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完整地归集与核算成本计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正确计算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应计入本期成本的费用额;科学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项目、期间以及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保证各种产品成本的准确、及时。成本核算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忽视了现代企业日趋增大的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及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不能正确评价产品在寿命

5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在过去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通常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但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6]。

6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3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3.1提高成本控制的意识

3.1.1

提高领导者的意识

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领导者应树立新的成本控制概念,加强成本的系统控制理念。为了增加公司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成本控制上,除了对生产过程管理外,公司还要延伸到市场需求分析,其中包括顾客的使用和维修、相关技术分析等。对于公司内部部门,要勤俭节约,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严格控制花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成本控制的范围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控制发展为非物质产品成本控制,要加强非物质产品的成本控制,如环境成本控制、产权成本控制、服务成本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应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人员服务能力和减少人员消费。

其次,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企业领导者必须牢固的树立成本控制效益观念。企业的成本控制活动应该以成本效益作为公司活动的支配思想[7]。要实现从成本投入与产出比例来分析对待投入成本合理性、必要性的转变,即尽可能少付出成本,尽可能多的创造出使用价值,从而为公司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1.2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意识

将成本管理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员工头脑里,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理念。增强全体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是解决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每一个岗位都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必须将成本管理理念灌输到每一位员工。全体动员,将成本降到最合理化,与公司战略相统一,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领导到成本管理专业人员、从工程技术人员到一线员工。进行专业学习或定期培训等形式,使他们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业务水平。

7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3.2完善成本控制理论及手段老化问题

3.2.1完善发展成本控制理论

老的成本控制理论以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成本控制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问题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现代成本控制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比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经济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3.2.2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更多地应靠技术的投入,不断完善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也要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进到企业成本控制当中,能为成本控制更好的服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而成本优势的却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8]。在我国,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被迫在眉睫的任务,企业管理者药剂师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

8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争中更加具有优势。例如,电子网络在企业成本管理控制中的运用,成本控制电子软件的实际应用。

3.3完善成本信息

3.3.1提供准确详实的成本信息

准确,详实的成本信息是企业经营证在成本控制,确定正确决策时所需要的主要依据。如果信息扭曲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企业的高级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下面的实际情况[9]。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企业个层面都是截流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这就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难以进行,不能够达到企业所指定的效益目标,更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导致企业生产质量不合标准,销售业绩下滑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作为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时,应该把成本信息管理工作放在首位,而且要做到非常的准确,详实和明了。

3.3.2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一是制订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参照行业和本部门的实际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作为核算及考核的参照依据,为准确核算打好基础。二是严格落实资金定额,控制规模和额度。资金占用通常涉及到储备资金定额、生产金额、成本资金定额及流动资金定额等步骤,在成本管理中严格落实资金定额有助于企业资金战略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规划,以保证单位资金的运用自如、生产经营的井然有序[10]。三是原始记录和凭证的完整性。涉及产品产量的传票、台账、劳动时间及个人考勤簿,原料的领料单等相关消耗单等原始记录要划分责任部门保管,按规定的时间交回财务部门进行归集整理。四是内部价格的制订和执行。原材料计划价格的制订、产成品库存的模拟计价等应保持响应的稳定性,以便成本计算、考核的一致性。

9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结 论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立不败之地,必须实施成本管理活动,摈弃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完善现代的成本控制理念,不断学习掌握成本管理的新理论,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寻求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提高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企业,成本控制是其发展的基础、关键。首先了解成本控制最基本内容。然后通过树立新的成本控制概念,健全成本控制制度体系,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等手段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我们不仅要创新,也要牢牢抓住最基本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成本控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才能有力的开拓新市场,寻求新发展。

Ctrl+鼠标左键【点击访问诺达名师官方网站】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篇8: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内部控制的管理手段在我国企业中开始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内部控制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它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上, 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近年来国内许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 出现了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的问题,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介绍

(一) 定义

企业的内部控制, 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现代企业多把内部控制看作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 2010年五部委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 五部委要求内部控制在境内外上市公司, 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的上市公司, 相继执行内部控制, 并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择机执行。此外, 对一些没有上市的大中型企业, 内部控制也被鼓励实施和执行。

(二) 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五个主要构成要素。这五个要素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构建, 能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实行企业内部控制, 首先可以使财务信息得到全面监督, 进而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有问题的数据和信息也能及时进行更正。其次, 内部控制可以对各部门进行协调, 使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最后, 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重视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及时的识别、预防和控制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总的来说, 内部控制是一种能够对生产经营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动态过程, 它能够确保生产经营按照既定的规划和方针进行, 从而使企业健康发展。

二、企业内容控制中常见的问题

(一) 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首先, 内部控制机制的设计存在缺陷。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经对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做了法规规范, 但是, 各部门通常基于自己的认识和利益, 设计出缺乏沟通, 缺乏团队意识的内部控制手段, 这种没有全局性和领导性的方式, 难以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 只能在事后进行处理, 这也就增加了控制成本。还有一些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形同虚设, 无法从实质上产生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效应。

(二) 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薄弱

在企业中, 一人兼多职, 增加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难度。各个部门之间, 还存在分工不明、职能重复等问题, 审计制度的缺乏又造成了检查、考核机制难以建立。此外, 对信息的披露, 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也缺乏强制性, 无法真正暴露企业出现的问题。

三、解决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一) 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 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 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这个目标必须要能保证企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 提高经济效益;要能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以及财务报告的真实全面。

其次, 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在管理流程中, 注重内部控制的融入, 做到层层落实、负责到人, 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地执行。对审计制度, 要严格把控, 做好财务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企业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 使内部控制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还要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做到权责分明、分工合理、监督有效。此外, 要加强信息披露, 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要对披露的主体、内容、方式等作出明确的规划, 使得披露的行为更加透明化, 更具有可实施性。还要主动接受证监会对信息披露的管理。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趋向系统化、全面化。

第三, 要明确重点管理领域、业务和流程环节。对于企业来说, 项目、合同、物资、财务、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项目, 都属于重点管理领域。各个领域的业务和流程环节, 都是内部控制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合同管理要确保合同签订、变更、解除要在固定的合同履行制度下进行;物资管理的关键过程在于物资采购、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财务管理主要的包括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经济活动的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内部稽核制度等;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关键点购置、使用、折旧、损坏及处置等;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是人力资源总体的规划和管理制度的执行这两方面。

第四, 强化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风险管理, 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的重要内容。商业社会风险较多, 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能够帮助企业预防风险。因此, 企业领导者要将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到内部控制中去, 通过控制手段, 及早识别风险因素, 并提前做好应对风险的措施和策略, 以此来降低或是避免企业遭受损失。

(二) 要提高基层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基层员工是企业经营和建设的主体, 企业内部控制是每个员工的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推行, 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重视员工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提高他们的法律法规意识, 培养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自觉性, 管理层更要以身作则, 将遵守内部控制制度, 变成一种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 企业还要通过一些研讨会、培训班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教育, 让他们能够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 献计献策, 营造一个对内部控制认知强的企业文化, 为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的推行和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要与企业自身特点相适应

内部环境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部控制要根据内部环境的现状以及不断变化的形势, 做出相应的对策。另外, 还要制定与本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标准评价体系, 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应用准则作为参考依据, 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可操作性、指定性强并且完整全面的内控评价标准, 并且及时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修订, 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实现安全盈利。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重要手段, 一个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生产更加合理、高效、安全。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制定上, 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监督机制的缺乏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注重提升企业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并且提高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环境的适应性, 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的执行, 才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才能确保企业能够降低或是避免经营风险, 最终促进企业安全、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雨, 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15, (15) :101-102.

[2]于双,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02) :105.

[3]刘照欣.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4.

上一篇: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下一篇:校园网络构建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