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语文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在独立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兴趣,引导其在阅读的同时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资源,使其能够在课后学习中获得更多语文知识,拓宽眼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教育学思考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渠道纵横交错,网络把空间和时间缩小为零,使信息的量和质具有一定程度的无限性和不确定性。置身其中的人们要从异常丰富的信息海洋中选择、获取对自己有用的文化信息,就必须有很强的自主搜寻、筛选、重组、编码、储存、提取、应用的能力。这种终身不断自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种自学能力。其培养关键期在中学阶段。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一的学科,其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听、说、读、写的现代语文能力、自主不断获取有用信息和不断接受精神文化熏陶的能力。

一、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网络给身处这个时代的中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也带来了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1.对网络资源视而不见。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或隐或现地占居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流,很多中学有着比较高档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信息网络界也设置中学生网站、教育网站、文学网站等,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但学校和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很少引导、指导中学生去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

2.不会利用网络来学习语文。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条件的限制,学校和教师对网络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不注意或没办法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导致中学生想利用网络资源和便利来学习语文而不能或不可得,成了新型的“文盲”——“网络学习盲”。

3.过分迷恋网络学习而导致传统语文学习的缺失。与以上现象相反,由于有些中学对中学生缺乏网络学习规则和方法的教育和引导,一些家庭对子女上网学习的放任不管,社会有关部门对经营网吧的商家缺少必要的、有效的管理,致使中学生过度“读图”“读电”“读网”,过分看重甚至迷恋快捷便利的网络学习,不再重视传统的书面语文的学习,因而造成书面文字阅读的某些障碍,及书面表达和书写的种种困难。

4.网络“快餐语文学习”导致语文思维衰减。各种网站提供了语文题库、网络作文、名师授课、课程答疑、试题分析、中高考动态等栏目,为中学生迅速获得某一语文知识、快速作文、快速完成语文作业等提供了方便,大大提高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但是这种无需付出艰辛脑力劳动的“快餐语文学习”,必然养成中学生只想上网查找现成资料、抄袭过程方法和结果、拼凑作文,而懒于思考和自主创造的不良习惯。而且“教材搬家式”的网上语文资源,不利于中学生扩展语文视野;网络学习时生造“时代用语”、“网络用语”,不符合语文知识规范。语文学习需要积累和积极思维,缺少自主思考的“网络快餐学习”,会导致语文思维衰减,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5.过度网上学习和人机对话,会导致语文的人文社会性功能丧失。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一的学科,如果中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学习,过度人机对话,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就会成为不善于进行口头语言交流、人际交往和心灵沟通的思想麻木的“电脑人”、“网络奴隶”。而且由于网络信息难以充分过滤,各种不良信息随时会侵害网上学习的中学生。如此,网上语文学习就可能造成语文对中学生本应具有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的丧失。

二、网络时代要求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培养中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时代最本质的要求。

1.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都极强的学科。其工具性指“语言是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学习一切学科必需的工具”。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也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语文教育改革专家魏书生也经常拿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莱辛的这样一段话来教导学生:“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事实上,无论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学习来说,还是从对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关联性来讲,无论是从中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需要来说,还是从毕业后或升学或就业的继续学习来看,语文自学能力都是起着奠基性、关键性的作用的。语文学科本身内容浩如烟海,需要掌握的东西特别多,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单靠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地学,只能学到一点皮毛,而无法持续深入地学习下去,所以,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学科仍然强调培养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能力。

2.网络时代要求中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如果说在此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时代要求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只是指向书本这一单独媒体、只需埋头苦学的话,那么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就必须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媒体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其中,网络学习已成为最广泛的自学利器。网络虽然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也为学习者带来了极其艰巨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如果学习者缺乏自学能力,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良莠难辨。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学习者就必须具有不断接受终身教育的最基本能力——自学能力——分辨、筛选、选用信息的能力。中学阶段学生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时期,而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即准确、高效地输入、输出信息的能力,因而它正是网络时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工具性学科。

3.当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现状堪忧。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一直是人们追问的话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说:“十年上课总时数9160时,语文2749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不咄咄怪事!”过去了30多年,当今的语文教学效率如何?报载,中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某大城市前几年高考语文平均分处在及格线以下;很多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写不通顺;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知到哪里去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材料,等等。其实,语文教学效率低,突出表现在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后,自主学习语文、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特别缺乏。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相当缺乏的现状,与网络时代对人才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强烈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一反差,迫使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反思以往的语文教学,必须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加强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

网络时代,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好语文自学的听、说、读、写知识基础,掌握通过以因特网为主体的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技术知识和方法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听、说、读、写能力的最直接前提。二是养成语文自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需始终伴以语文学习的强烈动机、浓厚兴趣、良好习惯、顽强意志等。网络时代,学生还需具备从网络中主动获取语文信息的积极态度,养成辨析信息真伪、拒绝不良信息的网络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掌握语文自学的基本技能。网络时代,语文自学的基本技能包括通过收听(看)、阅读、查找工具书、笔记、网络等手段获取语文知识信息的技能,正确搜集、处理、应用语文知识信息的技能,通过口头、书面形式表达语文知识信息的说话、讲演、写作技能等。语文自学基本技能是一个由听、说、读、写各种具体技能所组成的技能体系群。各种语文自学技能的综合培养,就是整体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1.贯彻主体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自主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教育必须体现和培养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是主体教育思想的要旨。语文教学贯彻主体教育思想,落实“自教育”(相对于“教育”的提法)措施,具体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必须处于学的主体,发挥主动作用,自动学习,自力研究,自我教育;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应该位于教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负指导、引导、辅导之责,以民主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完成、自发展、自创造。当今面对信息的迅速更新和冲击,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考试中心”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学生具备网络时代所需要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所以,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学必须由传统的“三中心”转变为“学习者发展中心”,围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核心任务,去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否定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作用的非素质教育观念和现象,表现为“我灌输你接受,我教书考书你背书,一切围绕我教师转”等,教师使学生处于被动受教、被迫受教的地位。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肯定和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自动求知、自力研究和创造、自我管理和教育、自主发展,避免教师至尊、一统天下、包办替代的现象——概括言之,教师要引导、指导、辅导学生进行语文自我教育。“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围绕听、说、读、写,综合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关于中学语文功能,历来观点各异,实践各有侧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写作课;有的过分强调工具性,特别关注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把语文课上成听、说语言能力训练课;有的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功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身心愉悦功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文学作品赏析课;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阅读获取信息功能,把语文课上成只注重培养阅读技能技巧的课;有的片面追求语文的升学考试功能,为考而学而教,把语文课上成考前训练课,如是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强调语文功能的观点和做法,割裂了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整体功能,没有系统地考虑要综合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在反思以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某种偏颇的同时,一些高校的文学教授或某些所谓的语文教育专家,也发表了一些让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感到迷惘的“玄论”,如《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所载“语文何用?语文何为?”与此类似的“高论”,似乎让人感到中学语文已成了一门“玄学”,教师不知应该怎样教、学生不知应该怎样学了。其实,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以下简称“三老”)老一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当代语文特级教师,用他们的学术论著和教育实践,清楚地证明了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特点与人文性特点都极强的学科,语文就是语文,不是玄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来学。有人过分夸大“三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一面而冠之以“工具论”,进而倡导要“走出语文教育‘工具论’的窠臼”,其实这是对“三老”的误读。因此,适应网络时代需要,中学生应整体地具备较强的自觉主动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文学作品赏析和利用作品自我教育的能力等,而不是哪一单方面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摒弃以上种种片面的功能观和做法,也必须抛弃视语文为不知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玄”学观念,围绕学生整体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这一中心,来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综合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需要切实贯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中,从信息传递过程分析,听、读是信息接受的过程,说、写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前者的发展为后者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会听才会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者也促进前者,多说、写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听、读能力。从语言形式看,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读、写是书面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书面语言可规范、净化、优化口头语言,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从发展顺序看,先听、说后读、写,到中学阶段要着重在听、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读、写能力,所以语文训练应该以读、写训练为主体,听、说、读、写全面、综合训练,以求达到协调发展。从培养手段看,网络时代中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师生之间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以计算机因特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自主发展语文基本能力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

3.指导学生掌握学法,改革创新教法。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学会学习——掌握学法。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法,最高境界就是要形成自动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自己主动地有主见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的模式,它包括3个环节:自主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在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养成自学能力方面,已有很多范例。国外有“发现学习”与“掌握学习”等的探索。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典型范例有: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法模式;钱梦龙创建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魏书生“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等。

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是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广泛模仿学习和变革创新的一种有效的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模式。“自学六步法”的教学程序是:①定向;②自学;③讨论;④解答;⑤自测;⑥自结。从具体教学程序看,“自学六步法”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辅导、指导的作用,很好地贯彻了主体教育思想,落实了“自教育”措施。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学六步法”的教学程序,是培养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4.给中学生提供和创造充分的语文自学条件。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就必须落实陶行知提倡的“六个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动脑独立自由思考、多动手自主操作多写多练、多动眼勤阅读勤观察、多动嘴勤说勤读及主动进行口语交际和表达思想感情,效率将是事半功倍的。而语文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嘴,关键在教师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是一言堂,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受教,只有听讲、记笔记、答问的义务,没有主动思考、提问、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阅读也是教师严格规定好了的,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好的读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电子读物和网上读物的迅猛增加,学生也存在着很少阅读文字读物的现象,要读的只是那些需要考试的文字,至于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中外古典名著、优美的经典范文和时文,则没有去读。作文是一个模式,应试的模式,统一题目、体裁、格调、样式等,很少有“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练习。课外校外的社会活动也很少渗透语文教育的因素,缺少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综合训练。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没有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和必要的机会去自学、自练、自创,这是迄今为止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之所以不强的最直接原因。

为落实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措施,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些实践探索:从时间上规定,教师一堂课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3,学生必须有2/3的时间用于自读、自练、研讨、发问、独立思考、自检反馈自控改进。从空间上规定,语文课上课地点可以多样化,可以在教室、野外或各种社会活动场所,在教室则座位安排可根据内容采用秧田式、圆桌会议式、小组分立式等。从手段上规定,教师重点讲解和辅导的技术手段可以多样化,传统的讲解加板书式,现代的多媒体演示加旁白解说式,学生网上阅读和自查自读文字或电子读物加教师适当引导式,学生先行自学和小组讨论加教师适当点拨式,学生完全自主完成作业并互评汇报式,学生自主诵读时文、范文、美文“国学经典”与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结合方式,学生自主组织语文学习各种活动式(如演讲会、读书会、文学会)等,只要能促进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只要体现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哪种教学的技术手段和形式都可采用。不同于西方语言,中国语言是一种具有琅琅韵味、深远意蕴和人文精神的“形、音、意有机结合”的语言,语文学习需要学习者“注重识字”、“本于诵读”、“体察涵泳”、“重于练习”等,所以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以自学语文、自练语文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语文教学的形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5.改革评价手段,促进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评价之主要形式语文考试尤其语文的中考、高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是行动的指南,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的是挥舞指挥棒的人或机构舞的是什么样的棒、如何舞。目前语文考试阅读能力的测试采用的是标准化试题,一方面能增强评分的准确性,避免随意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作文考试规定了题目、体裁、题材及具体要求,同样使得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成了千篇一律的八股套文,为此有识之士曾有“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里去了”的强烈呼声。汉语知识的考试也是偏、怪、难,与实际生活需要相脱离。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化”,产生了种种弊端,集中表现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理论、轻生活实践;重考试辅导、轻阅读教学;重教师如何教、轻学生怎样学;重规范统一、轻个性创造。这种语文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只能是模式化的而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是与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的。改革语文考试已迫在眉睫。

首先,语文考试要注重甄别优劣与促教促学的双重功能,并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其次,语文考试改革内容,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增加灵活性,重在检测能力和素质;再次,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知能检测并重的考试试题、重在鼓励个性和创造性培养的评分依据。当前中考、高考改革正在富有成效地实施,语文考试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将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以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庄文中.论“三老”的语文工具观.课程·教材·教法,2010(11).

[2]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兰瑞平.不能把“中学语文教育”搞得太玄.中国教育报,2007-08-02(4).

[5] 杨先武.走出语文教育“工具论”的窠臼.中国教育报,2007-09-18(11).

[6] 周一贯.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中国教育报,2008-01-17(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作者:米久奇

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 篇2: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思考

【摘要】语文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在独立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兴趣,引导其在阅读的同时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资源,使其能够在课后学习中获得更多语文知识,拓宽眼界。同时,为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开展自学活动,教师也要注意得到学生的反馈,找出其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自学能力;教学效果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的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生缺乏自学能力,很难做到主动解读课文,只是机械记忆教师讲解的内容。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明确自学的重要性,并探索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通过独立探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个性发展。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初中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1)缺乏思考动机。想要学好语文,必须做到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然而,很多初中生都缺乏思考的动机和能力,只是机械地跟随教师的脚步,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和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2)学习习惯不佳。部分初中生在课堂学习时,认真跟随教师的节奏,尝试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却很难获得满意的语文学习效果。这主要是学习习惯不佳导致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很难真正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更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3)过于追求分数。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中考压力下,大部分初中生依然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教师讲解的答题技巧,机械地进行古诗词的积累和背诵。这样的学习动机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语文成绩,却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含义,使自身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潜能得到释放。面对中考的压力,大部分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有所降低,其个性发展受到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好语文知识,并得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如下。(1)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名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文章中的内涵,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保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需认真思考,积极探究文本知识,在产生问题时主动探究解决方法,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2)提升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需要得到培养,想要更好地提升表达能力,学生必须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学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3)激发学生钻研精神。在新时代,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每一个人才必备的素养。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找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胆质疑,并主动收集课外学习资源,解决自己的疑惑。长期下来,学生的钻研精神可以得到充分激发,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自学的主要因素,只有对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在课后探究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1)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提问、讲解的手段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丰富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这都是深受初中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进而乐于在语文课堂中积极表现自己,主动在课下探究语文知识。(2)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对初中生而言,成就感可以有效提升其对学习知识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需要有一定的挑战难度,同时,学生又需通过自学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进而强化学习语文的动机。(3)巧用语言的艺术。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强化课堂的趣味性,简洁明了的语言可以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委婉的语言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语言艺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其乐于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二)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为保证语文教学效果,适当的讨论必不可少,通过与同学深入讨论课文内容,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文本,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实现师生共同营造活跃课堂氛围的目标。为保证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探索提升讨论效果的教学措施,保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学生之间讨论的有效性。(1)布置课后讨论任务。通过布置课后讨论任务,可以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想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障討论活动的有效性,还可以强化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学能力得到提升。(2)合理划分讨论小组。在引导学生讨论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讨论小组,并请每一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讨论有序进行,学生在组长的监督和引导下会积极与组内成员开展讨论,提升讨论活动的效果。(3)科学安排讨论课。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设置讨论课。在讨论课上,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对论题的看法,并认真思考其他同学的意见。在指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紧扣要点,认真分析,利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想要提升自学能力,离不开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深入探究语文知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1)预习的习惯。预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学生培养自学习惯的重要手段。通过预习,学生可以自主对文章进行解读,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出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在课堂上向教师求助,既能够提升学习效果,又能保障学习效率。(2)复习的习惯。复习也是自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有效复习,学生可以检查自己课堂学习的效果,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找出没有深刻掌握的内容,并通过自主探究、寻求教师帮助、与同学深入讨论等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3)提问的习惯。提问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思考,从文章题目、文章结构、文章关键句等多个角度提问,不仅可以快速解决自己的疑惑,还可以强化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四)分享语文学习资源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入解读教材中的文章,还要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初中生的学习精力有限,为帮助其提高自学效果,教师可以积极为其分享语文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下,提升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分享以下学习资源。(1)语文学习网站。当下,很多学习网站中都有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有利于初中生积累语文知识的学习网站分享给学生。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根据自己的自学需求,利用假期通过网站寻找相关的资源进行学习。(2)视频学习资源。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在网站中寻找学习资源。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定期为其分享视频学习资源,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到新知识,又能够使自身得到放松,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3)学生优秀作品。一些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前,会进行深入思考,搜集大量语文学习资源,进而出色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创作出自己的优秀作品。将这些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还可以让其他同学在欣赏同学作品的同时,学习到更多语文基本知识的语言表达技巧,使其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五)指导学生自学方法

很多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明确了自学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少正确的自学方法,经常会出现自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为其分享良好的自学方法,使其能够开展高效的自学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分享以下自学方法:(1)制订自学计划。制订科学的自学计划,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计划进行自学,有效避免在学习过程中惰性心理的产生。学生制订自学计划时需要做到结合自身实际,由易到难,切忌急于求成。(2)做好读书笔记。语文学习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因此,学生必须将自学与读书笔记相结合。在读书笔记中,学生可以积累优秀词句,也可以记录自己的想法,既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学活动的有效性。(3)课内外知识结合。为提升学习效果,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文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主动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作者的生活背景、相关经典作品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及时考查自学效果

通过考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自学的有效性,为自学效果差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并请自学效果较好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辅助下,对近期的自学情况进行反思,适当调整自己的自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1)开展自学检测。开展自学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状态的最佳方法,通过自学检测,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自学效果,为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提供指导,还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取得良好成绩,学生会加强课后自学,提升学习效果。(2)引导学生反思。自学效果不佳可能是由于方法不对,也可能是因为自身产生懈怠情绪。学生通过反思,可以对自己近期的自学效果进行总结,并反思学习过程,找出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3)组织学生互评。学生之间接触较多,对彼此的学习状态和自学习惯都有所了解,通过点评同学的学习效果,能够学习到同学的自学方法,并指出其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学生在倾听同学意见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多角度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调整学习方法。

四、结语

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其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可以提升其语文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其敢于质疑、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并及时检验其自学成果,帮助学生找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指导,使其掌握更多的自学方法,提升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瑞庆,郝静.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与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0).

[2] 鲍国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线教学的七个维度[J]. 教学与管理,2020(19).

[3] 蔡良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2019(4).

[4] 姜华萍. 初中语文微课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J]. 语文建设,2020(21).

[5]刘美麟,步进. 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

[6]倪美青. “互聯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2).

[7]余凡,田良臣. 人工智能时代语文学习的转型[J]. 教学与管理,2020(24).

[8]唐玖江,荣维东,薛相锋. 青少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研究:基于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视角[J]. 图书馆杂志,2020(5).

作者简介:杨梅,女,1975年生,吉林农安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

作者:杨梅

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 篇3:

“养育语文”的教学追求

摘 要 笔者经过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从实践层面提出“养育语文”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揭示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从“养育”二字着手。本文将阐述“养育语文”的缘由、学理依据、内涵、特征、课堂追求和自学追求。通过实施“养育语文”这一教学主张,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 养育语文;自学能力;教学追求

语文教学百花齐放,在众多的语文教学主张中,几乎都倾向于探究语文是什么,而没有侧重实践层面的研究和行动,语文学习要怎么做。语文教学要怎么去做?“养育语文”的教学主张对语文教学“该怎么做”做了明确的回答。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探索如何“建设语文”的想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体现。语文不仅要靠“养”,还要靠“育”。“养”的是好习惯,“育”的是能力、素养、人格。

在语文前面加上限定词语“养育”,基于两个目的,一是使语文的内涵变得更集中,更突出;二是为了针砭语文教育的时弊而有所强调。因为语文是“农业”的,急不得,只能慢慢来,它没有速成。只能靠一点一滴地锄“土”,浇“水”,施“肥”,才能茁壮成长,才会有好的“收成”。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教学主张,就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思想,并非是为了标个“新”,立个“异”,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语文是一门完全可以自学的学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进行情操的自我陶冶,人格的培育,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而最终的落脚点,還是“兴趣”二字,养成持久的“兴趣”,也就是养成终身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情怀,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大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养育语文的内涵

养育语文,就是通过养成培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是养成,实际上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的习惯,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的一种自我的培养、自我的教育;“育”是侧重于培育,更多地侧重于老师的引导、教化、讲解、训练,最终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为其终身发展服务。“养”是让他成长,而“育”是让他“健康”成长。语文的养育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浸润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本领,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养育,引领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养”和“育”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

二、养育语文学理依据

1.哲学依据

“养育语文”特别重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习惯的养成和探索实效的学习方式,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这符合事物矛盾中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学生的兴趣、习惯的养成,学习方式是内因,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起决定作用。而教师教学方式的探索等是外因,通过养成学生语文兴趣、习惯最终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挥作用。我们应明白,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的创新最终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才能养成好的兴趣和习惯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但同时,我们不否认教师教学的巨大影响。

2.社会学依据

根据马克斯的社会交往理论和米德、布鲁纳等人的符号互动理论,“养育语文”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社会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心灵与自我交流,在合作中完成与他人的交流,在探究中深化对自我、社会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完美人格目标的追求。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而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内化,是自我互动。合作学习就是进行人际互动。所以“养育语文”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和把塑造人作为最高追求是符合这一理论的。

“养育语文”主张情境式教学,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3.教育学心理学依据

斯滕伯格、维果斯基等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学习者以自己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存在理解的唯一标准,但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图式成了人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学习领域的显著变化,是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或属性。”

“养育语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以学生语文活动为主的课型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从而达到学与教的真正实效。钟启泉教授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强调培育儿童的三种能力:设定课题、指向目标达成的探究能力;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并做出贡献的协同性沟通能力;自律性地增长自身才华的反思性自我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核心不是单纯地指知识技能以及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养育语文”是养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即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语文关键能力,以近几年发展的核心素养理论为依据。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及内涵。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目标及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为“养育语文”的教学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养育语文的特征

养育语文“引领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这里的“文化人”的素养,体现在语文能力上,就是“听、说、读、写、思、结”的能力,而“会说会写”则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为这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语文”的“语”,左边“言”,右边“吾”,合起来意思就是我要说话、我要写文。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把我想说的话变成文字。养育语文有以下五大特征:

1.文化育人

“养育语文”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的学习、熏陶与运用中养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文情怀,引领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语言魅力,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以宽阔胸怀吸收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2.自能教育

“养育语文”不仅重视学生课堂学习,更注重学生课下自學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侧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想学习、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完成“人心、人性、人格”的自我修炼。

3.学力综合

“养育语文”体现在语文能力上,就是“听、说、读、写、思、结”六个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说”和“写”两大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即“能说会写”。在语文能力的培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学习态度”,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语文综合学力奠基。

4.教有实效

“养育语文”主张情境式教学,在情景设置的艺术中,追求发生、发现的语文学习课堂。课堂讲究“扎实、得法、清澈、梯度、生成、情怀”的有实效的魅力课堂。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5.学而得法

“养育语文”特别讲究学法指导,在语文预习、课堂、复习,课外阅读与写作等环节中,分别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努力让学生做到会读书学习、能读书学习、爱读书学习,从而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母语的情趣,培育终身的母语情怀。

四、养育语文的课堂追求

“养育语文”追求教有实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情境式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大量的语文活动课实现“根、骨、血、脉、气、魂”六大追求:

1.扎实

这是“养育语文”之根。“养育语文”讲究实实在在地学语文,学生通过课堂文本学习,真正学到了语文知识。如掌握最基本的识字写字解字的知识(即字词句的读法、写法、意思)、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循循善诱,品出语言的精彩,赏出语言的味道。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关键在于运用好语言。注重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记忆、理解、运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语言的赏析玩味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领,掌握多种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总结出有自己特点的不同的高效学习方法。养成热爱文字,积极主动为学好中华语言文字而努力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母语的情怀。“养育语文”根的追求就是“扎实”,就是: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传承了文化,掌握了方法,主动地学习。

2.得法

这是“养育语文”之骨。“养育语文”讲究方法,教有教法,学有学法,尤其注重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是基于学情,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基于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通过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学习,必须知道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找方法,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以任务清单作为学习支架,清单就是好的学习方法的载体。“关注学情,掌握了方法,注重学法,教而有法”,这就是“养育语文”骨的追求:“得法”。“养育语文”最忌“骨骼错位”,不得法。“得法”在语文学习中起着宛如人体骨骼的“支撑”作用。

3.清澈

这是“养育语文”之血。清澈的血液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健康的“养育语文”课堂是清澈的,讲究“目标明确,过程简单,内容丰厚,提炼聚焦”的“简单明了而丰厚”。“养育语文”课堂不贪多,不图快,化繁为简,讲究“放养”和“培育”,坚信好的习惯慢能慢养成。一节课只解决一二个问题,指向清晰,围绕目标,依据学情,有的放矢,重点突破,在解决问题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如同人体中的血液对人体的作用一样,“清澈”对语文核心素养同样发挥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4.梯度

这是“养育语文”之脉。“养育语文”特别讲究课堂的艺术脉络,讲究接地气。血脉贯通,连成一气。如人体之“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由大到小,有层次。追求“由浅入深,步步推进”,讲究“层次感”,锤炼“教学艺术”。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语文课堂,这才是有艺术的课堂,有魅力的课堂。

5.生成

这是“养育语文”之气。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根本和动力。生命活动是靠气维持的。“养育语文”认为,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有生成就有课堂活力,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思维,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黄帝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人体的正气。“养育语文”要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激活思维,积极恰当的表达,自然生成”,追求有“真气”的语文课堂。

6.情怀

这是“养育语文”之魂。这里的情怀是审美情怀,家国情怀。优美的篇章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有着美好品质的人物形象打动我们,感染我们。不仅是作品中的人物,更是作品的创作者。不仅是虚构的人物,更多的是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的家国情怀影响着我们。语文对人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入骨髓的,对塑造完美人格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养育语文”的“养育”,是“放养和培育”,不仅仅是让学生“长大”,让学生“成长”,更重要是的让学生身体和心灵都能“健康成长”,能感受活着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养育语文”追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培养了情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塑造了人格,创造了审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就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有审美情怀、家国情怀的课堂才是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教学情趣高,真正有实效的优质课堂。

五、养育语文自学追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虽然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对它的探索却是无止境的。“养育语文”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学法研究,它借助清单,引导、推动学生自学,将方法融入清单项目之中,让学生“学而有据,学而有法,学而有得”,这十二个字是“养育语文”的自学追求。“有据”是有依据,有可供自学的物化操作工具清单即任务清单;“有法”是有好的自学方法,如学什么?怎么学才好?有哪些学习项目?清单怎么用?用好清单,本身就是好的学习方法;“有得”是心得,一点也好,几点也罢,但它一定是自学后的收获,是批判,是反思,是评价,是发现,是心灵碰撞,更是学习结果的“内化”。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实验、讨论、修订、最终制定了从预习、复习、课外阅读、作文提纲和评改升格的十二张“养育语文”任务清单。这十二张清单是:《现代文预习清单》《文言文预习清单》《缘点质疑清单》《复习清单》《平行读写勾连清单》《整本书阅读粗读卡》《整本书阅读精读卡》《整本书阅读分享卡》《“听说”能力等级评价清单》《写作提纲清单》《作文互评自评记录清单》《作文评改升格清单》。十二张清单,依据语文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自学流程,引领和推动学生进行自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其优越性是可操作性强,简单、明了、灵活,注重自学过程,是学生自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掌握學情的重要资料依据。长期坚持必有实效。我们以现代文预习为例,说说“养育语文”清单的填写。现代文单篇课文预习前,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本至少三遍,采用“5211法”预习。什么是“5211法”呢?指的是:5看,2抄,1问,1结。具体说来就是:

五看:1.看标题:标题好不好?为什么是这个题目?换一个行不行?2看作者:看课本、网上、手边资料中,与课下注释有没有不同的地方?3看导读(阅读提示)和课文:导读告诉我们什么?准确吗?课文中难懂或不懂的地方有哪些?4看注释:有无不理解或偏颇之处?5看读读写写、课后练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方框知识补白:“读读写写”中的字背后有没有故事?这个字使我想到什么?不解之处是什么?课后练习有无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设置题目?有没错误之处?方框和语法中有不理解或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吗?

二抄:1抄写生字词,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和成语。

一问:提出1个问题(缘点质疑。围绕文中的矛盾点、强调点、照应点、反常点、细写点、变换点、无关点、留白点等来质疑)。

一结:自我总结。

在“5211法”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圈点批注,之后,填写《现代文预习清单》。如下表所示:

这样的清单,让学生在自学时明确该看什么,该学什么,改思考什么,该记录什么,自学文本有了可操作的依靠。这样的清单,记录了学生基本的预习全过程和最初的习得成果。经常使用,便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预习能力,也就提高了自学能力。

〔本文系安徽省“‘养育’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后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17049〕

[作者通联:金星闪,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

金春山, 合肥市庐江县乐桥中学]

作者:金星闪 金春山

上一篇:咏柳欣赏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