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方法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在遵循新课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具有自我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创新语文的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手段探究,分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开拓思维空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学习方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学习方法管理论文 篇1: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策略研究数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果。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相关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本的单元意识和整体框架意识。比如,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体裁分别是什么?学习本单元应该重点学习的又是什么内容。如果学习的是说明文单元,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说明文的分类标准,说明对象如何寻找,说明内容具体是什么?该如何准确查找?说明的顺序一般有哪些?常见的说明文的结构具体又有哪些?一般的说明方法包含有哪些?各自又有什么作用?说明文在语言上往往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因此,我的建议是先渗透知识点,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清晰地讲解。因为,这些文体方面的知识学生是应该掌握的。

二、加强能力培养

1.诵读古文及现代文能力。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的大作家大文学家,无不受益于诵读。但是教师经常把课本规定的要熟读背诵的篇目段落作为课外作业轻描淡写地加以处理。这种做法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把诵读不自觉地看成一种负担,不到临考不背书,实际上等于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养成了惰性。因此,诵读成绩往往很不理想,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诵读能力的养成。语文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还有什么比在读中思,读中悟更好的方法技巧呢?

2.自学古文及现代文能力。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一般都是新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新教材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也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想合理利用好新教材,教师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万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学生自学古文及现代文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初中语文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自学文章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课文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自学课文能力是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实质上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生对新内容常常会有一种期待心理,与其让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满堂灌,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学生对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厚。

3.思辨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将来走上了社会,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才。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重点还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做纵深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并自主创造的一个过程,这正是还学生以“权利”的过程。

4.表达自我能力。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提问点名字站起来的学生,他们常常无法用语言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如何说,或者说得让很模糊。结果是教师代替他把意思表达出来。这样的学生又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还有就是,大多数学生一见写作文就头痛,总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勉强完成了,也是干巴巴的,味同嚼蜡,平淡无味。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当“导演”,为学生铺设舞台,布置各种各样的情境,努力创设出一个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使他们的思维在其间自由徜徉,纵横千里,尽情发挥想象。这样,学生不但会敢说,而且也会爱说,从而达到想说和会说的最佳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些辩论赛、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如此一来,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至于因为不会说话而搞不好人际关系。

5.书写表达能力。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交际工具的功能可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声的交际功能,如当面的交谈、会议上作报告和打电话等口语交际;二是有形的交际功能,如书信、考试以及著书立说等文字的交际。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各样媒体的增加,口才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字书写的功能虽说有所降低,但写作这种能力完全有必要加以强调。在考试以笔试为主的情况下,对学生来说,书写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得分上的高低、考试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阅读答题虽没有规矩,但在语言的完整、流畅上很有讲究的。再有就是学生的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往往很随意,写错了来回涂抹弄得卷面很不整洁。语文教师应该从开始就严格要求,让学生形成答题时的书写能力,做到规整、干净整洁,强化印象分。

小结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全方位入手培养学生,千万不能机械地教书,否则只会让学生停留在浅层的识记层面。要双管齐下,让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具备了学习的素质。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走向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及早成才的康庄大道。

作者:陈建春

语文学习方法管理论文 篇2:

探究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途径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在遵循新课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具有自我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创新语文的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手段探究,分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开拓思维空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是关键性的学习阶段,它起着承前启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着直接制约的作用。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渗透学生的情感教育,创设情境交融的师生互动课堂,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为之努力的课题。

一、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新课标下学生们所学的科目中,语文学科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而在小学学习阶段,语文学习是学科的起点,包括对文字的认识与拼读及其简单的课文阅读理解。然而,到了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从范围和深度上都有了难度的增加,所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新时期语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水平,运用生动风趣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主动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综合性素质要求相匹配,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探析

面对当前仍旧存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重视灌输,忽视引导,教学手段生硬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思维停留在老套的知识传授,使富有生动情趣的语文教学索然寡味、死气沉沉,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课堂的氛围已势在必行。

(一)改变传统观念,倡导新型教学理念

在新型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大改革。师生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唯听是从的接收者。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是一位善于引导的管理者,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体,勇于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学习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理有效地设置三维目标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运用正确引导法,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导入教材内容,找准切入课堂主题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是保证语文课堂高效的前提。语文教师循循诱导、步步深入,使初中生注意力集中地吸收课堂知识,将课本的内容与生活中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苏科版初中语文杜甫《望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从头到尾地朗读一遍,再经老师一一地翻译给学生,这样使学生的印象淡薄,学习没有兴趣。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介绍文章的作者情况出发,说明杜甫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让学生想起小学时学过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讲述了杜甫所在的时代背景和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从而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崇拜之情,继而再学习课堂的文章学习,自然地就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靠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动态地表现文章的重点是远远不够的,善用新科技多媒体手段,使学生通过直观地感受到五彩缤纷的动感画面、声情并茂的描绘,加深对文章的知识点的理解,将枯燥的教学课堂化成视觉与听觉融合的魅力课堂,使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内容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有话题,交流的深度也进一步加大,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重点都在情境课堂中迎刃而解,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如:初中语文《春》一文中,课文中的文笔是美妙的,是一篇构思精巧、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但让学生凭词句去发挥想象的空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将课文中春的景象用多媒体放映出来,显示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附上优美的语言解说,赞美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希望和动力。教师运用朗读、欣赏相结合的手法,让学生从文章中寻踪盼春的心情,描绘春天的画面,到颂春的整体结构,体验着人在春天的画面中的感受。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加强,课堂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同时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设置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合作探究知识的奥秘,激发起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欲望,凸显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才。如:在《春》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前,提出了讨论要求: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个人审美观,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断进行选择,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小组合作探究描绘春的美景的深层含义,挖掘文章中所要体现的人生高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从关注自然转到关注人生,经过文章的学习,由感性的体验向理性的哲理升华。

三、总结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创新语文的教学,当前的教学应该是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部分继承然后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新的摸索,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以及基本的思维模式,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也就会充满乐趣,同时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索也会更加专注。总而言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其有效性,需要长期的努力,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灵活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付桂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3(35).

[2]李艳敏.试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路[J].学周刊,2013(35).

[3]王虹.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2012(35).

(编辑:龙贤东)

作者:张怀宁

语文学习方法管理论文 篇3:

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状况的调查与反思

摘要:山东省执行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初见成效,带来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变化,并对语文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多数语文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知识能力的缺陷,已经成为了制约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造成中学语文教师知识能力现状缺陷的原因,与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质、高等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学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和环节的管理等多方面有关。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师教育

一、调查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要实现其改革目标,关键是如何让教师理解、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落实到行动中,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为了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状况,探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及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新要求,探究高等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新课程对接研究”课题组,深入山东省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中学,以问卷和座谈形式对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情况、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7份。通过调研,我们既发现了新课程改革之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整个素质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窥测到改革给教师所带来的一些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师资结构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一线教师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状况良好:参与问卷调研的中学语文教师学历达标状况良好,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94%,符合目前山东省中学教育教师学历层次的实际情况,他们的知识、能力现状以及对新课程的适应情况也反映出高等院校中文人才培养的质量;参与调研的中学语文教师主要是26岁至40岁的青年教师,主要是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职称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参与占有效问卷调查教师总数的75%以上,是中学语文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是目前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他们的调研问卷能够直接反映出山东省新课程实施与推进情况及效果。

2.知识结构现状。

(1)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目前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状况良好,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应该不存在突出问题。问卷与座谈结果是:中文专业的语言学、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文教学论、写作、文艺学等专业课程学习,为语文教师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他们拥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较为系统的古汉语知识、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写作理论知识以及常用的文体知识、较为系统的语文教育教学基本知识等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2)知识结构体系普遍存在欠缺。被调研的一线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普遍不满意,对自己的知识缺陷都能坦然面对,1057份问卷中“知识结构的欠缺”选项率为100%。

(3)语文学科前沿知识的欠缺问题较为突出。对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体系欠缺方面的调查,借鉴国内教师教育研究成果,问卷设计了语文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科研知识四个选项,调查结果是语文学科前沿知识的欠缺较为突出,其他依次为教育科研知识—人文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3.教育教学能力现状。

(1)比较重视现代教学能力的提升,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忽视语文教育科研能力。对于教师最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认知,虽然问卷的多项选择结果中包含最多的依次是:善于授人以渔—现代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组织交际能力—文化判断能力,但是选择中排列在第一位的依次是:现代教学能力—善于授人以渔—教育科研能力—文化判断能力—组织交际能力,主要倾向集中在善于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占86.4%,而对促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选择仅占4.8%。

(2)语文课堂教学技巧和能力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偏低,改革和创新能力不够。语文教师普遍重视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和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这三大教学能力的加强和提高。46.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能力最好,30.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写作教学能力最好,23.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最好。对普通话和语文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认知,近70%的教师认为一般情况与别人相比较差不多,只有23.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很好,还有7.4%的教师感觉不好,在一般水平以下。与上述忽视语文教育科研能力相关,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比较突出的方面,选择较多的是课堂教学技巧与能力,而选择较少的两项,一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选择人数175人,仅占被调研教师总数1057人的16.6%;二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选择人数201人,占19%。这反映出目前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淡漠,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普遍偏低。

(3)比较重视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能力。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方法与效果进行反思的教师在68%以上,有10.6%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有19%的教师偶尔进行教学反思,也有2.2%的教师从不进行教学反思。

4.对《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适应现状。

(1)一线教师普遍了解语文新课程理念,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新型师生关系对语文教学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

如表1、表2、表3所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初见成效:第一,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角色,带来了新型师生关系。座谈和问卷结果都显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二,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60%的教师认为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探究结合是最切合当前中学语文课堂实际的教学方式,只有1.9%的教师认为教师讲授是最切合的方式。第三,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程度增强,而且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语文课程新理念、新观念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并不非常透彻,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如表4所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非常明显,如表5所示。

(3)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材使用以及日常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矛盾。89.3%的语文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并不很适应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比如,“学生自主性学习就等于把课上的时间归还学生?”“学生探究性学习就等于分组讨论?”“别人的模式成功了,到我这儿怎么不好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一定的模式?”“方法新了,课堂热闹了,成绩却降了,为什么?”另外,60%以上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教材也还存在综合素质训练与专项技能培养的矛盾,存在传统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矛盾;53.9%的教师认为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应考的矛盾。以上疑惑和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三、反思和建议

通过分析可见,目前山东省中学语文一线教师的学历、年龄等结构状况良好,通过他们的教学实践,《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初见成效,带来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变化,并对语文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更新和变化在本质上就是语文教师知识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为什么教师学历的大面积提高、新课程的高密度和高频率的培训,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普遍提高?其重要原因还应归咎于中学语文一线教师的知识能力现状尚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知识结构方面,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虽然扎实,但学科前沿知识不够,教育科研知识较弱,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呈现线性化和单一化发展状态。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语文课堂教学技巧和能力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偏低、改革和创新能力不够。多数语文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知识能力的缺陷,已经成为了制约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与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质、高等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学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和环节的管理等多方面有关,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并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积极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由于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够,不注重了解学术动态,主要依赖已有的知识概念、个人的实践经验和现成的教学参考书,势必造成教师语文学科前沿知识的欠缺以及教育科研知识的欠缺,这是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普遍存在欠缺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也是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必须树立并强化终身学习理念,促进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并在通晓新课标、新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基础上,在不断夯实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关注和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加强教育科研训练,并借鉴和吸取先进理念、知识和方法,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到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得以更新、补充、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新专业知识层次,提高专业能力,拓展和深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深厚、多元的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才能自如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创新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痼疾”。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必须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实效性,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供重要途径。语文教师的学历学位提高了,教师的知识能力必须达到相应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自我更新,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和专业培训。近几年的语文新课程培训或通识培训或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优秀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青年教师培训以及农村教师培训、全员培训等层次不一,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网络培训等方式不一,政府投入经费多,培训密度大、频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教师眼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但语文新课程的培训存在低效性,受训教师常常感到培训落不到实处,无法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语文新课程理念听了、理解了,但实践操作中却无从下手;优质课程听了、动心了,但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老样子。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参加职后教育和培训的内在动力不足,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二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方法尚欠妥当,从而使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制约。

因此,语文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培训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培训师资的配备等方面,应该针对语文新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抓住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使受训教师在个性化、互动式、生动性的培训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语文教育的激情和活力,使培训内容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观念、知识、能力和素养,收到“培有所得”、“培有所获”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更新教师语文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推动语文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和深入推进。

第三,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新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语文教师适应并引领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高等师范院校真正成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重要基地,但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远远滞后于中学语文课程新一轮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够,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主体;二是对未来语文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地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环节中,课程体系重视本专业课程的纵向和细化发展而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尤其是语文教育类课程仍然存在陈旧的弊端,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落后,教学效果与学生成绩评价缺乏有效、全面、发展性的机制。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势必导致未来语文教师缺乏在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决策力,缺乏语文教育教学的活力。

高等师范的中文教育要进行改革,首先,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适应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有深厚人文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合格语文教师。培养未来教师深厚的人文素质,是高师中文教育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培养未来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师中文教育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其次,必须构建基础厚实的凸显师范性和人文性特征的课程体系,一是突出课程体系的师范性:在课程结构上,增设中学语文教育方向选修课程组,与语文教育必修课程相补充,奠定未来语文教师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在实践环节上,合理安排教育实习时间,实施全程式实践教学新模式,提升未来语文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突出课程体系的人文性:调整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组,满足中学语文选修课程教学需要,并增强课程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未来语文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再者,高等师范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必须立足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引领高师中文专业教学改革,引领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

作者:曹志平

上一篇:系统开发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作文写作兴趣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