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处理方法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教材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也在日趋合理,然而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的课后练习的使用策略,却未能够及时的给予一些明确的使用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材处理方法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材处理方法分析论文 篇1: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依体定教及实施策略

摘   要教材选文文的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内容的取舍,因此,依照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很有必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表现出了对依体定教应有的重视,基本上能够引导教师从选文的文体特征出发进行教学,偶有对选文的文体类型判断失误,以及对选文文体特征关注不够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强化文体意识,掌握文体知识,准确鉴别选文的文体类型,进而确定好合适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依体定教  语文教学内容

当前,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仍然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语文课堂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经常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教学内容肤浅化、教学内容缺乏学理性和语用性、教学内容缺乏语文味,等等。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非常复杂,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界长期施行的淡化文体的做法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如陈寿江老师所言:“文体属性是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长期以来,语文教材、教学因不能区分文本的正体与变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处置课文而误导学生读写的问题。”[1]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拿到一个特定的文本以后,要和这个文本展开成功的对话,不仅要有尊重平等、强调差异的对话精神,更要摸透文本脾气、熟悉文本体性,从而在文本合适的地方读出合适的内容,和文本一起完成一场有意义的对话。

可喜的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此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并初步建构起一个包括新闻、演讲文、诗歌、散文、科普作品、纪实性作品、讽刺作品、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小说等多种文体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依体定教”的运行体系。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依体定教的合理把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文体知识在内的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还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语文教材把选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文体;另一类为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应该说,对文学作品的再分类,还是比较科学的,但是对实用文的再分类未从语用角度展开而以表达方式为标准,是严重缺乏学理依据的,最终造成了文体分类及文体知识的严重混乱。如,很多优秀的叙事散文甚至抒情散文、童话故事、新闻稿乃至小说,都被包含在所谓记叙文之列。“记叙文”外延过大,导致其内涵模糊,由此确定的“记叙文”文体知识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也是上世纪中学作文教学“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级训练体系最终被放弃的原因。相较于此,刘朏朏老师的“观察——分析——表达”作文三级训练体系在全国性的实验中取得了极大成功。

到了上世纪末,爆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并以人文性的胜利和工具性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原本鱼水不分,但这场讨论却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展开,并以此性压制彼性的结果收场,直接导致了极为不良的后果。此后,语文教材中的工具性知识节节败退,被淡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而人文性的思想感情却得到了极大的宣扬。当然,语文课程知识中的文体知识在淡化知识的潮流中也不能得以幸免。语文教材在编写中遂以人文思想组织单元,在教学中,教师们对选文的人文内涵极为重视,而严重忽略了从选文的文体特征出发确定“教什么”,学生们当然也难以学会举一反三,无法通过“这一篇”的学习,进而掌握读“这一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也成了难以实现的空话。缺少了工具性知识的支撑,最终导致学生对教材选文人文内涵的领会也是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

经过十余年的深刻教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语文知识(包括选文的文体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并初步建构起了一个包括新闻稿、演讲文、诗歌、散文、科普作品、纪实性作品、讽刺作品、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小说等多种文体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依体定教”的运行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在将教材选文两分(实用文和文学作品)之后,从语用的角度对实用文进行了再分类。可以说,新闻稿、演讲文、科普作品、传记文和游记等选文相较于文体分类,相较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分类,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对文學作品的分类,也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法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细分。不仅如此,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还基本上能够给入选文本做出准确的文体定位,呈现科学的文体知识,进而引导教师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例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准确地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选文明确为演讲文,并引导师生从演讲内容和演讲策略等方面和文本展开对话。当然,如果教材能够引导师生再对演讲者、演讲对象、演讲背景、演讲目的和演讲效果等其他演讲要素多加关注,教学内容将会更加丰满和充实,教学效果也会更理想。而在过去的版本中,这篇选文被教材编辑错误地定位为随笔杂文类文本,只是要求师生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表达相关看法,这是典型的严重忽略文本文体特点的表现。对于《阿长与<山海经>》等回忆性散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辑不仅对其文体进行准确界定,而且又难能可贵地告诉读者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之一——两重叙述视角。该知识对于深入揭示文本深层的奥妙来说,是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对于寓言体选文,教材编辑也准确抓住了其文体特点,提示读者在阅读中关注寓言体特殊的情节设置艺术和特有的社会教化功能。当然,教师如果能够做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将“突转”和“讽刺”这样的寓言文体知识补充进来,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整体来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依体定教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基本能够给入选文本做出准确的文体定位,进而引导教师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但也毋庸讳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依体定教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依体定教上存在的问题

1.对个别选文的文体类型判断失误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依体定教上的失误,首先表现为对个别选文的文体判断失误。

如《大雁归来》一文,选自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自然文学作品《沙乡年鉴》。译者侯文蕙女士对此书做出正确评介:“全书蕴含着他的土地健康和土地伦理观,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对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2]彭程也认为,这本书是以散文的样式对作者的工作和思考所做的纪录和描述,严肃深邃的思想寄寓于诗意盎然的语言之中[3],并指出:“文学凭借自身依托形象、诉诸情感的审美特性所产生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更为生动有效地把有关思想理念传递到人们心里,促使他们思考和行动。包括《沙乡年鉴》在内的利奥波德的一系列作品,都具有这样的鲜明特点。”[4]具体到书中《大雁归来》一文,虽然也讲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以形象化、情感化的方式呈现在文本之中的,就全文来看,知识性服务于审美性和抒情性。因此,《大雁归来》不是统编教材所界定的说明文,并且是一篇融知识性、审美性和抒情性为一炉,而以审美性和抒情性为主导的自然文学作品。由此可知,教学中如果将《大雁归来》和此单元的《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间的脚印》三篇课文的文体都确定为说明文,显然是不妥当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确定如下教学内容应该是合理的选择: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欣赏作品中的文学美(包括语言美和构思美等);体味作品中抒发的独特情感;感受作品中深刻的生态伦理精神。

再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很多教师将其当作议论文来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其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这是不明了此文文体而造成的误读。实际上,从语用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并没有论证什么,它不是议论文,乃是一篇悼词。悼词的特点就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多样的表达方式,总结逝者生平并评价其业绩,寄托生者哀思之情,激励后来者发扬逝者的精神。因此,教师要从悼词的文体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在此悼词中讲了什么,以及怎么讲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悼词的特征、学会阅读悼词,并从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化。将《纪念白求恩》误当作议论文,并从议论文三要素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是典型的“出力不讨好”,学生定然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另外,新课改中对《愚公移山》颠覆式的解读,使得读者不明了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的文体特征,只纠结于文本表层的某些字面意思而随意发挥。结果,经典文本丰厚的内涵在游戏式的解读中被很可惜地遮蔽了。

2.对部分选文的文体特征关注不足

从文体特征来看,语文教材中大部分选文的文体属于正体,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其文体特征,并对其文体给出准确定位,如《社戏》是小说,《观沧海》是诗歌,《春》是散文,《屈原》是剧本等。对此,语文教师比较容易做到依体而教,从选文的文体特点出发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但也有一些选文的文体属于变体,或在接受史上人们对其文体的认定有过重大转折。这时,非常需要语文教材在此方面做出正确引导,使读者对选文文体有一个正确认识。如《桃花源记》一文,本来是《桃花源诗》的序文,但一千多年以来,它已完全脱离“诗”的附庸地位而获得完全的独立性,成为一篇“文”。此文从最初的文体特征来看,乃属志怪小说,但自梁以降,由于时代文化的变迁及历代解读者的诠释,它被“误读”成了一篇散文,并被赋予了一个稳定的文化内涵。承认《桃花源记》的散文文体特征,对于传承它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材应明确其散文文体,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其文学文化积淀,如辞采丰美的语言,内涵丰厚的“桃花源”意象,清新明净、虚无飘渺而引人无限遐想的意境。而对其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传奇性、曲折性等小说特征,则应作淡化处理。但遗憾的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并未引导读者对此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关注。

又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几篇选文:《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和《精神的三间小屋》。这几篇选文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议论性成分,可归为议论性作品,但细究其文体特点,分别是差异较大的几种文体,分别为演讲类文体、书信类文体和随笔类文体(后两篇)。教材应在点明以上选文都含有议论性成分的基础上,引导师生辨析其说理上的显著差异。当然,由以上三种不同的文体确定下来的具体教学内容,也有显著差异。可惜,教材对此种差异也未有足够重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依体定教的实施策略

诚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选文的文体处理上存在不科学、不准确的地方。但是,语文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教材改进到十全十美的境界再来进行课堂教学,而要以积极的课程开发者的姿态驾驭教材,展开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主动研究教材中每篇选文的文体特征,避免或尽量减少文体认识上的失误,继而从选文的文体特征出发确定好合适的教学内容。如果只将自己定位于教材的执行者,语文教师肯定经常会产生文体认定的失误,进而影响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

1.强化文体意识,辨析文体特征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记”为题的篇目,表面来看都是“記体文”,但实际上却分属于不同的文体。

先看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将“记”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四类[5]。“记”是一种以审美为主要写作目的、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文体。从现代文体分类来看,以上四类“记”大致可归为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和状物散文。其中的“书画杂物记”,就是在记“书画杂物”中表达个人见解、抒发独特感受的散文文体。也就是说,从当前的文体分类来看,《核舟记》应是一篇状物抒情类散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抒之情、欣赏作品所运用的文学手法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绝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此文明显的审美属性,错误地将其定位为说明文去教说明文而的相关知识。须知,说明文是客观介绍事物及事理知识的文体,严格限制作者发挥主观情感。再看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此文应归属人事杂记文,即今天所谓的叙事散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应归属山水游记,即今天所谓的写景散文。在教学中,教师应细致区别以上三篇文章的文体,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突破选文题材,鉴别文体类型

不同文体的选文可能会有相似、相近的题材,这时就要突破选文题材,深入文本内部,精准辨析选文文体特征。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和郦道元的《三峡》,表面来看,两篇文章都有对山水的记载,但前者为山水游记,后者却是地理科学著作节选;前者主抒情,后者主记实。对于《小石潭记》,教师要从知人论世出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中景物所包蕴的作者之情,从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对于《三侠》,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取作品中的科学信息,领会作者写作中包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并明白虽然作品的语言中不乏美的因素,但其本质仍是客观表述而非主观抒情。因此,不能以山水游记的文体视角观照此文本,以免出现对作品中情感因素的过度解读。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体意识,并深入研究文体知识,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确定好“教什么”,进而选择好“怎么教”。

参考文献

[1] 陈寿江.文本的正体、变体与读写教学(上)[J].语文教学通讯,2018(28):14-18.

[2] 利奥波德,侯文蕙.经典译林:沙乡年鉴[J].当代外国文学,2019,40(01):146.

[3][4] 彭程.诗意地栖居:自然文学的魅力与追求[J].中国文艺评论,2016(03):87-90.

[5]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31.

[作者:薛微微(1981-),女,河南汤阴人,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硕士。]【责任编辑  姚  瑶】

作者:薛微微

初中语文教材处理方法分析论文 篇2: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优化处理

[摘 要]教材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也在日趋合理,然而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的课后练习的使用策略,却未能够及时的给予一些明确的使用建议。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语文课后练习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指出优化处理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的课程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优化;处理

一、引言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形式丰富多样,目前的课后练习题主要包括一些问答题、填空题、注释题以及思维拓展还有写作题等等。各式各样的课后练习题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够巩固和加强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出现,对于语文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的学习观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与教材密切联系的课后练习题,也成为了改革的重要对象。因此,初中语文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一定要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学的要求,顺应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

二、初中语文课后练习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于学习方法的引导

教材的内容应该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用具的明确。而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都是只重视各类课文的优化组合,而忽略了对于课后练习题的相关学习指导,多是以简要的查看相关资料的说明来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在提出新改革后,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改革后的教材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设计还是很薄弱,缺乏实际的指导。

(二)课后练习与学生的实际不相符

我们说,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设计课后练习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但是,目前的教材课后练习题存在着一些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课后练习题的内容单一

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要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就需要其内容丰富多样。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同的版本,但是其练习题的设计却没有做到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而是多以该地区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来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就导致练习题的内容较为单一,不能够做到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

三、优化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语文课堂上只是教师在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就会觉得语文的学习很无趣。而通过课后练习题的设置,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往往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获得感。当学生的满足感得到提高,他们就会乐于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有利于教师进行备课

教师在备课前需要研读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排关乎着学生对于语文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根据课后练习题的难易程度、需掌握的内容来研究教材,合理设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并且根据不同练习题的性质来将课后练习题分配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

(三)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诊断和反馈

这里所提到的诊断和反馈既包括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诊断和反馈,也包括学生学习的诊断和反馈。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另外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学生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哪些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加强,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学习。

四、优化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课后练习题的指导方法

设计课后练习题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让学生们完成任务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学生们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点拨,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们完成练习题,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其他方面的能力。对于课后练习题的完成,应该提出一些学习策略或者是学习方法,有助于为学生完成练习拓展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发挥出练习题的最大效果。

(二)优化课后练习的可操作性

首先,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和学习水平,不能超出他们的学习范围,题目的设计还应该紧扣教材内容,与教材紧密练习,这就要求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不易难度过大,也不能过于空泛。其次,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也要符合实际运用,使课本上的知识能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丰富课后练习的内容

课后练习题的丰富,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初中年级所使用的语文教材除了人教版外,还有包括语文版、苏教版以及鄂教版等,我们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借鉴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以此来丰富进自己的课后作业。其次,可以丰富针对不同文本的一些文体练习题。人教版的教材中,并没有对课文进行很好的文体归类,而有效的分类可以使课后练习题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所以教师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以增强初中语文课后练习题的内容。

五、结语

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书,又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对于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优化处理,其目的不是要增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负担,而是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来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快乐的学习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温立三.初中语文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处理建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2]聂勇.对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认识[J].教材研究,2004,(2).

[3]郭召辉.灵活处理课后练习优化课堂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院,200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韩德光.初中语文课后练习革新初探.琼州学院学报,2007(1).

作者:郭红霞

初中语文教材处理方法分析论文 篇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实施至今,语文课程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硕果累累,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在新课改过程中备受瞩目。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融入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构建符合新形势下的阅读教学体系方面作出新的尝试。

一、 苏教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

1.实施对话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活动的诠释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不难发现,新课程提倡以“对话”的形式组织阅读教学,“对话”倡导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突出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其次要鼓励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阅读本身是读者的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过程,不能以教师的解说取代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学生个体因生活经历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思维方式也千差万别,语文教师要尊重和包容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阅读环境。

2.坚持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不动摇

阅读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首先就是坚持“紧扣文章中心”。入选语文教材的均是精挑细选而出的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都经由作者的精心安排,而形式背后的思想感情更是升华了文章的内涵,因此阅读教学要紧扣文章中心,陶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是坚持“首尾呼应”。首尾呼应的典型文章是朱自清的《背影》,文中作者四次提及“背影”,皆相互呼应,观照题目。再次是坚持“联系实际生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阅读材料往往含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道德教育价值,语文教师要将具有教育意义的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

二、 新理念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1.编排体系创新,提高阅读效率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力图解决阅读教学缺乏阅读指导、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体系编排教材。过去的语文教材以单一内容为主线,而苏教版新语文教材把听、说、读、写糅合在一起,以阅读带动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反过来,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也能带动阅读教学。

2.主题合成单元,培养阅读技能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四部分构成。范文系统采用主题合成的形式,将统一主题之下的文章合成到一个单元,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同类文学作品的理解。知识系统则设置了导读、探究练习、专题学习等内容,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进行阅读技能的渗透。助读系统中的“学会读书”系列专门介绍了读书的技巧和策略。作业系统有意融入阅读技能训练的项目,一些阅读技能训练还明确指出训练的方法及要求。

三、 根据编者意图指导阅读教学

1.在知识系统中感知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分为普通阅读技能和专业阅读技能,普通阅读技能包括基本的阅读技能即精读与评读,常用的阅读技能即略读和浏览,高效的阅读技能即默读和速读,突破性的阅读技能即问读和查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会阅读”系列单元突出了阅读知识介绍和阅读技能训练,九年级下册的“学会阅读”系列更是详细介绍了普通阅读技能的培养方法。教师要用心领会教材编写者安排这一板块的意图,尽可能在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阅读技能基础。

2.在范文系统中体会阅读技能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其范文系统。循环编选了教读、扶读、自读课文,扶读课文成为教读到自读过度的桥梁。扶读课文的内容比教读课文略简单,却略难于自读课文。教师对扶读课文的阅读指导多采用评点和鉴赏的方法,将课文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篇章结构分析等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正是在教读、扶读、自读中逐渐养成阅读的独立性。

3.在作业系统中巩固阅读技能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作业系统呈现出一个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的序列。整个初中阶段的六册教材共35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附有诵读欣赏内容,其中33个单元安排了练习。全部课文共156篇,其中146篇安排了练习,总的练习题数是569道,有122道是关于阅读技能训练的,训练涉及朗读、诵读、背诵、速读,涵盖阅读技能的各段位要求,广阔的覆盖面充分体现了教材在积累中培养学生语感与阅读能力的用意。

4.以写促读,增强学生文体意识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将文体知识融入单元合成的“写作”板块中,并未单列出来,这有利于学生在文本实例中体会,而不是凭空学习文体知识。比如,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将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的写作要点分散在各单元中进行系列的介绍。这样的安排既是写作技能的训练,又是文体阅读技能的训练。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作者:司红旺

上一篇:我国野生森林产品开发分析论文下一篇:信贷市场信息管理制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