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2022-09-12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而语文义务教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是门思维性、想象力很强的学科, 它不仅具有严格感悟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一面, 而且具有灵活性、变通性、阅读性的一面。注意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恰当地处理教材中的“一般”和“特殊”、“通常”和“例外”的关系,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达到融合贯通, 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认识观, 提高语言思维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将阅读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为此, 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含有智力因素的内容, 启发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渠道, 用简捷巧妙的方法去思考和解答问题, 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阅读与感悟呢?

1 教育阅读观念的开放性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形成“开放式”的教育阅读观念,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再定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友好的合作伙伴, 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为育人者、参谋者、服务者、欣赏者。

其次, 教师不要先想怎么教, 而要先想怎么学。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出发去考虑, 才有可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教师也只有认真地观察学生的学习, 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有强大的学习潜能, 有无穷的阅读感悟能力。例如, 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金色的草地》一文时, 笔者放弃了平常的情境引入, 而是采用谈话引入, 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于是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阅读后的问题:问题一, 这些并不引人注意的蒲公英, 为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问题二:草地为什么会变色?为什么说蒲公英是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用这样的方法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充分地对学生学习的潜能进行挖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对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

2 课堂阅读教学的开放性

教育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语言教学, 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能学会的内容不要讲, 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能解决的问题不要讲,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情况决定讲授内容, 组织开放的课堂。

2.1 开放的课堂, 要给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权利

加强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核心是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 要充分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克服教材中一些带有指令性与唯一性的弊端, 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学习方法。例如, 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 笔者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地阅读课文, 笔者巡回指导, 然后请小老师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在自由、自觉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同桌互相说一说、找一找, 草地为什么会变成金色的?请大家用笔在书上做上记号, 这样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他们可以轻松的有目的进行阅读学习, 另外在交流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感悟思路, 培养了学生阅读的灵活性。

2.2 开放教学, 诱发阅读意识

实施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 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问题, 灵活地解决问题, 通过交流、讨论、想象等形式诱发阅读后的感悟意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摇”“蹲”“嘻”这3个字时, 提问:“同学们, 你们谁能告诉老师, 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几个字?小组讨论后, 有的说:把头左右摆一摆就是“摇”;有的做了一个摇船的动作说这就是“摇”等等。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记住字的办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们的感悟思维也在这热烈气氛中诱发出来。

2.3 开放的阅读学习, 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 能力的核心是语言感悟思维, 语言感悟思维的基础是阅读实践, 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意识, 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

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 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新教材加入了“体验性课题”使语文阅读教学走出课堂, 接触社会, 这无疑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 使其在应用中领会, 从实践中来, 又回到实践中去, 把学与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 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秋天的雨》等都是学生平常喜闻乐见, 学生或是做过、或是见过、玩过的, 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因此学生们学起来是那么的亲切, 那么的容易接受。

2.4 进行开放的阅读教学, 设计开放题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对题目进行猜想、理解而推陈出新, 通过对课题的阅读解析, 从而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例如上《秋天的雨》一文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抢着回答, 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这么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小动物们都在忙着干什么?”接着老师告诉他们:你们问的真好,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 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吧。像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感悟的思维,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为学而阅读感悟。

3 阅读运用的开放性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阅读学习条件,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在传授知识时, 教师应十分重视通过创造性和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例如, 在授完《听听, 秋的声音》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阅读后能更好地识记住课文内容, 笔者让学生们自己依据句子意思自行设计出舞蹈动作, 然后嘴与手脚全身心的动起来, 加强对课文的阅读识记。笔者的话刚一说完, 小学生们你一个动作, 我一个动作的设计起来, 课堂上顿时“乱舞”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很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时阅读与感悟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总之, 教无定法, 但阅读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 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 为学而阅读, 为学而感悟。

上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治疗体会下一篇: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