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中的阅读教学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语文中的阅读教学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不论哪种文体,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检验,拼音、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点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将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体系的语言情境中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滞后的教学观念必然催生低效的教学行为,并最终导致低质量的教学成果。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中以讲为主,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索然。在教育改革全面进行的浪潮下,笔者就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做如下论述:

一、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首先就要从自身教学态度的改变做起,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可以巩固基础知识的方式方法予以保留,对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果断的舍弃。在高中语文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组,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拆分成三个任务:“荷塘”“月色”“作者心境”,各个小组来领取任务,将文中直接描写景色或者心情的句子记录下来,比如,文中写道“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表达了作者初入荷塘时的欣欣然,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领略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皎洁的月亮、泛着月光的荷叶,以及作者随着景色变换的所思所想带来的心境的不断变化。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作者当时的历史时期,制作包含符合特定年代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展现历史原貌的幻灯片,通过放映影像,将那个年代的战火纷飞与幽深静谧的荷塘月色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感受冲击,体会作者的心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 延展课外阅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这土壤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学,要向更广大的课外读物延伸。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就更应该具有选择性,不仅是读物的选择和甄别,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完成阅读的积累和对语感的培养。

(一) 精读。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高中阶段的学生适合读名家散文和简短精干的短篇小说。合适的读物具备以下特点,短小且优质,阅读时间少;言简意赅,便于学生理解;脉络清晰,便于学生吸收和模仿。

例如,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这篇文章,老画家为饱受病痛折磨的女画家在常春藤上画上最后一片叶子,给女画家带来了希望,最后女画家恢复健康,老画家却因为冒雨画下叶子而死去。教师通过解构这篇小说,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对文中怎样围绕叶子进行描写以及如何将情感融入描写当中。精读优秀作品是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

(二) 泛读。科学合理的泛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开阔眼界,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便能掌握解构文章,提炼主旨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文章书籍。例如,丰富文采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丰富写作风格的《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茨威格小说选》等让学生通过泛读扩展知识面,在锤炼阅读方法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这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三、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中教材的学习是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课下的延展阅读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要坚持,一天看、两天看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对于阅读来说,良好的习惯不只是读,需要学生手眼并用,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的学习中,由于是文言文,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中甚至都不通畅,自然就更加不清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这时就需要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备注,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中,“目”字为动词,意为“看向”“使眼色”等类似的字词,教师一定要叮嘱学生在一旁进行备注,以便能顺畅地进行阅读,完整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始于兴趣,精于方法,终于坚持。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是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希望本文能够给奋战在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郝朝良.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2]文旭.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吴燕慧,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正兴学校。

第二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要: 阅读是人类最普遍的生活行为,也是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够快速阅读、正确理解是个体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就学校的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作者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力图为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促进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化作出有益探讨。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读书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读书,使人摆脱浮躁,进入宁静;读书,使人脱离低俗,成就高雅。“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对读书的认识。许多成功人士谈及成功的秘籍都感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阅读。阅读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一个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一定会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习惯终生受用。广泛地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唯一捷径,让学生阅读成习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一、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喜欢阅读

语文教学的过程基本上就是阅读教学的过程,甚至语法课、汉语知识课、文学常识课等是阅读教学的辅助与补充,表达与交流课又可以检验阅读教学的效果。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阅读教学就地取材的佳作。上新课前应该让学生预习,忽视预习就等于放弃阅读训练。老师在预习前布置几道思考题,促使学生深入阅读,鼓励个性化预习。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多肯定个性化的见解。语文课堂最神奇的魅力在于把文字提升为思想,让思维营造境界。

阅读习惯的养成,源于对文字的由衷热爱,只有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才能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所以语文老师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爱上文字。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使命是让文字尽显魅力,而不是损伤魅力,在语文课堂往往出现“过度阐释”的现象。许多老师对课文怀有经典膜拜情结,总是不厌其烦地从主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法运用、行文风格等方面向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其实,作者在行文之时未必就那么详尽地预设好写作意图。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散文经典之作,很多老师都喜欢这样的文章,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挖掘归纳整理,口沫横飞地向学生讲述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月色下荷塘的意境美。从写作背景到作品的文学价值面面俱到,老师讲得激情满怀,学生却只是被动地感受月夜里的“优雅淡远”。老师过多地阐释,让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有高不可攀的负担。这样学生学起《荷塘月色》的美文味同嚼蜡,或干脆敬而远之。庄子说:“文灭质,博溺心。”观点翻新,阐释过度,就会掩盖文本的真义。支流泛滥就会替代主流,使得理解感悟在忘乎所以中偏离主航道。

作为散文教学的范本,教学的起点应引导学生渐进作品所营造的佳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由渐悟到顿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老师是导游,引领学生进行一次对作者心境的旅行,终点站便是灵悟的契合。

二、让学生从心底喜欢阅读

“阅读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生抱怨:“阅读不下去,读书很苦。”很多老师往往只把阅读当做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上下工夫,忽略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最有效的阅读指导莫过于直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语文老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一个高度为学生播下阅读的思想,让学生尝到“书是甜的”。

我每接一届新的学生,总要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一天当中,临睡前至少一个小时应该属于阅读时间。床边案头放置几本书,散文随笔、经典名著、励志的、休闲的等都可以。可是对于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不容易做到静心阅读,在安静的环境里,他们更容易神游九霄之外,书本反倒成了大煞风景的摆设。语文老师应该强调,养成读书笔在手、好词我来圈、好句我来摘、好段我来评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把阅读当做脑眼手共同协作的活动。这样读者就有意识地参与作者的思想交流、情感互动,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走神的机会也就少,阅读的兴趣更浓厚。

还有一些学生捧起书本,走马观花求速求量。清代学者陆陇其说:“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要速也。”读书在于积累,“滴水穿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这个道理。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后再阅读,甚至对作者的观点大胆地质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就不会陷入一味求速地应付阅读的错误理念。卢梭说:“读书不贪多,而是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如果没有思考,不加辨别,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

语文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鞭策学生坚持阅读。一曝十寒,是阅读习惯养成的一大忌。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阅读效果的增强。我让学生一个学期读完一部经典名著,如《红楼梦》,这期间枕下还必放上一本名篇散文,当然,一些“文化快餐”应该信手拈来,这样既可以缓解阅读疲劳,又可以达到多元阅读的效果。在经典名著的阅读的同时,查阅相关文学评论的文章是促成有效阅读很好的渠道。

三、阅读环境的创建是有效阅读的关键

阅读环境不仅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学校、班级及家庭整体的阅读文化氛围。语文老师应该注重给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营造阅读氛围的意识,保障学生有比较安静的固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我经常有意识地一周安排一两节为阅读课,让学生带来指定的课外书,阅读期间班上鸦雀无声,营造阅览室的气氛。之后用二十分钟的时间交流讨论阅读心得,分享与交流能为阅读锦上添花。学生畅所欲言,各种观点在相互摩擦碰撞中不断被修正,老师适时地肯定和鼓励,让阅读课更有意义。当然,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有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工夫在课外。

现在许多家长注意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注重给孩子提供物质环境,给孩子买大量的课外读物,而且都是精装本。有些家长把精装的课外书交到孩子的手里,把孩子关进书房,自己打开电视看连续剧。在知道书房的门抵挡不住电视剧的诱惑,孩子此时反而产生逆反的心理,对阅读越发抵制,父母的阅读行为对孩子有十分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

语文老师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准则。语文老师更应该有阅读的习惯。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让“源头活水”充实自己。特别在阅读经典名著,语文老师的阅读先行作用尤为重要。比如让学生读《红楼梦》,老师不能只布置学生阅读,老师自己也得读熟故事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做生动形象的阅读导读,为学生拉开作品神秘的序幕,这样学生便能克服对经典的敬畏和烦躁心理,乐于阅读、渴望阅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贵在持之以恒。语文老师不仅要利用语文课堂的,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要注意对学生阅读心理的引导,让学生从心底意识到阅读的重要。

参考文献:

[1]赖莉.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分析与培养.科教文汇,2008,2.

[2]陈新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3]程汉杰.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3(第一版).

[4]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第一版).

[5]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第一版).

[6]刘思任,王稼雪.每个孩子都能爱上阅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1(第1版).

第三篇:浅析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摘要:小学阶段儿童要在阅读中学习书面语系统(学习积累字词),从字词、语句到语段、篇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意义和获得乐趣,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阅读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关键技能。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习的多元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课外阅读也被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先生曾说过:“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对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学校的图书馆应对学生开放,图书馆的书籍种类是比较多的,能满足不同同学阅读需求。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父母在外打工,他们给孩子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帮助,很少给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所以学校的图书馆是孩子读物的主要来源。如本班学生每个星期四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并还书,由于学生自己有的课外书籍是有限,所以本班借的课外书就成了“抢手货”,借到书的那一刻,就被“瓜分”,大家轮流看。连平时不怎么喜欢看课外书的同学,也加入了课外阅读的队伍中。现在每到换书日,图书馆就成了孩子另一个乐园。

其次,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小小“图书馆”。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所拥有的课外书籍带到班级来,可以丰富课外书籍的种类,由我们选举的“图书管理员”看管,同学之间借阅。同时,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订购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籍或者刊物,如我们学校为每个班级定了《少儿科技》、《家教周报》等,从而充实了我们小小“图书馆”。学生上课时抱住课内书,下课就可以啃食课外书,让学生慢慢的融化在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中,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他们对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有些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原因是不愿意花费他们的课余时间,针对这一现象,也为了保证其余学生的阅读时间,可以在课程表里把阅读课外书计划在内。本班的每个星期二下午最后一节课留给学生看课外书籍,而早读课上只要学生完成当天的任务就可以阅读课外书籍。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那些没有时阅读的同学也能有时间去阅读,让他们慢慢爱上课外阅读。

二、选择适合各学段学生的书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 1-2 年级、 3-4 年级、 5-6 年级等三个学段。而针对这三个学段的学生,我们可以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和个性,选择适合每个学段的学生的书籍。

比如对1-2年级的小朋友,我们要考虑到他们年龄比较小,知识面小,识字不多等特点,可以选择一些插图,拼音的故事书,如《美绘本·快乐阅读-格林童话》。这本故事书的美丽插图可以吸引1-2年级小朋友的眼球,拼音可以帮助小朋友们阅读精彩的故事内容,加上老师的指导阅读,相信他们会对这本故事书爱不释手。相对于全是字,读不懂的,如《世界上最幸福的脚丫子》这类书,有插图,能拼读的故事书更能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3-4年级,他们识字较多,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且积极做事,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求知欲旺盛,但又缺乏耐心。作为老师可以鼓励其多看看课外书籍,给他们讲述课外知识的重要性,陆游曾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作为老师要把课外书籍的知识运用到课内,如在执教四年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在课堂上我讲了关于希腊神话如特洛伊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很大的兴趣,但讲到木马计时,我却戛然而止了,说到:“预知故事结局如何,请去看《古希腊神话》”。这样设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对这本书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有意识培养他们对课外阅读兴趣。5-6年级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主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有益的读物。“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他们学写读后感,摘抄一些好的句子、词语。

三、推荐不同题材的课外书籍

鲁迅曾说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尽可能为其提供不同体裁的书籍。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结合,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爱好,带动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在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喜欢研究星座,可以推荐看《十二星座人》;有些男生喜欢数学,可以推荐看杨红樱的《马小跳玩数学》;有些学生喜欢侦探的,可以推荐看《福尔摩斯》等作品。在家长的眼中,故事书,科幻书等对孩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像四大名著这样的书对孩子才有帮助,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不同题材的课外书籍,对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六年级作文写读后感,我看到:在故事书《皮皮鲁》中,学生们学到了做人要诚实,不应该撒谎;在《海伦﹒凯勒自传》中,学生明白了遇到困难,挫折时应该勇敢面对,对生活要充满爱;在《鲁宾逊漂流记》中,学生懂得了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等。

阅读不同题材的课外书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避免他们产生厌读的情绪,对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师生共读与交流,家长的积极参与

师生共读即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老师可以选择和学生共同阅读一本书,读完之后,可以就某个片段或者某个人与同学交流彼此的看法,尊重学生的见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而且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有限,而在他们遇到阅读障碍时,老师可以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帮他们排除阅读路上的“拦路虎”,对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有促进作用。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五家建设”中就号召建设“学习之家”。家长在培养孩子课外阅读兴趣也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一些课外书籍,每天晚上睡觉前,利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交流彼此的看法。如果孩子比较小,可以每晚为其阅读一个小故事,从小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五、举办读书会

每学期举办1-2次读书会,让学上畅谈自己读课外书的收获。这既是对爱读课外书的学生的一种表扬,也是对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的一种促进。本班第一次办读书会时,比较失败。只有一位“三国迷”在台上为大家讲述诸葛亮巧借东风、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故事,精彩的故事内容使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或许是对他佩服或许是对他的不服,在第二次活动中,有更多的同学主动上台演讲,故事内容穿越古今,贯穿中西,演讲的类型不仅仅是故事还有心得。

课外阅读,任重而道远,兴趣的培养只是阅读的起步。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内容的选择等多方面的训练,真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将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乐趣,将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并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第四篇:浅析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陈丽萍

摘要:要想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的目的、有效性、阅读实践活动 、朗读技巧、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时间增多了,阅读效率明显提高。但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很辛苦,课外也作了大量的努力,可是,课堂上学生还是收获甚微,甚至还出现了学生厌学的现象。这种现状不仅使学生失望、家长不满,教师自己也十分困惑。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任务的完成,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谈小语有效的阅读教学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做什么的?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感情,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提高阅读能力,并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要学习语言,就得充分地深入地去读、思,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悟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情感,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阅读教学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

当我们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可利用语言艺术,营造意境。教师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例如:有位教师在上《秋天》一课时,先给小学生朗诵课文,“这是如诗的季节!这是如画的季节!这是收获的季节!这里有纷纷飘落的红叶……小鸟在它的怀抱中尽情地飞翔;还有那满山火红的枫叶!这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呀!”这样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秋天的意境。此外,还可利用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活泼、生动、直观感,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在班级内开展各种阅读实践活动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曾经在他的《朗读手册》中说过,“要让儿童爱上阅读,最终归结到一点: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为孩子大声地朗读起来。”

其实,小学阶段的孩子的阅读能力通常是听力比阅读能力强。 他们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

《晨读10分钟》认为:朗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传达给大脑,大脑把它转化为声音发出来,声音再传回耳朵,去指挥头脑中的储存系统。因此,朗读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每天的晨读10分钟,读故事给学生听。听故事时,除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之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汇灌输到孩子们的耳朵里,包括字词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语气表现出来。最后,他们会把这些词传输到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对字词的理解力。

除了自己大声给孩子读书,老师还可以让班里一些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孩子读书。

那么,大声读书,我们可以读什么?

读童诗,读经典,读科普,读各种各样对孩子有帮助的书。

除了古典的诗词,还有很多优美的童诗,故事等,在记诵的过程中,可以在孩子的心中撒播下真善美、自信乐观、满怀希望的种子。 除此之外,教师要尽量的在班级内开设图书角,每个班级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建设不同风格的班级图书角。每位学生需要带最少一本图书,放于书架。以社会、家庭、学校和班级等多方共建的“班级图书角”,将图书馆搬到了教室,将图书放到了学生们的眼前,这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借阅,增加了学生接触图书的程度。

3、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现任清华附小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倡导朗读教学,以朗读贯穿全课堂,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并从朗读中发现课文内涵,力避繁琐分析。因此,要让学生真读,“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读”是小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凭借、一种方法、一项表现。那么,如何把握学生读的真实性呢?

从学生认识规律确定读的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6年的语文学习时间,学生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在读。但是,读的差异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是通过朗读来学习书面语和发展书面语,从而促进口语进一步朝规范化发展;而中年级则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到了高年级,朗读就不是简单的读了,是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再现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篇章语感心理图式。无论哪个年级,教师要先清除自己要求学生的读,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是否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如果脱离了这些,变换出再多花样的读都是徒劳无功的。

4、多赞赏鼓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韧性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多鼓励、赞赏。可是,学生们由于受倒年龄和学历的影响,他们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洁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导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还有,小学生的体验水平不高,阅读兴趣差异很大。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阅读素材,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查发现,影响学生选择书籍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在班上看到或听说其他同学有这样的书。研究报告指出,68%的学生选书是因为老师或同伴们在讨论某一本书,这本书在班上显得很热门。所以当老师朗读给学生听时(不论是对较幼小的孩子还是大孩子),都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找那些在班上被读过的书。

其实,教师提供阅读素材,是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是我经常使用的。这个学期开学的第二周,我就到书店买了一本杨红樱老师写的《五三班的坏小子》。然后选了其中的几个小片段,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在班里读给学生们听。他们的兴致很高,一直要求我继续往下读。而我为了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戛然而止,告诉他们明天才可以听了。他们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了。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学生去买了这本书,还有好几个家长打来电话询问去哪买的书……通过这方法,我发现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得是特别有效。到现在为止,班里已有好多学生拜读杨红樱老师的其他作品呢。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教学双向性很强的艺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是根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还必须从教与学这两个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学”,让“学”和谐的促进“教”。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富有实效。其次,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引导、教学,学生才会积极配合,而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创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达到活跃而不失有序的效果,绽放出魅力的光彩!

第五篇: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工作实际中,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就新课改下语文阅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见解。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结合十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的功利性扼杀了人文性。语文新课标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的工具性被大大强化,而人文性被忽视。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只是把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作为教学重点,忽视老祖宗留下的那些瑰丽的语言;有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只是注重翻译、意境教学,忽视古代诗人留下的朗朗上口的诗句;个别老师甚至认为课本没用,不用讲解,反正考试不会考原文,只要把课本里出现的字词、名言警句掌握就可以了。于是,枯燥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抑制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一些学生课外阅读面窄,涉猎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质量远不如发达国家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大量课外时间,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带有局限性;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实践证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3.学生不会自主阅读。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即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唱的是主角,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之中,引导学生作答,这样就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当自己独立阅读时,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从何读起,不知道该读什么。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弱,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就难以提高。

4.学生诵读文本机械化。在对近几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语文教师确实把“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但是对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却缺乏关注,这就造成高中学生诵读机械化的现状。“琅琅书声”只有在小学能听到,到了高中以后只能说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和尚念经”。诚然,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仍旧以诵读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读是为了背,学生往往忽略其间的情感再创;即使在感情丰富的戏剧分角色朗读时,很多学生也没有投入过多的情感,仅机械地念完全文。

二、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中语文课标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阅读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与生活的感情;让学生感受艺术和科学之美,提升审美境界。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任何其他形式和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三、破解阅读教学现状的策略

当前许多一线教师都已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都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不少探讨。针对上文提出的现状和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阅读教学的思路。

1.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好的阅读是一次精神的对话,一段心灵的旅程,一场文化的盛宴。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让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到作者思想的光芒,进而引起共鸣,增长智慧。

2.提高教师的专业阅读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教学活动中他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应是最大的。教师的阅读量决定着他的自身素养,也决定着教学的容量和质量。素质教育下,语文教育的改革需要教师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身涵养,提高个人水平,这样“肚里才有货”地教学生。

3.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社会、家庭、学校的关系都密不可分,在高中阶段,学校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显然是最大的。我建议学校多开设阅读课,带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同时在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习惯的养成,如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效率。

4.教师示范引领阅读。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忽略范读的重要性。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而且当教师全情投入文本中时,教师会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并用声音中渗透出的感情感染学生,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率。

要让语文阅读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新课改的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向,真正把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展示出来,这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趣味运动交流会策划书下一篇:全物流业发展情况分析